小皇帝的人際交往
世紀90年代初,一位作家曾發表一篇題為《中國「小皇帝」》的報告文學,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在當時引起轟動。"小皇帝"的稱號不脛而走,成了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代名詞。
如今,這一代「小皇帝」大部分已經成為了大學校園裡的天之驕子。這一代人與上代人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點,但同時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其中,也許是由於先天的不足,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是他們面對的最為困惑的一個難題。
渴望人情味的人際交往
不久前,河北大學就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對位於河北省和天津市的12所高校1200多名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顯示,人際關係是大學生面對的最苦惱、最難適應的問題之一。
另一項全國性的調查也顯示,與上個世紀90年代相比,當代大學生呈現出的心理問題增多,而且在重要性次序上發生了變化。在老一代大學生中,情感、社會交往和學習的重要程度在其心理上分列前三位,現在的前三位仍是這些問題,但是,社會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學習問題排第二,情感在第三位。
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面對激烈的競爭,許多學生認為彼此間是"互為對手"關係。通過數據分析,53.52%的同學認為現在大學生的關係應是"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有89.06%的大學生將"志同道合"作為交朋友的原則,重視真摯友誼,渴望攜手並進。但是,由於在學習、就業等各方面的競爭,四成以上的同學感受到了現在大學生之間實際存在的"互為對手、平等競爭"的關係。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同學之間是"互不相干、各人自顧"甚至"互相提防、暗中拆台"的關係。
另一項媒體調查顯示,目前,部分高校大四學生那種"離愁別緒"在逐漸變淡。畢業生對同學的惜別,對母校的依依不捨已經不再強烈。天津市城建學院團委書記胡志剛說,這種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學生的功利傾向嚴重,關注自己勝過關注集體,關注個人情感勝過關注集體情感。在大學四年中,過多地關注自己的命運前途,使有些同學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生活中,這不只表現在畢業的時候,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這一現象也越來越突出。
河北大學教授谷峰說,根據他的調查,當代大學生更渴望一種富有人情味的人際關係,但這也恰恰從另一方面證實了他們對現在的人際關係並不滿意,他們認為現在的人際關係不富有多少"人情味"。
80年代生人天生寂寞
"我的父母經常對我說,你這孩子一點不懂得謙讓,有什麼好吃的都是先盡著自己。我們小時候家裡那個窮啊,有了一塊糖果也得先給弟弟妹妹留著。我雖然嘴上不敢反駁,但心裡不樂意:『我倒是想留給弟弟妹妹,這不是你們沒給生嗎『!"
這是北京某高校一位同學給記者郵箱里的留言。他在留言中承認,他在學校里的朋友不多,和許多同學的關係處的並不好,因為他們個個都很傲,個個都很有個性,談不到一塊兒來。
當代大學生大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這一代人生而寂寞,沒有兄弟姐妹。"孔融讓梨"的兄弟情感僅僅是一個書本故事,難以讓他們有切膚的體會。從小萬千寵愛集於一個人身上,早已經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這種人生經歷的好處就是,與上代人比起來,他們從小就培養起極強的自信心和極強的自尊心,喜歡張揚個性,富有創新意識,沒有任何思想桎梏的羈絆。然而,這種人生經歷導致了另一種先天不足:在他們身上,缺少了兄輩容忍、謙讓、合作的品質。這就註定了在一個集體內,與其他人的相處發生困難。
河北大學大三學生張靜說,她的同學中,大部分相處的很好,但同學間因為關係處不好搬出宿舍的不在少數。有的同學性格內向,融不到同學中去,越來越自閉;很多同學在家一個人生活慣了,在學校集體生活時,不能容忍其他同學的一些小毛病,也不能忍受別人損害到他的一點點小利益。很多同學不會理解、寬容和原諒別人,所以緊張的人際關係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
去年,燕山大學一位教授和他20年前的大學同學搞了一次聚會,當時他把聚會場景錄了下來,刻成了光碟。有一天,他的4個學生偶然發現了這張光碟,就在他的辦公室看了起來,看著看著竟都哭了。一個女學生問他:老師,你們當初真的處得這麼融洽嗎?這個學生告訴他,現在同學之間的關係和老師20年前的比起來,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南開大學團委的一位老師評價說,80年代出生的孩子表達方式好象與以前的學生有所不同,表面看起來熱情開朗,但往往自我封閉,不喜歡向別人敞開心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現在幾乎每個學生都有電腦,他們過度依賴電腦,沉溺在與網路的虛幻世界中,最好的朋友也許是一個從未見過的網友,真正身邊的同學反倒變成了咫尺天涯般的距離。
缺條腿的板凳站不穩當
一位教育專家說,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弱,這種先天不足是有葯可治的。但我們不僅沒有找到藥方,恰恰相反,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大人們所做的事反而揠苗助長,更加弱化了他們的這種能力。
這位專家說,當代大學生成長時,這個社會的競爭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社會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讓人們認識到競爭的重要性,而這個概念隨後演繹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一個孩子從小到大,耳朵里聽到最多的恐怕就是競爭這兩個字。在家裡,父母會教育他好好學習,同時舉出不好好學習就會有悲慘下場的反例;在學校,老師會拿好的學生和差的學生比,優者往往就是大家的寵兒。社會、學校、家庭對競爭意識的過分強調,使得孩子認為人和人之間是要競爭的,而競爭是血淋淋的,導致他從小就對旁人產生一種提防心理。
石家莊市一所重點中學的班主任對記者講過一個故事,她的班裡有一個學習成績很優異的學生,那幾天電視裡面正在演連續劇《水滸傳》,這個孩子並不看電視,但是卻向其父母要求,必須聽完開首曲,節目結束後向他複述一遍每集裡邊的主要內容。第二天在班裡,這個學生便會向同學們繪聲繪色地講述聽父母說來的內容,並每天哼著電視劇的主題曲。於是就給了同學們一個假象:他放學後並不是在學習,而是在看電視。這位教師感慨地說,這個學生可能是在炫耀自己的智力:我不學習成績照樣好;也可能是在暗示他的同學:看電視並不影響學習。如果是後者,那這個孩子的目的就不單純了,他是在慫恿同學們看電視,而他卻可以在這段時間學習,從而在學習的競爭中處於優勢。
人民大學的一位教授認為,目前,家長們對孩子的成功期望值太高,導致從小就給他們輸灌一種出人頭地的思想。而想要出人頭地,就意味著一個激烈競爭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汰弱留強的過程。在這個孩子的潛意識中,也許身邊的每個同學都是他潛在的競爭者,所以有時候,他們的關係就表現為對手,而不是朋友。他舉例說,在書店裡,一本又一本的高考狀元經驗談盛久不衰,家長們趨之若鶩,為的是培養出另一個哈佛女孩或男孩。但是,家長們卻忽視了另一個問題,成功的基礎,僅僅擁有高智商是不夠的,一個人擁有超群的智力卻缺乏正常的情商,就好象一個缺了一條腿的板凳,任其它腿有多堅韌,還是站不穩當的。
而另外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是,除了當代大學生有80年代獨生子女的共性以外,隨著高校學費的不斷上漲,學生中逐漸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貧富懸殊。學生群體中出現了分層,階層與階層之間很難深入交往。一個貧困生因為自卑、或者自尊、或者其它原因,很難與一個家境比較富有的同學成為知心朋友。一個來自山村的學生說,我有的時候一頓飯為了省錢,連菜都不吃,只吃兩個饅頭;但有的同學天天吃小炒,還嚷嚷著很難吃。我們之間差距太大,不僅是經濟上的,在人生經歷、思想情趣、興趣愛好上都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就像一道溝,我們被彼此隔在了溝的兩邊。
不要讓他們的缺陷帶到下一代
全國大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魏文風近年一直從事大學生心理調查工作,他在石家莊鐵道學院設立的心理諮詢中心每天都應接不暇,與過去心理諮詢中心不為人所知相比,現在前來諮詢的學生可用火爆來形容,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各種各樣,很多是涉及到人際交往方面的。他說,很多大學生不善交往,或者朋友概念單薄、競爭意識強烈的現象的確存在。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它。
"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就好比一棵樹,一個枝椏叫做競爭,一個枝椏叫做幫助與合作,兩個枝椏理應長得不相上下,但現狀是前者長得茂盛,後者卻長得很單薄,"一位心理專家認為,當代大學生心理上有一種對不正常人際關係的焦慮和恐懼,他們更加渴望一種富有人情味的人際關係。對他們的教育,單純提倡競爭是不對的,更必要的是,我們還要教會他們如何與人合作,如何相互幫助,告訴他們友誼的珍貴。
我們不能單單依靠學校教育來解決這個問題,它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合力。第一步要走的應該是改變現在的評價體制。一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成績被放到一個過分重要的位置,成績要和獎學金掛鉤,要和入黨提干掛鉤,要和找工作掛鉤,等等,這種唯成績論導致了他們從小到大重視學習的同時,忽略了許多珍貴的東西,也導致了他們彼此之間因競爭而產生的緊張甚至裂縫。我相信,如果我們將成績挪動到一個低的台階的話,我們的學生會相處得更融洽。河北大學教授谷峰說。
河北省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王欣教授認為,當代大學生就好比是一件盆景,不管長的怎麼樣,也許並不是出自本意,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家長、老師、領導等人施加的外在壓力迫使他變成這樣。所以要解決大學生的問題,整個社會都要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而更為重要的是,當代大學生今天是父母的孩子,明天就會是孩子的父母,"我們不希望他們將一些缺陷傳給下一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男子停車不成用錢打保安臉?
※怎樣增加自己的人脈?
※你若安好都是誰演的?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
※愛佔便宜,是一種最吃虧的社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