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音樂醫療養生理論
——兼論音樂與萬物的關係
二十多年前,我發現了第一首用於治療疾病的音樂。人們在對其異乎尋常的療效驚喜之餘,就問我:「音樂為什麼能治病?治病音樂是怎麼回事?」這使我在為病人創作治病樂曲之餘,不得不常常思考這一問題。音樂用於治病,作用於人的身心健康,在中國古已有之,但有關理論問題卻深奧而撲朔迷離。西方自古希臘起,就有了燦爛的音樂文化,一些哲人也發現了音樂作用人的精神品質的事實,把音樂用於培養情操和教育。至於近現代,又出現了某些開發智慧潛能、治病的音樂,並發展出促進作物生長,明顯增進動物肉質奶質的音樂,使音樂進入促進人類健康,增長經濟的新領域。西方的音樂理論研究成果,亦可稱洋洋大觀,也有人注意到基音的矛盾構成與音樂的律動與諧和等根本問題,但可惜語焉不詳。大多研究,尚停留於「音樂數的法則及律動,音程」(奧古斯丁《論音樂》)等表象。燦爛的西方音樂文化給我許多教益和啟迪,但我感到滿懷熱情的西方音樂理論家們,他們熊熊燃燒的智慧之火始終燒不透那層音樂的外殼。因為他們缺乏融匯天地的胸襟與銷熔萬物的智慧底蘊——這使我們不得不在中國古典哲學、醫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二十多年過去,我在研究出第一套治病養生音樂體系「正元醫療養生音樂」的同時,終於了悟了音樂的本質,音樂內部矛盾構成規律等音樂哲理問題。曹孟德雲「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音樂的根本問題遠遠超出音樂,廣涉宇宙與自然萬物。本文澄清這些問題,對於指導人們明瞭音樂醫療養生機理,正確應用正母音樂治病健身,對於促進音樂在生物、環保領域的應用技術,對於人們正確應用音樂開發潛能、培育人才、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音樂之本:七音五調——天籟之波引子:《樂記》「樂由天作」音樂,不論曲譜繁複還是簡單,所表現的內容如何,它是聽覺上能清晰辨認出來的7個音組成,即「1、2、3、4、5、6、7」。現代音樂稱之為「音階」或「基音」。中國古代將這七個音分為5個音階,即「宮、商、角、徵、羽」,稱為「五調」,也稱「五音」,其對應關係為:宮 商 角 徵 羽1 2 3 4 5 6 7音樂的作用,《禮記?樂記》稱,「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乎聲音,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這是說音樂與人的情感關係密切,事實確實如此。音樂,不論是描景狀物之作,還是抒情奮志之作,都藉助音符所代表的樂音來表現,都靠音符組合形成的節奏、旋律來感染聽眾,引起共鳴。不僅如此,音樂在古代還是人們與神秘境界溝通的工具,《尚書?堯典》云:「帝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天相奪倫,神人以和。」在古代先民的智慧里,音樂還可以感天地、泣鬼神,可見非止於人心。《禮記?樂記》也說「禮樂……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以民間也。」那麼,「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禮記?樂記》)這樣對音樂起源的說法,就未及音樂的根本。而《樂記》中另一處的說法就顯得懸遠而更值得玩味:「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萬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明乎天地,然後知禮樂也。」這段話提醒我們:音樂之音,是天地之音,音樂之根,根於天。只有弄明白中國文化中的「天」、「地」學問,才能明瞭音樂的本質。事實上,弄清音樂的本質,必然要弄清中國古代哲學基本思想,在探索音樂本質的過程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深奧而撲朔迷離的東西也— —昭然若揭。河圖?洛書: 「天、地、生、成」之謎中國最早關於「天」、「地」的概念記載,當為「河圖」與「洛書」,其實「圖」也好,「書」也好,它都是沒有文字的神秘圖畫,它始於漢字發明之前的伏羲時期。據說是先哲在洛水和黃河發現的,圖案是:(圖1-1)對河圖?洛書含義留下了口頭解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什麼是「天」?《黃帝內經?素問》云:「太虛廖廊,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中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馳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這就是中國古代先哲智慧中的「天」,它既指「天空」,又指「天空」的來源,即「太虛」——無任何一物的狀態:本元。這種關於宇宙起源的說法,和現代科學起源論斷基本上是吻合的。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裡指出虛空的「天」並非一無所有,而是有「五運中天」,「五運」即是指河圖、洛書所示的「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稱作「五行」。不過它是能量狀態的,看不見,摸不著,它是巨大的物理場,老子在《道德經》里描述他的體悟:「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這種能場、能量、物質是「無所生「,它是宇宙本來就具有的,老子感悟到,它「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致,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老子將其命名為「道」,又稱之為「大」,因為老子發現,宇宙萬物發生於道,生成於道,歸結於道,然後又萌生於道,周而復始。老子指出,在進入甚深的精神定境中,可以感悟到自然能場中有道所含的物質、能量信息的精微原子,老子稱之為「朴」。「朴」是道的微粒,具有粒子性與能量信息性,正是這些精微的使者,形成了萬物,正因為萬物由「道」的基本粒子組成,萬物才有根本的,共同的聯繫,才有共同的生命法則。至於「道」如何產生萬物,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一」、「二」、「三」,很容易與「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數術學攪混。實際上,它指的「一」即是「天」,「二」是「地」,「三」是人與萬物,《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云:「一者天也……二者,地也,三者,人也」。老子在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後,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二者之間的邏輯關係不難看出,老子這裡所說的「一」、「二」、「三」、並非數字、數值,而是從根本到中間再到終端(人與萬物)的宇宙生成化育的次序,道——天——地——人(與萬物)。這就可以知道河圖中「五行」為什麼分為「天」五行與「地」五行了。它告訴人們,「金、水、木、火、土」這五種基本物質,能量、信息是宇宙自然來本具有,生而具有、獨立不羈、周行不殆的,可以稱作「本有」、「生有」之物。那麼,什麼是「地」?「天」如何產生「地」與萬物呢?中國古代先賢的「天」、「地」概念,有一定的跨度,《黃帝內經?素問》云:「神……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另一處又雲「天垂象,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這裡的「氣」與「象」互文,並無矛盾,故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氣象」並提。它與地的區別是有形與無形。關於「天——地——萬物」的生化過程,中國古代先賢有豐富而深刻的認識。《管子?內業》秉承老子的精朴思想,指出:宇宙萬物是由基本粒子一精相互結合才由微到顯形成的,天、地、人、萬物概莫能外,管子云,「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則生鬼神,留於心中,則生聖人。」另一與老子呼應的聖者莊子,他記錄了自己智境的認知:「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而生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而變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莊子?至樂》)莊子說,我觀察那混沌的原始宇宙,本來沒生命,非但沒有生命,連氣能一類的物質也沒有。混沌中的精微物質如麥芒、芴草交相結合頂撞,才有了氣狀能量,氣狀能量又互相交織結合,才有了能量狀態的形體,這些形體再變化,才有了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物質生命體。本元的「一」——「精」或「朴」,由精而生氣,由氣致形,有形體的物質(包括生命體)只是物質按照其運動規律暫時聚合在一起,支配著這個形體產生、發展的精微物質,以其鐵的運動規律註定要壞滅,這似乎是那個時代的中國先哲的共同認識。《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也云:「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這和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用柯利爾照像觀測樹葉變化的結果相吻合:樹葉在發出葉片之前,先「布氣」——分布出一個與樹葉形狀一樣的能場,能量體,然後營養物質就去逐漸填充這個能場,形成有形的樹葉,樹葉一旦完成生長,就枯萎,樹葉所蘊合的能量也消逝在空間,回歸宇宙,還原為原始精氣,葉蒂所孕育的芽苞,又開始生長、發育。(圖1-2)「五行」學說的本身也反映出類似的觀點。「五」,在文字初創時為「二」與「X」的會意,「二」代表天地間,X代表陰陽二氣,「五行」指五種物質在空中交舞,從而產生萬物。總之,這一過程可用文字描述為:道— —(宇宙本元)—二(精、朴、氣、天)——三(精氣初成之物象)——萬物(人)。易經八卦則從縱向作了描述,基本思想是:萬物皆由陰陽兩種物質信息嵌套構成,陽用「一」表示,陰用「一 一」表示,起初虛空中唯有陰陽兩種基本物質,順帶補充一下。「土、金、水、火、木」五行的劃分,只是較細地標識出陰陽的五種差別而已,故「陰、陽五行」並不矛盾,用符號記錄:陽—— 陰— —陰與陽,陽與陰,陽與陽,陰與陰結合,產生出一代較複雜的信息:_______ˉˉˉˉˉˉˉ
__ __ˉˉˉˉˉˉˉ
_______ ̄  ̄___ ___ˉˉˉ ˉˉˉ這四種信息分別叫太陽,少陰、太陽、少陽,稱為「四象」,「四象」還可以繼續與陰陽信息合和,產生複雜信息。乾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這叫「八卦」,陰陽交合下去,最後產生64卦(圖1-3)這就是傳播下來幾千年的伏羲先天八卦圖。「八卦」實應64卦,「八卦」是其約稱。「兩儀」到「四象」,都屬於能量狀態,只是「兩儀」屬於最精微 的,稱為「氣」,「四象」也是氣,但較粗一點,稱為「象」,這是一個層次,同為「天」。到了第三級陰陽交合,衍生物已經較複雜,有一定形體了,叫做「形」,猶似大地、天體,故稱「地」。作為「地」的八卦,仍不是飽和狀態,仍要「負陰抱陽」交合變化,產生更複雜的物質,就是64卦——這就是「萬物」。64卦所揭示的是萬物最終的內部信息結構,有學者認為64卦與遺傳基因相對應,可備一說。為什麼萬物信息發展到64卦就終止了呢?——古人解釋是:64卦的橫向演變,其陰陽增損之極限是¤ 和 ¤,到此兩卦陰陽已至極限,向¤ 增加一個陽 ¤ ,卦體就變成 ¤ ,稱「用九」,意為卦象變化;反之,向 ¤ 增加一 ¤ 陰信息(物質),坤卦體就變為「¤」,走向它的反面,稱「用六」,這叫「物極必反」。「物極必反」是宇宙萬物的一個基本運動規律。如果把64卦放在宇宙中來看,乾代表著最強勁的能量爆發,新星系產生於斯。爆發到極點就會形成物質,最終形成 ¤, 即只吸收能量物質不發出能量的黑洞。而黑洞吸收到相當於一「一 一」的物質,就會在瞬間爆炸,重新轉變成 ¤ 。宇宙從能量到物質,生命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就這樣在大宇宙中循環往複,無有止息。以上易經八卦圖是道(自然本元)由陰陽生氣、象直至產生萬物歷時性的線性平面演示圖。(立體的、共時性的複雜得多,可用數字公式計算,不便平面演示),它可以讓人們從哲學上去認識「天」、「地」、「人」(及萬物)的演變過程、界限及聯繫。同時使我們知道,所謂「生」即本有,無有,「成」即陰陽合和,是二級三級及至五級物質。但八卦對陰陽的數值差異甚為籠統,在分析物質,生命的陰陽構成上就缺乏應用價值,而在醫療養生方面,分析陰陽構成是對症施治的前提。而「五行」正是陰陽成分的數值差異體現,因此,我們下面從五行入手弄清「五音」的真實面目。五行的本義及其與五音的關係從前面河圖與洛書的解釋來看,水、火、土、金、木乃是自然本有的唯一物質,也是「地」成有的物質,那麼,它有什麼特性呢?《尚書?洪範》載:「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水爰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些文字從側面提示人們:「金、水、木、火、土」五行,是取五種物質作譬喻來陳述宇宙五種物質特性,這有如古印度與美洲的「四大」學說,不能刻板地認為古人所指五行即五種物質本身。那麼,「五行」各自有何特徵呢?——這是個頗為複雜的問題,我們只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來仔細辨析。首先,是陰陽數值的區別。現在又有必要回到河圖的含義上去。從生數來看「五行」的「天性」。「天一生水,天二生火,天三生木,天四生金,天五生土。」這個生數就是大自然本元的「天資」,「數」,就是參差的物理標量。《黃帝內經》指出,「水」在音為羽,「火」在音為徵,「木」在音為角,「金」在音為商,「土」在音為宮。於是,我們可以得到下圖:一 二 三 四 五水 火 木 金 土再聯繫五調所含音階關係,則有下表:音階、五調、五行生數關係表音 階123、456、7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行土金木火水生數五四三二一音階的區別,即是振頻的區別,也就是在同一個八度內能量高低的區別。在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境里,大自然蘊含的根本物質,其振頻高低排列次序是水——火——木——金——土,所以,「五行」的差別首先是能量高低的差別。簡言之,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我們由此也可知道,在同一層面上,五行之間任何兩種性質的物質陰陽差別值有多大。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能量運動次第,還反映出宇宙最深層能量運動規律,宏觀上的水性信息代表激越、奔放、拓展能量大爆發後,逐漸降低至「土」性,它已是沉悶,內斂了,有如「黑洞」,——實際上,黑洞發生的波是宇宙中最低沉、微弱的波。宇宙,在它最微觀的層次上已經註定了萬物漫長而無所止息的輪迴!現代科學有了嵌套、分形理論,有了稱作「終極物理「的波弦理論。可以推算或推斷物質由最基本的物質——波弦構成,波弦的最小單是10-23cm。它同時以五種方式振動,以這五種不同的波粒運動方式產生萬物,而萬物就是基本粒子?波弦不斷嵌套,分形而產生,生、成、壞、滅的運動。——這些科學觀點,中國古代先賢們早已建立起來了,並且已經用數的比值將五種弦作了定量分析,真令人感喟!五行之間除了陰陽數值的不同,還有性質、功用的各異,試著發聲反覆唱樂音的「1、2、3、4、5、6、7」就會明顯感到這「五音」對身體各部位振動是有很大差別的,例如「1」音就是自上而下振動,核心是胃部;「2」的振動是自下而上,主要作用於肺部;「5」是自內而外,主要振動心臟。這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宇宙本有的五行物質一波弦,並不是線性的琴弦,其功能差異也不完全是陰陽數的比值,還在於運動的方向、形態、性質、固有功能模式的各異。我們必須從多角度、多層面考慮,才能對「五行」性質得出基本結論。為方便起見,這裡把《黃帝內經》中關於「五行」的闡述分門別類放在一起。一、關於木《素問?天元紀大論》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臟為肝。其性為喧,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 ,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素問?金匱真言論》云:「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素問?本神》載:「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素問?五臟生成論》「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五常政大論》載:「木曰敷和……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氣端,其性隨,其化曲直,其用生榮,其類草木,其政發散,其候溫和,其令風,其臟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實核,其應春,其蟲毛,其畜犬,其色蒼,其養筋,其病里急支滿,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間,其數八。」以上關於「木」的闡述,廣及天、地、人、物,但《黃帝內經》是醫學專著,所以著重闡述五行與人的關係,加之成書於近千年間,所以文字復沓之處甚多,線索不大清楚。現在,我們從現代科學角度,依天、地、人、物的次序作一個歸納,會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代先賢想告訴我們的意思:(一)天之木 東方在天有玄,玄生神,神在天為風,風生木,其音角,其志魂,其生數三,其色蒼,其氣為端,為柔,其性為暄,為隨,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政發散,其令宣發,其應春,其變摧拉,其眚為隕。(二)地之木 成數八,其音角,其在地為化,化生五味,在地為木,木生酸,酸生肝。(三)人之木 其數三、八,其音角,其在人為道,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其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竅為目,在志為怒,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臊,肝畏清,通於春氣。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四)物之木 其類草木,其畜雞犬,其谷麥,其應四時,其應春,其蟲毛。(五)木氣致病 其病里急支滿,其變動為握,在聲為呼。首先弄清幾個概念:玄、道、神。這裡的「玄」,當源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給萬物本元命名為「道」,道為「天地之始」則無形無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則又有形有象,稱作「有」,這是「道」複雜而深沉的規律,故為「玄」。玄:深、黑,意為幽深難知究竟。萬物生滅也罷,精神活動也罷,皆存在於玄妙的本元中。《內經》作者們十分推重老子,但提出「在天為玄,在人為道」似在要表明這樣的意思:人所感悟到、體認到,能運用的大自然的真實面目、規律、偉力大抵是有限的,「道」是人在體認,同化本元的到達甚深境界產生的智慧,是一種認知,仍然屬於本元與人的智慧的感應,屬於本元的作用。而本元之體,偉力浩翰無窮,奧妙玄機無限,不可思議!至於「神在天為風」句,又突然插入一個「神」的概念,也須首先澄清。人類古代文明與巫文化有深刻的聯繫,故「神」這個概念關涉許多複雜的文明現象,在中國文字里,「神」是由「示」與「申」會意而成,意為「明顯的通天貫地的力量與信息。」到了《黃帝內經》成書時期,醫家、儒家已經從理性下了定義,「陰陽不測謂之神」——這是神之體,緊承之又言,「神用無方謂之聖」。就是說世間的聖人就是智慧、偉力與本元同化,達到不可思議境界的人,這是神之用。《內經》除了秉承《周易》「陰陽不測謂之神」外,還指出「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論》)這就說,「精神」之神是五行中發生矛盾對立的兩行在交合中生髮的一種功能狀態。這是對宇宙抽象精神與人的精神的內在結構解釋,與「神,在天為風」之神含義有所不同。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內經》中對其餘四行的描述,都不提「神」字,而僅就「木」提出「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似乎特別重視這個「木」;透露出木與生命的特殊關係,所以,要真正理解「木」的含義,還要從宇宙本元的「木」入手。現在,我們從本到末,研究木的體用——形態,功用。一是方位問題。「東方生木」,木是否生於東方?不一定。宇宙本元無處不在。但《內經》雲「東方生木」,「南方生火」,「北方生水」「西方生金」,「中央生濕」,這是從中國當時地理位置來看的;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而太陽的熱能使萬物生榮。中國古代先賢有「日藏魂,月藏魄」的觀念,而「魂」與「木」有必然聯繫。《素問?解精微論》云:「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推而論之,必有「金之精為魄,土之精為思,木之精為魂。」從微觀粒子來看,一個宇宙全息的基本粒子,不論叫「朴」也好,「一」也好,「波弦」也好,它總是同時至少具備五方面的性質,還具備各自不同的外在特徵。木就是其中之一。木之「體」如何呢?從天之木來看,它的能量振動特徵如角調,也就是音階中的3(讀音「西」),它所呈現的光色是青綠色的——這就是「天之木」的外形特徵,也就是其根本特徵。再從能量特徵看看,標準的木的特性是溫和、隨和、端正,如溫暖的陽光撫愛萬物一般,如春天般使萬物生意盎然,由內而外宣發蓬勃向上的生命之力,不斷成長壯大。——由此可見,木的特性是普遍的,原始的生命力。這與古印度四大學說中的「風大」學說如出一轍,「風大——連續活動之力」。宇宙中屬於木的能量信息,其音為角,但這個「角調」已是「成數八」的角調,也就是3音(讀「西」)地之木的「酸味」,在人的機能上就是肝功能,天之木與地之木,在人的身心上就是智慧,生命功能與魂,此外氣味就是人的臊味,在機體上就對應於人的肝、膽。標準的木性,雖自內而外張揚散發,但它和緩、溫柔,使人產生溫柔、平和的情感。而如果木性功能不足,就讓人產生憂鬱,畏縮、冷漠的情感,如木性太盛,就會令人的能量顯得怒氣沖沖,向上向外有餘,內斂、收藏不足,導致肝病,由於肝與目、筋相連屬,故會產生眼睛、筋的病變。從物之木來看,木與草木類似,為什麼?草木為青綠色,喜溫暖和暢柔美的生命信息,至於谷麥,雞犬乃至中藥調肝的藥物,皆同其味生酸而歸於木。還需要補充的是,作為生命信息的「木」,是萬物根本的生命信息,即「魂」,它是來自於大自然本元,根植於萬物生命體,它推動生命生、長、盛、衰。《黃帝內經?五常政大論》在考察人的生命時說,生命體的病,有機體外來信息干擾而致,叫做「氣立」,有生命體本來潛藏的,叫「神機」,散於生命體內、外的生命力。對人而言,就是主要集於肝,而居於血液中的生命力。現在,我們可以對「木」作一個概括。五行中的「木」根於原始的宇宙之波,是五大基本波之一。從光色論,屬於青、藍色一類,從樂音特性看,屬於角調。它性質柔和、溫順,由內而外發散,摧動萬物生命運動,是萬物之魂——生命的根本。它介於能量——分子之間,木性產生酸性,所以,一切具有酸性功能和滋味的動、植物整體和局部都具有木的特性,屬木,對人而言,人的肝臟屬酸,所生第三級衍生體,亦屬木。與木有連屬性的筋、目、爪等都屬木,其功能狀也與肝相關。木給人以生命的情感,木性平和,則人情感平和,溫柔和順,木性不足,則人抑鬱不暢;木性太過,則人情緒多怒,往往使肝體發脹,關節不利,內壓過大。最後,我們從人的先天秉賦來認識木信息對人的影響。古印度、中國古典生命科學主流,都認為人與萬物的生命是「地火風水空」或「金、木、水、火、土」五行合和而成。《道德經》云:「道生之,德育之,物形之,勢成之。」意思是道產生了宇宙精微物質,「德」就是萬物所獲得的具體的有一定性質的精微粒子,物種賦予物質的形狀,物質能量的發展趨向,使事物有成。——這裡揭示了生命之秘:「德」指出同種生命的差異之源,是人們秉承的宇宙精微信息不一樣。這種先天信息因為是大自然賦予,而由人們心靈得到的,所以叫做「秉賦」,也稱為「德性」,或「德」——即心靈所得。宇宙的「金、水、木、火、土」五行,即有五種不同狀態,性質 ,也有五種不同功用,其功用稱作「德」。故人的身心所獲得的最精微的宇宙之五行波,對人的身體狀況,心理特徵等有最為重大的影響。《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就對此有所描述,其中木德突出的人是:「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陰佗佗然。」這裡描寫了人的外貌:身材瘦長,膚色泛青,身板直,其氣質如角調熱情溢,屬於西方心理學上的「多血質」氣質。這種人競爭意識強,體力不足,心思有餘,喜歡操心勞碌,他們在秋冬容易受到天氣的傷害而生病,屬於肝木的足厥陰經首當其衝,反映疾病最強烈——這就是「木德」對人的具體影響,形體結構、氣質、特徵,病理特性等不一而足。 二、關於火我們先看《黃帝內經》關於「火」的闡述:《素問?天元紀大論》載:「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臟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炳,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素問?金匱真言論》載:「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舌,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應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素問?五臟生成論》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子夏氣。」《素問?五常政大論》載:「火曰升明……升明之紀,正陽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氣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類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熱,其髒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麥,其果杏,其實絡,其應夏,其蟲羽,其畜馬,其色赤,其養血,其病目閏,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脈,其數七。」我們將上述關於「火」的文獻按「天、地、人、物」次序整理就有如下結果:(一)天之火南方生熱,熱生火,其生數二,其音徵,其氣高,其音速,其色赤,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化為茂,其政為明,其令鬱蒸,變炎灼灼,其眚燔灼。(二)地之火其成數七,其音徵,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火生苦。(三)人之火火生苦,苦生心,心藏神,心生血,血生脾,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氣為息,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其臭焦,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音為徵,在志為神。(四)物之火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其應熒惑星,其音徵,其應夏。下面,我們由本到末,對五行中之「火」進行研究。天之火,即微觀粒子和宏觀宇宙的「火」,是一種急速振動的波,其波形、波頻與樂音中的徵調(「5」讀音「嗦」)一致,換句話說,徵調就是「火」的本質,它的光色是紅色——這就是它的外形。以上就是它的「體」。它的振動方式是內——外振動,產生內外的能量交換。「火」的振動有三方面物理功用,即象火一樣發熱,是一種躁動的向外的力量,此外它主神。「火生神」這是最主要的功用。從河圖?洛書直到《黃帝內經》,中國古代科學先驅們似乎一直要描述這樣一個圖景:從至微的粒子(精)到宏觀宇宙,都是相同的粒子,相似的結構嵌套而成。如果我們把一個代表宇宙基本信息的粒子「朴」或「精」放到足夠大,就會發現它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位置,發出不同的振動,具有不同的波形,每種波具有不同的功用。我們根據大地的某些物質特徵來命名它們,就有「木、火、土、金、水」五行。每一種波都有其形態特徵、功用特性。功用特性分為兩種,一種是物理功用,一種是精神效能。火的精神效能就是生神。這裡所指的「神」,如古印度瑜伽學說「火大」的功效一樣,即「清晰的感受力,熱力」,它最重要的意義是人的心神,我們放在後面討論。從地之火來看,它主要物理特徵是徵調——與「天」的徵調不同的是,「天」應當是超聲波或次聲波,而地之音,應當是聲波。此外,與徵調物理特性相似的分子振動,會促進苦味或苦性的物質的生成,所以叫「火生苦」,這是分子意義上的火。火的性質和具有火性的物質,在人的機體上就是心。從波頻來看,仍然是徵調,即基音「5」,心在中國古典醫學裡,主要指心臟,但究其功能而言,又與腦密切相關。心作為內臟,主血脈,開竅於舌。而心主要功能是藏神、主神,故「心神」並提。這裡的「神」指「神魂思魄志」五志里的「神」,又稱「神志」,這裡的「神志」即感知力,對自己思想感情的控制力,對行動的自主支配力——即現代心理學所講的「自由意志」。在古印度瑜伽學說里,稱「神識」或「心識」。它以知覺為基礎,進之有識別力,進之有歸納分析力,進之有決定取、舍的意志力,進之有改變、創造力等等。這些都屬於「心識」的功能。心識,是人的活力狀態和智能狀態的集中表現。在人的機能上,心神因秉賦「天」、「地」的火氣而存,故心藏熱,也分布熱能,使全身溫暖,成為抵制寒性疾病的中心。由於火性的能量外在標誌之一是發熱,發紅光,所以大自然的火,星體的火光,宇宙萬物的紅色光,紅色波頻、波形近於「徵調」的聲波、次聲波、超聲波、萬物輻射波,以及肉質營養生熱的,苦味較強的動、植物者屬火之類,都可說是宇宙天地之火的造化之物。最後,我們從《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看火對人的具體影響。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月引,銳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一曰質之人,一曰大徵),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與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一曰熊熊然)。質判(一曰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這裡描述了因秉賦為「火」的人的形態、性格等特徵。膚色紅,是其火性的投射;「行安地」肩背圓滿是這種人火性充分,感受力清晰、自信、踏實的反映;「疾心行搖」是火性徵調頻律對性情的影響的反映;「有氣輕財」反映出這種人善思,看得遠,愛追求精神價值。「少信多疑,見事明,急心」正是火賦予人的智慧性格特徵;「不壽暴死」蓋其水性不足,火性有餘,精力收藏不足,發揮有餘,容易透支生命力所致。三、關於土先看看古代先賢的論述,《素問?天元紀大論》載:「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臟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盈,其蟲倮,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中央生濕,濕生土……其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素問?金匱真言論》載:「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素問?五臟生成論》載:「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素問?王常政大論》載:「土曰備化……備化之紀,氣協天休,德流四散,五化齊修,其氣平,其性順,其用高下,其化豐滿,其類土,其政安靜,其候溽蒸,其令濕。脾其畏風,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棗,其實肉,其應長夏,其蟲倮,其畜牛,其色黃,其養肉,其病痞,其味甘,其音宮,其物月犬,其數五。」將上述文獻內容,按天、地、人、物四方面整理歸類,則有:(一)天之土:其在天為濕,在色黃,在音為宮,其數五,其令濕,在氣為充,其氣平,其性順,其性靜兼,其用高下,其政安靜,其化為盈。
(二)地之土:其音在為宮,其味為甘,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其應長夏,其候溽蒸,其數十,其令雲雨。(三)人之土:其在音為宮,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脾開竅於口,其臭為香,在聲為歌,在動為噦。(四)物之土,濕生土,土生甘,其色為黃,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其數十,其音宮。下面,我們由本到末,對五行中的「土」進行分析。土之本,是宇宙的一種波。這種波頻波形即音樂中的宮調。以光色論,它屬於黃色光譜。它是一種瀰漫狀態的能量,安靜而充實地維繫著其餘「木、火、金、水」四行的能量物質,使之形成統一的整體。它的運動方式是上、下振動,自動調節陰(下行氣)、陽(上行之氣),起平衡作用。它的力量沉雄有力。由「土」這種能量信息產生的分子狀的物質稱為「甘」。它同樣在分子中上下振動,自動調節分子的陰陽平衡,使機體和。中藥里的甘草用於調和藥性,其理蓋源於此。就人而言,肌肉及其營養肌肉的器官脾、胃,脾胃的連屬器官口,都與宮調之音相諧,都屬土。就物而言,凡顯現上下連絡、平衡功能,或與宮調相諧的波頻,味道甘甜的滋味,如土星、玉米、牛、黃色之物等,都屬於土。最後,我們從《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來看「土」對人的具體影響: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大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一曰眾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一曰眾之人,一曰陽明之上),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土形之人,其情調、氣質為宮調,平和而周詳,面色黃,臉型、體型,都是宮調信息感應的結果。這種人自信,自尊自重而能尊重他人,內在的平和公正,投射到對人對事,則「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這種人,如宮調在五行中的調和作用一般,在集體里容易成為受人愛戴的領導者。四、關於金先看看古代先賢關於「金」的論述,《素問?天元紀大論》載:「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臟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金……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素問?金匱真言論》載:「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素問?五臟生成論》載:「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素問?五常政大論》載:「金曰審平……審平之紀,收而不爭,殺而無犯,五化宣明,其氣潔,其性剛,其用散落,其化堅斂,其類金,其政勁肅,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臟肺,肺其畏熱,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實殼,其應秋,其蟲介,其畜雞,其色白,其養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堅,其數九。」將所述文獻按天、地、人、物的內容重新整理,則有:(一)天之金:西方生燥,其在天為燥,為魄,在色為白,在音為商,生數四,在氣為咸,其性剛、潔,其德為涼,其用為固,其化為斂,其用散落,其政勁肅。(二)地之金:燥生金,金生辛,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其數九,其味為辛,其臭腥 ,其類金,通秋氣。(三)人之金:辛生肺,肺生皮毛,肺開竅於鼻,肺藏魄,其志為憂,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的咳,在臭為腥。(四)物之金:其音商,其色白,其味辛,其性燥,其臭腥,其谷稻,其果桃,其實殼,其應秋,其蟲介,其物外堅,其類金,其畜馬。下面,我們從本到末,對五行之「金」進行分析:「金」之本,是宇宙的一種波,這種波的振頻、波形如音樂中的商調(「2」讀音「唻」)。以光色論,它是白色光,如果把一個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一個基本粒子或弦看成一個生物,那麼,「金」的波就是這個「生物」的外殼。它承受著木德向外的生髮之壓力,也承擔著外部的壓力,它剛勁、堅固,主要運動方式是內斂、固攝、集約,有如金屬般堅韌,承擔著與別的粒子交換能量信息的功用,這種功用稱作「魄」。兩個或兩個以上商調的能量,經上下振動的宮調能量的聯繫、調和,會結合在一起,形成能量疊加效應,稱作地之金,即「在地為金」。它因結合而產生矛盾衝突,即為兩精相搏振奮之「神氣」,故而有氣、象。當它形成分子後,這種由燥性的、堅勁的、內斂的能量疊加,就形成味覺上可以分辨出來的辛味。凡生燥性的、發散性的或堅勁、內斂性功用的物質,都屬於「辛」,也屬於「金」。金之於人,是生成人的皮膚,內臟是肺,連屬組織是鼻,精神是魄力——對外的張力,對情緒的抑制力。金氣,使人清高,冷靜,內向,剛勁,使人產生憂慮的情感。金之於物,有肅殺、清涼的秋氣,外殼堅固的介蟲、果類,家禽中辛性突出的雞肉,穀物中的白色稻米等,音樂中的商調音樂,氣味中的腥味等,都屬於金類之物。最後,我們看「金」對人的具體影響。《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載: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太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大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這裡解釋了含「金德」之厚的人的狀況:身心活動的內在頻率,頗似清越堅勁的商調,膚白,個頭小,瘦削,看似文弱,卻為人處事堅勁急切,心性清高,做事原則性強,宜於守成。五、關於「水」我們仍依前法,先看看古代聖賢的論述:《素問?天元紀大論》載:「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藏。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為寒。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味為咸,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素問?金匱真言論》載:「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素問?五臟生成論》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素問?五常政大論》載:「水曰靜順……靜順之紀,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氣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堅,其類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肅,其令寒,其臟腎,腎其畏濕,其主二陰,其谷豆,其果栗,其實濡,其應冬,其蟲鱗,其畜彘,其數六。」將以上文獻按天、地、人、物分類歸納則有:(一)在天:北方生寒,寒生水,其色黑,其生數一,其音羽,其性為凜,其德為寒,為志,其用為藏,為沃衍,其化堅凝,其政流演,其候凝肅,其應冬,其變凝冽。(二)在地: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音為羽,其成數六。水生咸,其味為咸,其色為黑。(三)在人: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色黑,其音羽,其聲呻,其變動為栗,腎開竅於耳。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四)在物:在音為羽,在色為黑,在味為咸,其類水,其蟲鱗,其谷豆,其果栗,其實濡,其畜彘。現在,我們可以對五行中的水從本到末作一個概括:「水」之本,是宇宙固有的一種波。其振頻、波形如音樂中的羽調,即6、7讀「啦」、「咪」。以光色論,它是紫色或紫外光;具有極強的滲透力。這是能潛入萬物生命深處的能量,所以表現為「潤下」,「收藏」的功用,成為「火」與性質相對立的下行氣。因為它的功能如水一般流衍,潤下,有似於水,故稱之為「水」。如果把一個基本波粒放大,看作一個生物,那麼具有羽調振動狀態的「水性」之波,在這個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把體外的能量採納進來,潛存於最深處,以補償「木」性波如雲煙般向外散逸的能量。由於它本身的量是強悍的,它凝聚於體內到足夠的量,必然導致機體能量向外張揚、散發,這種張揚的情態就叫做「志」。宇宙中這種粒子結合而成的亞原子、原子、分子,都具有羽調的振動特徵,都具有同樣的光色。在成為分子態後,味覺上可辨認出來的就是鹹味,它仍保留了羽調波的基本性質。對人而言,人的腎功能吸納、收藏食物精華,形成骨髓,壯骨,並給肝提供造血原料,其波頻與羽調對應,故腎為水,腎開竅於耳。腎功能如果強健,人就會躊躇滿志,具有堅韌的意志,爭奪的鬥志;如果腎功能衰弱,人就意志薄弱,甚至產生恐懼畏縮心理。腎受壓抑,處於病態,人容易發出呻吟,以排出病理信息,緩解壓力。大自然萬物中,凡羽調的波,褐黑色的光色,及具有鹹味的,機體以羽調波頻為主的物質,如寒冷的天氣、黑夜、食物中的豆類、水果中的板栗、帶鱗的動物、牲畜中的豬等等,都可歸於「水」這一類。最後,我們從《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看看「水」對人的影響: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 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一曰加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這種人最容易使人聯想到三國時期的人物張飛。因為其身心底蘊是高頻震動的羽調,所以,這種人精力過人,骨子裡充滿進攻性,這種人不畏艱險,富於挑戰精神,動作能力頗多過人之處。是實幹家、勇士和冒險家。總結?引申?討論前文以大量的篇幅揭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核心「五行學說」,表明了「五行」與「五音」的關係。五行學說其宏觀涉及整個宇宙,從微觀涉及基本粒子,它是中國古代先賢幾千年智慧的結晶,作為完美的唯物辨證法,它可以指導人們真正認識到宇宙萬物的本質及其運動規律,解決許多現代科學懸而未決的問題,推進人類文明健康發展。五行與「五音」的關係,則可以使現代生命科學正確地向微觀世界挺進,開創音樂醫療文化的新文明——為此,這裡對前面的研究與討論作一個小結與討論。一、五行學說的真實含義:道生一 ——五行中國古代聖哲老子給人們描繪了宇宙萬物生命起源和歸宿的一幅圖景,也是中國古代科學先驅們共同確認的圖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所說的「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是萬物的根本,也是萬物的歸宿。它浩浩恍惚,是一個場,即現代科學家愛因斯坦所確認的「統一場」,它蘊含了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基本規律。這個統一場里,有無數原始的、最精微的基本粒子。它是統一場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載體,稱作「朴」或者「精」,還稱為「一」。「精」喻其微小,「朴」喻其未經雕琢,原原本本,獨立不羈,如道一般超然物外,又自由穿行於萬物之中,並作用於萬物。「一」則代表它是「萬物資始」,是「無」(虛空)之精微粒子。這種粒子,與現代「終極物理」的波弦理論推衍出來的最基本粒子的含義相同:「第一,弦是真正的東西——是「原子」,在古希臘人本來的意義上,也就是不可再分的基元。絕對的最小的構成萬物基元的弦,代表著微觀世界數不清的亞結構層走到了盡頭。」(參見美B?格林《宇宙的琴弦》)。另一相同之外是,西方科學家們發現,一個弦同時以五種模式振動。——這正是萬物最根本的奧秘。中國古代先賢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把與「弦」相等的「朴」稱為「一」,這個「一」具有五種不同的物理性質。他們命名為「木、火、土、金、水」。河圖?洛書描述道:「天一生水,天二生火,天三生木,天四生金,天五生土」。這裡的「天」是自然本元「虛空」的意思,這就是道所生「一」,而「一」含有「五行」。「五行」就是一個「朴」(也就是古希臘人所說的「原子」,現代科學所指的「波弦」)里所具備的五種不同的波動特性。木是一種藍色光波,振頻與音樂是的角音(3、4)所產生的波頻、波形相同,它舒緩、溫和,由內而外,呈彌散狀向外分布,頗似草木逢春、欣欣向榮之韻味,故取木以譬喻其波動韻味特徵。(圖1-4)角音狀振動,溫柔,和緩,藍色光。「火」是一種紅色光,振頻高,與音樂的「徵音」相同,其物理效應生熱,向上,向外,與大自然的「火」相似,故取其灼熱,急促義,命名為「火」。(見圖1-5)「土」的振動與音樂中的「宮音」相同,屬黃色光,它是一種平和的,瀰漫狀態的作用力,上、下振動,維繫著整個系統的平衡。由於這一特徵頗似大地之土,所以命名為土。取其「合和萬物」之義。圖示為:「金」是一種白色光,其振動有如音樂中的「商音」。它清越、鏗鏘有力,在外圈形成一道「牆」,約束著能量、物質向外散逸,也阻擋著外部物質的侵擾,使這一個弦在與外界交流信息時,又保持一種獨立性,因其性如人的皮膚,故曰革;其堅固如金屬,故命名為「金」。(見圖1-7)「水」是一種褐黑色光,其振動波頻頗似「羽音」(其中有「6、7」兩個音),它以強勁的振動把外部能量採納進來,潛藏於生命中心。由於它頗似水有沉降、潛藏、滋潤的作用,故將這種波喻為「水」。(圖1-8)總上所述,在立體的「朴」(或「弦」)內,有五種運動並存,有緩慢上升的木性振動與急速上升的火性振動,有強勁激烈內斂的水性振動和金性堅韌而較和緩的內聚振動。在這兩對矛盾之中,還有一個起上下、內外調和作用,以達成內部平衡的振動,這就是宮調的上、下振動。由此,一個「朴」內,有五種狀態的波,分為「向內——向外——調和」三種性質的力量,共同形成一個整體。以上是「道生一」的含義。二、五行之間的結合:「一生二」與「地」與「六氣」「一生二」的「二」,代表「地」,聯起來的意思是說,天道的五行產生了「地」。其產生方式,就是河圖?洛書所言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這裡給我們揭示了由原子到分子形成的規律。是原子(朴)內的「1」音的上下振動,使原子打破自我封閉狀態,互相聯結,才形成了第二級的物質「地」。其模式為一個原子的「土」對另一原子的金、水、木、火、土波弦的捕獲:一之水加五之土→六(地水)二之火加五之土→七(地火)三之木加五之土→八(地木)四之金加五之土→九(地金)五之土加五之土→十(地土)捕獲的結果,是有了在數術意義上的「六、七、八、九、十」這樣的物質,從古希臘學說來看,這才是真正的「分子」。中國先賢們把這種非先天而存在的,是原子間結合而有的物質,叫做「地」。所以,這裡並不是「大地」的意思,這樣的單分子仍是飄渺難覓的微粒。由於分子間相互結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波互相影響的程度也就顯得激烈起來,或排斥,或吸引,或疊加,或抵消,這種強烈的能量反應,古代先賢稱之為「氣」。不論稱之為「地」還是「氣」,這「木土」,「火土」「土土」、「金土」、「水土」的五行衍生物,它們都有待定的性質。古代先賢們對之研究後,看出顯著的波頻特徵:木土→角火土→徵土土→宮金土→商水土→羽美國B?格林在《宇宙的琴弦》中指出:「萬物都是音樂。」——看來,從波頻的特徵認識萬物,古今中外智者所見略同!從理論上推斷,由「在天」的五行產生「地」的分子狀物質,應當還有多種組合方式:如(圖1-9)木
木 火 土 金 水
火
火 土 金 水
土
土 金 水
金金 水
水
水
共生成「木木、木火、木土、木金、木水、火火、火土、火金、火水、土土、土金、土水、金金、金水」共計十五種物質,但實際上,根據「同聲相和,同氣相求」及五行間的金火相剋、水火相剋、金木相剋(相剋的意思及原理放在後面闡述)原理,只有土不與任何一行相剋就只剩下了「木木、木火、木土、木水、火火、火土、土土、土金、金金、金水、水水、土水共十二種原子組合成分子的形式。根據其性質,歸納成六種能量狀態,稱為「六氣」,即「風、寒、燥、濕、熱、火」;從陰陽角度,歸納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厥陰、陽明。以其對應關係合起來稱「六氣」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六氣」的內部五行構成極其音樂表述應當為:土土 1 1土水 1 7
水水 7 7金水 2 7
水木 7 3木木 3 3 金金 2 2土金 1 2
火火 5 5木火 7 5
土火 1 5土木 1 3
這「六氣」仍適合五行性質:太陰濕土——土太陽寒水——水厥陰風木——木少陰君火——火陽明燥金——金少陽相火——火「六氣」是半約束、半自由的能量體,它在大自然中循環往複地運動,秉天道五行,衍生諸物,在人體里,它就成為半能量態、半場態的經絡系統,這就是人體第二級活力系統:十二經絡。
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絡經足厥陰肝經
手太陽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腎經
(附圖1-10人體經穴示意圖)十二經絡通於體外大自然,絡於十二臟腑,構成生命的第二系統。經絡對人的身心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它形成人的「氣質」。不僅影響人的健康,而且使人在某些方面顯得特別突出。《黃帝內經?素問?通天》就按醫療經驗,依照人的氣質——經絡秉賦,把人分為五種:(一)、太陰之人1、表徵太陰之人,其狀 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腘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2、經絡秉賦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寫,不能移之。3、性格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二)、少陰之人1、表徵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 ,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2、經絡秉賦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則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3、性格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三)、太陽之人1、表徵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斬腘,此太陽之人也。2、經絡秉賊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寫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3、性格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四)、少陽之人1、表徵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常出於背。2、經絡秉賦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 ,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寫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3、性格少陽之人, 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五)、陰陽平和之人1、表徵其狀委委然,隨隨然, 然,愉愉然, 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2、經絡秉賦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3、性格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是否還有「厥陰」及「陽明」之人呢?——有的。這裡不予補充,也不評價上述古人之論。援引這些資料的目的,只是想表明古人已經注意到介乎天、地之間的「六氣」,是構成人體能量信息系統的物質,並對人的生理、心理形成模式性的影響。以上是「一生二」,下面接著討論「二生三」的問題。三、「天」、「地」相互作用:二生三《內經》對木的描述,已明確了「三」的由來,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神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這裡闡明了「地」作為「氣」之外的另一種功用:繼續自我嵌套、分形,產生更複雜的分子——可以用滋味辨認出來的物質:酸、苦、甘、辛、咸「五味」之物。其產生方式如何?古人未予說明。不過,古人指明了一個大概:「同氣相求,同音相和,同志相得。」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以下兩種基本程式:(一)、同類疊加式太陰濕土加太陰濕土→甘厥陰風木加厥陰風木→酸少陰君火加少陰君火→苦陽明燥金加陽明燥金→辛太陽寒水加太陽寒水→咸如果考慮到其組成的複雜性,用音樂來表述,則有:甘
1111 1117 1717 1711
酸
3333 7333 3333 3373
苦
55555535 3535 3555
辛
2222 2212 1212 1222
咸
7777 7727 2727 2777
(二)、五行嵌套式這種方式是設想「六氣」分子再與宇宙本元的五行分別結合,生成複雜的分子,如:厥陰風木加木 酸少陰君火加火 苦太陰濕土加土 甘陽明燥金加金 辛太陽寒水加水 咸
這樣的物質,其內在音樂構成描述式就簡單些,這裡不一一詳示。在生命科學中,這「五味」之物實際上是構成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基本要素,「三」已為萬物的生成奠定了基礎。最後是「三生萬物」的問題。四、生命的內蘊:三生萬物老子指出,萬物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老子在這裡給生命學上敏感的問題作出了解答:萬物之本是道,萬物之形是物種,也就是複雜分子狀態的「三」——三級分子。生存環境之「勢」使生命成長。但是,作為高級生命的情感、意志、思想、氣魄、自我意識這五大內容又從何而來呢?——老子指出:作為生靈之靈,它不是別的,正是永遠保持著道的活力的原子。對生命而言,精神是生命體來自於天道的秉賦。秉者,承也;賦者,授也。秉賦者,天道所賦予而由生命體所承受也。天道(大自然)所賦予生命體的精神,不是別的,正是以宇宙在天之五行:木、火、土、金、水,這純粹的未生變化的五行,本身含有的精神特質:木藏魂,火藏神,土藏思,金藏魄,水藏志——此外,五行的功能也潛藏著情感因素(除了「土」始終冷靜,主思外,其餘都可能產生特殊變異的振動,投射在人的身心上,就是各種複雜的情緒、情感。這種在天的五行,稱作「朴」。它來自於宇宙能場,也因受感應入住於生命體,成為生命的核心,性靈,也就是身心諸元素中最活躍的,讓人產生自我意志的妙物。生命體結束,它又「曰歸曰靜,各復其命」(老子《道德經》)。這就是「三生萬物」的最後答案,也是五行學說的真實含義。五、 萬物皆是音樂綜上所述,如果把物質世界分為天,地、人(物)「三界」,那麼,作為本元的「天」——能場,有五種能量活動的固有模式,即木、火、土、金、水。用音樂來表述,即為宮、商、角、徵、羽五音,亦稱五調,其對應關係為:五行土金木火水五音宮商角徵羽音符123 456 7讀音哆唻西發嗦啦咪
這裡特別糾正一下讀音,根據本人二十多年的經驗,「木」音入肝,養血,發音應為「西」,單獨吟唱(或默唱)「西發」,可高效治療包括肝硬化在內的肝病,也可治肝的連屬系統的疾病;而吟唱「6」(音「啦」)則有使能量進入小腹的效果,屬間接補腎;直接補腎的音是「咪」,它可治多種腎病及腎系統的疾病。由法國思想家盧梭定義的七個基音的讀音,在角調與羽調的兩個音上剛好弄反,這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所致。無論如何,大自然在它呈能場狀態的原始物質里,就具備了音樂的元素。而它在發展變化成二級物質、三級物質乃至萬物之後,仍然「其名不去」。如,二級物質「氣」:木木——(西西)土木——(多西)音樂是物質元素的波頻表示符號,物質的結合、發展、演變,都可以用記載波頻特徵的音樂來表述。事實上,物質的形成、發展、變化都是物質中的原始基元(原子)間能量活動。這些觀點,在前面已有詳示,這裡不予贅言。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毫無疑問的結論:音樂是天籟之波, 而萬物皆是音樂!附樂音、五行歸類表
層次類別性 狀在道
在玄五波特徵內斂下潛急躁外向溫柔外向堅勁固攝平順上下生數12345五音羽徵角商宮基音6、753、421讀音啦、咪索西、發咪多五喻水火木金土五光黑赤蒼白黃五性涼暑暄剛靜兼五德寒顯和清濡五用志神魂魄思五功藏長生收化五化演流躁發散堅斂備化
層次類別性 狀在天在氣五音羽徵角商宮成數六七八九十音義假定117161515513141211111音義假定2717616515313714122212111六氣寒火熱燥濕六性太陽寒水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厥陰風木陽明燥金太陰濕土五方北南東西中五光黑赤青白黃五星水火木金土五行所屬水火木金土五季冬夏春秋長夏
層次類別性 狀在物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色物黑赤青白黃五味咸苦酸辛甘五穀大豆麥麻黃黍稿米五果栗杏李桃棗五畜豬羊犬雞牛五菜藿薤韭菜蔥葵五蟲鱗羽毛介倮五音羽調之曲徵調之曲角調之曲商調之曲宮調之曲在人五臟腎心肝肺脾五音6、753、421五行水火木金土
層次類別性 狀在人五類穴水穴火穴木穴金穴土穴五情恐喜怒憂思五志志神魂魄思五聲呻笑呼哭歌五變慄憂握咳噦五臭腐焦臊腥香五體骨脈筋皮毛肉五藏髓血五液唾汗淚涕涎五華髮色爪毛唇五竅耳舌目鼻口十二經少陰腎經少陰心經厥陰少陽膽經肝經陽明大腸經太陰脾經太陽膀胱經太陽小腸經厥陰心包經少陽三焦經太陰肺經陽明胃經
層次類別性 狀在人五行之人水型火型木型金型土型五征色黑色赤色蒼色白色黃五面征銳面大頭銳面小頭小頭長面方面小頭圓面大頭身材特徵小肩,大腹,大手足下尻長,背延延然小手足肩背圓滿直身大肩背小手足小肩背小手足清瘦豐滿勻稱腹大性格特徵不敬畏不墨守成規、善開拓、具攻擊性好顏急心、見事明、少信多慮好有才、勞心少力、溫和善良善社交、但知交少急心、靜悍、尚清正、善為吏善守成或做學問安心、好利人、善附人、善協調眾人
層次類別性 狀在人 秉賦六氣之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平和面色臉色黑陰沉軒昂常自得意滿狀平淡愉悅身材與動態長大清瘦愛低頭走路常傲視一切狀走路好搖擺豐滿較胖心理好納而惡出、保守愛計謀、性急心好鬥、疾無思好言大事、剛愎自用有大志進取心急切好社交外向易自我滿足能守安靜快樂、也知進取有為、待人接物尤長音樂構成假定以7音為主的旋律以5音為主旋以6音為主旋以3音為主旋以1音為主旋
音樂之律——七音間的「生克乘侮」的關係前一個論題,著重闡述了七音五調的「五行」本質,為我們從能量、信息角度認識音樂的本質與萬物的關係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們從五行的陰陽、五行間的生克乘侮關係入手,研究七音的組合中構成生克乘侮的音樂「詞義」,以此從根本上認識音之成樂的規律。當然,「音樂之律」,還應包括節奏、旋律等問題,本文僅從「在天」的角度予以研究。引子:「和諧」音樂的功利之本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普通的文化現象之一。從原始社會到現在,從荒野孤獨的勞動者的歌聲到萬頭攢動的音樂會,從粗朴的原始時期短歌到富麗堂皇的宮庭音樂,不知出現過多少音樂作品,也不知曾有多少作品震憾了眾人的心靈。但究其作品的產生來看,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感於事,二是應於物,三是得於心。音樂並不是音樂家的專利,它眾多的原創者甚至是體力勞動者。例如,人在肩負重物前進的時候,就自然發出「嗨佐,嗨佐」的聲音,而在用體力打夯築路、築牆時,也會自然以 一定節奏發出樂音,配上歌詞,這些是在勞動中的即興創作。勞動過程產生的成就感、自豪感,也往往讓人產生音樂感,表現出來,成為音樂作品。如中國最早的詩歌《彈歌》,相傳是伏羲時期的作品,其歌詞為:「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從歌詞,我們可以領悟到健壯的勞動者砍斷竹子,做成彈射器,彈出石塊打獵的激昂振奮的心情、自信心與自豪感,還可以感受到「天二生火」式的如火如荼短促有力的音樂節奏。這些勞動者之歌,經長時間傳唱,有的仍保留了原始風貌,有的則經加工、潤色,變成類似於《黃河船夫曲》、《舂米號子》、《腳夫調》等描寫勞動狀態、勞動者心情、勞動場面的音樂作品。體力勞動如此,腦力勞動也如此。古箏曲《孔子讀易》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孔子反覆研讀《易經》,深思靜慮,時有所得的情景。至於中國戲劇中描寫人的心理活動的音樂作品不勝枚舉。音樂的另一來歷,是人受自然和社會環境氣息所感,生反饋之情而為。戰國時期的琴師伯牙彈琴,表現太山,聽到他琴聲的鐘子期便脫口而出「巍巍乎若太山」;他想表現流水,鍾子期就聞而贊曰「蕩蕩乎若流水」。至今,人們仍然從中國古箏《高山流水》中可以清晰地感到高山巍巍,流水潺潺,飛泉瀑布,迂迴曲折,最後匯入江河的情景。至於《十面埋伏》危機四伏之情,《漁舟唱晚》溫柔浪漫之景,以及許多描景狀物的音樂作品,也說不完道不盡!人對天地萬物的感悟,往往也多用音樂描述,這類音樂作品稱「得於心」之作。有隆重佛教精神的《梵唄》、《心經咒》、《六字明》、表現道家覺悟的「道情」,以及基督教音樂《天父世界》、《聖母頌》等音樂作品,都是對空境、理性及宗教教義的感情而作。民間的許多牧羊人在荒山野外,天蒼蒼地茫茫中對自然、人生的感悟隨口而出的吟哦,也屬這類作品。這些音樂現象推砌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音樂具有這些描述功能、宣發功能、健身功能、並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對這一問題有志趣者,古今中外不絕如縷。有趣的是人們都得出了共同的結論。《禮經?樂論》說得簡捷:「樂者,天地之和也。」《尚書?堯典》也云:「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認為,音樂的最重要本質是「和諧」。他認為音樂的作用之一是當靈魂失去安靜的時候,它可以恢復和諧。他指出:「任何仔細地訓練身體的人一定要使其心靈活動與之相和諧,如果他想獲得一個心靈慷慨而善良的人的真正聲譽,他就將利用『音樂』和更廣泛的哲學活動。」(轉引自《西方音樂美學史》)。柏拉圖的發現,影響深遠,中世紀的本尼迪克僧侶奧克森萊的萊姆也認為「所有的音樂都由比例構成,也就是說由和諧構成。」與之遙相呼應的阿其恩格伯特在《論音樂》中,把音樂定義為「當聲音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依照出現於不同或對立的聲音中的和諧比例所探索和建立起來的和諧一致的科學」。這些論斷,有的是從音樂作品總體目標考察,有的是從內部聲音構成角度考察——不論怎樣,他們的結論是相同的:音樂的目的「和諧」,音之成樂的結果是和諧,「和諧」,音樂之魂!這一結論,可謂矢之中的!因為不論是勞者歌於事也好,飢者歌於食也好,還是思者歌於理也好,音樂無非是人們對痛苦的自我療治,對壓抑的釋放,對歡樂的表現,對情愛的抒發,對憤怒的宣洩,對自我的激勵,對哀怨的流露,對理想的展示……這一切都自然而然,莫可名狀。有人曾問藏族人,你們在唱歌中為什麼常唱「亞拉索」?請問「亞拉索」是什麼意思?藏族歌手們回答,不唱「亞拉索」,心中不快活。這個答案啟示我們:怒者吼,樂者笑,哀者號,痛者呻,思者歌——所有這一切音樂,目的只有一個,達成和諧!和諧,音樂功利之本。然而,這一勿庸置疑的結論引發了另一個更深刻的問題:音樂——那七個基音的組合,為什麼具有那麼複雜而準確的功效?——這就要從七音五調的本質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來認識了。七音五調間的「生克乘侮互根」關係在西方音樂理論中,前面提及的恩格伯特《論音樂》的闡述最切中音樂的內部基本矛盾:「不同或對立」的音樂按和諧比例的「結合」。此後15世紀的英國音樂學家庫克在其著作《音樂的語言》中,體認出七音的某些組合具有特定的對思想、感情的摹擬或表現意義,如「1—5—6—5」的模式在大調中意味著「天真無邪的純結」,在小調中意味著「根本的不快樂」。這些發現對研究七音之間關係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但這些純屬經驗主義結論,離音樂的究竟原理相距甚遠,因為真正成熟的科學是原理科學,經驗主義必須經過完全的「現象科學」以後,經抽象提升,才能成為原理科學,從而正確指導實踐。而以「陰陽五行」理論為綱的中醫,屬於原理科學。所以,我們只能又回到「陰陽五行」理論上去認識音與音之間的關係。 一、五行間相生關係別論我們還是先從 「洛書?河圖」的文字意義入手,看七音之間的關係。「天一生水,天二生火,天三生木,天四生金,天五生土。」聯繫前面對「五行」的解釋,我們知道,這段話的意思是:1、大自然蘊含有最基本的「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2、這五種元素表示不同狀態、趨向的能量、信息、物質,可以用音樂來表示,其強度有別:五調 宮 商 角 徵 羽音 1 2 3、4 5 6、7五行 土 金 木 火 水強度 1 2 3 4 5除此之外,這段話是否有別的含義呢?——有!這段話類似於《聖經》中的《創世紀》——不過,它是中國人所發現的宇宙學意義上的創世紀。它含有這樣的意思:大自然(從微觀「原子」到宏觀「宇宙」)最先的運動(天一)是「6、7」這種收藏、潛伏以至為強勁的力度吸收能量、物質。這種「納藏」、「潤下」的功能狀態,稱為「水」;在宏觀宇宙中,這就是「黑洞」的功能狀態;在微觀「原子」中,這就是「原子」的構成基礎;在人身上,就是腎功能;在卦象中,就是坤卦「 」。《周易?坤彖》云:「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坤厚載物,乃順承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周易大辭典?釋坤元條》也云:「『坤元』,猶言地之原始之德。」這種「原始之德」畢竟為「萬物資生」之「始」,它吸收物質能量到足夠的量,(即坤卦——陰爻的量)就會發生變化,它「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散,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一」的規律使它最終發生「象變」——質變,由專務收藏、內向凝聚,轉而外向、爆發、高速擴散,其勢如火如荼,故稱「火」,期振動波頻、波形當如徵調「5」音——不論是聲波、超聲波還是次聲波,在宇宙中,這就是黑洞瀑發、產生新星的壯觀場面;在人的發育中,就是「天癸至」,發育成熟,將要「蕃育」的狀態;在植物中,就是作物茂盛之時;在原子世界中,就是悄然發生的能量性質變化。中國古代取其徵象稱之為「火」,取其音的特徵,稱其為「徵」。水與火,「6、7」與「5」音,一個收藏,一個爆發,構成宇宙萬物的兩個基本矛盾。「道」(或者稱為「玄」,「大自然」)的鐵的規律在第一個階段產生了「水」,在第二個階段產生了「火」,故「天二生火」,此之謂也!「火」的爆髮根於「水」的積蘊,而不論宇宙、人、動植物,還是「原子」,所蘊含是有限的,故急劇的能量噴射總會緩慢下來,形成溫柔、和緩的上升趨勢,這種狀況,從能量狀態來衡量,就是「木」性,其波特徵就是「角」調,即「3、4」(讀音西、發)。它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在志為魂。它是最廣泛的生命力,化育為綠色的植物世界。它是有形生命的基礎,有如東風朝陽化育萬物,故《黃帝內經》在論五行中常列之為首位。它是「徵調」轉而化生之物,為宇宙生命力的第三階段,故稱「天三生木」。在五行的關係中,它從根本上是由「天一」之水而生;但在次第上,它是由「火」所生。故也不妨說「火生木」。在宏觀宇宙、微觀原子以及人的生命中一切積蘊的質量,決定了爆發、上升的時空。當物質能量發散到極限,就會滯留不前。對恆星而言,此際就會形成肅降的狀態,形成一層如流星、慧星一類的星際物質,能量的主調就會變成產生清肅、沉降之功,形成物質外殼的商調「2」,它猶如武士的金屬甲胄,故曰「金」;它猶如人的皮膚,故曰「從革」;它是繼宇宙「造物主」物第四階段的「造化」物的,故曰「天四生金」。至此,一個「宇宙蛋」里具有了四種力量:金、水肅降、向下、向內,火、木上升、向外、向上。這四種力量各自對立,上下運動,交相混合,這個「宇宙蛋」內外平衡,其運動的音波狀態是「1」(音「多」)它起調整金、水、木、火,使之和諧、平衡,共同維護一個宇宙蛋(或生命體、原子)的統一體的作用。是繼「天四生金」後的大自然第五種能量,如「地載萬物」一般,故曰「天五生土」。這個發著「1」音振動的「土」,是一個生命體走向共和的維繫者,它作為主調出現,會使這個生命體(不論是「宇宙蛋」還是一個人)維持,並走向新的繁榮。但它畢竟是「羽調」所貯藏的最後能量,是一個系統終結之始,它也有「生、長、化、收、藏」的過程,也會遵循「物極必反」的規律,最後發生「象變」,在其上升之力幾近衰微之時,它所承載的空間必然坍塌,就像一個恆星變成白矮星,最後變成黑洞一樣,一切都將在黑暗中重奏「羽調」的勁歌。以上過程圖示為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新一輪)五音:6、7→5→3、4→2→1→6、7五義: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 之精 之神 之魂 之魄 之和 之精次第: 1 2 3 4 5 1五調: 羽 徴 角 商 宮 羽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五行」之間具有次第上的相承性,前者為後者的發生條件,後者為前者的演變和繼續,故前者對後者是一種促進關係,稱為「相生」關係,這是從「洛書」中推衍出來的結論,它是從一個「宇宙蛋」或一個「原子」的「生、長、化、收、藏」的歷時過程來看的。此為前人之所未發,故曰「五行相生關係別論」。公認的、一直沿襲應用的五行相生關係,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我稱之為:二、五行相生廣論我們現在從一個已經完成的「宇宙蛋」。或一個原子、一個生命體的角度來認識五行間的相生關係。這裡的「廣論」,並非僅限於「持論者廣」之義。本人想承前面關於五行的闡述方式,分別從「在天」、「在地」、「在人」、「在物」四個方面,多角度辯析五行間的相生關係。限於知識水平與研究條件,有些課目不能完成,羅列出來,或不惴冒昧提出些粗淺的看法,希望有條件的學者深入研究,給五行學說一個現代的、科學的答案。(一)金生水我們先從「在天」的角度論「金」與「水」的關係。所謂「在天」,指能場、氣能、波形、光色、五音、六氣等方面,究其「形」、「勢」、「力」、「果」而論之。從前面對「五行相生別論」里可以知道,一個宇宙蛋的能場里,有五種能量運動存在,即金、水、木、火、土。這五種能量各有其勢,各具其形。其中「金」、「水」的趨勢向下、向內,「火」、「木」向外、向上;而「土」居中,上下振動、調節矛盾,損其有餘而補其不足,維護一個整體的存在;其中「水」是整個系統的能源基礎,「火」、「木」皆耗散「水」,而以「火」尤甚;「金」在這個系統里,遏制能量、物質的散發,有促使「水」得到補充、回饋的作用,所以稱「金生水」,言之甚篤。從光波的角度,是否能找到「金生水」的證據呢?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金、水、木、火、土」的光色效應「白、黑、藍、紅、黃」,分別影響人的「肺、腎、肝、心、脾」五臟,引起相關的情志活動。如紅色使心情愉悅,心跳加快;黃色使人脾臟分泌旺,胃口好;藍色光使人肝臟得到養怡,心情平靜,褐黑色光使人沉靜。
推薦閱讀:
※久治不愈的疼痛,你松解背部了嗎?
※在疾病面前,從來就不是人人平等!
※英國GP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全世界的GP都很忙)
※腳崴了怎麼辦才好呢?
※互聯網能解決過度醫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