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江澤民祖居江灣風水好在哪--開運頻道-中華網

婺源,古今名人輩出,使得這塊美麗的土地錦上添花。「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讚美家鄉婺源的詩句。

如今,婺源江灣村花壓群芳,這顆閃爍在青山綠水中的明珠更加璀燦奪目,近年來吸引海內外觀光遊客目光,緣由前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祖籍在婺源縣江灣村。於是,人們抱著好奇的心理前來探尋其風水寶地的奧秘。2006年10月21日我興緻勃勃走近婺源江灣村。剛下車就看見江灣村前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樓上,雕刻著江澤民親筆題寫的「江灣」兩個大字。我們懷著祟敬之情步入仰慕已久的江灣後龍山下彎曲的小巷,從每棟古建築的斷壁、石階或門楹上,尋覓出一點古老的痕迹,破解出蘊藏在某處遺址,某口古井,甚至半爿樓台上的奧秘,以此圖解出江灣村的風水奧秘,破解心中的謎團。

江灣村位於婺源縣城紫陽鎮東部、江灣水下游梨園河的一個河灣處,距縣城28公里。原名雲灣,因蕭江氏遷此後,子孫繁衍成旺族,以姓氏改村名為江灣。

江灣村的江氏之先祖原本姓蕭,故曰蕭江氏。蕭氏在中國歷史上顯赫輝煌,三千多年來,先後出過帝王、名臣大將。 那麼,蕭氏又是怎樣變為江氏的呢?這是我們心中第一個謎團。

據《蘭陵蕭氏二書》記載,江灣的蕭江氏乃西漢初宰相蕭何的後裔。蕭何之後傳至南北朝時, 蕭衍做了高祖武帝,江灣的蕭江氏乃是高祖武帝的長子即昭明太子蕭統之後嗣。到了唐代,這一派中的蕭氏曾有八人相繼出任宰相,史稱唐朝蕭氏「八葉宰相」。這在中國歷史是是鮮見的。

史載,「八葉宰相」之一的蕭遘之仲子蕭禎,在任江南節度使時,因父蒙難,隱居安徽歙縣篁墩,為避禍害,又「念先世從北渡江而來,遂易蕭姓以為江氏。凡江氏宗於蕭者,此其鼻祖也」(《蕭江全譜》)。自蕭禎易姓江後,江禎即為蕭江一世祖。二世祖江董是江禎的長子,因其由歙縣篁墩遷婺源水路皋徑,成為婺源蕭江始祖,北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遷來雲灣,子孫逐漸繁衍成為雲灣的巨族,故改雲灣為江灣。

江灣人文薈萃,蕭江氏一族,入仕者眾多。蕭江氏遷居江灣後,文風素盛。據民國《婺源縣誌》記載,江灣由科舉或薦辟等步入仕途、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者,有24人;江灣潛心著書立說、光耀詞林者計19人,著作達92部,且都是歷代名人,其中名聲最著者,乃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還有諸如明代戶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任七品以上仕宦有25人,是婺源書鄉代表 。

古人選址無不受風水理念支配。在遠古時代,人們就依照當時的社會意識,逐漸形成了考察周圍的環境,擇其吉而避其凶,營築宅址與村落。從西安半坡遺址和河南濮陽西水坡 45號大墓青龍、白虎貝殼布局來看,中國的風水起源起碼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為使 村落、住宅、墓地趨利避害,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進行龍砂水穴向等因素的優化。

江灣人的祖先深知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興盛發展。違背天理人情,違背自然法則就會失敗遭殃。所以,在選擇與布建生活環境時,「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萬物兼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圍的生活環境、氣候、天象、動植物、地形等達到協和、共進、互助的關係,從而達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境地。

江灣處於群山環抱的河谷地帶,梨園河由東而西呈「S」形經村南側流過。村落坐北朝南,背(北)靠後龍山,前臨梨園河。說起後龍山,江灣人自豪地與湖南韶山毛澤東故居聯在一起,對我們說,毛澤東受蔭於前龍山,我們江灣人得益於後龍山,這是江灣村的龍脈山,山上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山之東北有「仙人橋」。仙人橋系由人工壘土造的一道山樑,長約100米,頂寬70厘米,它是古人信奉風水觀念的產物。相傳,因為江灣由東北靈山經硃筆尖蜿蜒至後龍山的山(龍)脈,在此斷開了,「地仙」(風水先生)言,江氏一族若想興盛,則須將此缺口堵上,接通龍脈,方可興旺發達;信奉風水的江氏接受了地仙的指點,於是壘土造成這道仙人橋,且「橋」面還有意識地壘成呈波浪形彎曲的龍游狀,以此造型來說明這是一條活龍。

江姓這一壘土造山的巨大工程,堪稱是古人實踐風水理論的傑出典範之一,同時使之成為古人信奉風水觀念的文化遺存。但在今日,以科學眼光觀之,「仙人橋」真正的價值,則是可以阻擋冬季的寒風由缺口進入江灣,因為這缺口過去是江灣村落唯一的北風口,將此風口一堵,隆冬的寒風就被拒之山外了。由此可見,壘造「仙人橋」實屬一項造福千秋的安居工程。而風水第一要素也是安居。

一個風水布局經過後天調理後其效果如何,還要看其現實中人事的盛衰變化。江灣人才輩出,英賢踵起,鄉人津津樂道將此歸功於是村的龍脈好。或許是「仙人橋」接通龍脈後真有點靈異,所以這裡懂琴棋書畫、醫卜星相和堪輿之人,也無不應有盡有 。

好龍配靈水,構成一幅山水和諧圖畫。「山環水抱必有氣」,藏風得水,得水為上。 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已有了很明顯的"環境選擇"的傾向,主要表現在靠近水源,不僅便於生活取水,而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位於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處於河流階地上,不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襲;如在山坡時,一般處向陽坡。如半坡遺址即為依山傍水、兩水交匯環抱的典型的上吉風水格局。

綜觀風水寶地都有共性:無論是宮室區、民居區還是生產區、陵墓區,它們都是位於河水曲折懷抱之處,這充分證明了後世風水學中追求"曲則貴吉"理念源遠流長。正如《博山篇·論水》中所說:"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彎環曲折,水格之貴。"蔣平階《水龍經》亦曰:"自然水法君須記,無非屈曲有情意,來不欲衝去不直,橫須繞抱及彎環。""水見三彎,福壽安閑,屈曲來朝,榮華富繞。"總之,對水流的要求是要"彎環繞抱",講究"曲則有情",因為"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

風水學中何以河曲之內為吉地,河曲外側為凶地?

《堪輿泄秘》曰:"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水龍經》亦認為,凡"反飛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一類的地形均為凶地,不利於生養居住。所謂"欲水之有情,喜其迴環朝穴。水乃龍之接脈,忌乎沖射反弓。"顯然,這是古代先民在對河流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城鄉建築之關係作了長期的觀察與實踐中得出的結論,這一結論與現代河流地貌關於河曲的變化規律是相吻合的。換而言之,古代建築風水學中所總結的"水抱有情為吉"的觀點,就是根源於此種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

現代科學已證實水是吸收各種波動能的極性分子。人體含有大量的水,津血同源,人患病出血過量或腹瀉病人失水過度都可導致人體內電解質紊亂。所以,人也吸收宇宙輻射,人與氣場有其密切的聯繫。對於人體來說,天地氣場為外氣,人體氣血場為內氣,當天地人三個氣場相合一致,對人才能有利。

江灣符合理想的風水格局,處於群山環抱的河谷地帶,梨園河由東而西呈「S」形經村南側流過。村落坐北朝南,背(北)靠後龍山,前臨梨園河。河的南岸有攸山清澈的梨園河水,潺潺地流著,環繞著寧靜的江灣村,清沏的河水平靜地流淌,如同在吟唱著一首甜美天人合一的情歌。 江灣村就是處於這樣的風水格局 ,一方風水養育一方人的靈性。

我虔誠地打開羅盤,測定了一下水口為丁末水局,朝堂水為甲卯帝旺水,對面依次有臨官寅峰、帝旺卯峰,但也有衰峰巽,這說明風水管住了江灣村人有吉利,但是不可鎖住人才官運永遠處於盛世,歷史也說明了這點,江灣村近一百年沒有傑出人才湧現。如果說有偉人的祖先的故居曾在此,那是相隔了20多代的事情。追根溯源,他的風水不是出自於江灣,而是出自於出生地楊州故居所在的文昌路環境風水。揚州歷史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客觀環境才是影響人才命運的風水因素。

後龍山脈是龍形,居在山腳不同方位的風水各有不同。

一府六院遺址 建於明代末期,特點:一幢大房子套了六幢小房,每幢小房都有天井、正廳、廂房,自成一家。六家之間有風火牆和火巷隔開,但有小門相通。三層樓,佔地廣,建築氣勢宏大,布局猶如迷宮。四百多年來,房屋幾易其主,延至80年代塌毀。此處一派荒涼,殘垣斷壁在訴說歷史江家的盛衰之變。 其坐山為庚山甲向,庚庚龍坐穴。

蕭江宗祠江宗祠 ,又名永思祠,始建於明朝萬曆六年,後毀於太平天國戰火。一九二四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又被拆毀。蕭江宗祠曾被譽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二00三年九月,第三次重建。蕭江宗祠以其建築規模宏大、佔地面積廣,雕刻精美,建築材料考究,為國內所罕見,其坐向為辛戌山乙辰中縫。

南關亭是村人休閑聊天的交誼場所,亭柱上寫有「靜坐當思己過,閑談勿論人非。」其為壬山丙向。

江仁慶故居,為徽商江仁慶所建,清末民初在上海經商致富後,返鄉建此宅,房屋為典型的徽派穿堂式結構,建築考究,風格獨特,磚雕門樓氣派不凡,浮雕,深雕鏤空,景緻多達五、六個層次,人物形象生動。結構布局嚴謹,木雕精湛,處處體現主人的高雅審美情趣。江仁慶故居為甲山庚向。

江一麟(1520---1580),字仲文,號新源,婺源江灣人。明代隆慶年間右都御使兼戶部侍郎,抗諉英雄,治淮功臣,一生功勛卓著。 江一麟紀念館建於明末清初, 紀念館為徽派眾屋式建築,氣勢宏大、雄渾、古樸。 其大門坐山為壬亥山丙午向中縫。

現在建築的江灣牌樓為甲山庚向大亡。

由此看來,所測的江灣村的一些大戶人家舊居,古代建築的坐向由當時風水師所堪測,合符風水法度,而現代建築則多為江湖風水師盲目所為。江灣村人素來關注"來龍去脈",企盼好的風水長留在自己生息之地。古時就村東和村西建起了土堤和石堤,扼守兩端,把守"龍脈風水"。專家們說,江灣人祖先對村莊的選址、定位、規劃、布局是頗費心思的,力圖體現出天道 與人道,自然 與人為相類相通的"天人合一"、親和自然的價值觀、審美觀。

此外,不少建築細節體現也體現江灣人正確的風水理念,值得考究,如青石板護牆,足見主人的富有和氣。人們還保留著古時的風俗,在院牆正對路口處以泰山石鎮之,是寫著「泰山石敢當」,其意為:天下邪氣誰敢擋(古同「當」)泰山石! 寓意為避妖邪。至於,關不攏的門,更是讓你惴測其中風水學的秘密。

江灣村的美景除了有山水秀麗, 還有那散布在彎曲古巷的民居,有深厚的人文內涵 。

目前,江灣聚落中較好保存的,是村民世代居住的住宅。

座落在老商業街上的「培心堂」,為一幢典型的前進店面、中進住宅、後進廚房的清代徽商住宅。一般來說,由於經商的需要,商宅臨街的第一進多用作店面,家人進出都走店堂里穿過。而培心堂的做法卻有些特別,其臨街面佔有四間房的位置,西邊三間用於營業,東邊一間單獨用作住宅的出入門戶,兩者間看起來用封火牆分隔,其實「店」與「宅」分而不離。在出入門戶大門的磚雕門頭上,上下枋中間刻有「樂山安宅」四字,可能是取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同時反映了宅主「仁心為質」之經商道德觀念。步入大門,是一個正方形的小院子,院內西側開著一道小門,是西邊店堂進入生活區的通道。小院子的南牆,又開有一座端莊雅秀的石庫門,門頭上枋「九世同居」、下枋「文王訪賢」、檐下坐斗「桃荷菊梅」四季花卉和周邊的漁、樵、耕、讀、雀、鹿、蝠、壽等磚雕圖案,工藝十分精湛;門頭中央字牌淺刻有「拱宸萃慶」四個字,寓意深長。進入此門即為寬闊的廳堂,廳堂太師壁上懸「培心堂」匾額,兩側柱面掛有「千古文章傳性道,一堂友孝樂天倫」、「泉水溫隨時令轉,庭花笑引客人來」楹聯;廳堂前為天井,兩側是廂房;樓上,繞天井一圈,裝設有「美人靠」。住宅後進是廚房(已毀),廚房後原有一個花園,園內有魚池一口,可惜現在花香不再、魚躍不復,空見殘壁斷垣。

除培心堂外,在村落原始住宅區內,還完好保留有敦崇堂(中憲第)、三省堂、德慶堂等老房子,風格獨特,造型典雅。

其中,敦崇堂又名中憲第,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為清同治年間戶部主事江桂高宅第,是一組坐北朝南橫向布局的徽派建築,店堂、落轎廳、會客廳、正屋廳,四間橫向相連,各有大門出入,又以內門相通,後為花園,建築之氣派,充分體現了主人的地位和富有。正屋為一脊兩廳,雙天井,兩層樓建築。由東側開大門出入。門庭地面用鵝卵石鋪成錢幣圖案,寓意財源滾滾而來。正廳天井也置有太平缸,說明徽州人家防火觀念之強。堂上高掛「敦崇堂」匾,兩邊是兩幅富含哲理的楹聯:惜時惜衣非為惜財源惜福,求名求利終須求己莫求人。敦序承祧延世澤,崇儒務本振家聲。聯語闡明了堂名的寓義,也體現了古人的治家思想。

三省堂(江謙祖居) 江謙(1876----1946)字易園,號陽復居士,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學家。曾為南通張塞創辦通州師範,後歷任南京高等師範校長,江蘇省教育司長。成績卓著,孫中山大總統曾授於三等嘉禾章。三省堂是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的祖居屋。建於清朝中葉,原為三進二層樓建築,現存第一進及後堂灶間。堂名語出《論語·學而》,寓意子孫銘記「吾曰三省吾身」之道德修養。

江灣固然有好風水,但是重要的是歷史上江灣人注重教育。蕭江氏遷居江灣後,一直注重對人才的培育,正如《蕭江全譜·祠規》中所言:「子孫幼沖時,……必慎擇嚴師、賢友教之正學,造就其才,光顯門戶。」「族中子弟天資穎異,富者,自行擇師造就;貧者,祠正副於祭內量貼燈油。四季會考,敦請科第者主其事,以次給賞紙筆,以示勸勉。其費皆動支祠銀。」為此,蕭江氏一族文風素盛,以才入仕者也較多。

不盡長江滾滾來,江山代有人才出。風水有助於人類趨吉避凶,一方好風水養育一方人的健康和品性,兩者之間有必然的關聯,但是世上萬物都有盛衰之變,要讓一個民族,一個家族,長盛不衰,必須依靠天時、地利、人和,除了三者的平衡外,還要與時俱進。先天風水與後天風水互補,相得益彰。

由於時間倉促,沒有深入考察江灣村的風水,僅是一孔之見,來日與志同道合者再返江灣村細細考察風水,必有大收穫.我從江灣村考察風水歸家的路上,想得最多的是風水對人類環境和生活的影響效力,不知同仁對我的想法是否有共鳴,不妨交流。


推薦閱讀:

辦公室風水不佳該如何化解--開運頻道-中華網
中華網論壇-究竟是誰在威脅誰?
十二生肖養什麼寵物最旺你(2)--開運頻道-中華網

TAG:中華 | 風水 | 中華網 | 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