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存最好的帝陵,大臣都沒資格陪葬,裡面卻葬了一個太監

大家都知道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這應該也是中國最好的帝陵了,因為其它朝代都被盜得差不多,只有明十三陵只研究性的發掘了定陵。其它保存完好。

十三陵裡面葬著皇帝。但是不是僅僅葬皇帝呢?有沒有可能葬別的呢?

有的說法,是可以葬大臣,比如大臣陪葬啊,像唐宋據說就有很多大臣陪葬帝陵的事情,活著的時候鞍前馬後,死了也葬在皇帝的身邊,繼續為皇帝服務。

這其實是沒有的,我們以宋陵例。北宋的帝陵是有陪葬墓的,但有資格到帝陵落戶必須要滿足兩大條件,一個是趙家人,比如王子、王爺、公主等等。不姓趙是不能葬到這裡的。而公主就算姓趙也不是隨便可以進帝陵的。必須是沒出嫁的,出嫁的公主那就是外家人,也是不能葬到帝陵的。

原因大家應該都懂的,古代皇帝選帝陵,都是選龍穴,這是有龍氣的,龍氣之地怎麼可能讓老百姓,甚至讓大臣去沾呢?甚至有大臣有點小花花腸子,或者不知道,葬到了帝陵的旁邊,那要是被告發,也是很危險的。畢竟大家知道,三年尋龍,十年點穴,這個龍穴不好定。說不定皇帝沒定上,你要是一理就定上了呢?

所以啊,這個帝陵的准入是很嚴格的,一定是皇家的人。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明十三陵,這裡面除了葬皇帝,當然還會葬一些貴妃皇后之類的,皇后一般都是跟皇帝合葬,比如萬曆皇帝的墓打開之後,裡面就有三個大楠木棺材,中間躺著萬曆皇帝,兩邊躺著皇后,可惜,這三具屍體現在不存在了。

除了皇后,還有皇妃,皇妃有兩種,一種是很殘忍的,就是殉葬。

皇帝死了,妃子們還沒死又沒有生育的,就把妃子強行葬到墓里去。比如十三陵的東西井,為什麼叫井而不叫墓呢,是因為這種墓穴沒有墓道,下葬的時候是用繩索直接放下去的。

這兩個井都被盜墓賊光顧過,東井只挖到墓頂,西井已經被打開了。

兩個井就是殉葬墓,是朱棣皇帝死後,他的妃子殉葬的墓。怎麼讓這些妃子殉葬呢?先給這些妃子吃飯,吃飽了之後帶到一處大殿,一溜的小木床,這是上吊墜腳用的,把頭伸到上面的繩索里,木床一踢,集體殉葬儀式就結束了。

朱棣的殉葬妃子里還有朝鮮來的姑娘,她當時殉葬時精神崩潰了,大聲哀求,又大叫自己從朝鮮帶回來的乳媽名字,但這並沒有什麼用,她的乳媽看到這一切,後面回到朝鮮,這個事情就被記錄在朝鮮的書里了。

這個殉葬的事情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才告結束,就是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人抓走的那位。

這就是殉葬的,還有比皇帝先死然後埋到這裡面的,比如深得成化皇帝寵愛的萬貴妃墓,這個墓後面被盜了,還有崇禎皇帝葬的思陵其實也是一個皇妃的。

不過,十三陵里最特別的是一個太監墓。帝陵里怎麼會有太監墓呢?我們以前介紹過,太監死後在北京有兩大葬處,一個是中關村,以前叫中官村,是太監退休聚集地,還有八寶山,以前那有個褒忠護國寺。是專門安置退休太監的。

那這是怎麼回事呢?什麼太監有葬到皇陵這樣的榮耀?

這個太監叫王承恩,是崇禎的心腹太監,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

當時李自成打北京,王承恩還負責指揮防守,我們也介紹過,北京之所以守不住,是因為北京發生了瘟疫,士兵基本沒有戰鬥力,所以明朝很快崩盤了。

崇禎皇帝一看不行了,一開始想突圍出北京,發現出不去,就只好走到煤山上上吊了。而陪著崇禎上去的正是王承恩。崇禎上弔死後,王承恩也弔死在旁邊。

明朝滅亡,殉死的不是文官,而是一位太監。概因太監只有一片天,這片天就是皇帝。大臣們,比如錢謙益,也說要殉死大明,結果到了水邊一摸,來了一句:水太涼了。

崇禎死後,停屍三日,沒有一個大臣前來祭拜他們曾經的領導。

王承恩的所為,當然就顯得比較夠意思了。

清兵入關之後,為了籠絡人心,特地將王承恩葬到了崇禎的思陵附近,還為他豎碑立傳。

有意思的是,清人到王承恩的老家河北省邢台市尋訪時,家鄉人怕若禍上身,都說我們這裡沒有這個人。所以《明史》里就只記了王承恩的官職,而無籍貫。

可以說,王承恩雖然比不了魏忠賢,但他的葬禮在明朝那些執掌過大權的太監群中,算是最風光的了。


推薦閱讀:

老外親口傳授在中國的17元泡妞術 某些同胞都長點心吧(1)
《一章木椅》:木椅如何影響中國人的生活?
【真相洞悉】想知道海外買家每天是怎麼琢磨中國供應商的嗎?
一些剛剛解禁的老照片,中國人必看!
外媒:當心走火入魔的中國經濟

TAG:中國 | 太監 | 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