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常點評| 養老的困境與破局,制度比孝子更可靠
天涯論壇 > 天涯雜談
樓主:賈也
原帖:養老的困境與破局,制度比孝子更可靠
導語:4個兒子不養爹,孝字抵不過錢字
西安崔大爺有4個兒子,此前工資卡等交給了老三家,老宅給了老四。4個兒子在拆遷中又各分得4套房。而如今他卻只能每月花300元租住在農村一間簡陋民房。老人嘗試聯繫,老大、老三未置可否,老二電話打不通,老四則直接稱「你活該」。
如此市井百態,說來說去,還是個錢的問題。中國人表面上推崇孝道,實則愛錢如命,從來都是認錢不認理,識財不識爹,一個孝字抵不過一個錢字。
一、中國孝道與「兩面人生」
像西安崔大爺這種被遺棄事件,環伺宇內,自不在少數。去年12月26日今日說法《母親的呼喚》,說重慶萬州一個85歲的老人被4個兒子輪流供養。結果該老大照顧的時候,老四把她丟在老大門口。老大專門回來得很晚,老人就整整一晚上都在喊兒子名字,又跑到二兒子門口喊二兒子,喊了整整一夜,都無人接納。二兒子第二天一早送孫子的時候還看到她了,那個時候老人在流鼻血。他說等我把娃兒送上學了再來看你,結果等他回來,老人已經遭凍死了。其實,這重慶的4個兒子都不想贍養母親,跟西安的4個兒子都不想贍養父親,原因是相似的,他們都各執一辭認為父母偏心,在分家產的時吃了虧。令人感到噓唏不己的是,重慶這位母親凍死的那晚剛好是2014年的1月1日,也就是2014年的新年。
中國社會很多現實比童話還要童話,現實中在冬夜呼喚的老母親可謂慘過童話里在冬夜賣火柴的女孩。
觀夫當今之中國,人的親情早就被利益所取代,在很多人眼裡,票子比爹娘貴,房子比爹娘親,人心充滿了銅臭,良知已蕩然無存。「養兒防老」無非就是想「老有所依」,結果養了一堆兒子,卻個個狠如狼,可謂龍多不治水,兒多不養爹。像西安和重慶這般4個兒子,連父母都不顧,遑論社會責任?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然而,現實確實令人噓唏,中國經濟發展了,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但道德指數卻與經濟發展成了反比。看來在金錢至上的社會裡,金錢根本買不來人性,只會腐蝕人性。
像崔大爺被不差錢的子女遺棄的事件,並非現在才有,其實古已有之。有不少都已轉變藝術的形式,出現在各地戲劇和相聲之中,不妨筆者拿出兩例,以饗讀者:
梆子戲名劇《牆頭記》很契合崔大爺這個故事。《牆頭記》話說張木匠含辛茹苦將兩個兒子拉扯大,長子大乖經商發財,次子初通文墨,成家立業,都吃喝不盡,過上好日子。殊不想,一輩子的辛酸苦辣,修來的卻是兩兒不孝、兩媳不賢,均不願奉養父親,對張木匠那是百般虐待,甚至被長子大乖逼到牆頭之上,留下一句「掉在牆內歸次長管飯,掉在牆外就沒飯吃!」說完就溜。張木匠的朋友王銀匠為了讓兩個兒子都贍養老人,騙他們說老人有一筆財產,兩個兒子又爭相搶奪老人來贍養了。老人去世後,兩個兒子為了尋找父親留下的遺產,結果挖倒院牆被砸,醜態百出。
無獨有偶,另外還有一則著名的單口相聲《化蠟扦兒》,情節類同,話說一戶有錢的狠姓人家,三個兒子均分了亡父的遺產後,都不想贍養老母。狠老太跑到大兒子那裡,夠狠,只給吃貼餅子,根本嚼不動;再跑到二兒子那裡,再狠,只給棒子麵粥,根本吃不飽;最後跑到三兒子那裡,更狠,只給鐵蠶豆吃,根本吃不了。狠老太走投無路,只得跑到女兒那裡去。女兒得知實情之後,就出大招,教狠老太將錫蠟扦熔鑄成餅子、條子,圍在腰裡,假充私房金銀。利欲熏心的三個兒子及兒媳發現後,以為是真金白銀,爭相供養老母,百般逢迎;狠太太去世後,三個獨生子兒子又大辦喪事以示孝順。結果,發財美夢落空,反被世人恥笑。
人性都是貪婪的,在金錢面前,許多人認得錢財卻不認得爹娘,這是自古皆然的事。無論是你含辛茹苦拉扯大他們,還是你傳下偌大家產給他們,若是子女毫無孝心,那麼養兒防老都會成為泡影。
說來說去,子不在多,在於好。話說,明清之際趙吉士《寄園寄所寄》中起一個故事:「某布政請按台酒,座間,按君止一子,憂其寡。吏在旁云:『子好不須多。』 布政聞之,因問曰:『我多子,汝又何雲?』,答曰:『子好不愁多。』 二公大稱賞。」
此吏兩面討好,雖有逢迎之嫌,卻也道出養子的一些道理:子女多少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好壞。如果都像新聞中西安崔大爺和重慶母親的這些見利忘義的逆子們,多一個多一份寒心而已。
中國自古以來,看似「以孝治國」,實則結出「大不孝」或道貌岸然的「偽孝」之徒。
教化的「教」字,左「孝」右「文」,其大意即因孝成道,教化就是由國家來推行孝道文章。歷朝歷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身政權的長治久安,更是將孝道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態的高度,意在把孝和忠融為一體,大力提倡「移孝為忠,移孝為君」的統治思想。漢代「以孝治天下」,開創了「舉孝廉」的制度先河,唐玄宗親自為《孝經》作注,要求大家認真學習,清代康熙皇帝更是身體力行,舉辦「千叟宴」,頒詔「旌表百歲」。如果一個人有不孝之舉,那不是道德的問題了,而是犯了殺頭之重罪,屬於「十惡不赦」之一。比如筆者推崇備至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犯下殺頭之罪就是「不孝」。起因只不過是呂巽誣告弟弟呂安「撾母」不孝,而嵇康是呂氏兄弟的老朋友,出於朋友情義為呂安辯護了幾句,結果落了個為不孝子辯護即以不孝同罪論處。直至近現代,孝道依然被推崇備至,孫中山先生曾說:「現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得這麼完全。」胡適先生更曾將孝道上升為中國人的宗教:「外國人說我們中國人沒有宗教,我們中國是有宗教的,我們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宗教信仰,便是一個孝字。」由此看來,孝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但中國,恰恰最虛偽的民族,從來都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做的卻連唱的都不如」,徒徒舉舉旗子,喊喊口號,做足面子的功夫罷了,早在東漢就有「舉孝廉,父別居」的流弊,現在即使自詡為大孝子的人,平時對父母從來都不聞不問,只到壽宴和葬禮就大操大辦,風風光光,都做做給人看看罷了,總是演繹道貌岸然的「兩面人生」。即使像重慶、西安
那些孝子賢媳們口口聲聲喊孝敬父母,養育之恩大於天,結果還是一個孝字抵不過一個財字,為錢可以父子反目。其實,這副德性與官員極類似,口口聲聲喊廉潔奉會,為人民服務,結果一個廉字抵不過一個錢字,為錢可以草菅人命。
二、家庭養老VS社會養老
筆者的專業所長,自認為是比較研究,在此不妨探討一下養老模式的中西方差別。為了讓大家有所洞見,不妨以中美兩國進行對比,從中尋找差距,進而甄別優劣:
中國的法律規定:父母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年少沒有生活能力的子女有享受父母養育的權利。子女長大成人後,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年邁及喪失生活能力的父母有接受子女供養的權利。無論父母還是子女,既享有權利,也負有相應的義務,以確保中國家庭單位正常運行……因此,中國的父母和子女擁有的權力與義務,更多表現在物質性的家庭責任方面。確切地說,這種權利與義務僅僅停留在家庭成員內部的關係中。這種制度就造成養老責任在於家庭,是一項家庭事業,因此,一旦出現遺棄老人事件,我們總會站在道德高地,譴責其子女不盡孝。
美國和中國不一樣的是:美國的父母與子女,擁有對等的權利與義務,但這些權利與義務,更多表現在非物質性的社會道德方面。確切地說,更完美地體現在國家、社會和民眾之間的正常關係中。這種權利和義務的高度統一,確保美國社會正常運行……美國的父母和子女擁有的權利與義務,更多表現在非物質性的社會道德方面。確切地說,更完美地體現在國家、社會和民眾之間的正常關係中。這種制度就造成養老責任在於社會,是一項社會事業,因此,一旦出現遺棄老人事件,人們總會基於制度層面,譴責政府不作為。
中國的養老在現行制度的設計之下,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家庭自然強調的是養兒防老,養兒子就是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的。正因為如此,才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畢竟這是最現實的問題,人們都擔心自己老了沒人供養,也無人送終。也正因為老人只能寄希於子女,導致中國人都愛子,都愛到了無私奉獻的程度,愛到了至死不悔的程度,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交給子女,求他們更好地報答養育之恩。
但中國的現實情況非常複雜,因為制度的原因,城鄉兩極分化嚴重,市民與農民因身份問題,導致同國不同國民待遇。城市裡的老人,畢竟還有醫療保障和退休工資,相對還有所保障。但農村裡的老人,根本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的,即使有也是杯水車薪,一旦子女放棄贍養,那就比較慘了,完全有可能凍餒而死。即使子女不想放棄贍養,但是如果老人得了重病,比如癌症,那麼也只能躺在家裡,默默等死,活得無尊嚴可言。其實,城裡的老人也未必有多少尊嚴,現在城裡許多家庭很多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都極大,再加上養老壓力,很多人即使能給父母物質上盡孝,也難以做到精神上盡孝。因此,中國固有的養老制度的社會供給,顯然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了。
那麼,將養老作為社會事業的美國,他們的養老又是如何的現狀?由於美國人一方面退休之後都有養老金這個社會保障,另一方面或多或少有攢錢養老的人生計劃,因此,美國人的養老既有國家為他們兜底,又可以按個人資產進行質量提升。老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入住政府資助的老年公寓或私立的高檔公寓。前者是老年公寓的主流,主要面向中低收入的老人,入住者需符合一定的年收入要求,因州而異,並將收入的1/3交給公寓,不足費用由政府支付。後者為私立,收費昂貴,服務設施和質量也相應更好。
當然,在個人養老選擇方面有餘地之外,還能享受到更全面的養老服務。由於養老事業是社會事業,當然強調社會化管理,美國就充分利用起各種資源,即由政府、非營利組織、家屬及志願者紛紛加入,共同支持養老這項事業,也就讓老人享受到了國民待遇、家庭親情與鄰里友情,這樣,老人們既可享受到個性化、針對性的幫助,又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情感慰藉。
兩相比較,中美兩國養老存在差距是事實,但孰優孰劣卻很難評說。客觀而言,中國式的家庭養老並不是不好,畢竟父母和女子的關係,不僅是權利和義務的關係,還涉及到血緣和親情。對於一個人而言,家庭的天倫之樂恰恰是給予他最大的情感慰藉。只不過,在這種家庭養老模式之下,老人想「老有所養」的風險相對美國式社會養老模式還得大。原因很簡單:
一則家庭養老模式,能夠利用的資源往往局限於家庭,不如社會養老模式,能夠動員全社會的資源。
二則家庭養老模式,只能寄希產生一個好的兒子,即孝子,靠的是個人的道德素質,而社會養老模式,人們寄希產生一個好的制度,即良法,靠的是制度的保障機制,一般而言,制度比人更可靠,畢竟人都有私心,難免為權力和利益所蒙蔽。
在筆者看來,家庭養老模式與社會養老模式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一對矛盾體,完全可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我們完全可以結合傳統進行創新:尊重傳統,繼續鼓勵家庭養老,弘揚中國傳統孝道;勇於改革,積極推動社會養老,發揮人道主義精神。具體手段,可以鼓勵社會的力量和家庭的力量共同來承擔養老這個問題——比如政府要完善民眾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進行制度性兜底;非營利組織要體現公益屬性,提供各種養老服務;子女們要心存父母養育之恩,既要有物質上的盡孝,又要有精神上的盡孝;社工和志願者們要細化志願服務內容,讓老人實現「鄰里守望」。如此一來,在各種力量的努力之下,中國的老人就有更多選擇的自由,即可以選擇家庭養老這種模式,又可以選擇社會養老這種模式——在盼不來孝子養老的時候,馬上由社會救濟來補位。
結語:明君不如明制,同理,孝子不如孝法。與其期待孝子賢媳,不如制定靠譜的養老制度——畢竟制度比人性更可靠。
↓↓↓↓
推薦閱讀:
※大痣可疑痣手術去除最可靠 除痣不徹底易癌變
※比丈夫更親密比情人更可靠的男人
※可靠性最好的10款車 日系包場?
※鄧師傅命理風水:啥樣八字的人最為穩重可靠?
※什麼面相的男人誠實可靠,屬於優質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