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音:高山流水,琴瑟共鳴

《高山流水》是一首經典的民族音樂,它淵源久遠,流傳廣泛。

對於音律我是不太懂,不認識五線譜,也不清楚宮商羽徽角五音的奧妙所在,所能了解的也不過是簡譜1、2、3、4、5、6、7,對於樂器,所知更是寥寥,鋼琴、小提琴、手風琴這些西方樂器我從沒有摸過,也不明白管弦樂隊到底有多少種組成,我只喜歡聽中國的民族音樂,喜歡中國的民族樂器,它簡單、便宜,不過是竹絲而已,但無論簡單還是常見之物我都不精通,只是能吹響笛子與簫。我之所以喜歡音樂,是因為神往那些音樂背後的故事,可以說我喜歡那些故事更甚於音樂本身。《高山流水》就是其中之一。

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書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記不清是哪一本書了,同樣記載了這個故事,但要比這個要長一些,它的記載是:在山之濱,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與山野樵夫鍾子期相遇,琴韻丁冬聲里,瀰漫著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開闊吞吐萬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鍾子期聽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聲相和。俞伯牙把鍾子期引為人生知己,因為音乃心之聲,聽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靈魂,這是知音。後來二人不但是知音,還成了終生摯友,鍾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後,在鍾子期的墳前撫了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弦,終生不復鼓琴。

在中國古典文學或傳說中令人神往的故事應不在少數,無論我們怎麼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刪繁取簡,我想高山流水至少算一個無法取締的。這個典故里體現著千百年來人們對那種情誼的渴求——知音。

人們常說,千金易得,朋友難求,其實我認為知音比朋友更難得。知音不是求來,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許你從仆如雲,一呼百應,但未必有一個知音;或許你高朋滿座,珠璣妙語,但知音不是虛位以待就來得;或許你在親情的環繞下,有人噓寒問暖,但其中他們不一定真知道你;或許你佳人攜手,如花美眷,但愛人不一定能如花解人語。知音不是金錢財寶換來得,也非功名權位招來的,它是一種靈魂的召喚與相應,是靈魂與靈魂的互答。

在屬於人的構造中,最讓人難以琢磨或理解的應當是靈魂或說是心靈,它是一種純粹的精神,看不到,摸不著,它依附於人體存在,而又超脫於人體。繩索可以捆綁住肉體,卻無法困住靈魂,靈魂才是一個本真的自我。人的四肢、五臟六腑都可以放到顯微鏡下從細胞分析到碳水化合物,進行物理性研究,但靈魂不可以,因為它是非物質的。它不可以物理性分析,只能用另一個靈魂來體會。當一個靈魂理解另一個靈魂時,兩者融為一體,是相通的,猶如弦與音箱的關係,弦在響,音箱也在響,習慣上我們稱之為——共鳴或共振。共鳴是知音的先決條件,有了共鳴才有了知音。

真正的知音是肝與膽的相照,琴與瑟的和鳴,是閃與雷的交乍,心與腦的一拍而合,宛如一場大雨淋濕了你,也澆透了我,那是你我同在 ,天地共存,也是靈魂與靈魂的融合,靈魂與靈魂交織。兩個知音的相遇就是兩顆流星相撞,在剎那的撞擊中,人生最燦爛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奪目的光華,書寫出人生最優美的樂章!

朋友與知音不是同一個含義,朋友來源於相互的敬重,而知音來源於相互的共鳴;朋友之間是一種情感的愛護,而知音卻是精神的高度一致;朋友是相互的欣賞與認同,而知音是「於我有戚戚焉」的相互擁抱。白頭如新的可能是朋友,但傾蓋如顧的一定是知音。朋友一定會生死相扶,患難與共;但知音可能卻是將逢良才的生死宿敵。

在這裡我想起了《三國志》與《晉書》上記載的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魏、吳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葯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竟傾壺飲之。

這就是知音,日月同輝,磊落情懷。演繹成千古佳話。

但世上如伯牙與鍾子期,陸抗和羊祜這樣肝膽相照的知音必竟是稀少的。孟浩然長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午夜無眠長歌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象蘇軾那樣的天縱奇才,可謂合唱者眾多,他卻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

人間的知音太難得了,越是傑出者越寂寞,也就沒有知音,或許這是曲高和者寡。有的人尋覓一生也得不到一個知音。高朋滿座,載譽而歸也遮不住他落寞身影,還是身在喧囂中能聽到自己的心跳,錦衣還鄉也如夜之歸途。如梵高生前無人認同,最終以槍自斃,死後縱是遺畫價高數千萬美元又於他生前的寂寞何干;屈原憂國憂民,但朝廷中卻無知音,賦完《離騷》逐水而眠;曹雪芹用血淚塗寫成了《紅樓夢》,最終淚盡而逝。難怪《紅樓夢》結束一場無垠蒼涼的大雪,溫瑞安在《神州奇俠》系列裡每位高手死時都說一句:人生好寂寞。

知音太難得了,縱是是傑出者之間也不能成為相互知音。據說,當年歌德聽完貝多芬的音樂時,異常激動,竟熱淚盈眶,激惱了貝多芬,他憤怒的沖著歌德吼道:「你根本沒有聽懂我的音樂!」高更與梵高同樣傑出,但他們相處不長時間,高更就憤然的搬離了梵高為其精心準備的房子。再者清華大學同學聚會時錢鍾書先生的一位同學對著錢先生說,你的《管錐編》什麼都寫了,就是沒寫你自己,錢先生惱怒的說:「你根本沒讀懂我的書。」於是把一套《管錐編》寄給同學,讓他再讀。

知音太難得了,所以我們更能充分的理解魯迅先生為瞿秋白先生寫下那句長幅:「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當以斯室而同懷。」

中國自古以來就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格言,人們是那樣的注視知音,知音知己,為其生死而無怨無悔。

我們不必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不必說易子救孤的程嬰,我們就翻開《史記?刺客列傳》吧,翻開這一篇,那是滿紙的豪氣干雲,熱血縱橫,洋溢著「士為知己者死」的視死如歸。專諸、預讓、聶政等為報知遇,死而無怨,尤其荊珂刺秦王,更是浴血奮戰生死無悔。荊珂原為齊國人,後遷徙衛國,他刺殺秦王即不為利,亦非為民族,為國家諸等正義,他是為了受託於知己田光,報燕太子丹之知遇,他讓秦王驚慌失措,負劍逃竄,盡失王者風範。在身受巨創,面不改色,倚柱而笑,並且指著秦王罵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這是知音知己的最高禮遇,用血塗滿尋找知音的路。有什麼比生命更可貴的呢?然而生命在這條路上,只不過尋找靈魂共鳴的一堆血肉。靈魂的歸宿是那共鳴的歌聲,知音說在嘴邊不是花言巧語的輕諾,那是靈魂深處釋放的沉重。

當今的人啊,越來越自我封閉了,誰還注重靈魂的共鳴。肉體的享受,物慾的泛濫,它能代替我們那精神上的空虛嗎?能填補我們靈魂的寂寞嗎?我們的精神塑像在坍塌,我們迷失了自己,我們想通過高科技的手段滿足我們的口舌,我們卻把心靈囚在城堡里,我們是物慾中的囚徒。我們要釋放自己,尋找靈魂里那個真正的自我,我們要尋求一種精神,尋求精神上的共鳴者,我們將不再獨自吟唱,或許有一天我們站在山之濱,水之湄獨自漫歌時,有一位傾聽者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若江河!」

推薦閱讀:

一張圖引發千萬女性強烈共鳴!男人都該反省...

TAG:共鳴 | 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