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漾濞彝族蒙姓「南詔分族」家譜九支

崔紹文 調查整理壹、前言本文所列九支家譜系由筆者調查歸納整理而成,因此,不得不在「前言」中作全面交待。一、漾濞設縣於公元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元年),轄區主要以原蒙化所屬漾濞巡檢司與永平所屬漾濞里(明代天啟年間尚為打牛坪巡檢司)為基礎,再劃雲龍、洱源兩縣的少部分「甌脫」(邊地、雙方間的緩衝地)之地作補充,由此組建成縣。其中尤以永平所屬漾濞里(實際上就是原打牛坪巡檢司)轄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這一轄區歷史上由彝族蒙姓統治(除宋代未查到外,唐、元、明、清至今都有史料及其他資料可查)。蒙姓發祥地在蒙官村(今屬蒼山西鎮河西村民委員會管轄),該村建有「蒙氏祖祠」、「蒙聖老祖廟」(即彝族蒙姓土主廟,每年正月初八為蒙聖老祖誕辰,蒙姓來此祭祀,該日也是土主廟正會期)。蒙姓墓誌刻有「邑之望族也」、「考其先世,南詔分族也」的記述;蒙姓口碑相傳「是蒙聖老祖的後代」、「是皮邏閣的後代」。蒙氏祖祠有皮羅閣牌位,蒙聖老祖廟有皮羅閣塑像。對此,我縣地方文史工作者及關心於此者早就予以關注,但受限於多種困難,無法開展系統考察研究。公元1982年,當時在縣科委工作的崔紹全同志(後為《漾濞彝族自治縣誌》主筆、副主編)因參加地名普查工作而首次實地考察了河西蒙官村後山八方嶺岡蒙姓古墓,抄錄了墓碑文字,後因其工作、住所多次變動,所錄資料喪失。直至2002年,他又再次前往實地,所幸20年後該古墓群雖有損毀,碑碣卻還大部尚存,於是再次抄錄以圖深究。可惜因部門志工作之需而一直未能如願。二○○五年正月初八「蒙聖老祖廟」祭土主,筆者首次前往參加,了解到更多資料。以此為線索,筆者與土主廟主持趙聲,先後邀約華燦中、丁育峰(原名蒙永兵)、蒙崇林、蒙子彥、蘇映明、蒙發星、蒙友光等人到實地尋找、考察古墓碑文。原以為找幾位老者、查十幾冢最多三十冢墳墓就足以查清蒙姓根由,不料一到村中,各寨彝族父老鄉親都講述了許多蒙姓根由,傳有許多口碑;蒙姓墳墓分布很廣、數量竟達幾百冢。於是,此行就成了最簡單的倉促初步調查。此後,筆者又忙於搶救八十六歲老畢摩左尚祥的畢摩經,上述事宜只得擱置起來。這樣,漾濞彝族蒙姓「南詔分族」的大量、深入調查,只得今後有經濟、交通、技術等各種條件之後再進行。二、蒙姓「南詔分族」初步調查的範圍、程度及收穫二○○五年四至七月,筆者與「蒙聖老祖廟」主持趙聲以及先後邀約的上述七人共九人,先後到河西鎮(今已歸併到蒼山西鎮)的蒙官村、蒙官村後山(其中又分許多山岡)、蒙家墳村、桃花園村、木瓜箐村、木柏片村後山、灑密扎達村;順濞鄉的羅斯白地村、臘施(位於長箐溝即皮歹河與舊村河匯合口處的三角形地帶);太平鄉的打牛坪村、普打拉片村(含上村、水井頭、下普打拉三個自然村)、牛坐山村等地以及許多山,察看了這些村與山中的許多古墓群。又訪問了一些當地群眾,了解了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此次調查、訪問主要在蒙官村、蒙聖老祖廟、羅斯白地村、普打拉片村、打牛坪村、牛坐山村進行,訪問了蒙姓老人及了解情況的人士五十多人次。考察了蒙姓有上千年歷史的蒙氏祖祠(在蒙官村村中)和蒙聖老祖廟。尋找、察看了二十三個蒙姓古墓群和部分當代人為先輩重修墓以及其他相關墓,計涉及有碑墳墓一百六十二冢,認真抄錄了墓碑文字資料一百冢,其中蒙姓九十六冢。因受時間、工作條件(經費、設備、交通等)限制,倉促從事,許多村的古墓來不及看,已到實地的各墓群大量墳墓只能擇其要而考察。此次只能做到這個程度。此次調查,查清了以下幾點:1、漾濞彝族蒙姓屬喇咯(漢語拼音讀lǎluó,當代雲南通常寫作「臘羅」,漢語拼音讀làluó,為了更接近真實地選用漢字反映本地彝族自稱發音,筆者只得選用讀音比較接近的此二字,下同)支系,發源地在蒙官村。蒙姓公認:由蒙官村分出兩支:一支到羅斯白地,一支到普打拉片村。羅斯白地一支,形成今順濞鄉、龍潭鄉的蒙姓,其中遷到順濞鄉核么的一支,又分支遷到龍潭密古村委會一帶。太平鄉普打拉片村的這一支,發展成為太平鄉各蒙姓彝寨,其中一支到牛坐山村,又一支到打牛坪村;打牛坪這一支又發展遷到永平縣的北斗(今為彝族鄉)及其所轄黃連鋪村一帶,至今親戚來往密切。2、河西蒙官村的蒙氏祖祠與蒙聖老祖廟是羅斯白地村、普打拉片村、打牛坪村共同的祖祠與土主廟(祖廟),直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運動後,羅斯白地村、普打拉片村、打牛坪村的蒙姓彝族才中斷了祭祖祠與祭蒙聖老祖廟的土主。但是,羅斯白地村、普打拉片村(含打牛坪村)各有分立的土主廟,土主的祭祀日為正月初八,與蒙官村的「蒙聖老祖廟」(祖廟)正月初八祭蒙聖老祖誕辰相同。3、漾濞彝族蒙姓家堂供的祖靈牌位是木靈牌,即漢稱「丁蘭刻木」,彝稱「尼茲」,普打拉片村稱「乃茲」(該片村已不會講彝語,原因是古代打官司時,因不通漢話而說不贏對方,官司打輸了。從此祖上立下規矩:一律講漢話,不準講彝話。由此至今,不會講彝語,但保留了部分彝語,如「乃茲」、「阿畢」即畢摩,等等)。4、二○○五年五月三日,漾濞彝族自治縣順濞鄉新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蒙起(羅斯白地村人)提供一份統計表:到二○○四年底止,羅斯白地村(行政屬新村村民委員會管轄)共有九十六戶,三百七十六人,其中男一百八十七人,女一百八十九人,勞動力二百五十人,百分之百是彝族。以戶計,人口最少者僅一人,最多者七人。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河西村民委員會(當時屬河西鎮,現歸併屬蒼山西鎮)提供一份材料:二○○四年底止,蒙官村戶主及人口統計(據當時蒙官村戶口冊):蒙官村共計四十九戶,二百一十五人,其中男一百一十人,女一百零五人;勞動力一百一十五人(其中勞動年齡內一百人),鄉村從業人員一百一十人,男勞力五十一人,女勞力五十六人。全村四十九戶中,漢族八戶(最早者清朝才遷住蒙官村,不超過十代人,最遲者於人民公社集體時期才遷入),彝族四十一戶。全村二百一十五人中,彝族一百四十二人,漢族六十三人,白族十人(因婚姻關係入蒙官村)。現將該材料以戶主為主列表於下:戶主總人口其中民族人口筆者說明男女彝(人)漢(人)白(人)馬樹平4224以上四戶於民國時遷入。馬樹先5235馬樹榮3213趙樹軍4224蒙啟華5325蒙文良6426蒙光麗111蒙光亮43131蒙光輝42231李忠明42231董海泉41331李枝芳52341蒙興邦之妻,子女4人姓蒙。趙 美32121丁育林41331蒙文華6426蒙貴基三兒(排行第七)。熊文超64251蒙貴基長兒媳(長子蒙文治排行老二亡故,又招婿竇桂周入贅)。段麗勇31221趙西文42222段麗紅42222楊世芳21111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集體時期遷入。楊東林43131字翠菊73461遷入不到十代。丁雪林4314清朝末期遷入。丁玉林4224李德俊6426蒙新華62451蒙支忠6426許蓮花64251許姓為蒙姓分出的另一支蒙順清3213蒙順軍2112蒙順全111丁榮昌53214丁學忠61551楊有興111夏彩芝7437蒙永軍5325丁育峰32121丁育峰原名蒙永兵,按舊俗八字救母命而隨母姓,改用今名。丁會昌2112丁育峰(即蒙永兵)之母。王永會42231劉全英42231王永軍43131楊士珍413211楊永標53232楊 麗52341華宇新72561華燦忠1358625熊桂全111莫玉蘭74352蒙永蘭2225、蒙官村其地蒙官村具體位置在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河西大橋正南面一公里多處的漾濞江河谷河西小壩子中間。該小壩子因地處漾濞江西岸,故稱河西。河西小壩子北高南低,西高(屬老和尚山群山)東低,呈狹長形,漾濞江由西北向東南順點蒼山地勢從河西壩子東面流向平坡地區,依次納石門河(穿石門關峽谷而出,故名)、西洱河(昔稱洱尾河,由洱海流出,在平坡村坡腳平坡大橋下西洱河電站處匯入漾濞江,是大理市與漾濞彝族自治縣的界河)、順濞河等支流後歸瀾滄江。蒙官村位於漾濞縣城東南角,離城約三公里,離原蒙化所屬樣備巡檢司(在河東,剛好在河西大橋東頭之南側)一公里多,再往東上坡約一華里為「唐標鐵柱」處。村東到漾濞江為止,有井名「下水井」;村西後山坡腳有井名「上水井」,兩井相距約一公里半。村南有一條「跑馬箭道」,與上水井、下水井聯線大體平行,兩平行線相距約近一公里,跑馬箭道至今還寬至少一米,高出其他地面,歷史上是蒙官村頭領跑馬射箭訓練跑道。博南古道由村東順蒼山峰腳而來,過漾濞江,從村東頭向西北到柏木鋪再上秀嶺坡去太平、打牛坪,再往永平、保山(古永昌),路上所鋪石板是「大躍進」時用以修水庫,今已不存,但路仍然存在。村子規模原來比現在大得多,有豎寨旗的設施(位於村東漾濞江渡附近),至今還有一塊大石條被村中一農戶用作壓台沿石。解放以後,還在村周圍挖出過石墩、柱礎石、銅錢、壇罐、小石獅等,集體時期曾從田、地中挖出過大量的瓦礫。村中原有高大建築物,被其後代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拆賣。村西北約一華里山腳,建有「蒙聖老祖」土主廟,除祭漾濞蒙姓祖先「蒙聖老祖」外,還祭皮羅閣,說漾濞蒙姓是皮邏閣後代,但未講南詔其他土主。廟前有「刀桿田」,原是土主廟會期及火把節等節日用來豎刀竿、爬刀竿的,集體時期才開成數丘田,改革開放包產到戶時才包給私人。村中建有蒙氏祖祠,原佔地近五畝,解放後改作河西小學,可供學校上課、活動用。祠堂前的祭祀、打歌等廣場近三畝。祠堂佔地約兩分多,為平地築一台基,台基上再蓋廟宇式殿堂,畫棟雕梁,由台階走上平台,再進門入祠堂。殿堂坐西朝東,西牆築一高台作供奉蒙氏祖先處,除安有祖先牌位與皮羅閣牌位外,還在篾笆上掛有多代蒙氏祖先木靈牌,即漢稱的「丁蘭刻木」。包產到戶以後,蒙氏祖祠周圍全被私人開挖、建牆佔用,二○○五年時,連路都不通,成危房,牆、柱、梁尚存,雕刻還在,但房頂塌陷,破敗不堪。原來太平鄉普打拉、打牛坪、順濞鄉羅斯白地等地蒙姓都來祠堂祭祖,羅斯白地人還必須在燒磚墳拜祖,大躍進以後才逐步冷落下來,以致成現在這樣破敗。據說蒙官村、蒙聖老祖、蒙氏祖祠還與蒙巂(讀suǐ髓,不讀xī西。下同。)詔、樣備詔、南詔有關,筆者在「叄、後記」部分作簡要概述,以後當專文探討,此不贅述。此次抄錄九十六冢蒙姓木棺土葬(下同)墓碑中,整理出九支家譜,詳記如下。貳、漾濞彝族蒙姓「南詔分族」家譜九支根據蒙姓公眾口碑、蒙姓祭祖時所列祖先亡靈名單(如:過火把節、七月半、過年等或其他祭祀活動燒錢紙要燒亡人單)、清明掃墓獻墳奠祭祖先、木棺土葬墓碑刻、文史資料記載,筆者現在先整理出蒙姓「南詔分族」家譜九支,每代所據用括弧作夾注,每支家譜後還不得不加上說明與資料(史料、木棺土葬墓碑資料等)。家譜作為第一部分。選蒙姓墓誌七篇作錄注,以證家譜所據,酌加有關詩詞。此為第二部分。墓誌、碑刻的更多更詳細內容留待以後進一步深入調查、整理。一、漾濞彝族蒙姓「南詔分族」家譜九支蒙姓「南詔分族」家譜第一支蒼山西鎮河西蒙官村蒙貴基家譜蒙聖老祖(蒙姓土主、口碑)→皮邏閣→「南詔分族」(碑文、蒙氏祖祠牌位等、口碑)→蒙君寵(碑刻)→蒙養聖(碑刻)→蒙達道(碑刻)→蒙天爵(亡靈單、口碑)→蒙文彬(亡靈單、口碑)→蒙琨(亡靈單、口碑)→蒙朝彥(亡靈單、口碑)→蒙廷誥(亡靈單、口碑)→蒙秀東(亡靈單、口碑、碑刻)→蒙澤?(亡靈單、口碑)→蒙際昌(亡人單、口碑、碑刻)→蒙輔周(亡靈單、口碑、碑刻)→蒙貴基→蒙文華(蒙貴基三兒,排行第七)→蒙貴基孫輩→蒙貴基重孫輩(二○○三年生)。蒙貴基家譜說明1、蒙達道碑刻中,蒙天相之子為蒙文蔚,蒙天祥碑刻中,其獨子為蒙文蔚,由此可知蒙天相即蒙天祥;據此推定:蒙天爵之子蒙文炳即蒙文彬。與此情形相似的是:蒙秀東碑刻中,其仲孫名「蒙記昌」,但蒙貴基老人每年祭祖化紙祖先亡靈名單都寫作「蒙際昌」。2、蒙君寵立碑時間為公元一六一○年,若以其壽六十歲,且以立碑年為卒年計,則約生於一五五○年;蒙貴基之重孫最小者生於二○○三年;按此計算則到二○○七年止,此表時間跨度為四百五十七年。3、蒙貴基,生於一九二二年(民國十年)元月十二日即辛酉年臘月十五日,卒於二○○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即丁亥年二月初九,享年八十六歲。生有子女七人(四女三男)。各級、各方面人士採訪蒙姓事宜,大都找蒙貴基。蒙貴基家譜涉及的墓碑資料(1)蒙君寵、羅氏夫婦合葬墓立碑時間:明萬曆三十八年季春(公元一六一○年四月)。立碑人:子蒙養□、蒙養聖(孫蒙中道、蒙志道、蒙載道、蒙達道),蒙養裕。(按:這是本次考察中所見年代最早的碑文,立碑時間距二○○七年春三月為三百九十七年。(2)蒙養聖、羅氏夫婦合葬墓立碑時間:明永曆七年十二月(公元一六五四年一月)。立碑人:子蒙中道(孫蒙天申、蒙天清、蒙天恩)、蒙志道(孫蒙天錫)、蒙載道、蒙達道。(3)蒙達道、羅氏夫婦合葬墓立碑時間:清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一六八四年一月)。立碑人:子天相(孫文蔚),天爵(孫文炳)、天祜(孫文煥)。題、書人:博南廩生何天一。(4)蒙文彬、何氏夫婦合葬墓夫壽七十六歲,妻壽五十六歲。立碑時間:清乾隆甲戌年(十九年)大呂(十二)月(公元一七五五年一月)。立碑人:子蒙瑋、蒙瑜、蒙琨、蒙玟、蒙珮、孫朝恩、朝科、朝甲、朝臣、朝輔、朝聘、朝用、朝爵、重孫現龍、雲龍、騰龍。題、書人:原任永昌軍民府永平縣教諭人升雲南府教授年家眷弟柴大觀題,郡邑庠生姻表侄董天潤書丹。(5)蒙琨、熊氏夫婦合葬墓夫妻均享七十壽。立碑時間:清嘉慶十八年癸酉歲二月(公元一八一三年三月)重修。立碑人:子朝彥、孫廷詔、廷勷、廷誥、重孫兆揚、峙東、峻東、鎮東、印東、耀東。題、書人:辛酉科選拔進士吏部候選直隸分州再晚楊忠俊庶位氏、恩進士吏部候選直隸分州侄孫蒙樂訓紹先氏題並書。(6)蒙朝彥、董氏夫婦合葬墓立碑時間因碑斷失考,僅有「月上浣吉旦」五字。立碑人:子蒙廷誥(媳楊氏)、蒙廷勷(媳楊氏)、蒙廷詔(媳楊氏)孫應貴,應華、應享、應榮、應魁、應祥、婿段綉章、王璨。題、書人堂春襟弟楊純緒揆先氏題並書。(7)蒙廷誥、楊氏夫婦合葬墓。夫妻均享六十壽。立碑時間:清道光四年黃鐘(十一)月(公元一八二四年十二月)。立碑人:子秀東、孫澤長、澤潤、澤先、澤深、澤厚。題、書人:辛酉科選拔進士吏部候選直隸分州愚表弟楊忠俊庶位,己卯科鄉副進士吏部候選直隸分州愚甥婿周鳳瑞桐隝(讀dǎo,島的古體字)氏。(8)蒙秀東、陳氏夫婦合葬墓夫妻均享六十六壽。立碑時間:清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鍾月(公元一八八九年月)。立碑人:子澤重、澤新、澤潤、澤厚(仝立祀);孫盛昌、記昌、順昌、重孫學周、輔周、相周、紹周(重修)。題、書人:永平縣儒學生員姻在晚段黼文昭代題並書。(按:農曆月份別稱中「夾鍾」、「應鐘」、「黃鐘」分別指二月、十月、十一月。此碑刻「鍾月」疑為書鐫時漏字。)蒙姓「南詔分族」家譜第二支蒼山西鎮密場(村委會駐地)村蒙永銘家譜蒙聖老祖(蒙姓土主、口碑)→皮邏閣→「南詔分族」(碑文、蒙氏祖祠牌位等、口碑)→蒙君寵(碑刻)→蒙養聖(碑刻)→蒙載道(碑刻)→蒙天縱(亡靈單、口碑)→蒙文燦(亡靈單、口碑)→蒙珵(亡人單、史料)→蒙朝賢(碑刻、史料、亡靈單)→蒙式訓(碑刻、史料、亡靈單)→蒙善行(亡靈單、口碑)→蒙春齡(亡靈單、口碑)→蒙應兆(亡靈單、口碑,此人至密場入贅,出姓李,蒙永銘為其孫)→蒙新周(亡靈單、口碑)→蒙永銘(男,二○○五年六十多歲,家住密場村。其弟蒙永康。其弟兄兩戶每年都到蒙朝賢之妻李氏墓上墳祭祖)→蒙永銘子女輩→蒙永銘孫輩。蒙永銘家譜涉及到的墓碑資料及史料蒙君寵(明萬曆三十八年立碑)、蒙養聖(明永曆七年立碑)與蒙貴基家譜同,此略。蒙天縱、蒙文燦、蒙珵三代墓待查(均系蒙載道之後裔)。蒙善行、蒙春齡、蒙應兆、蒙新周(即蒙永銘之生父)四代墓待查。(1)蒙載道、李氏夫婦合葬墓(喜碑)立碑時間:康熙二十二年歲次癸亥仲夏月(公元一六八三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二十四日)。立碑人:男蒙天縱、侄蒙天位、孫蒙文燦。題碑人:永庠(讀xing詳)廩(讀lǐn檁)生何天一題。(2)蒙朝賢墓享年七十一壽。立碑時間:清嘉慶十七年二月(公元一八一二年三月)。立碑人:子樂訓、式訓,孫長誘、善誘、聖誘,重孫肇生。題、書人:甲子科解元朝考輸林院檢討候點學院世愚侄丁傑、甲寅科鄉副進士按永昌府永平縣儒學教諭世愚侄王秩教、丙寅科鄉進士吏部候選知縣愚弟張登瀛。(按:此墓有志,見後文。)蒙朝賢,設卒年當年立碑,按享年七十一壽推算,則生於清高宗乾隆七年壬戌年(公元一七四二年),歷乾隆、嘉慶兩朝,為當時蒙官村與永平(含今漾濞縣)有聲望之文人。蒙朝賢之父,按《蒙朝賢墓誌》作「蒙程」。《漾濞彝族自治縣誌·附錄》所載《(民國)漾濞縣地誌》作「蒙珵」。《(民國)漾濞縣地誌》所用資料為《(光緒)永昌府志》,《永平縣誌稿(民國)》(江逢僧纂,永平縣誌辦公室副主任邵曰能校點,一九八九年二月保山印刷,下同)第113頁載:蒙朝賢,清代歲貢,其子蒙樂訓、蒙式訓皆為清歲貢,其孫蒙善誘(蒙樂訓之子),清歲貢。《永平縣誌》(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第一版,下同)第549頁載:「據《永昌府志》載,」「蒙朝賢,篤學好義,生平交遊多名士,工詩文,著有《睡鄉吟》。上述作品,今皆不傳。」《漾濞彝族自治縣誌》(雲南人民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第一版,下同)第777頁載:「蒙珵,增生。家貧,竭力養親,親歿,撫二弟成立,鄉里稱之。」第779頁載:「蒙朝賢,號蒼西子。邑明經。父珵,邑增生。其子與孫俱相繼為明經。朝賢篤學,教子有義方。歲飢,倡捐鹽米賑孤弱。生平交遊多名士。工詩文,所著有《睡鄉吟》一卷。」(該《志》上述兩條,原文作文獻輯錄自民國《漾濞縣地誌》,《地誌》又錄自《永昌府志》)。《漾濞彝族自治縣誌》第724頁「科舉人物名錄」載:蒙朝賢,清恩貢;蒙樂訓、蒙式訓為清歲貢,蒙善誘(該書錯印為「劉善誘」)清歲貢。該縣誌第748頁載蒙朝賢詩三首,抄錄如下:漾水歌(清)蒙朝賢漾水之源來劍陽,曲曲南流環點蒼;雪月交光清澈骨,金牛千古卧其旁。瀾滄怒水大盈江,瘴毒炎蒸霧茫茫;曷以若此朝宗邦,波恬浪靜安堤防。余家住近江之滸,每從日暮看汪洋;江樓日上發清嘯,是非榮辱皆兩忘。游中山石門(清)蒙朝賢節彼點蒼山,石戶金湯固;絕壁中劃然,峽流自奔赴。我來探幽奇,折轉中山路;一木搘崖頂,山人日競度。行者攜我行,我告行者懼;下視深無底,驚聽泉聲怒。舉頭愛雪光,罡風吹不住;三複臨淵詩,徐徐下山去。註:搘(音zhī支),支,拄。晚游竹林寺晚步招提興轉奢,幽篁深處靄輕霞;樓殿上方宜夕照,林泉下界有人家。江皋石齒支前度,嶺表煙痕送暮鴉;老衲莫催鐘磬聲,欲從竹樹寫黃華。說明:詩中所記竹林寺,在二○○六年底由政協漾濞彝族自治縣委邀請雲南大學原副校長、雲南省歷史學會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林超民教授與省內各有關專家、學者等一行到漾濞,經深入、嚴謹、求實的論證,最終一致認為:「唐標鐵柱」遺址在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下街村竹林寺一帶。竹林寺與蒙朝賢所居蒙官村僅漾濞江一江之隔,開門即見,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但在歷史上,位於江東蒼山西麓坡腳的竹林寺及下街村在民國以前屬蒙化之樣備巡檢司,位於河西(即江之西)的蒙官村屬永平之打牛坪巡檢司。綜上所錄,蒙珵至蒙善誘,一門四代皆文人,在永平縣內是書香門第,並記載於《永昌府志》。蒙朝賢幾代墓碑所刻是實。(3)蒙朝賢妻李氏墓享年七十壽。立碑時間:清嘉慶酉未年黃鐘(十一)月(公元?年)。立碑人:子樂訓、式訓、孫長誘、善誘、聖誘,重孫敏生、肇生、大生。題、書人同前。(按:此碑刻時間有誤:我國干支紀年從無純用地支之例。查嘉慶年號共二十五年,其中屬「酉」者為嘉慶六年(一八○一年)、十八年(一八一三年),屬「未」者為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十六年(一八一一年)。考蒙朝賢立碑人中重孫僅列一人,而李氏墓立碑人中重孫列至三人,由此可知李氏卒於其夫之後。據此則碑刻「酉未年」似應為「癸酉年」即嘉慶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或因碑石風化而致字形畸變,則「辛酉未」與「丙子」字形相近為嘉慶二十一年,即公元一八一六年。存疑備考。)(4)蒙式訓、鄒氏夫婦合葬墓蒙式訓享年六十五壽。立碑時間:清道光十一年歲位辛卯大呂(十二)月即公元一八三二年一月。立碑人:子善行,侄善誘,女麟鳳,孫壽齡、保齡、春齡。題、書人:特授永昌府永平縣儒學訓導年愚弟曉峰牛東健題,永昌府儒學生員堂侄蒙兆揚書丹。蒙姓「南詔分族」家譜第三支太平鄉箐口村委會普打拉片村蒙定邦家譜蒙聖老祖(蒙姓土主、口碑,普打拉片村立有分廟)→皮邏閣→「南詔分族」(碑文、蒙氏祖祠牌位等、口碑)→蒙?(元憲宗七年即公元一二五七年任永平千戶。此代據七種史料推斷,詳見本家譜「說明」) →蒙羅白(元世襲土官永平千戶,附明而於洪武十七年即公元一三八四年首任永平縣打牛坪土巡檢。據《土官底簿》、口碑。口碑訛為「蒙白」,又誤傳蒙黑、蒙白為親兄弟。)→蒙禮(備馬進貢告襲土巡檢,永樂三年五月即公元一四○五年六月奉旨。據《土官底簿》。)→蒙黑(告襲土巡檢,宣德五年十月即公元一四三○年十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十五日奉旨。據《土官底簿》、口碑。口碑誤傳蒙黑、蒙白為胞兄弟。)→蒙溪(告襲土巡檢,成化四年十月即公元一四六八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四日奉旨。據《土官底簿》。)→蒙□→蒙英(天啟間即公元一六二一年至一六二八年期間沿襲土巡檢,據《滇志·羈縻志·土司官氏·永昌府》。)→蒙起鳳(亡靈單、碑刻)→蒙耀衢(讀qú渠。亡靈單、碑文)→蒙會昌(亡靈單、碑文)→蒙定邦(亡靈單、碑文,口碑誤傳蒙定邦官職是「八千長」,碑文記載先後為「千總」、「都司」。) →蒙秀才(亡靈單、碑文)→蒙新?(蒙新甲、婦唐氏,蒙新科、婦門氏,是誰待詳考。據蒙秀才碑文、採訪。)→蒙聯福(亡靈單、蒙秀才碑文、採訪。)→蒙枝華(二○○五年時約五十五歲。據採訪。)→長女、次子、三女→外孫(二○○五年九月滿一周歲)。蒙定邦家譜說明1、普打拉、打牛坪蒙姓共三支,蒙定邦這一支屬最大一支,本家譜由史料、土葬墓碑文、採訪資料三方面得來,記敘如下。「蒙聖老祖」。據蒙姓祭土主(祖先)習俗,即正月初八日為蒙聖老祖其人的誕辰,亦即土主廟(祖廟)正會期,普打拉片村(含打牛坪蒙姓)與太平鄉其他蒙姓彝族立有蒙聖老祖土主分廟,會期、所祭之祖與蒙官村完全一樣。蒙官村與蒙聖老祖廟、蒙氏祖祠見前述。「南詔分族」。據碑文與有關詩文、蒙氏祖祠牌位、蒙聖老祖廟供奉、採訪口碑。由元朝蒙?起至蒙羅白於明洪武十七年首任土官打牛坪巡檢是據七種史料推斷。七種史料分別是:(1)、《元史》,中華書局一九七六年四月第一版,下同;(2)、《明史》第四冊,中華書局一九 年 月第一版,下同;(3)、明《土官底簿》;(4)、天啟《滇志·羈縻志·土司官氏·永昌府》。(3)與(4)全部轉引自龔蔭編著《明清雲南土司通纂》,雲南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七月第一版第246頁,下同;(5)、尤中著《雲南民族史》,雲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第一版第270頁,下同;(6)、《永平縣誌稿(民國)》;(7)、《永平縣誌》。從蒙羅白之子蒙禮起至蒙英,主要據《明史》、《土官底簿》、《滇志》記載,版本如上所述。其中要特別說明:普打拉(含打牛坪)彝族蒙姓有兩個蒙英,一是上述土官打牛坪巡檢之後裔、天啟間沿襲土巡檢之職的蒙英,另一是清朝道光十二年十一月立碑的蒙英,此人與所述蒙定邦家譜無涉,以下不再論及,此文只論沿襲土巡檢的蒙英。從蒙起鳳起到蒙秀才,據木棺土葬墓碑文及亡靈單、口碑。蒙新甲(科?)蒙聯福、蒙枝華及其後代如上述家譜所記。2、本家譜從元憲宗(蒙哥汗)七年即公元一二五七年任永平千戶算起到二○○五年,時間跨度有七百四十八年;從蒙羅白(元世襲千戶,附明)於明洪武十七年即公元一三八四年首任永平縣打牛坪土巡檢算起到二○○五年,時間跨度有六百二十二年。這支家譜在蒙姓家譜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蒙官村如上所述是今漾濞彝族自治縣與永平縣兩縣彝族蒙姓的發祥地,但是蒙官村彝族蒙姓家譜的傳承關係不如本支家譜這樣有正史明確記載。也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有不同看法,本文在下面各部分作專門簡要敘述。蒙定邦家譜涉及的史料、墓碑資料(1)「蒙?」的推斷龔蔭編著《明清雲南土司通纂》(以下簡稱《通纂》)一書第246頁載,原文摘如下:永平縣打牛坪巡檢司土巡檢蒙氏民族:羅羅人(今彝族)(見《土官底簿》)傳襲:(1)蒙羅白→(2)蒙禮→(3)蒙黑→(4)蒙溪→(5)蒙英。文獻:《土官底簿·打牛坪巡檢司巡檢》載:「蒙羅白,本縣羅羅人,前代土官千戶。洪武十六年歸附,總兵官擬充打牛坪驛丞,後改前職,十七年實授……」(省略號系筆者所加)。上引史料,為我們提供了很重要的五條信息:第一,蒙羅白是永平打牛坪巡檢司的首任巡檢。第二,蒙羅白及其傳襲人(即其後裔)屬地即籍貫是永平縣人。該屬地自民國元年即公元一九一二年成立漾濞縣時劃歸漾濞縣,打牛坪巡檢司管轄地區成為當時漾濞縣成立的轄地主要基礎,一直延續至今,無變化。第三,蒙羅白族屬為羅羅人,即現今彝族中的喇咯(漢語lǎlo)支系人,即不是漢族、不是蒙古族、不是阿昌族(因有這三種不同主張,本文下面再簡述);第四,蒙羅白是「前代土官千戶」,換句話說,就是蒙羅白在元朝(「前代」)當永平土官千戶。元朝的土官是世襲制,《元史》第二冊載《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仁宗三》P589:(延祐六年)(即公元一三一九年)「夏四月壬辰,中書省臣言:「雲南土官病故,子姪兄弟襲之,無則妻承夫職。遠方蠻夷,頑獷難制,必任土人,可以集事。今或闕員,宜從本俗,權職以行。」制曰「可」。據此可知,蒙羅白在元代當土官千戶是承襲其祖輩的土官千戶之職。蒙羅白祖輩任永平土官千戶,《元史》第五冊載《元史卷六十一·志第十三·地理四》P1479-1450:「永昌府,唐時蒙氏據其地,歷段氏、高氏皆為永昌府。元憲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立千戶。」「領一縣:永平。下。縣在府東,鹿滄江之東,即漢博南(原書錯為博平)縣。唐蒙氏改勝鄉郡,屬永昌。至元十一年,改永平縣,隸永昌府。」憲宗七年即公元一二五七年分永昌府的永平設立千戶,到傳襲至蒙羅白於明洪武十六年歸附明朝,時間跨度為一百二十七年,蒙氏任元朝永昌府永平縣千戶,傳承到蒙羅白,據此,蒙定邦家譜在蒙羅白這一代前設「蒙?」,以代表蒙羅白祖輩。上引《土官底簿》打牛坪土巡檢蒙氏史料為我們提供的第五條信息是:蒙羅白是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他既依元朝土官制度世襲繼承了祖輩在元代的土官千戶之職,又附明而首任永昌布政司永平縣打牛坪土巡檢司土巡檢之職,其後代得以世襲(明朝皇帝聖旨總是批「止終本身」、「不世襲」,事實上一直世襲)、傳承打牛坪巡檢司土巡檢之職,直到明天啟年間的蒙英。清朝還有數代任增生、武庠、武生、千總、都司各職(見本文後附《蒙姓墓誌錄注》,蒙定邦墓誌特別一言以概之「乃先世巡檢之後」。(2)「蒙□」的推斷據上述蒙?的推斷,可見蒙氏世襲土官千戶、土巡檢之職達元、明兩朝。但是,上引《土官底簿》打牛坪土巡檢蒙氏史料中,第(4)代蒙溪,第(5)代蒙英,認真計算下來,相差竟達一百五十三年(1468年11月至1621年11月)甚至一百六十年(到1628年11月止)之久,顯然中間幾代並未記載,因此設「蒙□」來表示。《明史·地理志》P1188永昌軍民府條載:「永平,府東北。元屬永昌府。洪武二十三年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仍屬府。」「東有打牛坪土巡檢司。」明代《土官底簿》載:(蒙黑)「故。嫡長男蒙溪會奏應替,查照伊祖告襲,節奉欽依止終本身。成化四年十月,奉聖旨:『准他做巡檢,不世襲。欽此。』」明天啟《滇志·羈縻志·土司官·永昌府》載:「打牛坪巡檢司土官蒙氏,世為巡檢,今(即明天啟年間)沿至蒙英聽襲。」此後不見記載,有無木棺土葬墓碑待查,有木棺土葬墓碑蒙起鳳、吳氏夫婦合葬墓(為蒙定邦之曾祖父),立碑於一八二四年八月,推算約生於一七六六年,相隔一百三十八年,蒙氏一脈並無中斷。總之,蒙?與蒙□雖為筆者所設,但有據可查,可以到普打拉片村及打牛坪的蒙姓民眾中去採訪,亦可到他們的墳山上去看。蒙定邦家譜涉及的墓碑資料(1)蒙起鳳、吳氏夫婦合葬墓夫享期頤上壽,妻58壽。立碑時間:清道光四年歲次甲申夷則(七)閏月(公元1824年8月)。立碑人:子耀雲(媳梅氏)、耀升(媳趙氏、楊氏)、耀衢(媳許氏);侄耀榮、耀華;女二妹(婿吳紹彥)、大妹(婿楊中富)、三妹(婿許學聰)、四妹(婿梅朝俊);孫應昌、德昌、兆昌、運昌、會昌、際昌、必昌、壽昌、佐昌。題、書人:恩賜進士吏部注選候補儒學教諭雪廬族弟蒙善誘題並書。(按:題書人蒙善誘系蒙官村人,蒙朝賢之孫,蒙樂訓之子,參見前錄墓碑資料。)(2)蒙耀衢墓享年53壽。立碑時間:清咸豐三年歲癸酉夾鍾(二)月(公元1853年3月)。立碑人:子蒙會昌(媳許氏),孫蒙定邦(媳許氏)、蒙玉邦,侄蒙應昌、蒙佐昌。題、書人:永昌府永平縣儒學生員族弟蒙穎生栗初、永昌府永平縣儒學生員愚表叔梅化雨潤之。(按:題書人蒙穎生為蒙官村蒙樂訓之孫,蒙善誘之子,即蒙朝賢之重孫。)(3)蒙耀衢妻許氏墓享年56壽。立碑時間:清同治十三年仲春(二月)(公元1874年4月)。立碑人:子會昌,媳許氏,孫蒙士俊(媳許氏)、蒙士傑(媳楊氏)……(按:立碑人自孫媳以後已看不清,可參看下一代許氏墓。又:蒙氏墓碑刻中,多處出現丈夫碑刻中的子孫名與妻子碑刻中的子孫名有異的情況。此例為孫輩名有異,而至下例則為子輩名有異,即丈夫碑刻中的蒙定邦、蒙玉邦,在妻子碑刻中都為蒙士俊、蒙士傑。存疑備考。)(4)蒙會昌墓享年33壽。立碑時間:清咸豐三年歲次癸丑仲春(二)月)公元1853年3月)。立碑人:弟蒙應昌,子蒙定邦(媳許氏)、蒙玉邦、女招谷。題、書人:同蒙耀衢碑。(5)蒙會昌妻許氏墓享年擬謚頤壽。立碑時間:清同治十三年夾鍾(二)月(公元1874年4月)。立碑人:子蒙士俊(媳許氏)、蒙士傑(媳楊氏),孫蒙秀材、蒙秀川、蒙秀蘭、蒙秀蓮;女招弟(婿楊應先,孫楊阿寶、楊阿收、楊九長、楊長雲)。題、書人:永昌府永平縣儒學生員梅開榮題並書。(6)蒙定邦墓享年32春。立碑時間:清宣統元年歲在己酉夷明(七)月(公元1909年5月)。立碑人:堂弟蒙元邦,子蒙秀才(媳唐氏)、蒙秀林(媳楊氏)、孫新發(媳唐氏)、新科(媳門氏)、新達、新文(媳梅氏)、新宇、新棟、新朝、新甲。題書人:永昌府永平縣儒學文生愚姻侄梅聯升耀廷、永昌府永平縣儒學監生愚堂弟蒙作邦光育。(按:此墓有志,見貳、二、蒙姓墓誌錄注。)(7)蒙定邦妻許氏墓享期頤上媼。立碑時間:清宣統元年歲在己酉孟秋(公元1909年9月)。立碑人:比其夫多列子蒙秀璋(媳楊氏),女雙妹,孫新宇,孫女發妹,發弟,春妹,外孫徐聯升(共8人),余同其夫碑。(8)蒙秀才墓享年56壽。立碑時間:民國十年仲春(二)月(公元1921年3月)。立碑人:弟蒙秀林,子新甲(媳唐氏)、新科(媳門氏),孫聯旺、聯福,孫女長谷。蒙姓「南詔分族」家譜第四支太平鄉箐口村委會普打拉片村水井頭村蒙發星家譜蒙聖老祖(蒙姓土主、口碑,普打拉片村與太平鄉其他蒙姓彝族立有分廟)→皮邏閣→南詔分族(碑文、蒙氏祖祠牌位等、口碑傳「是皮邏閣的後代」)→蒙?(元憲宗七年永平千戶,所據見上述)→蒙羅白(元世襲土官永平千戶,附明而於洪武十七年即公元一三八四年首任永平縣打牛坪土巡檢。據《土官底簿》、口碑。口碑訛為「蒙白」,又誤傳蒙黑、蒙白為親兄弟。)→蒙禮(所據見上述蒙定邦家譜)→蒙黑(告襲土巡檢,宣德五年十月即公元一四三○年十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十五日奉旨。據《土官底簿》、口碑。口碑誤傳蒙黑、蒙白為胞兄弟)→蒙溪(所據同上述蒙定邦家譜)→蒙□(所據見上述)→蒙英(所據見上述)→十六代(據口碑)→蒙正富(亡人單、口碑)→蒙自周(亡人單、口碑)→蒙啟正(亡人單、口碑。與蒙定邦家譜墓碑資料「(1)蒙起鳳」同為「起」字輩,參照其他墓碑,獨有此人用「啟」字代「起」字。)→蒙耀才(亡人單、口碑。與蒙定邦家譜墓碑資料「(2)蒙耀衢」同為「耀」字輩)→蒙登郎(亡人單、口碑)→蒙發星(二○○五年六月已七十三歲。六月十日夜,筆者與其長談,採訪到普打拉片村、打牛坪村以及河西蒙官村、太平鄉蒙姓的許多口碑。)→子女輩→孫子女輩→重孫(二○○五年六月時一歲零兩月)。蒙發星家譜說明1、二○○五年六月十日夜二十二時至凌晨二時,在蒙友光家,蒙發星與筆者長談說:普打拉蒙姓由河西蒙官村分支出來後,在普打拉又分為三支,蒙發星家屬於最小一支。蒙發星祖父蒙耀才手中的祖宗亡人單(過節、上墳祭祖時寫的父系血統家譜各代名單,用以焚燒,習俗以此讓亡人「領受」祭品,護佑後人,也叫亡靈單、祖靈單,不是祖先就不可能入亡靈單)可數出(上溯)十九代,以前的還不知道有多少代。家中有家譜與藏書,但四清、「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等運動中抬出去好多筐燒了。現今蒙發星祭祖時最早能數出的可上溯到蒙正富一代。筆者據史料及蒙發星所述整理出上述蒙發星家譜。2、蒙耀才(蒙發星祖父)手中亡人單可上溯十九代,今蒙發星可上溯至蒙耀才前三代,故蒙耀才前減去三代為十六代,這十六代中有包括蒙英(指明朝天啟年間沿襲打牛坪土巡檢者)的可能。3、關於這一世系,可作如下量化推斷:從蒙發星之祖父蒙耀才能上溯的最早一代(即十九代中的起始一代)至今(至蒙發星重孫輩)共為二十五代,之前的按十代計,則共為三十五代,以二十年為一代計,則本家譜時間跨度約為七百年。若以二十五年為一代計,則時間跨度為八百七十五年。4、筆者與蒙友光、趙聲、蘇映明等人在普打拉片村範圍共探尋木棺土葬墓五處四大片,抄碑文二十六冢,遺憾的是沒有一冢屬蒙發星家譜——我們沒有到該家譜墓地。蒙發星、蒙友光、蘇映明、趙聲都家在農村,很忙。蒙發星已七十三高齡,還得負擔一家幾代人的生活重負,歷來他無法接待像我們這樣的來訪者,此次是談得十分投機才破例第一次向我們提供了許多內情,還領我們細看了一塊秘不示人的吃松木質匾(寬158cm,高58cm,厚4cm)及相配套的吃松木質對聯(高125.6cm、寬17cm、厚4cm,雕花,上金粉)一副。蒙發星家譜的木棺土葬墓碑資料只得今後有條件時再去尋查。蒙姓「南詔分族」家譜第五支順濞鄉新村村委會羅斯白地村蒙上揚家譜蒙聖老祖(所據同上述,羅斯白地村立有蒙聖老祖土主分廟)→皮邏閣→南詔分族(據蒙上揚墓誌、蒙氏祖祠牌位等、口碑傳「是皮羅閣後代」)→蒙志高(義?)→蒙天富→蒙悅昌→蒙高舉(?)→蒙盛→蒙朝進→蒙廷信→蒙上揚→蒙成錦→蒙光丕。蒙上揚家譜說明1、本家譜僅以蒙上揚墓誌為據,見本文「弍、二、蒙姓墓誌錄注」,其他尚未及詳考。2、「志」字輩另一支(見下述蒙成光家譜及墓誌)已明確為蒙志先,故此支就為志高、志義二人之一,尚待考。蒙姓「南詔分族」家譜第六支。順濞鄉新村村委會羅斯白地村蒙成光家譜蒙聖老祖(所據見上述,羅斯白地村立有蒙聖老祖土主分廟)→皮邏閣→南詔分族(據蒙成光墓誌、蒙氏祖祠牌位等,口碑傳「是皮羅閣後代」)→蒙志先(墓碑、亡靈單)→蒙天祿(墓碑、亡靈單)→蒙玉昌(墓碑、亡靈單)→蒙高厚(墓碑、亡靈單)→蒙凱(墓碑、亡靈單)→蒙朝英(墓碑、亡靈單)→蒙開化(墓碑、亡靈單)→蒙法孔(墓碑、亡靈單)→蒙成光(墓碑、亡靈單)→蒙耀先(墓碑、亡靈單)→蒙子彥(筆者於二○○五年五月四日拜訪蒙子彥老師,自20:50至翌晨2時長談五個多小時。蒙老師將珍藏的其父命其抄錄的自家直系家譜示與筆者,得以整理出此支家譜。)→子女輩(八人,早夭二人,現有六人)→孫輩。蒙成光家譜說明1、蒙成光墓誌(見本文「貳·二、蒙姓墓誌錄注」)已載至蒙耀先一輩,續之以其後裔蒙子彥老師抄藏的直系部分,即成此家譜。2、關於抄藏部分,於二○○五年五月四日夜蒙子彥老師詳述:「四清運動」與「文化大革命」同時進行時,一九六六年「破四舊」,稱為西南林業挺進縱隊進駐羅斯白地的四清工作隊員黃忠義,來查羅斯白地的舊書、舊家堂牌位等。蒙老師的族兄名叫小連才,拿了一本又大又厚黑黢黢的舊書來到蒙老師家,找到蒙耀興,叔侄兩一起認真翻看該書達幾個小時之久,最後蒙老師遵父命,將書中有關自家直系部分的家譜抄了下來得以留存。蒙成光家譜涉及到的部分墓碑資料(1)蒙志先、婦張氏合葬墓立碑時間:周五(原碑在「五」字左側添刻有較小的「戊午」二字)戊午年潤二月十五日吉旦。立墓人:男蒙天祿、蒙天鳳。孫祖元、五十二、五十三。(2)蒙玉昌、婦許壽姐合葬墓立碑時間:雍正七年仲春夏月吉旦。立墓人:男高仲、高發、高厚、高學、高品、高才。孫春保。(3)蒙朝英、婦許氏合葬墓立碑時間:道光十二年應鐘月上浣吉旦。立墓人:男開化,媳蒙氏。孫法堯、法舜、法禹、法湯、法周、法孔。女大妹、三妹、四妹。仝立石。(4)蒙成光墓立碑時間:民國二十五年歲在丙子仲呂月上浣榖旦。立墓人:男蒙耀興、媳羅氏,蒙春興、媳許氏、蒙恆興。孫子仰(即子印,今作子彥)、子璽、子俊、子傑。婿蘇梁、女菊香。等仝立。本墓有志,見下文。本次僅抄此四冢,其他待尋查。蒙姓「南詔分族」家譜第七支順濞鄉新村村委會羅斯白地村蒙光元家譜。蒙聖老祖(所據見上述)→皮邏閣→南詔分族(據蒙光元墓誌、蒙氏祖祠牌位等,口碑傳「是皮羅閣後代」)→蒙志?→(太高祖)蒙天惠→蒙達昌→蒙高升→蒙魁→蒙仲忝→蒙玉鄰→蒙上東→蒙成龍→蒙光元→子輩→孫輩。蒙光元家譜說明1、本家譜僅以蒙光元墓誌為據,尚未及詳考。蒙光元墓誌見「貳·二·蒙姓墓誌錄注」。2、依羅斯白地口碑、墓碑、墓誌,筆者加添「蒙志?」一代於「天」字輩蒙天惠之前。蒙姓「南詔分族」家譜第八支龍潭鄉密古村委會裡澤村蒙文林家譜蒙聖老祖(所據見上述)→皮邏閣→南詔分族(所據見上述)→蒙?(據以上六支家譜添加)→蒙鑒(亡人單、口碑)→蒙文倫(據亡人單、口碑)→蒙鈞(亡人單、口碑)→蒙世英(亡人單、口碑)→蒙聖謨(亡人單、口碑)→蒙萬春(亡人單、口碑)→蒙楊喜(亡人單、口碑)→蒙文林(亡人單、口碑)→蒙淢(y域)(成蒙正和同志之族兄)→子女輩→孫輩。蒙文林家譜說明1、本家譜據中共漾濞彝族自治縣委黨史研究室蒙正和同志提供的蒙文林家譜整理。民國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新正月,由蒙正和之族兄蒙淢(蒙文林之子)抄寫的亡人單(即蒙文林家譜)一份由蒙正和同志收來保存。公元一九八五年初由田懷清同志徵集到後,發表於「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的《大理州彝族社會歷史調查》第102—103頁(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第一版),發表時題目為《彝族蒙氏家譜》,與此次考證稍有出入。經蒙正和同志反覆審定,以此次定稿《蒙文林家譜》為準;「底冊」村名應更正為「里澤」村,以尊重當地歷史傳統語言、地名。2、據蒙正和同志講:龍潭鄉密古的蒙姓先世系由今順濞鄉的順濞村委會所屬核么村遷出,解放後,蒙正和同志之母還去核么上過墳。此次考察證實:羅斯白地蒙姓有一支遷到核么,由核么又遷一支到密古。3、蒙文林家譜所涉墓碑資料等尚待考。蒙姓「南詔分族」家譜第九支龍潭鄉密古村委會裡澤村蒙正和家譜蒙聖老祖(所據見上述)→皮邏閣→南詔分族(所據見上述)→蒙?(據前述六支家譜添加)→蒙鑒(亡人單、口碑)→蒙文倫(亡人單、口碑)→蒙鈞(亡人單、口碑)→蒙世英(亡人單、口碑)→蒙聖謨(亡人單、口碑)→蒙發春(亡人單、口碑)→蒙銑(亡人單、口碑)→蒙盛林(亡人單、口碑)→蒙正和(原小學文化,但刻苦努力,脫穎而出,先後在漾濞縣誌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縣委宣傳部、縣委辦公室、黨史研究室等工作,先後任漾濞《縣誌》評審之一、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委辦公室副主任、黨史研究室主任並主編《中國共產黨漾濞彝族自治縣歷史大事記》出版,發表過多篇文章,愛好文藝創作)→子女輩。二、蒙姓墓誌錄注及有關舊體詩此次考察抄錄了蒙姓墓誌多篇,這裡選錄其中七篇,酌加簡注,以證上述九支蒙姓家譜。所錄7篇中,有河西片2篇、普打拉片1篇、羅斯白地片4篇。值得注意的是:羅斯白地4篇中有3篇提到「先世為南詔分族,職守漾川蒙官村」。立碑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蒙高品墓誌》說:「其世系載在前人碑記」,說明其時「前人碑記」尚完好,故「不必復贅」。此「前人碑記」現在是否還在,尚需詳考。後立碑記中最早提到「先世為南詔分族」者,為立碑於光緒十七年(1891)的《蒙上揚墓誌》,相隔已113年。由此,筆者認為:這說明光緒時「前人碑記」已難以考辨或無存,因而需要記述,同時因為難以考辨或無存了,所以也就「語焉不詳」了——這實在是歷史的遺憾!(一)河西蒙廷勷墓誌。昔文忠公對客曰:人心有影,子孫即其影,子孫昌,善之影也。余於太翁益信然焉。太翁,邑之望族也,其先世屢有隱德,悉載碑誌,弗茲贅。太翁父美斯公諱朝彥,為人質樸,好行其德而不善謀生;母董孺人亦樂喜舍。是以太翁方毀齒勝衣而家常剝落。太翁諱廷勷,字良佐,生而歧疑,十九齡補弟子員。松坪楊太夫子曰:此子高明沈潛兼而有之,異日成就未可量也,緣家況蕭條,乃事耕耘而謀生計,然其誦讀終弗輟也!太翁生平大節,如孝父母,友兄弟,和室家,篤宗族,睦鄉鄰以及勸忠、勸孝、排難、解紛之不一而足者,玟等皆見聞親之,都人士至今猶稱道弗衰。太翁生於乾隆二十年十月十五日,卒於嘉慶十三年五月初九日,爾時親翁輩尚未成立,不數年間游庠序者,文苑有聲,事生涯者,家資無之,桂子聯芳,蘭孫廷秀,謂非善心之影耶!審是而才智可廢也,風水勿談也,時命無論也,勸亦似徒勞,儉亦似徒嗇也。心善而嗣昌,理固有不爽者。《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書》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詩》曰:燕及皇天,克昌厥後,太翁之謂矣!時道光壬午冬封墓,在翁請墓志銘於玟,意欲使後之君子考文而徵信。玟不敏,不能銘,銘之而句荒詞繆,亦安知後之君子不因文而滋惑哉!而今後,太翁之子孫其昌熾正未有艾也,百世而下考古者,亦即子孫之昌熾,可以知太翁之生平,其心善,是以其影亦善也。太翁生已銘心於前,今又何必銘之於後?姻眷侄丁兆玟頓首拜撰愚甥侄周鳳瑞頓首拜書注釋:1、毀齒勝衣:毀齒,兒童換牙的年齡。勝:古代一種戴在頭上的妝飾,勝衣指兒童妝束。此指蒙廷勷尚年幼。2、家常:同「家產」。3、篤:(音dǔ),忠誠、厚道。4、姻眷侄:對長輩的自稱,有三種情況:一是對姐妹夫之伯、叔父母自稱;二是對女婿之伯叔祖父母自稱,三是對親家之伯叔自稱:據上下文,此屬第二、三種情況。5、都人:原文如此,疑為「郡人」之誤。6、無:原文為繁體(無),清吳楚《說文染指·釋無無》:「《林部》:無,豐也。」按此,則「無之」即「豐之」之意。(二)河西蒙朝賢墓誌。皇清例贈修職郎鄉謚文庄享年七十一壽在魯蒙老先生之墓銘先生諱朝賢,字進之,外號蒼西子。永平明經、邑增生蒙程震男也。程本葉榆胡氏子,繼蒙公文燦嗣,娶吳氏。君生而樸質,性孝恂,樂《易》。弱冠即銳力於學,食餼,終歷試鄉闈不售,君不以得失攖心也。家貧,色養惟恪,越甲辰歲,郡守宣增修府志,君任採訪,凡邑中忠孝節義以迄一節可風,悉以聞其善。善從長如此。交遊皆碩儒,擇名師易子而教課諸孫。有繩尺,精歧黃術,治病應手解。胗視特勤,雪夜長途弗憚也。架清□三楹,植□、梅各一本,雜以蘭竹,額其堂曰「五友」,為文記之。友至必留飲,如坡翁一盂一羹銘。好登眺,逢佳山水必記以詩,夢中得句,視醒尤工。接引後進,從學問真切下手。生平所為詩、古文,皆有關於世道人心者。癸亥歲飢,君倡捐鹽米因以弭亂,此其卓卓者。子若孫以詩禮世其家。家住黑惠江之陽,蒼山東矗,故號蒼西子云。論曰:余晤蒼西子,視其氣夷神凝,心慕之;攜余覽黃龍、竹林諸勝,手持一青氍毹罩,扳岩越澗,步履甚便,知其有道者也。及讀所為詩,近香山一派;古文神似南豐。有德者,必有言,不信然歟!注釋:1、在魯:蒙朝賢字。2、蒙程:《(民國)漾濞縣地誌》作蒙珵。3、震男:長男,長子。《周易·說卦》:震為長男。4、色養:舊時泛稱盡孝。5、黃龍:風景點,黃龍潭,在河西行政村麻子山,潭邊有廟,今公路可通。6、氍毹(qǔshū)原指毛織地毯,此指披氈一類衣物。7、所為詩:現存三首載《漾濞彝族自治縣誌》。8、香山: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號。(三)普打拉蒙定邦墓誌。蒙公諱定邦,乃先世巡檢之後,增生耀衢之孫、武庠會昌之子也。賦質果毅,帶領鋪舍兵丁,能武建功,迤西經十八年之兵需,公效力一十有七載。蒙蔣軍門之恩,漾川著籍,大理、蒙化、順寧臨戍,永平出力,蒙賞千總之職;帶練雲州,又賞有緬寧都司。之功聲振門庭,名垂梓里,光前裕後,有足志焉!宜乎歸里,得享太平之福,誰知不祿戰亡,壽終雲州,移回祖塋安葬,言念不忘,是以為序。注釋:1、軍門:對提督的敬稱。2、著籍:加入冊籍。此指從軍取得軍籍。3、不祿:沒有福氣。4、壽終雲州:普打拉蒙姓口碑:蒙定邦為「八千長」,戰亡後知心同事將其火化,後將骨灰送回故里。口碑與碑記吻合。有關打牛坪舊體詩六首,載漾濞《縣誌》第一版P744—750蘭津謁武侯祠(明)毛堪丞相南巡曾幾月,天威遠播自千年。打牛坪里春常在,走馬營前月尚圓。鐵索蘭津通鳥道,旗台小海靖蠻煙。乘驄此日瞻祠宇,時聽夷民奏管弦。打牛坪(明)黃中春曉驅牛獨抱犁,綠蓑煙雨鶉鳩啼,分明一片隆中地,移向天南作稼畦。金齒道中(十首選一)(明)張佳胤萬峰深處打牛坪,父老猶能說孔明,一自渡瀘鳴土鼓,南中何地不桑耕。沿途詠懷(明)朱應登飛鳳嶺前春半休,打牛坪下暝生秋,山頭險路通諸葛,竹里狂獠唱益州。打牛坪(清)郭存庄諸葛勛名異域留,而今相隔幾春秋,前途誰喚雲中犬,此地猶傳是打牛。打牛坪懷古(清)田坤燮理陽陰妙,秋成重首春。行軍奇制勝,料敵算如神。布化明農事,尊王識老臣。漢營荒草地,牢記打牛人。(四)羅斯白地蒙高品、許氏合葬墓誌。從來根之深者枝自茂,德之厚者流自光。公乃德之厚者也。其世系載在前人碑記,不必復贅。粵公幼習詩書,公平正直,皇帝給額,指使杖鄉,教子教孫,名登仕郎。持己端莊,接人溫慕,行事栗如,出言恂如,鄉黨重之,親族稱之,可謂巨擘焉。按公生於康熙甲午年七月二十五,卒於乾隆丁酉年五月二十五,享年六十五壽。孺人嫻三從,備四德,截髮迎賓,座讀□燈,姻儀典型,久矣大家婦,誠哉閨中女。原命生於康熙丙申年十一月二十六,卒於乾隆癸未年八月二十七,享年四十八媼。燕翼貽謀,振振繩繩。原未立墓誌,予未能為文,今但勒序碑記,以永垂久,敢俚言以略之。青山作案,綠水旋迴,白羊眠處,鷓鴣遠啼,人傑地靈,福祿綿□注釋:1、本志墓主蒙高品夫婦為羅斯白地人。2、撰文人:漾濞化夷講生愚弟羅彰題撰並書。3、立碑時間:乾隆四十三年歲次戊戌應鐘月。4、粵:句首語氣詞。5、栗如:小心的樣子。6、恂如:恭敬謹慎的樣子。7、巨擘:大拇指,形容受人稱讚、敬重。8、燕翼貽謀:先輩為後人留下充裕的資財。9、振振繩繩:後輩發達且能承繼家聲。(五)羅斯白地蒙上揚墓誌。君諱上揚,字錫章。其先世,南詔分族也,職守漾川,蒙官村即故里也。至君之始祖諱天富,厭處塵囂,性安隱遁,遂遷居山莊,即今之羅斯白地是也。富生悅昌,昌生高舉,舉生盛,盛生朝進,即君之祖也。朝進生三子:長曰廷信,次曰廷任,三曰廷佑。廷信生三子,孟即君,廷信公之長子也。仲曰上書,季曰上儒。歷六世而君始生,廷信即君之考也。自始祖而下,積德不知凡幾代,有達人。故君之生也,鐘山川之靈秀,發地運之光華,少有大志,賦質英敏,言行相顧,孝友性□;奉父母無忝孝順,處兄弟不愧友恭;救人之難,不顧己身;周人之急,義不計利;發奮讀書,取青紫如拾芥;勤儉持家,用明哲以保身。奈時值干戈,遭際困屯,而扶老攜幼,身陷水火之中;流離播遷,正△△相戕之日。掉兵派糧,橫徵暴斂。君則以一人之力,御一村之安;以一家之財,救一方之急。於此,見君之公也。洎乎中年,雙親逮沒,兄弟早歸,處無可如何之秋。而君則上安下全,不廢古人之矩矱,依然喪盡哀,祭盡誠,於此見君之孝也。及天心厭亂,大兵雲集於郊,響馬賊暗傷我故邑,倉猝受禍,人不及防,危如壘卵,勢若山崩。君則靈機應變,隱遁山林。賊復來,堅拒於哈喇左,官軍扎駐於我邑。千頭萬緒,應酬不止百端;要夫索糧,接待何止一事,君見機明決,備辦有條,卒使危而獲安。非君之用意忠厚,而井閭安得晏然如故哉!若只顧一身而(未)知有幾者,又君之罪人也。厥後,地方安靖,重見太平,君丕先業,複習詩書,博覽群言,援例入監,且陰陽術數無不精通。排難解紛,井裡沽其教化;睦嫻任恤,子弟禁其非為。故一鄉之中,爭訟不作;一邑之內,長幼咸安。且憂人之憂,樂人之樂,若君者,可謂一族之完人、一鄉之善士也。君德配許儒人,生子一,名成錦,入郡庠。孫光丕。七女俱適名門。君妾羅氏,生二子,成綉、成文是也。君弟名上書,生侄成義、成禮、成智三人,均有室有家,亦賴君培植。君生於道光十五年乙未八月初九卯時,卒於光緒十六年八月十六日,享壽五十有七。今嗣君修君墓於祖營,欲碣君行於石,囑余述數言為銘,以垂不朽雲。銘曰:峨峨西山,派分太保,卜吉牛眠,君宅是好,鍾靈秀氣,功名發早,子孫延綿,富貴壽考。(鄉進士教授文林郎吏部揀選知縣世晚楊上培育之氏、永昌府永平縣儒學廩膳生員誼愚弟田坤自方氏)注釋:1、本志墓主為羅斯白地人。2、立碑時間:光緒十七年歲次辛卯仲春月。3、無忝:忝:愧,無忝即無愧於。4、青紫:貴官之服。5、困屯:屯(讀zhūn)艱難。6、矩矱:矱(讀yuè),規則、法度。7、丕先業:丕:乃,於是。先業:先前(未完)的事。8、文中筆者用△號替代避嫌之字。蒙成綉五言律詩一首,載漾濞《縣誌》第一版P752。蒙氏寨(民國)蒙成綉巡山留古迹,翹首望當年。一寨羅絲地,三龍出井泉。追源蒙舍族,考系史書篇。後世承南詔,公村獨涉先。本詩說明:1、詩中所說「一寨羅絲地」即指作者的家鄉羅絲(今作「斯」)白地村。2、作者蒙成綉系蒙上揚妾羅氏所生之庶長子。蒙成綉生平與墓葬待考,僅知其被兵或匪所殺,其妻解放後尚健在。3、〔清〕蔣旭纂《康熙蒙化府志卷之六(上)·藝文志》(一九八三年四月大理州文化局翻印本)P172載李興祖五言律詩二首之一:蒙氏寨〔清〕李興祖山頭千古迹,據險憶當年;一徑依盟石,雙旌到寨邊。濠深遭瓦礫,地僻繞雲煙;憑弔摧歸轡,低徊落照前。蒙成秀《蒙氏寨》五言律詩應與李興祖《蒙氏寨》五言律詩有關。一併錄此,以便對照研究。(六)羅斯白地蒙成光墓誌。前清庠彥例授文林郎蒙公老先生府君諱成光享陽期頤之行述。聞之:楊震為關西夫子,賀循為當世儒宗。德明公則與古為徒,而振鐸本土者有幾?於清代甲辰歲年滿廿五,荷蒙吳學政取准文生,考列第九。自是興議論而滅文章,革清朝而立民國,公生介於其間,所不甘之同流合污者,世道紛紛故也。考先世,南詔分族也,官守漾濞,邑於漾江之西,所謂之為蒙官村。從志先遷居於羅斯白地,娶張氏生天祿,祿不育,乞異子裕昌,乃哈臘左人也。昌娶許氏生五子,長高厚,厚娶趙氏生凱,凱娶張氏生朝英,英娶許氏生開化,化娶蒙氏生四子:第一、二、三早不祿。四法孔,孔娶許氏生四子:長成光,次成照,第三、第四早不祿。成光娶許氏生三子:孟曰耀先,仲曰春興,季曰恆興;生女一人,名曰香,嬪於羊街子。茲者□□□□□之九如□開生基,幸書陳□□□□之,其銘曰:不凡之子異有生,無德之人壽心得,幼習詩書學業精,壯遊泮水功名捷,東山高卧不沾公,泌水樂飢守清白,識之地理自由扦,富貴功名兩發達。(雲南政法畢業歷任墨江、景谷、寧洱、元江、瀾滄縣縣長熊朝梁干卿甫撰)。注釋:1、本志墓主蒙成光為羅斯白地人。2、立碑時間民國二十五年仲呂月。3、振鐸本土:在本地有名聲。振鐸:搖動大鈴(引人注意)。4、「關西夫子」句:與後句「當世儒宗」句均指先賢。楊震:漢時明經博學之士;賀循:晉儒,晉元帝以其為「當世儒宗」。5、壯遊泮水:即「游泮」,指入學(國子監)。(七)羅斯白地蒙光元墓誌。蓋聞歷山躬耕,虞帝如窮人之慕,善繼述事,武周有達孝之稱,益則為人,後者欲記序己之生平,必先考祖宗之世系。如我蒙老府君者,即光元,字兆三。其先世,南詔名族也。原始祖由江南應天府柳樹灣大石板之原籍,因居滇南蒙地,世世子孫,道統相繼,六詔之中,獨舍詔最強,職守漾川蒙官村,移居山莊即今之羅絲白地是也。自明及清,十有餘世,不可勝述。自太高祖而言之,名天惠,生二子:長達昌,次富昌,達昌因於不育,扶異子高升而丕振家聲,克開厥後,兩嗣挺生,伯為蒙魁,仲為蒙鄰。魁生鼎足,仲聘、朝筆、君仲忝生一雙:開科玉鄰、瑞鄰,科雙雙子息、四株丹桂:上東、上高、上位、上俊,東生二男:成英,成龍娶妻羅氏,生養之母。龍即公之先君也,公生世晚,少習詩書,敏而好學,奈△△△△,△△△△,值此兵燹禍劫之時,從軍出戍,從公於疆場。屢易之際而庶績咸熙,干戈擾攘,家室瓜分,人心惶惶,戚無安樂。延及承平,上庠振彩,管輅無雙;國學揚鏣,李膺第一。聲已聞於京洛,名早掛於詮曹。則大啟高宇,肯構肯堂,廣復宏圖,美崙美煥。至此,身入公門,委辦公事。凡上下兩街之義學、公館、雲龍橋,是皆身體力行。後復起造文宮,凡有關於地方、有益於民生者,無一不修補之。且濟人之急,救人之難,村中子弟莫不談其恩光,地方人民咸欲樂其教化,皆兆三公之幹濟,而孺人之力,內助多焉!故皇天眷佑,海棠兆瑞,丹桂飄香,主器國恩,娶妻早卒,庶子國選,少子國梁,(女)青、轉、弟谷。國選聰明俊秀,身列儒林;國梁靈秀異常,出人頭地。選生一子,名取應舉。父母俱存,兄弟和樂,一堂俱慶,財福雙臻,又況玉樹盈階,兒孫繞膝;子孫發達,若瓜瓞之綿綿;蘭桂騰芳,如螽斯之蟄蟄。此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也,今者,男婚女配,乾道已周。先作生基,可□華封三祝;喜修壽墳,能定天保九如,弟才非綉虎,技等雕蟲,僅案公之為人,令聞傳於後世,永垂不朽,是為序。(蒙化直隸廳儒學生員姻族弟羅光裕丕緒氏題並書)註:1、立碑時間:民國二十五年歲在丙子仲呂月。2、肯構肯堂:語出《幼學瓊林》:父子創造,曰肯構(音gǒu苟)肯堂。3、主器:長子。4、青、轉、弟谷:墓主之女,立碑人中有青谷、轉谷,未見弟谷。5、文中筆者用△號替代避嫌之字。叄、後記一、因限於初次調查,關於漾濞彝族蒙姓在縣內、縣外的人口、戶數、分布、淵源關係等詳情尚待深入研究。有的涉及州外、省外。蒙官村、羅斯白地、打牛坪等村都曾有史學者、文化系統工作者、記者等多次採訪過,但是筆者孤陋寡聞,未見到有關報道、有關文章、作品。據羅斯白地原村長蒙吉祥及眾鄉親講:從改革開放一九八七年以後到一九九四年前後,有省上、州上、北京的人來羅斯白地採訪。還有四川涼山人、永平白川(有的說是保山白川、騰衝白川,未詳查)人來認祖,暗語已對上,確實是羅斯白地出去的人。但是因為太窮,以後雙方沒有繼續來往,現在聯繫不上。龍潭鄉密古人蒙蔚林在昆明工作(現已退休),他認識一個在昆明工作的文山州人,也是蒙姓彝族。上述都是深入調查漾濞彝族蒙姓「南詔分族」的寶貴線索。二、漾濞彝族蒙姓「南詔分族」涉及範圍很寬,各方面有待專文論述。例如:1、打牛坪巡檢司及蒙定邦家譜,涉及元、明、清的土官、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2、有學者認為南詔國是阿昌族先民建立的,打牛坪巡檢司土巡檢蒙氏是阿昌族先民浪峨人蒙撒部落中的蒙姓後裔。楊浚著《南詔與阿昌族文化》(德宏民族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第一版)P67載:「公元902年南詔滅亡以後,巍山境內與南詔王室有關的部落,如蒙撒部落中的蒙姓、祝姓、歐姓、早姓、楊姓等,都先後從巍山逃難出來,向西遷徙。在西遷過程中,在永平打牛坪一帶留下了一支蒙姓氏族,其後代還當過土巡檢,至今仍姓蒙。」這就是一例。這一觀點表明:南詔、蒙巂詔(後期為樣備詔)與阿昌族先民浪峨人有緊密關係甚至有淵源關係。但是漾濞蒙姓是「羅羅」(這是元、明、清時所稱,唐稱「烏蠻」。解放後至今統稱彝族),對此,筆者在譜牒中只能以「不是阿昌族」一言以概之。又如:漾濞彝族蒙姓發祥地蒙官村與蒙聖老祖廟(祖廟),縣內有回族學者認為是元代蒙古人所建,蒙姓是該支蒙古人被彝族同化了,同時還有人認為看蒙官村人貌相是蒙古人種。筆者查史,元太祖諱鐵木真,姓奇渥溫氏;元憲宗諱蒙哥,不姓蒙;世祖諱忽必烈等,蒙古族皆不姓蒙。蒙古族被彝化而操彝語(據內蒙古師範學院中文系蒙語專業有人調查,與內蒙古語言有許多共同點,與附近地區彝語有許多共同點)者,筆者僅知有滇南通海縣原西城公社新蒙大隊一處,其他如安寧縣燕塔村、蒙自縣余家寨、原路南縣、騰衝縣和順鄉、文山、昭通、麗江等地的蒙古族已融入當地,但查不到蒙古族融入漾濞彝族蒙姓的蛛絲馬跡。對此,筆者在譜牒中也只能以「不是蒙古族」一言以概之。至於人種,不用DNA等科學手段檢測,則不足為據,僅看相貌定人種、族別,未必科學。再如:蒙聖老祖廟的族屬問題。早在上世紀一九八二年七月至一九八三年七月漾濞縣進行地名普查時,普查員就誤將普打拉片村(打牛坪村有彝、漢兩族)的彝族錯記為漢族;一九八四年七月漾濞縣成立民間文學集成領導組,辦公室分管者(回族)在記錄蒙聖老祖傳說時,記為《漢族民間故事(公元一九八零年至八五年收集)》之《河西本主故事(神話)》(到二○○五年十月第一版《中國民間事故全書·雲南·漾濞卷》(知識產權出版社)收錄此文時,未標明族屬。筆者此次調查清楚:河西蒙官村至打牛坪,同處於古蜀·身(音員yun員)毒(古印度的別譯)道的博南古道段險要道旁,普打拉(含打牛坪村)片村不講彝語已如上所述;蒙官村不講彝語則僅是七十年左右的時間,據蒙貴基講,歷史上彝族受欺壓,不準說是彝族,要說成是漢族,於是彝語就逐漸不講了。加之蒙聖老祖廟成為整個打牛坪巡檢轄區的共同本主廟,各民族都來奠祭、供奉。鑒於上述原因,久而久之,除蒙姓老人外,年輕人就連自己是彝族都不懂了。專家、學者、文人們去採訪時,遇到這樣的人,就會誤認為是漢族了。對此,筆者在譜牒中不可能詳述,同樣只好用「不是漢族」一言概之。趙寅松先生主編《白族文化研究》諸書,在統計白族本主廟時,並未把漾濞蒙聖老祖廟(即《河西本主廟》)統計在內,並未將該廟當白族本主廟。彝族女學者王麗珠著《彝族祖先崇拜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二月第一版)P42將蒙聖老祖廟稱為「河西土主廟」,「廟宇始建於南詔時期,是蒙姓彝族祖廟。」是完全正確的。蒙聖老祖廟中供奉蒙聖老祖與皮羅閣。「蒙聖老祖」是誰?本文僅作一簡要概述。三、從蒙巂詔、樣備詔到南詔統一(一)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三編第二冊(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十一月第一版,下同)P531載;「唐高宗咸亨年間,唐用西爨酋長王仁求為將,平定亂事。王仁求碑文說『□□(陽瓜)州刺史蒙歛……咸亨之歲,犬羊(指蒙歛)大擾,梟將失律(唐兵敗),元兇莫懲』,足見蒙歛侵擾多年,戰敗後才北遷至樣備。」引文中「歛」字,原文用異體字「歛」(liǎn臉)。本文用「儉」,據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諾沒弄,楊虔柳露布》、《兵部奏姚州破賊蒙儉等露布》與《王仁求碑》,具轉引自馬曜主編《雲南各族古代史略》P445—446,並參照了雲南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編《古籍整理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一期P22—33載《王仁求碑點校註譯》(何磊、余嘉華合著)一文。范文瀾所論是正確的。今人俗稱的巍山壩子,唐代有蒙巂詔與蒙舍詔(即六詔之一且居最南邊的南詔)二詔共居,各自統治一方。蒙巂詔統治巍山壩子的北面,因幅員在六詔中最廣,就經常侵擾同在一川、統治南部的南詔(蒙舍詔)。政治路線上,南詔(蒙舍詔)堅定地投附唐朝,蒙巂詔卻對唐三心二意,時附時叛,叛唐則附吐蕃。吐蕃實行武力擴張政策,向其西北擴張,於唐咸亨元年即公元六七O年奪取了唐在西域的龜茲,于闐、焉耆(今碎葉)、疏勒等即安西四鎮;向其東南方擴張,與唐爭奪姚州、戎州等地。六詔中、除南詔(蒙舍詔)外,都是吐蕃擴張的對象。早在顯慶元年即公元六五六年,就有「西洱河諸蠻皆臣吐蕃」之事件。在此種大勢下,蒙巂詔主蒙儉於唐咸亨三年即公元六七二年叛唐。據《王仁求碑》及駱賓王兩篇《露布》的記載,蒙儉此次叛唐規模很大,破壞性很大,給唐朝的打擊也重。整個叛亂至少有兩次大的戰役。第一次,「逆賊蒙儉、和舍等,浮竹遺胤,沈木余苗。」……「戰踰百里,時歷三朝。生擒四千餘人,斬首五千餘級。諾沒弄、楊虔柳等殞死行陣,懸首旌門,蒙儉、和舍委眾賓士,脫身挺險。」(《兵部奏姚州破諾沒弄、楊虔柳露布》)第二次,「唯賊蒙儉等未革狼心,仍懷豕突。」……「以去月十七日連營布陣,據險揚兵,東西三十里,馬步二十萬。」……「自辰踰午,魚爛土崩。」……「斬甲卒七千餘級,獲裝馬五千餘匹。」……「首領和舍等並計窮力屈,面縛軍門。寬其萬死之誅,弘以再生之路。惟蒙儉脫身挺險,負命窮山。」(《兵部奏姚州破賊蒙儉等露布》)蒙儉號召力很大,他糾集參與叛唐的有儋耳、椎髻、鑿齒、雕題等族,「乃鳩集餘眾,蟻結兇徒。儋耳椎髻之渠,千里霧合;鑿齒雕題之孽,一呼雲屯。」(同上引)《王仁求碑》載:「貪戾君長,負遠放命,災我城邑,延我平人,陽瓜州刺史蒙儉實始其亂。」唐朝派兵並利用安寧酋長、河東州刺史王仁求共同平息了蒙儉之亂。唐朝也因此「其州遂廢」,撤了姚州。蒙儉則從此盡失陽瓜州平川(即今巍山壩子北部一帶)而退守漾川(即今漾濞河西河谷地區),以今蒙官村所在地為治所,於是蒙巂詔就成了樣備詔。樣備詔一名,最早見(唐)竇滂撰《雲南別錄》一書(據王叔武輯著《雲南古佚書鈔(增訂本)》,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第一版,下同)。這就是范文瀾所言「戰敗後才北遷至樣備」。從此,樣備詔一厥不振。楊浚著《南詔與阿昌族文化》P24載:「《白古通紀》、《滇雲歷年傳》、《南詔野史》諸書均將白蠻首領張樂進求在祭鐵柱的一次盛典上宣布遜位給細奴邏的歷史事件說成是發生在永徽四年,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根據最近台灣故宮博物館編印出版的李霖燦著的《南詔大理國新資料綜合研究》一書中精印出中興二年(公元892年)由唐人王奉宗、張順繪製的『南詔畫卷』來看,其中即有祭鐵柱的場面圖」,圖上有文字說明。參加祭鐵柱的九人中,蒙舍詔(南詔)方面是細奴邏之子、巍峰刺史蒙邏盛。沒有樣備詔蒙姓參加。(二)樣備詔被南詔統一。趙呂甫著《雲南志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版,下同)P96-97載:「蒙巂一詔最大。初,巂輔首卒,無子。弟佉陽照立。佉陽照死,子照源立,喪明。子源羅年弱,質於南詔。蒙歸義密有兼吞之意,推恩啖利,源羅歸焉。居數月,俘照源及源羅遂並其地。」樣備詔主是被俘虜。該書P98注③引《新唐書·南詔傳》、《滇史略》、馮蘇《滇考》後按:「諸書俱謂照原為南詔兵擊殺於其國內,與本書所言微異。」也就是說,諸書所載是照原(原、源通用)被南詔兵殺於國內,而不是被俘。蒙官村蒙聖老祖其人,當地傳說是個能朝見皇帝的王,能征善戰,但是被皇帝錯殺。皇帝後來知道錯殺蒙聖老祖,後悔已遲,便封他為「蒙聖老祖」,派回漾濞做蒙官村的本主老爺(即土主、蒙姓祖先)。傳說本身不是歷史,不能作歷史材料。但是,漾濞縣內的土主廟都是供奉其祖先,是實有其人。參照上述趙呂甫所著書P98注③所引及按語,依據漾濞彝族祭祖習俗,「蒙聖老祖」的傳說里含有歷史因素,剔除其現象,蒙聖老祖實際上是被殺的樣備詔主照原(或寫作「照源」)其人。皮邏閣殺照原、統一樣備詔後,樣備詔就成南詔之地,所以漾濞彝族蒙姓將皮邏閣奉為祖先,列入祖祠祖靈牌位,在蒙聖老祖廟中塑像供奉。碑文及口碑說是「南詔分族」、「是皮邏閣的後代」,詩詞中說「後世承南詔,公村獨涉先」(此處指「羅絲白地」寨子),說「職守漾川」。總之,經初步社會調查、經查閱上述史料、著作,漾濞彝族蒙姓為「南詔分族」實屬有據,是唐代烏蠻蒙巂詔衰弱為樣備詔後,統一於南詔,與唐代烏蠻蒙舍詔同為蒙姓,原同在一川,樣備詔統一於南詔後,其後裔延續至今,就是漾濞蒙姓彝族。蒙姓祖祠、蒙聖老祖廟供奉的祖先是照源、皮羅閣。彝族蒙姓在縣外、州外、省外都有分布線索,上個世紀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四年期間有人來漾濞蒙姓村寨認過祖,有待深入調查。四、本文原為漾濞彝族自治縣成立二十周年大慶而趕寫,以《漾濞彝族喇咯(臘羅)支系蒙姓源流初考》一文載於漾濞彝族自治縣彝學學會二○○五年十月編(內部資料)《漾濞彝學研究資料》第一集P151—P170。此後為大理州彝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大慶,在原文體例上稍加完善,載於大理州彝學學會編《魅力大理彝學研究》第10集P112—134(北京希望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二○○七年三月,在巍山召開的滇川黔桂第十二次彝文古籍協作會上,以《漾濞彝族蒙姓「南詔分族」今猶在,民族歷史文化待開發》為題作了交流發言。《巍山彝學研究》第五集(巍山彝族自治縣彝學會·2008年6月第一版)以《漾濞彝族蒙姓「南詔分族」九支家譜調查》為題收載(p152-191)。在此基礎上,適當刪去和補充了少量內容,形成以譜牒體例為主的此文。鑒於許多方面尚待深入調查、研究,又限於打字、排印等諸多技術條件限制,引文、注釋也無法像論著那樣正規,有待今後完善,特此說明。二○○八年元月二十四日於漾濞蒼山西鎮以上漾濞彝族蒙姓「南詔分族」家譜九支中的第一支(蒼山西鎮河西蒙官村蒙貴基家譜)、第二支(蒼山西鎮密場村蒙永銘家譜)、第三支(太平鄉箐口村委會普打拉片村蒙定邦家譜)已載入《中國彝族譜牒選編大理卷》P115-120。《中國彝族譜牒選編大理卷》,大理州彝學會編,雲南民族出版社二00八年十月第一版。2008年12月25日於蒼山西鎮
推薦閱讀:

孟姓家譜
龐氏宗族第九代家譜
並未戰死沙場 李氏家譜記載吳三桂放了李自成
【好故事】家譜上的逃亡
你知道家史該怎麼查嗎?【】

TAG:家譜 | 彝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