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到底殲敵多少人?

澎湃新聞實習生 王子愷

說起平型關大捷,人人都知道這是抗戰以來的第一場勝仗,教材中是這樣描述的:「盧溝橋事變後不久,日軍進入山西。9月,一支驕橫的日軍向平型關開進,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東側伏擊,殲滅日軍一千多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史稱『平型關大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2006年,第79頁)一一五師不僅將日軍包圍在老爺廟至小寨村一帶,還進行了一定時間的阻擊、鉗製作戰,並且向東跑池方向的日軍發動了攻擊,因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一一五師在平型關的戰鬥行動於9月26日夜基本結束。

平型關戰鬥要圖

頗讓人好奇的是,平型關戰鬥在嶽麓版和北師大版的初中歷史教材中卻一字未提。作為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平型關戰鬥的意義不可謂不重大,但是我們對於這場戰鬥的細節卻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要問此戰殲敵多少、繳獲情況、具體戰鬥過程,很多專家學者也不能完全說清楚。值此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將平型關戰鬥中尚未明晰的爭議略敘如下,以期我們對歷史的紀念,能夠建立在更為堅實的基礎上。

莫衷一是的戰後報道

平型關戰鬥的史實至今難以弄清,從當時的戰後報道就能看出端倪。我們不妨看一下兩封當時電報的內容:

戰場統計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之當時通訊條件還不夠發達,一一五師、八路軍前總和延安三個方面不能及時溝通統計情況,都是造成戰果描述不盡一致的原因。

八路軍總參謀處關於平型關戰鬥的捷報中說:「我八路軍在晉北平型關與敵萬餘人激戰,反覆衝鋒,我軍奮勇直前,將進攻之敵全部擊潰……敵官兵被擊斃者屍橫山野,一部被俘虜,繳獲汽車、坦克車、槍炮及其他軍用品甚多。」這是從宣傳的角度對這場戰鬥的規模作了誇張,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中對於提高抗戰的士氣和信心有很大的幫助。南京國民政府也選擇了最具宣傳意義的說法,以當時官方的身份公開宣告了抗戰以來的第一場勝仗。

此後,八路軍方面也多次調查平型關戰鬥的戰果。如1938年朱德關於八路軍的工作報告中說此役日軍死傷二三千人,1945年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編寫的《抗戰八年以來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中認為殲滅了日軍一個旅團四千人。對於這些不同的說法,不能盲目相信某一種,要進行深入的比較和考證,才能釐清平型關戰鬥的具體史實,這些細節正是學界努力探究的方向所在。

殲敵人數漸趨共識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的環境有了很大變化,為科學研究平型關大捷的具體問題提供了條件。筆者選擇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型關戰鬥研究的變化情況:

建國以後,關於平型關戰鬥的殲敵人數一直眾說紛紜,侯善才對此作了總結,並依據八路軍參戰將領的回憶資料,下了殲敵三千人的判斷。

而袁旭在1983年較早地提出了平型關戰鬥殲敵人數應為一千餘人的看法,並於1991年作《平型關戰鬥和百團大戰若干史實的考訂》一文,據朱德等1937年給蔣介石、閻錫山、程潛的電報及被俘日軍數字等史料重申了這一觀點,對相關史實作出考證。

1992年,任職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王人廣對袁旭的一些看法提出商榷,認為我軍的傷亡人數約為四百人。

除了殲敵人數的考證外,葉庚的《蔣、閻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和李宗暉的《是「平型關戰役」,還是「平型關戰鬥」?》兩篇文章,提醒我們注意到在平型關戰鬥之上還有一個「平型關戰役」的存在。

過去我們通常強調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獨立自主的一面,忽視了其具有的配合作戰的性質,甚至用國民黨軍的節節敗退來襯托平型關大捷的重要意義。但隨著更多材料的揭示,平型關戰鬥作為平型關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已經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承認,由八路軍在平型關地區配合國民黨軍作戰,正是第二戰區關於平型關戰役計劃中的一部分。不過至今歷史教科書中提到平型關大捷時,都絕少提及平型關戰役。

金一南在《關於平型關戰鬥殲敵人數及其他》中下了很大力氣說明被伏日軍的番號情況,袁旭的研究也注意到遭伏擊的是坂垣師團二十一旅團的後續部隊和輜重隊。

以前戰史中對被伏日軍的描述大多比較模糊,自1980年代以後,學者們認為被伏日軍中有輜重部隊,遂產生了「一部及其輜重部隊」這樣比較中性的說法,不過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的《高中歷史》中說:「八路軍一一五師在晉東北平型關伏擊日軍精銳部隊坂垣師團。」可見,至今這一結論尚未得到廣泛認可。

隨著眾多學者的共同探索,到了1990年代,學術界已經基本達成了平型關戰鬥的新共識,其中當以軍事科學院編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史》(中卷)為代表。該書肯定了第二戰區組織平型關戰役的戰略意圖,說明八路軍當時為配合作戰,並對戰果作如下總結:共擊斃日軍第5師第21旅(即坂垣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後來,這一結論成為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的經典論述,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

平型關戰鬥「硝煙再起」

學術研究永遠不會停下繼續探索的步伐,平型關戰鬥的研究也不會例外。2006年,楊奎松在《社會科學論壇》上發表了《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史實重建問題》一文,不但在學術界,而且在社會上也引起了較高程度的關注。他在文章中對過去平型關大戰的研究作了總結和分析,提出了許多新觀點。

楊奎松的文章當然不是第一次考察這些問題,有的觀點也並非他首創,但該文仍然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參考了台灣學者和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引述了他們的觀點,並就一些問題作出回應;二是綜合共產黨、國民黨和日本三方的材料,將回憶材料和第一手資料相互比較。

2011年中共黨史出版社編的《風雨平型關》一書,選編了許多將帥回憶資料和當事人的口述訪談資料,同時就平型關戰鬥中的焦點問題選擇了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諸如被伏日軍有戰鬥部隊,平型關的地形不能保證日軍從東西兩個方向開進,平型關戰鬥日軍損失應為千餘人,對楊奎松的諸多觀點顯然是持懷疑態度的。其中作家薩蘇的《第一滴血——從日方史料還原平型關之戰日軍損失》一文,雖然契合殲敵千餘人的傳統結論,但在日軍史料的應用上甚至有更進一步的擴大。

又如,中國抗戰學會理事、擔任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歷史顧問的高鳳山,於2012年、2013年發表了兩篇文章,討論平型關戰鬥的史實,對日軍分兩路進入喬溝、被伏日軍以非戰鬥部隊為主、被殲日軍只有二三百人或四五百人、八路軍只繳獲了百餘支步槍等觀點表示了懷疑。他將平型關戰鬥分為大小五個部分,根據考證提出:被伏日軍有兩部分,約1121人;日軍由西向東進發;被殲日軍一半以上是戰鬥力強的戰鬥人員;殲滅日軍1600餘人,己方傷亡892人。此外,該文還發掘了一些實地訪談資料和珍貴的圖像資料。

在新的時期,我們只有在更為堅實的證據與嚴謹的考辨基礎上回應新材料和新問題,才能對平型關戰鬥的認識進一步深入,不斷接近歷史真相。


這裡是澎湃新聞,謝謝你的閱讀!


推薦閱讀:

八路軍一一五師平型關大捷
粉碎關於平型關大捷的那些謠言
八路軍戰法怪:一舉殲滅兩千多日本鬼子

TAG:八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