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祭禮談:焚香敬酒拜祭 怎樣做才遵禮?

概說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一首著名的清明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

淚血染成紅杜鵑。

——這是又一首著名的清明詩。

《歲時百問》這樣釋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前一首詩寫出了一種氛圍,那就是一種可以意會又難以言傳的欲有所歸又不知所歸的春愁意緒。與一般傷春悲秋不同的是,它不是關乎個體當下的特殊經驗,而是一種更加深沉遼遠的生命之感。「事死如事生」。清明將至,細雨綿綿、草木萌生,踏青遠足、來燕北歸,那逝去親人的墳塋墓地是否也會有狐兔穿穴打洞?是否也會因雨水浸滿而塌陷崩落?或者,我們自己是否也會有因時序更替光陰流逝帶來的某種情愫心思需要前去傾訴抒發?

是的。正是這樣一種隨天地運行而來的情之發、意之動,有了第二首詩所描寫的墓田祭掃的景象。於是,清明也就由一種與農事活動相關的自然之「氣」,轉換遞進為緬懷先人的文化之「節」,即具有特殊意涵的人文時間節點。

掃墓實際就是墓祭。它是在唐代正式由民間習俗確定為國家禮制。

上古「墓而不墳」,即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這個日子主要與上巳和寒食聯繫在一起——它的影子在許多地區仍可以看到。戰國以後,墓而且墳,祭掃之情便有了依託。《漢書·嚴延年傳》稱道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於是,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公元733年)頒布詔書:「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

它的內在依據,結合鬼節可以更清楚理解:

霜降以後天氣轉涼,我們自己要添衣禦寒,那生活在彼岸世界的先人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需要呢?於是就有了給他們捎點衣物錢財以順利過冬的燒包習俗。事死如事生的情感邏輯以古老而樸素的靈魂觀念和祖先崇拜為基礎。鬼節最初的緣起如此,清明節最初的緣起也是如此。

清朝《帝京歲時紀勝》述稱「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鄰,擔酌挈盒,輪彀相望」,已然蔚為大觀。

隨著思想解放和社會發展的深入,傳統文化的意義也得到政府越來越多的尊重和重視。

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449Ⅸ—1  春節文化部

450Ⅸ—2  清明節文化部

451Ⅸ—3  端午節文化部

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類學家眼中的中國人就是清明掃墓、中秋團圓、除夕守歲。

清明將至,我們謹將與掃墓相關的禮器、禮儀和禮意歸納梳理如次,希望對大家的掃墓計劃的實施有所助益。

一、禮器

節就是祭。清明墓祭,就是到墓地祭祀逝去的先人。

祭是個會意字。

左邊是牲肉,右邊是「又」(手),中間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靈。這是一種儀式或者說禮。墓祭行禮的主體是在世的子孫後人,行禮的對象是逝去的先人。此外的要素是禮器及供品、禮儀等等。

主要的行禮器具為招魂幡、錢紙、香燭、酒食果品、鞭炮。此外還有描墓碑用的金漆、毛筆等等。下面擇要介紹。

1、招魂幡

招魂幡又叫靈旗。

棍子源自打狗棒,即出殯時孝子手中俗稱之哭喪棒,有驅邪功能;綵球彩帶為幡;從「豎立靈帛,引幡招魂,清凈魂身」可知幡具有招魂功能。

《左傳·昭公七年》載:「人生,始化為魄。既生魄,陽曰魂。《疏》曰:魂魄,神靈之名。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淮南子·說山訓》魄問於魂。《注》:魄,人陰神。魂,人陽神。簡單說,漢文化以萬物生於天地,天地為陰陽之氣,人稟陰陽二氣而生。(太極圖照片)魂為陽氣之精,魄為陰氣之精。這就是魂魄觀念的由來。

人死則魂歸天,魄歸地。但同時古人也認為「人之死也,(神或魂)未葬神麗於棺,既葬神麗於主(牌位)。」

出殯招魂是為了避免成為孤魂野鬼。掃墓招魂,即把招魂幡插在墓地墳頭,是為了建立祭祀者與祭祀對象的聯繫(將其由牌位或別的什麼地方引領過來,接受祭享禱祝)。這應該是出殯下葬後對「打狗棒」和靈幡的處置方式和功能理解的延續和引伸。

2、紙錢

由於火的神秘特性,焚燒很早就被選擇作為獻祭的方式、途徑或形式,中外皆然。以色列的《舊約聖經》、我國的《禮記》中燔祭都是最重要的祭祀。

焚燒金銀紙錢據說始於唐朝。李世民聽魏徵計策,假裝病重,魂游地府,然後聲稱受餓鬼包圍,要求賑濟。李世民回陽後倡導老百姓焚燒金銀紙,以濟餓鬼。如此既可增加工商業收入,又可使人民知道森嚴地府的存在,威懾人心。

與南方掃墓時既插招魂幡也「壓紙」不同,北方主要是在墳頭「壓紙」;這可能是因為北方游牧民族侵入造成的文化「省略」或「簡化」。這裡的「紙」實際是「錢」。據專家說,與在墓前所燒紙錢的區別在於,它是作為「孝敬」土地神、「打發」鄰近墓主或孤魂野鬼用的。這跟初一、十五路口燒紙時從「圈內」分出一些的做法一樣。

黃紙代表金錢;白紙代表銀錢。

南方也有在墓碑及其他地方壓上紅色彩紙的情形。據說客家人有將雞血滴在「掛紙」上的習俗,應該也是取避邪之用吧。

此外,「壓紙」客觀上也具有某種宣示作用:此墓後代有人,請多多關照!

3、供品

主要為酒食、果品之類。

一般供男性偏酒食,女性偏果品。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如先人生前喜好等,多寡隨意。

隨著城市化進程和西方文化傳入,鮮花也被越來越多的用於清明祭掃。

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所以當以菊花為首選;其中又以白色、黃色菊花為最適合。而搭配一些綠草、百合、康乃馨以及勿忘我等也很協調,並且可以在思念中體現幾分親切、清雅和明快。

4、香燭

焚燒的一個結果是物體氧化,另一個就是「冒煙」。氧化使物體性質發生改變,意味著物之由「陽」轉「陰」;煙則因比重輕而升騰向上,似乎具有作為承載虔誠、祈願等信息之功能——天上正是神靈所屬的另一個世界。所以,燃香作為建構人神連接的一種方式而漸漸成為祭祀中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個環節。《詩經》、《周禮》記載的祭天之禮都是柴祭、禋祀之屬。它們應該也就是「香」的發生學源頭。

可以說,祭祀中燃香的目的首先在於生煙,其次才是芬芳之香。至於燭,功能主要是「燈」或「亮」,更是後來附加的了。

燃香三柱或三根,一是因為三本就是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數字,如「三生萬物」、「三才天地人」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佛教影響:三支香分別代表「戒,定,慧」,意思是表示自己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5、鞭炮

鞭炮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爆竹是鞭炮的前身。竹子燃燒爆裂聲響駭人,故人們用以「辟山魈惡鬼」。

掃墓放鞭炮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驅趕周圍的牛鬼蛇神,維護墓主的清靜;二是問候、作別以及提醒先人接收禮儀和薦享。

6、其它

香爐、筆墨、水(清洗墓碑)、園藝鏟等等。

二、禮儀

《禮記》說「祭則觀其敬而時也」。孔子說「祭如在」。清明墓祭,時也。「祭祖如祖在」,則敬是需要強調的。

1、「掃墓」、插招魂幡

按照習俗,掃墓掃墓,儀式開始之前首先就是對墓園加以打掃。它包括「周斫封樹、剪除荊草」;修補墓土、描新碑文等等。

把招魂幡插在墳頭。

2、燃香、點燭

墳前三柱,橫向排列。

用燭則兩支(位置關係見供桌示意圖)。

3、薦享

將各種供品依次擺放。

4、敬酒

是否採用這一環節,視情況而定。

敬酒之後,將酒灑在墓道,所謂酹祝者也。

5、拜祭

按照長幼順序進行。

上香,一根或三根;燃香;置於胸前;舉過頭頂;插入香爐。如果是三根,一般第一支插中央,第二支插右邊,第三支香插左邊。

三叩首或鞠躬;

行禮時默默禱告,或告慰先靈,或祈求庇佑。

禮成,後退1——3步,再轉身退出程序。

6、燃放鞭炮、燒紙錢

拜台前燒紙錢。

分出部分紙錢燒給附近墳塋,或者以石塊壓置墳頭,向先人各種鄰里示以問候之意。

香燭將盡,於墓道或近旁燃放鞭炮,以示作別之意並提醒祖靈收納紙錢。

離去。

7、其他注意事項

服飾:古人講究「素服詣墓」,素服可以理解為正式、深色的服裝,它主要是表示嚴肅尊重之意。

心理:從「清明不帶柳,紅顏變白頭」、「清明不帶柳,來世變黃狗」這些詼諧的句子可知,清明的調子應該是感念而不哀傷,深情而不沉重。

齋戒:宋人認為「祭無大小,其所以交於神明、接鬼神之義,一也。必齋。不齋則何以交神明?」

時間:掃墓一般宜在下午三點前進行。按照「子午換柱」的時間理解方式,申時陽氣開始由盛而衰,陰氣漸長而陰靈開始作祟,容易惹不必要的麻煩。

三、禮意

節者祭也。

因為祭,節日才獲得豐富的儀式和內容,其意義也正是通過儀式才得以體現。中國文化是禮文化,它的節日主要是通過儀式活動和身心情感的參與、表達而傳承而來獲得實現。在這樣參與表達中,人與自然、人與神靈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高度整合、催化升華。

清明節正是這樣。

它將自然的時光與人生的歲月接通,給自然的時光賦予一種人文的意義,給人生的歲月賦予一種神聖的光輝。於是,短暫的生命過程在關於祖先的記憶和天地的想像之中變得遼遠而充實、博大而永恆。

萬物有靈,使我們和自然建立起精神的聯繫;報本反始,使我們和歷史確立起血脈的交流;慎終追遠,使我們樹立起德性和品行的標準與方向。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是誰?是生命永恆的追問。清明節不是答案,但儒教那份獨特的智慧和意蘊,是不是可以為我們的追問提供一種中國式參考?


推薦閱讀:

【不得不知的「飯局禮儀」大全—如何喝酒、敬酒(茶)、離席】
婚宴敬酒時,新娘新郎千萬不要做的十件事!李小璐、弦子、奶茶妹妹為你打樣~
新娘夏天敬酒服穿什麼
選件新娘敬酒服,不用洪荒之力,看這篇就夠了!
敬酒的規矩有哪些?

TAG:清明 | 敬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