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知識早了解 帶孩子練好財商教育三步曲

財商是一個人判斷金錢的敏銳性,以及對怎樣才能形成財富的了解。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實現成功人生的關鍵。財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學家們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我們特別為家長歸納出了青少年財商教育的「三步曲」。文/本刊記者 尹娟先說一個看似與財商離得很遠的話題。在過去的2005年里,有一個新的辭彙越來越震撼家長們的心,那就是「啃老族」。「啃老族」的出現固然與社會的就業壓力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記者卻發現有不少經濟上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年輕人也在其列。1982年出生的劉峰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民營企業工作,每個月的月薪為2500元,吃住全部由父母負責,但每個月還向父母伸手要上千元的零花錢來還信用卡的欠賬。劉峰對此振振有辭,「現在人們都是以『裝』取人,一般品牌的衣服穿出去會被人瞧不起,買名牌衣服花銷總是大一點的。」除了置裝,他每月還要花上近千元用於請客、泡吧、娛樂活動。對於未來自己和父母的生活,劉峰的態度是:「還年輕,想那麼多幹嘛?」而劉峰的父母也只得聽之任之。人們也許會責怪劉峰這樣的年輕人花費奢侈,沒有限度,不體恤父母的艱辛,但是卻很少有人想到「啃老族」的出現與我們教育中財商教育的缺失有著很大的關係。如何把子女培養成才,讓他們從一棵孱弱的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一直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這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們發現以往單純注重智商教育的模式,局限性已經凸顯出來,於是情商這個一度非常流行的辭彙也納入了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作為個人 理財媒體,我們想要提出的是,子女的財商教育也當和智商、情商一樣,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一以貫之。為此,我們特別歸納出了青少年財商教育的「三步曲」。初級階段——讓孩子「掌錢」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亂花錢,會「剝奪」孩子們掌控錢的機會。比如要買什麼東西,統統向父母伸手要,馬上就要過年了,孩子們得到的壓歲錢,家長們也會說:「壓歲錢由父母來幫你保管」,全數地將壓歲錢收回去。這樣做的弊端是,孩子們就會因此養成要花錢就伸手,一有錢就趕快花光的習慣,而缺乏對消費的規劃意識。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們應當給子女一些實際鍛煉的機會,以周或是半個月為單位,一次性給孩子們一定額度的零花錢,讓他們自己來掌控這筆錢的花銷。孩子們在這樣的鍛煉中,就會逐漸地意識到規劃的重要性。當然,由於年齡的問題,孩子們一開始的時候可能還不具備這種能力,家長應當適時地進行監督。譬如小一點的孩子,就要求他們每天定時地向父母彙報今天的零花錢是怎麼用的,並且幫助他們記在小本子上,計算一下每一項的支出和總額各是多少,這個星期還剩餘多少錢。而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記賬的能力,家長們可以預先設計好賬本的格式,讓他們自己來計算支出和結餘。不僅是平時的零花錢,在逛商店的時候,家長們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固定的額度,讓他在這個額度內自由選擇喜愛的東西。因為有了限額,這時孩子肯定不會亂花一氣,而是要綜合衡量,優中選優。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讓孩子們從小就培養起量入為出的理財意識,在進行消費的同時,會考慮到自己未來的花銷和長期的規劃。好習慣一旦養成,終身受益,日後離開父母到異地求學,或是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收入,就不會出現劉峰這樣的消費無節制,到頭來只能「啃老」的情況了。中級階段——教孩子「掙錢」都說開源節流,節流重要,開源的意義更大。讓孩子從勞動獲取收入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工作的艱辛、財富來之不易,在工作中還能體味到回報與付出成比例這樣看上去簡單的道理,嚼得草根則百事可做,小時候的這項功課,將會給他們的一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黃女士的兒子今年四年級,因為看到兒子平時總喜歡和班裡的同學攀比消費,小小年紀就已經有了名牌意識,黃女士給他買的衣服必須是「指定」品牌,玩具也要最新款式的,為了讓兒子知道金錢也是來之不易的,她和兒子簽訂了一份勞動協議:做家務掙零花錢。內容是每個周末為家裡打掃衛生,一個小時黃女士會支付給兒子10元錢。每到周日上午,兒子再也不睡懶覺了,花兩個小時打掃房間,幹得出色的話,黃女士還有激勵機制,多付半個小時的工資給兒子。一個月下來,兒子通過給媽媽「打工」掙得了90元。更讓黃女士欣慰的是,兒子從勞動掙錢中體會到了工作的不易,「媽媽,買這個玩具,抵得上我兩個月的工作呢,其實它和上次外婆送我的那個區別也不大,我不要了。」張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年輕時候曾經遠赴海外留學,國外從小就開始培養子女掙錢的能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對女兒的教育中,他也開始有意識地進行「財商」教育。「我覺得女兒學校里有一次搞的二手書交易市場就很不錯。」在二手書交易市場上,孩子們把自己已經讀過的書籍、報刊帶到學校里,幾個人開設一個小型的書攤,孩子們自己定價、互相侃價,一天的活動下來,女兒賣書掙了60多元,她又用來買了不少別的小朋友的舊書。高級階段——帶孩子投資除了教會孩子合理地花錢、有效地掙錢,家長們也可以試著告訴孩子一些普及性的金融知識,帶著他們做一些簡單的投資。現在有很多銀行都推出了一些針對青少年的「兒童賬戶」,得到了不少家長的歡迎。但是很多人的做法僅僅是用子女的名字開設一個賬戶而已,存款、取款的業務則都是家長包攬。其實,家長們不妨帶上自己的孩子親自辦理一些基礎的銀行業務,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把錢存在銀行里,不同年限的存款利率為什麼會不同,如何填寫存單和取款單,怎樣給外地的爺爺奶奶匯款等等。如果有的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們親身體驗銀行業務,那麼上文提到的張先生家的「家庭銀行」的模式就很值得你來借鑒了。張先生為了讓女兒對存款、貸款有更加切身的印象,和太太一起為女兒建立一個「家庭銀行」。女兒每個月省下的零用錢、家務勞動所獲得的收入,過年時候的壓歲錢都可以存在張先生家的「銀行」里,他都會一一記錄到女兒的「存摺」上。為了鼓勵女兒多存錢,張先生還按照類似美國401(k)計劃的誘導方法,就是當女兒每儲蓄1元時,張先生也會同樣地幫她存入1元,使她得到雙倍的金錢。但是,「高息」儲蓄是有代價的,張先生就規定,如果女兒在某一時間內取出儲蓄的話,父母便會把自己的那份取回。借著這樣的方法,除可以增添女兒儲蓄的動力外,更加可延長儲蓄的時間。不止如此,張先生還教會了女兒怎樣使用貸款。他用家裡的住房來舉例,「雖然我們家的房子很大很舒服,但是爸爸媽媽是不可能一次性支付這麼多房款的,只能依靠銀行貸款,也就是向銀行借錢,代價是每個月要按時地繳納房貸款,還要多支付給銀行一些利息。」所以,在女兒有大宗的支出的時候,張先生就會「貸款」給女兒購買她想要的物品,但是女兒必須按照分期付款的方式,按月地從零花錢里抽出一部分來償還「分期貸款」。現在有許多人提倡為孩子開戶投資基金,甚至是購買 股票,但是卻忽略了讓孩子參與。家長們可以先和孩子們玩一些「 大富翁」的遊戲,從遊戲中建立起對投資的初始印象。然後介紹給孩子簡單的投資知識,譬如帶著他們在電腦前查看基金的凈值,簡單地告訴他們凈值漲跌對自己的財富會有什麼影響。對股票熟悉的家長,還可以選擇一些孩子們知曉的公司股票,比如家裡電視、冰箱的出產公司,這些品牌都出現在孩子周邊,他們並不陌生,進而可以陪孩子一起注意所投資公司的相關信息消息,讓他們知道,哪些信息會促使其股票漲價或跌價,以及對所投資的錢會有何影響等,在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學會簡易的股票投資原則。
推薦閱讀:

深耕營地教育,這些經驗能讓你少走彎路
迷失的中國教育:蘇格拉底孔子教育哪家強?
三本的學生們通過努力考上研究生,畢業後都過得如何?
「別人家孩子」讓你萬分焦慮?佛系育兒法了解一下!
為什麼我一定要做教育?

TAG:教育 | 孩子 | 知識 | 財富 | 了解 | 財商 | 財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