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外國記者鏡頭裡的中國(組圖)
1949年新中國成立,解放區的天時晴朗的天,解放區的健康風尚與服裝款式色調也隨著大軍南下西進而傳遍全國,旗袍靚麗輝煌的地位被幹部裝所取而代之。社會鄙夷掛紅穿綠的奢侈服飾風尚,旗袍襯映出的悠閑,舒適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圍,人們對衣著時尚美的追求化為對革命工作的狂熱,勞動是美,心靈最美為社會認同。
1950年代的中國藝術院校
雪中的故宮
女裝流行代表簡樸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女學生大部分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者是背帶式工裝褲,當時舉國上下的婦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裝,最時髦的打扮就是藍色或者灰色的背帶工裝褲和白襯衫。布拉吉是來自蘇聯的一種連衣裙,其款式非常簡單:泡泡短袖,泡泡褶皺與圓領連身衣相連,後系腰帶。 列寧裝,式樣為雙排扣西裝開領,腰中系一根布帶,雙排各有三粒紐扣,這是從蘇聯學來的服裝款式,儘管這種服飾呈現出中性化的特點,但是在當時可是最時髦的服飾。體現出勞動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時代風尚。 女士兩用衫,是中國婦女50年代乃至六七十年代的主要著裝。兩用衫以長袖為主,前門襟四粒扣,款式簡潔,多用混紡毛料,中長纖維,滌卡等製作。女子也有穿卡曲的,衣身略長,直門襟,寬袖口,寬下擺。
廣場
工人
1950年代的時尚女性
這一時期服裝崇尚簡潔,樸實,顏色相對單調,以綠,藍,黑,灰為主。尋常百姓還穿著打補丁的衣褲。這被視為艱苦樸素,備受推崇,於是有的人專門買來新的衣褲放在水中洗的發白,發舊,認為這才是美。
1956年,為展示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政府提出「人人穿花衣裳」的口號,才使捆紮著的女裝鬆開了束縛,有了新色彩,一時間愛勞動穿俏衣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穿花色布拉吉成為時尚,沉寂的旗袍再度復甦,比以往多的是一分健康自然的氣息。旗袍款式簡潔,腰身比40年代寬鬆,很少用刺繡,鑲滾等裝飾,色彩素雅和諧,體現出「得體大方」的風尚。面料以棉為主,少用絲,毛織物。穿法也多種多樣,外罩背心的比較普遍,此外也可搭配毛衣,列寧裝,軍便服。
儘管現在化妝水平,攝影技巧都大大超過了50年代,但是現代拍攝地女子服飾像,似乎沒有50年代那麼親切,真實。濃墨重彩掩蓋了不少缺陷,卻沒有了自然之美。那時照片中的女子,沒有什麼濃重的化妝,一襲布旗袍,率真,大方,洋溢著健康的氣息。 在50年代中後期外事活動中,我國女性身著濃郁的中華特色旗袍,充分展示了新中國女性的新面貌,宛如一道亮麗的風景,受到海外人士的欣慕與讚揚,留下了旗袍燦爛的一瞬。 旗袍在50年代屬於最後的輝煌,與旗袍想比其他服飾就遜色了許多。花衣裳沒有了,旗袍壓在了箱底,一些比較「考究」的服飾,只是在衣袖或衣領部位,綴點小花,碎花,算是點綴,美化。
推薦閱讀:
※]鏡頭下的驚人探查—壯美地球
※鬼才導演谷德昭:周星馳也剪不掉我的鏡頭
※連州:從鏡頭裡走向世界
※適馬12-24mm F4.5-5.6 EX DG ASP HSM 鏡頭怎麼樣?
※沒有真本事,就別瞎嘚瑟,這是用繩命搶鏡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