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兒童教育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基礎

超常兒童教育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基礎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劉正奎

摘要:超常兒童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別從心理學和教育學角度闡述了開展超常兒童教育的理論基礎和意義。在此基礎上,文章對超常兒童教育中幾種重要關係進行分析,以試圖澄清超常兒童教育和養育中的一些認識問題。

關鍵詞:超常兒童教育 個體差異性 因材施教

超常兒童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在我國已走過二十餘年的歷程,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一套適合我國教育現狀和發展的超常兒童教育理論,並建立了一套從幼兒到大學較完整的超常兒童教育體系。但是,在教育理論界或教育主管部門中,學者或教育管理者仍然對超常兒童存在著分歧和誤解。而社會上各種贏利性教育機構,抓住中國父母普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需要,也提出了種所謂「天才」教育方法,以實現商業上暴利。這更加深了一些教育理論界的學者和教育管理者對超常兒童教育分歧和誤解,也使得社會大眾對超常兒童的認識存在著很多的誤區。這與世界各國紛紛立法來進一步加強超常兒童教育的趨勢是很不一致的。因此,為了澄清理念,本文將重新對超常兒童教育的基礎這一根本問題進行探討。

1 開展超常兒童的心理基礎

1.1 個體差異性

人類的生理、心理與行為存在著普遍的規律和特點,同時,個體與個體之間在生理、心理與行為上的表現又是迥然不同的,即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實際上,個體差異是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的一個基本特徵。大量的研究發現,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之間在遺傳、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和行為的表現上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首先,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存在著遺傳上差異。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在行為上的差別很容易被人們發現。那麼,他們這種差異是否來自遺傳上的差異呢?有關雙生子研究發現,智力水平的高低,更多地取決於基因因素或遺傳因素。通過分子遺傳方法,有研究者發現,人類的第6條染色體上IGF2R(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2)基因可能與個體的智力水平有關。使用正電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技術,研究者發現,個體在完成信息加工任務時,高智商的被試比低智商的被試表現出較低的大腦葡萄糖代謝率(Glucose metabolic rates, GMR)和更低水平和更集中的皮層激活時空模式。即大腦工作更有效。

其次,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在認知能力上具有明顯的差異。從基本的信息加工能力到複雜的思維活動,超常兒童的表現均優於普通兒童。例如,超常兒童比普通兒童具有更快的基本的信息加工速度,更有效率的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他們的思維方式具有抽象、概括的特點,思維的過程也更活躍、高效,思維的產品也更具有創造性。

第三,超常兒童在個性特點上與普通兒童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由於超常兒童認知能力或某種能力的高度發展,使得他們的認知能力要遠遠高於同齡的兒童,但是,由於生理年齡的制約,又使得他們在社會性的發展上則與同齡兒童相近。認知能力與社會性的發展不同步造成超常兒童不同普通兒童的個性特點。例如,對事物充滿好奇、興趣廣泛、具有審美情趣,而且喜歡提問題。自信而自立。性格坦率而又敏感等。

最後,超常兒童的行為表現也與普通兒童存在著較顯著的不同。超常兒童的能力和個性特點直接表現在他們對外在行為上。例如,語言流暢,辭彙量大,具有較強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學習速度快且效率高,學業成績優異。喜歡和比自己大的人交朋友。

人類的個體差異是基於生理或遺傳特徵基礎上,從特定的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教育必須要尊重人類的個體的差異,特別是遺傳、能力和個性的特點。而教育過程和目標的順利實施和實現也必須以個性差異性為基礎。超常兒童在遺傳、能力和個性上的特點要求具有適合其發展特點教育,以實現其身心順利的發展。

1.2 「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和社會環境通過相互作用,以文化上可接受的方式塑造了認知。他認為兒童認知發展有兩種水平:一是兒童現有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運用已用知識經驗獨立完成任務。二是潛在發展水平,它是一種準備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自行完成任務,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經過啟發、學習後未來就能獨立完成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稱為「最近發展區」。因此,他強調教育的過程就是教師運用解釋、證明和言辭的提示來指導兒童的學習,仔細地把他們的努力與每個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相匹配,從而把最近發展區的水平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

超常兒童比同齡兒童具有更加高度發展的智力或認知能力。他們思維靈活、知識廣博。因此,在實際教育中,他們現有的發展水平遠遠地高於同齡的兒童。而且,在潛在的發展水平上,超常兒童比普通兒童也具有更大空間,即具有更大「最近發展區」。認知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發現,不同智力水平的群體其可塑性是不同的。對於低智商組,他們不僅智力的遺傳特徵較差,而且通常他們在環境或學習過程中要受益更少,即可塑性也相對較差。而對於高智商組,他們不僅智力的遺傳特徵較好,而且通常他們在環境或學習過程中也獲得更多的益處,即可塑性也相對較大。這表明,在實際的教育中,超常兒童會從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中獲得更多的發展,即超常兒童比普通兒童不僅具有更高的現有發展水平,而且具有更大「最近發展區」。這在客觀上要求,對於超常兒童的教育既要考慮現有的發展水平,又要考慮其「最近發展區」。只有教育者提供了一種與兒童最近發展區匹配的教育環境,才能實現將兒童的潛在發展水平轉化為現時的發展水平。

2 超常兒童教育的教育學基礎

2.1 兒童的受教育權利。

受教育權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的權利。現代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正是這種可塑性使得人可以從剛剛出世時的生物人能夠通過教育的作用成為社會的人。因此,受教育權與生存權、發展權的內在精神是一致的。受教育權核心是教育機會的均等。它包括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工業化社會的早期,教育機會的均等主要反映在入學機會的均等上。但是,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機會的均等或受教育權已不僅僅是為兒童提供一個學習或教育的場所,更重要的是,人類個體差異性還要求社會或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要適合個體身心發展的水平和特點。超常兒童具有在智力或某一特殊領域等高度發展的水平和潛力。他們這種身心發展特點需要提供一種適合他們這種發展水平的教育。而普通的教育體制主要是針對95%以上普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而設置,它們無論在教育目標和教學大綱,還是在教育方法、教學進度和知識內容都是只適合於普通兒童。它遠遠不能滿足超常兒童高度的能力發展和個體特點。實際上,將超常兒童按照普通兒童教育教學方法和進度實施教育對於超常兒童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提供適合超常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也是保護其受教育權利和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2.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它要求教育者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對不同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因材施教的一個理想的狀態是,根據每個個體的特點實施適合其特點的教育。但在現實中,一個班級中的學生的發展水平往往參差不同,由於教師的精力有限,往往很難照顧到所有的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學生合理地分層,並提供適合其能力發展水平的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特別是對於超常兒童來說,使他們已有潛力能夠更好發揮出來。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的教育主要是針對大部分的普通群體而設計的。這種教育往往很難滿足於超常兒童的發展需要,這常常導致一些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兒童在課堂上表現很多的不適應性。美國的一位教育者用「處於危險之中」來形容超常兒童的現狀。這些孩子從來沒有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但是他們卻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他們的與眾不同,其中包括注意力不集中、不安靜、惡作劇、躁動、不願上學。因此,開設超常兒童實驗班可以很好地滿足這些兒童高度的才能發展需要,使更多的兒童充分地發揮其潛力。

2.3 社會對教育需求的多樣化。

一直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的辦學形式較為單一。這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這促使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專業化。同時,社會分工也需要教育更具有針對性。為了滿足社會對教育多樣化的需求。社會需要改變單一的教育形式,提供各級各類學校和各種辦法形式以滿足人們這種日益增加的需要。根據超常兒童定義,保守估計,超常兒童在人群中比例大約佔1%至3%。這些孩子和孩子的家長對學校教育有著特殊的要求。超常孩子在認知上高度發展。一方面使得他/她在智力上有著同齡孩子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他/她在情感、社會性發展上則與同齡人需要一樣。這種發展上的不平衡性往往給超常的孩子帶來一些情感和社會性的困擾。這種特點往往會給超常孩子的父母在養育上帶來更大的挑戰和困難。困此,這些孩子的家長需要學校能夠提供針對這些孩子發展特點的教育。開展超常兒童教育和實驗班可以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下,滿足一部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特殊需要,使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從而豐富我國的辦學形式。

3 開展超常兒童教育的意義

當前,在我國開展超常兒童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開展超常兒童教育是實現國家人才利用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人才的競爭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這一方面反映在整體國民素質的優劣,也反映在領導人才、高級決策人物、科技英才、卓越人才、智囊精英等傑出人才的數量上。這種人才競爭的壓力,使得眾多的國家,一方面,積極出台各種保護和鼓勵現有人才培養的政策,同時,很多發達國家也越來越從戰略的高度將視野延伸到兒童教育上。特別是那些很早就表現出卓越才能的超常兒童。他們不僅具有一般兒童的可塑性,而且,通過合適的教育,這個群體比一般的兒童群體更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高級人才。因此,美國國會1981年通過的《加強與改進教育法案》,以立法的形式來保護超常兒童,以確保他們更好地成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以立法的形式來加強超常兒童的教育,從而實現戰略性的人才開發。

其次,為普通學校教育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超常兒童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讓孩子們以自己最好的方式來發展自己。她不是要刻意地去製造所謂的天才,而是著眼於人才發展潛力和發現孩子潛能,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適合其發展的教育,從而使得他們更好地發展自己。因此,這時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理念是完全一致。通過設立超常兒童實驗班,可以探索出如何貫徹或實現這一理念基本方式。從而為在普通學校教育中如何實現這一理想提供有益的參考。

4 正確認識超常兒童教育中幾種關係

4.1 遺傳與環境

對於超常兒童表現出的高度發展的能力是先天的還是教育的結果,一直以來不同研究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爭議。英國的高爾頓堅決地主張天才主要是遺傳決定的。而華生等則極力主張天才是環境的產物。當前,研究者已不再簡單地爭論這兩個因素誰起決定作用,而是強調遺傳與教育在形成兒童卓越才能過程的互動結果。實際上,超常孩子的高度發展的能力取決於他/她的遺傳形態、解剖學構造,以及孩子的環境所提供的幫助與機會。遺傳或生物性因素為孩子形成卓越的才能提供了可能性。缺少這個因素或具有先天性遺傳問題,要發展出卓越的才能是幾乎是不可能的。孩子的遺傳和生物性的因素對於個體來說,是上帝賜給的一個飽滿而又充滿著強烈生命力的種子,他/她是否能成為百花園中的奇芭,要看教育者將這個種子播到什麼樣的土地上,以及如何來精心照料。而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在於把超常孩子在遺傳或生物性因素上所提供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因此,超常孩子不只是天生的才能,它需要環境所提供的機會和適當的教育,才能發展他們的天賦。如果環境和教育不當,其天賦的發展將受到限制,甚至某些兒童變成智能不足的程度。因此,超常孩子的成長決定於其生物學上的遺傳,與環境機會如何去利用遺傳相互作用。

4.2 高智商與能力表現的多樣性

一提起超常兒童,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就是指那些智商很高的兒童。在上個世紀的早期,很多的研究者基於智力測驗,將智商在130以上定義為超常兒童。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已不再以單一智商標準來辨別誰為超常兒童。實際上,超常兒童是指那較同齡兒童具有高度發展的能力和卓越的表現的兒童。從外延上看,超常兒童包括在一般智力、特殊領域(數學、寫作、音樂、美術、運動等)、創造力和領導能力等任意一項上發展卓越的兒童。因此高智商的兒童只是超常兒童的一種表現。近年來,受能力的多元化思想的影響,超常兒童能力表現之間差異日益受到重視。能力多元化的觀點加深了人們對超常兒童的認識。也改變了以單一的超常兒童鑒別方法,提倡採用「多途徑、多指標」來鑒別超常兒童。超常兒童能力表現的多元化提示教育者和父母,不要總是用單一的標準去苛求兒童是否超常,重要的是,要善於發現他/她們的與眾不同的能力。特別是,超常兒童只是描述了那些在認知能力上高度發展的孩子。它不能區分孩子生活經驗和幸福。無論孩子是否超常,身心健康的發展是最重要的。對超常兒童的研究和關注,也正是希望能提供一種適合他們認知發展的教育,促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4.3 超常兒童與傑出人才

由於人們對傑出人才崇拜,一旦某個孩子表現出超常能力,人們就直接將其與未來的成就聯繫起來,並對超常兒童寄於很高期望,甚至直接從現在卓越的表現得出其將會成為傑出人物。實際上,傑出人物成長往往受到家庭、社會和機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成長曆程都是極其複雜的。因此,一旦現實中有超常兒童在發展出現某種問題或沒能成為人們期望的傑出人才,這種簡單地邏輯推理很快被一種失望所代替。這種失望往往又會轉化為一種不信任和對超常兒童教育誤解。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就是一例。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超常孩子所表現出卓越才能只代表過去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表示,孩子在這些環境中已顯示出他/她的與眾不同。未來孩子是否仍然保持這種與眾不同或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就,將取決於未來兒童所在環境所提供的學習機會,教育條件,本人的個性特點以及主觀努力等等。因此,超常兒童是對具有卓越才能兒童的現狀的描述。她不是終身成就的預測指標。超常兒童的教育也是針對兒童已有能力發展水平來而開展的因材施教。從成才的角度來說,它僅能表明,超常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更有可能取得不凡的成就。因此,超常兒童不一定都能成為傑出人才,傑出人才在早期也不一定都是表現出色的超常兒童。但是,相對普通群體而言,超常兒童更有可能被培養成為傑出人才。政府教育部門,應當為這些兒童提供適合的特殊教育,使他們的優異資賦儘可能充分和諧發展,真正成為拔尖卓越人才。


推薦閱讀:

四六級考得好英語就牛?24年前,「小鮮肉」馬雲第一個不服!
語文古詩文背誦的方法與技巧
大頭教育科技:越優秀的孩子,都會有每天下班三小時高質量陪伴孩子的父母
為什麼不少老師們說喜歡學生提問,可是學生問多他解答不了的問題,他就會說這個學生愛鑽牛角尖?
孩子忍不住要看平板怎麼辦?

TAG:心理學 | 教育 | 兒童教育 | 兒童 | 心理 | 教育學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