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育專家:為什麼這樣管教孩子會失敗?

陳怡文,哈佛大學教育碩士,從事教育30年,四個孩子的媽媽,大女兒已畢業任教,二女兒將從美國大學畢業。著有《都是餵了愛》一書。

孩子該不該管?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越管越叛逆?Gary Ezzo是一位兒童行為專家。關於管教子女,他有一個漏斗理論,清楚地闡明了管教和孩子所得自由之間的關係。這個理論能幫助我們明白,很多父母管教的誤區在哪裡。我將他的理論重新整理後,做出以下的結論。

倒置的漏斗與失敗的管教首先我們來看一個倒置的漏斗圖形。

孩子的年齡與自由空間成反比。 年齡越小,自由空間越大按照這個倒置的漏斗理論得出結論:基本上如果孩子在五歲前不管教,那麼這孩子就被寵壞了。孩子在家裡成了小霸王,出了門成了父母的難堪。通常父母意識到有問題時,就開始設定界限規則,處罰或者打罵,等等。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父母愈來愈覺得不好管,規矩也愈加與多。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孩子心中開始積怨。他們痛惡成長、責任、義務與規則。不幸的是,有些孩子認為父母設定限制與規矩是不公平的,於是發展出叛逆反權威的心態。為了要平衡心理的怒氣,孩子會開始挑父母的毛病和缺點。於是我們看到的產物,就是所謂反叛期的青少年。

孩子需要從小管教,並且管教的標準要內外一致。一個兩歲的幼兒在家裡,把東西丟到地上,玩電視遙控器,撕書本雜誌。如果不阻止,他就學到:這是可以做的事。當他到別人家,或到商場里,也出現同樣的行為時,父母卻會阻止或管教他。對孩子而言,這令他混淆不清,無所適從,在他看來是不一致,不公平的。我們希望看到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表現如何,在家裡的管教就當一致。父母應當一起達成對孩子行為規範的標準,然後把家裡作為練習場。如果父母平時不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卻在孩子犯錯時施與懲罰,這不是管教,而是不公平的對待。這是導致孩子對父母在心中懷怨恨與怒氣的原因。隨著孩子的成長,積怨也加深。

如果孩子從小管教不力,問題隨之而來。我們經常聽到父母說「我的孩子不聽我的」「我管不了這個孩子」這樣的話。他們開始找住宿學校,或其他組織來解決問題。其實問題的癥結是在家庭。青春期的孩子就應該叛逆,這樣的結論是不負責任的。解鈴還需系鈴人,子女與父母從小的關係,是青春期叛逆與否的主因。許多青少年不喜歡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因為他們在家找不到快樂的感覺。父母成天只會說教,管東管西的,跟父母在一起沒話好說。但是他還不能辨別什麼是廉價的快樂,什麼是真的愛與喜悅,於是叛逆的青少年會逃家,去找一個能提供廉價快樂的地方。

今天我們看到有一代很自我中心的青年長大了。我們開始警醒了,我們不能再繼續讓一個個可愛的寶寶,變成日後的夢魘。

正立漏斗和成功的管教我們來看一個正立的漏斗圖形

孩子的年齡與自由空間成正比。 年齡越小,自由空間越小。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給以許多清楚明白的規矩與教導孩子在一個有規矩又安全的環境下長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學會擔負責任,而他們的自由也隨著擴大。孩子學會責任與權力是息息相關的。他們不把自由與權力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知道規矩,原則是為了他們的益處,而不是限制。他們對周圍的人體貼關心,對長輩或領導有一份尊重。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時,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從跟從者漸漸發展成為朋友同儕。

在我的家裡,三歲以下必須有大人在身邊。不論是在家中哪一個角落,孩子都應在我或其他大人視線之內。當孩子開始能把玩具拿出來玩時,他就得學會收玩具。一兩歲的孩子,可以走路了,就可以幫忙鋪床,收拾塑料杯筷碗盤,收拾茶几。孩子不但學會了規矩,也明白物有所用與物歸原處的道理。那麼他就不會到處破壞,製造混亂。他會出聲說話了,就該教他用語言表達意思,不用兒語或比劃手腳的。

管教的時候如果孩子有情緒,要告訴他,眼淚是上天賜給我們一個很特殊的禮物,眼淚有清洗心靈的功能。當我們生氣,傷心,不如心意的時候,我們會想大哭一頓,這時就該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地哭一場。但是就像洗澡時,我們關在浴室里,宣洩情緒也最好在一個沒有人的地方。等他把情緒處理好了,哭完了,鬧完了,再讓他參與家庭的活動。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避免說出「愛哭的孩子沒人喜歡」「我最討厭愛哭鬼」這樣的話。

我們的子女本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若是從小好好教導,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我們的祝福。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願意在孩子還年幼時,就用正確的方式教導,這樣,他們不僅是家庭的祝福,也是社會的祝福。

樹墩子神奇世界是中國第一套針對兒童品格成長的家庭教育產品。傳金,傳銀,不如傳品格!為幫助父母們教導下一代品格,北京根基成長教育機構推出兩款優選組合:傳家寶幼兒包(2-6歲)和傳家寶兒童包(5-10歲)。

推薦閱讀:

拜佛許願很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北京皇家樓閣內頂繪飾有何講究?
颱風來了以後,請大家讀消災吉祥神咒
生命的奧秘
參加菩提書院的三級修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教育 | 孩子 | 佛教 | 失敗 | 專家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