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的那隻「羊」(上)
我們生活中的那隻「羊」(上)
◆劉漢傑
今年又值羊年。提起羊,我們會舉出許多與羊有關的事物,諸如「羊肉串」「羊肉泡饃」等美食,國寶青銅器「四羊方尊」,民間遊戲「叼羊」比賽,吉利語「三陽(羊)開泰」,孝行典故「羊羔跪乳」以及國產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等。從上面列舉的這些內容可以看出,進入中國文化中的那隻「羊」,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家畜,更像是一個文化靈物。
有關羊的歷史
美國動物學家羅傑·卡拉斯寫過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完美的和諧:人類的動物伴侶》。在書中,他結合神話、傳說和歷史,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闡釋了動物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他按動物被人類馴化的先後次序排列章節,把山羊列在家畜的第一位,並稱之為「改變人類歷史的動物」。
考古發現證實,最早被人類馴養的羊出現在西亞。考古學家在西亞的多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山羊與綿羊的骨骼。經過研究確認,西亞的原始人類大約在1萬年前就已經放養山羊了。在後續的一系列發掘中,不僅證明了這一地區是人類最早馴養山羊的地區,而且還證明了山羊是最早被人類馴養的動物,綿羊則稍晚於山羊。
一般認為,中國境內家羊的歷史比西亞晚了至少5000年。目前已經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幾處新石器時代遺存中都沒有羊的骨骸。如磁山文化的動物群中沒有羊;裴李崗文化中只有陶制的羊頭,羊頭造型簡單,羊角粗大,形似野盤羊角,不大可能是家羊;河姆渡文化中出土有陶羊頭,從外形上看,它既不是綿羊也不是山羊,有可能是蘇門羚。進入青銅時代(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後,從西北到中原地帶,羊的數量明顯多了起來。商代西北羌人以養羊為業,周代中原地區的養羊業已十分興盛。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羊的馴化對原始先民有著特殊的意義。以養豬與養羊為例,在自然放養的條件下,豬的食物是野果、菌菇類、野生穀物、根莖類植物等,而這些人類也可以食用,豬與人在覓食上處於同等競爭的地位。羊所吃的食物則大多是人類不能直接食用的植物,羊可以吃草,人可以吃羊的肉,喝羊的乳。羊的馴化擴大了人類原來無法利用的草地資源,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這就如同人類挖掘水井一樣,它使人們可以居住在遠離江河湖泊的地帶,進一步擺脫了自然環境的束縛。岩畫是人類早期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用圖像形象記錄了原始氏族、部落,乃至各歷史時期人們生活中的感受,揭示了人類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的勞動方式、經濟活動、思維方式、心理狀態、信仰活動、社會生活實踐以及人類與大自然間的種種關係,匯成了人類歷史活動信息的源泉。岩畫的內容豐富多彩,而動物圖像占絕大多數,其中羊的形象又占相當大的比例,羊的岩畫生動反映了遠古時期人與羊的關係。我國岩畫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岩畫點近千處,畫面近百萬幅,居世界前列。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岩畫、陰山岩畫、寧夏賀蘭山岩畫、甘肅黑山岩畫等岩畫中,羊是在岩石上刻畫最多的一種動物。岩畫的創作手法是稚拙的,卻又是傳神的。這裡有獵羊圖、牧羊圖,也有表現羊在草原上嬉戲的母子同樂圖、人羊共嬉圖、雙羊角力圖等,內容非常豐富。當我們面對這些岩畫中千姿百態的羊的形象,不禁會感嘆遠古先民與羊真是息息相關,把它刻在岩石峭壁上,歷經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風雨滄桑,向後人講述著遙遠的故事。
有關羊的含義
出現在華夏先民生活中的羊,從一開始就不只是餐桌上的美食,它被人們附著了諸多的含義,如吉祥、美好、公正等,具有了多樣化的象徵意義。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羊是吉祥的象徵。
被史學界譽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國寶四羊方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件商代青銅方尊。尊是商代大型盛酒器,用作祭祀禮器。在商周時期,級別最高、最隆重的祭祀稱「太牢」,也稱「大牢」。牛、羊、豕三牲皆備謂之「太牢」。按先秦禮制規定,只有天子祭祀時才能用「太牢」。「牢」的本義是指關牲畜的欄圈。用作犧牲的動物,在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由此,用於祭祀的犧牲也稱「牢」。在商代人的觀念中,「羊」通「祥」,寓意吉祥。把犧尊(犧,是指祭祀用的純色牲畜,商代犧尊主要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造型)鑄成羊形,除了有把吉祥獻給祖先、神靈之外,恐怕還有對羊等家畜興旺的一種精神祈求。
此後,羊為祥瑞的觀念一直深浸於中國文化之中。每逢歲首,中國人多言「三陽開泰」,以示吉祥。「三陽」之說出自《易經》: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由於「羊」與「陽」通,民間或書作「三羊開泰」,或繪作吉祥圖案。傳統的圖案則繪3隻羊在陽光下吃草來表示,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又如,廣州市「羊城」之說的由來,也與羊兆吉祥有關。相傳周朝時此地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向上天祈求,感動了上蒼。5個仙人騎著口銜谷穗的5隻羊降臨此地,將谷穗贈予人們,並祝願這裡永無饑荒。仙人離去後,5隻仙羊則變成石頭留在了人間。
羊是美的化身。
按《說文解字》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對此,學者們有不同的見解,或說「羊大為美」,或說「羊人為美」,或說羊的美質在於「交換」,用羊作為等價交換物,可以換回很多自己需要的東西。也有研究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以羊為美,源於古人對羊生產過程的崇拜。羊生小羊,胞胎出母體後,母羊咬破胞衣,小羊羔從裡面掙脫而出,這種胞胎的產育滑溜順利,母羊沒有太大的痛苦。人類的生產過程則不同:嬰兒先在母體中掙破胞衣,四肢伸張,形體變大,母親需要承受較大的痛苦。所以,《詩經·大雅·生民》對周人的始祖母姜螈生后稷的描述,就有希望人類生產如羊般的順生:「誕(到了)彌(滿)厥月,先生(第一胎)如達(順滑),不坼(裂開)不副(破裂)。」其意是,姜螈懷孕足月,生產時下體不破,很順滑地生出一個「胞胎」,像母羊生羊羔一樣。
羊是民族的圖騰。
圖騰為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源自北美奧吉布瓦族的方言,其意為「他的親族」,即指一個氏族的標記或圖徽。處於氏族社會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於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的物類,並認為這種物類是氏族的象徵和保護者,因而對其要加以特殊的愛護,並舉行各種崇拜活動。
歷史上,我國一些民族曾以羊為圖騰,這從近現代的民族學材料上可以找到佐證。羌族是中國西部一個古老的民族:「羌,西戎牧羊人也。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貉從豸,西方羌從羊。」在近代羌族的成年禮中,主人家要備一隻活羊,先由端公(巫師)祭祀,祭後此羊由主人家養至終老,並供以特殊的食品——干白菜,稱之為「神羊」。四川涼山彝族在人死之後,要請「畢摩」(巫師)製作「馬堵」(類同靈位),作為死者靈魂的依附,製作「馬堵」的核心部分則必須用羊毛或羊毛線。侗族以撒媽(寨祖母)和撒堂(先祖母)為至上女神,在祭祀她們的廟堂附近要蓋一間羊房,全寨共同飼養一隻白公羊,當作撒媽和撒堂的化身。上述這其實都帶有原始民族圖騰崇拜的遺痕。
推薦閱讀:
※一粒米背後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如果不聯繫,再好的朋友也會變成陌生人
※你認識的有錢人是怎樣生活的?
※留守十四年
※張愛玲的經典語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