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名家石明逝世十周年祭 提高思辨不與人斗

文/陳惠良  今年四月十八日,是楊式太極拳汪脈傳人、太極拳名家石明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近年來,網上談論石明先生的帖子,日見增多,有褒有貶,甚至也有對他的傳承持懷疑態度的。  記得九十年代初,國畫家李燕先生(國畫大師李苦禪之子)曾慕名來到石明先生處。李燕先生認為,太極拳與易理相通,其理也與繪畫相通,其中有值得他探求和吸取的太極文化內涵。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一天,他忽然帶著雕鑿工具,來到紫竹院公園中心島八宜軒(石明先生授拳的場地),在一塊寬約半米、長有一米左右的大石頭上,鑿下了巴掌大小的一個象形字「明」字(見圖),想必是以這種方式讚揚石明先生是一位「明明白白的太極拳老師」。  這一則資料,十年前石先生逝世時,在由筆者策劃、張子辰兄署名的一篇悼念文章《和石明老師學太極的日子》里就曾講述過。筆者與石明非親非故,平時也沒有什麼接觸,既不是他的入室弟子,也沒有直接跟他學過拳。石明逝世後,為什麼我會想到要策劃這一篇悼念文章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有感而發」而已!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石先生在紫竹院設場授徒的第一批弟子中的楊家倉、黃震寰、張國健、張子辰、范理寶等,都是我的良師益友,包括在石先生拳場站了一年多的樁,後來考取了海淀走讀大學,方才被石先生收為入室弟子的——我的忘年交——朱喜霖(「小朱子」),也與我過從甚密,互通有無,所以對石先生教拳的情況;他對太極拳的認識;他教拳的理念、步驟、方法等等,可以說林林總總知道得不少。尤其是我親身感知到家倉、老黃、大張、子辰、老范等這些老友,經過石先生的點撥和獨特的傳授,短短几年功夫,就一個個有了很大進步,比起以往在一起玩的拳友高出了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說已經不在同一個層次了。差別在哪呢?差別就在對太極拳內功勁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因此,儘管有人對石先生生前的一些做法有些微詞,但筆者認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石明先生對太極拳真諦的努力探求和授徒時不因循守舊,獨闢蹊徑自創一套卓有成效的訓練步驟和方法,功不可沒,而這大大有利於太極拳的弘揚和發展,理應予以肯定。所以萌生了一種應該有人寫文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加以研究的想法,故此就有了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  上述諸位良師益友中,已故的楊家倉兄是我最難以忘懷的一位。家倉兄曾先後拜太極壽星吳圖南和八卦宗師李子鳴為師,學習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拳藝。他隨吳老學拳十分執著,但又絕不固步自封,當他了解到石明對太極拳有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傳授時,毫不猶豫地執弟子禮,向其學習。他不是一個心浮氣躁、見異思遷的人,他是以吳老的傳授為主導,吸取各家之長來豐富、充實自己。據朱喜霖講:「他跟石明學拳時,學了一個攬雀尾整趟架子就全明白了」。  家倉兄穎悟過人,但練功從不吝惜汗水。他練石明教的「無極樁」一站就是個把小時,在公園僻靜處站,在家裡看電視時也站,他幾乎從不坐著看電視。練習胯圈兒(也是石老師傳授的一個基本功),每天不是轉幾百幾千,而是一轉就是四、五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因為「胯」關係著底盤的平衡和穩定以及虛實的輕靈轉換。而且腰與胯,關係密切,腰胯松靈才能便於混身透空。據講:他就是從活胯開始突破的,他的胯一動,肩、肘都跟著動,能單動(一邊),也能雙動(兩邊),由於他在活胯上下了功夫,外動帶內動,原先裡面丹田內轉的功能更靈便了,因此他成了石明弟子當中的佼佼者。  還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按太極拳傳統的教法,學者眾,成者稀!有人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入門。但朱喜霖(「小朱子」)跟石明前前後後學了三五年,太極內功的一些東西,基本都能掌握了。他應邀給老拳友們講課,談及自己學拳的體會時,主要談的就是石明老師的超凡之處,他說石明老師把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悟透了,並根據拳論要求精心設置了一整套訓練的方法和步驟。頭三年著重讓學生們理解和解決的只是拳論的第一句話:「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無論是站無極樁,練探海樁還是轉胯圈兒及其它……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何謂無極?何謂太極?何謂動?何謂靜?何謂陰?何謂陽?不搞清楚這些不行。因為這是基礎。「小朱子」具體舉例說:「太極者無極而生」,望文生義,無極是太極的媽媽,不知道無極,找不到無極的感覺,太極就無從談起。因此,石老師一開始就強調站無極樁,先在「靜態中」讓你找到「無極的狀態」和體悟到「無極的感覺」。然後再求什麼是太極?……什麼是……一步一步練下去。正因為它設置的方法和步驟,與拳論要求相互吻合,所以習練者就比較容易入門和提高。  「小朱子」還談到,他後來又跟王培生老師學拳,大家認為他領悟得比別人快,而按他自己說,就是跟石老師學了幾年拳,使他對太極內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心知和身知)。他曾打過一個比喻:「就好像王老師在台上表演,石老師給我搭了個梯子,使我能走到台上,在近處觀看,王老師的動作、神態細微末節,都看得非常真切,領悟的起來,自然也就非同尋常了!」(目前「小朱子」在美國教拳已有十餘年了)。  其他像老黃、大張、子辰、老范等拳友,他們按石明老師的要求站無極樁、練探海樁、轉胯圈兒……首先在「體」上打通氣道,練得非常認真。原因是,太極拳要求「氣遍身軀不少滯」,「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用內氣運動拳架」,否則「內氣不足」或「沒有內氣催動姿勢運行」,既不得「養」,也將流於人常說的「空架子」、「花架子」或「太極操」。所以石老師認為,什麼時候教拳架不能一刀切,應根據各人不同的進展情況為準(石先生教的架式,是在楊式的基礎上,看上去既非汪脈老六路亦非武式,是他根據自己對《拳經》的理解按照神、意、氣、勁動分靜合、陰陽變化的理念自創的)。結果一個個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突破,取得各自的進展,這裡就就不一一細說了。  為寫此文,我翻閱了以前記的筆記,看到石明先生曾於1988年11月23日星期三晚,在北大201室有個專題講座,題目是:《太極拳及其技擊的特點》。共講了什麼是太極?什麼是太極拳?以及太極拳技擊的特點等三個問題。其中談到了「太極圖的中極線」。這段記載不禁使我回憶起王培生老師生前講過的一件事:  有一次石明來到金獎衚衕11號王老師家登門造訪,向王老師請教有關太極拳理論方面的一些問題。據王師講:那次交談中,圍撓著什麼是「太極」的問題,談的很深、很細。王師認為:先哲雲,「一陰一陽謂之道」;「陽非道,陰非道,道在陰陽之間」。按常人思維,陽就是陽,陰就是陰,道在陰陽之間,這個「之間」是什麼?似乎難以理解。王老師補充說,「正是這個按常人思維,似乎難以理解的「之間」,既非這,又非那;既是這,又是那,恰恰體現著太極陰陽變化的哲理——對立雙方共存於統一體中此消彼長,同生共滅,相互轉化的規律」。為了把問題說透,王老師甚至還跟石明詳細剖析了太極圖。王老師說,「太極圖裡的s線,俗稱中極之玄,就是「陽非道,陰非道,道在陰陽之間」最生動的寫照。因為按陽魚這半邊看,這條s線是陽;若按陰魚那半邊看,這條s線是陰。因此這條s線,既是陽,又是陰,既非陽,又非陰。可以說它是亦陰亦陽,非陰非陽。而且陰魚的小圓眼兒是陽;陽魚的小圓眼兒是陰。進一步表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無處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也就是說,宇宙萬事萬物無處不太極。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就難以體會到,盤拳中招招式式神、意、氣、勁動分靜合、陰陽變化的益處和樂趣!」  記得王老師談起那次與石明接觸的情況,讚歎石明很「鬼」(指非常聰明),聽後一拍大腿說:「對!道在陰陽之間」似有所得。  石先生在北大的那次講座中是這樣說的:「什麼事都有個極限,那極限的一剎那,——中極之微,就是太極。好比太極圖裡的中極線,亦陰亦陽,非陰非陽。具體如:我想出這隻手,要出前的那一瞬間(即出與未出的一剎拉);我想拿回那隻手,要拿回前的那一瞬間(即拿回與未拿回的一剎拉),這兩個瞬間,都是太極」。他認為,「打拳就是有無之間、陰陽之間、同生共滅,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的過程。」。  石明先生在講座中談到「邁步如貓形」的涵義時,他說絕不是讓你邁步時蹺著腳趾,腳跟先著地走路,誰家貓這麼走啊?「邁步如貓形」和「如履薄冰」,主要強調的是要求你把腳下的「作用力」降到最小的限度。他說:如果腳下老蹬著力就沒有戲了。要在腳下做文章,這就是俗話說的「悟性就在腳下」。他談到在自己的訓練中有兩個樁,一個是無極樁;一個是探海樁。一動一靜。站無極樁的結果不是腳下有力,而是飄起來了。他說:「飄、走、接、散、虛、空、肩、腰、胯三道氣圈兒就是太極拳體用的全部」。所謂飄,就是全身關節肌肉節節鬆開,僵力拙力完全除掉,腳下沒有一點死力之處,有一種升騰感,輕飄飄的;所謂走,就是「意為嚮導氣隨行」,內氣能在身體內任意遊走。如果不具備「飄」和「走」這兩個條件,根本就談不上用太極拳的方法與人接手。  他還談到:「所謂太極勁,就是意動和體動諧和的產物」。他認為,太極拳是一種哲學拳,是研究「自身和諧」和「自身與外界和諧」的人體科學。它有利於開發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辨能力,增強人的素質。作為武術它有健身、防身的作用,但不是用來與人爭強鬥勝的手段,應該說他是一種極為高尚的、修養身心的大道。本文題圖為石明先生像   相關鏈接 《和石明老師學太極拳的日子》  文/張子辰  編者:據陳惠良先生介紹,本文最早在《中華武術》2000年7月發表,是一篇約六百多字的短文。事後,作者又加以補充,於2002年1月17日,經由周荔裳老師發表在《中國太極網》。原文2200餘字,限於篇幅,本鏈接有所刪節。  楊式太極拳汪脈傳人、太極名家石明老師祖籍山東,於2000年4月18日,不幸因病在北京與世長辭,終年61歲。  石明老師自幼體質不佳,兒時曾隨父學小洪拳,49年進京後,又向北京十老之一恆壽山的弟子崔省三學習武式太極拳和吳式太極拳。工作以後,又學習楊式太極拳,正式拜在汪永泉的弟子朱懷元老師門下,並得到師爺的點撥。  石明老師敏而好學,深究拳理,刻苦練拳,轉益多師。在研究中,他細細品味太極拳深刻的文化內涵,從中體悟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領悟老子的「道」,加深對《太極拳論》中關於「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的理解以求「明法、明勢、明理」。專心修練太極拳之真意。由於他異常的勤奮、奇特的悟性以及驚人的痴迷,終於探得太極拳的奧秘,並總結出一套獨具特色、功效顯著的教授方法。  石明老師致力於教學的時間並不很長,1979年冬80年初開始正式設場授徒。我是他第一批入室弟子之一。  石明老師教學中的特點和迷人之處,是能按太極拳的道理循理求精、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首先,他把「無極樁」作為入室之基,入門先站樁。並結合單操手、探海樁、活胯功等輔助功法,幫助不同的對象先在「體」上完成「挖溝開渠」的任務,使其能逐步體悟到太極內功的諸般內容。在拳架的一著一勢、左顧右盼、前進後退之間,他把太極拳的神、意、氣、勁、形的動分靜合,根據不同層次的要求,強調得細膩、得當、井然有序,使習練者在不知不覺中很快地踏進了太極拳內功修練的門徑。  他教學認真、兢兢業業,無論春夏秋冬,他總是第一個來到拳場。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總是耐心地給予解答,熱情地接待著海內外慕名而來的眾多的太極拳愛好者。例如,有一年由馬來西亞太極拳院院長率領的一行五人,專程來中國到紫竹院公園向石明老師求教。在友好的切磋中,石老師讓他們摸摸手聽聽勁。一搭手,對方就身不由己整個身體被粘了起來,腳跟離地,手中無所施。五個人挨個試,無不如此。石老師告訴他們,這不是靠力氣硬拿、硬要。一切都是意氣使然,一切都是捨己從人順其自然求自然的結果。為了進一步幫助客人體悟到其中的奧妙,他從垂柳枝上折下一段二寸多長的細柳條,自己捏住一端,囑咐對方一個人捏住另一端。沒有任何動作,更沒有使什麼力氣,就見對方整個身體同樣被「提溜」了起來,腳跟離地,手足無所施。客人們簡直驚訝不止,又挨個體會了一遍。那天石老師還趁興表演了「千斤墜」。他坐在那兒,讓對方身材最高體格最棒的一位朋友用力拉他。這位朋友憋足了勁,不管怎麼使力都拉他不起,而石明老師卻體氣平和,紋絲不動,象沒事似的。也就是在這位朋友欲罷不能之際,忽然感到有股巨大的力量把他拽了過去,離地蹦起好高。最令馬來西亞朋友們叫絕的是,石老師請客人們面對自己排成一行。後面的每一個人都用雙手推著前一個人的後背,第一個人則雙手前伸與自己雙手相搭。而且他提起一條腿,只用一隻腳支撐全身,站立在地上。這時他請客人同心協力合成一股勁把自己推倒或拉動,同樣依然紋絲不動,奈何他不得。不僅如此,他還用心意和內勁控制住對方,讓五個人,從最後一個開始,一個接一個,彈跳而出……太極神功,如此玄妙,使來訪者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石明老師經常強調,太極拳非常奇特的一點是,練什麼扔什麼。練著扔著、練勁扔勁,練意扔意。從有形到無形,走向自如,才是太極拳的真諦。正因為如此,他夢寐以求,想把自己傳授的太極拳術稱之為「如意太極拳」。
推薦閱讀:

太極拳鍛煉要領有哪些?
混元太極
最新視頻:太極小架名家-陳長義大師精彩表演2016.8.5-必看
碾腳及其在太極拳中的運用
陳氏太極拳四十二發勁(下)

TAG:名家 | 太極拳 | 思辨 | 提高 | 逝世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