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摧剛為柔 雄思情婉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是元好問非常有名的詞作。元好問在詩、文、詞、文論諸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的詞題材廣闊,風格多樣,或雄渾豪壯,或沉鬱頓挫,或深婉纏綿,情感濃摯。   《雁丘》在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一首詠物詞,但我覺得它更偏重於抒情。詞前有小序:「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詞人初作這首詞是在他十五歲的赴試途中,到了晚年重讀舊稿,思緒纏綿,激情不減,遂重修之,是成我們今日所讀之稿。可見,元好問所作《雁丘》絕不僅僅是他一時的感受,而是融入了他一生的思考與感嘆。   閱讀欣賞《雁丘》詞,需細細把握體味詞人當時的心態。詞人並非僅是事件的旁觀者,更是參與者。大雁殉情強烈地震撼了他,他重金購雙雁屍體,親手把它們埋葬,並累石為丘。可以想見,詞人絕不是把雙雁當作動物來看的,而是把他們當作朋友,抑或一個非常敬仰之人來對待。從這裡,我們就能夠體味到詞人動情之深。悲憤、讚歎、追哀、可惜、頓悟,種種情緒糾結在一起,在這一瞬間突然爆發,所以在詞的開篇,詞人仰天長嘯,突出奇問,「問世間,情是何物」,破空而來,其氣勢逼人,不得不引人共鳴。緊接著就是一句「直教生死相許」,這是對前面問題的深入。情為何物?情怎麼可以讓人生死相許呢?情為何物,情就是生死相許的無怨無悔,生死相許的不離不棄。   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人擬雁,賦予了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像極為新奇。「情為何物」,似乎是盡人皆知,卻又是難以回答的問題。許多人從形骸上看待男女之愛,並不懂得什麼是「至情」。作者劈頭提出這個問題,顯然是要喚起世人對「至情」的關注,為下文描寫雁鳥的殉情預作張本;同時也是為了點出「情」字,並用它貫穿全詞。「情為何物」,而至於以生死相許,這是大雁殉情一事引起的感嘆,同時也是詞人對「至情」的謳歌。所以,這一句詞初看突兀,卻又是詞人精心所設,是全篇的靈魂所在,讀之有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同的美學感受,直爽明快,大氣磅礴。   接著,詞人筆鋒一轉,憑藉豐富的聯想,對鴻雁的生活、心理活動和殉情的原因層層剖析。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暑」中雙飛雙宿,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痴兒女」三字,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這對「雙飛客」真摯的感情,讓人不禁聯想到了人世間那些心心相印、款款相依的深情愛侶。「君應有語」,詞人手捧一扌不黃土,在獵獵風中揣度殉情前大雁的心理:當「網羅驚破雙棲夢」之後,孤雁心中一定也產生過生與死、殉情與偷生的矛盾。「萬里」、「千山」,描寫路途的遙遠;「層雲」、「暮雪」,渲染征途的艱險,此處運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鴻雁心靈的軌跡,點出了它殉情的原因。「有你在的時候,縱千山萬水遠,風霜雪雨嚴」,卻有快樂,有期盼,苦也甜;而今,情侶亡逝,自己形單影隻,前途渺茫,愁雲慘淡,「我只有選擇與你生死與共吧」。於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死者於九泉之下,「自投於地死」,這是多麼細膩的心路歷程描寫呀!   下片,作者又藉助周圍的景物襯託大雁殉情後的凄苦。「橫汾路」三句寫葬雁的地方。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蕭鼓喧鬧,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彼此映襯,更顯鴻雁殉情的凄烈。「招魂」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生 ,山鬼枉自哀啼 。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一體,用凄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也妒」三句,寫鴻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會嫉妒,雖不能說是重於泰山,卻也不能跟鶯兒燕子之死一樣同歸於黃土了事。它的美名將「千秋萬古」,被後來的騷人墨客歌詠傳頌,這是詞人對殉情大雁的深情禮讚 。「千秋萬古」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詞人的憑弔。   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用擬人之法,譜寫了一曲凄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生死相許」的至情至愛的謳歌。   全詞行文並不複雜,卻騰挪多變,用事實回答了什麼是至情的問題,情真意切,迴腸九曲,把「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主題寫得可歌可泣,令人蕩氣迴腸。   《雁丘》這首詞屬於婉約一路,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情見長,全詞句句有情,動人心魄,在寫情的纏綿程度上,比一般的婉約詞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讀起來卻全無哀婉凄楚、香濃秩密之感,這是因為元好問極力推崇稼軒詞,深受稼軒豪邁之氣熏陶,同時,更因其有剛健豪放的北方文化心理作底蘊,故能摧剛為柔,健筆寫柔情,把婉約詞寫得如此催人淚下。我們讀《雁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詞人「高視一切」的氣魄與胸襟,深切地感受到詞人對「生死相許」的人間「至情」的推崇與讚美。 高考古詩文閱讀鑒賞題的備考方略 古詩文閱讀在高考中有幾個「最」:第一,與總分相關係數最大。第二,最能表現文學素養。第三,最能表現個性特徵。還有,古代詩歌閱讀鑒賞,是語文學習中文學色彩最為濃郁的內容,也是歷年高考試題中能力要求最為高難、選拔區分最為明顯的一類命題。題量雖然不大,分值雖然不多,但「含金量」很高。   古典詩歌鑒賞題的命題趨向是:   1.重視通過「以小見大」來考查鑒賞能力。   2.重視通過分析來展示思維、鑒賞過程。   3.答案給表現個性特徵以更大的餘地。   高考詩歌欣賞題越來越體現出詩歌鑒賞的本色,過去那種小兒科式的詩歌鑒賞考查題已難覓蹤影,高考詩歌鑒賞題已趨成熟。今後的發展趨勢可以用八個字來加以概括,那就是「層級、張力、個性、分析」。前兩個詞是針對試題特點說的,後兩個詞是就考查內容或是說對古代詩歌鑒賞能力的要求而說的。我們的詩歌鑒賞訓練也應相應調整著力點,在以往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加大訓練的力度。   先說「層級」。所謂「層級」,是說試題的考查點之間不但有內在邏輯關係,而且彼此間有層進關係。如果一道題里有兩問的話,那麼前面一問和後面的一問之間,不再像過去那樣似乎互不相干,而是緊密相連,前面的解答往往是後面解答的前提或基礎,後面的解答也往往是前面解答的躍進或深入。   以2004年高考全國卷(四川、吉林、黑龍江、雲南等地區)為例: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木蘭花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注】縠皺:皺紗,此處比喻水的波紋。   這首詞的上半闋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這兩問之間的層級性很明顯:第一問首先要我們弄清描寫的是怎樣的春意,第二問需要通過一個「鬧」字深入理解眼前的春意到了什麼程度。這兩問是圍繞著同一個問題,二者之間有緊密的邏輯關係,前一問的解題是後一問解答的前提和基礎,後一問的解題是前一問解答的深入和展開。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今後高考試題的兩問都會如此圍繞著同一個問題,但是今後高考的詩歌鑒賞題肯定會凸顯兩問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尤其是凸顯兩問之間的層級關係。   由此可見,今後的詩歌鑒賞,要凸顯其「整體閱讀鑒賞」的特點。   再說說「張力」。「張力」在這裡的意思是「以小見大」。   以2004年高考全國卷(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為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思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情感?   看似考查的僅僅是對一個細節的理解,但是有相當大的考查力度,如果把握不住人物形象的特點,把握不住詩的意境,把握不住詩的意趣,是很難答出下面的意思的——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情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對親人無限的深深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書寫。   由此可見,今後詩歌鑒賞訓練,要多做一些「細活」,善於在細微處品出滋味來。   下面再說說「個性」。   詩歌鑒賞具有個性特徵。對同一對象,每個人的領悟不盡相同。現在的高考允許並鼓勵個性化回答。由於文學作品的鑒賞問題常有見仁見智的差別,即使同一首詩,由於閱歷不同、感受能力差異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而可以採用開放性較強的主觀性試題。   對詩的賞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採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裝這樣的方法進行賞析,或從修辭的角度、心理的角度來鑒賞,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賞析得恰當,都可以視具體情況給分。   例如2004年全國卷(四川、吉林、黑龍江、雲南等地區)的試題與評卷標準:   這首詞的上半闋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評卷標準:古代有人認為「著一鬧字,而境界而出」,用得極妙;但也有人認為,「鬧」不是好字,也不是好事,寫良辰美景而用這麼一個字,實在沒有道理。因此如考生認為「鬧」字用得無理,只要言之成理,且文字通順,也可酌情給分。   最後說說「分析」。   分析的過程,就是鑒賞的過程,就是自己鑒賞能力的展現。   答題忌諱「貼標籤式」。例如:僅僅寫上四個字———情景交融,不給分。過去或許還可以猜一猜,現在是真刀實槍。過去做選擇題時不要求展示思維的過程,現在不展示是不可能的了,因為你的作答就是思維過程的展現。過去自己「心知肚明」即可作答,現在還要讓別人明白,也就是必須把自己知道的明明白白表達出來,讓別人也知道,也信服,這就不容易了。過去只要一個最後結論,現在則把觀點和闡述分開來,僅僅觀點對,闡述不出來或闡述不對照樣扣分。這是真真切切、貨真價實的鑒賞了。   綜上所述,今後古詩鑒賞的訓練力度需要加大,訓練要避免粗放式,多在細微處下工夫。不但要訓練對詩的意象、意境、意趣的理解,還要訓練把自己的理解明確完整地表達出來。   下面說說古文閱讀試題的考查趨勢:   1.選材注重記述人物。例如全國卷(四川、吉林、黑龍江、雲南等地區)的《歐陽文忠公集·桑懌傳》、全國卷(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的《後漢書·孟嘗傳》、北京卷的《隋書·循吏傳》、江蘇卷的《宋史·徐績傳》、廣東卷的《孔子家語·顏回》、福建卷的《申屠嘉》、浙江卷的《許逖》、湖北卷的《資治通鑒·唐紀》、天津卷的《三國志·魏書·曹彰傳》、重慶卷的《新唐書·列傳·忠義》、遼寧卷的《北史·王羆列傳》。   由此可見,今後應該進一步培養整體閱讀的習慣和能力。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掃讀一遍,大致了解文言段是什麼文體,如果是記敘文,那麼要知道寫的是誰,大致是怎麼一回事。這時,一定不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具體語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暫時放過去,順著往下讀,藉助文段的題目,藉助文段的註解和出處,藉助設題和選擇肢,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後,藉助這個大致意思,反過去讀第二遍,由於前邊的粗讀已經理出一點頭緒,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讀的時候,原來沒弄懂的地方就變得比較好懂了。如果碰到比較難的文段,就要反覆這樣「串」幾遍。「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前後推敲,整體把握。」有些同學在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考生應該知道,所選文言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第二遍看不大懂是非常正常的。   第二個階段是解決個別難點和正確把握文意、準確翻譯文句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也要善於藉助其他因素。例如,善於藉助字形分析(形訓)和鄰里相推(同訓和反訓),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這一階段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等等。   2.考查點進一步接近教材。   以全國卷(四川、吉林、黑龍江、雲南等地區)和北京卷所考實詞為例來說:   「凶、白、諾、篋、除、市」都是教材出現過的。   以兩份全國卷(四川、吉林、黑龍江、雲南等地區和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所考虛詞為例:   「而、因、為、以、遂」(其中「因、而、以」是兩套卷子都有的),也都是課本中常出現的。   由此可見,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今後這一部分的訓練要更加重視課內文本尤其是基本篇目。要善於知識遷移,聯繫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3.基本由一個實詞題、一個虛詞題、一個選擇題和一個分析理解題組成。全國新課標卷和北京卷等都是如此。   就拿選擇題來說,構擬試題的錯誤項,常常是在大體準確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加進一兩處明顯的錯處讓考生識別。例如「無中生有」等等。   例如2004年全國卷(四川、吉林、黑龍江、雲南等地區)中的第14題C項:「桑懌是一名義勇之士,好仗義助人,但外表的柔弱與內心的剛強形成鮮明對比,他恥於見人,不夠自信,又拙於言辭,令人難以置信。」錯在無中生有。   再如2004年全國卷(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第14題D項:「尚書楊喬極為賞識孟嘗,認為他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才幹絕倫,因而竭力向皇帝推薦。孟嘗竟然拒絕接受任用,最終老死於家中。」「孟嘗竟然拒絕接受任用」屬於無中生有。   由此可見,古文部分的訓練也要重視解題路數的訓練,雖然這種技巧性的東西不是訓練的主項,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從以往高考來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題時丟分往往丟在不注意審題上,例如問的是「全都直接表現某某人熱愛國家、不畏強敵的言行」的一組是哪項,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這樣的重要詞語,造成所答非所問。在做文言文練習時,要注意多積累考試經驗。    人生之不可管理作者:林清玄

今年春天,應台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徐木蘭教授之邀,到台大企管研究所演講,我講到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人生是不可管理的」,當時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和迴響。   我想,學習管理的人,同時認識到「人生是需要管理的」和「人生是不可管理的」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欠缺管理的人生,往往是散漫、失敗、沒有效率和沒有目標的人生。但是人生如果能完全納入管理,大部分有管理概念的人都會成功,想有錢的人,透過管理會變成富豪;想從政的人,透過管理會成為政治家;想偉大的人,透過管理會成為偉人。   可惜的是,我們在歲月中浸淫愈久,愈會發現到人生不可管理的事實: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有錢的人,福報比努力更重要,無福的人靠著管理和努力來累積財富,往往累積到一個數目,不是錢財流失了,就是身體敗壞了,無福消受。我們看到許多大富豪,有的為富不仁,有的並沒有比一般人努力,錢潮卻洶湧而至,擋也擋不住。   真正幸福的婚姻,靠的不單是細心經營,而是註定好的姻緣。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嚮往、渴望有美好的婚姻,但是有些人奮鬥終生,投入全副心血,卻由於對手不在同一個水平上,也難以獲得幸福。有好姻緣的人,楚楚留香,神功彈指,幾乎無需任何努力,幸福就會令人羨慕。   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追求名望與權位,竭盡心力、頭破血流、鞠躬盡瘁也追求不到,最後才認識到「政治是骯髒的」,死而後已。可是有一些身懷貴骨的人,卻往往能「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或者在艱危困苦之中,必有貴人相扶,而能絕處逢生,騰龍起鳳。   種種生命中看到的現實情境,使我們步入中年的人往往發現到,人生里那不可管理的部分常常比可以管理的部分重要得多,只要一個人有這個觀點,我們就可以說他是看清或看開了。   如果一個人看不清那不可管理的事實,就會終其一生在無常的名利、權位、情感中迷轉流浪,直到老死,永無平安幸福之日了。   生命中不能管理的事還真多,至少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揭示的「有身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煩惱熾盛,全是不能管理的。   我們不能選擇要投生的時代、環境、社會、家庭,因此,大部分的人自一投生就處於痛苦之中。最近常看到黑暗大陸非洲戰亂與饑荒的報導,不死於戰亂的,也死於飢餓,哀鴻遍野,生不如死,或者說,生不如不生。   我們都很怕老去,很懷念青年時代的俊秀與活潑,可是不論我們花費多少氣力來維護青春,我們每天照鏡子都會發現自己的老化,視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筋骨衰弱。   我們看到許多生龍活虎的人,昨天還在一起喝茶,今天病倒了。我們認識許多青春洋溢的朋友,昨夜還相逢一笑,今晨已離開了世間。   我們那些深深愛戀的人,不是從前,就是現在,或必然在未來,終究要別離呀。   我們那些互相欠債的人,永遠在這裡糾纏相會,不能解脫,無法逃離。   我們曾做過無數的無涯規劃,人生錦囊,在最重要的時刻往往爆出不能完成的變數。   即使閑來無事,春日晴好,我們也會新愁舊恨齊上心頭,苦樂放兩旁,煩惱擺中間,永遠不得閑。   生命中有這麼多不能管理的情境,這是人生里最大的悲情。   幸好,不能管理並不是不能思維、不能關照、不能覺醒,一個人認識到這一點,智慧可以說就得到基本的開展了。   在輪迴的長河中,人的生命只是短暫的過程: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則是過程中的浮沫,浮沫上或有陽光照射,也會映現出媚人的七彩,畢竟是在旋轉、變化與起滅。   誰能留住一個泡沫?   誰能管理一條河流?   誰能管理陽光一樣的美麗?   誰能管理陰雨一般的哀愁呢?   若能在美麗中欣賞美麗,在痛苦中覺醒痛苦,在煩惱中關照煩惱,在悲哀中超越悲哀,在每一個生命的過程、生活的片斷中都保有堅毅的心情、廣大的氣度、莊嚴的胸襟也就好了。   有一天,我漫步在南方的郊野之中,夏季的雷聲轟隆,閃電一道一道從雲端劈入遠方的地層,烏雲橫滿整個天際,豆大的雨點滿天灑下,豐潤的稻田連綿到天邊去,思及人的渺小,生命之不可管理,呀,不管有什麼天色,我們都要昂然走在天地之間,不輕忽每一個歷程。   (選自《講義》,1992年第9期)   邀請信   「人生之不可管理」,乍讀此語似乎令人不寒而慄。人生倉促,短暫易逝,若再不可管理,那人當如何?悲哀嘆息?放任隨意?無能為力?坐以待斃?仔細讀讀林清玄的文章,你會明白,作家要告訴我們的絕不是悲觀和虛無。他肯定「人生是需要管理的」,同時又讓我們認識到人生中有太多的因素是人力所不能為。   懂得「人生需要管理」,我們學會積極進取、認真執著;懂得「人生之不可管理」,我們學會豁達、寧靜、敬畏和欣賞。我想,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以及由此文引發的思考定然各異,中學生朋友,讀過此文,你受到了什麼啟發,有何感想?歡迎你來信告訴我們,我們將把你的閱讀感受刊登在本刊第五期「邀您共賞」專欄里,趕快來參加吧!


推薦閱讀: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別為難自己
為什麼有那麼一部分騎電動自行車的人相當不守交通規則,真的不怕死嗎?
我在肯亞的生死故事
你知道的有哪些有趣或奇葩的名字?
命宮與四柱斷生死大災

TAG: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