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屆詩歌鑒賞教案

2013屆詩歌鑒賞教案

考點一: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第一講:詩歌形象的定義及分類

考點分析:《考試大綱》在「古代詩文閱讀」中對該考點提出的要求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鑒賞詩歌的形象是鑒賞詩歌的基礎,詩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們是詩歌情志的寄託,情感的載體。準確把握形象,分析形象是理解詩歌主題思想的關鍵,而把握詩歌形象的關鍵在於理解詩歌中的 「象」,領悟詩歌中的「意」。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詩歌鑒賞中居於核心地位的藝術感受能力。

一、什麼是詩歌形象

詩歌形象就是指詩人根據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在詩歌中也稱意象。它包括①詩歌所刻畫的人物形象②抒情詩中詩人自身的形象,③詠物詩中情感寄託的事物即物象,④寫景詩中藉以抒發情感的景物即景象。

二、詩歌形象的分類

1.詩歌中刻畫的人物形象。

在敘事的詩歌作品中,詩人往往藉助筆下塑造的人物或隱喻的人物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生的領悟,或者寄託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們閱讀詩歌時必須把握的。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從容自適的漁父形象。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在兒子遠遊前為兒子縫補衣服、疼愛兒子的慈母形象。

2、詩人自己(或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在抒情詩歌中,詩人為了表達某種較強烈的感情,往往會設置一個「代言人」,並藉此來表達愛憎是非、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這個「代言人」即為抒情主人公形象。從這個角度講,抒情主人公形象實際上是詩人自己,是「詩化了的作者」。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詩人形象。

3、詠物詩中借托的物象。

詩人藉助具有某種特定內涵的事物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或某種情感。最典型的是詠物抒情詩。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為具體描寫對象,通過這種象徵性的形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詩人的品格節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因此我們通過提煉所寫物象描寫特徵的詞語,凸現其自然屬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為,情為何端。在欣賞這類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明朝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給我們塑造了石灰這一物象。它在深山中被開採出來,然後在烈火中焚燒,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詩人借石灰寄託自己不畏艱苦的考驗、堅決保持清廉品質的志向。

4、寫景詩中描寫的景象。

詩中的景象是為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設計的。一般有:景物描寫(季節、時節、地域等)、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離別等)、色彩描寫。「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詩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現。「情動於中而形於外」,詩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們觸目所見,均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在所攝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純自然的景物。因為「國破」,即使「城春」,他們也會看到春花因傷時而迸射出淚水,失群的春鳥因恨別而驚悸地發出哀鳴。詩人觸景生情,寄情於物,雖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間。唐朝詩人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中寫寒山、石徑、人家、白雲、楓林、紅葉等景物,構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圖。流露出詩人對秋天喜愛之情。

從詩歌主客體角度來看,詩歌形象可分為客體形象和主體形象。

所謂客體形象是指作者在詩中刻意描繪的物象,如優美的景物、發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尋味的事物等;所謂主體形象是指蘊藏在客體形象之中的帶有作者濃郁主觀色彩的自我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碧空」「長江」等景象屬於客體形象。據此我們可以想像出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站在江邊目送友人依依不捨的詩人自己的形象,這就是主體形象。再如《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中的「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是客體形象,而所傳達出來的男主人公離別後的凄涼情懷,則是主體形象。

三、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人物形象

1、傲視權貴,豪放洒脫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當權者的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2、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並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為「天下寒士」著想,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

3、寄情山水,鍾情田園的形象。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庄》)。詩中描寫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像一幅田園風景畫,使人見了樂而忘返。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5、愛恨情愁、兒女情長的形象。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詩歌寫了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的是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

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的形象。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送別朋友時,勸朋友再喝一杯酒,走出陽關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表達了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依依不捨的情懷。

7、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戰士們身經百戰,黃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堅守邊疆,打敗敵人,流露出一腔愛國豪情。如陸遊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8、歸隱山林的隱士形象。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中通過詩人和童子的對答,塑造了一個整天在雲霧縈繞的深山中採藥、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形象。

9.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表現了他們忠心報國,獻身邊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車行》則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爭。

四、我國古典詩詞常見意象和典故(見教案二)

第二講:怎樣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鑒賞人物形象應注意的五點:

(一)、聯繫詩人的個人境遇,以及詩人寫作的社會政治背景。

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雖然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但在同一社會背景下,詩人的不同際遇和情感也會在詩歌中有不同的反映。比如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為界。前期生活優裕,妻唱夫和,甚為相得。其作品充滿了上流女子的閑適之情。夫喪與兵災改變了她的人生,南渡後生活孤苦,其作品充滿了愁緒。

前期作品《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用精鍊的對話描繪了女主人公愛花惜花的心情。

形象分析:這首詩運用對話描寫、設問和襯托的表現手法,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愛花惜花的女主人公形象。

後期作品《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寫出了女主人公重陽佳節飲酒賞菊時對丈夫的思念。

形象分析:這首詩運用渲染、細節描寫、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表現手法,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在重陽佳節飲酒賞菊時因思念丈夫而孤獨寂寞的女主人公形象。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淪陷,愛國之士「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一時期的憂國愛國題材就成為當時詩詞中的時代強音,湧現出辛棄疾、陸遊等一批傑出的愛國詩人。他們把自己的終生追求與國家的命運融為一體,而他們的作品就是這種融合的結晶。

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詞中流露出收復中原的決心以及壯志難酬、人已衰老的喟嘆。

形象分析:這首詩運用巧設夢境、虛實對比、細節描寫和誇張等表現手法,為我們塑造了一位空有收復中原大志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人已衰老的詩人形象。

(二)、理解作品的情節對人物的刻畫,抓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 (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注釋]幽州台:即薊北樓、燕台為戰國時燕昭王所建,原名黃金台,是燕昭王招納賢才之地。形象分析:從人物語言:「念」、「悠悠」抒情主人公的神態:「獨」「愴然而涕下」。可以得知本詩是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中,通過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大志、孤獨的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見,詩歌表達的是對封建統治者不能重用賢才的不滿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悲哀。  觀 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形象分析:全詩塑造了一個豪放瀟洒、英姿颯爽、武藝不凡的狩獵的將軍形象。詩歌用「疾」表現獵鷹發現獵物迅疾俯衝的敏捷,用「輕」表現將軍縱馬馳騁的雄姿,天上地面互為呼應,傳神地描繪出將軍從發現獵物到追捕獵物的全過程,再用「忽過」「還歸」表現行動速度之快,從而展現將軍形象,表現將軍狩獵時的豪邁氣概。

(三)、明確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徵、冷暖色調、季節色彩、虛實動靜等存在狀態,

沒有哪種文學形式能夠像詩這樣讓人看到作者的自身形象,甚至看到作者跳動的心。在詩中,抒情主體或多愁善感或豪放豁達,或意志堅強或隱忍無為,或積極用世或避世消極,或漠視權貴或關愛民生等等,認知這些或隱或顯的抒情主體的形象,進而把握其情感流動的脈搏,才能準確地入境體情,會意思理。

唐朝詩人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是一首寫景詩,我們必須分析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象。詩中描寫了千條萬條的碧綠的柳絲,柳枝上長滿纖纖細葉,它們在春風中搖擺,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從這些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熱愛春天的十分喜悅的詩人形象。

形象分析:這首詩運用借景抒情、比喻、擬人的表現手法,借千條萬條碧綠的柳絲、柳枝上長滿的纖纖細葉以及它們在春風中搖曳並呈現出的生機勃勃的景象,為我們塑造了一位熱愛春天、十分喜悅的詩人形象。

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一首詠物詩,我們必須通過對詩歌所借托的物象的分析,來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中描寫了竹子在破岩之中生長,面對東西南北風的摧打,它依然堅守著腳下的土地。詩人托物言志,表達一種寧折不彎、堅強不屈的志向。

形象分析:這首詩運用托物言志和擬人的表現手法,借在破岩之中生長且面對東西南北風的摧打依然堅守著腳下土地的竹子,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寧折不彎、堅強不屈的詩人形象。

古典詩詞中,不同季節的景物往往帶有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榮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悅,暮春則是感傷、惋惜和留戀,秋冬則是凄清、肅殺和悲涼。同時,把握作品的基調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徵,找到景與情的結合點,有助於體味詩歌獨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寫的是暮春之景。前兩句一「稀」、「一盡」、「一飛」,三字一氣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影的凋零空寂的氣氛。

又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無言」而又 「獨上」,見出了「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月如鉤」,「缺月」象徵著人事的缺憾。「無言獨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鎖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著上了冷落凄清的色彩,抒發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四)、整體感知,串連意象,發揮聯想想像,重視環境對人物的烘托作用。

江雪尋陸鴻漸不遇(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註:帶郭,意即靠近外城。形象分析:陸鴻漸是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過對陸鴻漸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最後兩句通過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面烘託了陸鴻漸的瀟洒疏放。 作者通過陸鴻漸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如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干處,正恁凝愁。」

形象分析:上片充分利用「暮雨」「霜風」「關河」「殘照」「江水」等意象從不同方面描繪了「紅衰翠減」的深秋景象,營造出濃重的蒼茫冷落的氣氛。下片分別從「我」和「佳人」兩方面來描寫,寫出了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我」不忍登高遙望,我感嘆;「佳人」「妝樓顒望」,誤識歸舟。從「故鄉」「歸思」「歸舟」等詞語能理解出詩人抒發的思念家鄉、思念佳人的心情。總觀全詞,上片寓情於景,下片直抒胸臆,上片的環境烘託了詩人的感情。

(五)、了解中華民族中的傳統審美心理,注意同一形象賦予不同的感情。

古詩在發展過程中有著傳統的審美習慣,像對後來詠史詩、詠懷詩、感遇詩發生了深刻影響的,源於屈原的「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的寄情於物、托物以諷的表現手法;「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不得志時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歸自然」,諸如此類的審美心理都與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方面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繫,在歷史的積澱中被賦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唐宋詞更是一部充滿憂患意識的悲劇史,它以悲愁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離別的,隱逸是解脫的;愛情的離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暫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國衰敗使人愁。把握這個特點,很多古典詩詞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比如自然界的梧桐細雨到了詩人筆下就讓人感到凄楚悲涼了,這樣的詩篇很多。周紫芝《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帷。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張輯《疏簾淡月·秋思》:「梧桐雨細,漸滴作秋聲,被風驚碎。潤逼衣篝,線裊惠爐沉水,悠悠歲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簫吹斷,素箋恨切,夜寒鴻起」(上闋)……家國破亡的傷痛,情人別離的哀愁,思念家鄉的凄苦都可以在梧桐細雨中「聽」得到。

同一時代的詩人以及不同時代的詩人,在詩歌創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會賦予詩歌形象不同的情感。

如陸遊在《卜運算元·詠梅》中寫到:「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首詞塑造了飽受摧殘和打擊的「梅花」形象,這一形象折射出詩人至死也不會改變自己高貴品格和堅貞節操。

形象分析:這首詩運用托物言志、擬人和襯托等表現手法,借飽受摧殘和打擊的梅花形象,為我們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會改變自己高貴品格和堅貞節操的詩人形象。

毛澤東的《卜運算元·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首詞給我們塑造了堅強不屈鬥志昂揚的「梅花」形象,這一形象折射出詩人的高尚品格和鮮明性格,即先行者和公僕的品格,艱危中奮不顧身、成功後樂於奉獻的執著性格。

形象分析:這首詩運用托物言志、擬人和襯托等表現手法,借堅強不屈、鬥志昂揚的梅花形象,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具有鮮明性格和高尚品格的在艱危中奮不顧身、在成功後樂於奉獻的先行者和公僕的形象。

(六)、解讀比喻、擬人、借代、雙關、襯托等修辭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達技巧,把握詩歌形象。

詩歌的傳情達意,往往還要藉助一定的藝術手法。了解詩歌這方面的「特色」,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對妙處的品味。

如《觀祈雨》(李約)「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突出運用對比手法,對百姓苦難的深刻同情,對貴族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生活的諷刺,全包含在對比之

第三講:詩歌形象類題型規範答題方法指導

一、詩歌形象鑒賞的常見提問模式:對這首詩中的某某形象做簡要分析

二、詩歌形象類高考題型的規範答題模式。

1.詩歌塑造了(描述了)什麼形象(意境)。

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徵(通過什麼手法展現的)。

3.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題剖析:

1、閱讀李白《獨坐敬亭山》,分析詩中所塑造的詩人形象。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答題示例:全詩塑造了一個與世無爭的,自由、閑適又有點孤傲的詩人的形象。(什麼形象)

眾鳥飛盡,孤雲獨閑,山靜而空,表現出詩人的與世無爭,自由而閑適的孤身一人的生活(形象特徵及思想感情);相看兩不厭,表現出詩人從自然中尋求快樂,忘懷得失的思想感情(形象特徵及思想感情)。

2、 簡析下面這首宋詞的人物形象。

訴衷情 ( 陸遊)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註:滄洲,水邊,古時隱者所居之地。陸遊晚年居於紹興鏡湖邊的三山。

答題示例: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麼形象)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形象特徵)詩歌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形象意義)

3、讀下面詩歌,回答後面問題

早 梅 (齊 己 )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答題示例:詩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什麼形象):第一聯用對比手法,以萬木來反襯早梅不畏嚴,寒傲然獨立的品格。第三聯從嗅覺和視覺感受的角度寫出早梅內蘊幽香、外顯素艷的姿色和風韻(形象特徵)抒發了詩人雖懷才不遇,卻希望在望春台上獨佔鰲頭,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二)分析古代詩歌形象的意境常見提問模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鬱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有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

繁複——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意象和意境例析例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分析:意象,就是詩中包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詞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就是意象。意境,則是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缺月」等意象和「獨」、「恨」、「寂寞」、「冷」 等詞的感情結合起來構成了孤獨、凄涼的氣氛,這種氛圍和孤高自賞的形象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了的藝術境界。意境 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答題模式:客觀圖景+意境特色(氛圍特點)+主觀感受。

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至三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雄渾壯闊、蕭瑟黯淡凄涼、恬靜優美祥和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1、閱讀下面的詩歌,分析詩歌的意境。

余干旅舍 ( 劉長卿)

搖落暮天迥,青楓霜葉稀。孤城向水閉,獨鳥背人飛。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

參考答案:詩歌描寫了暮天、清楓、霜葉、孤城、獨鳥、渡口、月初上等意象。清楓霜葉」就奠定了全詩的思鄉基調,而「孤城緊閉」「獨鳥背飛」進一步點染了作者的遊子之思,營造了凄涼傷感之境,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內心世界,夜色漸濃、明月初上、夜深人靜,聽見閨中思婦搗寒衣更是流露出思鄉遊子的孤獨、寂寞、纏綿凄清的情懷。

2、閱讀下面的詩歌,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張旭的《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

高山深谷,雲霧繚繞,透過雲霧遠遠望去,只見小橋橫跨山溪,忽隱忽現,恍若一道霞光在空中騰躍。近處,水中露出磷峋的岩石,清澈的水面上飄著片片落花,有漁船在遠處輕輕搖蕩。詩人站在石磯旁,望著溪上的桃花和漁船,突然覺得眼前的漁人就是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的武陵漁人,於是就迫不及待地問:「進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哪裡?」畫面清麗,構思婉曲,情意深遠,充分表達了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和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惆悵心情。

2、閱讀下面的詩歌,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西 樓 (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卧看千山急雨來。(註:鉤疏箔:馬帘子掛起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連天的海浪隨著陣陣雷聲洶湧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這種壯美景象的描寫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勁氣勢。從而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的豪情。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去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隱來。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寫了秋天的雲、雨、青山和遠方隱約可見的風帆。天空陰雲半開半合,暮雲帶著雨意,沉重、緩慢地移動著,起伏綿延的青山盡頭,點點風帆,隱約可見。這幅空明幽遠的秋江暮雲圖,展示了詩人樂觀的情懷:不管道路多麼曲折、遙遠,總會找到前進的道路的。 台城(唐?韋莊)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參考答案:南京古城陰雨連綿,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為一場舊夢,如今只聽到凄涼的鳥鳴。古城的柳樹不管它誰興誰亡,依然枝繁葉茂,如綠煙籠罩長堤。開頭描寫陰雨、江草、鳥鳴,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後兩句寓情於景,於常見的景物中寄寓了無限的惆悵,抒發了盛衰興亡的感慨。

「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方法與技巧固然是破譯詩歌鑒賞的利刃,但只有結合實踐並熟練指導實踐,才能發揮其無窮的威力。只要我們平時廣積博覽,勤加訓練,解讀古典詩歌的形象就不是什麼十分困難的事情

考點二:鑒賞詩歌的語言

第一講:詩歌語言的定義及分類

【考點分析】中國古代詩歌說到底就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豐富的思想感情、優美的意境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這就要求古代詩歌語言精鍊、含蓄、富於形象感和感染力。鑒賞詩歌的語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詩歌語言的這些特點,並在此基礎上調動想像、聯想、比較等多種方法,進一步領悟詩歌的精妙之處。

【考查方向】1、品評詩句中某個字眼的藝術效果即賞析詩眼(鍊字);

2、對尋常詞語的品味(含義及表達效果)與理解(含義、色彩、情味等);

3、對語言風格的概括(格調、色彩、境界、情味等)。

高考要求的語言鑒賞主要著眼於一個「懂」字,即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達作用,並能體會語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評述,這裡著重闡述如何理解詩歌的語言並作一定程度的評析。

一、鑒賞詩歌語言的途徑

1、找出關鍵字,並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古人主張鍊字,「吟安一個字,招斷數莖須」、「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話。古代詩人為了鍊字、煉意的需要,故意在一些地方設置關鍵字,這些地方,往往就是全詩或全句中的「詩眼」,要詳加分辨。,詩有「詩眼」,詞有「詞眼」。詩眼」、「詞眼「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鍊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於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於藝術魅力,稱為一篇詩詞的眼目。詩眼的獲得,需要提鍊字句,務必要使提煉的字詞和詞句,最能表現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達詩人對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這樣的詞句,要在詩詞的關鍵部位,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所以,詩眼的錘鍊,要立足於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如李清照《醉花陰》寫主人公多愁善感、憐花自憐的性格情態,結尾寫道:「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一個「瘦」字便是全篇的詞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詞意,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與環境顯得十分協調。

【練習】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宮 詞 ( 武衍)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牆。

[注]建章:宮殿名。

(1).你認為這首詩第二句中「詩眼」是哪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點撥】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多少年輕女子被掠進皇宮,終身禁錮於宮牆之內,青春活活葬送。這時古代女子的悲劇。古典詩歌中描寫宮廷生活的「宮詞」,常取此為題材,為不幸的宮女傾訴苦衷。武衍這首宮詞,以深惋之筆,借景托情,運用了反襯手法。落花能夠飛出宮牆,無人禁止,而宮女們卻身鎖重門,人不如花。這裡以落紅飛舞出宮牆反襯宮女的身不由己。描寫出宮女被禁錮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解析】鎖」字是詩眼。「鎖」字形象地表明了滿庭春色閉鎖在高牆之內,無法泄露;而宮女的年華,也鎖於重門之內,白白消逝。

【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4浙江卷)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螟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古典詩詞特別講究鍊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點撥】從「漠漠煙如織」、「寒山」、「傷心」等詞語來看,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應是一種憂傷、孤寂;從「樓上愁」、「宿鳥歸飛」、「歸程」等詞語來看,所表達的應是一種思鄉、思人的感情;「何處是歸程?」應是一種思而不得。「空」應較好地表達出這種意境。

【解析】「空」字一方面寫出獨自一人的孤單,也寫出心中的空落,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賞析詩意的關鍵字詞,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古代詩歌的的語言一般具有「簡練、新奇」的特點。所謂「簡練」就是用最少的字表達出最豐富的內涵,分析詩歌的語言,除了理解語言字面的意義,還要體會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中國古代詩人為了鍊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

①鑒賞詩歌,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這些是詩人的獨特感受,寫出了這種獨特感受,不論是情景交融,詩人把他的感情色彩著到景物上去也好,詩人寫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明」字是形容詞用如動詞,這一形容詞兼攝動詞的作用使畫面富有動態,更妙的是「吐」字之外,就是"吐"字下得極妙,化靜為動,造語奇特。

例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例3: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紅」與「綠」形容詞用作使動詞,通過櫻桃變紅、蕉葉變綠的動態,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

②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和副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

形容詞不僅可以從形、聲、色、光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中「直」和「圓」字,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又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遲」字,用意精深:細雨濕帆,帆濕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寫出了離愁別緒。

副詞常用來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以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巧妙地使用副詞,常能使詩歌的內容變得深刻。如「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盡」字,寫出了戍邊將士一無例外的思鄉之情。又如「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杜荀鶴《山中寡婦》)一句中的「猶」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於戰爭的破壞,桑林伐盡,田園荒蕪,而官府卻不顧人民的死活,照舊逼稅和「征苗」的嚴酷的社會現實。

例1: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

例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例3: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後,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練習】 郊興 唐 (王勃)

空園歌獨酌,春日賦親居。澤蘭侵小徑,河柳覆長渠。

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綠尊虛。

簡析「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中「濕」和「疏」的妙處?

【解析】 看這句詩,「濕」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的時間短,雨後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這個「濕」字極為確切。這個「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光」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勾勒出風拂葉動影婆娑的畫面,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於此。

③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其一》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練習】 積雨輞川庄作①(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②。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③與人爭席罷,海鷗④何事更相疑。

註:②.餉東菑:給在東邊田裡幹活的人送飯。③野老:自稱。④海鷗:此處以海鷗比喻淳樸而無機心的農民。

清人沈德潛說: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陰陰」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樣領會他說的「妙」與「死句」的含義?

【解析】「漠漠」、「陰陰」寫出「水田」與「夏木」的情狀。「漠漠」形容水田薄霧蒙蒙,在這樣的氛圍里「飛白鷺」景色才美;「陰陰」形容夏天樹林茂密,在這樣的密林中黃鸝的色彩才顯得悅目,聲音才顯得動聽。漠漠陰陰,用疊字之法,不獨摹景之神,而音調抑揚,氣格整暇。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於疊詞,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c.表顏色的詞: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可以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或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揚州慢》姜夔) 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杜甫)

d、數詞。數詞不只可以寫出事物的數量,它在詩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達效果。如「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為傳神之筆。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於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後將「數枝」改為「一枝」,齊己便稱鄭谷為「一字師」。「一」是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得此梅不同尋常,緊緊地扣住了題目「早梅」。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一片」飛花落下都要減掉一層春色,「萬點」飛花飄落更使人煩惱愁悶。抒發了詩人因傷春而滿腹愁怨的感情。

2、領悟詩歌的語言風格,體會詩歌所蘊之「情」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誇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像瑰麗神奇

◇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精確細膩地描寫想像。

◇豪放派:氣勢豪放,意境雄渾

◇婉約派:語言清麗含蓄,抒情婉轉纏綿。

宮廷詩:纏綿宛轉 田園詩:恬淡寧謐 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

諷喻詩:沉鬱激憤 詠史詩:雄渾壯闊 懷古詩:幽深綿長 送別詩:意蘊深遠

語言風格常用術語例析

1、平實質樸、樸素自然

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語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詞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於平淡中蘊含著深意。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2、含蓄雋永、含蓄委婉

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於雋永,在於「字短情長」,字裡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這種風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藏在形象中,讓讀者自己展開想像,思而得之。如李商隱的《雨夜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一方的夫妻間挂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統顯於言外,隱於空白。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

3、清新明麗、清新雅緻

這種風格往往用清麗的語言來營造優美的意境,表達怡然喜悅的感情。其藝術境界多如大雨過後的清清柳色、荷葉上顫動著的晶瑩水珠。"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如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用語新穎別緻,不落俗套,給人一種清新美的愉悅。

4、形象生動

詩歌的語言往往以其生動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赤壁懷古》),既是詩又是畫,有形有聲有色地展現了赤壁的壯麗景色,氣勢雄偉,境界開闊。

5、絢麗飄逸

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詩大都寫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這是絢麗飄逸之美。

6、婉約細膩

這種風格往往體現出"曲、細、柔"的特點,曲徑通幽,情調纏綿,表達感情細如抽絲。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諷刺

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如,"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8、雄渾

雄渾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吞宇宙,氣度豁達,氣概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壯志凌雲、剛毅雄健,如劉邦《大風歌》;有的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如項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達,豪情橫溢,如曹操的《觀滄海》。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想像豐富,境界遼闊;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氣魄宏大,氣勢壯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何其高遠,多麼壯麗!而真正能夠稱為「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

9、豪放

豪邁奔放,謂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現了作為主體的詩人的特點,又表現了作為客體的描繪對象的特點。就主體而言,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盪不羈。就客體而言,往往擁有巨大的體積、偉大的力量而顯示出特有的壯美、崇高,或顯示出渾茫、浩淼的無限闊大的景象,因而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蕩,一瀉千里;「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秋浦歌》)誇張雖不合理卻合情。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傑出代表,蘇詞注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於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 赤壁懷古》是代表作。

10、 沉鬱

沉鬱,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沉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憂愁是杜詩沉鬱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鬱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鬱的力作。

11、 悲慨

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謂之悲慨。大凡詩人,慨嘆風雲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鬱積壯志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於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

12、沖淡

沖淡,即沖和、淡泊,含有閑逸、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王維的山水詩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是沖淡派大師。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鳥鳴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砦》)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人間的紛爭,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山水花鳥的生機。詩人盡情地消受著、欣賞著、陶醉著,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變成了大自然的有機體了。14、曠達即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洒飄逸,高潔特立,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苟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的特徵。"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 赤壁懷古》)"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 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的色彩。

第二講:鑒賞詩歌語言答題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型】

1、常見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問: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步驟一)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二)「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三)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跟蹤練習〗 觀 祈 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突出的特點?試作簡要賞析。

答: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第一句(桑條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抒寫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第四句寫朱門憂春陰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尋歡作樂。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與憤慨,滲透其間,溢出詩外。

【賞析鍊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問: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步驟一)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二)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三)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

〖跟蹤練習〗

1、問: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慾念。

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

〖跟蹤練習〗 蝶戀花(蘇軾) 【04遼寧卷】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綠水人字繞」中的「繞」字,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麼?請簡要賞析。

答:說任何字好均可,「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動態美。「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一詞領全詩型】

1、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2、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3、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4、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問:「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步驟一) 「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跟蹤練習〗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05天津卷】

北望燕雲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次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⑴簡析「望」字在詩中的作用。

答案:「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

⑵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答案: 「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實。蘇軾的詩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在的感慨,側重懷古。

考點三:詩歌表達技巧

考點解析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能力層級:E

一、修辭手法

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傳統的文化載體,在表情達意時很少平鋪直敘,總要藉助一些修辭手法,其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覆、互文等。

1、比喻

  就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的修辭手法,即打比方。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能化陌生為熟悉,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形象。給人以深刻鮮明的形象,使說理更透徹。

明喻就是指本體和喻體全都出現,有比喻詞「猶」「若」「如」「似」等。例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暗喻就是指本體和喻體都出現,但比喻詞不出現。例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孔雀東南飛》)

借喻則是指本體不出現,直接敘述喻體。例如「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2、比擬

把事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活動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更生動、更有感染力的作用。例如:

晚 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錢鍾聯《集釋》系此詩於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遊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然而"無情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讚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讚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在詩人筆下,草木竟能「知」能「解」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

3、誇張

即故意地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或品格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誇張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引起聯想,使表達的事物更突出、更鮮明;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用誇張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讚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誇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它們均形象生動,給人深刻印象。

4、對偶(對仗)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相關的意思(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5、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通常可以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引人聯想,形象突出、生動、具體,使特點更鮮明。如: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以「朱門」代指富豪之家,他們常把大門漆成紅色,以顯示府宅的華貴進而顯示身份的顯赫。

6、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三給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可以增強語言氣勢,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木蘭詩》)運用排比,寫出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徵的換裝梳妝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征勝利歸來,恢復女裝,欣喜興奮的感情。

7、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1)「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

  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2)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詩歌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於直露,餘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8、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9、通感

通感就是把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覺溝通起來的一種藝術手法。可以使色彩有溫度,聲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氣味有鋒芒。通感可以創造出更加鮮明的形象,開拓出新穎的意境,抒發出獨特的感受,增強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如李賀《李憑箜篌引》:「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動紫皇。」這裡的「玉碎鳳凰叫」,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王琦註:「玉碎狀其聲之清脆;鳳叫,狀其聲之和緩。」又稱:「蓉泣,狀其聲之慘淡。蘭笑,狀其聲之冶麗。」就是以聲類形了。又注「融冷光」:「言其聲能變易氣候」,注「動紫皇」:「言其聲能感動天神。」是聽覺通於觸覺與感覺了。再如姜夔的《揚州慢》中「波心蕩,冷月無聲」,說月光是「冷」的,就是視覺通於觸覺。

10、雙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項意義和相同讀音的條件,有意使話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手法。也就是說,詞句具有表面上一個意義實則表達另外一個意義的修辭手法。雙關可以使內容含量增加,表達含蓄委婉,有時幽默風趣。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運用諧音雙關含蓄而又成功的表達了女子希望而又疑慮、歡喜而又擔憂的微妙心理)

11、互文

「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作用:

A.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複,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片語或句子里,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B.是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僅指牽牛星,亦指河漢女,「皎皎」不僅指河漢女,亦指牽牛星。兩詞互文見義。兩句合起來的意思是「遙遠而又明亮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啊」,並非牽牛星只遙遠而不明亮,也並不是織女星只明亮而不遙遠。

互文見義常見詩句:(1)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見」與「聞」互文見義)(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其上句省略了「坐我東閣床」,下句省略了「開我西閣門」。兩句表達的意思是:打開東閣門在床上坐坐,又打開西閣門在床上坐坐。表達回到家中的歡喜之情。)(3)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行」與「燦爛」互補見義)(5)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6)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後雨》當句互文(7)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11)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凡指互文:(12)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13)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

12、頂真

指用前一句結尾之字或詞作為後一句開頭之字或詞,使相鄰分句蟬聯的修辭手法。它可以使文氣貫通,表達情感嚴謹周密,富有音樂美。如《群英會蔣干中計》中「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三次頂真,反覆吟詠,周瑜的壯志雄才,豪放自信的性格盡顯其中,同時也透露出「絕蔣干勸降」的題旨。

二、表達方式

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移情於物等)。

(一)議論

議論是指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表示意見,情景相生,意味深長。在詩詞中,議論常常與記敘和描寫相結合;議論含有抒情色彩。如杜甫《蜀相》前四句主要是描寫,後四句是議論。在描寫中透露出詩人對諸葛亮迫切仰慕的心情。由於這樣描寫,便同後面議論緊相呼應,而這些議論表現了強烈的感情。

(二)敘述

敘述的基本特點是在於陳述「過程」。人物活動的過程,事物發生髮展變化的過程,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構成敘述交代和介紹的主要內容。如:

秋夜喜遇王處士

王績

北場芸藿罷,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前兩句敘述從事農事活動歸來,沒有任何刻畫渲染,平淡到幾乎不見有詩,但也透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習慣和一片悠閑自如的情趣。

(三)抒情

抒情是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表述法。「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抒情,是文章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

1.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即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情景相生、融情入景、景中含情、以景襯情等等概念的含義基本一致,無需斤斤計較地分辨。

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的寫法,《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了,一倍增其哀樂。」。如唐代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的離愁別恨。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指的是詩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情感或志向。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讚美、快樂、悲傷等感情。如: 石灰吟(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詩的首句寫石灰的來之不易,鏗鏘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錘百鍊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不凡氣度,從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謙不畏艱險的性格。第三句詩人再次以擬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現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願獻身的美德。同樣,從中也展示了詩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情懷。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是前三句的收結與歸宿,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樣,關鍵在於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這也是詩人的志向和理想。我們可以說,作者句句寫石灰,正是句句寫自己。

(3)移情於物:讓景物有了詩人的情意,更攝人心魄

歐陽修《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篇末「淚眼問花」,實即含淚自問。花不語,也非迴避答案,「亂花飛過鞦韆去」,不是比語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臨的命運嗎?)

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四)描寫

描是描繪,寫是摹寫。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地描繪出來。它可以把客觀對象寫得有聲、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親臨其境、如睹其人、如聞其聲、如嗅其味、如見其色、如歷其事的感覺。

1.細描和白描

細描就是細節描寫,使用大量生動、貼切的比喻,絢麗的文字,斑斕的色彩,進行濃筆塗抹;或者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地描繪。

白描即以質樸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徵,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如杜甫《絕句二首》「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前兩句為白描,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後兩句為細描,表現銜泥飛燕、靜睡鴛鴦的景象。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

2.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直接描寫就是直接描繪任務的肖像、心理、語言和行動,又叫正面描寫。

間接描寫就是通過對其他人物的描寫來映襯、烘托出所寫人物,或通過別人的評述來描寫人物,即以「烘雲托月」的手法,來達到以虛寫實的目的,又叫側面描寫。如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

三、 幾種常見的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一個大概念,有人將它等同於「表達技巧」,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作簡要分析」,答案是「誇張的手法」。我們所說的「表現手法」,主要指那些在修辭手法、表達方式之外的手法。

1、渲染

渲染

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2、烘托

襯托或

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 · 赤壁懷古》)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頷聯、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託人,如前面提到的《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

3、用典

①明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如果能使讀者從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個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這種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這是明用《史記·馮唐列傳》中的故事,東坡居士在這裡明用這個典故,意在以魏尚自況,希望有一個象馮唐那樣識才敢諫之人,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薦,派人將自己召回,委以重任。這是古人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的反映。在皖南事變後,周恩來憤筆疾書「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裡明顯化用了曹植《七步詩》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②暗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有時表面上看用典處似乎與上下文句融合為一,不細察則不知為用典,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末句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來好象是寫「出獵」,描寫獵人彎弓射狼的情況。其實這是暗用了《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奪,作者在此代指遼和西夏統治者;「射天狼」則表明自己禦敵保國的決心。

③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以典代人,通過文章既以贊李雲,也以自贊。「蓬萊」,為海中神山名,傳說仙府中難得的典籍,均藏於此。《後漢書·竇章傳》言:「是時學者稱東觀(後漢政府的藏書機構)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這首詩中的「蓬萊」,是借指校書郎李雲。「建安骨」為建安風骨之簡稱。東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風格清新剛健,被後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區別於「大謝」(謝靈運)。李白非常推崇謝眺,這裡有自比的意思。這兩句中,上句稱讚李雲文章得建安風骨,清新剛健;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眺那樣清新雋永。

④反用典故

有的詞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棄疾的《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極力鼓勵李入蜀做一番事業,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將其概括為「蜀道登天」。本來,李白在《蜀道難》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卻強調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詩很講究用典,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4、虛實

虛實

結合

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

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

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緻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5、象徵

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把它們聯繫起來。象徵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寄託深遠之意,顯得更含蓄,更富有感染力。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6、起興

起興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

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興」和「比」常常聯繫起來在一首詩中運用,「興」的表達效果是生動形象,營造氛圍,奠定感情基調,領起下文。

7、聯想和想像

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想像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

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聯想與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可以使內容豐富,充滿神奇,給讀者更為廣闊的空間。

8、動靜關係(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等)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鍾馨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徵意義,這是來自佛門聖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凈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寄託了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9、抑揚

抑揚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10、對比

對比

對照

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11、照應

照應

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裡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四、篇章結構

(一)開頭

古人要求「詩工於發端」,一首詩應該有一個漂亮的開頭,一下子便能抓住讀者的審美注意力,抒情詩篇大都短小精悍,與之相應,開頭也不能平庸拖沓。但更重要的是,好的開頭,應該具有開啟和帶動全篇的結構的功能。成為全篇結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1) 境界闊大,即景生情。

謝眺《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謝眺被人排擠,用大江的日夜東流比悲愁之深廣。杜甫的《送遠》「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這個發端概括了當時的戰亂時代人民的苦難,充滿著對遠行的友人的牽掛。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首聯是「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氣象闊大,雄渾壯美,與全詩的格調是統一的。壯闊的開頭在結構上給全詩奠定了基調。

(2)刻劃氣氛用作烘托。

曹植的《七哀》「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這首詩寫高樓中少婦想念遠行的丈夫。作者選用明月高照,流光徘徊的景象烘托少婦對月懷人的婉轉愁思,情景交融,烘托氣氛。王維的《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風呼弦鳴,聲響大作,一下子把讀者帶入大軍狩獵的場景中。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種濃烈氣氛與全詩的血戰情景相溶一體。

(3)大氣包舉,籠罩全篇。

如高適《送渾將軍出塞》「將軍族貴兵且強,漢家已是渾邪王。」詩開頭指出渾將軍歸順唐朝的少數民族首領,擁有強悍的少數民族部隊,為唐出力,詩的內容是講他出兵征戰之事,開頭具有籠罩全篇的作用。杜甫《丹青引》「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青門,英雄割據雖已矣,文採風流今尚存。」詩開頭,點明將軍的身世,並指出他的藝術才華,進而由此展開他畫人畫馬的傑出成就,詩開頭的氣氛有籠罩全篇的作用。

(4)發端突兀,出人意料。

歐陽修《戲答元珍》「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這首詩先提出疑問,引人注意,比較突出。曹植的《贈徐幹》「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太陽落山的情景並不是什麼奇突的景象,可詩人用「驚風」、「飄白日」、「忽然」三個詞,就給人這樣一種感覺。好像太陽忽然被風吹落似的,這種開頭,一下子就把讀者引入一種奇特的情景之中,令人警動。岑參的《陝州月城樓送辛刺官入秦》,「送客飛鳥外,城頭樓更高」。這是寫在高高的城樓上送客。作者抓住城高這一感受,聯想到在飛鳥送客,好像在天上送客了。這個突兀的開頭,有吸引讀者非讀下去不可的引力。

(5)起句設問,引人注意

如李煜《虞美人》本來,春花發時無窮艷,月到中秋分外嬌,帶給人的應該是歡快。然而,這首詩劈頭就問「春花秋月」何時是了結的盡頭,表現出詩人的無奈與厭煩。為什麼會這樣呢?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自然會引人讀下去。

(二) 結尾 好結尾,應該具有多功能效應。首先,它在結構上應涵蓋全篇,使詩歌保持結構的完整美。另外,它還應「含有餘不盡之意」,令人回味無窮,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也可以看作是結構的延伸。

(1)情結。

杜甫的《蜀相》一詩,先寫諸葛祠堂空寂冷漠的景觀,再寫諸葛一生的赫赫功績,結尾直抒其情:「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把作者在全詩中對諸葛亮景仰和嘆惋之情都凝聚在這一句之中,而且極富有哲理意味,它概括歷代多少仁人志士大業未竟的千古遺恨,因而耐人尋味。

秦觀的《鵲橋仙》,寫牛女二星情意深長,至死不渝,最後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作結,語言警策,含蓄深厚雋永。

(2)景結。

謝榛說「結句當如撞鐘,注音有餘」。沈義父說:「結句須放得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以景結尾,既可包容全篇,又可以詩人發生出無限聯想,回味無窮。這就容易形成開放式的結構,又可稱作結構的延伸。李煜作亡國之君後,他的憂愁、屈辱、悔恨,不但三言五語,就是洋洋萬言也難以盡述,但他的《虞美人》詞的結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十分精彩。春水之深,可象徵愁恨之深;春水之長,可象徵其愁恨的綿綿不絕;春水之洶湧,可喻其情感之激蕩……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也可以成為以景截情。

宋代詞人賀鑄的《青玉案》詞,寫其漂泊異鄉之愁,結句是「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幾種景物反覆渲染,表現閑愁可謂淋漓盡致。

(3)畫龍點睛。

如杜牧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前三句是寫景寫人,詩人的情感深藏而不露,結尾一句才點出主旨——如此驚人之舉,並非邊塞烽煙之極,而是給貴妃送荔枝,褒貶之意,突然顯豁而出,別開生面。

無論何種形式的結尾,都必須在結構上照應全篇,既簡潔精當,又含有餘不盡之意。才能富有最佳的藝術功能。所謂:「起要突兀,中要豐滿,結要響亮。」是說,開頭、結尾都要突出,而中間要豐滿或含蓄豐富。違反了結構比例,就會造成缺憾乃至失去美的魅力。我寫詩的經驗告訴我:開篇不能太多,由一事物開篇,洋洋幾大行或幾大段,就會顯得頭重腳輕。要言簡意賅,二句或一段即可。

考點四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一、考點闡釋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是詩歌鑒賞中最重要的環節。從近幾年的高考題來看,所謂的「評價」大多是判斷寫了什麼,進而對內容是積極還是消極做出判斷,真正要求做出評價的不多,即使是涉及到這一層次,也多是開放性題目,考生可任選一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古代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內容主題的評價,二是思想感情的評價,三是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內容主題包括意義的表層深層評價、常識典故傳說的評價、背景現實評價、經歷主張志向評價;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貫性的意象評價、情感傾向評價;觀點態度評價就是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作者對人對事的看法、傾向。

高考中對古代詩歌思想內容的考查,一般不單獨設題,而是與形象、語言或表達技巧聯繫起來進行。試題形式:①綜合要求:將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多個因素放在一起綜合考查鑒賞能力;②單項提問:僅就一方面提出問題並要求作簡要分析;③與評價思想內容結合起來考查,把握形式與內容的關係。

二、問題類型

(一)從整體問答的題目

詩歌描寫了什麼內容?揭示了什麼主旨?

本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這是從整體問答的題目,內容可結合詩句具體回答,答案在詩中。只要記住常見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會有話可說。

(二)從詩歌原句中變化出來的題目

移居(其二)

陶淵明 (2006年高考北京卷)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務農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到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了什麼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的?

書憤 宋 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的「憤」在詩中具體指什麼內容?請作簡要分析。

(三)開放(選擇)型設問方式

此詩的內容(或主旨),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種說法,接著分析詩句具體寫了什麼,用了什麼手法,對表現主題有什麼作用,抒發了什麼情感,產生了什麼效果。這樣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幾率小。

(四)分析詩中景物描寫對表現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寫了什麼景物,接著答怎樣寫的,再答表達了什麼情感,最後答有什麼效果。

注意:一般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的題型大多要求結合全詩來回答,所以要扣准全詩來回答才全面。

三、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分類(重點)

(一)送別抒懷詩

1、興起原因。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踐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留給居者(留別),如《夢遊天姥吟留別》。因此,贈別類的詩詞在唐宋詩詞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內容豐富。

2、感情主旨。

①大多是凄清纏綿、低徊留連,表現惜別恨別之意。(白居易《南浦別》「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因別而幽怨悱惻,悲情滿懷;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②積極開朗,格調高遠,以壯語慰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表現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高適《別董大》更是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著名琴師黃庭蘭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啊!話說得響亮有力,於慰藉中充滿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

③借別抒懷之作。(李白《南陵別兒童進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則把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傳達出自己雖被貶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

3、常見意象

①楊柳( 「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詩經》「昔我往也,楊柳依依」;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②草。(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③長亭。(古代驛道旁蓋亭,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送別親友時往往在亭中設酒餞行,所以長亭也就成了一個抒寫離情別緒的意象,成為送別之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中有「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④南浦: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因此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楚辭·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有《南浦別》。)

4、常見關鍵字。愁、恨、斷腸、別、淚、柳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柳永《雨霖鈴》)

6、賞析方法。把握關鍵字,由景入情。

例: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題:此詩的 「憶」字用得很好,詩人在「憶」什麼?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試題透析】兩種不同氣氛的景物描寫,顯示了詩人與朋友分別之時的心情變化:餞別宴上飄散著橘柚的香氣,環境幽雅,氣氛溫馨;而到了朋友上船離別之時,心情又如凄風苦雨般悲涼。開頭的景物描寫有力烘託了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悲涼心境,第一句看上去是寫樂景,實際上是寫醉別的哀情。按送別通常作法,後二句似應歸結到惜別之情。但詩人卻將跟前情景推開,以「憶」字領起,虛構了一個境界: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在瀟湘之上,那時風散雨收,一輪孤月高照,環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難成眠吧。即使他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夢中也擺不脫愁緒。這樣寫藉助想像,擴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題。

(二)羈旅鄉思詩

1、興起原因。有的詩人,長期客居在外,滯留他鄉,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或遊歷名山大川,或探親訪友,所謂「羈旅」,即因上述種種原因,長久寄居他鄉之意。這類詩,多抒髮漂泊無定的辛苦、行役的艱難,對家鄉親人、國都皇帝無盡的思念和鬱郁不得志之情,以及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與嚮往。

2、感情主旨。

①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之情。(張繼《楓橋夜泊》)

②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熱愛與思念。(孟郊《遊子吟》;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③抒發獨居他鄉、不得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杜甫《登高》;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④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柳中庸的《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3、常見意象。

①月。(李白《靜夜思》)

②鴻雁傳書。(李煜《清平樂》「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③折柳送別。(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④杜鵑啼血。(晏幾道的《鷓鴣天》「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4、常見關鍵字

情感類:孤、悲、無情、憐、空、獨、故園、相思。

節日類:冬至、除夕、元宵節、重陽節。(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邯抱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5、常用手法

①借景抒情、直抒胸臆(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②樂景襯哀情(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③側面落筆、虛實結合。不說自己想家,卻說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覺凄涼。(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6、賞析方法:把握關鍵字,由景入情。

例: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題:本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表現的?

【試題透析】作者以「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極其自然地表達了年輕的詩人背鄉客旅對溫暖的家庭和可愛的親人的刻骨懷念。每當佳節來臨,而自己形影相弔之際,更使他憶及合家歡聚的情景,這既是詩人自己此時此刻的心聲,抒寫了他深摯的思親之情;也傳達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現了漢民族固有的重家庭倫理的心態。此句流暢質樸,明白如話,一經唱出,便不脛而走,成為家喻戶曉的千古名句。詩首句寫「作客」,次句寫「思親」,都是實寫,都是樸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後兩句筆鋒一轉,轉向了虛寫。詩人馳騁想像的翅膀,跨越空間,設想在重陽節的這一天,遠在家鄉的兄弟們定會象往年一樣登山眺望,也一定會按照傳統的風俗插戴茱萸,暢飲黃酒,同時也一定會想念自己——遠離家鄉的手足,這一番想像,實際上是反襯詩人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全詩一正一側,一實一虛,短短四句起伏變化,加強了深摯情感的表達,顯得韻味無窮。正如清人張謙宜所說:「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凄涼。」

(三)思婦閨情詩

1、概念。思婦閨情詩,指的是以閨中思婦的情懷或愁緒為主要寫作內容的詩歌。有對出門在外為商的丈夫的思念,關切丈夫的生活和事業狀況,感嘆自己虛擲韶光,青春易逝;有對戍邊和征戰丈夫的思念,關心對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戰爭的殘酷。宮怨詩是閨怨詩中比較特殊的一類,是專門寫古代宮女以及宮女失寵而生怨情的詩歌。在宮怨詩中,抒寫盼幸承歡、失寵背棄、孤寂善感、渴望愛情與自由是最常見的內容。

2、感情主旨。

①抒發別離苦情。(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韻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干。」)

② 描寫美人遲暮。對人物的外部動作與內心感受捕捉相當細膩,文字往往很精美。(晚唐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月交相映。新帖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③借思婦閨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靈藥式」的情緒,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人生意蘊。在黑暗污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世俗,追求高潔的世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於更孤獨的境地。清高與孤獨的孿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賞又自傷,既不甘變心從俗,又難以承受孤獨寂寞的煎熬,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在這裡被詩人用精微而富於含蓄的語言成功地表現出來了。)

3、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於景、以樂景襯哀情、比喻

4、語言特點。華美絢麗、精美細膩、綺麗香艷、委婉含蓄

(四)山水田園詩

1、概念、代表詩人。山水詩,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田園,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中國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陶淵明等詩人形成我國東晉田園詩派,謝靈運、謝朓等詩人形成我國南朝山水詩派,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形成我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自然山水或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場景,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

2、感情主旨。

①描寫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表達對大自然和山水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寧靜、平和、自由、歸隱生活的嚮往,抒發閑適自得的心情。(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孟浩然《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②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懷才不遇的苦悶。(白居易《縣西郊秋寄贈馬造》紫閣峰西清渭東,野煙深處夕陽中。風荷老葉蕭條綠,水蓼殘花寂寞紅。 )

我厭宦遊君失意,可憐秋思兩心同。

③自己遺世獨立的高尚情懷和隱居生活的幽寂高雅。(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④歌頌勞動生活,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意。(陸遊《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辛棄疾《清平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⑤反映農村生活與人民生活的貧困。(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小結:山水——風光優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田園——生活恬然

3、常用手法。

①描寫角度——如近景與遠景、俯視與仰望等;

②描寫順序——如從外到內、從近到遠等;

③描寫方法——如正面與側面、實景與虛景(現實與想像、神話,以實襯虛或以虛襯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粗筆勾勒(白描)、遠近結合、點面結合、五覺(感覺、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結合、聲色結合等。

4、語言特點——清新自然、質樸自然、清新洗鍊、清新淡遠,簡樸純凈、平淡口語化

5、賞析方法。把握關鍵字,由景入情。

例: (2006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的題。

移居(二) 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務農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題: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了什麼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的?

【試題透視】無論春與秋,「佳日」多的是,「賦詩」「暢飲」「言笑無厭」,表現自食其力、樂此不疲的情景。這樣的日子多開心,詩人怎麼會離開這樣的樂土呢?看看詩人樂不可支的心境,全詩的情趣與生活理想躍然紙上。

【參考答案】第一問:感受到一種美好的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純真而質樸的友情。  第二問:這種樂趣主要是通過「過門更相呼」至「言笑無厭時」六旬對具體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現出來的。

(五)懷古詠史詩

1、概念。後代詩人敘述登臨憑弔之事,描寫所見所聞所想,對塵封往事發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了詩人對社會歷史的感觸。懷古詠史類作品,嚴格地說,應該有「懷古」和「詠史」兩個小類。

「懷古」是指登臨遊覽,觸景生情,由於歷史遺迹的誘發,而抒發感慨——長於情景交融

「詠史」是翻閱古書,撿點舊說,針對特定的人和事,而陳述自己的獨到見地。——長於議論精闢。(杜牧和王安石的同題詩《題烏江亭》,杜牧詩中「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為項羽自刎而惋惜,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王安石詩中「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認為項羽失敗是歷史必然。)

詠史詩標題常含「懷古」一詞,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或直接以歷史人物、歷史地點入題,如杜甫的《蜀相》、杜牧的《赤壁》(2004年上海卷)。

2、代表詩人。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有中唐劉禹錫、晚唐杜牧和李商隱。劉禹錫的詠史詩多採用七言律詩或絕句形式,如《烏衣巷》、《石頭城》、《西塞山懷古》等;杜牧創作了許多有「二十八字史論」之譽的七言詠史絕句,如《赤壁》、《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李商隱的詠史詩大多是託古諷今之作,如《馬嵬》、《隋宮》、《賈生》、《籌筆驛》等。

2、感情主旨。

①常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懷古傷今,嘆朝代興亡變化,物是人非的惆悵,滄海桑田的感慨。(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②借古抒懷,追慕前賢建功立業的雄心,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愴。(杜甫的《詠懷古迹》(五首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③借古諷今,勸諫批評當朝統治者。(杜牧《過華清宮》;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張可久《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3、常用手法。

懷古傷今、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以景襯情、正反對比、側面烘托、卒章顯志、抑揚(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4、鑒賞方法。

①弄清詩人所詠的人和事。

②弄清史實:作品涉及到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文學典故。

③體會意圖:古迹或人物的遭遇與詩人經歷有哪些相似或相關之處。(如:杜甫的《詠懷古迹(三)》王昭君與杜甫的的連接點究竟在哪裡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與杜甫的「飄泊西南天地間」頗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後宮而不得恩寵與杜甫「古來材大難為用」的悲劇命運極其相似。而且還可以從相反方向來找連接點,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在「小喬初嫁」時就立下了令「檣櫓灰飛煙滅」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卻功業無成,「早生華髮」,與周瑜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正是有感於此,蘇軾才創作出歷史上最傑出的赤壁懷古詞。)

④領悟感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史實或人物表達怎樣的感情。(解讀時應思考,對於詩中提到的歷史人物,作者態度是什麼?詩人對此事別出新意的見解表現在何處?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詞中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霍去病、廉頗等五個歷史故事的典故。借「懷古」讚揚了孫權、劉裕的抗敵業績;批評南宋當政者像劉義隆那樣的倉猝冒險行動;以廉頗自比,表示自己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勞的忠貞之情。)

例: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高考湖北卷)

華清宮  吳融

四郊飛雪晴雲端,惟此宮中落便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約

君王遊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⑴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說明。

  ⑵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試題解析】鑒賞詠史詩要從分析史實入手,首先要弄清詩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及相關人物。兩首詩的題目中都有「華清宮」,華清宮是唐代皇帝行宮,華清宮與帝王的奢侈生活密切相關,唐玄宗時每到冬天都帶著達官權貴到那裡避寒,由詩歌題目可知這兩首詩與唐玄宗荒淫誤國有關。其次,分析作者對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情感態度,歸納出思想情感,答題時要用到「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盛衰無常、國運衰微、緬懷英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功業無成、報國無門、壯志未酬、懷才不遇、志不得伸」等表達思想情感類術語。吳融的《華清宮》通過寫景狀物,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於享樂的統治者。李約的《過華清宮》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安逸誤國,感嘆王朝興衰。最後,要分析作者詠史抒情的手法,答題時要用到「對比、情景交融、借古諷今、懷古傷今和借古抒懷」等表達技巧類術語。兩首詠史詩都運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吳詩從空間上宮內宮外對比:宮外飛雪陰雲,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溫暖如春。李詩從時間上今昔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

(六)詠物言志詩

1、概念。詠物詩是借自然界中的萬物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在詩人筆下,花鳥草蟲皆有品,一花一木皆關情,他們或詠物寄興,或詠物怡情,來表達自己或喜或悲或褒揚或貶斥的感情。詠物詩在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選取的大都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詠物詩。

 詠物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詠物詩。如蘇軾的《紅梅》(2004年北京卷)、陳維崧的《醉落魄·詠鷹》(2007年安徽卷)等。另一類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如駱賓王的《詠鵝》、張謂的《早梅》等。詠物詩既可用來托物言志又可用來詠物明理。

2、感情主旨。

①托物言志,表達詩人對某物的讚美和喜愛之情,從而借某物的品性來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懷。(陸遊的《卜運算元詠梅》「驛外斷橋邊」;南朝(梁)蕭繹的《綠柳「長條垂拂地,輕花上逐風。露沾疑染綠,葉小未障空。」)

②表達自己對某物貶斥的感情。

③即景抒情,由某物的美好來反襯自己的悲傷。

3、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即景抒情、象徵、比喻、擬人、對比、雙關、借代、

正面描寫、側面烘托。

4、解題步驟歸納

(1)「讀清」全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徵、環境特點和內在品性。(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欣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

(3)聯繫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託之情,所言之志。

例: 2008(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木芙蓉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後霜前著意紅。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麼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麼不同?(5分)

【參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並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後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解析】呂本中的《木芙蓉》詩中,明確點出歌頌對對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為金兵南渡後的河山。木芙蓉就成為廣大人世、愛國志士的象徵了。詩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開放在嚴霜襲來的秋季,其鮮艷的色澤顯示出它不畏強暴的精神。詩中後句,詩人將「無言」 和「一生開落任春風」來比喻桃李怯懦軟弱,聽任春風擺布而自已無言,用宋高宗和秦檜以及對女真貴族俯首貼耳、沒有骨氣和勇氣的主和派,來襯托木芙蓉霜後「著紅」的英勇氣慨。將兩種花比喻成對立的兩種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極為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詩人早期作品,寫秋天盛開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沒有一般的花那樣纖弱,動不動就是「愁紅怨綠」的可憐樣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現了自己少年時的意氣風發、昂揚不凡的氣度。

(七)邊塞征戰詩

1、興起原因。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邊塞詩高產期在「大唐盛世」。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開疆拓土,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不少文人,或投筆從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現了大量的邊塞戰爭題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為壯觀的邊塞詩派,又稱為「高岑詩派」。著名的邊塞詩人有: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

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這類詩詞大多和民族戰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邊塞詩詞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又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還因為每個詩人前往邊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發出的感情也千差萬別。比如說,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詞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後的邊塞詩詞大多感慨深沉。

2、感情主旨。

①抒發報效國家、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②讚頌邊疆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鬥精神、奉獻精神;

③狀寫將士的鄉愁、家中親人(妻子)的離恨。(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④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控訴戰爭的殘酷,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⑤描摹塞上絕域的奇異風光,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如: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從戎與久戎思鄉、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痛恨庸將與獻身精神等的矛盾。

小結:內容——邊塞風光(奇麗壯闊) 統治者——窮兵黷武

感情——思鄉念親 將士——艱苦生活、報國豪情 友人——-惜別感傷、壯別感奮

3、常見意象

從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簫笛

從地名和民族名看:磧、西、輪台、龜茲、夜郎;胡、羌、羯、夷、樓蘭、安西、單于;

從景物看: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雲、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

4、景物的特點。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

5、語言特點。豪邁奔放、雄健高昂、明朗瀟洒、氣勢雄偉浩瀚、雄渾悲慨、悲壯蒼涼

6、常用手法——比喻、誇張、用典

7、賞析方法(1)詞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例: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題:前兩句是寫景,所寫景物的特點是什麼,請作簡要分析。

景物特點:黃沙蔽日,北風勁吹,大雪飄飛。荒涼、遼闊、寒冷的沙漠景象。

內容特點:勸別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點:曠達胸襟,豪邁情懷。

題:本詩所抒發的感情有什麼特點,請略作分析。

表達:一、二句描繪了一幅荒涼寒冷的沙漠景象:黃沙蔽日,北風勁吹,大雪飄飛。三、四句寫詩人勸別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表現了一種曠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 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 狐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漢將功。

題:這首詩對邊塞環境描寫有什麼特色?起了什麼作用?詩的主題是什麼?請做簡要分析。

【例題透析】首二句寫出邊境上軍情的緊急,暗用漢代威鎮敵膽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抒發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三四兩句的旨意是:與友人分別於繁華皇都,彼此心裡總不免有些悵惘;但為國效力,責無旁貸,兩人執手相約:要象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傑的趙充國那樣去馳騁沙場,殺敵立功。「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這兩句是寫魏大從軍所往之地。一個「橫」字,寫出雁門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橫亘在代州北面;一個「接」字,既逼真地描繪出飛狐塞的險峻,又點明飛狐塞是遙接雲中郡,連成一片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險峻,暗示魏大此行責任之重大。最後兩句運用典故,說的是東漢時的車騎將軍竇憲,曾經大破匈奴北單于,又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作者又一次激勵友人希望他揚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漢將功績,也要有我大唐將士的赫赫戰功。

【參考答案】詩歌的頸聯寫邊塞景象,「橫代北」「接雲中」,景象闊大險峻,含有英雄大用武之地之意,為下文勉勵魏大做鋪墊。詩的主題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勵友人勇立戰功;同時也表現出詩人自己為國立功的宏願。

(八)生活雜感詩。

1、概念。詩人在生活中因為某事、某景、某物而觸發產生的感慨。

2、感情主旨。

①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②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

③生活哲理的闡釋。如:杜甫《後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是無私心的道理。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看到水的緩緩流動,雲的停著不動,競爭的心思,飛馳的意念都停滯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這詩說明陷在裡面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較有名的說理詩句如朱熹《觀書有感》里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陸遊的《游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等。

④青春易逝的傷感。李清照《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⑤仕途失意的苦悶,多抒發才華不能施展,抱負不能實現,或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腐敗,有愛國情懷卻得不到重用等內容。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常用手法:用典、想像、借景抒情、卒章顯志

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書憤 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題:「書憤」的「憤」在詩中具體指什麼內容?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憤」具體指北國的土地仍被異國佔領,收復中原的願望至今落空,可是歲月不等人,頭髮都白了,空有報國心,報國卻無門的鬱憤。

另有:民生疾苦詩

主要表達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賣炭翁》等。

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蠶婦 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題:詩人借蠶婦之口,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詩人借蠶婦之口,抨擊了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身穿綾羅綢緞的富人沒有一個是辛辛苦苦養蠶的,而終日勞動的蠶婦卻淚灑衣襟,寫出了作者對蠶婦的深深同情。

四、評價作者觀點態度

(一)考察的內容

大體分成兩類:

(1)從生活中得出哲理思考,人生感悟。

(2)一反常情,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

(二)賞析方法

(1)解題切入點

①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②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領悟作者的觀點態度。

③揣摩詩句的含蓄義和理趣義,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

④從辨析用典方面入手把握和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

(2)答題步驟

第一步,歸納整合詩歌的主旨;第二步,亮明自己對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評價(要注意應歷史地、辯證地進行評價;第三步,找出詩歌中能證明自己觀點的語句),分條具體作答。

例1:

錢塘逢康元龍①

明?謝肇淛

黃梅細雨暗江關,我入西吳君欲還。

馬上相逢須盡醉,明朝知隔幾重山。

【注】:①錢塘:與詩中的「江關」都指錢塘江邊的杭州城。康元龍:作者同鄉詩友,「嘗遊歷邊塞,無所遇」而歸故鄉。

題:請結合全詩,具體評析「馬上相逢須盡醉」所表現出來的詩人複雜而豐富的情感。

【試題解析】答題時應先聯繫全詩並結合注釋和其他相關北京信息,分析詩句所蘊含的「詩人複雜而豐富的情感」,然後再做簡要評析。

【參考答案】詩人要與詩友一醉方休,表現了詩人異鄉邂逅同鄉詩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剛見面又須分手的離情別緒(也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對不得志的朋友的勸慰,以及彼此羈旅漂泊的感慨等)。詩人想借酒表達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須盡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摯熱烈。

例2:

採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題:在古人的詩詞中,百花凋謝,落紅滿地,多表現孤獨傷感之情,二歐陽修卻一反往常,說是「群芳過後西湖好」,試談談你的理解。

【試題透析】歐陽修萬年退居潁州時,寫了十首《採桑子》,這是十首中的第四首。詩人一反常情,不為百花凋謝、落紅滿地二感傷,因有遊人笙歌在;剛因為「遊人去」「始覺春空」時,又為有「雙燕歸來細雨中」而欣喜。回答此題,要抓住題乾的提示「一反往常」,仔細分析此人認為好的原因。

【參考答案】在詞人心目中,「遊人」的分量遠遠重於自然風光。結尾以雙燕取代了遊人的位置,言有盡而意無窮。整首詞真切表現了作者閑適、恬淡、自得的心境和「與民同樂」的思想。

附1:

詩歌鑒賞之「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七個切入點

高考詩歌鑒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是高考的必考考點,屬於較高的能力層級要求,因此在複習備考中必須確立「宏觀把握,微觀切入」的備考策略。

所謂「宏觀把握」,就是要關注詩歌的類別。如:寫景抒情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即事感懷詩、邊塞征戰詩、思婦閨怨詩等。我們在評價思想感情時要注意區別,要關注古詩中常常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羈旅愁思、長亭送別、思鄉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等。要做到知人論世:所謂「知人」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等;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所處的時代風貌,從而把握同時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特徵。

在做到「宏觀把握」的同時,還必須要從「微觀切入」,也就是在評價某一首具體的詩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時要有行之有效的便於掌握的方法或技巧。一般來說,以下七個方面是很好的切入點。

1、從題目入手。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一個重要窗口。關注題目,有助於把握作品的類別、線索、內容、感情基調等,從而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在意蘊。例如:

倦 夜

杜 甫

竹涼侵卧內,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註:徂:cú 過去,逝。

問題:試簡析「倦」字是如何貫穿全篇的?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詩歌前六句,描寫了從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涼氣侵襲卧室,月光灑滿庭院,風吹露滴,月朗星稀,飛螢自照,宿鳥相呼,這幅「秋夜圖」,暗示了作者徹夜未眠,實寫「身倦」。尾聯直抒胸臆,作者原來是為國家而憂心,點出「心倦」。全詩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2、從注釋入手。

命題者有時在原詩之後附加註釋,有意識地提供一些相關信息,從而降低閱讀難度。關注這些注釋,可以更快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注』寒山,唐貞觀時代的詩僧。出身於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

問題:試分析這首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分析:詩歌前七句渲染了環境的幽冷孤寂,「歲歲不知春」表明作者不關心春去秋來。結合注釋,知道作者是有名的唐朝詩僧,僧人一般遠離塵世,超脫世俗。因此基本可以推測全詩表達了詩人超然物外、不問世事的思想感情。

3、從直接表情達意的字詞入手。

關注詩歌中那些直接表達感情的字詞,對把握詩歌的情感也是很有幫助的。例如:

畫 堂 春

秦 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

問題:試分析這首詞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分析:「無奈」和「恨」直接表達情感,「憔悴」「獨」「無語」同樣極富感情色彩,再結合注釋和下片「捻」「放」的細節描寫,可知全詞表達了傷春惜春、彷徨失落的思想感情。

4、從尾句(聯)入手。

古人寫詩,往往先寫景敘事,後抒情議論,俗稱「卒章顯志」。因此,在鑒賞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時,從尾句(聯)入手,可以做到化難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幽 居 初 夏

陸 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註:籜(tuò)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問題:試簡析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分析:這首詩的感情相對比較複雜,但是如果抓住尾聯來理解,就會容易許多。尾聯「嘆息」「誰共」分明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惆悵,聯繫作者身世,它還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報國無門的憂憤。前六句圍繞「幽居」寫景,表面看抒發了一種閒情逸緻、怡然自得之樂,實則是以樂景襯哀情。

5、從意象入手。

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詩中具體的人、物、景等。意境是通過一系列相關意象的組合所構成的具有特定意義的藝術境界。分析意象意境就是要求大家從作者所描繪的人、物、景入手,把握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福建卷詩歌鑒賞題要求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回答問題時如能抓住末句「幾生修得到梅花」中的「梅花」這一意象,自然就能想到詩人的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從意象意境入手,是評價詩歌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的最重要的方法。從意象入手,首先要注意人們形成的審美習慣,如「望月傷懷」「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同時還必須注意其多義性的特點,才能準確把握其在具體詩歌中的含義。如「燕子」的意象,就有「惜春傷秋」「感傷時事」「寄情相思」「渲染離愁」等含義;「楊柳」的意象就有「離愁別恨」「倔強的弱者」「樸實無華的君子」「一時得意的勢利小人」等含義。所以,在鑒賞評價時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

暮春回故山草堂

錢起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問題:試簡析「幽竹」這一意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詩的前兩句描繪了鳥稀花殘春光漸逝的暮春景色,反襯出幽竹的可貴,表達了詩人對不被環境所屈、堅守節操的高尚品格的禮讚。

【雙調】清江引 詠梅

貫雲石

其一 其二

南枝夜來先破蕊, 芳心對人嬌欲說,

泄漏春消息。 不忍輕輕折。

偏宜雪月交, 溪橋淡淡煙,

不惹蜂蝶戲。 茅舍澄澄月。

有時節暗香來夢裡。 包藏幾多春意也。

問題:試簡析兩首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分析:其一讚美梅花迎雪競先開放,報春而不爭春、幽香而不媚眾的凜然風格,表現了詩人貞節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其二描寫郊外野梅在煙籠月罩中嬌美動人的無限風韻,抒發了詩人對野梅的傾心讚賞和無限愛憐之情。

西 樓

曾 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卧看千山急雨來。

註:鉤疏箔:把帘子掛起。

問題:試簡析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分析:這首詩描繪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浪卷、雲涌、風吹、雷鳴的壯美景象,營造了雄渾壯闊的意境。三四句作者掛帘開窗,「卧看千山急雨來」,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的激動與滿懷的豪情。

【雙調】清江引 秋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問題:試簡要分析這首曲的意境。

分析:作者描繪了雁叫長空,紅楓染天,菊花怒放,雨打芭蕉等幾幅富有季節特徵的秋景圖畫,營造了艷麗凄清的意境氛圍,有力地襯託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前調 閶門夜泊

陳所聞

風雨蕭然,寒入姑蘇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還生,鍾韻俄傳。烏啼不管旅愁牽,夢回偏怪家山遠。搖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來一線。

【注】:閶(chāng)門:蘇州城西北的城門。

問題:試簡析作者在曲中營造的意境氛圍,表達的思想感情。

分析:這首曲主要借風雨漂泊、潮汐鍾韻、烏鴉哀啼營造了蕭索、清寒、冷寂的氛圍,表達了羈旅之愁;同時通過見到「一線曙色」表達了內心的喜悅之情。

6、從用典入手。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從用典入手,有助於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用典分為用語和用事兩類,用事又分為明用、暗用和反用。因此,如果不能正確理解詩詞中用典的含義就會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的評價。例如:

秋晚登城北門

陸遊

幅巾藜杖北城頭,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昔,夢魂猶繞古梁州。

問題:試簡析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分析:作者除運用借景抒情和虛實結合的手法來抒情以外,還運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詩中運用了「鴻雁傳書」「橫槊賦詩」兩個典故。「鴻雁傳書」屬反用典故,「鴻雁」帶來的不是好的消息,而是邊疆的戰火,由此引出作者對國土淪喪的憤慨和憂愁。「橫槊賦詩」的典故,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憤慨之情。

7、從規範答題步驟入手。

如果詩歌中的意象比較豐富,且要求簡析詩句或整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那麼答題時必須要有清晰的思路,講究答題的規範化,以避免遺漏要點。評價時,其思路一般可分為三步:

(1)描繪圖景畫面。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景物,通過聯想和想像加以創造,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語言力求簡潔優美。切忌直接引用或脫離原詩。

(2)概括意境特點。用一句精練的話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意境特點,如雄渾壯闊、蒼涼悲壯、朦朧渺遠、浩瀚遼闊、空靈高遠、空濛迷茫、優美迷人、清新明麗、寧靜恬淡、蕭索悲涼、凄清冷落、孤獨凄涼等。

(3)評價思想感情。一定要注意題目中的要求,如果要求簡要分析的話,答案就要稍微詳細些,反之答案就直截了當。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往往和考查表達技巧結合在一起。因此,在擬寫答案時要考慮詩歌運用了「什麼表達技巧」,描繪了「什麼圖景畫面」,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所做的答案方顯完美。

附2:

古詩鑒賞萬能答題模式

設問角度

設問示例

答題步驟

答題範式

考題直擊

答案解析

修辭手法

1.本詩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表現)手法?試結合全詩作簡要賞析。

2.詩的第X句/X聯運用了什麼表現(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賞析。

①先答出具體運用的某修辭手法,

②再答該修辭的作用術語+詩句內容,

③最後點出運用該修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本詩(或第X句或第X聯)運用了…的修辭手法,…(該修辭的作用術語)地寫出了…(詩句解說),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移家別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問:詩人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來表達他對湖上亭依戀難捨的深情?試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詩人採用擬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識」「欲別」等一系列擬人化動詞,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生動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達了對湖上亭的深情。

描寫手法

1.這首詩的細節描寫很成功,試結合詩句作簡要簡要析。

2.這首詩在景物描寫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這首詩在描寫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寫的特色(細節描寫、白描、正面與側面描寫;景物描寫的特色還須考慮動靜、虛實、上下、遠近、高低等順序);

②對相關詩句簡要解說;

③再分析作用

(1)本詩在描寫上成功地運用了…描寫,寫出了…(詩句解說),烘託了詩人…的感情。

(2)本詩在景物描寫上的特色是…,這樣的描寫使景物…(答作用,如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同時渲染了…的氣氛,表達出詩人…的感情。

《秋思》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問:「行人臨發又開封」這是一個成功的細節描寫。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一細節描寫的成功之處。

這一細節看似平常,但它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寫活了行人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寫盡了行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之不盡的複雜而微妙的心理。能讓讀者體味其中濃濃的鄉思之情。

抒情方式

1.詩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點?請結合詩句作簡要賞析。

2.這首詩詩人是怎樣抒發感情的?請結合詩句作簡要賞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請從情與景的角度作簡要賞析。

①先確定詩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若是間抒,則再確定具體又是哪一種;

②後結合詩句簡要解說所寫內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後點明這種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術語,如含蓄蘊藉、淋漓盡致等。

這首詩運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詩主要寫了…(內容),抒發了…的感情,這種方式使詩人情感的抒發顯得…(用術語)

《端居》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藉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思想感情

1.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①先感悟這首詩是樂詩還是哀詩;

②再結合詩句內容分析樂或哀的原因;

③最後確定具體的感情是什麼。

這首詩通過對…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的畫面,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詠懷古迹》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問: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通過寫王昭君美貌無人識、遠嫁大漠、孤苦無依的怨恨,表達了詩人對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悲嘆。

觀點品評

你是否同意某人對這首詩的評價?為什麼?請結合詩句說說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評的角度(內容形式?整體局部?表現手法?);

②讀詩和某人的評價;

③研讀詩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結合原詩句具體分析你觀點的依據。

(1)同意。理由是:…(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子夜吳歌·秋歌》李 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問:前人曾說過:「余竊謂刪去末兩句做絕句,更覺渾含無盡。」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請說說理由。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關情」寫的是女子思念徵人,而女子思念徵人的哀怨已經涵蓋了詩歌最後兩句「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的詩意,刪除後不會影響詩意的表達,反而更顯精鍊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後兩句「何日…遠征」加深了對前面「玉關情」的內容的表達,由親人之情上升到家國之愛,擴展了詩歌的內容,升華了詩歌的境界。

比較鑒賞

1.這兩首詩都寫到了…,各有什麼寓意?

2.這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3.這兩首詩分別採用了什麼表現方法?

①先明確比較角度,找准兩者之間的異同點;②後寫出異同之處並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研究;③最後指明不同之處在各自詩中的作用。

兩首詩都…,都表達了詩人…(寫出共同點);不同之處是:第一首…(寫出不同點及其表達作用),第二首…(寫出不同點及其表達作用)

《禾熟》孔平仲

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釋了耕耘債,嚙草坡頭卧斜陽。

《病牛》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

問:兩首詩都描寫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義是否相同?請簡析。

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個知足而樂、悠然自得的形象,詩人藉此表達了像老牛一樣早點了卻「役債」,舒閑疲憊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長期仕途坎坷而積於胸中的鬱悶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過許多田地,讓人收穫過千萬擔的穀物,在它老病時,卻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眾生皆得飽」,這是一個流盡血汗仍願奉獻到底的崇高形象。詩人以牛自喻,寫出了自己坎坷與辛酸的遭遇,並藉此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甘願奉獻到底的心志。

意象賞析

1.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結合全詩分析意象在全詩中的作用。

2.結合詩歌分析某一意象在兩首詩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①找准意象,然後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點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本詩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圍,…(術語概括作用)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

《鷓鴣天》[宋]晏幾道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問:詞人為何寫杜鵑的啼叫聲?

詩人用杜鵑的意象,彷彿令人感覺到它哀切的啼聲,渲染了悲傷的氛圍,委婉含蓄地(術語概括作用)地表現了詩人流落天涯,有家難歸的悲傷之情。

意境品味

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有什麼作用?

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①解說相關詩句;

②概括意境特點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的畫面,營造了一種…的氛圍(意境)

表現了詩人…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棲樹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描繪了一幅中秋月夜圖: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院中的樹上烏鴉停止了聒噪,在這萬籟俱寂的時刻,秋露輕盈無跡,打濕了庭中的桂花。這是一幅寧靜傷感的畫面,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抒發了詩人望月情懷的鄉愁。

字詞推敲

1.這首詩中某個字,你認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詩句在不同版本中某個字不同,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何?

3.某聯或某句子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4.品味作品某字,並加以簡要分析。

①準確解釋該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②結合所在詩句分析該字的表達作用;

③明確答題方向:A有無修辭或描寫手法,若有則指出其作用;B對相關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對詩人感情表達的作用。

X一字在詩句中的意思是…,它運用了…的修辭,寫出了…的景象,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頸聯中的「直」和「圓」兩字用得精妙,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一下。

「直」和「圓」精當而形象地寫出了孤煙與落日的形狀,兩相對應,極富立體感;並把它們置於一個廣袤的邊塞空間中,

營造了一種闊大、雄渾而又蒼涼的意境,襯托出詩人

出塞後的孤寂。

詩眼賞析

1.這首詩的詩眼是什麼?為什麼?

2.某聯或某句子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3.有人說某字是全詩的詩眼,你同意嗎?說說你理由。

①準確找到詩眼字或詩句;

②結合所在詩句分析詩眼的表達作用;

③明確答題方向:A該詩眼有無修辭或描寫手法,若有則指出其作用;B對相關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對詩人感情表達的作用。

詩眼「X」在詩句中的意思是…,它運用了…的修辭,寫出了…的景象,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問:請簡要分析「空」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① 「空」 在詩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寫出了「樓上人」盼歸無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 ③也傳達出那人苦盼無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

語言風格

1.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2.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詞準確概括詩歌的語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委婉含蓄、簡練生動、明白曉暢…

②用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及效果;

③寫出這樣的語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本詩在語言上…(寫出特色或風格),通過對…的描寫,寫出了…(主要內容),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榭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問:請簡要賞析這首詩歌的語言特色。

《烏衣巷》一詩語言含蓄深沉,通過對野草野花在曾經繁華的朱雀橋邊肆意蔓延和斜陽殘照籠罩著曾經繁華而今冷落凄涼的烏衣巷的今昔對比描寫,寓情於景,借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同時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抒發了詩人對人事滄桑、興衰無常的深沉感慨。

推薦閱讀:

詩歌鑒賞題答題步驟
中華詩詞鑒賞(春、夏、秋、冬、山、水、日、月)
(1)《滴天髓鑒賞》
山水田園詩鑒賞訓練
《夏日山中》如何鑒賞?

TAG:詩歌 | 鑒賞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