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評說頗有爭議的多爾袞

一提起明清之際的風雲人物多爾袞,相信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的腦海里,馬上就會想起孝庄皇太后,就會想起著名演員馬景濤。為什麼呢?實話說,實在是因為尤小剛導演的,寧靜、馬景濤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孝庄秘史》太成功了,太深入人心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這部電視連續劇《孝庄秘史》中,本來是介乎於戲說與正說之間的、對於很多不是十分了解那個時代歷史的人們來說有些真假難辨的跟歷史毫無關係的情節,很有可能會在若干年後被當成真正的歷史來傳誦給後代了。

事實上,多爾袞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死後受到了嚴懲,開棺鞭屍,據說還將腦袋割了下來示眾。但是到了乾隆這卻給平了反。乾隆的平反不會毫無根據,起碼向世人們傳遞了個信息:順治對多爾袞的懲處過份了。那些橫加在多爾袞身上的諸多罪狀大都是站不住腳的。如罪狀之一:多爾袞說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這一條罪狀份量很重。如果多爾袞真的這麼說了,乾隆是絕對不會為其平反的。因為倘若皇太極是奪位,那麼作為皇太極玄孫的乾隆,其帝位便失去了的合法性。以此推論,這一罪狀大概是多爾袞的政敵們強加給他的。

如何評價多爾袞呢?

多爾袞是清史上非常重要要的人物,談到他不得不多幾句。清王朝進軍中原定鼎北京,發生在多爾袞執政時期,於是,許多人認為多爾袞在統一中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上功不可沒,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風雲人物。然而仔細看這段歷史會現,多爾袞的歷史作用被誇大了。他的這些歷史功績際上是皇太極留下的清王朝的原班人馬集體書寫的,用現在的話說,叫集體智慧的結晶。多爾袞則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蠢貨。

皇太極駕崩後的第九個月,明王朝土崩瓦解,多爾袞恰好處在這個歷史轉變的重大關頭,用老百姓的話說,他撿了一個便宜,用現在話說,他趕上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進軍中原平定中原這一歷史巨變中,看不到他有什麼雄韜偉略,相反,兩位漢臣卻堪稱中流砥柱,一個是范文程,一個是洪承疇。二者相比,范文程的作用更為明顯。

范文程最先提出進軍中原,奪取天下。崇禎上吊,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自縊的消息於四月初傳到關外,當時范文程正因病在外地療養,聞聽巨變立即上書多爾袞:「今當申嚴紀律,秋毫勿犯,宣諭進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賢能,恤無告。大河以北,可傳檄定也。」多爾袞採納了他的意見。並立即召范文程回盛京,商議軍機。

范文程帶病出征,途中,以漢官的身份向中原百姓發出布告:「:「義師為爾復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惟闖賊。吏來歸,復其位;民來歸,復其業。師行以律,必不汝害。」

這實際上是一篇政治宣言,它向中官民表示,官來歸,復其位;民來歸,復其業。我們不是來殺害百姓來了,是替你們報君父之仇來了。

進入北京後,他建言多爾袞,為崇禎發喪,並廢除明朝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親自擬文嚴禁搶掠和濫殺。正是這些政策,漸漸得到了明朝官員和百姓的認可,十幾萬清軍才得以在偌大的中原安定下來。

洪承疇則利用他在明軍中的影響,大肆招降納叛,分化瓦解,將大批明朝將領和士兵拉到了清政權中。

范文程和洪承疇在重大歷史關頭傑出表現的確可圈或點,沒有這些正確的決策,清軍不可在北京城紮下根,因為明朝人畢竟將他們看成是夷狄,反抗他們的態度要比反抗李自成堅定得多。

當多爾袞能夠理智地接受皇極老臣們的建議時,以他為代表的清王朝統治者們則表現得相當出色。當他拒絕老臣們的建議一意孤行時,便成為一個豪無理性的民賊、屠夫。如在薙髮一事上,多爾袞是個十足的混蛋。他不顧中華億萬同胞的民族情感,悍然下了剃髮令。

「向來剃髮之制,不即令畫一,姑聽其自便者,欲俟城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不凡為異國之人乎?此事無俟言,想天下臣民亦必自知也。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令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辨,決不輕貸。該地方文武各官,皆當嚴行查驗,若有復為此事瀆進奏章,欲將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隨本朝制度者,殺無赦!其衣帽裝束,許從容更易,悉從本朝制度,不得違異。該部行傳諭京城內外,並直隸各省州縣衛所城堡等處,俾文武衙門官吏師生一應軍民等,一體遵行。」

這篇剃髮令措詞十分嚴厲:

1、全國各地方,一律限定一旬,即十天完成剃髮;

2、不隨本朝制度者,殺無赦!

3、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4、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辨,決不輕貸。

多爾袞剛剛進入北京時,面對諾大的中華,難免有畏懼之心。在關外,只要是清軍佔領區,百姓必須剃髮,進入北京之後,照理說應按過去的規矩辦,但是他還不敢過於放肆。范文程等漢臣們看到了這一點,便上言請求剃髮緩行,這正好給了多爾袞一個行善政的機會。5月24日,他擺出一副開明的架式,說:「今聞甚拂民願」「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明令廢除剃髮成命。這一決定,曾令歸順的漢人們感激不已。

多鐸率軍平定了弘光政權,進入南京,立即宣布:「不殺人,不剃頭,照常樂業」。城中百姓各自在家門上大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清國皇帝萬萬歲」。

五月二十八,豫王多鐸到南京報恩寺拈香,南京人民「觀者如堵」,為了一睹清軍統帥的風采甚至擠死了人。江南的漢族民眾苦明久矣,他們對這次的異族佔領並沒有持排斥態度,當然也談不上仇恨,相反卻寄於無限希望。他們盼望著廢掉三餉和多如牛毛的加派,渴望著安居樂業的祥和。

南京迎降,各地聞風響應。六月初清軍入蘇州,城內外民眾推舉代表執黃旗、線香到清軍大營納款,表示歸順。

嘉定民眾對清庭委派來的接收官員「結綵於路,出城迎之」。

太倉民月亦「香花迎之」。

薙髮令一下,形勢立刻發生了逆轉。一石擊水,在江南各地掀起軒然大波,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一場留髮還是留頭的血淋淋的較量在江南各地悲壯地上演。社會經濟、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破壞,成千上萬的無辜民眾,倒在了血泊中,多爾袞是是釀成這些慘禍的罪魁禍首。

其實,他完全可以採取溫和一些的手段達到剃髮目的,根本不用殺人。手握生殺大權的朝廷對百姓來說永遠是強勢,可通過政策上的高壓、誘導、傾斜等方法緩緩行之,如政治上優待:不剃髮便不許參加科舉,不許當官;經濟上獎勵:凡剃髮者可在稅賦上予以優待;輿論上褒獎:對在剃髮中表現積極者可適當旌表,或立牌坊,或欽賜匾額等。對極個別帶頭反對剃髮的人施之以威,或殺或關,懲一儆百。在強大的政治勢力的影響和威壓下,絕大多數人們最終會選擇服從,這一過程也許三年也許五年,但肯定不會持續太久。

在中國歷史上也曾有異族統治過中原,但他們都沒有像清王朝這樣強令漢人改變風俗。相反,為了更好地實行對漢人的統治,他們學漢話,穿漢裝,改漢姓,與漢人通婚,最終融入了漢民族中。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孝文帝,就是殘暴的元政權也沒有強迫漢人穿蒙古衣裳。而多爾袞竟這樣幹了,而且是在瘋狂屠殺的情況下乾的。現在有些滿族同胞對此諱莫如深,千方百計為多爾袞辨解,其實這大可不必。多爾袞在統一中原,結束戰亂,建立大一統的大清帝國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不論是對李自成,還是對南明的征討,儘管這個過程中充滿血腥,但都具備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剃髮則不然了,它毫無進步意義可言,這是由於一個文化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對文化發達的漢民族的歧視和妒嫉而導至的一次野蠻行為的喧泄,是無視生命的暴君屠夫行徑。它造成了生產力的空前破壞,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人,遭到了殘酷的屠殺,激化了本不應激化的矛盾,社會經濟再次受到了一次無端的摧殘。這是多爾袞欠下歷史和人民的一筆血債。不論從哪個角度審視,其滔天罪行都不可饒恕。他的這一罪行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不能解脫,千秋萬代受人唾罵。

結論:

多爾袞與皇太極之間的關係在當時還是非常融洽的,在他當攝政其間,對皇太極也是十分尊重的,根本不存在一些電視劇和小說中描寫的那麼箭拔弩張。而在平定天下方面,多爾袞只是在軍事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政治上他卻是個蠢伯,險些將時局弄得不可收拾,若不是皇太極時期的政治班底及時推出了一些正確的決策,清王朝極有可能成為李自成,被明朝遺民們趕出北京,在處理內部矛盾方面,也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稱道之處,他大權獨攬,任人惟親,排斥打擊異己,搞得天怒人怨,身後遭到嚴懲是報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一生戰功顯赫的名臣多爾袞,到底有無謀逆之心
多爾袞為何未稱帝?
鰲拜並非天生奸臣 曾擁兵斗敗多爾袞助順治登基
此女是多爾袞的侄媳,丈夫死後,以有孕之身被多爾袞納為王妃!
多爾袞和孝庄皇太后

TAG:爭議 | 多爾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