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釋隴道的修行體會

釋隴道(鼎然)博客(釋隴道(鼎然)"S Blog)

修行

有智慧的坐禪(修行鼎然)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12-4 16:15:00 | 作者:釋隴道(鼎然)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字體:大 中 小

有智慧的坐禪坐禪的目的是安定意識,清凈自心,浮現本性。以至自然起用一切清凈覺相,念念空凈,運用無礙。其間,主宰清凈起用的力,就是我們的覺性。所以,長久坐禪,若無智慧,也必將墮落枯燥和乏味當中。一旦在坐禪中,心識不凈,有所愛取並貪迷其中,也必將因為愛取的心識產生業的起用,則走火入魔,不言而喻。那麼,怎麼樣才是有智慧的坐禪呢?鼎然將詳細解說實修禪定的運作魅力和起用妙覺:坐禪,不是佛法,也不是解脫之性。但佛法的魅力妙覺,也只有在禪定中才會徹底顯露。所以,進入禪定的基礎就是坐禪。若不坐禪,心識就會時常泛濫並攀取外緣,縱然有多麼好的善根,也會在肆意泛濫的心識當中徹底淹沒。而佛法的真實覺力,就是念念無相和空明(鼎然提示:推動心識的力就是覺性。這就像推動水流動快慢的力是一樣的。把握力度,是水能否處於平穩和清凈的根本保障)。佛法的體是無相的,是畢竟的寂滅。但由於我們修行人帶著自身業識在欲界,也自然受欲界的愛色侵擾。所以,要通過禪修來逐漸聚集內在定性的能量,其目的就是逐漸調伏自心妄愛,抵禦外界愛色的誘惑。使我們修行人的心性逐漸凈亮而恆穩,這就為我們修行人徹底出離三界做準備。如果有智慧的坐禪,是完全可以加速禪定凈覺能量的起用,也可以快速地入定和起妙覺。有智慧的坐禪,不會在禪定中墮落外道、更不會被禪色天魔所侵襲,也不會產生枯燥和乏味。更不可能越坐越愚痴、越坐越煩惱、越坐越慾望強烈,越坐越貪戀不舍,越坐越嗔習加劇。當然,也不可能走火入魔,喪失人身珍貴的修行機遇。有智慧的坐禪,從初上坐到入定,依次會逐漸進入欲定、色定、禪色定、禪色光、禪光、禪光色、禪觀、禪光觀、禪識、禪光識、禪空、禪光空,禪出離這幾個階段,其間所需要善用智慧引導和妙覺引導。下面,鼎然將逐一解說:一、有智慧的進入欲定: 什麼是欲定?所謂欲定,就是意識長久產生平穩,不再受外塵色相的直接影響。但有內在心識上的情識種子浮現。雖然修持者能夠在此欲定清晰地感受到情識的生滅變化,但在感受的過程中,意識是時常平穩而寧靜的,不會受欲定當中情識的起用而變的長久浮躁和無限貪著。譬如:初坐禪的人,在禪坐當中會明顯感覺到愛欲的種子騷動。當感覺到身體某個部位與自己內在情識突然接觸時,刺激內在業氣產生流變,就會出現愛欲的情緒反映。由情識刺激修持者某個部位產生的微妙或強烈的愛欲感,修持者是可以明顯覺察到的。但由於長久坐禪,這種欲定現象會逐漸變得不穩定,或強烈或微弱或又強烈又或微弱。這些不穩定的情識反映,就是欲業的能量變化。所以,當修持者在禪坐當中有了這些情緒變化時,就一定要當下認知併當念覺醒。莫要因為這些情識而影響禪坐,甚至導致情緒的不穩定或因為情緒的不穩定,產生心理的浮躁、恍惚、憂愁、急噪。最終自然浮現懈怠和散亂,禪坐就此損耗。在此禪坐中,突然或逐漸浮現出來的欲定虛相,具體對治方法有以下三點:有智慧的欲定對治方法: 覺察欲定當中的情識反映並清晰地認知(從開始覺察-清晰感知-認知離散-結束); 起用當念的空凈(從認知離散開始-舍離認知-保持離散-處於空凈-結束); 於空凈中善起妙覺(從處於空凈開始-起用第一觀想『懺觀』和『悔觀』-進入第二觀想『觀菩薩大悲』和『觀一切不凈』-進入第三觀想『起用觀無常』和『苦我』-進入第四觀想『發大願舍離一切愛欲』和『精進修定』-結束);二、有智慧的進入色定:什麼是色定?所謂色定,就是在禪坐中,已經無任何由情識所產生的塵世愛欲浮現。但時常會浮現禪定凈色的虛相。在此狀態,意識時常平穩,情識不復起用。能明顯感知到光相的浮現和愉悅感覺,但不能持續發生或能持續發生,卻時常含雜心識的貪取並有明顯的安樂感。這種狀態就是即將出離欲界前的「次生禪定」。譬如:修持者不樂外塵,時常喜歡禪坐。於外界枯燥乏味,但於內卻歡喜無比。不喜歡俗事生活,惟有坐禪才會有明顯愉悅。這些心理現象的反映,其實就是凈覺萌發的善相,如果沒有智慧的引導,必將停滯不前,產生孤僻傲慢和愚痴頑固。具體對治方法有以下四點:有智慧的色定對治方法: 認知好喜坐禪是一種色障(覺察喜悅是苦無常-消融執喜之心-感受內空-結束); 於喜悅當中常觀空相(從感受內空開始-喜悅也空-離感受喜悅也空的空心-起用空樂-結束); 減少禪坐時間,以破空樂(從起用空樂開始-下坐接觸外色-感受外色也空-起用無所住心-上坐繼續起用無所住心-感受空樂也空-結束); 起用妙觀,念念入空(從感受空樂也空開始-起用空想-想也是空-空想的想空也是空-每一念皆是空想-起用有空-念念空皆是有-有空皆是念空-結束);三、有智慧的進入禪色定:什麼是禪色定?所謂禪色定,就是已經超越意識當中的情障和念障。在此狀態就是真正的入定階段。在此入定階段,任何由心識發生的禪色虛相頓然浮現。當進入此入定狀態,心識是不會滅的,一切禪色虛相清晰可現。是不同於六根起用於外色所感知到的事物。也就是說,心識當中的覺力始終是凝聚在一點的,所以不對外界產生敏感,是純粹的內境浮現(鼎然提示:這種入定狀態就像在很深的井下工作,地面上的一切無所知覺)。在這個入定狀態,縱然是外界打雷、地震、爆炸,修持者一無所知。如果在此狀態,覺力的凝聚無法與心識達成連貫運作,修持者就有可能產生自主呼吸的逐漸衰竭。(鼎然提示:就像已經在井下,但一定要記住回家的路。雖然在井下工作當中是不復起用記憶的。但工作完成,自然起用記憶,也自然上升到地面是一樣的道理。否則,把路一旦忘掉,就永遠上不來了)所以,此狀態已經超越欲界,進入純粹的禪色定界。具體對治方法有以下五點:有智慧的禪色定對治方法: 1、 修持者在即將入定前,由於意識的暫時疲勞而產生微細昏沉感的時候,就要清晰地覺察並能夠快速地恢復意識(從認知昏沉感開始-感受昏沉感-恢復意識-保持心識的安寂『覺念始終空寂』-徹底清醒-結束); 2、平穩調整呼吸,安然情緒,心識依舊保持安寂狀態(從繼續保持心識的安寂開始-在意識的徹底清醒下復調呼吸-培養意識的深度寧靜-結束); 3、再次伴隨微細昏沉感逐漸入定(從再繼續保持心識的安寂開始-入空-無住微細昏沉-再入空『覺念繼續空寂』-明光浮現—寂性浮現—覺念復活-禪色浮現-結束); 4、心識繼續保持安寂,覺念始終保持在凝聚一處狀態(再次繼續保持心識的安寂狀態『這時候已經是自然性的了,無須造作』-感覺到一切禪色,覺念始終保持在安寂狀態-覺念繼續安寂-結束); 5、隨性使然(從覺念繼續安寂開始——凈業浮現-神通顯露-覺念安寂-禪色更加清晰-繼續覺念安寂-凈色滿足-結束);四、有智慧的進入禪色光:什麼是禪色光?所謂禪色光,就是因為覺念的恆常安寂,徹底地顯露覺性的光相。因覺性的光相純凈而浮現出來的禪色境界。譬如:這樣的修持者一但入定後,覺性就自然恆常發光,在覺性恆常發光的遍照下,覺念的起用開始恆穩顯相。所顯的一切禪色境相,就是凈法滿足。這就是「恆常光明,凈法滿足」的禪色光定。但是,這樣的禪色光定,是因為覺念的長久安寂與心識巧妙的連貫相應才能夠達到的。所以,一般修持者只能在此禪定狀態達到光相的浮現與覺念的相應,但無法達到心識與覺念的長久相應(恆貫),所以容易在宿世貪業的浮現中產生索取和守護。具體表現在:貪著入定後的光相是否長久而永恆大樂。迷惑在此入定後的光相中無法達到恆常觀想。痴迷於此境界中的神通顯露而無法固守。出定後感覺到心識的恍惚而無法正常恢復神識的欲界現狀。有智慧地進入禪色光,需要遵循以下三種警示:有智慧的禪色光警示語: 不要在此禪定狀態造作覺念的鎖定(此狀態最容易浮現過去業與現在業的對峙。也就是說在此狀態一旦修持者帶著欲界的貪業與過去宿世貪業的相遇,就會使心識開始變得紊亂,覺念逐漸趨向模糊狀態。此刻,修持者為了固守禪色境界不放,自然造作幻起覺念的再次安寂,這樣反倒加劇了禪境的不穩定。如果修持者再繼續頑固保守不舍,則天魔浮現。修持者的禪定中陰(神識)就會出現天魔業相的附體。當修持者出定後,自然時常嬉笑、行為怪異、眼神痴呆。見女人慾望衝動,半夜時常失眠、深夜時常出現幻覺,恐他人殺害自己等等精神病變和神經變異現象)。 不要因為入定中所幻起的一切光相,就以為是妙境界或是見性(修持者一旦入定,在不等的時間內,就會出現不同的光相。一般是白色、紫色、黃色、藍色、灰色和黑色。這些光相其運作狀態一般是過於明凈而龐大,或是過於模糊而渺小,或是過於快速或清冷。這些假象的根源有三:【1】是外界光相進入修持者的色身導致修持者心識幻起的假象;【2】是由修持者的心識塵相幻顯而出;【3】是由於修持者的心識過於貪求凝寂而成。這些有為的禪色光皆是心識造作起用的假象。 於此禪光中有明顯的大樂生起,皆是心識暫時空明所起的幻相。不要貪迷其中。否則,喜魔自然浮現。一旦過於貪迷其中,則心識與覺念無法連貫相應,人就會出現精神恍惚,呼吸急促。縱然出定,也會在睡夢中依舊浮現此禪色狀態。這樣就導致修持人根本無法在現實中正常生活,自然加劇了貪著禪色的業性泛濫。在此時,陰魔就會出現。 五、禪光 什麼是禪光?所謂禪光,就是純覺識(本覺)恆常起用而不散亂。其光寂冷而無形。可以隨修持者的心識變化和業力的牽引發生不同形狀。在此禪境,修持者只要保持覺念的空明,無須造作覺念是否與心識連貫相應。為什麼?因為此禪境已經是本覺在自然起用。而心識與覺念猶如火箭在已經步入宇宙中徹底脫落後的塵跡而已。所以,此禪境狀態就是純粹的本覺在起用。六、禪光色什麼是禪光色?所謂禪光色就是在本覺的自然起用中,一切大智慧功德妙性自然浮現所產生的一切光色(行地菩薩)。禪光色與禪色光之間的區別有三:【1】禪光色定只是本覺之光,沒有覺識的跡象。而禪色光定有;【2】禪光色有妙智慧的恆常起用。而禪色光只有大樂與覺念的光相出現;【3】禪光色是寂相,而禪色光是動相。七、禪觀 什麼是禪觀?所謂禪觀,就是大智慧功德妙性的具足,然後是隨悲性起用,本體始終空明(迴向菩薩)。八、禪光觀什麼是禪光觀?所謂禪光觀,就是本覺恆常光明,妙觀始終空寂(行位菩薩)。九、禪識什麼是禪識?所謂禪識就是重回欲界,安然起用妙觀,建立度眾生之大悲行願(登位菩薩)。十、禪光識什麼是禪光識?所謂禪光識就是具足一切欲界神識的明凈和色界妙覺的等照以及無色界空定的寂凝而能安然行於塵世,心無所希求(法身菩薩)十一禪空什麼是禪空?所謂禪空就是欲界情識寂凈而願力恆穩(寂定)十二禪光空什麼是禪光空?所謂禪光空就是欲界行願已足後於禪定中入寂(寂定)十三禪出離什麼是禪出離?所謂禪出離就是於禪定中出離一切因受與想而幻起的妙行,徹底入寂(永在寂定※理論講就是入寂滅)禪定,是通向一切諸佛的自性功德,也是流露出一切諸佛功德自性的本源。而「禪定」這兩個字如同「坐禪」這兩個字,都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離一切相的。所謂離一切相,不是說就是離開所有的相,而是恆常光明,凈法滿足。也就是真正的佛法不在有也不在無,也不是不有,也不是不無。若用言語,就含攝其中。若用文字,就含攝其間。若用行為,就含攝而行。所以,真正的禪定,也是這樣。說在坐,實非在坐,又不離坐。說在文字,實非在文字,卻又不離文字。說在禪,又非在禪,但又不離禪。「這個」玩意,根本是性,如根本是水。但在河裡,就是河水。在湖裡,就是湖水。在江里,就是江水。河、湖、江,不是水性。離河,水自成體。在河,水也自成其體。當河的水、湖裡的水、江里的水都流到大海,水性依舊。隨取一滴,皆含河、湖、江。這就是大而無邊,廣而無形。也就是「須彌藏介子」。所以說,河裡的水,不可說河裡就不是水,也不可說水就是河。同樣的道理,湖裡的水,不可說湖裡就不是水,也不可說水就是湖。如同大海里的水,不可說不是來自河裡的,也不可說就是從河裡來的。為什麼?因為是水性遍一切,不是非要造作水在河還是在湖。否則,就墮了河相和湖相,卻又背離了水性。因此,念念與性相應,而不偏離本體。這就像是你說水在湖呢?還是不在湖?在河還是在江?都是愚痴。猶如佛是有呢?還是沒?法是正還是邪?人是好還是壞?是一樣的弱智。有人問:意識是佛性嗎?鼎然答:是請慈悲開示鼎然答:一塊鐵分成兩半。然後把這一半鐵用火熔化後,製作成碗,再染成顏色。然後放在另外一半沒有熔化的鐵旁邊。然後我可以這樣說:一塊是鐵,一個是碗。您覺得我說的對嗎?請再慈悲開示鼎然答:本來就是一體的「玩意」,吃飽撐得非要把這個「玩意」分成諸多說法和形態以及各種論和各種相。然後,再拿到那些愚迷的人面前。這些迷人也自然暈忽忽地隨相妄造分別,再生見解,執著其中,終不識本體。可這個「玩意」始終現顯。縱然你不識還是識,無礙「玩意」恆常顯露。就像我剛才回答你的一個「是」。你便做「是」想,也自然對應出一個「否」字。我若言「不是」,你便做「不是」想,也自然對應出一個「是」。你想想,你永遠處在「是」與「否」當中,再用你的妄識繼續揣摩,永遠無有出期啊!如何破此對應二相呢?鼎然答:無念。無所念著。念,無所住。就可以破了。譬如:我言有。你莫作「無」想。此有,因沒有對立,則不獨立,實可亡。亡有,非是亡「有」,實是有。因亡「有」,也自然亡是有,實非亡「亡」,再莫做亡「亡」想,有即是亡。亡也自然是有。並不是說有就是「亡」,也不是說亡就是「有」。這樣就可以了。如果實在難以明白,也很簡單。如何破有無二相?鼎然答:不破。

有智慧的解析佛經(修行鼎然)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12-4 15:55:00 | 作者:釋隴道(鼎然)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字體:大 中 小 有智慧的解析佛經 與其讀誦佛經、抄寫佛經、供奉佛經、翻譯佛經,還不如如實善思維佛經更具有功德性。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是因為善思維佛經,是直接與你的根本之性相應,是實實在在的光明顯露。這種直接受用的特性是:清晰、明凈、愉悅、自在、洒脫、安詳、寂凝,悲智。這種由本性直接顯露出來的大功德自在思,是任何讀誦佛經以及抄寫供奉佛經所無法媲美的。若能把如實善思維佛經的實義再融合於實修禪定中,那簡直就是畢竟之畢竟行,究竟之究竟圓,是一切大菩薩深入五蘊所頓見的諸法實相。所以,善思維經典,可以直接與佛性「交流」。有智慧的解析佛經,這不僅需要你的天分(根基),也需要你的善念和善行的滋養。下面,我們以《佛說金剛三昧經》的「經段」來作詳細解說「如何善解佛經的究竟實義」或者是「怎麼樣穿透佛經表象的文字而深達其義」或者說「怎麼樣有智慧的解析佛經」。運用善思維解析佛經,理應遵循以下11點:1、 靜心平思。2、 遠離塵囂。3、 凝眸專註。4、 莫造作想。5、 直心思維。6、 呼吸均勻。7、 心態安詳。8、 眼視心覺。9、 自然分別。10、 莫作疑慮。11、 四睡六醒。 善思維佛經,其實就是一種「觀修法或思維修」,說的簡單些就是禪定。只是諸多世俗凡夫不知道而已。也只有善思維,才是激活佛性最直接最快捷最清明的「觀覺」。譬如:「爾時尊者。從三昧起。而說是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方便神通皆無相利。一覺了義難解難入。非諸二乘之所知見。唯佛菩薩乃能知之。可度眾生皆說一味」這幾句佛陀所宣「經文」,解析者需要注意四點:1、 先直心而看,莫作思維。2、 在直心看的過程中,有時可以浮現明快的法義,也莫作回味想。3、 運用清凈的意識再進行「恢復性掃描」。4、 在善思維過程中感覺昏沉了,這時可以閉目靜坐,心無喘息。五到十分鐘,自然清醒繼續進入「思維觀修」。譬如這樣善思維一:爾時尊者(解析為當念)。從三昧起(解析為恆常顯露)。而說是言(解析為自性的自然啟用)。諸佛智地入實法相(解析為念念大放自性光明,一切功德大智慧相徹底顯露)。決定性故(解析為畢竟不退轉)。方便神通皆無相利(解析為無所不顯而恆常空寂)。一覺了義難解難入(解析為根本明凈,不可揣摩,不可思義)。非諸二乘之所知見(解析為斷苦墮空)。唯佛菩薩乃能知之(解析為通達根本無量般若之性者)。可度眾生皆說一味(解析為自性光凈,一性所顯,十方等照)。譬如這樣善思維二:1、 尊者:根本之性,就是當念(初念)。這就超越了「尊者」這個人相。而當者,就是寂滅(空)。念者,就是妙性(有)。這就是一離(尊者人相)一合(妙有)。若能如實解析,哪怕是「尊者」二字,你已經通透整個經典根本法義了。譬如:尊,按照正常來解釋就是高貴、尊貴、莊嚴、威儀、三界主宰等等。但是,這些解釋就是在名相當中而沒有真實解析到他的根本。尊的根本之義,就是寂滅。而寂滅之性就是尊性。因此,寂滅是一切法的老祖宗。佛陀本心也不離此。故說尊,實為大智慧寂滅性。2、 三昧,正常解釋就是禪定。三,是正。昧,就是受。正受,就是三昧。這就是文字表意,其根本之性無法通透解析。而解析真正的三昧,已經不再通過文字表意來揣摩了。三昧的根本就是光明的意思。也就是佛性起用的清凈。這一下子就超越了任何文字解釋的造作虛相。讓你直接進入本覺。3、 那麼,我們可以連貫起來,就是:當念的起用(爾時尊者),恆常光明(從三昧起),凈法滿足(而說是言)。4、 因為當念的起用(爾時尊者),所以,一切大光明功德就此顯露(從三昧起),則諸法妙相也自然流出(而說是言)。我們再來一段比較難以解析的: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生滅慮知相。佛言。菩薩理無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若無思慮。則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凈。是謂大乘。菩薩入五法凈。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 解析以上經義,需要注意以下九點: 1.一字一字無心掃描(並非一字一字地觀看) 2.字字無心掃描(全面頓顯) 3.一句一句無心掃描(並非一句一句地觀看) 4.句句無心掃描(一視覺) 5.一段一段無心掃描(同上義)。 6.段段無心掃描(同上義) 7.增進阿賴業識的記憶,但不是你在記憶。 8.回復性再次掃描(頓見)。 9.意識在緩慢而平穩的狀態中進行直心思維。思維不出來的,可以暫過,莫攀取意識造作回味。運用善思維開始解析: 自在性菩薩向世尊說:什麼是以生導滅,疑慮虛識。佛說:菩薩通達法義,可不可以作通達法義想?如果有這樣的造作念頭想,就會馬上背離法義,虛念相續了。如果虛念相續不斷,則妄思肆意泛濫,這就是以生導滅。菩薩善覺本性所顯露出來的一切虛識,理應是念念離相的。如果造作本覺起用而不舍虛念之相,就不是真正的了達法義。徒增妄思,背離真性。假如菩薩起心動念,覺是空明,然後自然起用一切善思,因本心空凈,則一切生死虛念都無礙於你的本性。只有這樣念念寂滅,那麼,由阿賴業識流出來的一切自性流注虛識則不相應,也自然妙明清凈,凈法滿足。這就是大乘修境。當菩薩能夠達到凈法滿足,縱然是起用意識分別諸法,也是清凈無染的。如果是用這樣的清凈覺識來善解法義,則自然與根本之性相應成體,直達真如之本。也只有這樣的菩薩,才可明了一切法從本以來,本不生。能善知本不生之性,實則恆常空明。這樣的離相究竟之覺,就是一切諸佛的真如實義(包括法身、虛空身、功德身、自在身、無所求身等五凈身)。我們繼續解吸比較深層次的佛經頓義:爾時如來而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諦聽。為汝眾等說於常法。善男子。常法非常法。非說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非境界。離諸妄斷際。是法非無常。離諸常斷見。了見識為常。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善男子。知法寂滅者。不寂滅心。心常寂滅。得寂滅者。心常真觀知諸名色。唯是痴心。痴心分別。分別諸法。更無異事出於名色。知法如是不隨文語。心心於義不分別我。知我假名即得寂滅。若得寂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解析以上佛經之義,理應遵循以下三點:1、 直心起用,直心思維(所謂直心思維,就是離思維造作想)。2、 緩慢鎖定後瞬間釋放思緒而無念跡。3、 全面掃描,心無喘息。定意識空,當念無住,瞭然脫落一切思緒。運用善思維開始解析佛經:當時(當念起用)如來自然說到:各位修行佛子,你們要聽好了(凈心聽聞並善思其義)。現在就為你們宣說什麼是恆常不動的真實法義。各位修行佛子,了悟了諸法之性恆常光明,但千萬不能作恆常光明想,連作恆常光明想的心都要遠離。就是離了所悟常法之見想了。更要遠離言語虛妄聲法以及文字虛妄義法。還要遠離如實深達根本之性的心以及徹悟心源而頓離煩惱的心。也要遠離空性(涅槃)的執著和一切諸佛微妙境界的心(智慧心。因為不舍智慧名愚痴)。離一切虛妄想相的所證所悟所見所覺所空的心。更要遠離自認為恆常不滅的如實法性的心,也要離一切常見如來不滅的心以及遠離一切法虛妄無體的造作心。包括一切清凈之想的心以及一切因清凈的心識入寂滅的心。也要遠離能知遠離一切相,達無所住的心。各位修行佛子。當你們徹底覺悟到了一切法從本以來本來寂滅,空無所有,而能安然無住,這個安然無住,瞭然分明的心行,就是你們需要相續起用的究竟法義。「他」是無礙一切法的根本之性,也是真正的空無所有之性,這個心性是不滅的。如果你們再造作揣摩這個不滅的心性,就又墮了常見法和斷見相當中了。又回到了妄造虛性的無明當中了。如果再拿著你們自認為是唯一究竟實義的「痴迷菩提」繼續你們的分別起用,然後再分別起用一切分別之相,於分別之相中繼續分別他法,那麼,你們永遠都逃脫不了思惑的牽引。也自然在一切聲色名相當中瞭然造作(因菩薩不舍清凈覺相)。如果了達了一切法從本以來,空無所有。也自然不隨文字法理造作攀義,也能夠念念清凈離相而無清凈瞭然之想。如果能夠徹底明了虛妄想相的心識之性皆為虛妄,則自然真性浮現,畢竟無想。若得這樣的無想(畢竟之根本凈覺之性徹寂),也就自然步入佛位,遍知究竟,正覺空明,得無所惑(至此,菩薩思惑已斷,榮登佛位)。 如果心性果真明凈,翻譯任何佛經以及善思維任何佛典,都是自然起用而無任何造作意障的。是非常自然和空寂的。其間無有愉悅之想、苦悶之想、造作之想、幔想、見想、悟想、思想、義想、喜悅想、空樂想、法喜想、解析想、思維住造想、所悟想,一切的一切,無所想。就連無所想的想也一併舍離。連舍離的捨棄離也一併遠離,就連一併也並遠離。遠離也一併遠離,達無所離,離所無所,直到思無所思,無所也無。想無所想,無所也無。空無所空,無所也空。離無所離,離性不滅,就是真正的究竟法義。這就像無論是水化作浪花也好、還是水化作冰塊也罷、還是水化顯蒸汽也好,還是水變顯動態靜態也罷。這些所謂的浪花之相始終要滅、冰塊之相始終要滅、蒸汽之相始終要滅,動態靜態之相始終要滅。但本不滅的,依舊是水之凈性。水性不滅,這就是寂,也名法身,或自性身,或如來,或寂滅性。水性不滅,不墮斷滅。外道卻無法深達其中,所以不得真自在。佛法的圓潤,若不是深入大定,簡直就是妄想悟道。 真正的神通就是智慧,也惟有智慧可以無所不通,無所不神。除過智慧,別無神通。一切所謂的「神通」皆是智慧的附屬品,也名陪襯虛相,終是生滅,實不可得。所謂智慧,即是無念,無所念著,念也無所著。

分享到...

複製網址郵件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人人網易信網易微博搜狐微博QQ好友開心網飛信豆瓣一鍵分享查看更多(122)

這是什麼工具?

JiaThis

釋隴道(鼎然)博客(釋隴道(鼎然)"S Blog)

修行

有智慧的宣講佛法(修行鼎然)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12-4 15:58:00 | 作者:釋隴道(鼎然)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字體:大 中 小 有智慧的宣講佛法宣講佛經(經之實義)或佛法(佛三摩地定,也就是空『滅苦』三摩地定、無相『出離』三摩地定、無願或譯作無作『涅槃』三摩地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宣講的。讀誦佛經,卻是任何人都可以讀誦的。什麼是宣?所謂宣,就是如實的意思。什麼又是如實?念念清凈,無所住造的意思。所以,如,是空性。實,是妙性。空有不二,就是如實。這樣如實的宣,就不會背離真性,朗朗上口,無所不妙。如果沒有一定禪定實證的人,又怎麼可能如實宣講佛法呢?難道人人都拿著一部佛經,憑藉自己淺薄的情識和自我造作的業識來宣講佛經?若沒有真正降伏自心妄愛的人,是沒有資格宣講佛法的!但有資格讀誦佛經。假如念念不凈,用自我習性和自我愚痴來宣講佛法,則念念都在造業,也自然念念都在惡道中受自心業習的嬉戲。這樣的世俗凡夫,自己是不知道的。因自身業習的牽引,所以時常表現出傲慢和狂妄,甚至過於造作謙虛和過於造作低調,這些世俗愚夫也自然時常不得自在。不要輕視宣講佛法就是小孩玩佼佼,誰都可以勝任。往往造孽最重的就是妄說佛法而無實證的人。這就像一個人看見別人騎自行車非常自在和好玩,於是就通過這個騎自行車人自身所談的感受,被這個人所盜用。從此以後,這個世俗愚夫見不會騎自行車的人,就大談騎自行車是如何的自在,如何的好玩。結果,突然有一個會騎自行車的人就問他:你騎過自行車嗎?於是此人嗔心發作,奮力攻擊這個會騎自行車的人。這時,這個會騎自行車的人告訴這個世俗愚夫:難道騎自行車就是自在和好玩嗎?騎自行車是更好地為生活服務。並不是只圖自在和好玩。於是,這個世俗愚夫說:道理我明白的。此時,會騎自行車的人接著說:你知道騎自行車用幾種騎法?怎麼樣才能騎的穩當?當走在狹窄的路途中時,如何穩定操作?自行車又怎麼樣去保養?當自行車在路途中突然損壞時,該如何修理?這個世俗愚夫就傻眼了。裝啊!再裝啊!同樣的道理,當一個一知半解的世俗凡夫非要妄談佛法,非要在那些不明真相的眾生面前狂宣佛法。雖然可以騙取一頂點的供養和所謂的敬仰。可自心貪愛和虛偽以及妄語,已經造孽無量,命終也必然墮落惡道。為什麼?因為這些世俗妄說佛法的愚夫,無有宿命,也自然無法識見其造業的根本之源。所以,就這樣念念造孽,業業牽引。突然有一善知識問其所講經典的究竟法義,這個愚夫就滿嘴的之乎者也或說些讓人琢磨不透的文字以及模仿那些善知識的言論來勉強解釋,這些蠢人也自然讓世人所嗤笑。把自己經過實修實證來的東西告訴他人,但一定要記住:你的這些所謂實修實證來的東西,必須要與純正印度佛法經典或經過翻譯後純正佛典是不能背離的。也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相應成體的,並且還要隨順眾生不同根基而善說善解。也只有這樣的善知識,才堪稱佛教宣法大師。除此之外,無有是說。再精妙的佛法,若無有聽眾,也是虛造。若有聽眾而無如實修證者,也是虛設。所以,佛法是「因地制宜」的,是隨不同眾生自身業相的「厚薄」就宣講不同的法理。譬如:對根基劣的眾生,適合宣講因果、輪迴、念佛、行善、孝敬、福報、無常,世苦,消業等等。對根基中等的眾生就適合宣講禪坐、唯識、攝輪、業、觀修、觀想,禪修等等。對根基銳利的人就適合宣講禪定、一念定、當空、無住、無相、當覺、頓斷、頓現、頓圓、頓照等等。對於頓根人(鼎然提示:此人非此人),只示佛陀心密,別無他教。有智慧的宣講佛法,必須具備以下七要素:1、 如實深入禪定,相續時間不少於10年。2、 如實善思維法義,相續時間不少於5年。3、 如實堅持凈戒,相續時間不少於10年。4、 如實依止大善知識,相續時間不少於8年。5、 如實徹斷愛貪,相續時間不少於15年。6、 如實靜坐迦藍,相續時間不少於5年。7、 如實修學佛教唯識,相續時間不少於10年。 如果達不到以上所具備的條件,則口口講法,念念造孽。時時宣法,處處地獄。刻刻講經,天神哭泣。這樣的世俗愚夫,也只有那些陰魔喜好、天魔飛津、惡鬼依戀、惡修羅守侯、冥鬼拈嘴、飛妖吸氣。這些世俗愚夫,如廁所大糞中滋生的蠕動類、飛賤類、臭穢類沖當音聲。命終也自然墮落惡道,終受苦報之輪。有時候,看到這些世俗愚夫在向那些善良而無知的眾生狂說佛法的時候,酌情讓人感到心酸和憐憫。 眾生各自所造業緣,也必將在今世有了各自業的回報。所以,有的眾生福報充足,則逢遇的都是大善知識,也自然在修行當中,如搭順風車,今世怎麼樣都可以證得果位,出離三界,永不再輪迴。那些自身業習深厚的眾生,也只能傻呼呼地跟隨那些邪人、外道、陰魔、天魔,隨自身生前所造惡業,痴迷般地在今生受業了緣。所以,當看到有些眾生昏沉沉跟隨外道痴迷修行,我們也自然知道其宿世業識的實相。所以,眾生隨其生前所造善業與惡業,也自然於今生有不同的福報和苦報。如果今生再造孽無量、嗔習泛濫、妄說佛法、未悟言悟、未證談證,則繼續在他漫長的受業苦海中「遨遊」。

有智慧的皈依善知識(修行鼎然)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12-4 15:41:00 | 作者:釋隴道(鼎然)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字體:大 中 小 有智慧的皈依善知識世俗凡夫都會偽裝,尤其是混雜在佛門當中的世俗人,更善於偽裝自己。那麼,世俗人為什麼喜歡偽裝自己呢?這是因為「愛我」(貪戀自己有所得)的緣故。因為「愛我」也必將浮現「我愛」(貪戀他人如同貪戀自己有所失),所以世俗凡夫也必然偽裝自己。作為一個學佛人或修行人,除非自己天生就有「超人」的智商,所以只通過接觸佛經就可以悟道。這樣的人對於我們而言,也不僅僅是他今生就具足的善根,而是無量劫修行的結果。但是,絕大多數學佛人或修行人,一定需要善知識的引導才可以逐漸覺悟本心清凈之性。然而,諸多的學佛人或修行人,在選擇善知識的時候,往往會犯「情識」上的錯誤。所以,終不得自在和清凈,反倒增加了更多的貪愛。那麼這些學佛人或修行人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他們自心貪愛種子在業的刺激下與外界所謂「高人」鼓吹或渲染後的因緣假相合和的結果。一般學佛人或修行人之所以被外界某些假的「善知識」所誘導,其誘導原因有以下九點:1、邪人利用其盲修瞎練的邪法,來誘導眾生盲目輕信。2、邪人運用鼓吹和渲染自己的手段,誘導眾生盲目敬仰。3、邪人運用自己鼓吹出來的神通來到處炫耀,誘導眾生盲目誤入。4、邪人利用其跟隨弟子,到處鼓吹自己是某某佛,某某菩薩,某某開悟者,誘導眾生,盲目跟隨。5、邪人運用自我造作出來的慈悲和善良來誘導眾生,盲目供奉。6、邪人運用其邪法,大肆渲染其邪法是無上密修,來誘惑眾生盲目修學。7、邪人運用其邪法,自稱見性開悟,自稱其師要麼來自夢中授記、要麼來自某某世外桃源授記、要麼來自某某無上真人授記、要麼來自天外某佛授記、要麼來自某某化身附體授記,並拿出某物來騙取眾生信任,盲目跟隨。8、邪人用其邪法,以自我中心為壟斷宣講邪修,排斥善知識正修之法、誹謗善知識正修之德,誣陷善知識正修之行。到處阻止眾生跟隨善知識修學正法,阻止眾生聽聞善知識的開示,阻止眾生看善知識的正修文章,阻止眾生皈依善知識,阻止眾生堅持凈戒。9、這些邪人的所有行為言語思想都不離四個字:我慢愛見。這些邪人所有的行為都不離:財、色、名、利、欲、異。學佛或修行人,理應通過這九種痴迷跟隨和痴迷誤入的因素當中,善於覺醒。因為外界任何善知識,都沒有權利示你一法。他們只是點化你明見本心清凈之性,引導你步入解脫大道,剩下的就全靠你來自覺、自悟、自修、自證,自凈了。任何人都沒有權利給你承諾一定讓你徹底解脫或成佛。就連佛祖也是為眾生「借假修真」,終無一法可得。何況那些所謂的外道邪人用他們的邪法以及言語鼓吹,來誘導眾生,註定解脫。這些半斤八兩的世俗愚夫,也只能哄哄不明真相的善良眾生而已。所以,我們既然生為人身,難得的可貴。如果一旦認錯師父而盲目跟隨邪師妄修邪法、邪禪,邪密的話,就可惜你那難得的人身了。那麼什麼是有智慧的皈依善知識呢?怎麼樣才不至於走錯修行的道路?鼎然將詳細為大家解說:所謂有智慧的皈依善知識,指的是心千萬不要向外攀取。也就是在修行的道路上,可以說99%的修行都是向本心覺察的。換句話說:千萬不要帶著濃烈的情識來依止善知識。否則,一旦刺激了宿世欲業的起用,那麼,你將是非常難受和痛苦的。所以,情識一旦伏不下來,則出離六道是不可能的,何況出離三界,也就沒有必要談了。有智慧的皈依善知識,理應具備以下十點心理準備:1、明白修行是為出離自心欲愛的糾纏,讓自己活的更加的自在和清凈為目的,才皈依善知識的。2、明白人生的一切都是在愛欲的滋養下出現貪戀,是不可能永恆幸福的,也不可能長久存在的,皆是苦的無限蔓延和戕害。正因為這樣才皈依善知識的。3、明白自己因為沒有智慧,所以時常遭遇自心煩惱和嗔恨的侵襲,活的總不自在,總在壓抑和憂傷中生活。正因為這樣才皈依善知識的。4、明白自己福報不夠,所以時常在貧窮中生活而內心痛苦失落。雖經辛苦努力拚搏,也依舊痛苦失望。總想從這些陰影中解脫出來,正因為這樣才皈依善知識的。5、明白人生始終是無常變化的,是苦的聚集地。因為自心愛欲的侵襲和自心愚痴滋擾無法徹底自在並有窒息和抑鬱心理發作,正因為這樣才皈依善知識的。6、明白三界之內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如夢如影如泡沫一樣的憔悴,人與人之間的虛偽和造作,簡直讓人發瘋。正因為這樣才皈依善知識的。7、明白人只有在心的凝寂下才可以浮現本我的清凈,正因為這樣才皈依善知識的。8、明白世俗眾生都如同自己一樣生活在充滿愛欲和虛偽的世間中貪婪無限,痛苦無量。因為自己的覺醒而讓所有的眾生如同自己一樣的覺醒,正因為這樣才皈依善知識的。9、明白一切欲愛皆是製造煩惱和生死的根源,正因為這樣才皈依善知識的。10、想了悟一切因緣和輪迴的實相,想究竟深達如來真如之性,想徹底斷除自心一切妄愛,達究竟涅槃,正因為這樣才皈依善知識的。 以上十種皈依前的心理準備和皈依的根本緣由是任何學佛人或修行人依止師父修行的最基本的初衷。所以,在皈依善知識的時候,理應明白更應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皈依?不要因為皈依善知識後,反倒增加了更多的情戀和愛染,還不如不皈依前的自我真實。如果是這樣的皈依和修行,你趁早想清楚,不要因為盲目皈依和修行,反而造更多的業。末法時期,邪師泛濫,迷眾劇增。其師瘋狂造孽,跟隨其師的弟子也不斷愚痴造孽。這些世俗凡夫可真會挑「好」的東西修學,也非常「喜歡」時常造孽。在他們心目中,好象廁所(惡道)就是最好的吃飯(輪迴)場所。人再愚蠢,也不可能愚蠢到這樣的境界吧? 所以學佛人在皈依善知識或在尋找自己的師父時,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千萬不要認賊為父了。在修行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擦凈自己的心,千萬不要把自心中的妄識幻化出來的一切虛境當作實用,否則,就是認賊為子,結果,把你辛苦修行積累來的一切福報盜竊的乾乾淨淨。

分享到...

複製網址郵件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人人網易信網易微博搜狐微博QQ好友開心網飛信豆瓣一鍵分享查看更多(122)

這是什麼工具?

JiaThis

釋隴道(鼎然)博客(釋隴道(鼎然)"S Blog)

修行

有智慧的持戒(修行鼎然)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12-4 16:11:00 | 作者:釋隴道(鼎然)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字體:大 中 小

有智慧的持戒 學佛人或修行人,如果發心出離自心三毒五欲的束縛而得大自在,就必須持戒。持戒可以獲得大利益,這是不需要爭執的事實,也是欲界眾生安心的必然渠道。既然我們是地球人,就必然受地球引力的牽引。同樣的道理,既然我們是人,也必然含帶自身業的牽引。譬如:愛欲之業從娘胎里就帶有的,這種所謂的「本能」一定是隨其業源(父母)滋養而來。所以,業的起源也註定是愚痴。而愚痴也註定是六道當中牽引的主力。所以,眾生無法出離三界(包括六道),就是因為愚痴(根本痴)的牽引,這就像人之所以無法脫離地球,是因為地球的引力之故。如果這些道理大家明白,也自然明白什麼是「隨緣則安」的道理。而「隨緣則安」,指的是隨順本心清凈之性所浮現出來的大智慧,能夠在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念念善知自心煩惱等愛染的眾生之相,自在起用而心恆常安寂。這就是「隨緣則安」的根本詮釋。我們既然來到欲界,理應清楚這都是自身宿世所造業而輪轉的結果。或造惡業,但有善行。或造善業,但有惡相。或因悲心起用,化現欲界。或因流業發散,隨性使然。因此,是人,身在這個地球,也必然有相互的因緣要了結的,也必然有各自需要經歷的業緣,需要了結的。如果大家明白了這些道理,那麼,持戒,也自然順利成章。為什麼?因為只有持戒,才可以減少自身惡業的泛濫,才可以調伏自心妄愛的糾纏。才可以使身口意三業清凈光明。也只有持戒,才可以逐漸浮現你的本真之性,才可以在欲界朗朗洒脫,而命終神識解脫三界,瞭然無掛,徹底圓滿。但是,諸多學佛人或修行人,雖然持戒,但是還是依舊的煩惱和空虛,甚至嗔恨和散亂。看似是持戒了,如同沒有持戒,反而在欲界造了更多的新業。為什麼這些學佛人或修行人已經持戒而無法固守或容易犯毀戒律呢?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有智慧的持戒,才是真正履行戒律最洒脫、最清凈,最自在的戒行。那麼,怎麼樣才是有智慧的持戒呢?運用什麼方法才能夠達到有智慧的持戒呢?如何運用有智慧的持戒,在這個地球上活的更洒脫,更慈悲,更清凈呢?下面,鼎然將詳細解答同修們需要獲得到的如實智慧持戒。第一:有智慧的持戒,必須具備以下六點:1、 從根本明白什麼是戒?戒的根本,就是念念清凈。也就是善知自心清凈。說的更簡單些就是:自心不要虛假、偽裝、造作、諂曲、貪戀、執取和愚迷。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自心垢相。若無這些,就是自心清凈。用書面文字解釋,就是直心是戒,成就一切大行。2、 從根本明白什麼是持戒?所謂持戒,就是念念清凈相應。也就是說每一念都要與你的本真相應而不間斷。就像凈水常流,滴滴相應成體。譬如:發現自己貪取了,當念就要明晰這種貪取是製造生死的業而能當念無住並化為空相後的自在和清凈。所以說,不要造作自己又起愚痴想法說:「這樣的標準誰能做到?」。假如你有這樣的想法,當念就是不清凈了。因為當念的不清凈,也必然影響你當念的業性開始發生變化。所以,因地持什麼樣的戒?因地發什麼樣的心?因地造什麼樣的思?是關係到你是否順利持戒而達自在的關鍵一步。就像你煩惱時,當念的覺醒和當念覺醒後的空寂,一定要相續不斷,相應成體。一定要與本心達成一片。是關係到你念念是否與本真相應的關鍵,也是關係到你是否出離三界的致命保障。凡是看到這篇文章的修行人,不得不認真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達到根本持戒的標準。3、 從根本明白為什麼要持戒?人在地球上,一定要遵循地球的自然規則,否則一旦背離,首先第一個被地球淘汰的恐怕就是你自己。持戒也是一樣。修行人若不想持戒而去修行,恐怕你自心煩惱和愛欲第一個嬉戲和戕害你,你將是你自心愛欲和煩惱第一個被消滅的對象。因此,修行人或發心學佛的人一旦不持戒,自心一切愛取、我慢、狂妄、愚蠢、貪婪、嗔恨、嫉妒、虛偽、造作、吝嗇、妄想一併泛濫。你將徹底地葬送其中,不得解脫。明白了若不從根本持戒而妄想修行和學佛,最終,你的歸宿一定在三界(包括六道)輪轉。就像你非要背離地球的自然規則,不吃飯也不睡覺,這種愚蠢的外道行為,也自然被地球所淘汰。既然是人不想做人非要做神,人道豈能安逸留你!你豈能在人道安詳生活!4、 從根本明白為什麼要先持戒而後學佛或修行?人,一旦放縱自己的習性,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先持戒,就是讓你先找到戒的根本。先認識戒在你自心清凈處而不在外求的根本覺悟。然後,再讓你通過制定的諸多戒律來在事上清凈履行。雖然你明白了戒的根本,但不代表你已經順利履行了戒行。這就像當你看到了蘋果在樹上,但不代表你已經品嘗到了蘋果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當你看到了蘋果在樹上,需要藉助梯子或繩子或竹竿或你的四肢運作,才會得到蘋果也自然品嘗其味。持戒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明白了戒的根本,不代表你真正達到了戒行。是需要諸多戒律之相來提供給你,讓你逐漸達本。所以,如果明白了戒的根本而不如實實施戒律之行,等於是蠢貨一個,只能作為戒相的傀儡而妄想空談,最終墮落惡道。5、 從根本明白持戒,不是拿著戒律來刻意約束自己而頑固不思。持戒,要善持戒。什麼是善持戒?所謂善持戒,就是要用智慧思維一切戒律的真實。善,就是靈活思維、清凈思維,無住思維。說的再簡單些就是:知道一切戒相是凈化你的身口意而達本性的清凈無住。不要因為持戒而執守其中以為持戒,這樣的持戒只能換來你的頑固和枯燥。與本性凈朗和自在,相距太大。也就是說:古板而無靈性的持戒,必然讓人「喘不過氣來」,也必然讓更多的眾生「望戒心嘆」。6、 從根本明白,一切戒相,都是心的清凈顯露,無二無別。這樣是讓你知道:任何一種戒律或你選擇任何一個戒相,都具足一切戒體。也只有如此,你才可以放心持戒而心無疑慮。第二:運用什麼方法才能夠達到有智慧的持戒呢?必須具備以下三點:1、 慈悲行戒 人心本來就是清凈的。你說與不說,都凈。譬如:你誹謗他人、侮辱他人、誣陷他人、挖苦他人,算計他人。這是你的垢業在起用,但垢業的起用同時伴隨著本性的起用。這就像當你拉屎,臭氣熏天。但同樣伴隨著你的輕鬆和舒服是一樣的。當你誹謗他人,善知識一提醒,因你善根的作用。這種起初的誹謗卻換來你一生的覺醒,是同樣的道理。所以,當念覺,覺就是念。念就是覺。因念起用,覺當先,就是當念。而當念,就是自心清凈,也名大自在如來心。所以,當覺,就是慈。當念,就是悲。當覺無覺,當念無念,就是慈悲行戒。2、 無住戒行 持戒以後,就要放下持戒的心。也就是把持戒的念頭放下來。用什麼來代替呢?當然就是用平常心來替代了。而平常心就是真正的無住戒行。什麼是平常心?清凈心是。也就是佛理常講的空,無住、無願。用平常心代替戒律,是具足一切實修特性的。否則,見人都是滿嘴的「我持戒了」或「你持戒了嗎?」等等人人覺得不怎麼舒服的「口頭戒」。無住戒行,就是一個「道」字。而這一個「道」含融在行走坐卧住睡思上面,是用你的清凈之心自然起用而行之。在這裡,鼎然就不再羅嗦了。3、 念念熔戒感覺自己因為持戒而內在安詳、愉悅、清凈、祥和、幽靜和智慧後,就要善於從這些善境當中「跑」出來(而不是走出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這些善識境不能「完美」(貪取)地和我們的本覺相應。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本覺是念念空寂無相的,也就是念念不留痕迹的。最起碼本性是凈亮而無物的。當然也就不可能存在這些所謂的「善識樂境」。第三:怎麼樣讓持戒洒脫地在世間起用而心無貪取1、 身行世間,口無放逸時常凈語行為正,莫要放縱去貪取。善說善舍善無住,語言行為要一致。2、 口行世間,意無放逸凈語善言行柔和,思想乾淨莫攀疑。內在時常默然覺,縱有是非切莫辯。3、 意行世間,性常光明一思一念意清凈,言語行為凈心生。三業本是性起用,無造無受光明行。

分享到...

複製網址郵件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人人網易信網易微博搜狐微博QQ好友開心網飛信豆瓣一鍵分享查看更多(122)

這是什麼工具?

JiaThis

釋隴道(鼎然)博客(釋隴道(鼎然)"S Blog)

修行

有智慧的觀想(修行鼎然)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1-12-4 16:08:00 | 作者:釋隴道(鼎然)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字體:大 中 小

有智慧的觀想

觀想的目的,是激活佛性的自然起用,也是刺激自身業相的浮現,並用已經安止好的意識進行緩慢疏導和逐漸淡化。能夠微妙而清凈地起用觀想,前提就是一定要讓意識時常處於平穩和明凈狀態。否則,當意識時常處於散亂和不穩定狀態時,刻意並造作起用觀想,也必將是失敗的。這就像你在開動中的汽車裡面,拿著針穿線,是很不容易穿進針孔里的。也就像水在湍急狀態中,你是很難看清楚水底的一切。善於觀想由心念變化所幻顯的諸多心識境界,是完全可以順利激活自心大智慧的啟用並能夠了悟諸法實性,深透一切業的究竟實相以及順利地化解自心一切妄愛和煩惱的糾纏,並使修持者不僅僅在欲界(根塵識之有受愛欲界)生活的自在殊勝,而且在色界(禪定之心識冥通界)更是清朗明凈,在無色界(苦業漸亡之冥空界)也是安寂放光的。而觀想的魅力,就是佛性運行姿態的完美展示。沒有智慧的觀想,必然是枯燥和散亂的。也容易增加邪見和邪悟。促使修持者產生業的起用。時常在言語、行為,思想當中表現出傲慢、狂妄、猜測、愚昧、頑固、嗔狠、妄說、邪思、貪取、妄想……這些與我們真如佛性無法相應的垢業,註定使修持者走向墮落。那麼什麼是有智慧的觀想呢?運用什麼樣的方法可以進行有智慧的觀想?在進行有智慧的觀想時,需要注意什麼?下面,鼎然將詳細為修行人解說:一、 什麼是有智慧的觀想?所謂有智慧的觀想,就是念念清凈,當覺當空。這就像一切觀想的魅力,是佛性起用的完美展示。而觀者無須造作起用觀想,更無須造作攀取境界。而是念念恆常清凈,當覺當空。所謂當覺,就是念空。所謂念空,就是當覺。如果有些修行人比較愚笨,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寓意,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明。念念恆常清凈,不是說讓你的思想永遠停留在所謂的清凈當中。如果有這種觀點的修行者理應審視自己。所謂念,就是本空。本來就是清凈,無須再起造作清凈之想。是從本以來就是清凈的,這個從本以來的「清凈」就是當念,也叫做本空。念念,就是空空。也就是依根本清凈而顯露的一切善思,都如根本清凈一樣的空凈。所以,念念,就是空空,也就是清凈清凈的意思。因此,這個「當」就是不生不滅之根本覺。當覺,覺無覺,就是真正的當,也就是覺而不覺,不覺而覺。這就是觀想的老祖宗一切心密。如果某些修行人根基實在有點遲鈍,我們還可以用譬喻來詳細解說:人如果從來沒有看見過太陽,就不知道什麼是大光明。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根本之性是沒有一念可以供你來思維和揣摩的,這就是寂。這就像在沒有陽光的地方,基本是寂凝的。修行人也是一樣,但當你的心一動,如光剎那顯露。以前誤以為眼前全體的黑暗,卻因為剎那的光而浮現出了許多東西,使你剎那一驚。而這一「驚」是意識與根本之性瞬間無法相應的狀態。就像人失重時的感覺是一樣的。頓燃間,你的意識又恢復了正常,這就是你的根本之性與你的意識(欲界起用了。也就是出胎後的業識啟用了)已經產生了相應並生起了心識流注塵相。此時,一切分別就誕生了,一切業也自然浮現。這時我們的清凈佛性與意識以及業識和外界塵相就開始混雜在一起,如發泄的水,從阿賴業識當中,滾滾流出。所以,阿賴業之體,本虛。其性本空。這個空性,就是八識之性——真如的「藏身」之處——阿摩羅識(最最清凈清凈的母種子,也就是真如之性、佛性、菩提、凈菩提、畢竟空、空性、真空、佛,如來等等假稱)。除過「她」,一切都是虛妄變遷的,無任何實體可得,通體虛妄。所以,這個「她」(阿摩羅識)就是念念清凈,恆常光明,故才流露一切清凈真如之相,才可以稱為「凈法滿足,無所不見(xian)」。而這個「清凈清凈」的母種子,表面卻有一層包裹的皮。這個皮就是我們時常所說的「無明」或「根本無明」。修行人需要「吃」這個母種子的時候,是需要「剝落」外皮的。但是,如果沒有這一層「無明皮」的「保護」,這個「根本母種子」就會「徹底暴露」。要想進行殊勝的觀想,心一定要平穩、平凈,平實。不能有半點的雜思。譬如:用平穩的意識進行無心的心識掃描,當覺察有業的煩惱和妄想的種子萌發時,就一定要緩慢鎖定。在鎖定的時候,不是讓你的意識非要專註在這個鎖定的對象當中。而是剎那認知,這個剎那認知就是鎖定。這個「剎那」就是覺。這個「鎖定」就是空。這就是當念。其間的覺與其間的空,是相應的,不可分割的,也無前後,來去,早遲。在認知因業而幻起的煩惱或愛欲時,瞬間離相。而瞬間離相,不是離的這些煩惱和愛欲,而是當念的「放空」。這就是念念覺。而當念的放空又能夠緩慢處於虛無,然後再回到根本覺中,一切處於平常平常的覺察中而心無一絲的造作攀想,這就是究竟覺。每一念都在當念,當覺,當空。念,有無當念,連念當也空。同樣的道理,當覺,無覺,無無也空,這就是畢竟覺。是佛的體性。沒有一定的實證禪定,是很難圓滿通透的。雖然憑藉思維可以理解的到,但與如實實證過的體悟,相距實在太遙遠了。文字有限,思想更有限,所以,鼎然在這裡,也就沒必要羅嗦下去了。觀想,說白了就是佛性的自然顯露。所謂觀,就是覺而察。覺,直心起用。察,善思維。這就好比電一來,機器就要自然運轉。電一「沒」,機器就要當下停止。而這個「當下」停止,也必然有「慣性的機器運作狀態」存在。這個瞬間的「慣性運作」就是「無記空」,也是空墮的心識殘留出來的「細相」。在唯識來講就是「思惑」。所以,當進入大定中的修行人,時常會感覺到「絲絲的空寂」,雖然已經覺察,也已經知道,就是有那股子「寂」的味道。這就是「思惑」的真實形態,也是無法出離無色界最真實的阻擋。這才是真正的業力,非世俗修者所能明達。所以說,要想親自感知到業的起用和業的真實形態,不進入大定,無可言說。世俗凡修者,也只能通過六根粗的覺受來感知業的起用相而已,而終不得真見業的實體。這也是無法脫離六道以及無法徹底出離三界的根源。為什麼?不徹達根本無明故。二、 我們運用什麼樣的方法,才可以進行有智慧的觀想呢?有智慧的觀想,有以下五種觀想方式:1、 堅持凈戒,以伏心識愛貪,為意識進一步平穩打基礎。

修行鼎然示偈:一切眾生如我父母想,不可貪吃眾生親骨肉。清凈自活無所攀緣想,不可時常盜取他人財。愛欲本是生死輪迴想,不可痴迷其中亂其性。言語行為柔和真實想,不可妄造虛說騙他人。嗜酒淫慾墮落惡道想,不可時常愚昧不覺醒。2、 時常禪坐,調伏妄念,為意識徹底清凈打基礎。修行鼎然示偈: 身是賊城覺當防,心是魔窟慧來照。 善調呼吸內氣平,清凈願力時常發。 視身四大假合中,無常來臨一場空。 既然色身更變滅,又何恐懼心識相? 一切妄想和愛欲,無非生死來誘惑。 如果當念時常空,何必攀緣來造境? 這樣逐漸來善觀,內在一切皆安然。3、 熟讀佛經,培養見地,建立正念,扶植正覺。為再次進入禪定,脫離意識粗的妄愛打基礎。修行鼎然示偈: 不看佛經要坐禪,十個禪修九個魔。 佛經本是清明眼,伴你入定降伏魔。 如果時常能善思,這種觀想更殊勝。 聰慧智者皆思經,阿賴業識更清凈。 此時上坐漸善思,幔慢就會伴覺入。 一有一空空有空,安然步入大禪定。4、 上坐後,意識更加的平穩,然後就要繼續培養覺力的堅固和明空了。修行鼎然示偈:意識如水無波浪,此時就是初禪定。妄想不動當善觀,目的就是覺顯露。有了覺力心更明,這時縱有意泛濫,因為覺力很堅固,當下就可伏情識。此時繼續善起觀,精進培植大覺力。5、 覺力培養的堅固明凈,此時,就可以在入定中出離意識的牽引了。修行鼎然示偈:覺力明凈堅固行,這時就要有出離。一切善思就地亡,當念入空莫他想。只留一絲覺空明,緩慢無想漸入定。此時人身當空飄,意識徹底變遲鈍。一切虛無皆無想,唯有覺力幽明行。瞬間超越人我相,當下就是空天地。一片光明頓然顯,過後就是空然然。這時已過意識界,佛性自然在起用。一切空明覺當先,萬境色相幽禪光。至此鼎然不多說,誰定誰觀誰自想。

修行貴在調心

人之所以煩惱,不是因為煩惱而煩惱,而是因為不善覺察煩惱,讓自己的意識繼續分別於煩惱而起用後的無奈。所以,修行人懂得在煩惱生起時,是需要覺察的。是覺察煩惱起用背後的清醒感知。說的再簡單些就是因為煩惱的生起而讓自己的覺知能夠清晰的覺察並在瞬間「放空」。這種修心的方式就像你面對一條惡狗的突然襲擊而本能性地對這條惡狗進行吼叫或浮現出動態行為上的「假性攻擊」後心的安寧和平靜(菩薩打狗只是用棍子虛幌虛幌而不傷其狗)。惡狗譬喻我們自心突然生起的嗔恨和嫉妒,而能夠覺察嗔恨和嫉妒的心,就是我們的清醒覺知。說的再簡單些這個所謂的「覺知」其實就是比較乾淨而敏感的意念性專註力。所以,修行人在初級禪坐中需要長時間培養的,就是這個專註性的意念力。而意念的延伸變異,就會變顯為最終的覺識(更清凈的意識,也叫作靈知心或清凈覺相)。再繼續進行覺識的「再打磨」,就會逐漸變顯為我們的純正覺性(悲智)。這個覺性的完美浮現,就是等覺菩薩(即色即空之平等覺)以上所運用的大智慧心,也是慈悲最完美的「面容」。雖然這樣的菩薩於我們的真性之體有很大的距離需要最終的融合,但這樣的境界,已經足夠幻度眾生而心無所染了。

修行的確是調心的。雖然心之性不可調,也不需要調。但對於世俗愚童般的眾生,不經過修行調心過程,就不可能達到徹底的自在和心的明凈。而調心的過程就是覺悟的過程,覺悟的過程就是調心的過程。這種相互平等融合的修行方式,其實就是運用過程的覺醒。其間始終參與修行過程的那個不變的玩意就是我們的「覺性」。所以,覺性是行於五蘊而無所染著、是通於六根而無所停滯、是融於六識而清凈自在、是化於心識無所不變,是冥於神通任意穿梭。這樣的「覺性」就是我們需要「證」得的大智慧自在心。所以,真正的神通,就是大智慧!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的神通。在佛經當中就稱為「金剛三昧如來大覺頂智輪」或「辟盧遮那佛大自在成佛不可思義變化智」或「金剛手變化如來種子光輪咒」或「如來心印密行」或「大智圓滿」或「自在如來金剛智」或「金剛變化自在性」等等假性名稱。這些假性名稱都是大智慧心變顯出來的虛妙法相。而在修行人眼裡,一切方便宣講的虛法,無不是自心通過修證而浮現出來純正智慧的自然起用。所以,方便的宣化諸法,其目的就是讓眾生「借幻明心」。也就是藉助一切三界虛法來調伏自心煩惱和妄想的侵擾,最終徹底明見本性。運用自己無量劫修行所積累的善業,通過修行正法,促使這些善業從阿賴業流露而出,則一切善業的「燃燒能量」也自然化顯為大智慧火,通燒一切自心三界虛妄煩惱化為菩提之液,滋潤修行者的身心。最終「火燒三界滅,虛妄化真如,性寂無所得」,這就是最終的「自性涅 槃 」(未實證者不要模仿鼎然文字,造作給他說,免得招惹因果)。

隴上鼎然文章的題目已經說明,修行貴在調心,而調心貴在覺悟。這個覺,就是當念。這個悟,就是當空。一個覺有有覺覺不有,一個當空空當空不空,連起來就是覺悟。但這樣的覺悟始終不離本心,所以,覺悟就是覺悟自心(真空妙有)。而自心覺悟就是調心(妙有真空)。

那麼我們怎麼樣來調心呢?明白了調心的根本還差的很遠。因為道理明白了而無法修證並不能善用,等於是沒有明白道理。所以,修證禪定也自然是重重之重的大事。調心的方法很多,尤其是禪修中關於調心的修行方法,有幾萬種。譬如:覺念息、息變數、息定調、息念定、息入空定、息無所有定、息出覺定、息隨量變、息分別定入、息出入不變隨定、息真、頓息、變無定息、一出還息、定融息、守息變處、任息流凈、息沉、返入呼吸法、正入息定法、遷移式息變法、旋轉式念息、陀螺金剛轉輪息、變金剛息定、金剛剛性自性射息、金剛變數咒輪息、金剛隨息、金剛光明息、金剛「嗡」字流變息、金剛「哞」自心輪自性光息、金剛「阿」字不生真輪息、金剛「打」字後息輪咒、金剛灌頂息、大智息、智輪息、覺息起念法、念息數空法、三返觀息、自性返觀息、三步反相幻息法、內覺息出無定、外覺息入有定、息變出入量、度息輪咒……有機緣,隴上鼎然在現實親自傳授。

人們一旦迷信於宗教色彩並沉陷其中,眾生極度脆弱的情感世界所依託的一切精神靈魂便會永遠被宗教的枷鎖活活勒緊。雖然這些愚昧的宗教徒心中感受著這樣的捆綁是「慈悲」的,但他們永遠信奉著她們自以為無與倫比的上帝、神、活佛、仙、上師、本尊……這些已經被宗教「洗腦」後的迷眾甚至在臨死時也如此的虔誠於他們自認為所謂的上帝、神、活佛、仙、上師、本尊。而這些迷信於宗教當中的人們,從來就沒有給自己的本我一丁點的清凈自在,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智慧的緣故。這就是宗教永遠滋養愚昧的無明年代,雖然這些宗教徒也宣揚行善和救度 。而佛法的真諦,恰恰就是讓所有眾生捨棄任何精神枷鎖,浮現出本我的真純。因為這樣的本我,一定是自在和清凈的。也只有這樣的本我之性,才可以讓所有的眾生認識自己,解脫自己內心中的所有煩惱和嗔恨。佛法就是這樣的慈悲、這樣的智慧、這樣的大自在、這樣的離一切相,達究竟空 ——隴上鼎然


推薦閱讀:

念誦《地藏經》,持地藏菩薩聖號,就是修行【講解圓滿】【地藏經講記200】
我想過好這一生...
七書?嶗山篇(七)
夢參老和尚開示:齋與素要分清,供品不要隨便撿來吃!
我師父說丨你總是在給家人打分嗎?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