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難見巧的俄羅斯2015年「解困外交」
2015年,普京用一紙《新明斯克協議》暫時凍結了烏克蘭東部衝突,用一個歐亞經濟聯盟拉著小夥伴同甘共苦,用一場紅場閱兵曬了自己在「非西方世界」的人品,用一對上合組織與金磚國家套開的峰會顯示了對改革國際秩序的強烈願望,用一次聯合國演講刷了俄羅斯在國際舞台的存在感,用一場空襲開啟了俄羅斯版的「中東再平衡」戰略……
所有這些「一」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解困」。「解困」是俄羅斯2015年外交的主題詞:上半年,俄逼著歐洲一起讓烏克蘭危機「軟著陸」,盡最大可能「止損」;下半年,又逼著美國對敘利亞問題「硬激活」,盡最大可能為巴沙爾政權「益壽」。玩了一年的險棋怪招,俄基本形成「西緩東進、北穩南下」之勢,但在俄美博弈中的整體戰略守勢並未改變,被美西方孤立的外交現實也未改變。俄羅斯的「解氣」外交未能實現「解困」目標,其觀賞性有餘但可持續性卻略顯不足。
對美:欲縱故擒又一年
俄外交之「困」主要源自美國。普京第三次入主克里姆林宮後,俄美關係從梅德韋傑夫時期的「重啟模式」轉入了「休眠模式」甚至「死機狀態」。以烏克蘭危機為引爆點,俄美關係跌至冷戰後最低點,雙邊總統委員框架下21個工作組的所有聯繫戛然而止。2014年,俄美溝通主要靠隔空喊話和打電話。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普京與奧巴馬通話10次,俄外長拉夫羅夫與美國務卿克里通話48次,「電話外交」成為俄美保持必要溝通的重要渠道。
但2015年,俄美總統和外長的面對面接觸漸漸恢復了起來。克里5月和12月兩次踏上俄羅斯的土地,均獲普京接見。9月28日,普京和奧巴馬利用共同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之機,在紐約舉行了兩年來的首次正式會談。但耐人尋味的是,普奧兩人的紐約90分鐘閉門長談後還不到72小時,俄就突然應敘利亞政府之邀對敘境內的IS展開了空襲。
俄突如其來的「千里反恐」打亂了美在中東的戰略部署,搶了美國人的風頭,還大有與美爭奪反恐領導權之勢。幾個月下來,普京的「敢做敢當」反襯了奧巴馬的「猶豫不決」,俄轟轟烈烈的「登岸反恐」讓美朝三暮四的「離岸反恐」相形見絀。美國人感覺到了有形的挑戰和無形的壓力。於是,奧巴馬在短短半個月內,先後利用G20峰會和氣變大會之機在眾目睽睽之下,兩次拉著普京非正式地「私聊」,也算開創了俄美關係僵冷期的另類互動。用美國人的話說,「當普京與西方怒目而視之際,普京眼睛一眨不眨,而西方卻不敢對視,更不要說不眨眼了……」
奧巴馬與普京的「冷麵熱聊」正是普京「倒逼戰術」的奇效。烏克蘭危機後,奧巴馬對普京採取了「漠視戰術」,奚落俄只是「地區國家」。但適得其反,這種故意矮化俄羅斯的言論激起了普京的萬丈鬥志。俄開始鋌而走險地與美玩起「逼和遊戲」,重新甩出敘利亞這張「舊牌」。結果卻屢試不爽,從2013年化武換和平的「九月驚奇」到2015年高調打恐的「九月突襲」,普京兩次成功借敘利亞問題逼迫美與俄進行有限的「選擇性合作」。一年來,普京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就是想逼出一個「與美平起平坐」的平等地位來,但這個地位爭起來卻很辛苦。
對歐:眉來眼去又一年
2015年12月18日,歐盟峰會決定,把針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措施再次延長6個月,至2016年7月底為止。這表明,雖然普京抓住了歐洲債務、難民、反恐等危機重重之機,拉著德法幫俄凍結了烏克蘭東部危機,但歐盟卻未因此放棄對俄的制裁。
烏克蘭危機是俄美之爭,但歐洲卻被美頂到了最前線,當了俄美地緣搏殺的炮灰。歐俄的「制裁和反制裁戰」讓雙方都很受傷,雙方都想找個體面的台階下。面對地緣宿命,歐洲人只能硬著頭皮與俄羅斯打交道,為化解烏克蘭危機找出路。
2015年2月上旬,默克爾和奧朗德馬不停蹄地在基輔和莫斯科之間奔走斡旋,終於把普京和波羅申科拉到一張談判桌前。2月11日,普京、奧朗德、默克爾與波羅申科相聚明斯克,進行了長達16個小時的馬拉松式會談,終於達成了一份4頁紙的宣言和《關於執行明斯克協議的綜合措施》的文件,為凍結烏克蘭東部危機提供了「機會之窗」,這被視為普京的「外交勝利」和波羅申科的「城下之盟」。而正當基輔政權在烏東部蠢蠢欲動、露出讓危機「死灰復燃」之意時,普京又於10月2日「諾曼底四方」領導人巴黎會晤之中,借默克爾和奧朗德之力壓波羅申科承諾切實落實《新明斯克協議》,形成了「三對一」的於俄有利局面。
可以說,如果沒有德法俄的默契,烏克蘭危機不可能在2015年被凍結。俄歐就烏克蘭問題達成某種框架性妥協後,已把克里米亞收入囊中的普京希望順勢推動俄歐關係翻開新的一頁。「11·13」巴黎恐襲後,普京立即命令俄軍要像幫助盟友一樣與法國合作,要求部署在地中海的「莫斯科」號戰艦與法軍「戴高樂」號航母建立聯繫,共商在敘利亞作戰計劃。普京11月26日會見到訪的奧朗德時又強調,莫斯科已準備好與法國共同打擊恐怖主義。與此同時,普京在G20峰會期間與英國首相卡梅倫舉行了一年來的首度正式會晤。卡梅倫在近1小時的會晤後透露,英俄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分歧在縮小。
與歐洲大國努力恢復接觸同時,俄仍不忘在歐洲南部「挖牆角」。2月,普京訪問匈牙利,同月又接待塞普勒斯總統訪俄。4-5月,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和捷克總統總統澤曼接踵訪俄,塞爾維亞則派出閱兵方隊參加紅場閱兵。對於俄與東南歐國家的互動,美歐稱「俄正在藉助魅力和金錢,以及歷史和意識形態的餘燼,有計劃地把目標對準了歐盟最薄弱的環節,以期鞏固它對歐洲一些最動蕩不安角落的影響力。」
對獨聯體:亡羊補牢又一年
獨聯體是普京「歐亞夢」的基座。沒有它,「歐亞夢」就是海市蜃樓。無奈的是,獨聯體近些年已從區域組織概念一步步淪落成了區域地理概念。基輔去意已決,讓獨聯體幾乎成了「殘疾人」,但普京依然未放鬆與「小夥伴們」的感情聯絡。一年來,作為俄拉動獨聯體的兩個輪子,歐亞經濟聯盟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艱難地挪動著。
2015年1月1日,儘管俄經濟捉襟見肘,但普京仍像「伏爾加河縴夫」一樣拉著歐亞經濟聯盟艱難啟航。1月2日,亞美尼亞隨即加入該聯盟。8月,吉爾吉斯在一番討價還價後也被俄拉入聯盟。5月,歐亞經濟聯盟與越南正式簽署了自貿區協議。據俄媒體報道稱,目前已有近40個國家有意與歐亞經濟聯盟建立自貿區,歐亞經濟聯盟正與伊朗、蒙古等國就此進行磋商。但由於俄自身經濟困難、各成員國經濟實力的差距和利益訴求的差異,歐亞經濟聯盟的未來之路仍充滿不確定性。
如果說歐亞經濟聯盟是獨聯體一體化的經濟驅動的話,那麼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就是安全驅動了。從9月14日的集安條約組織元首峰會到10月16日的獨聯體國家首腦會議,敘利亞這個域外話題都是熱點話題。普京10月16日表示,獨聯體可能成立由成員國邊防部隊組成的部隊集群,應對外圍邊界地區的危機。他還透露,約7000名獨聯體國家公民加入了IS,這些人隨時可能迴流至獨聯體國家製造恐襲事件。不言自明,俄希望這種「不安全感」在某種程度上已轉化成了集安條約組織的凝聚力。
值得關注的是,在9月14日的杜尚別峰會上,俄似乎為了增強所有成員國的參與感和責任感,決定把集安條約組織秘書長一職讓出來,由俄羅斯人一直擔任改為由各成員國代表輪流擔任。但在12月21日的莫斯科峰會上,集安條約組織成員國元首又決定將現任秘書長博爾久扎的任期延長至2017年1月1日。看來,集安條約組織秘書長的這個職務既不輕鬆,也不是輕輕鬆鬆地就可以從俄羅斯人手中拿走的。
在俄高調打恐背景下,集安條約組織12月21日的莫斯科峰會主張,在聯合國憲章、國際法準則基礎上形成廣泛的反恐聯盟,強調IS對中亞的威脅在增加,並把制止IS的恐怖活動作為集安條約組織的重點任務。而集安條約組織輪值主席、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基相在會後還特別表達了各成員國支持俄在土耳其擊落俄戰機問題上的立場。他說,「我們討論了土耳其空軍擊落俄戰機的問題,土方這種做法絲毫無助於打擊恐怖主義、解決敘利亞危機以及維護地區和平。」顯而易見,這一表態是在為俄打恐行動「站台」。
南下打恐:孤注一擲第一年
俄羅斯中東打恐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籌劃已久的。作為中東「老玩家」,俄重返中東的步伐於2015年突然提速。1月19-20日,紹伊古成為2000年以來首訪伊朗的俄國防部長。2月9-10日,普京訪問埃及。6月18日,沙特副王儲兼國防大臣訪俄。6-8月,沙特外長兩次訪俄。伊核協議簽署後,俄立刻恢復向伊出售S-300防空導彈的溝通。這一切似乎都在為俄在中東採取大動作預熱。
果然,9月30日,俄開始空襲敘利亞境內IS目標,正式吹響了俄南下「境外打恐」的集結號。普京此舉「技驚四座」,不僅讓「命懸一線」的巴沙爾政權重獲生機,而且還打翻了許多玩家的如意算盤。作為中東的「不速之客」,俄羅斯的「重返」讓中東一下子躍升為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一號角斗場。
在中東打恐行動中,雖有俄羅斯、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四國情報中心配合,但俄動手時卻依然「單槍匹馬」。為了達到震懾敵人和驚艷旁觀者的效果,俄採用了「殺雞偏用宰牛刀」的打法,把空基、海基精確制導巡航導彈等新型武器都亮了出來。按美媒體的說法,敘利亞成了俄軍測試新武器和理論的實驗場。
此言不虛,此次出境打恐是俄軍2008年對喬治亞「五日戰爭」後首次海外用兵,儼然就是俄這些年軍事改革成果的展示台。據俄軍總參謀部行動總局局長謝爾蓋·魯茨科伊證實,從9月30日至12月15日,俄空軍在敘反恐前線完成了4201次戰鬥飛行,其中動用戰略轟炸機145次。普京在12月3日的國情咨文中評價說,「俄羅斯的陸海軍部隊令人信服地證明了自己的戰備水平和不斷提升的實力。先進的俄羅斯武器大展神威,它們在實戰中的使用是無比珍貴的機會,有助於我國軍備及武器的進一步完善。」
本來,俄在敘的打恐行動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但蘇-24戰鬥機11月24日被土耳其軍機擊落,卻讓俄有些措手不及。此事件讓俄土從朋友「秒變」成了敵人,土耳其的「背後一刀」讓俄無法釋懷。儘管普京發誓要讓土耳其因其「最下作、最可恥的行為而不止一次地感到後悔」,但俄並未做出神經質和歇斯底里的危險反應,而是以不變的頻率和力度繼續著打恐行動。
顯然,俄不想因土耳其「充當恐怖分子幫凶」的行為,而動搖自己「借恐脫困、打恐立威、反恐拉幫」的戰略。但三個月過去了,俄在敘的打恐尚未取得「標誌性勝利」。據俄媒體透露,俄空軍幫敘政府軍打下的地盤,有時會在幾天後又被恐怖分子重新奪了回去。無奈之下,俄開始有意識地與敘反對派合作。魯茨科伊近日證實,俄與敘反對派建立了持續聯繫,敘反對派主要為俄空軍提供IS位置坐標,以便於俄打擊。魯茨科伊透露,目前敘利亞有多達150個反對派團體,這些組織裡面非常熱愛祖國的那部分已和敘政府軍一起並肩抗擊IS了。就在對IS保持持續打擊同時,俄還在積極與其他各方一起推動「以打促談」,以實現反恐與敘利亞危機政治和解的「雙軌並行」。
東向外交:多多益善又一年
2015年,如果說俄與美歐關係只鬆動、未鬆綁的話,那麼俄東向外交可以說是「既開花又結果」。其實,對於俄羅斯從「向東看」到「向東轉」,再到一步步的「向東進」,俄國內外專家至今仍有著不同解讀: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俄「東向戰略」是對美西方的一種短期性的「報復行為」,而一些俄學者也強調「東向戰略」無法成為俄與西方關係裂痕的「創可貼」。
對此這些爭論,梅德韋傑夫9月24日在《俄羅斯報》上發表文章稱,「俄羅斯的地理和地緣政治位置不僅允許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我們更加積極地發展面對東方的合作。這裡說的是中國、越南、日本、韓國等國家,總體上就是亞太地區國家以及上合組織成員國和分別在世界不同角落的金磚國家。」
其實,經過近20年的左搖右擺,俄羅斯「雙頭鷹」外交戰略現已日趨成熟,也越發多元化。「東向」是俄多元外交的一部分,而深化對華關係又是俄「東向外交」的重要一元。一年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普京先後在莫斯科、烏法、北京、安塔利亞、巴黎5次會晤,確保了中俄關係在繼續保持高水平發展。雙方共同推動聯合國通過「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決議並舉行聯大特別紀念會議,在上合組織等多邊框架內舉辦了一系列二戰勝利70周年慶祝和紀念活動。兩國元首5月簽署的《中俄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堪稱今年雙方合作最大的亮點,也成為兩國多年來致力於發展全方位、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取得的最重要成果。
在保持中俄關係「高位運行」同時,俄仍不忘與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加深關係,以實現其亞太地區「網狀外交」的設計。俄曾邀請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參加5月9日的紅場閱兵,但金正恩在最後一刻未能成行。俄以「普京秋天訪日」為誘餌一直調動著日本,讓日在俄日關係中始終處於被動狀態。而就在年底外交收官之際,普京又在克里姆林宮接待了遠道而來的印度總理莫迪。
推薦閱讀:
※俄羅斯出兵敘利亞攪動中東 //相山覽勝
※抓拍:為何俄羅斯街頭多美女(之二)
※新奇事件簿(翻譯+字幕+講解):俄羅斯田徑陷禁藥醜聞
※俄羅斯舉辦青年軍官舞會 帥哥美女如雲
※俄羅斯鑽探到地獄入口?傳出尖叫哀號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