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關愛中國人的精神?

誰關愛中國人的精神?徐景安


誰關愛中國人的精神,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也是催人深思的話題。黨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政府以經濟為首要目標,社會以財富為價值尺度,民眾以金錢為成功標誌。誰關心人的靈魂、精神、思想、情感呢?這是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正確選擇嗎?

中國人精神健康問題十分嚴重

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已躋身世界前列,成為第四經濟大國。但三大關係惡化,以資源緊缺、環境破壞為標誌的人與自然關係惡化;以貧富差距拉大、犯罪率飆升為標誌的人與人關係惡化;以精神障礙嚴重、自殺率高企為標誌的人與自我關係惡化。

中國人經濟狀況改善了,但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精神環境卻惡化了。中國有嚴重精神病患者1600萬,在疾病排名中已超過腦心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而躍居首位。每年有28.7萬人死於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即每2分鐘自殺9人,其中8人未遂。自殺率是國際平均水平的2.3倍,成為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自殺成為我國15至35歲年輕人死亡的第一原因。

當我向各級領導,包括國家的、省的、市的,彙報上述數據時,都表示出一種驚訝,繼而是疑問?「你這些數字是哪裡來的?」我回答:「這是國家衛生部提供的,中央級的媒體公布的」。

各級領導對GDP數、創匯數、招商數十分敏感,因為關係政績;而對精神障礙數、自殺數,漠不關心。全社會都如此。我說過,如果某個城市、某個地區,餓死了一個人,一定會引起全社會的震驚。黨政領導會重視,社會會關注,媒體會報道。政府的救助機構、社會的救濟單位以及他的親戚、朋友、鄰居,都會紛紛反省,為什麼不伸出援助之手?全社會已達成一種共識,不能容忍一個人因物質貧困而死,發生這種現象是社會的責任、社會的恥辱。然而,一個人因精神痛苦而自殺,不會引起社會的關注,更不會引起領導的重視。深圳每年自殺2000人,像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對交通堵塞問題的重視遠遠超過對人的自殺的關注。

現在只有少數大城市成立了「危機干預中心」或心理諮詢中心。精神健康根本就沒有列入政府議事日程。可以說,對民眾精神健康存在的問題,全社會到了無動於衷、麻木不仁的地步。不是「以人為本」嗎,為什麼人有精神痛苦不關心呢,人要自殺不關注呢?不是講 「和諧社會」嗎,一個自殺現象嚴重的社會,無論如何是不和諧的。哪一條,我們都說不過去。

精神健康問題的癥結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壓力,帶來緊張、不安、糾葛、怨恨、煩惱與苦悶。現代人精神、情感上發生了問題,不知向誰傾訴?這是造成精神疾病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現在,老人有老人的困惑,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困惑;老闆有老闆的困惑,打工有打工的困惑;男人有男人的困惑,女人有女人的困惑;城裡人有城裡人的困惑,鄉下人有鄉下人的困惑……他們有了困惑能找誰談呢?在西方,主要是找牧師和心理治療師。中國人拜菩薩不是求財就是保平安,也不習慣去找心理醫生。過去有向黨彙報思想、黨做思想工作的傳統,現在也已過時。因此,要關心民眾的精神健康,首先要解決的是,當民眾精神、情感發生了問題,就有人關心,有人排解,有人疏導。

我作了許多努力,但效果不佳。我強調「和諧社會」,不僅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應包括人與自我的關係。我呼籲要將精神障礙率、自殺率的降低列入十一五規劃。我建議設立情感護理系統,作為關懷民眾情感的渠道。領導們大都不予理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全黨、全國、全社會的興奮點不在這兒。對國家來說,經濟搞上去就是一切;對民眾來說,錢到手才是最要緊的。什麼精神不精神,痛苦不痛苦,以後再說。

怎麼理解發展第一

我國經濟落後,發展放在第一位,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這個道理深入人心。成功的原因也就是問題的根源。改革開放的成功就是靠了這個道理,而問題也由此而產生。注重了物的發展,而忽視了環境、社會、精神,就帶來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不和諧。由此提出了「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可是到今天為止,對「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儘管作了各種解釋,但都沒有說清楚、搞明白,我們究竟反對什麼、主張什麼?

鄧小平搞改革開放,就是抓住一個中心---「物」,生產力標準也好,發展是硬道理也好,讓一部分先富起來也好,引進外資也好,搞市場經濟也好等等,就是要把經濟搞上去、人民富起來。反對的就是空喊政治、熱衷鬥爭的政治本位論。鄧小平領導中國成功地完成了一個偉大轉折,即從階級鬥爭為綱轉向經濟為中心,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

「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呢?就是「人」,即以人為中心。

「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權利為核心,保障人的生存權、自由權、發展權;以人的需要為宗旨,人需要物質,還需要精神;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人應該自由、全面發展;以人的持續為原則,不允許以任何理由破壞生態、破壞環境。

「以人為本」就要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和諧。

所以,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不能只顧發展、只強調經濟,而要保護環境、社會進步、精神健康。

反對什麼呢,就是反對以發展第一、發展硬道理為旗幟、為理由、為借口,不顧自然、不顧社會、不顧精神的傾向。

可是,現在主張什麼、反對什麼不清晰、很混沌。核心是對發展第一的理解,好像不提發展第一,就會不重視發展。其實,今天從中央到地方、從企業到民眾,誰會不重視發展、誰會不努力掙錢?現在的問題恰怡是把發展作首位、掙錢當第一而不顧一切、不擇手段。10年前講持續發展,說持續發展的前提是發展,結果污染的項目照樣上,帶來環境持續惡化。5年前提科學發展觀,說科學發展的前提是發展,結果一直沒搞清什麼是科學發展、什麼是非科學發展。今天講和諧社會,還是說和諧社會的前提是發展,結果一直沒找到和諧與不和諧的原因在哪裡?

我認為,持續不持續、科學不科學、和諧不和諧的關鍵就在於以「人」為中心,還是以 「物」為中心。要持續、要科學、要和諧,就要以「人」為中心取代以「物」為中心。以「人」為中心不是不要「物」,也不是輕視「物」,而是使「物」的生產、消費、分配走上科學、合理、公平的軌道,即實行清潔生產,不破壞環境;適度消費,不浪費資源;公平分配,不兩極分化。以「人」為中心,更在於既重視物質,又重視精神,真正做到兩個文明一起抓。

物質主義的錯誤

一說起精神,那玩意太虛,從政府到民眾都不感興趣,或者認為,還不是時候,等富起來以後再說。可是,對國家、對家庭、對個人來說,物質、財富、金錢會有多的時候嗎?沒有。這樣,談精神永遠不是時候。其實,富起來以後固然要精神,而富不起來或不夠富更要講精神。

政府應該明白,按人均財富,中國已命中注定趕不上美國。內地城市在經濟上永遠趕不上香港、上海。中國農民不可能都過上城裡人的生活。中國絕大多數人不可能都成為富翁。按物質標準,中國人、內地人、農村人、大多數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還有什麼奔頭?當今中國,從政府號召到社會輿論、從報刊媒體到閑談碎語都是鼓動物質、攀比財富,弄得人人恨不得都一夜富起來。百姓如此,當官如此,共產黨人也如此,個個都成了「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於是,有山吃山、有水吃水、有權吃權。無山、無水、無權的,就不擇手段,搶劫、詐騙、販毒、造假……。這叫追求物質,慾壑難填;以錢為準,心永不平。

我這樣說,不是人不該追求財富。一切有本事致富的人去致富,一切有條件發財的人去發財。不能致富、不能發財的人,也要努力改善物質生活條件。我想說的是,對國家、對家庭、對個人來說,物質、財富、金錢不是唯一的追求、唯一的尺度、唯一的標準。現代社會、現代文明都是犯了物質主義的錯誤。

錯誤之一在於,金錢和財富只是成功標誌、價值尺度之一,而不是唯一。思想創造、藝術造詣、文化傳播、技術發明、知識拓展、教育成才、服務到位、敬業追求……都是成功的體現、價值的實現。相比之下,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教育家的貢獻更偉大、意義更永恆。

錯誤之二在於,把金錢和財富作為成功標誌、價值尺度,就會誘導、逼迫所有人去追求物質,這樣做的人是正常的,被社會認同、接受;不這樣做的人被當作傻瓜、有病。這就是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社會」。這樣,社會中本不應該、本不願意追逐財富的人都統統卷進財富的追逐中。醫生的首要職責是治病救人,教師的首要職責是育人成才,公務員的首要職責是盡職社會,人文工作者的首要職責是傳播人文理念,然而現在都統統把賺錢看作第一。

錯誤之三在於,單一的金錢價值標準,不能為不同社會角色、不同文化修養、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智力特質的人提供不同的價值選擇。一個人對物質的追求,受條件、關係、機會、資源的種種制約,不可能盡人如願。將金錢作為衡量標準,人的心理永遠找不到平衡點,現實總是跟不上欲求,別人為什麼比我強,他人憑什麼比我富?

錯誤之四在於,物從人的手段變成人的目的,人為了佔有物而瘋狂,不惜犧牲自己,不惜侵犯他人,不惜破壞自然;在物的追求過程中,人喪失了精神、丟失了靈魂、失去了理性、失卻了智慧,人變成了物,今為物所累,明為物所亡,失去自我,毀滅人類。

歸根到底,物質主義的錯誤在於,不懂得人需要物質,也需要精神。人的感官欲求的滿足,只具有表層的意義。人還有一種深層意義的追求,這就是永恆。對人來說,永恆的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一切曾經擁有的富貴榮華,都是過眼煙雲。人總在思考,怎麼使自己的生命延長,以至永遠,這就是精神的追求。

一生行善,期求神的庇護,來世進入天國,從宗教中尋求精神寄託,這是一種宗教精神。

父母親撫養兒女,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續,父愛和母愛是一種仁愛精神。

在危急關頭,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使別人的生命得以延續,這就是犧牲精神。

把生命注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為他人提供好服務,這就是敬業精神。

助人為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這就是雷鋒倡導的奉獻精神。

為了科學、為了藝術、為了事業,投入畢生的精力,不計名利、不計得失,這就是忘我精神。

人有了精神追求,就會感到自己的生命在時間、空間中延續、擴展,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就會擁有堅強的意志和不撥的毅力克服人生征途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他們在物質享受上或許不盡人意,但能品味到人生的快樂和喜悅。相反,一個沒有精神追求的人,儘管很富有,但依然會感到無聊和空虛。因為他們的生命在紙醉金迷中一天天消逝,看不到未來,看不到歸宿,看不到生命的意義。正如一位數學家所言:「世界上不能永恆的事物是沒有意義的事物,同樣,一個沒有永恆意識的人在天空下也是沒有意義的。」

可見,對國家、對家庭、對個人來說,精神那玩意,一點不虛。精神偉大、精神崇高、精神無限、精神永恆,可滿足人世的追求、實現人生的意義、填補人間的不平。沒有精神追求,社會就不太平、家庭就不和諧、人也不幸福。

中國與全球現代化的出路

人追求物質,還是精神;是物質多一點,還是精神多一點,這本來是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但現在成了關係中國前途、人類命運的大問題。

如今全世界都卷了全球化運動,這是以西方工業文明為目標、以物質財富為標準的現代化熱潮。美國、歐洲、日本在前面走,中國、印度在後面追。然而,全球化有三個問題無法解決:一是不平等。貧富差別擴大,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美國10%最富有人口的總收入相當於全世界43%最貧困人口收入的總和,即美國2500萬最富有人口總收入等於世界上20億最貧困人口的總收入。二是不幸福。全世界每年有100萬人自殺,4.5億人有精神障礙。歐洲自殺人數比車禍還多。人類進入精神疾病時代。抑鬱症成為世界第4大疾病,到2020年將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第2大疾病。三是不持續。中國人要像美國人那樣生活需要6個地球。全世界要像美國人那樣生活需要20個地球。也就是說全球現代化成功之日,就是人類文明崩潰之時。那麼,人類的出路何在?

中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同樣出現了現代文明的通病,即不平等、不幸福、不持續。今天的中國也只是沿海城市、少部分人實現了現代化,而西部地區、廣大農村尤其是8億農民還離現代化相當遙遠,卻已產生了資源瓶頸和生態危機。中國能沿著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一直走下去嗎,中國的出路又在哪裡?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研究人性和人學,人究竟需要什麼,人怎麼才幸福?

人怎樣才幸福

什麼是人性?人要生存、人要幸福。人與動物一樣,首先要生存,這是人的動物性。人又與動物不同,豬吃飽了,就睡覺了,人還要追求幸福。所以,人不僅要吃飽、穿暖,還要吃得好,穿得漂亮,這是物質需要;人不僅要吃得好,穿得漂亮,還要活得開心、活得快樂、活得充實、活得有寄託、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這就是精神需要。當今的現代化就是把人的物質需要,作為人的唯一需要,就是以所謂經濟人的假設為前提,即人就是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反過來說,如果不以物質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就不是人或者不是正常的、成功的人。

這種價值觀、世界觀鞭策、驅使人們追逐財富,自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問題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不和諧,人不快樂、不愉悅、不幸福。為什麼精神障礙越來越嚴重?有的為得不到物質利益而沮喪,有的為得到物質利益而疲憊,有的得到了物質利益而空虛。所以窮人精神有障礙,富人精神障礙更嚴重。

那麼,人怎樣才幸福呢?身心健康,應該是幸福的第一要素。一個人身體不健康或心理有疾病,即使腰纏萬貫,也不會幸福。情感的滿足,是幸福的第二要素。人需要親情、愛情、友情,需要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快樂有人分享,苦惱有人分憂,心靈有人撫慰,精神有人寄託。霍爾巴赫說:「在所有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潛能的發揮是幸福的第三要素。一個人能力有大小,長處各不同,只要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有益於社會,被他人接受,就會體驗人生的意義而感到幸福。那些在平凡崗位上敬業工作的人,那些將業餘時間奉獻給社會的志願工作者,那些慷慨救助他人的人,都是在創造他人的幸福中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獲得內心的充實和精神的享受。金錢和財富,是幸福的第四要素。有了它,才能無憂無慮的生活,才能保持一個人起碼的尊嚴,才能有餘力和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貧窮與幸福無緣,要幸福,就必須擺脫貧困,這是不容置疑的。

從上述幸福四要素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有錢是幸福的必要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人要幸福,除了追求金錢之外,還需要追求別的要素;二是幸福的諸要素中,有比錢更重要的要素,比如身心健康、情感滿足、潛能發揮,一個人有了這三個要素,即使錢少一些,但也會感到幸福。相反,一個人錢很多,但缺少這三個要素,也是不幸福的;三是前三個要素與幸福成正相關,一個人身體越健康、情感越滿足、潛能越發揮,就越幸福。而錢與幸福的相關關係,是不確定的,未必錢越多,人就越幸福,這取決於前三個要素的增加還是減少。如果財富增長的同時,前三個要素也增加,人就會越幸福,相反,財富增長,前三個要素衰減,人就不會感到幸福;四是要使財富與前三個要素同時增加,人就要處理好對待自我、對待他人、對待自然的關係。這就是說人要有道德。有道德情操的人,往往是幸福的人。不道德一定使人不幸。道德與幸福同在的道理,淺近易懂,應該好好宣傳。

總起來說,人擁有健康、情感、才能、道德、財富才幸福,也就是說要滿足人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人的物質需求應該是有限的,並不需要最大、最多、最好,地球資源、自然環境也滿足不了物質需求的無限膨脹;人的精神樂趣是無限的,人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獲得人生的樂趣。

滿足人有限的物質需求,鼓勵人追求無限的精神樂趣,這就是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和目標,也是我們每個家庭、個人的生活方式,也將是人類的價值追求。這是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是超越現代文明的人類新文明。

新文明、新理念、新道路、新目標應成為我們國家的新國策,並通過宣傳、教育、引導,成為大眾的價值理念、價值目標。這樣,關愛中國人的精神問題,自然就會擺在黨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

建立情感護理網路

誰都知道,汽車需要保養維修,各地都有汽車維修點。人的情感也需要保養維護,所以我建議設立廣泛的情感護理網路。當民眾精神、情感發生困惑時,能及時得到傾訴、排解。稱「情感護理」,不叫心理諮詢,是考慮到:心理諮詢只有專業工作者才能做,而情感護理可招聘志願工作者經過專業培訓上崗,有利於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心理諮詢一般是坐診等人求助,而情感護理方式靈活多樣,可以主動地表示關懷。中國人怕被誤認為有「精神病」不習慣找醫生談苦悶和煩惱,更願意採取談心方式向人傾訴。

採取情護理方式,也做人的思想工作很好的切入點。當著民眾精神、情感發生困惑的時候,也是最需要關心的時候,也正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時候。情感護理採取關愛人的方式容易被現代人接受。幫助人解脫煩惱、擺脫困惑,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難或坎坷,從中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

經過努力,我搞了3個試點。

2005年3月17日浙江省「金華市情感護理中心」 成立。成立以來,接了電話數千人次電話,成功處理了兩起報復殺人與自殺的高危事件,阻止了悲劇的發生。初步的實踐表明,這種方式對疏導、撫慰民眾的情感、維護社會安定、構建和諧社會起了積極的作用,被入選2005年浙江省基層宣傳思想工作「三貼近」創新案例。

2006年10月12日 「燕京華僑大學情感交流中心」 成立。大學生在學習、科研、生活、戀愛、就業等許多方面會遇到挫折、發生困惑,這是他們最需要關懷的時候,也是進行心理輔導、情感護理的時候,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採用情感交流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生活、學習、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2007年2月 24日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決定「情感互動中心」。企業是員工謀生的場所,也是員工情感的港灣。員工為獲得的報酬而滿意,受到心靈的關懷而愉悅。企業成為名符其實的員工之家,員工才會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員工是人,是目的。企業的成就和目標,不僅體現在規模、資產、利潤的物的指標,也體現在員工的幸福感、歸屬感的精神滿足。關懷員工情感、培育員工敬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新創舉,企業管理模式的新探索,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新舉措。農產品公司所創造的經驗,將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推薦閱讀:

懂得無常,放下執著,關愛他人,悅享人生
盲人可以通過傾聽你的聲音,感知你的「大小」
感恩父親節,關愛爸爸骨骼健康
被看見,是一種多麼深的鏈接和懂得
有關愛情的說說

TAG:中國 | 中國人 | 精神 | 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