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國新石器末期的政治形勢

我國新石器末期的政治形勢

(_追蹤蚩尤_新浪博客---2008-09-24 15:07:37)

如果能對我國新石器末期政治格局有比較清晰的了解,不僅有助於文明探源

工程,對夏代的考古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由於這個時期沒有文字,多數學者以五帝的傳說史料來論述,由於史料傳說迥異,造成公婆各理的局面。而此篇用有限的考古資料,以出土玉器為主要考察對象,(因為玉器是青銅時代前最重要的文物)。從全新的視角,結合史料傳說,盡量溶合各種不同觀點,嘗試去理清這一時期的政治頭緒。

新石器末期我國並存的古代文化主要有:甘青的齊家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太湖良渚文化,江漢的石家河文化,嶺南石狹文化。我們曾經分別對這幾種文化作過分析,並重點研究了它們的對外影響,詳見(關於龍山文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c15b501008vup.html,良渚文化對新石器時期其他文化的影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c15b501008nsf.html,石家河玉文化對新石器末期文化的影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c15b501008ly3.html)。發現這一時期以良渚和石家河為首的長江流域文化,對全國的影響最大。良渚的玉琮,石家河的獠牙玉面人,在許多相同的地方出土。見圖:除東北與河南河北外,這些玉器涵蓋了絕大部分疆土。兩種玉器都不是普通用玉,而是用於祭祀,敬天,地,神的神器,屬於當時的重器。另外,我們還分析過,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連同早期出現的凌家灘文化之間,存在承續性,而良渚與石家河文化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詳見(凌家灘文化對石家河良渚文化的影響,良渚玉文化對石家河玉文化的影響)

(山西,陝西,青海出土新石器時期良渚石家河風格玉器)

(大汶口骨琮)

(珠江石狹良渚琮)

(龍山文化中石家河風格玉器)

在神權至上的年代,重要的禮器在不同的地方同時出現,表明當時神權的統一。同樣的信奉,同樣的崇拜,這一現象足以說明長江流域原始宗教的統治地位以及其他文化的從屬性。而神權在握也預示著王權的霸主。由此來看,這一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在長江文化的統治之下。

而新石器時期全國範圍內,最輝煌的玉文化只有兩個地方,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和東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它們體系完備,內涵獨特,崇拜迥異,有各自不同的原始宗教理念。因此,兩種文化最終將產生對決,碰撞。結果是一方消失或彼此融合。

從龍山文化的發掘命名上看,山東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山西龍山文化陶寺類型,良渚文化,甚至石家河文化最早都被定為龍山文化,後來逐步發現其不同的特性才分別命名。雖然分別命名,但至少可以證明各文化之間的關聯,存在共同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說,當時在這些部落和氏族之間的交往是緊密的,或者說他們本身就是聯盟體。能達到當時最高燒制溫度的黑陶,從古良渚向外族沿伸,也起一定的作用。

奇怪的是,這些曾經輝煌的文化,唯有距今4300年形成的後紅山文化即夏家店文化,得以延續到商周外,其他幾乎在距今4000年左右,同時神秘地消失。發掘其後年代在二里頭文化之前的遺址,文明程度卻遠底於其前期遺址的水平。

我們再來考察三位中華始祖。由於當時沒有文字,又沒考古資料,幾乎所有的意見都憑藉史料傳說,所以爭論非常激烈。這裡主要採用最少爭議幾被公認的史料為只要證據。1,三祖已經進入父系社會。2,三祖同宗發源於西北游牧民族。3,炎黃二帝都在歷史上取得過絕對的霸權。4,至少在河北涿鹿有一場以黃帝最終勝利的大戰。5,此後黃帝取得絕對的統治權。6蚩尤是生活在今天湖南及雲貴等苗民的祖先。即便如此,還是存在爭議。首先,爭議集中在五帝的斷代上。這裡不仿說明一下,一些學者出於愛國之情,為讓中華文明擁有更悠久歷史的名份,想方設法把五帝時代歸為以母系社會為主的仰韶文化之中。心情可以理解,但科學不能牽強。母系當然要尊女神,西王母可以,女媧也能接受,而三皇五帝無一女性,卻在母系社會稱皇帝,不可思議。另外,有炎帝冶斤斧,蚩尤制兵,黃帝鑄鼎的青銅說,表明三祖和青銅冶煉初期有關。又有黃帝造字說,。在新石器末期文化遺址中都難以找到青銅和文字,更不要說仰韶文化了。詳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c15b501007yvn.html)其次,幾次戰役之爭。河北涿鹿之戰的意義非常重大,這裡被朱秉琦教授稱作「三岔口」。不論他們之前是否有過戰爭,不論炎帝是否就是蚩尤,此戰役的地點足以說明戰前炎帝集團的絕對霸主地位。而黃帝集團最多佔據燕山以北和今天內蒙黃土高原的一小部分地區,勝利之後才取得中原的統治權。詳見

「阪泉之戰」與「涿鹿大戰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c15b5010084k1.html)。

還有近年來漸被重視的另一位華夏始主----蚩尤。從史料上看,其相貌銅頭鐵額,頭上長角,耳鬢處形如劍戟(戰盔),是鑄造青銅兵器的第一人,誕生地有山東,山西,湖南之爭,這至少可以證明三地與他有關。作為炎帝(對其出生地爭論更多,有陝西,山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河南等)的後裔,開始時隨炎帝南征北戰,其後推翻炎帝,取得統治地位。據史料記載,炎主南方,炎帝鼎盛時期,中原大部為其所控,此時無人能與爭雄。正如《綱鑒》等記載:「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南至交趾(越南),北至幽都(北京),東至腸谷(日本),西至三危(敦煌),莫不從其化。」由此可見涿鹿之戰前,蚩尤勢力之強大。「三苗」,「東夷」共成他統治範圍內的九黎部落聯盟。但涿鹿一戰敗給黃帝。

不難看出,史料的記載與我們前面分析的考古事實,出現了驚人的吻合。兩者結合,一副巨大的歷史畫卷在眼前逐漸清晰,開始述說一個遠古的故事:

在新石器晚期,西北游牧部落里出現了兩位英雄,他們就是後來的炎帝和黃帝二始祖。二人帶領部落將士,分別出征中原。炎帝在其後裔戰神蚩尤的協助下,通過戰爭,結盟以及民族融合的方式,先後在江漢平原的石家河文化,太湖良渚文化,嶺南石狹文化,少昊的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甘青的齊家文化的領地上及周邊地區取得統治地位,並依託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統一了其勢力範圍內的原始宗教。黃帝一支最終在逐步走向衰敗後紅山文化的領地上取得霸主地位(夏家店下層文化)。但在今河北石家莊一帶疆界上,雙方不斷有衝突發生。阪泉之戰,黃帝曾一度取勝,進入到河南河北地區。此時,炎帝集團內部出現了問題,蚩尤不滿炎帝的失敗,取而代之並奪回失地。隨後,在河北涿鹿,與黃帝集團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戰,並以失敗告終。演義了歷史上最早以小勝大的經典戰役,黃帝乘勝前進,蚩尤主力余部向南潰敗,先後被趕過黃河,長江和珠江。。。。。。。至此以後,普天之下莫非黃土了。舊的文化也一同消失殆盡,新的文化即將興起。

政治,經濟,軍事都非常強大的炎帝集團敗給弱小的黃帝集團,似乎另人費解。其實,黃帝的勝利的確要感謝蒼天,這一時期的一場特大洪水幫了黃帝的大忙。詳見(五帝所處的具體年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c15b501007xub.html)在記載和描述這次戰役的傳說史料上,可以輕易找到很多大洪水的證據;在對這一時期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上,同時存在很多被洪水沖刷過的證據。殘酷的戰爭和特大洪水帶來的巨大危害是可以想像的,需要長時間修養生息,所以,後期文化水平在一定時間內,低於前期文化就不難理解了。如果存在夏文化,那麼一定是南方長江文化和北方遼河文化碰撞產生的。即良渚石家河文化與後紅山夏家店下層文化相互衝突融合而成。因此,尋找黃帝的遺迹應多在北方,炎帝蚩尤的遺迹多在南方,黃帝都城更應該在中原偏北地區。


推薦閱讀:

為什麼 1968 年前後,中法美日捷等多國年輕人都陷入了狂熱、造反、激進當中?
剛剛看完《辯護人》,我想問一下,軍法大於憲法嗎?
中國在哪些方面讓外國刮目相看?
最近在看《走向共和》,我很好奇,為什麼西方國家願意幫助中國維新?
★【亞里士缺德】★ 中國崛起策十七:民主政治道路上的挑戰和難題

TAG:政治 | 石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