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歲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
第一個任務:這個階段培養孩子愛學習和讀書。
我們先舉一個反面的例子:我們特別在乎孩子的學習,我們喜歡在學習的時候糾正孩子的習慣,學習的時候要他腰坐直,筆要拿正,字要寫端正,很多時候孩子的體驗是什麼?不讀書的時候天下太平,一開始讀書媽媽喋喋不休的來了。很多時候一問媽媽你孩子學習好不好?馬上臉下來了,聰明不往正道上走,學習很差,媽媽充滿著糟糕的挫敗的體驗,這些體驗孩子知道不知道?你不說他也知道。一個人生氣了,你不說別人都知道你生氣了,是訊息在交換。一個5—10歲的孩子沒有價值觀,沒有好惡觀,他在感覺。他從來不挨打,他讀書不好就挨打,對孩子的隱喻是什麼?學習是一件不快樂的事情。小時候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你要是考試老是考得不好,很多男孩兒在這方面挨打,女孩子也是壓力很大。學習成了讓孩子們感覺到矛盾的地方。 玩的時候大家都很方松,媽媽的笑臉也很多,那個孩子美好的體驗,每到讀書的時候就被破壞了。(很顯然,這樣我們很難培養出喜歡學習的孩子)
下面我們看李子勛老師有怎樣的建議:假設我們需要孩子喜歡學習,不是他學習好壞,對5—10歲的孩子來講關鍵是喜歡學習的行為而不是成績。因為他太小,他這6年學到的知識不值得一提,就算中學學到的知識也不值得一提。我們中學學什麼?牛頓定率,你看我們物理學和很多科學,我們在現實中能實現嗎?根本不可能。就是同一個人開車在同一個城市,不在同一個時間,哪怕一個筆直的道路沒有塞車、沒有紅燈,你也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到達。所以這些都是什麼?抽象科學,叫靜態科學。從大學以下的科學,都叫靜態科學,沒用的科學。但是孩子為了學這點東西傷痕纍纍,那些知識你看你們誰在用大學學到的課本?沒有,知識都在流動和改變。但是,孩子們為了讀書,卻跟爸爸媽媽變成了敵人,這就是得不償失。如果這個孩子一讀書,只要他看書,在研究在思考,在做拼圖,大家就非常的安靜,就讓他感覺到他在做任何學習的事情都具有特權,媽媽本來要喊吃飯,突然看到孩子在看動畫書,媽媽跟爸爸說等一等,兒子在看書,等他看完了再吃飯。兒子聽了什麼感覺?讀書那麼重要。他讀書的時候歪著倒著,寫字的時候潦草,做作業的時候錯了都沒有關係,因為我們要發展的是他的行為,不是他的知識。只要是學習,只要是涉及到學習的行為,全家都會說安靜不要打攪他。同樣爸爸看書的時候,媽媽不要讓孩子鬧,讓孩子覺得學習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要在學習的時候批評孩子,什麼時候批評他,如果看電視告訴他坐直了,你不坐直你的腰要出問題,你要專心,你只要分心電視關了。我們要訓練孩子「關注」不要在學習中,要在玩的時候,玩的時候規規矩矩的玩。你玩沙的時候要規規矩矩玩,在玩的時候培養習慣,只要學習,學習的時候天王老子來了都不怕。他把鄰居的玻璃打破了,他知道爸爸回來肯定要挨打,假設兒子知道他讀書爸爸就不敢發脾氣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只要你回家孩子一定在看書,孩子逃避你的打罵,唯一的方式就是學習。如果這個方式在5歲開始,我們就像催眠一樣,贅述。這樣5—10歲他並沒有在知識上面獲得多少,但是對學習本身的喜愛和安全感,當我讀書的時候發現家裡是特別安全的。哥哥姐姐、爸爸媽媽不影響我,這個人只要他心情不好,他唯一能夠解決的就是讀書,他一讀書他的全身處在一種寧靜和安詳裡面,這種孩子他到了長大以後他不讀書就不可能,他不讀書反而活不下去。再加上從小建立了良好的讀書感受,就是只要讀書,並不關心他的成績怎麼樣,因為他喜歡這個東西,他的成績不會差。因為他喜歡讀書寫字做作業、看科學的東西,讀一些有意識的、思考。結果他從5歲開始就會產生一個動力,這個動力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後來成為科學家或者學者。至少他大學以前學習是不痛苦的。 很多孩子小時候學習上挨打,結果整個學習過程中充滿著壓力和不快樂,儘管他學習好,但是他回憶起來的時候是極不開心,因為他無法在學習中獲得快樂。但是一個孩子5—10歲總是讓他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在和快樂,他在以後的學習中就總能找到這個感覺,學習就不是苦差事。儘管這個孩子智力不如別的孩子高,儘管他仍然不是一個學校傑出的人,但是學習行為本身對他的挫敗和傷害就變得大大減少。因為5—10歲建立了強大的學習興趣,他不會放棄學習,終身他都願意學習。儘管他的智力被父母或者某種決定不會成為一個學者或者科學家,但是他終身都可以在學習這個行為里得到安慰,就是這樣,這就是他的安全島。 所以假設你們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玩的時候要告訴他一些方法,怎麼做怎麼站,怎麼怎麼樣。或者要建立他的道德感或者競爭力量,玩的時候要告訴他你一定要跑得快,學習的時候不要告訴他你一定要考得高。你要告訴有價值了,學習就不是個好事情。當然了,肯定爸爸媽媽不會這樣乾的。你們害怕這樣,其實前幾年看不出來,小學三年級以下看不出來,但是後勁在後面。跑馬拉松的人不是前面跑得快,中間團隊到後1/3發力那才是冠軍。迷信裡面說人有30年運,小時候學習好,長大沒有運了。我們大學前三名今天都不好,總是他們第一第二第三,一個就是大夫,一個就是小兒科主任,沒有一個是富裕的,沒有一個掙到錢,沒有一個出名的,為什麼?好運都用完了,那個時候走運都是分數,但是你兒子30歲走運拿的都是錢。不要強調小時候就要那麼優秀,你小時候不是,你兒子也不是,不要以為你兒子不好。你還不如建立他學習的快樂,確保他學習不受創傷。(這是我整理的一段,不是說所有觀點都是支持的,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就是說我們儘可能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批評他,讓孩子感覺到學習總是跟批評聯繫,我們要做的是鼓勵,好的時候鼓勵,鼓勵多了,孩子的好行為就多了,學習受到鼓勵的時候多了,自然就熱愛學習了。sunny)
第二個任務:建立規則,培養習慣。
重要的是習慣,因為所有的跟孩子建立規則都只能在5—10歲,5—10歲沒有建立規則,你要建立就很難了。建立什麼規則?比如告訴孩子你的行為要不影響他人,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一切事情,但是你想做的這件事情別人會煩惱的時候,寶貝就不能做,就讓他從小就感覺得到「他人利益」。如果從小媽媽這樣教育他,就不一樣。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在5—10歲建立的,如果沒有建立他會肆無忌憚。
每個家庭都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比如尊重媽媽。建議5—10歲規則一定要少。就一條,比如每半年,每一年只對某一個規則進行建立,過了別想,過了孩子不聽你的了。比如說尊敬父母,只有在尊敬父母的時候得到表揚,其他做任何事情都得不到。中國的孩子規則太多,爸爸媽媽定很多規則,社會也是規則滿天下。中國人就是規則太多,結果形成了民族整體沒有規則。為什麼呢?5—10歲是兒童建立自在規則的時候,如果我們給他一個規則,他自動會衍生出其他規則的適應環境。但是這些規則是他自己創造的,不是外部強加的。但是如果這個年齡給孩子太多的規則,他就失去了自己去創造規則的能力。現在中國的現實就有點像這樣,看看沒有警察,入口到出口就走了,反正沒有探照燈沒有警察就直接走了。比如我一個朋友被警察抓住了,他說我真的沒有看到你站在那兒,不然我不會從那兒出來,警察就笑了。這個規則是外部的,我不必遵守,只有在規則要懲罰我我才遵守。5—10歲,我們給孩子就是要建立起這種規則,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尊重父母。如果這個時候建立規則沒有青春期,他再逆反也不會把父母當成對象,為什麼?因為小時候在這個規則裡面建立了尊重父母、尊重老師,尊重很多人,這是小時候建立的。或者建立一個規則,你得料理好你自己,你把自己的床鋪弄好,但是不要同時有十個規則。比如一個孩子挨打了就寫保證書牆上一貼,14條,第一條我要怎麼怎麼樣,他絕對完成不了。5—10歲的兒童沒有那麼多能力,好學校只有幾條規則。你到四中看,就兩條,尊重老師,愛護同學,只要做到兩條就是好學生,所以人人都是好學生。再看一二三中學,一二三中學的學生守則那麼厚,一共207條規則。哪個孩子能夠做到?詳盡的規定在學校要幹什麼,結果那個學校是全北京最亂的,還有帶刀進去上學的。家裡也一樣,你跟兒子定的規則越多,他犯錯的越多,最後他成為一個壞孩子。你規則少,他做到了就是好孩子,這就是言語的刻板化。所以只定一個規則,一年以後你覺得有另外一個規則要定,就定那個規則。但是這一年他只有做到這一條才是Good所以制定規則這個時候來做。
加拿大很多地方不讓中國人住,原因就是中國人不知道魚塘里的魚那個森林裡面的松鼠和刺蝟是不能隨便打的。對中國人來講沒有管的東西拿回家就是自己的。所以他們就把魚塘的魚拿來吃,把松鼠捕捉了來吃。結果激發加拿大人的憤怒,他們覺得自然生成的生靈,沒有人敢去傷害他,因為不是你養的,你養了兔子殺了我沒有意見。但是大自然哺育的生命,你卻拿回家吃了,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其實這些孩子都是善良的,但是他們生活在沒有內在規則形成的年代。大自然的生命不能夠隨便捕獵,不能夠隨便殺了,如果殺了警察要找你麻煩。你要殺麋鹿警察會抓到你關幾年。 (我覺得規則的關鍵是:不妨礙、不傷害。我們給孩子自由,但是這個自由是不妨礙、不傷害別人為基礎的。Sunny)
第三個任務:孩子的社會化過程的完成。
5—10歲是孩子社會化過程的一個重要關鍵期。一個是社會性情緒,爸爸媽媽要善於引導孩子很好的處理他跟老師的情緒。比如老師不喜歡他,千萬千萬不要附和老師也不要附和孩子,你要做交流。老師不會只愛你的孩子,怎麼辦?你要成功的去把老師的信息和孩子之間達成解釋,你要做調和人。鼓勵他的社會情緒,包括鼓勵他去交友,鼓勵他去理解自己的情緒,比如喜歡誰和不喜歡誰。媽媽告訴他,可能你不喜歡這種人,而不是這個人。比如我特別討厭我的媽媽怎麼樣,我會說如果有人這樣做你會生氣嗎?我們要把個體特徵放在一個群體裡面。所以這個社會信息處理裡面,在5—10歲爸爸媽媽既要鼓勵他參加社會活動,又要處理他的社會性情緒。因為很多情緒是他過去沒有體驗過的,比如這次跳舞恰好沒有選你女兒,但是女兒覺得跳得最好,為什麼沒選她,媽媽要抓住這些事件要識別他的情緒,並且鼓勵她繼續爭取想要跳舞的資格。 這三個方面對孩子5—10歲非常重要。比如有一個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媽媽花錢擺平,這些看起來好,但是對孩子適應社會的未來,青春期以後變得非常糟糕。所以5—10歲是一個爸爸媽媽在教導孩子最美妙的時候。因為這個階段,包括藝術感,音樂欣賞力都要爸爸媽媽跟孩子充分的討論,關於品嘗、藝術、美感。為什麼?青春期以後孩子一旦選擇了什麼樣的價值觀,美感、藝術感,他終身不會改變,還不如5—10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引導他。比如媽媽房間里擺一些經典藝術,或者媽媽聽一些美妙的音樂。但是你不要說他聽的韓流不好。5—10歲你說他可以,但是青春期的時候他爆炸性的喜歡自己喜歡的,這個時候你說他不會聽。因為5—10歲他知道爸爸媽媽是權威,但是一到青春期以後你就搞不定他,還不如5—10歲和他形成共情,就是你喜歡什麼,兒子會喜歡什麼。如果他喜歡什麼媽媽總是可以欣賞他,但是決不去重複他,他會去考慮。現在孩子喜歡看動漫,大人也要學會,怎麼說?動漫對孩子的智力發展來講還是有很多影響。因為片斷化的東西對80後、90後的孩子思維影響很有意思,它是跳躍性的,我們成年人根本看不懂,一個圖片、一句話,但是孩子們看得懂,他們會看出完整的故事來,我們不行。我們需要完整的言語解釋。我們不說認知了,認知是很複雜的過程。 當我們的民族,小時候過多的給予孩子規矩,結果造成他沒有規矩。過多的給予他學習壓力,早10歲以前過多給予他學習壓力,結果就是他不喜歡學習,過多的溺愛,保護他,結果是整個社會處在危險狀態。
推薦閱讀:
※寄宿制幼兒園有哪些利弊?
※MOOC 對於傳統高等教育會有怎樣的影響?對於促進教育改革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一道題獲得10道題的經驗值 | 關於作業,你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2018年,學校教育做什麼,怎麼做?
※獨家乾貨 | 上海各區25所公辦示範園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