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八品 靜慮 課後思考題答案

《入行論釋·善說海》第八品靜慮課後思考題答案 2013-08-27 17:47閱讀: 頂禮一切如來!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智慧勇識!頂禮傳承大恩上師!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為度化一切眾生,弟子願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註:問題中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此內容均來自網路收集,隨喜大家聞法功德!)第111節課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沒有專註於佛法,原因是什麼?應當如何對治?你平時是怎麼做的?答:不專註的原因,一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很可怕,二是周圍的環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較差,以這種種因緣所致,心整天處於散亂和迷亂中。應當舍離世間的一切,完全拋棄塵俗的妄念。這樣身心得以寂靜,散亂就不會產生了。638、為什麼要斷除親友、名利等世間俗事?應該怎麼樣斷除?答:修行人如果不遠離親友名利等,身心常為這些所羈縛、干擾,那麼要舍離世間,生起出世的禪定、智慧,可以說是無有任何可能性。這些貪執都是輪迴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斷除這些,則斷絕了出離輪迴的希望。依靠禪定所生的勝觀,才能滅盡種種煩惱種子。知道了這個道理後,應當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須先使內心遠離世間貪著。639、禪修為什麼需要良好的環境?為此你有何打算?答:外境對心識的作用非常大,《學集論》云:「若除外境擾,心寂不動搖。」倘若沒有外境的干擾,心便會寂然不動,所以我們應首先捨棄俗世的憒鬧而使身寂靜。假如身體得以寂靜,心也會從分別妄念中解脫出來。640、名詞解釋:外散亂 內散亂 寂止 勝觀 九種住心答:1)外散亂:身體跟親朋好友吃喝玩樂,口裡說些無關緊要的話。2)內散亂:意識胡思亂想,分別念紛紛湧現。3)寂止:心安住於真實的法界。4)勝觀:真正認識了法界的本性。5)九種住心:安住、正住、攝住,從外方面進行調心;近住、調住、寂住,從內方面進行調心;最寂住、續住、等持住,從密方面進行調心。依靠這九種調心次第,令心逐漸得以安住。第112節課641、為什麼說貪執無常的親友,是非常愚痴的行為?我們應怎樣將此轉為道用?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答:為了貪執一個人,便會造作種種惡業,種下種種惡的習氣,果報成熟以後,後世將墮入惡趣,千百萬劫中見不到所喜愛的人。縱然下一輩子偶爾見面,是親是怨也很難預料。所以貪執無常的親友,去觀察時無有任何意義,反而是毀壞自己的根本因。在修行中捨棄暫時的親人,應了知一切眾生都曾做過自己的親人,從而拋棄狹隘的貪愛煩惱,代之以廣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報答輪迴中一切父母親人的恩德。642、假如自己如願以償,得到了所喜愛的人,是否就會從此滿足?為什麼?對此你有哪些感受?答:並不會就此滿足。因為眾生的慾望沒完沒了、永無止境,佛陀在有關教言中講得非常清楚,對人事物的貪戀越大,執著就會越多,如同飲用鹽水一樣。《廣大游舞經》云:「喜歡世間欲樂者,如飲鹽水無足時。」643、為什麼說「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請分析其中的邏輯關係。答:因為貪執親友,心靜不下來,寂止就沒辦法產生;沒有壓制煩惱的寂止,勝觀智慧如同無根之苗芽,無法生長起來;而本來清凈的諸法實相,也就不可能現見。644、無常的親友為何能毀壞常有的解脫法?這種說法是否矛盾?為什麼?答:不矛盾。因為世間親友雖是無常易壞之法,但我們因對其百般執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來藏智慧,一直沉溺在輪迴中不得解脫。645、本論中「凡愚」的範圍包括哪些?如此鑒別有何必要?常與這些人交往接觸,會有什麼過患?答:「凡愚」按藏文講義的解釋方法,分為與智者對立的凡愚、與老者對立的凡愚、與聖者對立的凡愚。本論指的是與智者對立的凡愚,並不是與聖者對立的凡愚。有些人說:「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貪心,這是不會避免的。因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薩,所以難免不精進。」如果鑒別了此處的「凡愚」是與智者對立的凡愚——愚者,就間接說明了智者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不一定非要獲得一地菩薩以上的果位。世間凡愚的行為,無非是出於貪嗔痴的惡習煩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不求向上解脫,只有恆時積累罪業。如果一心親近愚痴的凡夫,行住坐卧也隨同他們,這無疑會導致自己墮向三惡趣。甚至像麥彭仁波切所說: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毀鮮花一樣,一個晚上就全部毀壞了。如果想得到解脫,趨入聖者之安樂境,那就毫無必要去親近凡愚。第113節課646、為什麼說與凡夫愚者交往時,對他們沒有利益,對我們也沒有利益?答:對他們無利:因為凡夫愚者剎那之間會成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須臾間又會變成仇敵,對於本應歡喜信受的善行也會生起嗔恚,非常難以取悅。所以,進獻忠言時,他們不但要生嗔恨,還會反勸我們放棄各種善法,如果不聽從他們的惡言,便會大發嗔怒而墮入惡趣。對我們無利:凡夫愚者對勝於自己者生嫉妒;對與自己相等者,則爭強好勝;對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稱讚會驕矜自滿;聽到逆耳之言是怒氣沖沖。與這樣的凡夫交往怎會有利益呢?與他們親近交往,必定會導致自己犯下自贊毀他的罪過,並且喜好閑談世間的無義之事。總之,和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的修行沒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給他們真正的利益。647、既然與凡愚相處有害無利,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是否與大乘菩提心相違?為什麼?答:作為大乘修行人,不能捨棄眾生,將他們置之不顧、拋之腦後,但要明白的一點是,我們的行為在什麼樣的人群中可以展開,在什麼樣的場合中可以行持,務必要掌握這個分寸。如果現在因緣沒有成熟,盡量不要接近他們,不然很有可能被他們同化。這與大乘菩提心不相違。因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強,如果自己沒有定力,只會隨順他們,最後使道心徹底退失。我們應遵循佛陀的教言,內心中不能捨棄眾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響時,行為上還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為主!648、在修行的時候,為何要選擇適當的環境?應盡量避免與哪些人接觸?請引用教證進行分析。答:人畢竟受環境的影響,也受別人語言的影響,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個特點。若與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沒有幫助,我對他們也無法饒益,故而只有遠離他們,默默發願將來度化他們,現在最好不要跟他們同流合污。否則,不久的將來,自己的道心必將退失無疑。《寶雲經》中說了九種惡知識:破戒者、邪見人、失威儀者、邪命人、樂憒鬧處者、多懈怠者、樂著生死者、違背菩提行者、樂居家眷屬者。若與這九種人接觸過密,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違緣、障礙,因而應敬而遠之,謹慎地對待。第114節課649、正式講課之前,上師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幾點?你平時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答:1)提醒每天早上修菩提心;2)聽法的行為要如理如法,不能看法本以外的書以及做其他事情、講話等;3)在每次聽經之前,大家一定要發菩提心,並且在發心時要串習訓練。650、修行人理當以什麼原則與人交往?為什麼要這樣?答:應該遠離凡愚俗情的羈縛。一旦遇上了,應和顏悅色地善待他們,但是不要過於親密,最好採取君子之交的不親不疏。世間的一切都會顯現無常,而且每個人前世的業力不同,今生的性格愛好也不同,沒有深交時覺得對方一切都隨順自己,言行舉止隨自己而轉,實際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漸交往的過程中,不可能不發生矛盾,對別人的希望越高,最後無常到來時,失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穩重自主的心態處世修行,今生定會過得安穩而富有意義。651、請以比喻說明,出家人與施主之間應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否則會有哪些過患?對此你有何深刻體會?答:作為一個出家人,外出化緣乞食時,應像蜜蜂采蜜而不戀花一樣,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後,對施主應視為素昧平生,與他們淡然相處。如果一個凡夫出家人,長期與固定的施主來往,貪執習氣難免增長,結果施主把上師執為己有、上師把施主執為己有,對雙方都是一場災禍。彼此互相捨棄、製造違緣、爭鬥詆毀的情況會經常發生,甚至僧人因與施主經常交往,最後會還俗成家,墮入世俗之網。652、為什麼說貪執將會導致無量痛苦?請從出世間、世間的角度一一分析。答:從出世間法而言,哪怕你只貪一點食物,來世的果報也非常可怕。在活著的時候,對人也好、財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貪執。否則,臨死時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態,很有可能會墮落。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很多人貪這個、貪那個,世間上可貪的對境非常多,得不到時就很羨慕他人,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完美,總想要成為別人。但回歸原地的時候,其實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貪執都會消於法界。第115節課653、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名聞利養?請說明你的理由。答: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貪著外境財利,貪著這些將引生墮落三惡道的恐懼。貪慾重的人今生會因所欲不遂而恆常處於懊惱痛苦之中,在後世,更會因此而招感墮落惡道的恐懼痛苦。另外,名聞利養的本性是離散壞滅的無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無有任何實質,人們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去追求,最終也會如同夢中的買賣,實際中毫無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財物利養豐富,美名也傳揚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卻無法隨心所欲地伴我去後世。654、在聽到別人讚美或毀謗自己時,應該怎樣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對?世間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樣對待的?答: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讚美,此時應把持自己,去反思這並不值得喜悅,因為在讚歎者的背後,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眾生對我不滿,在這種情形下,自己還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同樣,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譏諷、毀謗,此時也不能因此而頹喪、憂傷,喪失信心勇氣。以全面的眼光看,雖然眼前有人譏謗,但其他還有很多人會讚歎、鼓勵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為那些區區的譏毀言詞而憂傷。後一問請自己發揮。655、在利他的過程中,眾口難調,無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滿意,這時候應該怎麼辦?你以前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答:佛陀都無法滿足所有眾生的願望,我們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只要自己發心清凈,對得起一切眾生,應該自己做主、憑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為有人誹謗就放下來。第116節課656、前面講菩薩要全力攝受眾生,這裡又說要捨棄凡愚,前後是不是自相矛盾?為什麼?在此過程中,需要避免哪種誤區?答:這並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講得非常清楚,如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里說:「雖無力利他,彼意樂恆行,何者具彼心,彼實行利他。」雖然我們沒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顆純潔的利他心,實際上已經利益眾生了。我們作為凡夫人,直接利益眾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說,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過利他的發心來利益眾生。當然,大家也不要認為只發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機會,也什麼事情都不做,這是不應理的。假如會受到環境的污染,那可以暫時保護自己,但如果有了不為外境所擾的修證功德,度化眾生義不容辭。657、寂靜處的友伴和處所分別指什麼?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樣創造寂靜環境修行的答:友伴:指山林中的樹木、飛鳥和走獸。它們不會發出刺耳煩心的言詞聲音,與它們相處,內心會非常安樂平靜。處所:指樹下、山洞裡、無人寺院中。可使心對什麼都不牽掛,不再眷念家宅和親友,完全斷舍一切對塵世的貪慾。第117節課658、遠離鬧市而前往山林,這對修行有什麼幫助?若不具備這個條件,那應該怎麼辦?答:可幫助修行人斷舍對塵世的貪戀。安住這樣的環境中,與遼闊的大自然渾然無隔,遠離人世那種充滿擁擠與爭奪的狹隘空間,心也會變得廣闊而清明,對住處難以生起「這是我的住所,那是他人的住所」這類分別執著。在住所方面無牽無掛,則可自由自在而至各處修法,從內心斷除對世俗貪執的無明習氣。如果條件不具足,也應該知道大自然對修行有非常大的幫助,而這樣發願:「因緣具足時,一定要遠離城市而前往寂靜處修行。」發願的力量也極大。同時,每天不能離開善知識的教言,經常聞思修行,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心相續。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時,覺得他們非常可憐,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說明理由。答:覺得他們可憐,是一種顛倒的悲憫,所以看到寂靜山裡的修行人時,一定要隨喜。因為用正理來分析的話,拋棄一切在山裡苦行的人,在人類歷史上是最偉大的。他們知道最有意義的是什麼,完全明白解脫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此外任何事情都沒有多大意思。修行人對搞世間法沒有興趣,因此無喜無憂地安住在山林里,遠遠勝過世間上的一切快樂。660、在衣著方面,寂靜山裡的修行人與世間人有什麼差別?今後你有什麼打算?答:寂靜處的修行人生活要求不高,對衣物也沒有什麼貪執,沒有掛礙且很快樂,他們只需一兩件衣服,有換洗的就足夠了。但若在大城市裡生活,則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黃色的、後天穿綠色的,每個人要有很多套衣服,經常要換來換去,因衣物而心生煩惱。後一問請自己發揮。661、到屍陀林和墳墓處時,怎麼樣觀想才有意義?答:看見死人的骨頭時,自己應該思維:「這些人活著的時候,對自己的身體極其執著,可是現在無一例外地變成了這樣。我現在的身體也與此相同,雖然天天愛護保養,一旦死去,也跟屍陀林里的白骨沒有任何差別,執著它又有什麼意義呢?」將眾生的身體與自己的身體相對比,心裡反反覆復地思索,應該深深體會到輪迴的本性,而觀厭離心。第118節課662、有些人不願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麼?應該如何斷除?答:原因要麼是貪執身體,要麼是貪執親友,要麼是貪執財產。1)斷除貪執身體:身體很快就會死亡、腐朽,它的臭氣使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趨前品嘗,這樣的無常變壞結局最終一定會降臨,因而身體不是該貪執的對境。2)斷除貪執親友:自己孤零零地獨身來到世間,出生時骨肉本是連在一起的,死亡之後也得各自分散,更何況是個體相異的親友了。生時,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時也只能獨自死亡,自己的苦痛無法代受,親友眷屬有什麼利益呢?3)斷除貪執財產:死亡時連最珍愛的身體都要捨棄,財產受用又有什麼用呢?663、在修行的道路上,為什麼說危害最大的就是親友?對此你有哪些體會?答:對一個山裡的修行人來說,怨敵來到面前,強迫他不準修行,必須離開修行道場,他不一定會言聽計從。但親友的軟言慰語,很多人都無力抵擋。所以,許多修行的違緣並不是外來的,而是身邊親人帶來的。藏地有些大德說:「外面的魔並不可怕,家裡的親人才可怕。」為了修行而與他們斷絕關係,才是上等修行人。664、當今世界上,人們極力歌頌愛情,認為兩個人永遠在一起最幸福。這種論調正確嗎?請說明你的理由。答:不正確。兩個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由於彼此的業力不同、愛好不同、性格不同,經常會發生矛盾爭執。現在很多的人,剛開始將幸福完全寄托在對方身上,希望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但結婚久了以後,兩個習氣不同的人,關在一個屋子裡極其痛苦,連做中午飯都意見不統一,吵得不可開交。因此,世間上的很多觀念,都是顛倒的邪念,完全不符合實際真理。665、死亡來臨之前,我們應該怎麼做?在這方面,你有什麼安排?答:在還沒有死之前,主動地捨棄親眷,趁早趨往寂靜的森林中,獨自一人修行。如果沒有這種條件,也應該自己創造一個寂靜的環境,在家裡精進聞思、好好學佛,自己有了善緣和善念時,一定要當下決定,不要一直把修行往後拖。第119節課666、親友臨終時,我們為什麼不能哭?按照世間傳統,不哭的話,大家會覺得你不盡人情,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答: 如果哭的話,對亡者沒有任何利益,反而有極大危害。因為親友的痛哭會牽動他的戀慕,影響臨終時的正知正念,本來他有機會解脫或者轉生善趣,但由於一念之差,很有可能下墮惡趣。如果你實在忍不住,也應到遠處,偷偷地哭。667、請以教證說明,為什麼臨終時隨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還可以隨念哪些對境?答:《寶燈經》中說:「臨終隨念佛,指向佛陀像,讚頌皈依偈,此人獲佛光。」假如臨終時想著佛陀,或者看著佛像皈依、讚頌,此人定能獲得佛的加持,不會墮入三惡趣。尤其是戒律清凈、修行精進的人,死時能憶念佛的話,一定會獲得往生,如《別解脫經》中云:「恆持清凈戒,精進修行者,臨終無憂愁,如火中解脫。」《月燈經》中也說:「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憶念佛,痛苦不被奪。」因此,臨終時再怎麼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會消失無餘。隨念的對境,還可以是法寶、僧眾、菩提心等。668、假如你沒有機會住在寂靜處修行,那你平時怎樣安排時間?請具體說明。答:請自己發揮。669、為什麼說貪慾的過患相當可怕?請引用其他公案說明你對此問題的理解。答:貪慾會給今生來世都會帶來莫大的災難:今生會遭受砍殺、捆縛等痛苦,來世則會墮入地獄等處。如《本師傳》中云:「貪慾如嗔蛇,毀壞今來世,智者不應依。」其他佛經中也說:「欲妙之奴遭剖剁,砍頭挖眼斷手足,貪慾令墮眾生獄,令轉餓鬼與旁生。」佛陀在《方廣莊嚴經》中,還用毒葉、寶劍、火焰等比喻闡述了貪慾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貪心增長,一切苦惱都會出現。第120節課670、佛經中宣說了女人的種種過患,所以有些男眾一見到女人就特別恨,這種做法正確嗎?為什麼?答:不正確。口口聲聲說女人低劣、始終以蔑視的眼光來看待女人的男人,其實貪慾之火非常強烈。有些男眾剛出家時,看見女人就滿懷仇恨,剛開始是這樣的話,不久後很容易毀壞戒律、成家生子。所謂的女眾,畢竟也是眾生,對眾生不能過於嗔恨。佛在經中剖析女人的身體,目的是為了對治男人的貪心,而實際上男人的身體也是骨肉組成,同樣不清凈,相續中也有諸多煩惱習氣。應該了知自他的身體都無有可貪之處,因此不該走極端。671、異性的身體為什麼不值得貪執?對此,你有哪些體會?答:1)有些人為了得到所貪愛的異性,全然不顧造罪與惡名,從後世來說,為貪執異性而造罪的人,一定會感受三惡趣的猛烈痛苦。得到異性的安樂,只是短暫有漏的小安樂,依此所帶來的痛苦卻是長久、劇烈。2)除了一堆骨架和血肉等不凈物之外,異性的身體更無其餘可貪之物,與其苦苦貪戀這個自己無法主宰的身體,何不如追求解脫的涅槃妙樂?672、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你應該怎樣守護清凈的戒律?答:必須以正知正念來攝持,不應貪得無厭,要認識到煩惱和所貪對境的本質。倘若你沒有任何執著,稍微交往也沒有大的過失,但是作為凡夫人,對異性的煩惱極其猛烈,真正能對治有一定的困難。因此,上師如意寶經常提醒大家:首先應當選擇環境,若對戒律各方面有損害,應該火速離開,選擇其他的地方。第121節課673、很多人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別執著,對方稍微跟異性說幾句話,自己就妒火中燒、疑神疑鬼,怎樣斷除這種顛倒的嫉妒心?答:以男人為例:貪慾很重的男人,對自己的妻子極為貪愛,別的男人偷偷看上一眼,他也會嫉妒難平,馬上將她遮掩起來。然而不管你以前如何護惜她,當她死後被扔在屍陀林,禿鷲一塊塊地撕食她的皮肉,那時你卻無動於衷,明明你很貪愛她的容顏身體,現在為什麼不去竭力保護她?由此觀察,應該明白身體的本質到底如何,數數串習,便會減輕貪執和嫉妒心。女人以同理進行觀察。674、有些人花費極大的財力和精力來保養身體、化妝打扮,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具體分析。答:在屍陀林中,即使昔日楚楚動人的美女,死後也為眾多禿鷲、野獸所吞食,事實既然如此,你又何苦耗盡財產、精力,不斷在這種鳥獸食上浪費自己的生命,造作種種惡業,以花鬘等裝飾這些鳥獸的食物呢?花費大量的錢財裝飾這樣的身體,完全是愚痴之舉。如果一個人長年對豬、羊、雞鴨等禽獸百般呵護,用金銀美飾打扮裝飾,然後送給猛禽惡獸做食物,這種事一定會令人們譏笑不止,而事實上,世人都在干著這種可笑的蠢事。其實人們特別喜歡的身體,除了給禿鷲當食物以外,沒有任何價值,它唯一的價值就是能依靠它修持善法。675、佛經中說:「增上貪慾者,不知理非理。」對於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體會?答:請自己發揮。676、人們以貪心來擁抱所愛的人,作者是怎樣剖析這種行為的?你覺得合理嗎?答:從前,你連穿著衣服的女身都要貪愛,而今為何不欲求那裸露的女屍?如果你厭惡不凈的屍體,那為什麼要擁抱衣服包裹的身體呢?人們貪愛女人,根本沒有任何理智可言,仔細觀察之下,到底在貪愛什麼呢?華麗的衣飾並非男人所貪的對象,而衣飾下女身的真正本質,唯是一堆血肉、白骨等不凈物,跟屍體沒有什麼差別。如果是喜歡這種不凈物聚成的身體,那麼當它裸卧在屍林中時,你為什麼不喜歡擁抱,反而要生厭噁心呢?若用智慧寶劍去剖析,女人的身體只是一具活屍體,但是世人貪心增上時,愚痴偏執那些不凈物,虛妄地生起種種滿足,如同瘋狂者享受不凈糞一樣可憐。第122節課678、男人在擁抱親吻女人時,對女人的口水也會生起貪執,對此應該如何破斥?答:女人身體中的種種成份,無一不是來自於飲食,如果男人對她的口水生貪執,那為何不對她的糞便生貪愛呢?因為這二者都是由飲食消化而產生的,同樣是她身體中的物質。但在實際中,貪慾煩惱最粗重的男人,也不會對女人的糞便生起貪執而吸吮,甚至連看也不願看。同樣來自於飲食的兩種不凈物,而人們對之態度截然不同,其原因並非外境上有可貪可惡的分別,而是人們在長時期的習慣誤執串習而致。這些習慣沒有任何合理性可言。假如通過了達心的本性、身體的本質,則不會有這樣的貪執。679、女人細滑柔軟的身體,會給男人帶來樂受,為什麼說這是一種顛倒執著?答:認為女人細滑柔軟的身會帶來樂感,那為什麼不去擁抱柔滑的木棉枕頭而尋求快樂呢?木棉枕頭與女身比起來,無疑要柔軟細滑得多,而且比女人的身體更清凈。如果有些男人說:「木棉枕雖然柔滑,然而它沒有女人的體味,無法與女人相比,不能對之生貪愛。」那麼構成女身的三十六種不凈物所散發的味道,哪有值得貪愛之處呢?這些味道穢惡不堪,只是一個盛滿不凈糞的皮囊所散發之臭味,只要稍加分析,便可發現對它的貪執是何等迷亂。680、現在的社會貪慾縱橫,在這種環境中,你應該怎樣護持自己的正知正念?答:請自己發揮。第123節課681、世間人將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侶身上,認為對方可帶給自己永恆不變的關懷,所以拚命地追求真正的愛情。這種做法正確嗎?為什麼?答:不正確。因為每個人的業力不同,再加上愛的本體根本不存在,所以執著愛情的人最終定會大失所望。如果詳加分析,愛只是一種虛妄的執著,如果它在本質上存在,那永遠也不會退失,不可能隨因緣而改變,任何人看見一個對境均應生貪心。但實際上,不要說別人,就算是自己,也會今天愛他,明天恨他,對他的感情反覆無常。所以,愛的本體根本不存在,貪愛之心只是一種虛無飄渺的執著。682、如果一個不信佛教的人貪愛異性,怎樣引導其走出這種顛倒執著?對此道理,你能生起穩固的定解嗎?答:你可以問他:「你喜歡女人的話,到底是喜歡她的身體,還是她的心?」假如他說喜歡「身體」,那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屍陀林的屍體?他若改口說喜歡「具有心的身體」,那麼身體和心是別別他體的,不喜歡身體剛才已經承認了,現在你是不是喜歡她的心?如果是,心無有形體、顏色、處所等,縱然你有通天的本領,也不可能觸摸到如虛空般的心,那怎麼去愛執呢?這樣一來,身體也不是,心也不是,除此二者以外,你貪戀的究竟是什麼呢?683、有些人雖然知道人身不凈,但卻迷戀異性的膚色、氣味、身材,應如何去除這種妄執?答:假如你喜愛色香味俱全的東西,那在晨曦中剛剛開啟的香潔蓮花,跟女人的身體相比,無論從形狀、顏色、氣味哪一方面都遠遠超勝,你為什麼不去愛樂,反而貪著充滿污穢的臭皮囊呢?女人的身體不管是味道也好、結構也好,沒有任何可貪之處。這一點,你觀察自己的身體就會了解,觀察別人的身體也會知道。因此,愚笨的人非常迷戀異性的身體,想從中獲得快樂,就如同豬狗特別喜愛吃不凈糞一樣。而智者不會喜歡這些,因為女人身體不值得貪執,由此而減少自己迷亂的執著,儘力懺悔往昔的罪業。第124節課684、請從各方面闡述人身的不凈,並以比喻破析貪愛異性身體的妄執。答:清朝的《慾海回狂》一書中說:一切凡夫,皆從情慾生,是「種子」不凈;本為精血和合,是「受生」不凈;住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居處」不凈;在胎唯飲母血,是「所食」不凈;足月之後,從陰道出,是「初生」不凈;身內膿血,九竅常流,是「舉體」不凈。因此,從果或因的方面觀察,整個身體都是不凈的。例如,人們對糞坑裡很小的蛆蟲,通常都會極度厭惡,認為它里里外外都是不凈物,但人在骯髒的胎中長成形後生出,吸取腸胃中的不凈物而長大,一生之中時刻都與屎尿相伴,相比之下,蛆蟲只是小小的不凈蟲,而人卻是大大的不凈蟲!既然你對小小的不凈蟲都會噁心厭離,那對人這種大不凈蟲,為什麼要生貪慾呢?如果認為:「人是洗乾淨的,並且塗了很多香,所以乾淨。」那麼從廁所中撈出一條蛆蟲,洗凈、噴香水後,你是否願意接觸它呢?道理是同樣的!685、為什麼說人體是加工不凈物的機器?請用你自己的體會進行說明。答:請自己發揮。686、假如你去過屍陀林,當時有什麼感受?如果你沒去過屍陀林,那通過什麼方式讓自己對身體不凈產生定解?答:請自己發揮。第125節課687、修安忍的果報是感得來世相貌莊嚴,令人見而生喜,這與破除對身體的貪執相違嗎?為什麼?答:不相違。喜歡」跟「貪執」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如果去「貪執」,依靠貪心會造很多惡業,其他煩惱也隨之而生,最後讓自己墮入三惡趣。而僅僅是對諸佛菩薩或眾生有「歡喜」心,也沒什麼不對的。佛經有關公案中說,佛菩薩的化現,除了極個別以外,一般都顯為莊嚴的身相,這也是非常合理的。此處主要是破除眾生無始以來的貪執,因為人體本性極其醜惡,很多眾生並不了解這一點。688、了解身體的不凈後,為什麼不能徹底根除貪心?怎樣才能根除?對此你有哪些體會?答:因為修不凈觀而見惡露之識,只是壓制粗大貪慾心的強力觀修法,不僅勝義中不成立,連真世俗中也不成立。由於不凈觀的顯現(如白骨等),不符合對境,實際中並沒有這些,因而是一種顛倒作意。而且它不是我執的根本違品,故不能徹底根除貪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認識心的本性,依靠上師的竅訣,通達所有的煩惱和分別念,全是無明愚痴幻變的,若能如此,一切執著均會迎刃而解。因為無我的智慧,才是我執的根本對治。689、請具體分析身體與香味的關係,以破除因香味而貪愛異性身體的執著。答:有頭腦的人可用智慧進行觀察:身體和香味是一體還是他體?如果是一體,那每個人不用買香水了,只要身體存在,就會自然發出芳香,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肯定是他體。既然是他體,身體和香味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物質,為什麼因喜歡香味而貪愛身體呢?如果僅僅是因為喜歡檀香、沉香等香味而貪執身體,那將它塗在蛆蟲、豬、狗等身上,你為什麼不生貪心?所以,這種耽著完全是顛倒的分別念。690、明白身體的本性之後,你怎樣做才不至於墮入兩邊?答:從各個方面分析了身體骯髒、臭惡的本性後,就不會貪戀它,也不該再為此身體花費大量的精力、錢財去打扮裝飾,及過分地執著它。但也不應該不搞個人衛生,不洗臉、不刷牙。因為過分貪執和過分厭惡都是極端行為,我們應該不偏激,而自己掌握分寸和尺度,盡量用這個身體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使人生過得有價值。第126節課691、「自迷痴狂徒,嗚呼滿天下」,對這句話你有哪些感受?請以具體事例進行說明。答:請自己發揮。692、為什麼說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樣?明白這個道理後,對自己有什麼幫助?答:因為人的身體,無論在生前死後,都同樣是皮肉等所裝飾的白骨架,活人拖著令人見而生畏的屍體,與屍陀林的屍體相比,只是暫時擁有心識而已,本質上並無差別。屍體有整齊的公墓園,活人有整齊的城市,二者都是千千萬萬聚於一處,所以居住的環境是一樣的。迷茫狂亂地貪執異性身體,毫無理智可言,明白這個道理後,若依這些教言觀修,會從迷惑中漸漸解脫出來。龍樹菩薩也說:「汝若如是觀,雖未成離欲,然由欲漸薄,於女不起貪。」如果依教修不凈觀,即使未達成離欲的境界,也會漸漸減薄貪慾,對異性不再生貪心。最重要的是學習佛法必須要努力,下一定的功夫,並且長期串習、深入佛法,這樣會使自己生生世世都獲益。693、從因方面而言,為什麼不應該貪執異性?答:污濁不堪的異性身體,無有資本是得不到的,為之要奔波積財,即生中忙得團團轉,來世還要遭受地獄、餓鬼、旁生等痛苦。貪執異性的人,如同飛蛾撲火,終生勞苦憂惱不休,最終也只是悲慘地死去,毫無所得。所以,貪執異性是帶來巨大痛苦的因。694、在家人沒有清規戒律的約束,可以隨意享受欲樂,為什麼作者說他們享用欲妙的機會很少?對此你有哪些體會?答:1)孩提時代,自己沒有能力賺錢,所以不具享樂的條件;壯年之時,為了積聚錢財而忙碌,天天為了事業而操勞,故沒有享樂的時間;老態龍鐘的時候,精力不充足,因此沒有享樂的能力。而且,一般的人在結婚之後,便成了家庭的僕人,一生中享樂的時間極少,而多數都是在飽嘗痛苦。2)那些慾望強烈的卑下之人,白天忙著工作,疲憊不堪,晚上回家時困頓至極,身體就像死屍般倒在那裡,根本無法享受欲樂。即使獲得一點微乎其微的快樂,但它的本質也是痛苦。3)有些人為了生計,要長途跋涉地遠赴他鄉,儘管渴望與嬌妻歡聚,朝朝暮暮在一起,卻一年也難得見上一面,更何況說享受欲樂了。綜上所述,在家人即使沒有戒律約束,享用欲妙的機會也很少。因此,應該提醒自己將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仔細體會佛陀所說的「一切感受皆為痛苦」,這樣對自身會有很大助益。第127節課695、如果貪著異性的身體,會給自己的身體等帶來哪些痛苦?答:有些人為了謀求微利以滿足貪慾,或者為了養家糊口,愚昧地出賣自身,但最終應得的財利還沒有到手,自己已經隨業風漂泊而去了。這種人平時一點自主權也沒有,完全要聽任主人的差遣,即使妻子要臨產,也只能到荒郊野地或樹下生孩子。有些人被貪慾所蒙蔽,一邊擔憂送命,一邊赴往戰場,披甲從軍。有些人為了謀利,情願去做他人的奴僕。還有些人為了貪慾,或被殺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殺;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燒死。愚者為了取悅異性,想方設法求得財物,以強烈的貪心漂泊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猶如餓狗般虛度人生,多數人不僅不能成辦一生所願,反而最終餓死、凍死。696、當今社會上,刑事案件、貪污分子層出不窮,其來源是什麼?若想從根本上解決,需要採用什麼方法?對此你有何感想?答:真正找來源的話,不在於外境的事物上,而在於人的貪心上。因為本來貪心的種子未斷,當遇到貪心對境時,就會出現這些禍患。要想從根本上斷除人們的慾望和貪婪,應該從教育上抓,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尤其從小就要了解貪慾的過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從這方面下手,那麼社會穩定、治安管理會非常容易。697、有些在家人認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樣,甚至自己更勝一籌,這種想法正確嗎?為什麼?答:不正確。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說,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對他們理應值得恭敬。律藏中云:「出家人如住凈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實難,如陸地行船。」而且以釋迦佛為代表的賢劫千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成就的。儘管在家人也可以成就,但從身份上而言,還是要尊重出家人,如果認為自己的境界比出家人高,這無疑是一種增上慢。真正的出家人是非常偉大的,所以有修行的人絕對不會有這種想法。第128節課698、請以教證、比喻和公案說明:貪執財色弊多利少、得不償失。答:1)教證:《八大人覺經》中說:「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因緣品》云:「愚者為財毀,不尋求來世。」2)比喻:牛馬拉著沉重的車向前行進時,看見路旁綠油油的青草,禁不住停下來享用,結果立即招來車夫的鞭打,甚至車輪以慣性衝過來,將它撞傷、壓死。為了數口青草,而遭致狠狠的抽打,乃至受傷送命,這是何等的不值得。同樣,人們拚命地追求所貪對境,為了瞬間的欲妙之樂,毀壞長遠的解脫命根,將今生來世的一切安樂葬送無餘,下場比這些旁生更可憐。3)公案:從前舍衛城有個窮人,他對自己的牛特別貪執。死了以後,他轉生為牛背傷口中的一隻小蟲,蝕食傷口中的膿血,每天都要經歷七次生死。699、為什麼說為貪慾所受的痛苦毫無意義?答:一切貪慾之樂,最終都是壞滅無常之法,而且能令人墮入地獄等惡趣,付出長久而痛苦的代價。這些人若以追逐欲樂所付出艱辛努力的千萬分之一去修行正法,足以成就無上的佛道。即使未成佛,最低也不會墮入惡趣。與修菩薩行的菩薩比起來,貪慾者苦難無際卻沒有證得菩提的福分,因此,所受的痛苦毫無意義。700、當今社會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資料隨處可見,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答:請自己發揮。701、請具體剖析貪慾所招致的痛苦,遠遠超過其他的痛苦。你對此能產生定解嗎?答:毒藥、兵器、烈火、危崖、怨敵等的苦害,最大限度不過在短短的一生中,讓人們受痛苦而已。而貪心在自相續中蔓延的話,不僅今生中非常痛苦,而且來世會千萬劫中飽受地獄、餓鬼、旁生之苦,時間極其漫長,程度也極其慘烈。如《親友書》所言,一日之中不斷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與地獄中最輕微的痛苦相比,連它的一分也不及。因此,貪慾所帶來的傷害,是任何災難、禍害都無法相比的。第129節課702、前面已講過寂靜地方的功德,此處又再次宣說,是否有重複的過失?為什麼?答:沒有重複的過失。因為前面是總說,這裡是分說;前面讓初學者對寂靜地方產生嚮往之心,這裡是到了寂靜地方以後,斷除內外一切貪執,精進修行,且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能離開寂靜地方。或者還可解釋為,前面是「身體」遠離鬧市而前往靜處,這裡是「心」依靠靜處修持菩提心的真義。因此,寂天菩薩的教言前後並不重複。703、請簡述很多在家人雖然沒有機會前往阿蘭若,但在城市裡修行仍可解脫之理。答:在家人雖然沒有住山瑜伽士那樣的修行機會,但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時間,對身心重新作一番調整,解脫也會掌握在自己手中。現在很多居士通過修行之後,既不看電視,也不到處去應酬,除了親人重要的請客以外,根本不與不三不四的人來往,以前的惡友全部斷交。而且平時也不逛商店,該做的事情做完後,就到佛堂去看書、聽光碟、修行,把佛堂當作阿蘭若,這也是城市裡依止寂靜的一種方法,這樣修行也有機會獲得解脫。704、修行人是怎樣看待死亡的?他與一般的世間人有何不同?答:修行人明白死亡只不過是從一個地方前往另一個地方,沒有什麼可怕的。就好比我原來在新疆做生意,後來生意不太好,準備搬到廣州去,重新過另一種生活。但我臨走的時候,不可能將房子等全部搬走,只有捨棄它們,隨身帶一個旅行包離開。同樣,我們死的時候,房子、衣服、身體也無法帶走,只有阿賴耶識上的善惡種子,才跟我們如影隨形,前往後世去找新的「工作」。因此,從前後世的連續來看,死亡沒什麼可怕的,修行人會坦然面對死亡,一心一意祈禱三寶。然而,現在的唯物主義者,因為承認人只有一世,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一聽到死的消息就恐懼萬分。世間上那些名人巨匠,大限來臨時,心情恐慌不安、極其害怕,在這種狀態中撒手人寰,而我們修行人面對死亡的態度,非常坦然自在,跟一般的世間人完全不同。705、有些人說:「修行必須要在鬧市,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磨練,去寂靜處是一種逃避。」他的觀點正確嗎?為什麼?答:不正確。無垢光尊者和華智仁波切都講過,初學者很容易被環境染污自己的心,假如首先沒有依止寂靜處,相續中不可能生起禪定的境界。寂靜林間沒有務農經商,也沒有嘈雜喧嚷及各種爭鬥。從釋迦牟尼佛開始,歷代的大成就者幾乎都是依止靜處而獲得成就。因此,自然環境對修行人來講,還是有很大的意義。706、如何區別洪福與清福?你嚮往哪一種?為什麼?答:所謂的洪福,指在紅塵里當大官、賺大錢,比如當局長、書記、大老闆,錢包里的錢很多,銀行里的存款也多,還有好多轎車別墅,在世間人眼裡,覺得他的福報很大,特別羨慕。清福就是在山裡面終年累月地修行,雖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單薄,但他的心情很快樂。真正有福報的人,才能在寂靜處享受這種快樂。所以,洪福與清福相比起來,我們修行人應該選擇後者。707、請以實際生活來說明知足少欲的功德。為什麼說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富翁?答:請自己發揮。第130節課708、修行的方法有哪兩種?《入行論》是哪一種?這對我們來講有什麼必要?答:修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安住修,一是觀察修。《入行論》講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觀察修。觀察修對我們來講很有必要,因為很多人的分別念非常重,邪知邪見也比較多,一定要憑自己的智慧進行破析,道理上想開了、明白了,心才會自然而然趨入正道。否則很多人的習氣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轉過來,讓心一下子安住下來,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通過如理的觀察,在猛厲的分別念也不堪一擊。709、菩提心與世間的善心有何區別?你屬於哪一種?答:菩提心的條件,是要緣一切眾生,令其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兩個條件不能離開。世間的善心則離開這兩條,光是希望這個眾生快樂一點,有吃有穿。區分二者的關鍵,要看有沒有希望眾生暫時離開痛苦,究竟超離輪迴獲得佛果。如果沒有這種心態,則不包括在菩提心中。710、修世俗菩提心時,首先需要修什麼?應該怎麼樣修?請以教證進行說明。答: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則自他相換等其他境界無法現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學集論》云:「自他平等熟習已,能生堅固菩提心。」應該自己想怎麼樣,眾生也想怎麼樣。仲巴司那堅問單巴桑吉尊者:「請開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點的教言。」尊者對他教誡道:「你自己希望怎樣,其他眾生也希望那樣,就這樣修推己及人吧!」所以應該盡量愛護所有的眾生,依靠竅訣修持大乘菩提心。711、請以你周圍的事例加以分析,為什麼說自己與眾生是相同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自己應該怎樣做?答:避開痛苦、希求安樂,是自己與眾生共同的需求,所以應該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其他眾生。(具體事例請自己發揮。)712、三界的眾生那麼多,每個眾生的習氣愛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個,應該如何將他們全部執為我所呢?答:將眾多有情等同自身去愛護,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為我與我所的範圍可以擴大或縮小。比如我們凡夫執愛的身體,是由雙手、雙腳、頭、眼睛、肩膀、內臟等不同部分組成,頭又可分為鼻子、眼睛等,所謂的一個身體,不過是一種假立的概念,但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將這些同等地執著為身體,所以能對它們平等愛護。同樣,三界的眾生雖然很多,每個眾生的性格、愛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執取愛護,認為他們都是「我」的部分,這跟執著身體的不同部分沒有什麼差別。實際上,我和眾生也是分別念假立的,並沒有本質上的自和他。既然可以執著本不是我的五蘊為我,那為什麼不可以將眾生執為我所呢?713、有人提出疑問:「道理上可以將別人與自己一起執著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麼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請對此以理作答。答:雖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不會傷及他人的身心,但是這些痛苦我也應該解除,因為執著身為我而極難忍受。同樣,別的眾生感受痛苦時,儘管我自己沒有感覺,但如果將他執為我,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會因之而覺得難忍。如果長期串習,自己也可以代受眾生之苦。因此,一定要除他苦如自苦。第131節課714、請背誦「吾應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當利樂他,有情如吾身」,並解釋其中的兩個推理。你覺得這種推理方式合理嗎?為什麼?答:1)我應該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因為這些眾生不喜歡痛苦,如同我身上所遭受的痛苦一般。2)我應該儘力饒益一切眾生,因為這些眾生都是有情之故,如同我的身體一般。後一問請自己發揮。715、有些人聲稱:「旁生可以隨便殺害,因為它們比人類低級。」這種說法正確嗎?請以理駁斥。答:這種說法極其不合理,旁生只不過不能說人的語言而已,實際上它的苦樂與人完全相同。世間上大大小小的眾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喜歡快樂而不喜歡痛苦。我們作為佛教徒,始終要觀自他平等,自己是怎麼樣的,其他眾生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說旁生可以殺害,那可以用這種推理方法:「你不能害這個眾生,它是有情的緣故,只要是有情就不能害,如同你自己的身體一樣。」716、有些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耽誤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對這種情況應當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麼打算?答: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說:「自不樂疾速,取證大菩提,願為一有情,住到最後際。」我們不應為自己而迅速取證菩提,而是要發願即使為了救度一個有情,也要在千百萬劫中住於世間。所以,只要是能幫助眾生,捨棄自己的成就和修行也合理,只要對眾生有一點利益,無論在輪迴中住多長時間、受什麼苦都應該願意。作為修行人,千萬不要有為了自己的如毒般自私自利的心。不拋棄眾生、幫助眾生的心態很重要,麥彭仁波切也說:「寧可捨棄自性命,切莫拋棄諸眾生。從大乘角度而言,我與眾生的目的一樣、感受一樣,那我拋棄眾生而想獲得快樂,這是不合理的。而且,拋棄眾生而自己成佛,也不成立。717、雖然他人的痛苦很難受,但他的痛苦畢竟無法傷害到我,我一點也感受不到,我憑什麼要去保護呢?答:如果因其他眾生的痛苦不會傷害你,所以你不需要保護他,那麼未來的惡趣痛苦也沒有損害到今生,你為何要保護呢?比如你現在造惡業,來世會轉生到地獄裡受寒熱之苦,這些痛苦你現在並沒有感受,既然是不能害自身的法,那為何要拚命地積累善法去防護呢?或者說,很多人年輕時積累財產,目的是為了在老年時不受苦,還有一些人為了明天快樂,現在做很多事情,這些都應該成為不合理,因為痛苦現在你也沒有感受到。718、為什麼說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不是一個相續?請以教證、理證進行分析。答:1)教證:《入中論》云:「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續。所有自相各異法,是一相續不應理。」2)理證:比如說,如果34歲的我和35歲的我是一體,那麼我34歲的時候,已經變成35歲了。或者50歲的我和100歲的我若是一體,我到100歲時,已經年輕50歲了。或者我今生是人,來世變成地獄的眾生,假如二者是一體,則人間也有地獄的眾生了……有很多的過失。因此,這不僅在勝義中不成立,世俗中也不成立。719、你認為《入行論》簡單嗎?請說說你的體會。答:請自己發揮。第132節課720、有人說:「如同肚子餓,只能由自己吃飯解決一樣,自己的痛苦應由自己遣除,沒必要替別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這種說法?答:如果各自痛苦,應該由自己解決,那麼腳痛與手無關,手為什麼忙不迭地保護腳呢?而且,你也應該只幫助自己,不應該去幫你的弟弟、妹妹等家人。可是我們的習慣和實執並非如此,在行為上,往往都要藉助他者來幫助自己。認為不是自己的就不饒益、屬於自己的就幫助是不合理的。因此,自他平等是隨順實相的法,任何與其相違的觀點,無論怎樣也不能成立。721、凡夫人從哪兩個方面執著「我」的?請以理分析其顛倒性。答:他們認為:手和腳均為身體的附屬,是同一個蘊聚;明天的我、後天的我,乃至地獄中的我,是同一個相續。從這兩方面執著有一個「我」。如同軍隊和珠鬘一樣,蘊聚和相續沒有成實的本性。相續不存在,可用鬘來比喻;聚合不存在,可用軍隊來比喻。首先觀察相續我,我昨天心相續的剎那、今天心相續的剎那,乃至老年時心相續的剎那,全部是連在一起的,似乎有一個長長的東西,但其實這是一種籠統的妄執。因為世間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今天的我、明天的我、老年的我完全不同,只是在沒有觀察時,相似安立的一種假名而已,就如同珠鬘。還有凡夫執著的蘊聚也是如此。五蘊是五個不同法,並非一個整體,可是凡夫以習慣誤執,認為有一個蘊聚整體,再從蘊聚產生「我」的執著。如同軍隊一樣,從總體上是存在的,但如果具體分析,除了一個個軍人之外,並沒有一個叫「軍隊」的法存在,只不過是人們在自心中強取了一個名稱。722、為什麼說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後有何打算?答:如果蘊聚的我不存在,相續的我也不存在,那麼所謂的我根本不存在,勝義中不存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只不過名言中有一個假立的存在。我都不存在的話,我所感受的痛苦怎麼會存在呢?既然沒有真實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沒有什麼分別了。只要是痛苦,就應儘力遣除,因為不論是眾生的痛苦,還是自己的痛苦,凡是痛苦就特別難忍,所以不能只維護自己,不維護他人。第133節課723、既然一切痛苦都應遣除,為何緣眾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為什麼說這種痛苦很有意義?答:這雖然也是一種痛苦,但並不是無意義的痛苦。如果眾生所受的痛苦,對今生不利、對來世不利、對自己不利、對眾生不利,那一定要遣除。但這種痛苦並非如此,表面上看是一種痛苦,實際上它是斷除痛苦的根本。而且,因悲憫眾生而生起難忍苦受與地獄的寒熱之苦、餓鬼的饑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為了眾生而割下身肉,對真正的大乘菩薩來講,也不算是什麼痛苦。從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種智慧,它的本質根本不是痛苦,而是如來藏的妙用,是智慧的體現。表面上看來在受苦,實則並不是應捨棄的無義之苦,它與「願芸芸眾生脫離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發心相合,這怎麼會屬於痛苦呢?因此,前面講的痛苦,是自相的痛苦。而大悲心之苦,只是名稱上叫痛苦,實際上是根除無始以來苦因及苦果的正因。724、為什麼說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請以具體事例說明,你通過學習本論,在這方面有哪些改變。答:修行的三個階段——最初的發心、中間的修道、最後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稱論師說:「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於廣大圓滿的佛果,初時要有大悲心,才能引發菩提心的種子;中間要有大悲水的滋潤,菩提種子才不會枯萎,且日日增長;最後要由大悲心示現報化身,讓眾生獲得真實受用。佛陀在經中說:「諸佛以菩提心為正因,大悲心為根本。」其他經典中也說:「大悲心是一切諸佛功德之根本。」725、現在學習佛法是什麼樣的時代?對此你有哪些體會?答:就像噶當派大德所說,現在末法時代,不是宣揚的時代,而是觀察自心的時代;不是說一些大話的時代,而是要老老實實幫助眾生的時代;不是說自己開悟、宣揚自己境界的時代,而是對治煩惱的時代。726、如何看待現在的「人間佛教」?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求人天福報應擺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怎樣將之轉為大乘修法?請談談你的理解。答:請自己發揮。第134節課727、為什麼菩薩利益眾生時,縱然是無間地獄也願意欣然前往?此舉與小乘行人有什麼差別?答:生起了自他平等菩提心的菩薩,會時時刻刻護念著一切有情,如果有情從業和煩惱中獲得了解脫,他會為此生起無比的歡喜心。這種快慰安樂超越了一切,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有了這種大安樂,菩薩決不會舍大求小,追求個人解脫的寂滅之樂,因為從大乘宗旨而言,自私自利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礙。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云:「智者雖常處地獄,不障清凈大菩提;二乘清涼自利益,得樂雖妙障菩提。」菩薩即使長期處於地獄,由於利他心極為強烈,根本不會障礙取證菩提;而聲聞和緣覺二乘行人,就算住在寂靜的地方饒益自己,也對解脫有很大的障礙。728、強迫出家人把僧衣脫掉,會有什麼過患?懂得這個道理後,你有哪些感觸?答:佛陀在《地藏十輪經》中講,如果強迫出家人把僧衣脫掉,則是斷三寶種,亦名為挑壞一切眾生法眼,亦為毀滅我久勤苦所得正法,與諸眾生作大衰損,比五無間罪還嚴重。729、在講經說法時,為什麼需要引用教證?對此你有什麼體會?答:如果說法從來沒有教證,全部是自己的分別念,則很容易偏離正道。當然,若是大成就者,說出來的話會比較可靠,否則,隨隨便便就下定論,然後自己的語言成了弟子永遠的依靠處,如果所說的有錯誤,就會將無數人引入無明之道,過失是很大的。730、你如何看待藏傳佛教?如果你周圍有人毀謗藏傳佛教,你會怎麼樣做?答:請自己發揮。731、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培養下一代?為什麼?答:不僅要讓孩子學一點知識,最關鍵的是讓孩子有悲心。如果沒有悲心,他長大以後讀完大學、博士,會盤算著怎麼樣貪污,一直想著自己,根本不想這是眾生的血汗,隨便享用不合理,最後對自己、對社會都不利。因此,應該以慈心、悲心的理念教育下一代。732、請以公案、教證說明:一切世間事,串習無不成。並談談你對此有哪些感受?答:1)公案:《勝蓮經》講了一個公案,說以前在鹿野苑有一個婆羅門女,時時觀想自己是老虎,後來有一天,她果然變成了老虎,將當地居民全部嚇跑了。龍樹菩薩有一個弟子,也曾觀修頭上長角,結果真的長出了一個角。龍猛菩薩教他再繼續觀沒有角,然後他不斷地觀修,角慢慢就沒有了。2)教證:佛經中說:「是故無論真或假,凡事若經久串習,串習力達圓滿時,不思亦能生是心。」後一問請自己發揮。733、在依止善知識時,一定要注意什麼?原因何在?請以你所見聞的事例進行剖析。答:不要盲目去依止,首先應該多打聽、多了解。就像買東西,也要辨別是否是偽劣產品。依止上師是終生大事,不能隨便去依止一個人,一定要多方觀察,不然對雙方都不利。後一問請自己發揮。(註: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第135節課734、自他相換包括哪幾個方面?請一一解釋,並說明修自他相換有何必要。答:自他相換包括:1、身體方面的交換:指他人身體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體來承受。2、感受苦樂方面的交換:默默承受眾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樂直接或間接奉獻給眾生。3、愛執方面的交換:以前對眾生漠不關心,對自己極其愛執,而現在對眾生非常的關愛,對自己的耽著逐漸淡化。4、善惡方面的交換:自己的善根迴向眾生,眾生的罪惡由自己代受。必要:因為自身的過失極大,無始以來眾生沉溺輪迴、飽受痛苦的根本原因,即是無明我執,一直耽著、愛惜自己。由於分別自他親怨,以此而造下無邊貪嗔惡業,產生無邊痛苦。因此,我執實際上是一切禍患的根源,如果希求解脫,必須從根本上把它剷除。而他人,實際上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因為眾生是成就六度的根本助緣,假如一個眾生也沒有,則六度萬行不能行持。如果能恭敬慈愛其他眾生,則能迅速懺除業障,積累巨大資糧,生起證悟成就的功德。因此,如恰卡瓦格西言:「自己是一切過失之來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來源。」修行人了知自他利害關係後,應當全力以赴地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徹底斷除我執,而慈悲地為眾生拔苦予樂。735、三界眾生無有邊際,全部執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這裡就被嚇壞了,無法發起自他相換的勇氣。你應該用什麼方法一步一步說服他?答:首先告訴他:眾生數量雖然非常多,但只要串習,修相換也就沒有任何困難,比喻說每一個有情的手足等肢分雖然很多,然而眾生都已習慣將這些支分執為自己的身肢,並且加以保護愛執。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可以同樣執著一切有情為「我的眾生」?這種執愛以智慧方便加以引導串習,很快就可以成熟。如果他還覺得有點困難,可以進一步分析說:從身體每一個部位去觀察,可以了知,在五蘊假合的身體上,不可能找到一個「我」,然而眾生由於無明串習,對之生起「我」的念頭,這都是習慣導致的結果。既然如此,那麼對其他眾生統統執為「我的眾生」,久習成性,自然也就會生起「我」的感覺,當他人感受痛苦時,自己也會如同感受到手腳的痛楚,而會想盡辦法去消除苦受一樣,毫無困難,關愛心和菩提心會自然增長。736、菩薩是怎樣觀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請以比喻進行說明。答:菩薩每時每刻都在幫助眾生、利益眾生,自己沒有絲毫傲慢心,完全當成了本分事,除此之外,沒有想過「我今天幫他,他明天要幫我」,也不希求來世有什麼異熟果報,只有一心一意利益眾生。只要眾生快樂,就是對他的一種回報。就像用自己的手喂自己吃飯一樣,怎麼會對手表示感謝呢?菩薩利益眾生不需要感謝,只要眾生獲得快樂就可以,眾生的事與自己的事沒有差別,甚至已經勝過了自己。737、我們怎樣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眾生?你對此有哪些感觸?答:對微如他人不遜言詞的痛苦,我們都會謹慎小心地防範以免受傷害,對一切眾生的大小痛苦,我們也應該同樣地對待,常修慈悲和愛護。我們對自己的保護是什麼樣的,每個人都心中有數,稍微有點冷了,馬上披衣服,稍微有點不舒服,馬上要吃藥。但是別人生病了、寒冷了、受苦了,我們會不會像保護自己一樣馬上去幫助他呢?很多人都是有條件的——你是我的親戚、你對我有恩的話,我去幫助你;你對我沒有恩德、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我就不管,甚至會踐踏他、殺害他。這樣的理念一直串習到今天,如果還不改過來,那根本不能列入大乘修行人的行列當中。所以,在任何眾生遭受痛苦時,都要盡量保護。我們要利用日常中每件小事,不斷地串習,以成熟護他如己的悲心。第136節課738、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你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嗎?為什麼?答:觀世音菩薩為了消除眾生的畏懼,以大悲加持自己的名號,使僅僅聽聞此名號者也能得到庇護,所以觀世音名號跟普通人的名稱截然不同,憶念的時候,千萬個眾生的煩惱、恐怖、痛苦同一個時間都會無餘遣除。即使在眾人當中產生一些怖畏,或者遇到地水火風的災難、怨敵的危害、邪魔外道的侵損、重病降臨、恐怖襲擊,憶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也能遣除。甚至,讓你發言、講考,有些人膽子很小,特別害怕,這時候也可以憶念觀世音菩薩。《華嚴經》云:「憶念三次我之名號者,願彼於輪迴中無有恐怖感。」《學集論》中引用《觀音解脫經》也講了憶念觀世音菩薩會令諸眾生離墮落怖、令諸眾生離眾威怖、消除墮入三惡趣的命運、遣除世間的十八種災難等功德。739、怎麼樣才能真正與諸佛菩薩相應?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答:與諸佛菩薩相應的方式多種多樣,通過理論了解佛法的奧義,這樣雖然有必要,但也要以虔誠心、恭敬心在諸佛菩薩面前祈禱。我們都需要上師的指點和加持,也離不開佛菩薩的無形加持。740、在學習《入行論》的過程中,你是怎樣付出一定的時間、精力、資源的?今後有何打算?答:請自己發揮。741、為什麼說自他交換是秘密的竅訣、甚深的竅訣?對此你是怎樣修持的?答:1)秘密的竅訣:因為這是對非法器保密的竅訣。所謂的非法器,指強調自私自利的小乘行人,他們只想自己獲得阿羅漢果,聽到這個法之後,肯定會特別害怕。還有,沒皈依佛門的人也無法接受,有些人連基本的因果都不懂,更何況這麼甚深的無上妙法了。所以藏地在金厄瓦和恰卡瓦之前,寂天菩薩和阿底峽尊者修菩提心的教言,並不是很廣泛地流傳,這種法不能傳給沒有信心的人、具有邪見的人,否則他們不但不生信心,反而會因誹謗而造下惡業。2)甚深的竅訣:《大圓滿前行》中說:「哪怕相續中生起一次這樣的自他交換菩提心,也能清凈多生累劫的罪障,圓滿廣大福德、智慧資糧,從惡趣、邪見之處獲得解脫。」即使能夠面見本尊,這也是最甚深的竅訣。甚至當你遇到病魔、違緣,或者身體不好、無葯可治時,修自他交換也能遣除。742、現在社會上的知識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答:1)現在是信息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什麼學問都可以輕而易舉得到,人們反而對知識不珍惜了。古人為了求法,翻山越嶺、立雪斷臂,經歷無數苦行,而現在不管是經典也好、論典也好,只要打開電腦上網,什麼都能一覽無餘。2)現在的一些知識,就是為了短暫的吃喝玩樂,長遠的目標是沒有的,只是一種目光短淺。他們不顧來世也不顧今生,不要說佛教的甚深道理,就連傳統道德也蕩然無存。這樣之後,道德行為沒有約束,盲目地跟著潮流跑,這一代的年輕人,孝順、人道什麼都沒有,而貪污腐敗、亂七八糟的學問,他們有的是,頭腦中全是垃圾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學習古代大德的論典,或者先賢留下來的教言,這樣,做人才會有很好的約束。第137節課743、為什麼要捨棄對自我的貪執?請從今生、來世兩方面具體剖析。答:1)今生:如果沒有捨棄對自我的貪執,今生當中,縱然遭受微不足道、極為渺小的危害,如蚊子咬你、身上有虱子,或者別人說你有一點缺陷等,也會產生極大的恐懼。2)來世:貪執身體會為來世造下很多惡業:為了遣除疾病纏身、饑寒交迫、口乾舌燥等身體上的痛苦,不惜捕殺魚類與飛禽走獸,甚至埋伏在路途中攔路搶劫。即生造的這些惡業,不一定馬上有明顯的果報,但因果是絲毫不爽的,因緣成熟時,來世定會遭受惡趣的痛苦。744、很多人認為來世看不見,所以不存在;或者說佛教是迷信,因為用科學解釋不了。這些說法正確嗎?如何一一破斥?答:不正確。1)善業和惡業就像農民種下的青稞種子,剛開始雖然看不到苗芽,可是只要種下去了,因緣具足、沒有遭到違緣,一定會長出苗芽的。同樣,殺害眾生不一定當下就能現前果報,然而再過幾年或者再過幾世,因緣成熟時,一定會感受痛苦的。這就是業因果的一種自然規律。2)不承認佛教的理由是「佛教無法用科學來解釋」,這種說法完全是愚痴所限。科學根本沒有觀察佛教的能力,就像對摩尼寶、珊瑚、金剛鑽石等珍寶,不知道它的組成元素,就一口否認它的存在,這樣合不合理呢?同樣,佛教所講的一切道理,世間科學也沒有駁斥它的能力。因此,不論是否承認因果,只要造下惡業,就必定會感受果報。即便在世間上犯了法,也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不可能產生一個善果。745、有些人說:「人吃動物天經地義,但在殺它的時候,方式要溫和一點。」對此論調,你有何看法?為什麼?答:這種說法根本不合理。講「自他平等」時說了,旁生和我們沒有任何差別,它們也害怕痛苦、喜歡快樂。不管是哪一種殺法,用刀也好、槍也罷,都不可能是快樂的。我們可以試想:如果自己將要被宰殺,是選擇哪一種死法比較好呢?肯定任何手段都特別可怕。那麼眾生與自己也是同樣的。746、現在的教育與古代有何不同?對於各種不良現象,你有那些感觸?答:古代的《朱子格言》中說「讀書志在聖賢」,但現在的教育是「讀書志在賺錢」,或者「讀書志在找朋友」,這樣一來,從小就受到不好的教育,許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恭敬師長、孝順父母。老師們教學生,也是在課本上走馬觀花就過了,除此之外,根本不教他們從小怎麼樣對待環境、怎麼樣愛護動物、怎麼樣恭敬父母。很多父母只是把孩子送到那裡,對老師教什麼根本不管。老師也是天天打麻將、天天幹壞事,學生學不到什麼優良品質。如此一來,社會治安也好,管理秩序也好,到處都是一片混亂,殺害父母、造五無間罪的現象數不勝數。747、什麼叫三寶物?為什麼說盜取三寶物有極大的過患?為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團體應該怎麼做?答:造佛像、造佛塔等方面的叫佛寶財物,印經書、造論典方面的叫法寶財物,供養僧眾的叫僧寶財物。實際上,供養僧眾的財物也可以叫三寶物,因為從廣義上講,僧眾的身口意代表三寶。盜取三寶物有極大的過患,來世必定會墮落惡趣,感受無量的痛苦。佛在《大集經》中云:「盜僧物者,罪同五逆,隨損一毫,則與十方凡聖,一一結罪。」又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因為對境極其嚴厲,所以佛在《寶梁經》里說:「宜自啖身肉,不得盜三寶物。」凡是管財物的,不管是放生錢、三寶物,都應該三四個人以上把賬目弄得清清楚楚,每個月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公布,建立健全財務制度。這樣一方面可以約束自己,一方面也不會遭別人誹謗。748、世間的聰明與佛教的智慧之間有什麼差別?你屬於哪一種?答:世間的聰明才智,只是一種世智辯聰,根本不知道萬事萬物的真相。這種人對三寶不承認,對高僧大德、三寶、父母不恭敬,肆無忌憚地造惡業,最終只能成為增長邪見之因,成為毀壞自他的手段。因此,世間的智慧只是小聰明,在佛教中,不能稱為大智慧。真正通達佛法中的道理,才是大智慧。第138節課749、為什麼說藏傳佛教不是婆羅門教的支分,而是正統的佛教?釋迦佛已經斷證圓滿,為什麼說蓮花生大師比佛還要殊勝?答:因為藏傳佛教創始人——蓮花生大師,是佛陀親自在經典中授記的,並不是藏地自己認定的一位瑜伽士。藏文的《涅槃經》中說:「我已滅度後,汝等莫憂傷,無垢彩湖中,較我勝士夫。」《諸佛未來授記經》中也說:「我已滅度後,一百十二年,較我甚殊勝,名為蓮花生。」喇拉曲智仁波切等大德在解釋時說,蓮花生大師比釋迦佛殊勝,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從降生方式來看,蓮花生大師是化生,在清凈的蓮花中降生,顯現上沒有父母的垢污;從弘揚密法來看,釋迦佛只講了極少數的密宗法要,而是授記未來廣弘,蓮花生大師則直接宣講了殊勝的密宗……750、請以教證和比喻說明,藏傳佛教各宗各派圓融無違,各派祖師都是一個化現。答:1)教證:第一世達賴根敦朱巴說過:「持明成就蓮花生,五百頂飾燃燈尊,金剛持尊宗喀巴,種種化現我敬禮。」第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也說:「成就自在蓮花生,化為具德阿底峽,再次化現宗喀巴,我無其他皈依處。」2)比喻:藏傳佛教五大宗派宗如同五個手指,各派見解雖然不完全相同,但「根」全是釋迦牟尼佛一個。所以,藏地看起來有各大教派,但在蓮花生大師的伏藏品中說,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覺囊派的達熱那他、噶舉派的塔波仁波切,全部都是他的化身。各宗各派圓融無違,各派祖師都是一個化現。751、為什麼說凈土宗的人排斥藏傳佛教的話,自己的宗教也無法建立?答:因為蓮花生大師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是一體的。有些伏藏品中說:「昔日極樂阿彌陀,普陀怙主觀世音,達納郭夏蓮花生,縱然示現三化身,實則無二也無別。」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普陀山的怙主觀世音菩薩、達納郭夏降生的蓮花生大師,雖然示現為三個化身,實際上是無二無別的,蓮花生大師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從心間射出第二個「舍」字,在達納郭夏的湖裡變成蓮花生大師,鄔金國王恩扎布德來到湖邊後,把他封為太子帶到人間,然後大師經過印度,來藏地弘揚佛法。儘管表面上化現不同,實際上蓮花生大師就是阿彌陀佛。如果說密宗不好、蓮花生大師不好,那凈土宗的阿彌陀佛也沒辦法建立。752、重視他眾與重視自己有何差別?害他眾與害自己各有什麼果報?在現實生活中,你對這個道理有哪些體會?答:1)比如在布施的時候,很多人顧慮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麼?」這種自私自利心是吝嗇的餓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給眾生布施什麼?」這種利他的菩薩心腸,則是人天善道之法,而且重視他眾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經中說:「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難得。」2)如果為自利而傷害別人,即生中肯定會感受不良的後果,來世也會墮入三惡趣。如果為了利益他眾而損害自己,一定會圓滿一切利樂,暫時享受人天福報,究竟獲得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的三大解脫。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將高位讓與他人、當他人的奴僕,分別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答: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駕於他人,那麼來世一定會變成卑劣之人,甚至墮落惡趣。反之,假如將高位讓與他人,自己情願居於卑位,那麼,乃至生生世世都會在人天善趣中備受恭敬。如果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總有一天會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為了利益他眾而自己勞作,即生定能獲得殊勝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業因果絲毫也不會空耗。第139節課754、「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你對這個頌詞有什麼感觸?請以發生在你身邊的事例說明。答:請自己發揮。755、請以實例剖析:利他與利己所生的苦樂之理。答:在三界之中,眾生無始以來都在為自利而勞碌,時時刻刻為了自身利樂而追逐不休,可是結果仍是無盡苦海輪迴。這種愛執自身的習氣如果不能斷除,也就毫無安樂可得,將永無止息地流轉在三界火宅中受煎熬。反之,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的智者們為例,他們在因地時,也曾是凡夫眾生,但他們發起了無上菩提心,並且將一切都投入在利益眾生的事業中身體力行。不僅一生如此,他們在生生世世,乃至發願在輪迴不空之際,都是如此,不顧自己身命善根等一切,唯一謀求眾生的利益,從來不為自己考慮,而其結果,卻是得到了無上成佛大安樂。逐自利者墮落無盡苦海,唯利他者終成無上正覺,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效智者的足跡,去精勤修習利他菩提心呢?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換,將會有什麼過患?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答:1)未見之過患: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樂,真實相換別人的痛苦,那麼不但獲得斷證圓滿的佛果是天方夜譚,甚至在生死輪迴中也不會有善趣的快樂,因為一切快樂之源就是利他。這種果報雖然現在看不見,但它是確實存在的。2)可見之過患:暫且不論自私自利者來世果報如何,在現世,比如主僕之間,如果僕人以狡詐行為騙取利益,一旦被發現,就會丟掉工作;而如果主人不願支付酬勞給別人,吝嗇又輕視僕人,則僕人也不會為他付出,這樣,就連今生的小利樂也無法成辦。757、有些人認為自己應該先修行,暫時把眾生的死活置之不顧,等自己成就了以後再度他們。這種想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答:不正確。自己發了菩提心以後,眼睜睜地看著眾生受苦乃至死亡卻見死不救,說證悟以後度化天邊無際的眾生,這簡直是一種空話。「不救一蟲,何以救天下?」連一個小蟲都不救的話,聲稱要救天下的眾生,恐怕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對身邊的每一個眾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來對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沒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薩的行為。第140節課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換,因為害怕別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現在自己身上,那應該如何正確引導他?平時應當怎樣修自他交換?答:其實根本不用擔心,因為菩提心的本體不會讓眾生受苦,只要這樣修,獲得成就非常快,自己身心也不會有痛苦。菩薩修一下自他相換,並不是病人就馬上好了,自己馬上倒下了。除了極個別的事例外,一般來講不一定有,但這種力量和成就的作用相當大。平時如果有條件,則可以每天按規定的時間修;若無條件,則隨處隨地都可以修。應該用上快樂和痛苦,遭受痛苦時,想到眾生的痛苦讓我代受;有快樂時,想到迴向給眾生,應該如此時刻不忘記自他交換的菩提心。759、對自我執著將會產生哪些危害?最終可以得出什麼結論?答:世間上一切災害、痛苦,地震、火災、洪水等自然災害,人與非人的恐怖,病魔、鬼神等都是從我執而產生的。生老病死,行苦、變苦、苦苦等三大痛苦,以及大大小小的輪迴痛苦,來源也全部是我執。煩惱過失與我執也連在一起。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云:「有我則知他,自他中執嗔,此等盡相系,而生諸過失。」甚至小狗來了、小老鼠來了也害怕,就是因為有了我執。如果沒有我執,對這些是不會執著的。最終可以得出結論:我執這一生死眾苦之根本,使自己長久陷於生死輪迴苦海的大魔,對它為何還要執愛而不斷舍,還要留著它做什麼呢?難道自己所受苦難還不夠嗎?應如華智仁波切所說:「所有的修行中應該反觀自心,所有的力量應該用於斷除我執上面。」760、什麼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裡?依你的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斷除它?答:1)我執才是帶來一切痛苦的真正大魔。它潛伏在每個眾生的相續中。2)大乘佛法里專門有種「斷法」,即依靠般若法門來斷除我執,與禪宗依靠《金剛經》來斷除執著基本上相同。或者還可以依靠修持空性、自他交換等等。此處可以自己發揮。761、請以比喻說明,斷除我執的必要性。答:現在很多人特別痛苦,就是因為沒有斷除我執,以我執的束縛、捆綁,痛苦不斷地增上。比如一個人手裡拿著火,整個手都在燃燒,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但不願意放棄火的話,痛苦也不會離開。同樣,我執實際上是三界的毒火,在沒有遠離它之前,痛苦不會無因無緣停息,什麼時候斷了我執,什麼時候才會有無漏的快樂。所以,自己有時間或在行住坐卧的威儀中,應該多修一點菩提心和無我,如果沒有自我的執著,利他心很重,不僅生生世世對修行有利,暫時的恐怖痛苦也可以解除。762、有些人問:「我本來不存在卻生執愛,是一切痛苦之源,那眾生本來也是空性,執愛眾生豈不也是一樣嗎?」對此你該如何回答?答:不錯,勝義中雖然兩種都是執著,但在世俗中一個有價值,一個沒有價值。這一點,智作慧論師在《入行論大疏》中講得比較清楚,他說:「燈光與珠光,誤認為珠寶,錯覺雖無別,實義則懸殊。」把珠寶的光誤認為珠寶、把燈光誤認為珠寶,這兩種執著都是假的,但其結果,誤認燈光為珠寶者一無所得,而誤認珠光為珠寶者卻能得到珠寶。同樣,我們在世俗修持的過程中,愛我是一種邪執,根本得不到菩提,愛眾生則可以獲得殊勝的菩提心,依靠這樣愛所有眾生的菩提心,能得到圓滿正等覺果位。第141節課763、發了菩提心之後,請從意樂、行為兩方面說明我們是屬於眾生的。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樣會有什麼結果?答:1)意樂:在發菩提心的當下,我們的身口意、財產、善根已經完全屬於眾生。發菩提心的人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利益有情,如同工人的任務是做工一樣,應時時刻刻想著眾生,暫時讓他們身心安樂,究竟得到圓滿佛果,除了利益有情外,千萬不要再想其餘事。行為:我們不應再用屬於他人的眼等肢體,成辦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屬於他人的眼等身肢,造作惡業傷害眾生。因為發菩提心時,曾以十方諸佛菩薩作見證,迎請三界輪迴的眾生作嘉賓,將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養給眾生了,給別人的東西,未經別人開許不能隨便用,更不能用它來害眾生。2)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應以眾生的利益為主,把眾生當作佛陀那樣來對待,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全部搶下來,不要再把它歸為己有,而要將使用權交到眾生手裡,一點不剩地布施給眾生。3)結果:能夠付出一切,就能獲得一切。如果能把自己的所有拿來為眾生服務,自然而然會生起很高的境界,智慧無勤開發,利益眾生的事業也任運自成。764、嫉妒心、傲慢心、競爭心是依何種對境而生起的?請簡略說明應當如何對治。答:1)對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覺得他的才華、智慧、名聲不如我,我很了不起;對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競爭心,認為他跟自己是一樣的,他發財的話我也要發財,處處想與他競爭;對超勝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別人各方面超過自己時,自己心裡就不平衡,一定要超過他。2)有了這三種過失後,現在應該換一個位置,我當作低劣者、我當作高者、我當作平等者,原來的位置換作眾生,然後去表演角色。但是這三種煩惱不能在同一個時間修,因為它們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產生,因而一定要分開修。修行的時候不要懷疑,也不要三心二意:「我到底是不是卑下者?我到底是不是別人啊?」邊修邊懷疑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有種決定性,應該站在別人的位置上修持交換。765、有些人認為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煩惱不合理。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答:這種竅訣是以毒攻毒,非常殊勝,用煩惱來摧毀煩惱,它的力量更強大,有時候比一些對治法更有效。就像現在的有些醫生,毒藥用成良藥,能攻克許多疑難雜症,所以只要運用恰當,一切都可以轉為道用。766、什麼叫嫉妒?嫉妒會有哪些果報?應當如何斷除?答:1)《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對嫉妒作了詳細定義:「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於有之人,而生憎恚。」自己希求名利,不想讓別人擁有,一旦別人擁有了,便產生如火般的憎恚心,這就是嫉妒心的概念。2)這部經典中還講了嫉妒心的諸多果報,比如特別嫉妒的女人,將會失去丈夫,還會轉生於黑暗之處,連自己的手腳都看不見,甚至變成吃嘔吐物的餓鬼。3)把對方放在高位,自己降為低位進行觀想,對易位前的自己生起嫉妒,感受卑下者渴求幫助關懷的心理,使自己承受那些痛苦。然後再回過頭看自己在沒有做這種交換修習前,自己對那些卑下者不但不生憐憫愛護善心,有時甚至生傲慢輕視噁心,那樣是多麼不如法與冷酷。從今後應以大精進修習菩提心,利樂他們。同時,回顧自己的嫉妒煩惱,除為自己帶來痛苦之外,完全沒有意義,應徹底根除。第142節課767、怎麼樣對低劣者修習相換?為什麼說低劣者用不著過於自卑?答:1)我們把地位最下等、身份極下劣的人換作自己,具足名聲、財富、地位、權勢等一切福報。而原來的自己換作別人,淪落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賤人。如此進行換位思考,對之修嫉妒心。原來自己看不起低劣的人,但現在受這些苦惱,以後就不會這樣了。這種心不能有任何懷疑,也不能打其他妄想,只有真正生得起來,修行才會比較成功。2)低劣者與高者比起來,儘管有些地方比不上,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佛經中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功德之相。」既然具足如來藏,那也用不著自暴自棄,甚至想去自殺。因為與更下等的人相比,你還是超過他們,那些傲慢的人與最高的智者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你雖然趕不上高者,但比你更低劣的肯定大有人在,殊勝也是觀待低下而安立的。768、對於戒律廢弛、見解退失之人,怎樣修持自他交換?如是修習後,你有哪些切身感受?答:易位至其位置,以此而引發大悲救護之心。自己觀想與他們相換,然後可以想到:「雖然我戒律廢弛、見解退失,但這並非我心甘情願如此,而是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惡緣在控制我,貪嗔心極為強烈,再加上外界複雜混亂的環境等因素,才導致了這種可怕結果。作為修行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戒律清凈,獲得正見,得到無上解脫安樂。而他(易位前之自己)如果有悲心,有清凈正見戒律,就應該幫助與救護我,那我也有自拔的能力,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折磨,我都心甘情願去面對接受。」如是修習後,自己對戒律見解衰退者的痛苦有了切身感受,他們雖然對自己有嫉妒,但自己怎麼能因此而傲慢或對他們不理不睬呢?自己理應克服傲慢煩惱,以大悲寬容之心對待他們,也應安然忍受重重困難,盡心儘力幫助救濟他們。同時,也可掘出自己內心潛藏的嫉妒煩惱,予以認識後徹底剷除。769、破見者和破戒者相比,哪個過失的更大?請說明理由。答:比起破見來,破戒過患尚稍遜一籌,破見的過失更大。因為破戒者如有正見尚可懺悔,依靠還凈儀軌可得以清凈,而破見者對因果、正法等生邪見,如同壞自命根,壞自解脫眼目,這種罪過無法衡量。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說過:「寧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屍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俱舍論》里也說,獲得善趣以戒律為主,獲得解脫以見解或修行為主。正見是證得無上涅槃的根本,因此,大家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護持自己的見解。770、什麼樣的人才會傲慢?為什麼有了傲慢不應理?應當如何對治傲慢?答:1)內在越沒有功德的人,有了一些地位名聲時,外在的表現越傲慢。2)有了傲慢相的話,會遮止自己相續中產生功德。本來你很快就要開悟了,但有了傲慢就會耽誤;本來你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很大,有了傲慢心的話,就不行了。3)加行里說多磕頭可以對治傲慢,有傲慢的人必須磕頭。讓他在佛像前磕頭的話,傲慢心逐漸就沒有了,這樣一來,自相續比較調柔,修法、做事情都比較堪能。771、我們在有生之年中,有哪兩件事情特別重要?你今後有什麼打算?答: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不管出家人、在家人,每天都要聞思修行。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時時刻刻不能忘記利益眾生的大事。第143節課772、產生競爭心的對境是什麼樣的?應當如何對之修競爭心?是否所有的競爭心都要對治?為什麼?答:1)在利養、能力、智慧、勢力等方面與己相等或者稍微超勝的對境面前,很容易產生競爭。但如果自己跟別人差距很大,是不會產生競爭心的。2)以觀想相換,使自己變易為對方,然後對易位前的自己,發起競爭好勝之心:為了使自己優越超勝,如果能不費吹灰之力就把眾人對他的恭敬利養奪過來,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但若沒有這麼順利,縱然發生爭吵也不惜,只希望能贏得更多的財利與恭敬。功德方面:我將儘力宣揚自己的功德,令名聲傳揚世間各方,而對他(原來的我)要千方百計壓制,使世人聽不到他有任何優點功德名譽。過失方面:我更要設法隱藏自己的過失,使自己廣受供養,而對他(原來的我)要完全相反,儘力顯露其過失使他得不到分毫利養,使我今後獲得名利地位,備受恭敬,而不讓他獲得任何名利。我自己心懷安樂,而希望看到他長久淪落苦難,慘遭不幸,我要使他成為眾人嘲諷的笑柄,成為眾人競相毀謗的對象。3)不是。在聞思、修行、辯論、守持戒律等方面,互相也有種競爭心時,這種競爭對自他都有利,不用去對治。773、什麼是禪話、禪音、禪事、禪心?你平時是怎麼樣修持的?答: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語言,說真實的語言,說謙虛的語言,說利人的語言。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音聲,對哭聲鬧聲、粗聲醜聲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聖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弟子的心與上師的智慧無二無別,也是一種禪心。我們應該盡量斷除競爭心、煩惱心,用禪宗或密法的竅訣來調伏自己。774、現代人對於出名,與古人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答:古人云:「人怕出名,豬怕壯。」古人不願意出名,害怕樹大招風,遇到很多麻煩事。但社會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出名,本沒什麼功德可宣揚,但是通過媒體的炒作包裝,搖身一變就成了巨星。甚至有些人為了出名,不知道慚愧,通過裸體、罵人等手段來提高知名度。這也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弊病。其實如果真有功德,有學問智慧、戒律清凈,並不需要特意去宣傳,「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遲早會有弟眾成群結隊地蜂擁而至,用不著去打一些假廣告。佛教徒應該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利益眾生,當然,如果對眾生有利益,自己有名聲也沒必要刻意隱藏,顯露出來是可以的。775、怎樣理解說別人過失是不好的行為?作為一名管理人員,見他人言行不如法時,應當如何處理?答:關於說過失的問題,大乘經論都進行了極力遮止,薩迦班智達在格言中也說:「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孔雀觀察自身體,鴟鴞給人起惡兆。」特別喜歡說人過失的話,那絕對是個壞人。看見別人就開始說過失,是非常不好的現象。作為大乘修行人,應當像《佛子行》所講的一樣,盡量把別人觀為清凈,最好不要說入了大乘的佛子過失,不然將失毀自己的大乘戒律。以前法王如意寶講過,即使有些管理人員不得不說,也應該在正知正念的攝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說某某人的過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凈而說的。這個不說的話,對僧眾、對佛教可能會造成一些危害」,然後一邊懺悔,一邊在私下或公眾場合說出來,這種情況是允許的。除此之外,這個看不慣、那個看不慣,這個是壞人、那個是仇人,這種做法是失壞大乘佛子的一種行為。776、看見別人痛苦,自己在一旁幸災樂禍,這會導致什麼後果?請用公案加以說明。答:以前有個小孩叫帕克,他是8歲。一天他氣勢沖沖地回到家,一直跺腳,特別不開心。當時父親在院子里幹活,見後想跟他聊一聊,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帕克氣憤地說:「我們班裡的華金特別壞,在很多人面前讓我丟臉,真很希望他遇到倒霉事。」父親於是指著院子里曬的白襯衫,對他說:「你把這個白襯衫想成華金,拿一袋木炭使勁砸,砸中一個就代表他遇到一件倒霉事。」帕克聽了覺得很有趣,就開始拿木炭拚命砸。全部砸完之後,父親問他感覺怎麼樣,他氣喘吁吁地說:「蠻舒服的,畢竟砸到了好幾個,但累死我了。」父親知道他沒明白自己的意圖,就把他帶到鏡子前。帕克一看,自己完全成了一個「黑人」,只有牙齒是白色的,而白襯衫上只有幾塊黑點而已。他馬上醒悟到:「自己若以惡行去攻擊別人,對別人的損害並不大,但對自己的反作用相當強。」所以作為一個修行人,哪怕跟別人關係再不好,也千萬不能發惡願「但願他受到如何如何的痛苦……」,而應該用菩提心來攝持。777、我們大乘修行人,理應怎樣對待高低貴賤的眾生?你平時是怎麼做的?請以具體事例進行剖析。答:學了大乘菩薩道的人,對所有的眾生都不要有輕辱心,應該有恭敬心,來了縣委書記和來了一個乞丐,應該用同樣的態度來平等相待。第144節課778、怎麼樣對高者修習相換?這裡所講的竅訣與《廣釋》有何不同?你覺得哪種更適合你?答:1)首先把自己換成別人,再看易位前的自己,顯得傲氣十足,以蔑視侮辱的眼神來對待他(原來的我)。要讓他聽到我被全世界的人交口稱讚,讚歎我的種姓、智慧、悲心及人格,我因而歡喜若狂、汗毛直豎,完全陶醉在歡樂的海洋中。然而我們換位後應該知道,這個被讚歎的,實際上不是我,而是易位前的眾生。如果是我受到讚歎,肯定會得意洋洋,但若是眾生的話,我們恐怕會生嫉妒心,非要跟他平起平坐。在這個時候,這些煩惱的禍首,其實就是我執,正因為我執從中作怪,所以我們對眾生漠不關心,對自己非常貪愛。2)這裡主要是從重自輕他來源於我執講的,而《廣釋》則是從換位後體會高者的傲慢之苦來講的,即換位後修習自他交換,代受他們的痛苦。779、有些人一輩子行持善法,上師也給他講了很多教言,但他卻不能調伏自相續,這是由什麼所導致的?對此你有什麼體會?答:阿底峽尊者的上師達瑪吉達說過:「行持善法不能調伏自相續,是因為傲慢所導致。」有些人雖然修持善法,但這種善法跟自相續並沒有真正結合起來,上師苦口婆心地講了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五部大論等殊勝教言,但這些教言一直沒有融入自己心中。這種人的我執特別重,認為上師講的教言不合理,自己的想法才正確,於是沿著另一條道路前進,這樣之後,上師也沒有辦法教育你,最後你的相續與法根本不相應。780、按照《如意寶藏論》的觀點,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種區分方法?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你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為什麼?答: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佛教和外道有五種區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他們暫時皈依這些,但並不能讓人了脫生死。二、見解。見解有暫時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暫時見解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滅,最究竟的見解,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沒有這種殊勝的見解,雖然有些竅訣暫時可以壓制煩惱、痛苦,但無法從根本上斷除。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暫時修持制止分別念的禪定,並沒有如是殊勝的修法。四、行為。佛教是遠離貪嗔痴以及損害眾生的行為,而外道經常損害眾生,也不能脫離貪嗔痴的行為。五、果位。佛教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三解脫,而外道沒有如是的解脫,只能流轉於輪迴當中。781、請以教證說明,斷除我執的必要性。並說明依靠什麼方法來斷除?你平時是如何運用這種竅訣的?答:1)龍猛菩薩說:「無餘此有情,皆源於我執,具我所執重,佛唯利彼說。」三界眾生流轉生死,沒有一個不是源於我執,大慈大悲的佛陀知道這一點後,為令眾生減少我執,而宣說了空性、大悲心的法門。夏吾巴格西說:「乃至沒把『我』看成怨敵之前,善知識的教言對自己也無濟於事,一旦將自己看成怨敵,善知識的教言才能起到效益。」月稱論師云:「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2)我執可通過兩種方式來斷除,一種是按照第二轉法輪的空性法門來根除,一種是在世俗中修慈悲菩提心,自己與別人交換位置,以前對自己非常關心,從現在開始當以眾生為主。782、學習大乘佛法之後,你行為上有哪些轉變?請舉一個具體事例說明。答:請自己發揮。第145節課783、為什麼佛陀的語言永遠不會欺惑眾生?《金剛經》中說佛語有哪些特點?請一一解釋。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說的話,應該用什麼方法加以引導?答:1)理自在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言:「無因不說妄。」因為多劫以來從根本上斷除了說妄語的因——貪嗔痴等煩惱,故而佛根本不會說妄語。馬鳴菩薩亦言:「見義故無欺。」佛陀徹見了萬法的實義,他所說的絕對不會欺惑。而且佛陀這樣的語言,是生生世世串習過來的,《金光明最勝王經》云:「十方諸佛,悉皆已習真實之語……已於無量俱胝大劫,常說實語。」2) 《金剛經》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就是佛陀語言的特徵。按照世親論師的觀點,所謂「真語者」,指世俗中佛所說的因果、微觀宏觀世界的道理真實不虛;「實語者」是從勝義角度講,佛陀在《般若經》中所宣說的空性,一點也不會欺惑,完全真實;「如語者」是佛在第三轉法輪中所抉擇的如來藏光明顯現存在,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不誑語者」,是佛為引導眾生而宣說不同的教言,一字一句都具有殊勝密意;「不異語者」的意思是,佛陀針對六道眾生所講的法,每個眾生根據自己的根基不同,所領會的意義也有差別。3)這些人必須要通達「兩大理自在」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把佛陀建立為量士夫的教言。或者通過自己的智慧來剖析,看佛陀2500多年前講了那麼多法門,世間上的智者推翻過多少?其他學說在世間上留下了多少?這些方面一一觀察的話,就會對佛所說的話產生信任了。784、假如我們往昔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放棄自利而專一利他,今天的結局會怎麼樣?明白這個道理後,你有哪些打算?如今除了得到如來正等覺的無漏安樂之外,絕對不可能每天被煩惱折磨著,落到這般痛苦的地步。華智仁波切說:「眾生若在以前精進修持過佛法,現在已經得到了如來果位,至少也有不墮三惡趣的把握。」785、有些人認為:「自他交換不可行,因為他人一點也沒有我的成分,怎麼可能把他當成我?」對此你該如何作答?答:既然你經過串習,能將父精母血的不凈種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蘊執為我,為何不能同樣對其他眾生也如是執著呢?父母的不凈種子本不是我,卻因長期執著而當成我。同樣,芸芸眾生雖然也不是我,但從現在開始,若串習將他們視同己身,並以智慧加以引導,最後無疑也會執著為我。只要慢慢串習,這一點根本不會有困難。786、作為大乘修行人,三種布施當中哪一種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講法這種現象?答:1)三種布施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作法布施。如果自己有一些佛法的境界、佛法的傳承,那應該布施給眾生。2)在家人也可以當法師。《楞嚴經》裡面,觀音菩薩為度眾生顯現三十二相,有比丘來求法,他顯現為比丘相;有比丘尼來求法,顯現為比丘尼相;有在家守五戒的居士來求法,則顯現為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身份進行說法。這在佛經里是有教證的。但現在有些城市裡面,居士給居士講經覺得不好,而居士站在出家人的講台上講經,大家都規規矩矩地聽著,這種傳統不一定對。出家人面前應該由出家人來說法,在家人面前,出家人或在家人說法都可以。第146節課787、有些人認為:「皈依、出家雖然非常難得,但做不到的話,過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出家。」這種想法合理嗎?請說明理由。答:不合理。佛陀在《說菩薩行》的經文中曾記載:有八位比丘聽到大乘空性法門,因生起邪見,當下口吐鮮血,墮入地獄。本來他們千百萬劫不能解脫,但由於聽過空性法門的緣故,很快時間內就轉生到了兜率天,下生人間成為轉輪王而獲得成就。如果沒有皈依、出家,在漫長輪迴中就沒有解脫的機會,即使因為你業力深重,守戒無法善始善終,但和不皈依、不出家比起來,只要入了這個教法,功德就不可同日而語。788、為什麼聽一聲佛號、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報?這種善根如此微小,為什麼說它的功德不可思議?答:1)《入定不定手印經》中說:「漫長的時日中供養緣覺,不如看到佛像、聽到佛號的功德大。」2)因為看到佛像、聽到佛號等以後,眼識阿賴耶上就種下了善根,雖然比較微小,但這個功德就像大海里滴一滴水,大海沒有乾涸之前,水也不會消失。同樣,緣佛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間不會用盡,即使小如初一的月亮,但也勝過所有星星的光。789、什麼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現在世間人有哪些誤區?你打算如何幫助那些誤入歧途者?答:1)倘若有了一點利他心,平時經常約束自己、轉變自己,以前不能面對的東西,學習佛法以後能面對了,以前遇到家人、感情等時特別執著,現在通過學習之後,真的有一點點改變,對世間的執著比較淡,這就是修行的成就相。2)修行的成就相併不是頭上一下子長兩隻角、臉上馬上冒一個包,也不一定是眼睛看見特別亮的東西。假如看見特別亮的東西就是成就相,那盯著燈泡就可以了。790、當今世界上戰爭不斷,根源究竟在哪裡?怎麼樣才能真正實現世界和平?答: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若沒有調伏這種煩惱,衝突就會不斷發生。什麼時候摧毀了每個人的自私自利,什麼時候就天下太平了。791、古代人和現代人讀書的志向有什麼不同?兩相對比,當今教育體系有何弊病?你將如何引導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小孩?答:古代人讀書的志向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知識是為了通達大自然的真性,為百姓和社會謀福利,繼承前輩大德的優良傳統,為千秋萬代創造和平。而現代人讀書,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或者是為了自己快樂,擁有幸福的家庭。後兩問請自己發揮。792、倘若別人犯了一些大錯,你會怎麼樣對待他?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從中你有哪些收穫?答:請自己發揮。793、發露懺悔有哪兩種方式?應當如何正確地發露懺悔?答:1)上師如意寶講過,發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懺悔低劣的行為,如殺生、邪淫等,覺得自己做錯了,在別人面前發露懺悔;還有一種是,自己造惡業之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在戰場上怎麼樣殺人,當時如何如何厲害。這樣的發露沒有功德,只有過失。2)方便的話,應該在大眾面前懺悔;如果在他們面前說對佛法有害,各方面不太方便,那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也可以。794、《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句話對你有何啟示?答:請自己發揮。第147節課795、有些人喜歡在眾人前炫耀自己,說自己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為什麼?答:作為真正的修行人,應該盡量隱藏自己的功德,縱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辦法不讓人知道。就算偶爾有點修行境界,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揚。而有些人根本沒有什麼境界,卻偏偏喜歡講這些,這是不合理的。原因:1)即便有一些境界,但也許是暫時的、偶爾的、不可靠的,沒有什麼可信賴的。2)「隱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倘若特意去宣揚自己的功德,很容易遭到別人歧視和一些違緣。3)智悲光尊者曾說:「作為凡夫人,自己的境界不能過多講給別人聽,否則,從此之後這些境界就不會現前了。」因此,在保護自己修行的方面,我們應該學智者的行為。796、什麼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這與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答: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從體會中產生了。產生什麼呢?自己所作所為就是讓眾生獲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飯、晚上睡覺,一切的行為都要想著眾生,就像新媳婦過門之後,會經常考慮怎麼樣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一樣,凡是眾生的事情,就不顧一切去做。若能如此,那說明真的有了菩提心。797、大乘修行人的行為歸攝為哪兩條?你平時是如何以行為來約束自己的心的?現在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改變?答:從正面來講,要盡心儘力地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從反面來講,從現在開始,乃至生生世世,連一個眾生的毛孔都不損害,不得罪眾生,不做眾生不高興的事情,更不用說危害他們最珍貴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798、按照格魯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養出來的話,需要哪三個條件?你打算怎麼樣讓自己一一具足?答:格魯派的修行教言中說,菩提心若要培養出來,有三個條件:第一、要遣除違緣,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罪障;第二、要創造順緣,盡量地積累資糧;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禱諸佛菩薩和根本上師,願相續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減滅。第148節課799、有些人專門用固定的時間修持善法,沒有時間就不修了,這樣做有哪些弊端?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並以公案、教證進行說明。答:1)這樣能有多少時間修行也很難說。因為人的生命非常短暫,再加上欲界眾生一天至少要睡4—8個小時,如果還能活10年,5年的時間用來睡覺,剩下的5年當中還要散亂、說話,真正能抽出來的修行時間又有多少?所以,修行的時間不要定下來,不要為自己的懶惰找許許多多借口。2)其實什麼時候都可以修,長的話,閉關兩三年,每年可以有月修或季修。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每天只要有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修。所修的內容可以多種多樣,有相的善法,如磕頭、念經、轉繞、作供養;無相的善法,像入於禪定或安住於中觀的境界中,這些都是可以的。而環境方面,在寂靜的地方可以,在散亂的地方也可以,家裡、單位、車上……只要自己的心能約束,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修。《百喻經》中說,有個愚笨的人,有一次口渴得不得了,正好遇到一條清澈的河,但他卻獃獃地望著河而不喝水。旁人奇怪地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河水這麼多,我怎麼能喝得完呢?」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口渴的人即使只喝一口水,也能緩解自己的口乾舌燥,一口水也有一口水的作用。《水木格言》云:「諸法縱難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雖難全飲,少飲亦能解渴。」佛法雖然博大精深,但學一句話、一個道理,對自己也是有利益的。800、強力摧毀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勝義中分別是什麼?你覺得哪一種更適合你?答:從世俗來說,自心警醒、堅強,不留任何餘地地斥責消除我執惡習。從勝義來說,即是以甚深般若去觀照,勘破其虛偽外相,而徹斷其根源。這是最有力的手段,也是《智慧品》所闡述的內容。801、請以世間比喻來說明,發了菩提心以後不能輕易反悔。你還有更好的比喻嗎?答:嫁出去的女孩子,已經成了別人家的人了,兩三天後開始鬧著要回家,這是不可以的,誰讓你剛開始願意到他家去?同樣,我們發菩提心時,「愛上」了三界輪迴的一切眾生,現在想要反悔的話,沒有那麼容易。世間人也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能隨隨便便出爾反爾,今天想要利益眾生,明天覺得困難就放棄,這樣反覆無常是不行的。802、假如對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則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應該用什麼方法把它斷除?答:我們依靠這顆狂妄的心,多生累劫中不願意發菩提心,不想去利益眾生,以致在輪迴中一直受苦。如果以後仍一如既往,肯定會造各種各樣的惡業,之後墮入三惡趣,感受地獄、餓鬼、旁生的痛苦。修斷法古薩里,是斷除我執的殊勝方法。若能完整地修持,那是非常好,但若實在不行,也可以按照有些傳承上師的教言中所說,把自己的身體觀想成甘露,一份供養三寶;一份供養護法神;一份布施給三界眾生,化為解除他們痛苦的任何有用之物,使病苦者獲得妙藥,使盲者獲得明目,使飢餓者獲得食物,使寒冷者獲得衣服;最後一份布施給前世今生你曾欠下債的眾生,還清所有的命債、宿債、財物等。這樣觀想的意義也非常非常大。第149節課803、什麼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師?這與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現在是怎麼樣依止上師的?答:真正的依止上師,就是遵循上師的教言,以其隨時隨地對照自己。假如每天記住一個上師的教言,裡面的法義自然觸動自己,使自己的行為不離正道。而不一定是呆在上師身邊。804、為什麼想要自己快樂的話,就不可以愛自己,反而要去愛別人?你對此有哪些感受?答:因為自我執愛如同毒藥一樣,如果不徹底捨棄,永遠不會得到安樂,反而墮入可怕的深淵。無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說過:「若不摧毀我執山,永無滅盡迷亂時。」藕益大師也說過:「內不見有我,則吾無能。」如果不能從內心斷除我執,那修行也就沒有什麼功效力量可言。修持正法的根本就在斷除我執迷亂,就像除滅一棵大樹,如果斷其根,則整棵大樹自然死亡;同樣,如果斷盡我執之根,則三界輪迴迷亂顯現自然滅盡。當然,如果想滅除種種難忍之苦,必須將自己無條件地奉獻給他人,盡心儘力地愛護眾生,利益眾生,只有這樣自己才不會有痛苦。法王如意寶說過:「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如果一心一意追逐自我利益而不利益眾生,這種人將永遠不可能有離苦得樂的機會。只有摧毀我執的自私自利心,願意幫助眾生、保護眾生,就有了如來種性,如此才會獲得真正的大安樂。805、為什麼說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個世間的莊嚴?這種人承辦各種事業時,與自私自利的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答:1)有利他心的人,是整個世間的莊嚴。如果一個人生起了菩提心,人、非人、天龍八部、護法神都會保護他,他腳下踩的微塵也會為天王所頂戴。他的衣服、頭髮、舍利都有加持,甚至把他的一片衣服帶在身上,邪魔外道和妖魔鬼怪也不敢害你。發大乘心的人無論住在哪裡,都是當地的佛塔,非人會整天轉繞他。2)在這個世間上,只要是為了眾生而無條件地奉獻一切,所有的人都會幫助他。有些人不管辦慈善也好、傳法也好、利益眾生也好,如果自己任何目的都沒有,很多人一定會對他伸出支援之手的。而自私自利心強的人,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地謀取利益,他的所作所為遲早會暴露無遺,人看不慣他,非人更是看不慣,到頭來得到的利益很少,造的惡業很多,唯一剩下的就是痛苦。806、對身體保護得越周到,它就會越怎麼樣?作為大乘修行人,如何讓這個人身變得有意義?請談談你自己的經歷。答:1)對身體保護得越周到,它就會越來越脆弱無力,對小苦也不堪忍受,慾望不斷地增加,就算擁有大地上一切事物也滿足不了。2)人要有一種滿足感,生活隨緣而轉,不要貪得無厭。當然,光有滿足感還不行,每天還要盡心儘力修一點法,一邊聽佛法,一邊發心、修行,把理論的東西隨時用在實踐上,這樣人身才會變得有意義。第150節課807、按照小乘觀點,什麼是聖者種性?大乘又是如何定義的?怎樣讓自己具備這一功德?這樣有什麼好處?答:1)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貪是聖者的境界。《俱舍論釋》中說,聖者有四種種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滿足,二是以粗糲齋飯而滿足,三是以簡陋床榻而滿足,四是喜歡聞思修行,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2)大乘《涅槃經》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對一切沒有特別的要求,任何時候都很隨緣;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會有悔恨、痛苦。其實,凡事不計較也是一種知足少欲,如《佛說大乘無量壽經》中說:「不計眾苦,少欲知足。」所以,應當在此生淡泊知足,斷除對財物、身體等的貪執,否則對今生來世的危害很大。3)對身體不要太過貪執,不要讓它有增長貪心的機會,不然快樂不會有,修行也不會成功。比如小乘《毗奈耶經》和有關論典中說,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過於飽脹,必須過午不食……這些都是使身體不要貪得無厭的手段。如果過於貪著所求之法,將會招致各種痛苦。4)沒有貪慾的人不管在哪個地方,城市裡也好、寂靜地方也好,不會整天愁眉苦臉,心情坦然、快樂、洒脫,沒有畏懼、痛苦、擔憂,就像日月在空中運行一樣自在,臉上時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一旦達到沒有什麼可貪的境界,那已經獲得了最妙的財富,即使你身無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808、為什麼說看得破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你對此有哪些體會?答: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蓮池大師說過:「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貪心、嗔心、慾望、擔憂、煩惱及生活的壓力,統統都會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說:「我們生活壓力太大了,好重喔!實在撐不起來。」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藥,即便你變成路邊的乞丐,也照樣會很快樂。809、有些人認為不耽著受用是合理的,但貪著身體理所當然。對於這種想法,你怎麼看?請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並說明怎麼樣正確對待這個身體。答:1)事實並非如此。暫時把身體當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拚命打扮身體、執著身體,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三:(1)「可怖不凈身」:前面再三地分析過,這個身體的組成物質令人見而生畏,活著的身體和死後的屍體沒什麼差別,原來是皮膚、肌肉、骨頭、內臟,死完了之後依然是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說:「見而生畏之屍體,本為現在之身體。」假如有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可怕,很可愛,那把可愛的部分割一塊放在盤子里,你吃一下,或是讓你最好的朋友、對你很有信心的人吃一口,看害不害怕?所以,身體的上上下下沒有一處是乾淨的,沒有一處是不可怕的。現在很多人拚命去打扮、整容,主要是不了解身體的成分,不知道它是什麼組成的,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因此在這上面一直很迷惑。(2)「不動待他牽」:身體本是無情物,就像石塊、木頭、牛糞一樣不能動,只有靠心的力量來牽引,才能走路、說話、睡覺等。所以身體跟屍陀林里的屍體沒有差別,完全是依靠心識和風的因緣暫時顯現的「起屍」,不應該去貪著它。(3)「火化終成灰」:身體終將在火化場里變成一堆灰,因此是無常無實的東西。明白這三點之後,為什麼還要貪執身體呢?2)不管是從小到青年、中年、老年活著的身體,還是最後得重病離開人間的屍體,這個身體若沒有用於佛法方面,則跟糞便、煤炭、石頭、木塊沒有差別,沒有絲毫實質可言。龍猛菩薩云:「身際如灰干際墜,終究不凈無實質。」故不應該特別貪執,一定要斷除我慢,依靠它為眾生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並且認真學習佛法。810、名詞解釋:慢 我慢答:1)慢:本來沒有的卻認為存在,這就是「慢」。2)我慢:本來身體沒有什麼功德,但偏偏特別貪執,執著身體為我,這就是「我慢」。811、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是因為什麼原因?明白此理之後,你自己有什麼打算?怎麼樣去幫助周圍的人?答:一是心裡對佛法有懷疑,對上師起邪見,被很多邪見和懷疑阻擋著;還有一個就是心力不夠。如果心力特彆強,像米拉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那樣把身體當成一堆草,且不說一生當中成佛,至少也獲得了不墮惡趣的把握。812、請從名言和勝義的角度分別說明,身體的本質是什麼?你依靠何種方法對此生起定解?答:這個身體從勝義角度講,如《般若經》中所說,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從名言角度講是痛苦的本性,誠如月稱菩薩所言:「如鐵物熔化,豈性變液體?如是苦性身,豈能成樂性?」《中觀四百論》講了凡夫的四種顛倒執著,一旦通過聞思修行破除了迷亂,就能見到萬法的名言真相和勝義真相。第151節課813、世間人貪愛身體的新聞,你最近聽到了哪些?對於這種現象,請以佛教的道理進行剖析。答:請自己發揮。814、為什麼說身體就像木頭一樣,對苦樂、毀譽無動於衷?明明讚歎或辱罵這個身體時,我們會或喜或怒,這是怎麼回事?答:1)因為身體是無情法,只是四大假合,沒有任何感覺,對它讚歎和辱罵就像空中的風一樣無利無害。雖然《俱舍論》裡面講了身受和意受兩種受,但身體的感受其實是意識在接受,如果沒有意識,身體單獨不會有感受的。2)讚歎或辱罵這個身體時,我們會或喜或怒,這是妄想分別在中間作怪。對身體過於執著,不明白佛教道理,本來不是自己的東西反而當成自己的,本來不幹凈的東西反而執為乾淨的,這些都是顛倒的執著。815、有人說自己愛護身體,是為了讓眾生喜歡,能與他們成為好朋友,這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對此你怎麼看?答:這個理由似乎比較充分。假如純粹是讓他人高興,想利益眾生,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因為哪怕讓眾生產生一剎那的快樂,大乘菩薩也應該全力以赴去做。但如果他真有這麼一番發心,那天下無邊所有的眾生,大至天人,小至螞蟻,沒有一個不愛自己身體的,他為什麼不愛所有眾生的身體呢?因為他愛護身體的唯一理由,就是要讓眾生歡喜,但眾生歡喜的因不僅僅是他的身體,眾生對自己的身體更是關愛,如此一來,為何不去愛他們的身體呢?但實際上恐怕不是這樣,他只不過是說漂亮話而已,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愛自己的身體,不是愛其他的眾生。816、世間上有哪兩種愛?請分析母子、男女、朋友、佛陀的愛分別屬於哪一種,並說明理由。答:世間上有兩種愛,一種是自私的愛,一種是無私的愛。自私的愛就像世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只是互相利用,有時其樂融融,有時反目成仇,這不是真正的愛。而無私的愛是以對方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佛教的博愛就屬於這一種,不管是什麼樣的眾生,都沒有條件地讓他快樂,這種愛是非常偉大的。817、身體既然是萬惡之源,是否就意味著應該徹底捨棄它?為什麼?請用教證和比喻加以說明。答:不是。身體雖有諸多過患,但如果善加運用,也能成為解脫的工具。誠如聖天論師所說:「雖見身如怨,然應保護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前行》中也有頌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迴錨。」從輪迴的此岸越過生死大海,到達涅槃的彼岸,一定要依靠身體這個船隻,沒有它的話,不可能接受佛陀的甘露教法,也不可能到達目的地。月稱論師在《四百論》的講義中,用過一個很好的比喻:譬如昔日有大商主,他的兒子跟盜賊同流合污,犯了法,最後被關在監獄裡。商主明明知道兒子的劣跡,但因為家業還要靠他繼承,所以並沒有捨棄兒子,還是對他很關心。同樣,我們的身體雖然在往昔造了很多惡業,也有很多壞毛病,但也不應該捨棄它,假如沒有身體的這個船筏,那解脫生死大海靠誰呢?所以,有這樣的身體既要歡喜也要謹慎,應該自己行持善法,也盡量讓別人行持善法,如此活在人間是有意義的。《中般若經》云:「任何菩薩自己行善並勸勉他人行善,即成為具義暇滿人身。」第152節課818、什麼是愚行?當今社會有哪些行為屬於這一類?怎麼樣才能斷除愚行?答:「愚行」即愚昧無知者的行為,指不明佛法的凡夫眾生執著自我,與解脫大道相乖離的身口意三門行為。具體說,我們執著自我,追求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的所作所為,全部都是愚行。並且了知: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只是誘惑我們的幻象,究竟而言沒有任何意義。第二問請自己發揮。一定要追循前輩大德們的足跡,認真憶念本論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進品》所講的教言,龍猛菩薩在《經集論》和《學集論》中也講了很多不放逸的教言,努力斷除昏沉、睡眠等禪定的五種障礙。819、什麼是禪定的五種障礙?請引用教證一一說明。答: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云:「掉舉後悔與害心,昏睡貪慾及懷疑,當知此等五種障,乃奪善財之盜匪。」1)掉舉和後悔都是心外散,算為一種障礙;2)害眾生的心是第二種;3)昏沉和睡眠都是心內收,昏沉是內收,睡眠是極其內收,這兩個也算為一種;4)對有漏欲妙的貪求;5)對基道果的懷疑,這五種障礙是掠奪禪定善財的盜匪。820、龍施菩薩的公案對你有哪些啟示?精進和不精進的結果有何差別?請以你所了知的事例加以分析。答:請自己發揮。821、初學者一開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惡,這樣合理嗎?為什麼?瑪哈雅那的公案對你有何觸動?請具體說明。答:除非是具有特殊善緣的弟子,一般來講是不合理的。抉擇了很高的見解而對世俗法並不重視,麥彭仁波切把這種人歸為「盲修無念和尚宗」。雖然在勝義中,心的本來面目沒有任何執著,但如果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不知道六道輪迴的基本道理,就一味追求什麼都不執著,造惡業隨隨便便,造善業也無所謂,這樣一定會墮入三惡趣。自己趨入歧途,還帶著很多人盲修瞎煉,這個罪過非常大!822、什麼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麼?學習了本品之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讓自己斷除它的違品?答:一般而言,三摩地就是寂止,即心如如不動地安住於一個境界中。還有一種三摩地,是安住在心本來面目的境界中。但在本品,三摩地則是遠離自私自利心,安住於自他交換或自他平等的菩提心。後一問請自己發揮。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1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就想問一下這個?
    5本書,看懂戲謔背後的真實
    人多的地方感到孤獨,原因何在?
    你大學四年頓悟了哪些人生道理?
    大宗商品:關於石油儲備的思考

    TAG:思考 | 答案 | 思考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