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發現《孔方春秋》解說詞

古貨幣泛指歷史上曾經使用過而現在已退出流通領域的各種貨幣實物,也稱古錢或古錢幣。中國古錢幣歷史悠久,種類繁多,絢麗多彩,有70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中國每一時期的錢幣都承載著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信息,被喻為「社會化石」。同時,古錢幣以其獨特的形制工藝和錢文藝術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成為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70年代,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挖掘工作進入重要階段,這是我國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還有最早的造型瑰麗、工藝精緻的青銅禮器群。專家推斷,它極可能就是三四千年前的夏代都城——斟尋。 1975年,在屬於二里頭文化三期遺存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十餘枚海貝。這是夏代的海貝!圍繞它們,學術界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至今未息的爭論。 它們深埋地下,歷經數千年,它們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嗎? 史料記載:我國夏代使用貝作為貨幣。 司馬遷《史記》曾說夏代以「龜貝」為幣;西漢人桓寬在《鹽鐵論?錯幣》中寫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幣。」夏代使用一種黑色的貝,後世才使用金錢貨幣。由於這些記載距離夏年代很遠,而且誰也沒有看見夏代有貝的實物,所以許多學者始終表示懷疑。1975年的這次發現,使人們終於真切地領略到夏貝的模樣。這些黑色的貝上面有人工穿孔的痕迹,是否意味著某種用途?海貝產自遙遠的南海之濱,新鮮的海貝色澤瑩白美麗,它們如何輾轉千里流入中原,受到夏人的喜愛?更重要的是,夏貝的出現能否說明,它們就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呢? 傳說神農氏時,我國已經有了原始的商業。看到太陽升到正中,四方百姓便集市交易。最初,人們是以物易物。隨著交換的進一步擴大,人們需要把手中的貨物換成一種普遍接受的中介商品,才能換回自己的需要物。貨幣,就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混沌之初,人們也許嘗試過許多的交換中介。當時,穀物、牲畜都曾被當作交換的中介,但它們易於消耗。還有珠玉,作為禮器和王權的象徵,珠玉價值過大,而且易於破碎。與各種原始實物相比,海貝更具貨幣條件而理應成為普遍接受的貨幣。作為一種珍貴的裝飾品,它為人們普遍接受;它質地堅硬,易於收藏,且是天然計量單位。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使用過貝幣。在我國雲南一些少數民族部落中,貝幣的使用甚至延續到清初。 夏代以後數百年的商周時期,海貝的行使範圍已十分普遍。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大都有海貝的出土,甚至零星出現在一些平民的墓葬中。而在著名的河南安陽殷墟,殷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墓中,發現裡面竟藏有海貝近7000枚。殉貝的多少標誌著貧富的懸殊。 春秋戰國誕生了四大貨幣體系,它們折射出什麼樣的時代精神? 春秋戰國,是我國第一次商業大潮掀起的時代,這時社會經濟繁榮,商品交換的範圍空前擴大,東海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皆流通於中原。在貨幣方面,這時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早期貨幣經歷了實物貨幣、稱量貨幣、金屬鑄幣和逐步符號化的過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中國為何選擇了方孔圓錢?小小銅錢為何有這麼持久的生命力? 戰國末期,西方秦國迅速強大了起來,這與它實施變法建立起來的一套先進的政治、 軍事、經濟包括貨幣制度是分不開的。秦國的貨幣繼承了春秋戰國以來貨幣發展的精華,並有著自己的獨創。 起初,秦國規定以「兩」作為秦幣的單位。數年後,外圓內方的重半兩的圜錢問世,史稱「秦半兩」。這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 與體現自由的時代精神的各國貨幣相比,秦半兩更注重於實用、簡約。它的方孔穿以繩索,攜帶便利;它上面鐫刻的「半兩」錢文明示了幣值,代表著一種無可置疑的王權。 在秦統一六國的戰爭,秦半兩沿著武力征伐的路線逐漸傳布全國。 秦始皇雖然沒有實現他千秋帝業的夢想,但他一手推行的方孔圓錢,卻一直沿用了兩千年。 統一的貨幣對消除當時長期的諸侯割據造成經濟發展緩慢和不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秦半兩反映出古代「天圓地方」的重要哲學觀念,古人認為「天道圜、地道方」,這樣構成的宇宙是穩定不變和天經地義的。小小的半兩錢凝聚了古人思想中這樣的宇宙觀,同時也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另外,從這種錢幣的實用性看,比起多角的鏟幣,易斷的刀幣,過小的蟻鼻錢,圓形錢是最易攜帶和最實用的。考據中外錢幣發展史也證明了這種必然性,最早的西方錢幣也有多種形態,但最後都呈圓形。 我國秦漢在國家經濟管理方面崇尚法家「官商之學」,其核心主張是「官山海,壹山澤」,就是主張國家完全掌握整個社會經濟的命脈。提出過著名的輕重理論的《管子》一書,更是要求國家要壟斷鑄幣權,西漢賈誼、賈山、桑弘羊等繼承發展了這一傳統觀點,可以說,此時我國古代貨幣思想基本成形。這對漢朝的貨幣政策的制訂起著直接的影響。 在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吳王濞之亂。吳王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兒,被分封到吳和豫章兩地。豫章古有銅山,吳王濞很快富可敵國,便串通六國發動叛亂。儘管七國之亂很快被平定,但這事給漢王朝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吳王濞利用封地內的銅山,招天下亡命者大量鑄錢,積累了叛亂的雄厚資本,這說明,任民私鑄錢幣的政策是利少弊多。 就在這次平叛12年後,歷史上著名的漢武帝劉徹登基。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廢除一切舊幣鑄造五銖錢。五銖,相當於現在的3.5到4克,它外端鑄有輪廓,這是為杜絕不法之徒鑿邊盜取銅料之風而想出的一個絕妙的辦法,今天的硬幣仍保留有這種外廓以防止盜鑄。這是繼秦半兩以來,我國出現的又一種重要的貨幣。與過去不修邊幅的錢幣相比,五銖錢呈現出一種規範之美,反映出大漢鼎盛時代精細嚴謹的作風和沉穩大方的氣派。 漢武帝專令上林苑三個官署鑄造五銖錢,他頒布嚴刑峻法:「盜鑄諸金錢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5年內,犯盜鑄金錢罪者達數十萬人,殺掉的人不可勝數。經過這些鐵腕措施,鑄幣權終於被收歸朝廷。 如果說,秦始皇首次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中國古錢圓形方孔的形制,那麼,漢武帝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貨幣本身的標準化,對古代貨幣史和整個中國的歷史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肯定了封建王朝必須實施貨幣鑄造發行的中央集中統一,明確了貨幣穩定與否對國家社會都有重大關係。他注意總結經驗教訓,建立大小適合、百姓樂於接受的五銖錢形制,促進了漢代經濟的發展。現代研究表明,一枚五銖錢的重量是最適合充當貨幣的單位重量的。它重約四克,既不因體重價高而不易攜帶找零,又不因質輕價賤,而導致交易中貨幣需求量過大。這是與古代百姓日常消費能力相適應的。與之相佐證的是西方貨幣經過長期實際使用的也趨近4克重量。 錢幣越精美越有生命力嗎?成也銅錢,敗也銅錢。 五銖錢一直流通到唐初,但中間並不是沒有波折。歷史,有時總以出人意料的面貌出現。這枚貨幣叫「金錯刀」,它上面有「一刀平五千」五個字,其中「一刀」兩字由黃金錯成。這種銅中嵌金的錯金技術,後世都已失傳。作為一種工藝品,它深受古代詩人喜愛吟詠:「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這枚形狀奇特的錢幣叫「國寶金匱值萬」。據說,目前存世的只有兩枚半,是真正國寶級的收藏珍品。 然而,這些外觀奇特,工藝精美的錢幣的出現,竟帶來了社會經濟的極大混亂,從而導致了一位皇帝的垮台和中國貨幣史上的第一次衰落! 新朝王莽,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一個短命皇帝。他因奪劉家天下而刻意清除漢家的痕迹。他改置量器,變革幣制,將早就退出歷史舞台的龜貝刀布等又恢復作貨幣流通,藉以發行虛額大錢。這些動輒當千值萬的大錢本身並不具備相應的價值,發行的目的主要是斂財。 王莽改革貨幣十分隨意,其中不乏荒唐之舉,比如六泉十布,從一,、十,二十,一百、兩百到一千,每逢整數便發行一種錢,比價繁瑣,而彼此區別不大,實際使用中很容易造成混亂。 最多的時候,王莽曾同時推出28種錢幣。王莽還十分迷信,他忌諱「劉」字,繁體「劉」含有「金」字,錢也有金字,他便廢錢而改行貨布、貨泉。後世泉水的泉代指錢便濫觴於此。 因為貨幣改革的失敗而直接導致政權的敗亡,王莽是歷史上突出的一個範例。但他的錢製作得十分精良,像金錯刀,在錢幣錯金絕無僅有,但他錯了一點黃金後,就當一萬個錢用,目的就是斂財。由於王莽錢幣採取了當時最先進的工藝,且發行時間很短,在錢幣收藏界便顯得彌足珍貴。 大分裂、大動亂,錢折射世道人心,「有錢能使鬼推磨」,錢是神嗎? 上世紀末,洛陽燒溝東漢晚期墓葬中,發掘出大量的一種奇怪的錢幣。它們的外廓被沖鑿掉了。這就是所謂「剪廓錢」。剪去的部分用作什麼去了呢?又被拿去鑄錢。也有被剪下的環形外圈同樣流通的,叫「環錢」。真是「一個錢掰作兩個花」。 這是我國錢幣史上的一個奇特的現象。為什麼這種錢能夠流行呢?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長達數百年的大分裂大內戰時期,中國政治舞台上走馬燈似地更換統治者。為了應付頻繁的戰爭、國庫空虛和滿足揮霍,他們把發行貨幣當作一個巧取豪奪、聚斂財富的手段。劣幣泛濫正是這種亂世在貨幣上的反映。 戰亂的年代,統治者千方百計搜刮錢銅。三國時董卓把洛陽和長安的銅人銅馬都銷熔鑄軍餉,其中包括秦始皇為銷天下兵器而鑄的九個金人。董卓鑄造的錢偷工減料,沒有錢文,是有名的劣幣。 這時的劣幣名目繁多,史料記載,當時一千錢長不過三寸,十萬錢不滿一捧;還有的錢質量輕、薄、次到極點,放在水面上竟然飄浮不沉。 與貨幣的衰落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個時期貨幣思想上卻因為一篇奇文而可圈可點,那就是閃耀著批判現實主義思想之光的《錢神論》。 大矣哉!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居前,錢少者居後;……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朱門而入紫闥。錢之所在,危而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辯訟非錢不勝,幽滯孤弱非錢不拔,怨仇嫌恨非錢不解,令問笑談非錢不發。洛中朱衣,當途之士,愛我家兄,皆無已時,執我之手,抱我終始,不計優劣,不論年紀,賓客輻湊,門常如市。諺曰:錢無耳,可暗使,豈虛也哉!又曰:錢可使鬼,而況人乎! 這篇奇文的作者叫魯褒,晉代南陽人,博學多聞,家境清貧而自立於世。魏晉時期,流行愛錢風尚。即使是以名士風度自詡的「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積累的錢無法計算,卻經常手持算具,晝夜計算。權臣王愷、石崇鬥富,用香料和泥裝飾房子,作織錦屏風數十里。何曾父子每天膳食萬錢,仍嘆息無下筷處。朝廷上下公開賄賂,貪贓枉法,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可謂「有錢能使鬼推磨」。 時人追逐金錢無度,導致社會弊端百生;然而,沉浸在歌舞昇平中的統治者,是否意識到深刻的社會經濟危機正在逼近呢? 公元221年,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貨幣相對照,三國鼎立時的魏文帝頒令停止使用銅錢,讓百姓以稻穀、布帛為流通物。儘管為時不長,但這似乎標誌著青銅貨幣一度衰落到最低點。 公元紀年轉入七世紀,唐朝崛起!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取代隋朝的五銖錢。「開元通寶」,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我國古代貨幣史經過長期的衰落沉寂之後,終於迎來了輝煌的新紀元。 公元621年七月,一場新舊勢力之間的惡戰剛剛結束,可經濟領域內的戰役卻方興未艾。南北朝以來,劣幣泛濫,擾亂流通。唐高祖李淵果斷地廢除舊錢,鑄行新的全國統一貨幣———這就是開元通寶,寓意「開創新紀元的流通寶貨」。它能否擺脫南北朝以來歷代貨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命運?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城市規模擴大,人口數量激增,中外交流廣泛。當時,長安城裡有著名的商業區東市和西市,各地商人貨物雲集。我國商業和貨幣經濟空前的繁榮必然要求一種穩定和規範的「硬通貨」與它相適應。 開元通寶製作精良,1000文的材料成本就有750文,加上人員勞務便幾乎等同於面值。可以說,統治者採取了符合貨幣規律的措施來推行開元通寶,整個貞觀之世,此錢幣值穩定,購買力也較高,深受老百姓歡迎。貞觀初期,一斗米從隋末的一千錢降為三五錢。 人們從過去錢幣時輕時重的歷史經驗中得出:一枚銅錢的重量以4克左右最為合適,這正是開元通寶的重量。開元錢不再像半兩、五銖那樣以重量命名。這標誌著獨立的「錢」的概念終於誕生了。 唐初開元通寶的鑄行,是秦漢以來貨幣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它不再以重量命名,從古代稱量貨幣發展到脫離了自身價格,作為純粹價值尺度投入流通的抽象的貨幣,這是一種單純的「錢」的概念,已達到自身發展的高級階段。歷史上錢的形成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契約,最初人們一直是選擇某種等價物充當交易中介,但人們如果普遍接受某種中介的話,它是否等值並非關鍵,比如紙幣的產生。而開元通寶正是在這一點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終唐之世,開元通寶鑄造發行了近300年。這種歷朝盛行一種錢幣的情況是很少見的。在唐以後的1000多年中,通寶的名稱和形制仍始終不滅。 關於唐朝的錢幣,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傳說唐太宗時,工匠將先做好的錢的蠟模,呈請皇帝審閱,正好當時文德皇后在場,皇后拿蠟模的時候纖纖玉指在上面掐了一個月牙痕。結果鑄的這一爐錢背面都帶有了甲痕。 這個傳說,提及了我國古代鑄幣都要製作范、模的歷史。 悠久獨特的錢幣文化 繼唐、五代十國而起的宋朝是一個政治、軍事上積貧積弱的朝代,但社會經濟、文化卻十分繁榮,像當時汴京、洛陽都是近百萬人口的經濟中心。宋代取消了商業活動必須局限在「市」中進行的禁令,極大地促進了商業的繁榮,《清明上河圖》中鱗次櫛比的商店,熙熙攘攘的市民,顯示出當時貨幣經濟的活躍。北宋是我國歷史上銅錢鑄行量最大的時期。宋神宗時,每年鑄行的銅錢達到500萬貫以上,據估算,這些錢連在一起可以繞地球赤道三周。 宋代銅錢上流行紀皇帝年號。宋太宗淳化年初,發行淳化元寶。此後,往往一個皇帝改過幾次元,就鑄造不同的年號錢。錢幣上紀元紀年,這比歐洲要早300餘年。 唐宋宮廷中,每逢節日喜慶常常當眾撒錢,讓大家爭搶,以顯熱鬧。還給新生兒發洗兒錢,除了表示賀喜外,還有長者給新生兒護生符保佑平安的心意。經宮廷流傳到民間,它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壓歲錢風俗。 唐宋時,人們還經常佩戴一種錢以求避邪消災和吉祥如意,這種錢叫厭勝錢。由於上面多刻有祝福語和吉祥的花紋,所以又統稱花錢。千姿百態的花錢,從另一個角度濃縮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現在的各種紀念幣就是古代花錢的演變。 我國古代名士中流行用古錢編織成寶劍,名為青蚨劍。青蚨是一種昆蟲,傳說將青蚨的血塗到錢上,花掉的錢就會自己飛回來,永遠花不完。將這種劍懸掛於堂中,可以護財、消災。 錢上刻字是中國錢幣的一大傳統。可以說,古錢上保存著一部從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千年的中國書法史的縮影。 早期的錢文,主要是鑄造地、吉祥語和重量單位,寫法無拘無束、率意天成,具有一種古樸、神秘的美感。 秦統一後推行「書同文」,「小篆」成了官方的標準書體。從「半兩」及其後的「五銖」來看,筆畫均勻遒勁,顯示出規範的特徵。 新莽時期的錢文,飄逸洒脫,收筆時露鋒,呈垂針狀,號稱「垂針篆」。 北朝有幾種錢筆法莊重流利,結構疏密妥貼,剛中有柔,柔中有骨,史稱「玉著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唐「開元通寶」四字端莊沉穩,時稱其工,為著名法家歐陽詢手書。它掀開了名人在錢上題字的先河。 宋代是我國書法藝術的巔峰期,集篆、隸、行、草、楷幾種書體之大成。從小小的銅錢窺去,有時一枚錢中竟有幾種書體,匯聚在方寸之間爭奇斗研。這幾枚宋錢,大小形狀一樣,變化的只是錢上字體,或篆或楷,或隸或草,饒有趣味,時稱對錢。宋徽宗趙佶擅長書畫,也喜歡在錢上作書。他曾親自題寫的御書錢,書法與鑄錢工藝精妙結合,鐵畫銀鉤,號稱「瘦金體」,古錢中罕有與其相匹者。 銅錢盛極而衰,紙幣橫空出世 金屬銅幣,發展到宋朝,已經到它的極盛期了。《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宋代人們運錢的一個場景。當時人用馬車馱錢。從目前僅存的畫面資料中我們似乎即可理解銅錢衰落的這段歷史。 宋朝是我國經濟貿易較為繁榮的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大宗交易的增多,價賤體重的銅錢顯得越來越不方便。宋朝皇帝曾讓他手下一員大將潘仁美到國庫里任意取錢,潘誇下海口要背80貫錢走,但他只背了不到40貫,因為80貫錢要上兩百斤重。80貫錢尚如此,成千上萬的交易需要的銅錢就更不可想像了。 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自古缺銅,很早人們便用鐵來鑄錢,形成一個獨特的鐵錢流通區。然而,錢比銅還價賤體重,商人們背上成百上千斤重的鐵,跋涉於蜀道,苦不堪言。歷史選擇了四川,作為一種全新的貨幣形式的發源地。 宋太宗初年,成都16家富商集資聯合興辦「交子鋪」,發行「交子」,可以在外地兌取現錢使用。中國第一張紙幣在民間誕生了! 宋產生了我國最早的偽造紙幣案件。由於紙幣的天生缺陷,偽造紙幣的事情在元代屢禁不絕。元甚至有官奸勾結的造假集團、宰相造假幣的事情。通過現存的一些假幣實物可以看到,假紙幣的印製十分粗糙。為了防偽,古代紙幣從一開始就設計了許多複雜的圖案,並逐步改進,出現了暗記。 元統一全國後,長期禁止金屬貨幣,運用政治手段來推行紙幣,從而成為世界最早採取單一紙幣流通的朝代。1983年,在對內蒙古黑城元代遺址的挖掘中,發現元代紙幣200多張。元代初期的中統寶鈔是有強大的後備金的,是按照紙幣流通規律辦事的。不管當時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這種作法在當時世界各國遙遙領先。另外,元代制訂了較為完善的紙幣條例,許多作法類似於今天。比如,紙幣污損後可以在專門部門以舊換新,政府回收的紙幣上還要蓋上類似今天「作廢」的章子。 然而,好景不長,蒙古統治者窮兵黷武,耗費大量軍費,統治者無節制地發行紙幣。元代末期的「至正鈔」一天間印數都無法統計。鈔法變亂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史載米價上漲六七萬倍,紙幣形同廢紙。一首元曲將元末黃河決口與鈔法多變列入禍害的根源: 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作官,官作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明清偶爾發行紙幣,明朝甚至發行過高一尺寬六寸、古代紙幅最大的紙幣,清代發行過形成現代「鈔票」一詞的紙幣,但它們都不能擺脫短暫的宿命。 令人感慨萬分的是,中國古代曾一度讓人驕傲的紙幣時代猶如「曇花一現」。 其實,分析起來這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西方最早的紙幣往往是由銀行發行的信用券,是直接為經濟服務的,而中國元明清的紙幣在誕生不久即由政府控制起來,是為政府的財政服務的,當政府財政出現危機時,它的貨幣功能便遭到扭曲。另外,從西方紙幣誕生的經濟基礎來看,當時中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仍處於低水平。賤金屬銅作為貨幣的缺陷暴露出來,但金屬貨幣的發展過程遠未結束,金銀貴金屬還未登台。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中國,紙幣早於金銀正式成為主要貨幣,這是歷史的早產兒。歷史仍需要回過頭去,按照貨幣發展的客觀規律重新開始。 金銀貨幣化曲曲折折,中國銀兩制度何謂成毀於西方 明清時代,我國封建社會迎來夕陽最後一抹輝煌。 一位西方哲人曾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地中海沿岸一帶便開始打造使用金銀幣。據說,西方MONEY一詞就來源於這枚古羅馬錢幣。西方長期沿用金銀幣,但在中國,金銀貨幣化的歷程卻十分曲折。 兩千多年前,當時的楚國曾出現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至少在春秋中葉,我國就曾出現銀鑄幣。 西漢,黃金在社會上層也曾廣泛使用;王莽時期,金銀是6大法定貨幣之一。然而,自東漢以後1000多年中,這種天然優越的貴金屬卻突然沉寂下來,基本退出了流通,它們有時只是作為財富的象徵而饋贈或庫藏。 直到公元1436年,明英宗正式解禁,允許將稅糧折成白銀徵收,才標誌著白銀終於衝破歷史長期的禁錮,而綻放出它應有的璀璨。中國自秦漢以下基本是統一的封建國家,長期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傳統上盛行重農抑商的思想。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老百姓日常交易量並不很大,賤金屬銅基本可以滿足人們日常所需。 我國不是金銀的豐產國,這也是制約我國金銀貨幣化的重要因素。貨幣發展史告訴我們,一種貨幣形式的產生,離不開政治、經濟、社會現實。明中葉以後,我國人口、經濟規模空前擴大,商業化程度加深,海外大宗貿易活躍。江南一帶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歷史呼喚更高價值、更加活躍的貨幣角色。紙幣退出歷史舞台為金銀貨幣化提供了最好的歷史機遇。 明清實行銀兩制,靠金屬的重量和成色來確定其價格。其中,成色最為重要。古代鑄銀工匠都要在銀錠面刻上名字,砸錢銀爐來擔保成色,另外,還須藉助公估組織和錢莊來兌換流通,大大小小經營兌換業的錢鋪錢莊隨之興起。由於明清是「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人們往往要到錢莊兌零換整。錢莊另一個主要業務是兌換外地的銀錠。 由於鑄造、發行機構的不統一,各地用銀的成色標準和形狀都不一樣。清代,中國銀錠器形最為豐富,有元寶銀、束腰銀、圓槽銀、圓形銀、元絲銀、螺絲銀、茶花銀等等,形成頗具特色的風格。 在各種銀錠中,船形的銀元寶最為著名。這種造型美觀大方,流通很廣。有意思的是,後人就是以此作為中國銀錠的代表,經過藝術加工,創造出所謂「招財進寶」的象徵。 明中葉以後,「朝野率皆用銀」。清朝,民間流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順口溜,著名的奸臣和珅被抄家時,抄出的金銀幾乎超出了國庫。 明清流通用銀,然而,我國並不盛產白銀。那麼,大量的白銀從何而來呢?今人也許沒有想到,哥倫布發現美洲竟然對中國的貨幣制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6世紀至18世紀,西班牙、英國、荷蘭、美國等殖民主義國家和中國貿易,帶來大量銀幣向中國換取絲綢、瓷器、茶葉,從而導致長達280年的白銀大規模流入中國的過程。 據歷史學家估算,到19世紀30年代通過各種途徑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5億兩,是中國自產的1.5倍。試想,如果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輸入,明清恐怕不能順利地採取銀本位的貨幣制度。然而,西方列強覬覦中國日久,他們決不會坐視巨額的貿易逆差,這時,鴉片出現了。 西方列強白銀資源逐漸枯竭,適逢19世紀初拉美爆發革命,白銀來源更加緊缺。西方列強要維持具有高額利潤的對華貿易,於是便強迫中國接受鴉片。鴉片不僅毒害了中國軍民,而且反過來引起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政府的金融基礎。因此中國政府禁煙。英帝國主義將軍艦開到中國沿海挑起了鴉片戰爭。可以說,鴉片戰爭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場爭奪白銀的戰爭。 現在,我們考察16到19世紀上半葉這段歷史,心情是複雜的。我們曾在數百年間保持對外貿易的順差,這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促成了白銀成為主要貨幣;然而,西方列強為扭轉對華貿易中的劣勢而發動的鴉片戰爭,又徹底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為中國有著數千年悠久而輝煌史的古代貨幣敲響了喪鐘。 1887年,廣東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中國近代機制銀元問世。 1914年,天津造幣廠鑄袁世凱銀幣,俗稱「袁大頭」,廣泛發行。 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從此,中國進入紙幣流通時期。 1948年,國民黨政府廢法幣,發行金圓券,危機益深。1948年,解放區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 20世紀90年代,人民幣成功抵禦東南亞金融危機,幣值穩定。 進入21世紀,電子貨幣前景廣闊。
推薦閱讀:

生前慘被漢奸利用,死後一周才被發現的才女——張愛玲
華人回國驚人發現:一百個放心的禮物-【驚人】
22歲新娘賭氣嫁給60歲富豪,幾年後發現了一個驚人事實!
舊天堂書店|馥郁了香氣,沉淪了時間
科學家發現男人比女人更能打呵欠

TAG:解說 | 探索 | 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