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四十一至卷五十)(嘉興藏B003)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一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
第三定初標。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過於東方無數世界復過爾所世界微塵數世界。於彼諸世界中入此三昧。
第二釋中有三。謂法喻合。法中五。一明遍剎入定。
或剎那入。或須臾入。或相續入。或日初分時入。或日中分時入。或日後分時入。或夜初分時入。或夜中分時入。或夜後分時入。或一日入。或五日入。或半月入。或一月入。或一年入。或百年入。或千年入。或百千年入。或億年入。或百千億年入。或百千那由他億年入。或一劫入。或百劫入。或百千劫入。或百千那由他億劫入。或無數劫入。或無量劫入。或無邊劫入。或無等劫入。或不可數劫入。或不可稱劫入。或不可思劫入。或不可量劫入。或不可說劫入。或不可說不可說劫入。
二明入時次第。
若久若近若法若時種種不同。
三總結多門。
菩薩於彼不生分別。心無染著。不作二不作不二。不作普不作別。
四心契定體。
雖離此分別。而以神通方便從三昧起。於一切法不忘不失至於究竟。
五不廢起通。及喻合等文並可知。
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晝夜不住。日出名晝日沒名夜。晝亦不生夜亦不滅。
次喻。
菩薩摩訶薩於無數世界入神通三昧。入三昧已。明見爾所無數世界亦復如是。
三合。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清凈深心行三昧。
第四定中初標。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諸佛身數等眾生。見無量佛過阿僧祇世界微塵數。
二釋中分二。先明定內深心行。後明定起深心行。今初分二。先起行。後深心。前中先舉內。
於彼一一諸如來所。以一切種種妙香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妙華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蓋大如阿僧祇佛剎而作供養。以超過一切世界一切上妙莊嚴具而作供養。散一切種種寶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莊嚴具莊嚴經行處而作供養。以一切無數上妙摩尼寶藏而作供養。以佛神力所流出過諸天上味飲食而作供養。一切佛剎種種上妙諸供養具能以神力普皆攝取而作供養。
次起行。於中先明外事供養行。
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恭敬尊重頭頂禮敬舉身布施請問佛法。贊佛平等。稱揚諸佛廣大功德。入於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無礙之力。於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後三業供養行。
然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
明深心中二。先法說。
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終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
後喻。各有喻合。一忘念無知喻喻其契實無念。
佛子。如日中陽焰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漱不可穢污。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水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
二喻了妄同真。
佛子。此三昧名為清凈深心行。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譬如有人從睡得寤憶所夢事。覺時雖無夢中境界。而能憶念心不忘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於三昧見佛聞法。從定而起憶持不忘。而以此法開曉一切道場眾會。莊嚴一起諸佛國土。無量義趣悉得明達。一切法門皆亦清凈。然大智炬長諸佛種。無畏具足辯才不竭。開示演說甚深法藏。
第二定起深心行中。初法。次喻。後合。合中上明供養自利行。今明開演利他行。文影略耳。開演深理即深心起行也。
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清凈深心行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知過去莊嚴藏三昧。
第五定初標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知過去諸佛出現。所謂劫次第中諸剎次第。剎次第中諸劫次第。劫次第中諸佛出現次第。佛出現次第中說法次第。說法次第中諸心樂次第。心樂次第中諸根次第。根次第中調伏次第。調伏次第中諸佛壽命次第。壽命次第中知億那由他年歲數量次第。
第二釋中有五。一對辨智。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無邊次第智故。則知過去諸佛。則知過去諸剎。則知過去法門。則知過去諸劫。則知過去諸法。則知過去諸心。則知過去諸解。則知過去諸眾生。則知過去諸煩惱。則知過去諸儀式。則知過去諸清凈。
二正顯智知。各有十句。皆是過去藏中之法。
佛子。此三昧名過去清凈藏。於一念中能入百劫。能入千劫。能入百千劫。能入百千億那由他劫。能入無數劫。能入無量劫。能入無邊劫。能入無等劫。能入不可數劫。能入不可稱劫。能入不可思劫。能入不可量劫。能入不可說劫。能入不可說不可說劫。
三所知時分。有十四重。即釋過去之義。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入此三昧。不滅現在。不緣過去。
四顯知相狀。不滅現在者不舍也。不緣過去者不取也。謂但約過去門顯非有取捨而緣。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從此三昧起。於如來所受十種不可思議灌頂法。亦得亦清凈。亦成就。亦入亦證。亦滿亦持。平等了知三輪清凈。
五明出定獲益。有三。初舉數辨相。有十句。初句總。位終成果名受灌頂法也。余句別。一屬己。二凈障。三究竟。四始入。五正證。六修滿。七持令不失。八無知而知。九凈三輪。總該前九。如約智辨三輪者。謂無能知所知及正知故。
何等為十。一者辯不違義。二者說法無盡。三者訓詞無失。四者樂說不斷。五者心無恐畏。六者語必誠實。七者眾生所依。八者救脫三界。九者善根最勝。十者調御妙法。
次征列其名。初四是四無礙辯。次二自利。不畏深法。如言能行。次二利他。為善者依。為惡者救。後二總明二利勝妙。
佛子。此是十種灌頂法。若菩薩入此三昧。從三昧起無間則得如歌羅邏入胎藏時於一念間識則托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此定起。於如來所一念則得此十種法。
三結得速疾。有法喻合。歌羅邏者此雲薄酪。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定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智光明藏三昧。
第六初標。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能知未來一切世界一切劫中所有諸佛。
二釋中分二。前明定業用。後彰定利益。初中分六。一總知諸佛。
若已說若未說。若已授記若未授記。種種名號各各不同。所謂無數名無量名無邊名無等名不可數名不可稱名不可思名不可量名不可說名。
二知多名號。
當出現於世。當利益眾生。當作法王。當興佛事。當說福利。當贊善義。當說白分義。當凈治諸惡。當安住功德。當開示第一義諦。當成灌頂位。當成一切智。
三知當作佛。
彼諸如來修圓滿行。發圓滿願。入圓滿智。有圓滿眾。備圓滿莊嚴。集圓滿功德。悟圓滿法。得圓滿果。具圓滿相。成圓滿覺。
四知彼佛因圓果滿。
彼諸如來名姓種族方便善巧神通變化成熟眾生入般涅槃。如是一切悉皆了知。
五知現所作。
此菩薩於一念中能入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百千億那由他劫。入閻浮提微塵數劫。入四天下微塵數劫。入小千世界微塵數劫。入中千世界微塵數劫。入大千世界微塵數劫。入百佛剎微塵數劫。入百千佛剎微塵數劫。入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劫。入無數佛剎微塵數劫。入無量佛剎微塵數劫。入無邊佛剎微塵數劫。入無等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數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稱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思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量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未來一切世界所有劫數。能以智慧皆悉了知。
六明知分齊。
上彰定業用。
以了知故。其心復入十種持門。何者為十。所謂入佛持故得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護念。入法持故得十種陀羅尼光明無盡辯才。入行持故出生圓滿殊勝諸願。入力持故無能映蔽無能摧伏。入智持故所行佛法無有障礙。入大悲持故轉於不退清凈法輪。入差別善巧句持故轉一切文字輪凈一切法門地。入師子受生法持故開法關鑰出欲淤泥。入智力持故修菩薩行常不休息。入善友力持故令無邊眾生普得清凈。入無住力持故入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劫。入法力持故以無礙方便智知一切法自性清凈。
二彰定利益。於中四。前二自利。後二利他。謂一令心入持益。即由上知故持之不失。由持不失得持之益。一心中持佛。得佛護念。二心入持法。得總持辯才益。余句仿此。有十二者增數十也。師子受生者不畏受生苦故。示生死實性名開法關鑰。了生死本空故出欲淤泥。智力持者定慧雙運也。入無住力持則大劫不離一念。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已。善巧住不可說不可說劫。善巧住不可說不可說剎。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眾生。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異相。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同異業報。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精進諸根習氣相續差別諸行。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無量染凈種種思惟。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法種種義無量文字演說言辭。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種種佛出現種族時節現相說法施為佛事入般涅槃。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無邊智慧門。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神通無量變現。佛子。譬如日出世間。所有村營城邑宮殿屋宅。山澤鳥獸樹林華果。如是一切種種諸物。有目之人悉得明見。佛子。日光平等無有分別而能令目見種種相。此大三昧亦復如是。體性平等無有分別。能令菩薩知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差別之相。
二明得善巧益。有法喻合。然善巧有二。一如事善巧故。法雲不可說無量。喻雲見種種物。二如理善巧。故云日光平等。又雲此二無礙方名善巧。故合雲無分別而能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了知時令諸眾生得十種不空。何等為十。一者見不空。令諸眾生生善根故。二者聞不空。令諸眾生得成熟故。三者同住不空。令諸眾生心調伏故。四者發起不空。令諸眾生如言而作通達一切諸法義故。五者行不空。令無邊世界皆清凈故。六者親近不空。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諸如來所斷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疑故。七者願不空。隨所念眾生令作勝供養成就諸願故。八者善巧法不空。皆令得住無礙解脫清凈智故。九者雨法雨不空。於不可說不可說諸根眾生中方便開示一切智行令住佛道故。十者出現不空。現無邊相令一切眾生皆蒙照故。
三明得不空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不空時。諸天王眾皆來頂禮。諸龍王眾興大香雲。諸夜叉王頂禮其足。阿修羅王恭敬供養。迦樓羅王前後圍繞。諸梵天王悉來勸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咸共稱讚。乾闥婆王常來親近。諸人王眾承事供養。
四十王敬養益。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智光明藏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定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
第七定初標。
佛子。此三昧何故名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
二釋中二。先明定體用。後明定利益。前中亦二。先征後釋。所以重征者前通征一定。此別征莊嚴。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能次第入東方世界。能次第入南方世界。西方北方四維上下所有世界悉亦如是能次第入。
釋中二。先釋一切世界。以是現在故但云十方。
皆見諸佛出興於世。亦見彼佛一切神力。亦見諸佛所有遊戲。亦見諸佛廣大威德。亦見諸佛最勝自在。亦見諸佛大師子吼。亦見諸佛所修諸行。亦見諸佛種種莊嚴。亦見諸佛神足變化。亦見諸佛眾會雲集。
二釋其莊嚴。於中二。先總列十門。皆是莊嚴。其中第八別別莊嚴者即功德智慧以嚴其心。色相光明以嚴其身。
眾會清凈。眾會廣大。眾會一相。眾會多相。眾會處所。眾會居止。眾會成熟。眾會調伏。眾會威德。如是一切悉皆明見。
次別顯嚴相以廣前二。一廣眾會。二廣莊嚴。今初有三。初見他。二見自。三能見。今初亦三。初見眾會體相。
亦見眾會其量大小等閻浮提。亦見眾會等四天下。亦見眾會等小千界。亦見眾會等中千界。亦見眾會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亦見眾會充滿百千億那由他佛剎。亦見眾會充滿阿僧祇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百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千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無數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無量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無邊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無等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數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稱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思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量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剎。
次明見分量。
亦見諸佛於彼眾會道場中示現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國土種種變化種種神通種種莊嚴種種自在種種形量種種事業。
後見佛作用。
菩薩摩訶薩亦見自身往彼眾會。亦自見身在彼說法。亦自見身受持佛語。亦自見身善知緣起。亦自見身住在虛空。亦自見身住於法身。亦自見身不生染著。亦自見身不住分別。亦自見身無有疲倦。亦自見身普入諸智。亦自見身普知諸義。亦自見身普入諸地。亦自見身普入諸趣。亦自見身普知方便。亦自見身普住佛前。亦自見身普入諸力。亦自見身普入真如。亦自見身普入無諍。亦自見身普入諸法。
二明見自。
如是見自不分別國土。不分別眾生。不分別佛。不分別法。不執著身。不執著身業。不執著心。不執著意。譬如諸法不分別自性不分別音聲而自性不舍名字不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舍於行隨世所作。而於此二無所執著。
三明能見。有法喻合。法中明無分別而見。喻中明能所詮。不自雲我是能所詮。而不舍自所詮。以喻無分別故而知也。合中先合不舍。後而於下合不分別。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佛無量光色無量形相圓滿成就平等清凈。一一現前分明證了。
第二廣上莊嚴中二。先以法說。後以喻顯。前中二。先標章門。略舉四種莊嚴。皆分明證了。 或見佛身種種光明。或見佛身圓光一尋。或見佛身如盛日色。或見佛身微妙光色。或見佛身作清凈色。或見佛身作黃金色。或見佛身作金剛色。或見佛身作紺青色。或見佛身作無邊色。或見佛身作大青摩尼寶色。
後依章別釋。即分為四。一釋無量光色。
或見佛身其量七肘。或見佛身其量八肘。或見佛身其量九肘。或見佛身其量十肘。或見佛身二十肘量。或見佛身三十肘量。如是乃至一百肘量。一千肘量。或見佛身一俱盧舍量。或見佛身半由旬量。或見佛身一由旬量。或見佛身十由旬量。或見佛身百由旬量。或見佛身千由旬量。或見佛身百千由旬量。或見佛身閻浮提量。或見佛身四天下量。或見佛身小千界量。或見佛身中千界量。或見佛身大千界量。或見佛身百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千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百千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百千億那由他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數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量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邊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等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數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稱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思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量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說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說不可說大千世界量。
二釋無量形相。
佛子。菩薩如是見諸如來無量色相無量形狀無量示現無量光明無量光明網其光分量等於法界。於法界中無所不照。普令發起無上智慧。
三釋上圓滿成就。顯前二圓滿故。
又見佛身無有染著無有障礙上妙清凈。
四釋上平等清凈。即兼內二嚴。
佛子。菩薩如是見於佛身。而如來身不增不減。譬如虛空。於蟲所食芥子孔中亦不減小。於無數世界中亦不增廣。其諸佛身亦復如是。見大之時亦無所增。見小之時亦無所減。佛子。譬如月輪閻浮提人見其形小而亦不減。月中住者見其形大而亦不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隨其心樂見諸佛身種種化相。言辭演法受持不忘。而如來身不增不減。佛子。譬如眾生命終之後將受生時。不離於心所見清凈。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離於此甚深三昧所見清凈。
二以喻顯中三。一空無增減喻。喻法性身無可增減。空之大小在於世界及於芥子。非空體然。如法性之身應器成異。二月無增減喻。喻真常色身體不易故。證有遠近。隨心見殊。前喻但喻佛身。此喻兼喻光色及圓滿成就。三隨心現境喻。喻上清凈。菩薩心凈則見佛凈。在於如來何凈何垢。
上別顯嚴相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成就十種速疾法。何者為十。所謂速增諸行圓滿大願。速以法光照耀世間。速以方便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速隨眾生業示現諸佛清凈國土。速以平等智趣入十力。速與一切如來同住。速以大慈力摧破魔軍。速斷眾生疑令生歡喜。速隨勝解示現神變。速以種種妙法言辭凈諸世間。
大文第二明定利益。略舉七種益。各有佛子以為揀別。第一速成行願益。有標征釋可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得十種法印印一切法。何等為十。一者同去來今一切諸佛平等善根。二者同諸如來得無邊際智慧法身。三者同諸如來住不二法。四者同諸如來觀察三世無量境界皆悉平等。五者同諸如來得了達法界無礙境界。六者同諸如來成就十力所行無礙。七者同諸如來永絕二行住無諍法。八者同諸如來教化眾生恆不止息。九者同諸如來於智善巧義善巧中能善觀察。十者同諸如來與一切佛平等無二。
第二法印同佛益。有十句五對。初二福慧同。次二二諦境智同。次二體用同。次二二利同。後二善巧平等同。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方便門。是無師者。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是丈夫者。能開悟一切眾生故。是清凈者。知心性本凈故。是第一者。能度脫一切世間故。是安慰者。能開曉一切眾生故。是安住者。未住佛種性者令得住故。是真實知者。入一切智門故。是無異想者。所言無二故。是住法藏者。誓願了知一切佛法故。是能雨法雨者。隨眾生心樂悉令充足故。
第三以德成人益。
佛子。譬如帝釋於頂髻中置摩尼寶以寶力故威光轉盛。其釋天王初獲此寶。則得十法出過一切三十三天。何等為十。一者色相。二者形體。三者示現。四者眷屬。五者資具。六者音聲。七者神通。八者自在。九者慧解。十者智用。如是十種悉過一切三十三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始獲得此三昧時。則得十種廣大智藏。何等為十。一者照耀一切佛剎智。二者知一切眾生受生智。三者普作三世變化智。四者普入一切佛身智。五者通達一切佛法智。六者普攝一切凈法智。七者普令一切眾生入法身智。八者現見一切法普眼清凈智。九者一切自在到於彼岸智。十者安住一切廣大法普盡無餘智。
第四智德包含益。於中二。先喻後合。各有十句。合中總標合初獲。即得十句合前十事。唯八九不次。以智雖是一從所知別故。一佛剎合色相。二眾生合形體。三變化合示現。四入佛合眷屬。以互為主伴如眷屬故。五通達佛法為助道資具。六普攝凈法則圓音示人。七皆令入法方是神通。八普眼清凈超合慧解。九自在卻合自在。十住法合智用。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復得十種最清凈威德身。何等為十。一者為照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故。放不可說不可說光明輪。二者為令世界咸清凈故。放不可說不可說無量色相光明輪。三者為調伏眾生故放不可說不可說光明輪。四者為親近一切諸佛故化作不可說不可說身。五者為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雨不可說不可說種種殊妙香華雲。六者為承事供養一切佛及調伏一切眾生故於一一毛孔中化作不可說不可說種種音樂。七者為成熟眾生故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無量自在神變。八者為於十方種種名號一切佛所請問法故一步超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九者為令一切眾生見聞之者皆不空故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無量清凈色相身無能見頂。十者為與眾生開示無量秘密法故發不可說不可說音聲語言。
第五身威超勝益。有標釋。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此十種最清凈威德身已。能令眾生得十種圓滿。何等為十。一者能令眾生得見於佛。二者能令眾生深信於佛。三者能令眾生聽聞於法。四者能令眾生知有佛世界。五者能令眾生見佛神變。六者能令眾生念所集業。七者能令眾生定心圓滿。八者能令眾生入佛清凈。九者能令眾生髮菩提心。十者能令眾生圓滿佛智。
第六令他圓滿益。先牒前起後。後征名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令眾生得十種圓滿已。復為眾生作十種佛事。何等為十。所謂以音聲作佛事。為成熟眾生故。以色形作佛事。為調伏眾生故。以憶念作佛事為清凈眾生故。以震動世界作佛事為令眾生離惡趣故。以方便覺悟作佛事為令眾生不失念故。以夢中現相作佛事為令眾生恆正念故。以放大光明作佛事為普攝取諸眾生故。以修菩薩行作佛事為令眾生住勝願故。以成正等覺作佛事為令眾生知幻法故。以轉妙法輪作佛事為眾說法不失時故。以現住壽命作佛事為調伏一切眾生故。以示般涅槃作佛事知諸眾生起疲厭故。
第七轉作佛事益。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智。
第三結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
第八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初標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無所著。何者為十。所謂於一切剎無所著。於一切方無所著。於一切劫無所著。於一切眾無所著。於一切法無所著。於一切菩薩無所著。於一切菩薩願無所著。於一切三昧無所著。於一切佛無所著。於一切地無所著。是為十。
二釋中分五。一明能入智。二顯入出之相。三明入定之益。四明境界自在。五總結究竟。今初。由得十種無著。成後出入自在。一切地者佛地菩薩地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云何入。云何起。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內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內身起。同身入異身起。異身入同身起。人身入夜叉身起。夜叉身入龍身起。龍身入阿修羅身起。阿修羅身入天身起。天身入梵王身起。梵王身入欲界身起。
二入出相中二。先征起。後釋相。於中先法後喻。法中略辯十類以表無盡。一諸類正報相對明出入。 天中入地獄起。地獄入人間起。人間入余趣起。千身入一身起。一身入千身起。那由他身入一身起。一身入那由他身起。
二天中下六趣依報明出入。三千身下一多相對。 閻浮提眾生眾中入西瞿陀尼眾生眾中起。西瞿陀尼眾生眾中入北拘盧眾生眾中起。北拘盧眾生眾中入東毗提訶眾生眾中起。東毗提訶眾生眾中入三天下眾生眾中起。三天下眾生眾中入四天下眾生眾中起。四天下眾生眾中入一切海差別眾生眾中起。一切海差別眾生眾中入一切海神眾中起。
四四洲大海相對明出入。 一切海神眾中入一切海水大中起。一切海水大中入一切海地大中起。一切海地大中入一切海火大中起。一切海火大中入一切海風大中起。一切海風大中入一切四大種中起。一切四大種中入無生法中起。無生法中入妙高山中起。妙高山中入七寶山中起。七寶山中入一切地種種稼穡樹林黑山中起。一切地種種稼穡樹林黑山中入一切妙香華寶莊嚴中起。
五大種事法相對明出入。其無生法。乘四大種生便故來。 一切妙香華寶莊嚴中入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眾生受生中起。
六諸方相對明出入。 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眾生受生中入小千世界眾生眾中起。小千世界眾生眾中入中千世界眾生眾中起。中千世界眾生眾中入大千世界眾生眾中起。大千世界眾生眾中入百千億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眾中起。百千億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眾中入無數世界眾生眾中起。無數世界眾生眾中入無量世界眾生眾中起。無量世界眾生眾中入無邊佛剎眾生眾中起。無邊佛剎眾生眾中入無等佛剎眾生眾中起。無等佛剎眾生眾中入不可數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數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稱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稱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思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思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量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量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說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說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眾中起。
七眾數多少相對明出入。
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眾中入雜染眾生眾中起。雜染眾生眾中入清凈眾生眾中起。清凈眾生眾中入雜染眾生眾中起。
八染凈相對明出入。
眼處入耳處起。耳處入眼處起。鼻處入舌處起。舌處入鼻處起。身處入意處起。意處入身處起。自處入他處起。他處入自處起。
九諸界相對明出入。
一微塵中入無數世界微塵中起。無數世界微塵中入一微塵中起。聲聞入獨覺起。獨覺入聲聞起。自身入佛身起。佛身入自身起。一念入億劫起。億劫入一念起。同念入別時起。別時入同念起。前際入後際起。後際入前際起。前際入中際起。中際入前際起。三世入剎那起。剎那入三世起。真如入言說起。言說入真如起。
十雜明諸類相對明出入。謂粗細凡聖念劫真妄等。其出入等義如賢首品。
上法說。
下喻顯。
佛子。譬如有人為鬼所持。其身戰動不能自安。鬼不現身令他身然。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自身入定他身起。他身入定自身起。
二喻顯中有四喻。喻前十類。各有法合。一鬼力持人喻。喻第一第四。多約身故。
佛子。譬如死屍以咒力故而能起行。隨所作事皆得成就。屍之與咒雖各差別而能和合成就彼事。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同境入定異境起。異境入定同境起。
第二咒起死屍喻。喻第二五六。多約依報境說。
佛子。譬如比丘得心自在。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多身作一身。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一身入定多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
第三羅漢現通喻。喻第三第七。多約數故。
佛子。譬如大地其味一種。所生苗稼種種味別。地雖無差別然味有殊異。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無所分別。然有一種入定多種起。多種入定一種起。
第四起一苗多喻。喻後三門。雜明種種故喻合相映文理自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稱讚法之所稱讚。何者為十。所謂入真如故名為如來。覺一切法故名之為佛。為一切世間所稱讚故名為法師。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為一切世間所歸依故名所依處。了達一切法方便故名為導師。引一切眾生入薩婆若道故名大導師。為一切世間燈故名為光明。心志圓滿義利成就。所作皆辦住無礙智。分別了知一切諸法故名為十力自在。通達一切法輪故名一切見者。是為十。
第三入定益中有三。一得贊同佛果益。皆上句顯義。下句結名。十力義中雲心志圓滿者。明力自利義。義利成就顯力利他。所作皆辦彰力圓滿。住無礙智總顯力體。分別了知一切諸法通明力用。余文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復得十種光明照耀。何者為十。所謂得一切諸佛光明。與彼平等故。得一切世界光明。普能嚴凈故。得一切眾生光明悉往調伏故。得無量無畏光明法界為場演說故。得無差別光明知一切法無種種性故。得方便光明於一切法離欲際而證入故。得真實光明於一切法離欲際心平等故。得遍一切世間神變光明蒙佛所加恆不息故。得善思惟光明到一切佛自在岸故。得一切法真如光明於一毛孔中善說一切故。是為十。
二身智光照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復得十種無所作。何者為十。所謂身業無所作。語業無所作。意業無所作。神通無所作。了法無性無所作。知業不壞無所作。無差別智無所作。無生起智無所作。知法無滅無所作。隨順於文不坏於義無所作。是為十。
三業用無作益。 上三明入定益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無量境界種種差別。所謂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同入異起。異入同起。細入粗起。粗入細起。大入小起。小入大起。順入逆起。逆入順起。無身入有身起。有身入無身起。無相入有相起。有相入無相起。起中入入中起。如是皆是此之三昧自在境界。
第四明境界自在。先法後喻。今初。前第二段但明入起。今兼明逆順有無等為種種境界。起中入者即用之寂故。入中起者即滅之用故。是知菩薩之定。常入常起。常雙入出常無入出方為自在。為顯自在。寄諸境界交絡而明。
佛子。譬如幻師持咒得成。能現種種差別形相。咒與幻別而能作幻。咒唯是聲。而能幻作眼識所知種種諸色。耳識所知種種諸聲。鼻識所知種種諸香。舌識所知種種諸味。身識所知種種諸觸。意識所知種種境界。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同中入定異中起。異中入定同中起。
二喻顯中文有六喻。皆自有合。一幻現六境喻。喻前同異。
佛子。譬如三十三天共阿修羅斗戰之時。諸天得勝修羅退衄。阿修羅王其身長大七百由旬。四兵圍繞無數千萬。以幻術力。將諸軍眾同時走入藕絲孔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已善成就諸幻智地。幻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幻智。是故能於無差別法中入定差別法中起。差別法中入定無差別法中起。
二修羅竄匿喻。喻前粗細大小二對。約理事相望。則無差別為細差別為粗。理細事粗故。或無差為粗。總相入故。差別為細。別相入故。無差則大周法界。差則隨事成小。若唯約事明大小。並差別所收。
佛子。譬如農夫田中下種。種子在下果生於上。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一中入定多中起。多中入定一中起。
三農夫下種喻。喻明上下合辨一多。 佛子。譬如男女赤白和合。或有眾生於中受生。爾時名為歌羅邏位。從此次第住母胎中滿足十月。善業力故一切支分皆得成就。諸根不缺心意明了。其歌羅邏與彼六根體狀各別。以業力故而能令彼次第成就受同異類種種果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一切智歌羅邏位。信解願力漸次增長。其心廣大任運自在。無中入定有中起。有中入定無中起。
四受胎生長喻。喻上有身無身。如彼從無之有故。 佛子。譬如龍宮依地而立不依虛空。龍依宮住亦不在空。而能興雲遍滿空中。有人仰視所見宮殿。當知皆是乾闥婆城。非是龍宮。佛子。龍雖處下而雲布上。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於無相入有相起於有相入無相起。
五龍下雲上喻。喻有相無相。 佛子。譬如妙光大梵天王所住之宮名一切世間最勝清凈藏。此大宮中普見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下。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宮。阿修羅宮。迦樓羅宮。緊那羅宮。摩睺羅伽宮。人間住處及三惡道。須彌山等種種諸山。大海江河陂澤泉源。城邑聚落樹林眾寶。如是一切種種莊嚴。盡大輪圍所有邊際。乃至空中。微細游塵。莫不皆於梵宮顯現。如於明鏡見其面像。菩薩摩訶薩住此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知種種剎。見種種佛。度種種眾。證種種法。成種種行。滿種種解。入種種三昧。起種種神通。得種種智慧。住種種剎那際。
六梵宮普現喻。喻上入中起起中入及逆順相對。故云種種。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到十種神通彼岸。何者為十。所謂到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神通彼岸。到菩薩究竟無差別自在神通彼岸。到能發起菩薩廣大行願入如來門佛事神通彼岸。到能震動一切世界一切境界悉令清凈神通彼岸。到能自在知一切眾生不思議業果皆如幻化神通彼岸。到能自在智諸三昧粗細入出差別相神通彼岸。到能勇猛入如來境界而於其中發生大願神通彼岸。到能化作佛化轉法輪調伏眾生令生佛種令入佛乘速得成就神通彼岸。到能了知不可說一切秘密文句而轉法輪令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皆得清凈神通彼岸。到不假晝夜年月劫數一念悉能三世示現神通彼岸。是為十。
第五總結究竟。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定名。
上第八三昧竟。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法界自在三昧。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初標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自眼處乃至意處入三昧。名法界自在。
二釋中四。一顯定體用。二明定成益。三以喻寄顯。四總結雙行。今初分三。初總顯名體。謂於眼等法界得自在故。 菩薩於自身一一毛孔中入此三昧。
二彰入定處。謂於毛孔中入眼等定。顯互用自在故。 自然能知諸世間。知諸世間法。知諸世界。知億那由他世界。知阿僧祇世界。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見一切世界中有佛出興菩薩眾會悉皆充滿。光明清凈。淳善無雜廣大莊嚴。種種眾寶以為嚴飾。
三明定功用。於中四。一了三世間。 菩薩於彼或一劫百劫千劫億劫。百千億那由他劫。無數劫。無量劫。無邊劫。無等劫。不可數劫。不可稱劫。不可思劫。不可量劫。不可說劫。不可說不可說劫。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修菩薩行常不休息。
次多劫修行。 又於如是無量劫中住此三昧。亦入亦起。亦成就世界。亦調伏眾生。亦遍了法界。亦普知三世。亦演說諸法。亦現大神通種種方便無著無礙。
三入出無礙。 以於法界得自在故。善分別眼。善分別耳。善分別鼻。善分別舌。善分別身。善分別意。如是種種差別不同。悉善分別盡其邊際。
四結成自在。此有二義。一於理法界自在。故能善分別眼等界。二善分別眼等十八界。即是事法界自在。此二無礙。及事事無礙。故如是種種。皆橫盡其邊。豎盡其際。
菩薩如是善知見已。能生起十千億陀羅尼法光明。成就十千億清凈行。獲得十千億諸根。圓滿十千億神通。能入十千億三昧。成就十千億神力。長養十千億諸力。圓滿十千億深心。運動十千億力持。示現十千億神變。具足十千億菩薩無礙。圓滿十千億菩薩助道。積集十千億菩薩藏。照明十千億菩薩方便。演說十千億諸義。成就十千億諸願。出生十千億迴向。凈治十千億菩薩正位。明了十千億法門。開示十千億演說。修治十千億菩薩清凈。
第二明定成益中辨十重益。一生多功德益。有二十一句。各十千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有無數功德。無量功德。無邊功德。無等功德。不可數功德。不可稱功德。不可思功德。不可量功德。不可說功德。無盡功德。佛子。此菩薩於如是功德皆已辦具。皆已積集。皆已莊嚴。皆已清凈。皆已瑩徹。皆已攝受。皆能出生。皆可稱嘆。皆得堅固。皆已成就。
二具無盡德益。隨前一事皆至無盡故。於中二十句。前十句所具之多。後十句能具之相。清凈者除垢故。瑩徹者發本智光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為東方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塵數名號諸佛之所攝受。一一名號復有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塵數佛各各差別。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三諸佛攝受益。於中三。初明攝受。 彼諸佛悉現其前。為現諸佛清凈剎。為說諸佛無量身。為說諸佛難思眼。為說諸佛無量耳。為說諸佛清凈鼻。為說諸佛清凈舌。為說諸佛無住心。為說如來無上神通。
次現身說法。 令修如來無上菩提。令得如來清凈音聲。開示如來不退法輪。顯示如來無邊眾會。令入如來無邊秘密。讚歎如來一切善根。令入如來平等之法。宣說如來三世種性。示現如來無量色相。闡揚如來護念之法。演暢如來微妙法音。辯明一切諸佛世界。宣揚一切諸佛三昧。示現諸佛眾會次第。護持諸佛不思議法。說一切法猶如幻化。明諸法性無有動轉。開示一切無上法輪。讚美如來無量功德。令入一切諸三昧雲。令知其心如幻如化無邊無盡。
後令其修證。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界自在三昧時。彼十方各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塵數名號如來。一一名中各有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塵數佛同時護念。令此菩薩得無邊身。令此菩薩得無礙心。令此菩薩於一切法得無忘念。令此菩薩於一切法得決定慧。令此菩薩轉更聰敏於一切法皆能領受。令此菩薩於一切法悉能明了。令此菩薩諸根猛利於神通法悉得善巧。令此菩薩境界無礙周行法界恆不休息。令此菩薩得無礙智畢竟清凈。令此菩薩以神通力一切世界示現成佛。
四諸佛護念益。護念即佛力來加。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海。何者為十。所謂得諸佛海。咸睹見故。得眾生海。悉調伏故。得諸法海能以智慧悉了知故。得諸剎海以無性無作神通皆往詣故。得功德海一切修行悉圓滿故。得神通海能廣示現令開悟故。得諸根海種種不同悉善知故。得諸心海知一切眾生種種差別無量心故。得諸行海能以願力悉圓滿故。得諸願海悉使成就永清凈故。
五得十海深廣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十種海已。復得十種殊勝。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中最為第一。二者於一切諸天中最為殊特。三者於一切梵王中最極自在。四者於諸世間無所染著。五者一切世間無能映蔽。六者一切諸魔不能惑亂。七者普入諸趣無所掛礙。八者處處受生知不堅固。九者一切佛法皆得自在。十者一切神通悉能示現。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十種殊勝已。復得十種力。於眾生界修習諸行。何等為十。一謂勇健力。調伏世間故。二謂精進力。恆不退轉故。三謂無著力離諸垢染故。四謂寂靜力於一切法無諍論故。五謂逆順力於一切法心自在故。六謂法性力於諸義中得自在故。七謂無礙力智慧廣大故。八謂無畏力能說諸法故。九謂辯才力能持諸法故。十謂開示力智慧無邊故。
七得諸力干能益。於中初列十力。 佛子。此十種力是廣大力。最勝力。無能摧伏力。無量力。善集力。不動力。堅固力。智慧力。成就力。勝定力。清凈力。極清凈力。法身力。法光明力。法燈力。法門力。無能壞力。極勇猛力。大丈夫力。善丈夫修習力。成正覺力。過去積集善根力。安住無量善根力。住如來力力。心思惟力。增長菩薩歡喜力。出生菩薩凈信力。增長菩薩勇猛力。菩提心所生力。菩薩清凈深心力。菩薩殊勝深心力。菩薩善根熏習力。究竟諸法力。無障礙身力。入方便善巧法門力。清凈妙法力。安住大勢一切世間不能傾動力。一切眾生無能映蔽力。
後顯其超勝。隨前一一力。皆具此三十八力。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無量功德法。能生。能成就。能圓滿。能照明。能具足。能遍具足。能廣大。能堅固。能增長。能凈治。能遍凈治。
八結能圓滿益。 此菩薩功德邊際。智慧邊際。修行邊際。法門邊際。自在邊際。苦行邊際。成就邊際。清凈邊際。出離邊際。法自在邊際。無能說者。此菩薩所獲得。所成就。所趣入。所現前。所有境界。所有觀察。所有證入。所有清凈。所有了知。所有建立一切法門。於不可說劫無能說盡。
九自德無邊故他不能說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能了知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三昧。彼一一三昧所有境界無量廣大。於境界中若入若起若住。所有相狀。所有示現。所有行處。所有等流。所有自性。所有除滅。所有出離。如是一切靡不明見。
十三昧無邊自無不了益。上十段中前七別明。後三總結。
佛子。譬如無熱惱大龍王宮流出四河。無濁無雜無有垢穢。光色清凈猶如虛空。其池四面各有一口。一一口中流出一河。於象口中出恆伽河。師子口中出私陀河。於牛口中出信度河。於馬口中出縛芻河。其四大河流出之時。恆伽河口流出銀沙。私陀河口流出金剛沙。信度河口流出金沙。縛芻河口流出琉璃沙。恆伽河口作白銀色。私陀河口作金剛色。信度河口作黃金色。縛芻河口作琉璃色。一一河口廣一由旬。其四大河既流出已。各共圍繞大池七匝。隨其方面四向分流。澒涌賓士入於大海。其河旋繞一一之間。有天寶所成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奇香發越妙色清凈。種種華葉種種台蕊。悉是眾寶自然映徹。咸放光明互相照現。其無熱池周圍廣大五十由旬。眾寶妙沙遍布其底。種種摩尼以為嚴飾。無量妙寶莊嚴其岸。旃檀妙香普散其中。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及余寶華皆悉遍滿。微風吹動香氣遠徹。華林寶樹周匝圍繞。日光出時普皆照明。池河內外一切眾物。接影連輝成光明綱。如是眾物若遠若近。若高若下。若廣若狹。若粗若細。乃至極小一沙一塵。悉是妙寶光明鑒徹。靡不於中日輪影現。亦復展轉更相現影。如是眾影不增不減。非合非散。皆如本質而得明見。
大文第三以喻寄顯中正顯前體用及益。亦明前所未顯。故不全似上文。文中二。先總舉喻體。
佛子。如無熱大池於四口中流出四河入於大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四辯才流出諸行。究竟入於一切智海。
後對喻別合。有十三門。各先喻後合。一合流沙入海喻中先總明。喻合雖舉四河。意在四口出沙。故下第九別明四河。
如恆伽大河從銀色象口流出銀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義辯才說一切如來所說一切義門。出生一切清凈白法。究竟入於無礙智海。如私陀大河從金剛色師子口流出金剛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法辯才為一切眾生說佛金剛句。引出金剛智。究竟入於無礙智海。如信度大河從金色牛口流出金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訓辭辯說隨順世間緣起方便開悟眾生。令皆歡喜調伏成熟。究竟入於緣起方便海。如縛芻大河於琉璃色馬口流出琉璃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無盡辯雨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法。令其聞者皆得潤洽。究竟入於諸佛法海。
後別明四辯即喻四口。所說即喻四沙。
如四大河隨順圍繞無熱池已四方入海。
二合繞池入海喻。於中先喻後合。此喻。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隨順身業隨順語業隨順意業。成就智為前導身業。智為前導語業。智為前導意業。四方流注究竟入於一切智海。佛子。何者名為菩薩四方。佛子。所謂見一切佛而得開悟。聞一切法受持不忘。圓滿一切波羅蜜行。大悲說法滿足眾生。
後合中先合繞池。菩提心志名之為池。三業隨順智慧即為繞義。後佛子下合其四方。
如四大河圍繞大池。於其中間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皆悉遍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菩提心中間不舍眾生。說法調伏悉令圓滿無量三昧。見佛國土莊嚴清凈。
三合池間寶華喻。說法有開敷之義。三昧有感果之能。莊嚴清凈皆華上之別義。
如無熱大池寶樹圍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現佛國土莊嚴圍繞。令諸眾生趣向菩提。
四合寶樹繞池喻。 如無熱大池其中縱廣五十由旬清凈無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菩提之心其量無邊。善根充滿清凈無濁。
五合大池清凈喻。即是池體。
如無熱大池。以無量寶莊嚴其岸。散栴檀香遍滿其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百千億十種智寶莊嚴菩提心大願之岸。普散一切眾善妙香。
六合旃檀香岸喻。十種智寶。有二義。一即離世間中七種如寶智。二即他心等十種智也。
如無熱大池底布金沙。種種摩尼間錯莊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微妙智慧周遍觀察不可思議菩薩解脫。種種法寶間錯莊嚴。得一切法無礙光明。住於一切諸佛所住。入於一切甚深方便。
七合底布金寶喻。妙智合金沙。解脫合摩尼。無礙光明合二种放光。住佛所住入於甚深合布其底。上四段各以如無熱大池為首。
如阿那婆達多龍王永離龍中所有熱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永離一切世間憂惱。雖現受生而無染著。
八合龍王無惱喻。即合池名。名因龍得故。 如四大河潤澤一切閻浮提地。既潤澤已入於大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四智河潤澤天人沙門婆羅門。令其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大海。以四種力而為莊嚴。何者為四。一者願智河。救護調伏一切眾生常不休息。二者波羅蜜智河。修菩提行饒益眾生。去來今世相續無盡。究竟入於諸佛智海。三者菩薩三昧智河。無數三昧以為莊嚴。見一切佛入諸佛海。四者大悲智河。大慈自在普救眾生。方便攝取無有休息。修行秘密功德之門。究竟入於十力大海。
九合四河潤澤喻。 如四大河從無熱池既流出已。究竟無盡入於大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大願力修菩薩行。自在知見無有窮盡。究竟入於一切智海。
十合四河無盡喻。 如四大河入於大海無能為礙令不入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常勤修習普賢行願。成就一切智慧光明。住於一切佛菩提法。入如來智無有障礙。
十一合入海無障喻。 如四大河奔流入海經於累劫亦無疲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普賢行願。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入如來海不生疲厭。 十二合入海無厭喻。上之四喻。各以如四大河而為喻首。上之十喻。皆以菩薩而為合初。
佛子。如日光出時無熱池中金沙銀沙金剛沙琉璃沙及餘一切種種寶物。皆有日影於中顯現。其金沙等一切寶物。亦各展轉而現其影。互相鑒徹無所妨礙。
十三合眾寶交影喻。先喻後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於自身一一毛孔中。悉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如來。亦見彼佛所有國土道場眾會。一一佛所聽法受持信解供養。各經不可說不可說億那由他劫。而不想念時節長短。其諸眾會亦無迫隘。何以故。以微妙心入無邊法界故。入無等差別業果故。入不思議三昧境界故。入不思議思惟境界故。入一切佛自在境界故。得一切佛所護念故。得一切佛大神變故。得諸如來難得難知十種力故。入普賢菩薩行圓滿境界故。得一切佛無勞倦神通力故。
合中二。先正合。後何以故下征釋涉入所由。
佛子。菩薩摩訶薩雖能於定一念入出。而亦不廢長所在定。亦無所著。雖於境界無所依住。而亦不舍一切所緣。雖善入剎那際而為利益一切眾生現佛神通無有厭足。雖等入法界而不得其邊。雖無所住無有處所而恆趣入一切智道。以變化力。普入無量眾生眾中。具足莊嚴一切世界。雖離世間顛倒分別。超過一切分別之地。亦不舍於種種諸相。雖能具足方便善巧而究竟清凈。雖不分別菩薩諸地而皆已善入。佛子。譬如虛空雖能容受一切諸物而離有無。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普入一切世間而離世間想。雖勤度一切眾生而離眾生想。雖深知一切法而離諸法想。雖樂見一切佛而離諸佛想。雖善入種種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無所染著。雖以無邊辯才演無盡法句而心恆住離文字法。雖樂觀察無言說法而恆示現清凈音聲。雖住一切離言法際而恆示現種種色相。雖教化眾生而知一切法畢竟性空。雖勤修大悲度脫眾生而知眾生界無盡無散。雖了達法界常住不變而以三輪調伏眾生恆不休息。雖常安住如來所住而智慧清凈心無怖畏。分別演說種種諸法。轉於法輪常不休息。
大文第四總結雙行。謂權實定散無障礙故。於中三。先法。次佛子下喻。後菩薩下合。然法中即寂而用。喻合明即用而寂。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法界自在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三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礙輪三昧。
第十無礙輪三昧。初總標。亦初征。次釋。後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入此三昧時住無礙身業。無礙語業。無礙意業。住無礙佛國土。得無礙成就眾生智。獲無礙調伏眾生智。放無礙光明。現無礙光明網。示無礙廣大變化。轉無礙清凈法輪。得菩薩無礙自在。
二釋中三。初明入時方便。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已下明入己智用。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入普賢所住下定滿成益。今初有二十二句。兼顯定名。初十一句因用無礙。是無礙義。後普入下有十一句。住果圓滿即是輪義。今此段中即此無礙無所不摧亦即輪義。初三句三業無礙。次句器世間無礙。次二句眾生世間無礙。余句智正覺無礙。
普入諸佛力。普住諸佛智。作佛所作。凈佛所凈。現佛神通。令佛歡喜。行如來行。住如來道。常得親近無量諸佛。作諸佛事。紹諸佛種。
後住果中。二智通權實故云普住。三作利樂事。四凈二障種。七智契佛境。餘七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已。觀一切智。總觀一切智。別觀一切智。隨順一切智。顯示一切智。攀緣一切智。見一切智。總見一切智。別見一切智。
第二入己智用中四。一攝佛功德。二證入諸法。三普德無盡。四結示勸修。初中即攝如來二十一種殊勝功德。以此位等佛故。其間或全同佛相。或有約因似而次第無差。於中三。初總明妙悟皆滿。次別顯二十一德。後顯德勝能。今初十句。初句標滿時。餘九顯滿相。然一切智若對種智即是根本。若直語佛智則通權實。今此顯通。於中初三句始觀。言觀一切智者標也。云何觀。觀有二種。一總觀。謂權實齊觀故。二別觀。此是實。此是權。權中有多差別。皆審照了故。次三句中順。亦初句標。次云何隨順。由前總觀故頓能顯示。由前別觀故各各攀緣。後三句終契。釋同前觀。但前觀察。今證見分明耳。
於普賢菩薩廣大願。廣大心。廣大行。廣大所趣。廣大所入。廣大光明。廣大出現。廣大護念。廣大變化。廣大道。
二別明二十一種功德。分二十段。後二合故。今初第一明二行永絕。即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然有二義。一謂非如二乘有無智故。二不同凡大現行生死起諸雜染。不同二乘現行涅槃棄利樂事。世尊無彼。今菩薩亦無。文中廣顯利樂。即不同二乘。皆與智俱。即不同凡夫。就文分二。先總明大用常恆。二佛子此菩薩有一蓮華下別顯一用。前中二。先法說。後喻明。今初法說中二。先正明。後征釋。今初。先明行體。
不斷不退。無休無替。無倦無舍。無散無亂。常增進恆相續。
次辨常恆。
何以故。此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成就大願。發行大乘。入於佛法大方便海。以勝願力。於諸菩薩所行之行。智慧明照皆得善巧。具足菩薩神通變化。善能護念一切眾生。如去來今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於諸眾生恆起大悲。成就如來不變異法。
二征釋中征意云何以得此智滿行常。釋意雲願行善成智慧善巧故。
佛子。譬如有人以摩尼寶置色衣中。其摩尼寶雖同衣色不舍自性。
第二喻顯中四。初喻。二合。三征。四釋。今初。摩尼寶置色衣中。即總喻菩薩心智置佛智中。雖同衣色。喻前智滿十句。故合雲觀一切智等。不舍自性。喻前行常二十句。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智慧以為心寶。觀一切智普皆明現。然不舍於菩薩諸行。
二合如喻辨。
何以故。
三征意云何得已能滿智而不斷行耶。
菩薩摩訶薩發大誓願利益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承事一切諸佛。嚴凈一切世界。安慰眾生深入法海。為凈眾生界現大自在給施眾生。普照世間入於無邊幻化法門。不退不轉無疲無厭。
四釋意雲菩薩無障礙願法應爾故窮盡生界。益無疲厭。文中二。先法說。
佛子。譬如虛空持眾世界。若成若住。無厭無倦。無羸無朽。無散無壞。無變無異。無有差別。不舍自性。何以故。虛空自性法應爾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立無量大願。度一切眾生。心無厭倦。
後轉以喻況。於中三喻。皆喻利生無厭。各有法合。一虛空持剎喻。喻大願法爾故無厭。
佛子。譬如涅槃。去來現在無量眾生於中滅度。終無厭倦。何以故。一切諸法本性清凈是謂涅槃云何於中而有疲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欲度脫一切眾生皆令出離而現於世。云何而起疲厭之心。
二涅樂普滅喻。喻為凈眾生故無厭。上二喻悲。
佛子。如薩婆若能令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於諸佛家已現當生乃至令成無上菩提。終不疲厭。何以故。一切智與法界無二故。於一切法無所著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其心平等住一切智。云何而有疲厭之心。
三佛智普成喻。喻能所不二故無厭。此一喻智。既非愛見之悲。何有厭乎。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一蓮華。其華廣大盡十方際。以不可說葉不可說寶不可說香而為莊嚴。其不可說寶。復各示現種種眾寶。清凈妙好極善安住。其華常放眾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無所障礙。真金為網彌覆其上。寶鐸徐搖出微妙音。其音演暢一切智法。
第二別顯一用中二。初明依果殊勝。後菩薩摩訶薩於此華下正報自在。前中二。先明相嚴。過前十地。故窮十方際。
此大蓮華具足如來清凈莊嚴。一切善根之所生起。吉祥為表神力所現。有十千阿僧祇清凈功德。菩薩妙道之所成就。一切智心之所流出。十方佛影於中顯現。世間瞻仰猶如佛塔。眾生見者無不禮敬。從能了幻正法所生。一切世間不可為喻。
後辨德嚴。自內而觀。量周法界。自外而觀。許眾生見。乃即小之大也。
菩薩摩訶薩於此華上結加趺坐。其身大小與華相稱。
二正報中二。明身大小。
一切諸佛神力所加。令菩薩身一一毛孔各出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摩尼寶。其寶皆名普光明藏。種種色相以為莊嚴。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眾寶及華以為羅網彌覆其上。散百千億那由他殊勝妙香無量色相種種莊嚴。復現不思議寶莊嚴蓋以覆其上。一一摩尼寶悉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樓閣。一一樓閣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蓮華藏師子之座。一一師子座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色相。一一色相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輪。一一光明輪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毗盧遮那摩尼寶華。一一華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台。一一台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一一佛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神變。一一神變凈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眾。一一眾生眾中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自在。一一自在雨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法。一一佛法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門。一一法門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金剛智所入法輪。差別言辭各別演說。一一法輪。成熟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界。一一眾生界。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於佛法中而得調伏。
後明佛加放光。有二十重。後後重中皆倍前前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倍。則數難量矣。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示現如是神通境界無量變化。悉知如幻而不染著。
第二明達無相法。即同諸如來於最清凈真如能入功德。初結前生後。達無相故不染。 安住無邊不可說法自性清凈法界實相如來種性無礙際中。無去無來非先非後。甚深無底。現量所得。以智自入不由他悟。心不迷亂亦無分別。
後正顯安住。即是入義。謂此真如非有非無。故云無邊。定有定無即是邊故。不可說法即離言真如。其法界實相及無礙際。皆真如異名。而雲如來種性。諸佛以無性真如而為性故。出現品雲皆同一性所謂無性。法華雲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無去來等重顯真如即是中道。故深無底。現量已下別明能入之義。
為去來今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從諸佛力之所流出。入於一切諸佛境界體性如實。凈眼現證。慧眼普見。成就佛眼為世明燈。行於智眼所知境界。廣能開示微妙法門。
第三明住於佛住德。謂佛無功用常住聖天梵住故。文中先三世佛贊。文通前後二段。從諸佛力下正顯其義。謂入一切佛境即聖天等所住境也。凈眼現證下明能住相。十眼圓明而安住故。
成菩提心。趣勝丈夫。於諸境界無有障礙。入智種性出生諸智。離世生法而現受生。神通變化方便調伏。如是一切無非善巧。
第四明得佛平等德。謂佛佛相望有平等故。文即為三。初明所依平等。謂諸佛皆依清凈故。文中始發菩提心。終成種智。出生智用。皆所依也。次離世生法下明意樂平等。同以調生為意樂故。後神通變化下作平等業。同作受用變化業故。
功德解欲悉皆清凈。最極微妙具足圓滿。智慧廣大猶如虛空。善能觀察眾聖境界。信行願力堅固不動。功德無盡世所稱嘆。於一切佛所觀之藏大菩提處一切智海。集眾妙寶為大智者。猶如蓮華自性清凈。眾生見者皆生歡喜鹹得利益。智光普照見無量佛凈一切法。
第五明到無障處德。以修一切障對治故。福智皆凈。離於二障。文中初二句功德。次二句智慧。各上句障凈。下句德滿。次二句重顯功德。餘四句重顯智慧。
所行寂靜。於諸佛法究竟無礙。恆以方便住佛菩提功德行中而得出生。具菩薩智。為菩薩首。一切諸佛共所護念。得佛威神成佛法身。念力難思。於境一緣而無所緣。其行廣大無相無礙。等於法界無量無邊。所證菩提猶如虛空。無有邊際無所縛著。
第六明不可轉法。謂教證二法他不能轉。文中初二句略標教證。謂寂靜證也。諸佛法教也。恆以下別顯教。念力下重顯證。既如空無著等。他安能轉耶。
於諸世間普作饒益。一切智海善根所流。悉能通達無量境界。已善成就清凈施法。住菩薩心。凈菩薩種。能隨順生諸佛菩提。於諸佛法皆得善巧。具微妙行成堅固力。
第七明所行無礙德。謂雖於世間作利樂事。世間八法不能礙也。文中住菩薩心。成堅固力即不礙之因也。
一切諸佛自在威神。眾生難聞菩薩悉知。入不二門住無相法。雖復永舍一切諸相而能廣說種種諸法。隨諸眾生心樂欲解悉使調伏咸令歡喜。
第八明立不思議德。謂安立正法。凡愚不能思也。文中初總顯。一切教法皆是如來威力之所建立。菩薩能知。返顯凡夫不思。入不二下別顯安立難思之相。謂依無相而廣說故。隨欲解之多端。故並難思也。
法界為身無有分別。智慧境界不可窮盡。志常勇猛心恆平等。見一切佛功德邊際。了一切劫差別次第。
第九明普見三世。以身心等於法界。故於三世記別無差。
開示一切法。安住一切剎。嚴凈一切諸佛國土。顯現一切正法光明。演去來今一切佛法。示諸菩薩所住之處。為世明燈生諸善根。永離世間常生佛所。
第十明身恆充滿一切國土。謂為開法故示現受用變化之身。遍諸世界而為利樂。
得佛智慧明了第一。一切諸佛皆共攝受。已入未來諸佛之數。從諸善友而得出生。所有志求皆無不果。
第十一明智恆明達一切諸法。謂於境善決能斷他疑故。
具大威德住增上意。隨所聽聞咸能善說。
第十二明了一切行。謂具增上意樂。能了有情意樂性行。如其所應而為現身。即有威德。
亦為開示聞法善根住實際輪。於一切法心無障礙。不舍諸行。離諸分別。
第十三明除一切疑。謂聲聞人。言其全無少分善根。今能開示。令知當生如來妙智。故心無障礙。
於一切法心無動念。得智慧明滅諸痴闇。悉能明照一切佛法。不壞諸有而生其中。了知一切諸有境界。從本已來無有動作。身語意業皆悉無邊。
第十四明無能測身。然有二義。一謂其身非虛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離染故不可測。初一行經顯之。二其身雖無分別如摩尼珠。然由佛增上及眾生勝解力。見金色等。而佛無有分別。即不壞諸有。下經文顯之。
雖隨世俗演說種種無量文字。而恆不壞離文字法。深入佛海。知一切法但有假名。於諸境界無系無著。
第十五明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謂菩薩以無量文字調伏有情。要依佛所聞法為先。獲得妙智。故諸菩薩等皆求也。
了一切法空無所有。所修諸行從法界生。
第十六明到佛無二究竟彼岸。謂了一切法空法界等。即佛無二法身。依此法身。修波羅蜜多等行。而得圓滿。為從法界生。
猶如虛空無相無形。深入法界隨順演說。於一境門生一切智。
第十七明具足如來平等解脫。謂一一如來所現身土。皆遍法界。猶如虛空。無相無形。不相障礙。而不相雜。隨其化緣現各別故。故文雲隨順演說。於一境門生一切智慧。各順一一境故。
觀十力地以智修學。智為橋樑至薩婆若。以智慧眼見法無礙。善入諸地。
第十八即證無中邊佛平等地。謂三種佛身平等遍滿。無有中邊之異故。至薩婆若即自受用。智為橋樑即通變化。見法無礙即是法身。善入諸地即佛十地也。 知種種義。一一法門悉得明了。
第十九明盡於法界。謂此法界最清凈故。能起等流契經等法。極此法界。於當來世作諸有情隨應利樂。
所有大願靡不成就。 第二十即等虛空界。窮未來際無有盡故。方雲成就。 前第二入己智用中一攝佛功德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開示一切如來無差別性。此是無礙方便之門。此能出生菩薩眾會。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進入薩婆若。此能開顯諸三昧門。此能無礙普入諸剎。此能調伏一切眾生。此能住於無眾生際。此能開示一切佛法。於此境界皆無所得。
第三顯德勝能。中二。初總明。後雖一切下別顯。今初先標。謂用此會事之德。開示佛平等性者同有二十一種功德故。此是下總嘆前德。
雖一切時演說開示。而恆遠離妄想分別。雖知諸法皆無所作。而能示。現一切作業。雖知諸佛無有二相而能顯示一切諸佛。雖知無色而演說諸色。雖知無受而演說諸受。雖知無想而演說諸想。雖知無行而演說諸行。雖知無識而演說諸識。恆以法輪開示一切。雖知法無生而常轉法輪。雖知法無差別而說諸差別門。雖知諸法無有生滅而說一切生滅之相。雖知諸法無粗無細而說諸法粗細之相。雖知諸法無上中下而能宣說最上之法。雖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能演說清凈言辭。雖知諸法無內無外而說一切內外諸法。雖知諸法不可了知而說種種智慧觀察。雖知諸法無有真實而說出離真實之道。雖知諸法畢竟無盡而能演說盡諸有漏。雖知諸法無違無諍然亦不無自他差別。雖知諸法畢竟無師而常尊敬一切師長。雖知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雖知法無轉而轉法輪。雖知法無起而示諸因緣。雖知諸法無有前際而廣說過去。雖知諸法無有後際而廣說未來。雖知諸法無有中際而廣說現在。雖知諸法無有作者而說諸作業。雖知諸法無有因緣而說諸集因。雖知諸法無有等比而說平等不平等道。雖知諸法無有言說而決定說三世之法。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說依善法而得出離。雖知法無身而廣說法身。雖知三世諸佛無邊而能演說唯有一佛。雖知法無色而現種種色。雖知法無見而廣說諸見。雖知法無相而說種種相。雖知諸法無有境界而廣宣說智慧境界。雖知諸法無有差別而說行果種種差別。雖知諸法無有出離而說清凈諸出離行。雖知諸法本來常住而說一切諸流轉法。雖知諸法無有照明而恆廣說照明之法。
二別顯中且廣初無礙之義。自有四十一句。初句有不礙無。以有是無之有故。後四十句明無不礙有。以無是有之無故。又前是二而不二。後是不二而二。及寂用相即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入如是大威德三昧智輪。則能證得一切佛法。則能趣入一切佛法。則能成就。則能圓滿。則能積集。則能清凈。則能安住。則能了達。與一切法自性相應。
大文第二證入諸法用中四。初明證入。二離證相。三征。四釋。今初十句。初句明能證之定。三昧智輪。應雲智輪三昧。因定最勝名大威德。則能下顯所證法。謂證佛果法。初句總。無為果曰證。有為果曰得。余句別。趣入釋證。成就釋得。圓滿通二。積集約因圓。清凈謂障盡。定能安住。慧能了達。定慧兩亡則自性相應。為證入也。
而此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有若干諸菩薩。若干菩薩法。若干菩薩究竟。若干幻究竟。若干化究竟。若干神通成就。若干智成就。若干思惟。若干證入。若干趣向。若干境界。
二明離證相。以無念方證故。尚不得念無礙慧境。況所證法有若干耶。
何以故。
三征意有三。一何以證而無念耶。二何以一定多果耶。三何以因定得果法耶。
菩薩三昧。如是體性。如是無邊。如是殊勝故。
四釋中二。初略別釋。後此三昧下廣以通釋。今初。別釋三征。一體性離念故。二定體雖一用無邊故。三以殊勝故因得果法。
此三昧種種境界。種種威力。種種深入。
後廣通釋者謂文廣義通。通明上三句。於中二。先總標。境是定之所緣。深入是定證契。威力是定之用。三皆定體。皆言種種。故上雲無邊。具三又多。故云殊勝。
所謂入不可說智門。入離分別諸莊嚴。入無邊殊勝波羅蜜。入無數禪定。入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廣大智。入見無邊佛勝妙藏。入於境界不休息。入清凈信解助道法。入諸根猛利大神通。入於境界心無礙。入見一切佛平等眼。入積集普賢勝智行。入住那羅延妙智身。入說如來智慧海。入起無量種自在神變。入生一切佛無盡智門。入住一切佛現前境界。入凈普賢菩薩自在智。入開示無比普門智。入普知法界一切微細境界。入普現法界一切微細境界。入一切殊勝智光明。入一切自在邊際。入一切辯才法門際。入遍法界智慧身。入成就一切處遍行道。入善住一切差別三昧。入知一切諸佛心。
後別顯。有二十八句。句皆有上三義。如初句。入即深入義。不可說即無邊義。智門即境界義。知智在說。說為智門。二入功德智慧不二之莊嚴。六入不空如來藏。七悲智之境。觀度無休。余可知。
上證入諸法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住普賢行。念念入百億不可說三昧。然不見普賢菩薩三昧及佛境界莊嚴前際。
第三普德無盡。於中四。一正顯無盡。謂非唯上列諸用。又能念念入多三昧。亦不能盡。
何以故。
二征意雲既能念念入多何以不盡。
知一切法究竟無盡故。知一切佛剎無邊故。知一切眾生界不思議故。知前際無始故。知未來無窮故。知現在盡虛空遍法界無邊故。知一切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故。知一切菩薩行無數故。知一切諸佛辯才所說境界不可說無邊故。知一切幻心所緣法無量故。
三釋意雲此三昧緣境究竟無盡故。文有十句。初總。余別。
佛子。如如意珠隨有所求一切皆得。求者無盡意皆滿足。而珠勢力終不匱止。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三昧知心如幻。出生一切諸法境界。周遍無盡不匱不息。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成就普賢無礙行智。觀察無量廣大幻境猶如影像無增減故。
四喻況。於中有三喻。喻前無盡。各有喻合。前二合中復加征釋。一如意隨求喻。喻定心隨應出法無盡。征意云何以出法無盡不匱息耶。釋意雲了多幻境皆同影像。緣至則生何有盡耶。體無增減何有匱息耶。
佛子。譬如凡夫各別生心。已生現生及以當生。無有邊際無斷無盡。其心流轉相續不絕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普幻門三昧。無有邊際不可測量。何以故。了達普賢菩薩普幻無量法故。
二生心各別喻。喻緣境無盡。
佛子。譬如難陀跋難陀摩那斯龍王。及余大龍降雨之時。滴如車軸無有邊際。雖如是雨雲終不盡。此是諸龍無作境界。
三龍王降雨喻。喻入法無盡。於中初喻。後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入普賢菩薩諸三昧門智門法門見諸佛門往諸方門心自在門加持門神變門神通門幻化門諸法如幻門不可說不可說諸菩薩充滿門。親近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如來正覺門。入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幻網門。知不可說不可說差別廣大佛剎門。知不可說不可說有體性無體性世界門。知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想門。知不可說不可說時差別門。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成壞門。知不可說不可說覆住仰住諸佛剎門。
合中分三。初正明入法。合滴如車軸。謂入廣大法故。初句總。智門下別。皆雲門者自他游入故。幻網者一切皆幻互為緣起相交映故。世界性空故無體。隨緣染凈故有體。又法性土故有體。事土從緣故無體。又凈剎順理故有體。染剎妄成故無體。
於一念中。皆如實知。
二入法時分。合前降雨之時。
如是入時無有邊際。無有窮盡。不疲不厭。不斷不息。無退無失。於諸法中不住非處。恆正思惟不沉不舉。
三明入時相用。合前無邊無盡無作境界。於中三。初十句明其相狀。次求一切智下明其業用。三征釋所由。今初。初二句合雲無邊雨無盡。不疲下合無作境。無作即無功用。故身不疲。心不厭。不永斷。不暫息。未入常入故不退。已入永常故不失。無法非所入門故不住非處。無心不契故恆正思惟。不沉不舉。正是入相。
求一切智常無退舍。為一切佛剎照世明燈。轉不可說不可說法輪。以妙辯才咨問如來無窮盡時。示成佛道無有邊際。調伏眾生恆無廢舍。常勤修習普賢行願。未曾休息。示現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色相身。無有斷絕。
二業用者隨入一一門皆有斯業。門門即不可盡。 何以故。
三征釋中征意有二。一雲菩薩豈無行滿成佛。何以業用無際限耶。二雲說橫顯無盡可爾。何以一一門中用即無盡。後釋意亦二。一雲菩薩本為眾生。生無盡故用亦無盡。二釋後意雲生及世界既如虛空。故隨一門即用無盡。如芥子中空。由此不但一門成多。一念亦能成多事矣。
譬如然火隨所有緣。於爾所時火起不息。
釋文中三。初喻明。火隨薪緣。薪多火在。喻菩薩生界緣廣用無有涯。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乃至能於一念之頃往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所。一一佛所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智種種差別法。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界出家為道勤修善根究竟清凈。令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於普賢行願未決定者而得決定。安住普賢智慧之門。以無量方便。入不可說不可說三世成住壞廣大差別劫。於不可說不可說成住壞世間差別境界。起於爾所大悲大願調伏無量一切眾生。悉使無餘。
次合可知。 何以故。此菩薩摩訶薩為欲度脫一切眾生修普賢行生普賢智。滿足普賢所有行願。
後轉征釋。征意雲菩薩何以起多業用。釋意云為普度生滿普願故。 上普德無盡竟。
是故諸菩薩應於如是種類。如是境界如是威德如是廣大如是無量如是不思議如是普照明如是一切諸佛現前住如是一切如來所護念如是成就往昔善根如是其心無礙不動三昧之中。
大文第四結示勸修中二。初結勸勤修。二佛子至如是修行下總結顯示。今初。謂菩薩心窮生界。定用無涯。故應修習。文中二。初舉所修之法後勤加下示勤修相。今初。是故諸菩薩五字該下二段。其所修法有十一句。末後一句舉定名體。前之十句別明無礙輪之業用。於中例牒前來諸文。初種類者業用非一故。如合龍喻中入法眾多是種類義。二境界者即定所緣。如前妄念緣境喻。三威德者即通顯定用。如前珠能出生喻。四此上三種皆悉廣大。一一無涯。如前不見三昧前際故。五數不可極。如前入不可說智門等即無邊故。六並絕心言。如前不作是念有若干菩薩等故。七皆與智俱。如前雖知諸法無作而能示現一切作業。是權實明照故。八體用齊於佛境。則諸佛現前。如前觀十力地至薩婆若故。九如來護念。如前諸佛攝受已入未來諸佛數故。十非但現用自在。亦成昔善。如前功德解欲悉清凈故。
勤加修習離諸熱惱無有疲厭心不退轉。立深志樂勇猛無怯。順三昧境界。入難思智地。不依文字。不著世間。不取諸法。不起分別。不染著世事。不分別境界。
二示修相中二。初略示離過進德。不依文字下別示離過進德。於中先離過。
於諸法智但應安住。不應稱量。所謂親近一切智。悟解佛菩提。成就法光明。施與一切眾生善根。於魔界中拔出眾生。令其得入佛法境界。令不舍大願勤觀出道。增廣凈境成就諸度。於一切佛深生信解。常應觀察一切法性無時暫舍。應知自身與諸法性普皆平等。應當明解世間所作。示其如法智慧方便。應常精進無有休息。應觀自身善根鮮少。應勤增長他諸善根。應自修行一切智道。應勤增長菩薩境界。應樂親近諸善知識。應與同行而共止住。應不分別佛。應不舍離念。應常安住平等法界。應知一切心識如幻。應知世間諸行如夢。應知諸佛願力出現猶如影像。應知一切諸廣大業猶如變化。應知言語悉皆如響。應觀諸法一切如幻。應知一切生滅之法皆如音聲。應知所往一切佛剎皆無體性。應為請問如來佛法不生疲厭。應為開悟一切世間勤加教誨而不舍離。應為調伏一切眾生知時說法而不休息。
後進德。文並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普賢之行。如是圓滿菩薩境界。如是通達出離之道。如是受持三世佛法。如是觀察一切智門。如是思惟不變異法。如是明潔增上志樂。如是信解一切如來。如是了知佛廣大力。如是決定無所礙心。如是攝受一切眾生。
二總結顯示者。遠亦通結前來諸段。近則逆結上來進德之文。
上大文第二明入己智用竟。
下三定滿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入普賢菩薩所住如是大智慧三昧時。
大文第三定滿成益。文屬此定。意兼前九。於中四。一外感佛加益。二內德圓滿益。三上攝佛果益。四正同佛果益。初中五。一辨所加依。謂在定時故。
十方各有不可說不可說國土。一一國土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如來名號。一一名號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而現其前。
二顯能加者。
與如來念力。令不忘失如來境界。與一切法究竟慧。令入一切智。與知一切法種種義決定慧。令受持一切佛法趣入無礙。與無上佛菩提。令入一切智開悟法界。與菩薩究竟慧。令得一切法光明無諸黑闇。與菩薩不退智。令知時非時善巧方便調伏眾生。與無障礙菩薩辯才。令悟解無邊法演說無盡。與神通變化力。令現不可說不可說差別身無邊色相種種不同開悟眾生。與圓滿言音。令現不可說不可說差別音聲種種言辭開悟眾生。與不唐捐力。令一切眾生若得見形若得聞法皆悉成就無空過者。
三正顯加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滿足普賢行故。得如來力。凈出離道。滿一切智。以無礙辯才神通變化。究竟調伏一切眾生。具佛威德。凈普賢行。住普賢道。盡未來際為欲調伏一切眾生。轉一切佛微妙法輪。
四加以成用。
何以故。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殊勝大願諸菩薩行。則為一切世間法師。則為一切世間法日。則為一切世間智月。則為一切世間須彌山王。嶷然高出堅固不動。則為一切世間無涯智海。則為一切世間正法明燈。普照無邊相續不斷。為一切眾生開示無邊清凈功德。皆令安住功德善根。順一切智大願平等。修習普賢廣大之行。常能勸發無量眾生。住不可說不可說廣大行三昧現大自在。
五征釋所由。征意雲普行既滿何須盡未來際行調生行耶。釋意雲無障礙願法應爾故。已成大願真能調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獲如是智。證如是法。於如是法審住明見。得如是神力。住如是境界。現如是神變。起如是神通。常安住大悲。常利益眾生。開示眾生安隱正道。建立福智大光明幢。證不思議解脫。住一切智解脫。到諸佛解脫彼岸。學不思議解脫方便門。已得成就入法界差別門無有錯亂。於普賢不可說不可說三昧。遊戲自在。住師子奮迅智。心意無礙。
第二內德圓滿益。中四。初牒前住定之因圓。通牒上文。
其心恆住十大法藏。何者為十。所謂住憶念一切諸佛。住憶念一切佛法。住調伏一切眾生大悲。住示現不思議清凈國土智。住深入諸佛境界決定解。住去來現在一切佛平等相菩提。住無礙無著際。住一切法無相性。住去來現在一切佛平等善根。住去來現在一切如來法界無差別身語意業先導智。住觀察三世一切諸佛受生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般涅槃。悉入剎那際。佛子。此十大法藏廣大無量。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說。無窮盡難忍受。一切世智無能稱述。
二別示所滿。十表無盡。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到普賢諸行彼岸。證清凈法志力廣大。開示眾生無量善根。增長菩薩一切勢力。於念念頃滿足菩薩一切功德。成就菩薩一切諸行。得一切佛陀羅尼法。受持一切諸佛所說。雖常安住真如實際而隨一切世俗言說。示現調伏一切眾生。
三總結究竟。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法如是故。
四征釋所由。征意雲菩薩何以能滿爾所德耶。釋意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三昧。得一切佛廣大智。得巧說一切廣大法自在辯才。得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清凈無畏法。得入一切三昧智。得一切菩薩善巧方便。得一切法光明門。到安慰一切世間法彼岸。知一切眾生時非時照十方世界一切處。令一切眾生得勝智。作一切世間無上師。安住一切諸功德。開示一切眾生清凈三昧。令入最上智。
第三上攝佛果益中三。初正明。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則利益眾生。則增長大悲。則親近善知識。則見一切佛。則了一切法。則詣一切剎。則入一切方。則入一切世。則悟一切法平等性。則知一切佛平等性。則住一切智平等性。
次征。征意雲。上是佛德何能攝耶。後菩薩摩訶薩下釋意雲。住此三昧能所作無餘。同如來故。於中三。初正顯無餘之業。故皆雲一切。
於此法中作如是業。不作餘業。住未足心。住不散亂心。住專一心。住勤修心。住決定心。住不變異心。如是思惟。如是作業。如是究竟。
二明作業行相。初句總顯依前而作。更不作余不足之業。住未足等顯其作義。如是已下總結前作。
佛子。菩薩摩訶薩無異語異作。有如語如作。
三逐難重釋。謂廣前作如是業。不作餘業。文中三。初略標舉。其中如作通身及意。
何以故。譬如金剛以不可壞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於不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諸行法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諸行法。
次征。征意云何以不作余耶。後廣釋。釋意雲若作異前非菩薩故。文有十喻。即為十段。各自有合。一金剛不壞喻。喻行體堅牢。
譬如真金以有妙色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於妙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諸善業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諸善業。
二真金妙色喻。喻善業外飾。
譬如日天子以光明輪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光明輪。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智慧光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智慧光。
三日輪光明喻。喻智慧圓明。
譬如須彌山王以四寶峰處於大海。迥然高出而得其名。終無有時舍離四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諸善根處在於世。迥然高出而得其名。終無有時舍離善根。
四須彌四峰喻。喻善根超出。
譬如大地以持一切而得其名。終無有時舍離能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度一切而得其名。終無有時舍離大悲。
五大地能持喻。喻大悲荷負。
譬如大海以含眾水而得其名。終無有時舍離於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諸大願而得其名。終不暫舍度眾生願。
六大海含水喻。喻大願普育。
譬如軍將以能慣習戰鬥之法而得其名。終無有時舍離此能。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能慣習如是三昧而得其名。乃至成就一切智智。終無有時舍離此行。
七軍將明戰喻。喻習定防冤。
如轉輪王馭四天下常勤守護一切眾生。令無橫死恆受快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如是等諸大三昧。常勤化度一切眾生。乃至令其究竟清凈。
八輪王護世喻。喻定清物感。
譬如種子植之於地。乃至能令莖葉增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普賢行乃至能令一切眾生善法增長。
九植種增長喻。喻行增物善。
譬如大雲於夏暑月降霔大雨。乃至增長一切種子。
十時雨生種喻。喻法雨普成。先喻後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如是等諸大三昧。修菩薩行雨大法雨。乃至能令一切眾生究竟清凈。究竟涅槃。究竟安隱。究竟彼岸。究竟歡喜。究竟斷疑。為諸眾生究竟福田。令其施業皆得清凈。令其皆住不退轉道。令其同得一切智智。令其皆得出離三界。令其皆得究竟之智。令其皆得諸佛如來究竟之法。置諸眾生一切智處。
合中二。先正合。後征釋。前中雲乃至者越初生種。直合終成。故由應時而降故獲斯十四種益。一得智果。凈二障故。二得斷果。達無相法故。三得恩果。住大悲故。四得所依清凈究竟彼岸果。上四自利。余皆利他。五了有情行。令他歡喜。自離十怖。則自歡喜。六得斷疑。七成應供。次下諸句。皆由此而成。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成就此法。智慧明了入法界門。能凈菩薩不可思議無量諸行。
後征釋中。征意雲菩薩依何行力。說法成斯大益。釋意雲由成大智證法界故。尚能凈無量行豈止成眾生耶。文中二。初標。後所謂下釋。
所謂能凈諸智求一切智故。能凈眾生使調伏故。能凈剎土常迴向故。能凈諸法普了知故。能凈無畏無怯弱故。能凈無礙辯巧演說故。能凈陀羅尼。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能凈親近行常見一切佛與世故。
二釋中三。初列所凈功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清凈功德。
三結其廣多。以別說難盡故。
於如是等三昧境界得自在故。一切諸佛所加被故。自善根力之所流故。入智慧地大威力故。諸善知識引導力故。摧伏一切諸魔力故。同分善根淳凈力故。廣大誓願欲樂力故。所種善根成就力故。超諸世間無盡之福無對力故。
三顯能凈因。同分善根者一一善根迴向法界。成主伴故。超諸世間等者。法性相應。所修之福故超於世。法性不並真。故無有對。定滿成益科中三。
上攝佛果益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法。同去來今一切諸佛。何者為十。所謂得諸相好種種莊嚴同於諸佛。能放清凈大光明網同於諸佛。神通變化調伏眾生同於諸佛。無邊色身清凈圓音同於諸佛。隨眾生業現凈佛國同於諸佛。一切眾生所有語言皆能攝持不忘不失同於諸佛。無盡辯才隨眾生心而轉法輪。令生智慧同於諸佛。, 大師子吼無所怯畏以無量法開悟群生同於諸佛。於一念頃以大神通普入三世同於諸佛。普能顯示一切眾生諸佛莊嚴諸佛威力。諸佛境界同於諸佛。
大文第四正同佛果益。於中二。初正顯同佛。有標征。及列等覺之名。由此而立。
爾時普眼菩薩白普賢菩薩言。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法同諸如來。
二問答料揀。於中先問後答。問中先牒前同佛。
何故不名佛。何故不名十力。何故不名一切智。何故不名一切法中得菩提者。何故不得名為普眼。何故不名一切境中無礙見者。何故不名覺一切法。何故不名與三世佛無二住者。何故不名住實際者。何故修行普賢行願猶未休息。何故不能究竟法界舍菩薩道。
後陳己所疑。初疑不名為果。後問不舍於因。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言。善哉佛子。如汝所言。若此菩薩摩訶薩同一切佛。以何義故不名為佛乃至不能舍菩薩道。
後答中二。初贊問牒疑。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習去來今世一切菩薩種種行願。入智境界則名為佛。於如來所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菩薩。如來諸力皆悉已入則名十力。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名一切智。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嘗止息說名菩薩。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於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已能明見普眼境界說名普眼。雖能證得普眼境界。念念增長未曾休息說名菩薩。於一切法悉能朗照離諸闇障名無礙見。常勤憶念無礙見者說名菩薩。已得諸佛智慧之眼。是則說名覺一切法。觀諸如來正覺智眼而不放逸。說名菩薩。住佛所住與佛無二說名與佛無二住者。為佛攝受修諸智慧。說名菩薩。常觀一切世間實際。是則說名住實際者。雖常觀察諸法實際。而不證入亦不舍離。說名菩薩。不來不去無同無異此等分別悉皆永息。是則說名休息願者。廣大修習圓滿不退。則名未息普賢願者。了知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說名究竟法界舍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後正答所問。於中三。一法說。二喻況。三法合。今初十一段。次第答前十一問。在文易了。意猶難見。謂何得已入十力。而普行無息耶。今總以喻顯。如人習誦。雖已得通而數溫習。不如久精。下香象喻顯。雖相似而體不同。故瓔珞雲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亦似功用滿位。此無功用也。亦顯得果不舍因。盡未來際。皆位後普賢故。
佛子。譬如伊羅缽那象王住金脅王七寶窟中。其窟周圍悉以七寶而為欄楯。寶多羅樹次第行列。真金羅網彌覆其上。象身潔白猶如珂雪。上立金幢。金為瓔珞。寶網覆鼻。寶鈴垂下。七支成就六牙具足。端正充滿見者欣樂。調良善順心無所逆。
喻中三。一舉象王依正勝嚴。伊羅缽那此雲香葉。常居第一金山之脅。
若天帝釋將欲遊行。爾時象王即知其意。便於寶窟而沒其形。至忉利天釋主之前。以神通力種種變現令其身有三十三頭。於一一頭。化作六牙。於一一牙化作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華。一一華中有七婇女。一時俱奏百千天樂。是時帝釋乘茲寶象。從難勝殿往詣華園。芬陀利華遍滿其中。是時帝釋至華園已。從象而下入於一切寶莊嚴殿。無量婇女以為侍從。歌詠妓樂受諸快樂。爾時象王復以神通隱其象形現作天身。與三十三天及諸婇女。於芬陀利華園之內歡娛戲樂。所現身相光明衣服。往來進止。語笑觀瞻。皆如彼天等無有異。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象之與天更互相似。
二明象王神變自在。言七牙者。准賢首品但有六牙。或是譯人類後三七便言七耳。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者。正意取此以喻菩薩等佛之義。
佛子。彼伊羅缽那象王。於金脅山七寶窟中無所變化。至於三十三天之上。為欲供養釋提桓因化作種種諸可樂物。受天快樂與天無異。
三明不壞本而能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普賢菩薩行願及諸三昧。以為眾寶莊嚴之具。七菩提分為菩薩身。所放光明以之為網。建大法幢。鳴大法鍾。大悲為窟。堅固大願以為其牙。智慧無畏猶如師子。法繒系頂開示秘密。到諸菩薩行願彼岸。
三法合中分四。一具眾行嚴。合前依正。二為欲安處下明因果無得。合前神變自在。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本身下結成不壞因而現果。合前不壞本而能現四。何以故下征釋重合。初中可知。
為欲安處菩提之座。成一切智得最正覺。增長普賢廣大行願。不退不息不斷不舍。大悲精進盡未來際。度脫一切苦惱眾生。
二中二。一明修無礙行所為。於中先為果。後增長下為因。
不舍普賢道。現成最正覺。
二正顯無礙行相。於中先總明。以法界因果無障礙故。
現不可說不可說成正覺門。現不可說不可說轉法輪門。現不可說不可說住深心門。於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國土現涅槃變化門。
後別顯。於中三。初顯因門果行。文有四果。一智果。二說法果。三般若相應果。四斷果。
於不可說不可說差別世界。而現受生修普賢行。現不可說不可說如來。於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國土菩提樹下成最正覺。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親近圍繞。或於一念頃修普賢行而成正覺。或須臾頃。或於一時。或於一日。或於半月。或於一月。或於一年。或無數年。或於一劫。如是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修普賢行而成正覺。
次顯果從因行及說得時不同。隨物現故。
復於一切諸佛剎中而為上首。親近於佛頂禮供養。請問觀察如幻境界。凈修菩薩無量諸行無量諸智。種種神變。種種威德。種種智慧。種種境界。種種神通。種種自在。種種解脫。種種法明。種種教化調伏之法。
後顯果門因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本身不滅以行願力於一切處如是變現。
三明不壞因而現果。中本身不滅即因不壞。合在窟無變。一切處變現。即能現果。合在天神變。
何以故。欲以普賢自在神力。調伏一切諸眾生故。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得清凈故。令其永斷生死輪故。嚴凈廣大諸世界故。常見一切諸如來故。深入一切佛法流故。憶念三世諸佛種故。憶念十方一切佛法及法身故。普修一切菩薩諸行使圓滿故。入普賢流自在能證一切智故。
四征釋重合中。先征意雲因果相違。云何因門現果。果復為因。釋意雲調伏眾生。應如是故。文中二。初釋果作因意。
佛子。汝應觀此菩薩摩訶薩不舍普賢行。不斷菩薩道。見一切佛。證一切智。自在受用一切智法。
後釋因現果意。於中四。一法說。謂不舍因而現果。 如伊羅缽那象王不舍象身往三十三天為天所乘受天快樂。作天遊戲承事天主。與天婇女而作歡娛。同於諸天無有差別。
二舉前喻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舍普賢大乘諸行。不退諸願得佛自在。具一切智證佛解脫。無障無礙成就清凈。於諸國土無所染著。於佛法中無所分別。雖知諸法普皆平等無有二相。而恆明見一切佛土。雖已等同三世諸佛而修菩薩行相續不斷。
三重以法合。於中初不舍因而現果。後雖知諸法普皆平等下不壞果而現因。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普賢行願廣大之法。當知是人心得清凈。
四欲勝上來釋相竟。 佛子。此是菩薩摩訶薩第十無礙輪大三昧殊勝心廣大智。
三結名可知。 上來別釋十定竟。 佛子。此是菩薩摩訶薩所住普賢行十大三昧輪。 後即大文第三總結十數。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四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通品第二十八
初來意。為答第二會中十通問故。以二品明業用廣大。前定此通。義次第故。二釋名者通即神通。謂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壅曰通。妙用無極。寄十顯圓。晉經本業俱稱十明者。委照無遺故。然通與明經論皆異。故智度第三雲直知過去宿命之事為通。若知過去因緣行業為明等。今以此經通即委照。亦得稱明。故下經雲非諸菩薩通明境界。三宗趣者智用自在為宗。為滿等覺無方攝化為趣。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有十種通。
次正釋文。長分為四。一舉數標告。二征數列釋。三總嘆勝。能四結數辨果。今初。言十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過去宿住。四盡未來際劫。五無礙清凈天耳。六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七善分別一切言辭。八無數色身。九一切法智。十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此十皆言智通者。皆以大智為體性故。若隨相說。前八量智。後二理智。據實唯一大智。此十亦是開彼六通。天眼天耳神足漏盡各分二故。天眼約見現未分成二四。天耳約音聲言辭分出五七。亦聞聖教及諸類言辭故。神足約業用及色身分成六八。漏盡約慧定分成九十。一三不分。故六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三乘平遍。亦非曲盡。今一乘十通。智用重重。遍周法界猶如帝網。念劫圓融。故尚越彼明。況於通用。為顯圓旨開成十通。
何者為十。
第二征數列釋中。先總征。後佛子下別釋。十通即為十段。段各有三。謂標釋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他心智通。
今初標雲他心者。智以他心為所緣故。若直就所緣應名心差別通。若王若所種類多種。皆能知故。並依主釋。然智緣他心。諸說不同。安慧論師雲佛智緣他心緣得本質。余皆變影。護法論帥則佛亦變影。若緣本質得心外法。壞唯識。故但極似本質。有異因人。依唯識宗護法為正。以今經望前亦未失。以攝境從心。不壞境故。能所兩亡。不礙存故。第一義心非一非異。正緣他時即是自故。以即佛心之眾生心。非即眾生心之佛心為所緣。以即眾生心之佛心。非即佛心之眾生心為能緣。如是鎔融。故非一非異。若離佛外別有眾生。更須變影。卻失真唯識義。
知一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差別。所謂善心不善心。廣心狹心。大心小心。順生死心。背生死心。聲聞心。獨覺心。菩薩心。聲聞行心。獨覺行心。菩薩行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睺羅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閻魔王處心。餓鬼心諸難處眾生心。如是等無量差別種種眾生心悉分別知。
二釋相中二。初知一剎。後如一下以少類多。前中三。初總。所謂下別。後如是下結。別中有二十八句。於中前八句約相總顯。後二十心約人別顯。前八中初二約性總該諸心。次二約行兼濟獨善。故次二約報。天大人小故。上四唯善。次二約向背而順通三性。善唯有漏。背唯是善。通漏無漏。約人辨中前六約人。前三是果。後三是因。即前背生死心。及廣狹心。次八部約類。即前順生死及大小心。地獄等約趣。亦順生死心。是不善心餘可知。
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眾生心悉分別知。
次以少類多。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礙清凈天眼智通。
第二天眼。標雲無礙者見自在故。清凈者離障故。
見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眾生。死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或好或丑。或垢或凈。如是品類無量眾生。所謂天眾。龍眾。夜叉眾。乾闥婆眾阿修羅眾。迦樓羅眾。緊那羅眾。摩睺羅伽眾。人眾。非人眾。微細身眾生眾。廣大身眾生眾。小眾大眾。如是種種眾生眾中。以無礙眼悉皆明見。隨所積集業。隨所受苦樂。隨心隨分別。隨見隨言說。隨因隨業。隨所緣。隨所起。悉皆見之無有錯謬。
二釋中分三。初總明多界相殊。其善惡趣等後後展開。次所謂下別明多類非一。隨一一類有前類等。三如是種種下委照分明。前但睹其現相。此則照其因緣。十明之目。由此而立。於中初能見分明。次隨所下所見委悉。言隨所者。所知非一故。後悉皆下結其無謬。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無礙天眼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宿住隨念智通。
第三宿住通。標中謝往之事名宿住。在過去明了記憶。為隨念。即宿住之隨念。宿住隨念之通。
能知自身。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一切眾生。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宿住之事。所謂某處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從無始來於諸有中。以因以緣展轉滋長。次第相續輪迴不絕。種種品類。種種國土。種種趣生。種種形相。種種業行。種種結使。種種心念。種種因緣。受生差別。如是等事皆悉了知。
二釋相中一知凡事。於中先總。所謂下別。
又憶過去爾所佛剎微塵數劫。爾所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有爾所佛剎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如是名號。如是出興。如是眾會。如是父母。如是侍者如是聲聞。如是最勝二大弟子。於如是城邑。如是出家。復於如是菩提樹下成最正覺。於如是處坐如是座。演說如是若干經典。如是利益爾所眾生。於爾所時住於壽命。施作如是若干佛事。依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能憶念。
次知佛事。於中亦二。先約界顯多。但知其果。
又憶念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名號。一一名號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從初發心。起願修行供養諸佛。調伏眾生。眾會說法。壽命多少神通變化。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造立塔廟種種莊嚴。令諸眾生種植善根。皆悉能知。
後約人顯多。兼知其因。皆以菩薩得九世眼。如見現在故。若不爾者過去之法。若不落謝不名過去。若已落謝無法可知。若但曾經心中有種影現前。故說憶知者。是則但見自心。不見彼心。又曾不經事。應不憶知。又但見現在。非是過去。何名宿住。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知盡未來劫智通。
四知劫通。亦從境受名。此從第二天眼約口未來分出。
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劫。一一劫中所有眾生命終受生。諸有相續業行果報。若善若不善。若出離。若不出離。若決定。若不決定。若邪定。若正定。若善根與使俱。若善根不與使俱。若具足善根。若不具足善根。若攝取善根。若不攝取善根。若積集善根。若不積集善根。若積集罪法。若不積集罪法。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釋相中二。先知凡。後又知下知佛。前中亦二。先明所依劫。但寄多界以顯多劫。非有際限名。及後段皆盡未來。此位所知。同於佛故。後一一下顯能依事。然大乘宗。未來世法體用皆無。今云何知。依方便教。但見現前因種。知當果相。非見未來法體。若一乘宗。於九世中未來中現在。體用皆有。今稱實而知。然非現在之現在。故稱未來。此有若是性有。即同小乘。若是緣有緣今未會。云何言有。若今時看。緣性俱無。以是現在未來定非有故。若逐未來時看。以是未來之現在。故還如今有。
又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未來際。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一一劫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名號。一一名號有不可不可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如來。一一如來從初發心。起願立行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眾會說法。壽命多少神通變化。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造立塔廟種種莊嚴。令諸眾生種植善根。如是等事悉能了知。
二知佛。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無礙清凈天耳。
第五天耳通。初標名。略無智通。若直雲天耳即當體受名。若取無礙之清凈天耳。即以有德業受稱。
圓滿廣大聰徹離障。了達無礙具足成就。於諸一切所有音聲。欲聞不聞隨意自在。
釋相中三。初總顯德業自在。二佛子下別示一方業用。三如東方下舉一例余。今初。九句皆約用辨德。一圓滿者。能互用故。二遍聞十方及九世故。三一時令覽。通其源故。四離二障故。五明了所知故。六緣不能礙故。七非如權小。聞有分限不盡重重故。八證已得故。九於一切皆自在故。謂欲聞則細遠無逃。欲不聞則近大不撓。故云自在。
佛子。東方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
二別示一方業用。中二。初舉多佛。欲顯聞廣。
是諸佛所說所示。所開所演。所安立。所教化。所調伏。所憶念。所分別。甚深廣大種種差別無量方便。無量善巧清凈之法。於彼一切皆能受持。
次顯聞憶持。於中二。先聞持教法。
又於其中若義若文。若一人。若眾會。如其音辭。如其智慧。如所了達。如所示現。如所調伏。如其境界。如其所依。如其出道。於彼一切悉能記持不忘不失。不斷不退。無迷無惑。為他演說令得悟解。終不忘失一文一句。
後持圓滿即能持之相。於中二。先舉所持。上文通顯佛所說法。今辨所說差別。於彼下辨能持相兼明轉化。
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三例余。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礙清凈天耳智通。
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無體性神通。無作神通。平等神通。廣大神通。無量神通。無作神通。隨念神通。起神通。不起神通。不退神通。不斷神通。不壞神通。增長神通。隨詣神通。
第六無體性神通。此即六通中神足通。初標名中有十四名。初一總通。即無體性。余別中一無功作用。二同理同平。三能普遍。四量難知。五非謂起體起用。六但念即形。七現有作用。八不動本處。九作必究竟。十用無間歇。亦不斷佛種。十一他不能壞。十二能生善根。十三隨何所詣。於十三中初二五八是無體性義。余即神通義。此二無礙故受斯名。
此菩薩聞極遠一切世界中諸佛名。所謂無數世界。無量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諸佛名。聞其名已。即自見身在彼佛所。
二釋相中三。一明廣大。謂聞多剎佛名即自見身在彼多剎故。
彼諸世界。或仰或覆。各各形狀。各各方所。各各差別。無邊無礙。種種國土。種種時劫。無量功德各別莊嚴。彼彼如來於中出現。示現神變。稱揚名號。無量無數各各不同。此菩薩一得聞彼諸如來名。不動本處。而見其身在彼佛所禮拜尊重承事供養。問菩薩法入佛智慧。悉能了達諸佛國土道場眾會及所說法。至於究竟無所取著。
二明無量不起等義。謂又於彼佛重聞佛名。便往敬事。受道無著故。
如是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普至十方而無所往。然詣剎觀佛聽法請道。無有斷絕。無有廢舍。無有休息。無有疲厭。修菩薩行成就大願。悉令具足曾無退轉。為令如來廣大種性不斷絕故。
三明不斷義。謂於多時體用無礙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住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通。
第七善分別言音通。此從第五約音聲言辭分出。初標名。從所了得名。即依主得名。若從所發得名。即通持業。
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眾生種種言辭。所謂聖言辭。非聖言辭。天言辭。龍言辭。夜叉言辭。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所有言辭。各各表示種種差別。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二釋相中二。先知言辭。
此菩薩隨所入世界。能知其中一切眾生所有性慾。如其性慾為出言辭。悉令解了無有疑惑。如日光出現普照眾色。令有目者悉得明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善分別一切言辭智。深入一切言辭雲。所有言辭令諸世間聰慧之者悉能解了。
次明發言辭。謂隨樂差別而發言故。有法喻合。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善分別一切言辭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
第八色身莊嚴智通。此從第六神足。約業用及色身分出。依所現得名。即有財立稱。
知一切法遠離色相。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無分別相。無青黃赤白相。
二釋相中三。初知無色。以色即空故。二菩薩如是下明能現色。以空即色故。三佛子下雙明無色現色。所為不礙悲故。今初。由了法界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空中無色不礙色故。存亡隱顯皆自在故。方能隨樂現種種色。故先明之。於十六句。初一總知色性離相。亦無有法而為空故。餘五別明離何等相。一離差別相。粗妙長短等同一無生體故。二種種異相虛故。三無量多相離故。又無大小絕分量故。四但妄分別。求叵得故。色空二見皆情取故。即與不即斯見絕故。上通形顯。五離相依形有故。此具法界觀真空觀中四句義。
菩薩如是入於法界。能現其身作種種色。
二能現色中。初結前標後。以即空之色為妙色故。又色空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現斯妙色。色空融即。為真法界。緣起無盡。即一現多。
所謂無邊色。無量色。清凈色。莊嚴色。普遍色。無比色。普照色。增上色。無違逆色。具諸相色。離眾惡色。大威力色。可尊重色。無窮盡色。眾雜妙色。極端嚴色。不可量色。善守護色。能成熟色。隨化者色。無障礙色。甚明徹色。無垢濁色。極澄凈色大勇健色。不思議方便色。不可壞色。離瑕翳色。無障闇色。善安住色。妙莊嚴色。諸相端嚴色。種種隨好色。大尊貴色。妙境界色。善磨瑩色。清凈深心色。熾然明盛色。最勝廣大色。無間斷色。無所依色。無等比色。充滿不可說佛剎色。增長色。堅固攝受色。最勝功德色。隨諸心樂色。清凈解了色。積集眾妙色。善巧決定色。無有障礙色。虛空明凈色。清凈可樂色。離諸塵垢色。不可稱量色。妙見色。普見色。隨時示現色。寂靜色。離貪色。真實福田色。能作安隱色。離諸怖畏色。離愚痴行色。智慧勇猛色。身相無礙色。遊行普遍色。心無所依色。大慈所起色。大悲所現色。平等出離色。具足福德色。隨心憶念色。無邊妙寶色。寶藏光明色。眾生信樂色。一切智現前色。歡喜眼色。眾寶莊嚴第一色。無有處所色。自在示現色。種種神通色。生如來家色。過諸譬喻色。周遍法界色。眾皆往詣色。種種色。成就色。出離色。隨所化者威儀色。見無厭足色。種種明凈色。能放無數光網色。不可說光明種種差別色。不可思香光明超過三界色。不可量日輪光明照耀色。示現無比月身色。無量可愛樂華雲色。出生種種蓮華鬘雲莊嚴色。超過一切世間香焰普熏色。出生一切如來藏色。不可說音聲開示演暢一切法色。具足一切普賢行色。
後別顯不同。有一百三種。或從色相立名。或就德受稱。可以意求。然皆是稱法界之色。不同變礙。但隨所顯以立色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深入如是無色法界。能現比等種種色身。令所化者見。令所化者念。為所化者轉法輪。隨所化者時。隨所化者相。令所化者親近。令所化者開悟。為所化者起種種神通。為所化者現種種自在。為所化者施種種能事。
二雙明所為中。初結前。後令所化下顯其所為。有十句。
是名菩薩摩訶薩為度一切眾生故勤修成就第八無數色身智神通。
第八無數色身智神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智神通。
第九一切法智通。初標名。從所知真俗等法受稱。
知一切法無有名字。無有種性。無來無去。非異非不異。非種種非不種種。非二非不二。
二釋相中二。初明知法。即內證事理。後此菩薩下明演法。即外益眾生。亦是前明即是恆理。後明即理恆事。用寂寂用無障礙故。今初又二。初約離言顯實。次無我下約二空顯實。今初。初三句一向顯實。一名無得物之功故。二緣成無性故。三體絕去來故。下有三句相對顯實。然此三對釋有三義。一唯約實。則相待而空故異。相互無故云不異。遮異言不異。亦無不異可得。雲非不異。二約雙顯。體則不異。相非不異。三約雙遮。相即性故非異。性即相故非不異。又相非相故不異。性非性故非不異。故離二邊不住中道。
無我無比。不生不滅。不動不壞。無實無虛。一相無相。非無非有。非法非非法。不隨於俗。非不隨俗。非業非非業。非報非非報。非有為。非無為。非第一義。非不第一義。非道非非道。非出離。非不出離。非量非無量。非世間。非出世間。非從因生。非不從因生。非決定。非不決定。非成就。非不成就。非出。非不出。非分別。非不分別。非如理。非不如理。
二約二空顯中。亦初三對。一向顯實。無比者無有我所與我為比對故。無實下且約顯實以釋。一虛實皆緣顯故。二法性不並真故。一相一亦不為一故。無相有無皆法對彼。故無法與非法。但假施設。並就實而求。能治所治無不雙寂。
此菩薩不取世俗諦。不住第一義。不分別諸法。不建立文字。隨順寂滅性。
二演法外益中三。一牒前成智。為起用所依故。
不舍一切願。見義知法。興布法雲。降霔法雨。
二正明演法。
雖知實相不可言說。而以方便無盡辯才。隨法隨義次第開演。以於諸法言辭辯說皆得善巧。大慈大悲悉已清凈。能於一切離文字法中出生文字。與法與義隨順無違。為說諸法悉從緣起。
三寂用無礙。於中三。初寂不礙用。
雖有言說而無所著。演一切法辯才無盡。分別安立開法示導。令諸法性具足明顯。斷眾疑網悉得清凈。雖攝眾生不舍真實。
次用不礙寂。
於不二法而無退轉。常能演說無礙法門。以眾妙音隨眾生心。普雨法雨而不失時。
後寂用無二。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一切法智神通。
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
第十滅定智通。於漏盡以慧定分九十二通。此中三。初標名。雲一切法滅盡者。謂五聚之法。皆當體寂滅故。斯即理滅。不同餘宗滅定。但明事滅。唯滅六七心心所法。不滅第八等。但事滅故。不能即定而用。證理滅故。定散無礙。由即事而理故不礙滅。即理而事故不礙用。是以文雲雖念念入而不廢菩薩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獨明定散雙絕。但是理事無礙故。上七地雲雖行實際而不作證。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及凈名雲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皆斯義也。事理非一。故一切法滅盡之神通。非異故滅盡即通。通二釋也。
於念念中入一切法滅盡三昧。
釋相中二。先明即定體用自在。後此菩薩住三昧下。明入定時分自在。前中亦二。先標入定。
亦不退菩薩道。不舍菩薩事。不舍大慈大悲心。修習波羅蜜未嘗休息。觀察一切佛國土無有厭倦。不舍度眾生願。不斷轉法輪事。不廢教化眾生業。不舍供養諸佛行。不舍一切法自在門。不舍常見一切佛。不舍常聞一切法。知一切法平等無礙。自在成就一切佛法。所有勝願皆得圓滿。了知一切國土差別。入佛種性到於彼岸。能於彼彼諸世界中。學一切法了法無相。知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體性。然隨世俗方便演說。雖於諸法心無所住。然順眾生諸根欲樂。方便為說種種諸法。
二明不礙用。於中初二句總。未作不退。現作不舍。正簡事滅。以顯真滅。余句別顯可知。
此菩薩住三昧時隨其心樂。或住一劫。或住百劫。或住千劫。或住億劫。或住百億劫。或住千億劫。或住百千億劫。或住那由他億劫。或住百那由他億劫。或住千那由他億劫。或住百千那由他億劫。或住無數劫。或住無量劫。乃至或住不可說不可說劫。
二明入定時分自在。中三初長短隨心。
菩薩入此一切法滅盡三昧。雖復經於爾所劫住。而身不離散。不羸瘦。不變異。非見非不見。不滅不壞。不疲不懈。不可盡竭。
二威儀不忒。
雖於有於無悉無所作。而能成辦諸菩薩事。所謂恆不舍離一切眾生。教化調伏未曾失時。令其增長一切佛法。於菩薩行悉得圓滿。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神通變化無有休息。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
二不礙起用。定散雙行。於中先法後喻。光影普現。寂然無心。隨器虧盈。體無來去。
是為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如是十種神通。一切天人不能思議。一切眾生不能思議。一切聲聞一切獨覺及餘一切諸菩薩眾如是皆悉不能思議。此菩薩身業不可思議。語業不可思議。意業不可思議。三昧自在不可思議。智慧境界不可思議。
大文第三總嘆勝能。中二。一形劣顯勝。劣不測故。
唯除諸佛及有得此神通菩薩。余無能說此人功德稱揚讚歎。
二以勝顯勝。謂佛等方測故。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神通。若菩薩摩訶薩住此神通。悉得一切三世無礙智神通。
大文第四結數辨果。
上十通品竟。
十忍品第二十九
初來意者。為答前普光十頂問故。前二已明定通用廣。今此辨其智慧深奧。故次來也。二釋名者。忍謂忍解印可。即智照觀達。寄圓顯十。三宗趣者。智行深奧為宗。為得佛果無礙無盡為趣。然此忍行約位即等覺後心。為斷微細無明。若約圓融。實通五位。寄終極說。體即是智。不同餘宗。忍因智果。雖是一智。隨義別說。二三四五等。諸教不同。今此圓教故說十種。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忍。
四正釋文。文有長行偈頌。前中四一舉數嘆勝。二列名顯要。三依名廣釋。四總結其名。今初。
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後嘆勝。到無礙地。即自分因圓。佛法無礙。即勝進果滿。
何者為十。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
二列名顯要中。初征數。次列名。後顯要名中。前三約法。後七就喻。三中。初一約教。謂忍於教聲。從境為名。音聲之忍。次一約行。順諸法故。順即是忍。三無生忍者。若約忍無生理。即無生之忍。若約無生之忍。及煩惱不生。則無生即忍。通二釋也。又此三忍。約通相說。前二皆是無生忍之加行。順向無生。後一方契。若約當位。三忍迢然。不應此位方有順無生忍。故順但順理。不是順忍。若爾。何異無生。順忍通順事理。故不同無生。經雲。法有亦順知等。又依五忍。位當寂滅。今約三忍明義。故當無生。後七約喻中。並是依主。謂如幻之忍等故。然此七喻。有七家所釋不一。謂光統賢首攝論遠公金剛大品楞伽皆明此喻。初光統雲。前四喻。音聲。電即今之影與化喻。順忍。空喻無生。又雲幻者。起無起相。焰者境無境相。夢者知無知相。響者聞無聞相。電者住無住相。今既雲影。應雲現無現相。化者有無有相。空者為無為相。此則能喻局於一相。所喻義通多法。在文雖無。於理無失。次賢首雲。觀識如幻想如焰。受如夢。聲如響。行如電。色如化。總觀一切蘊界處等。畢竟空故如虛空也。三若依攝論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並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疑有八轉。並後四家互相發明。文繁不錄。今經多同前通。而偈所喻亦有局者。顯義無方故。已釋列名。
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
次顯要。要故同說。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音聲忍。謂聞諸佛所說之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音聲忍。
大文第三依名廣釋。即為十段。前七皆三。謂征起釋義結名。初忍釋中十一句。初句總舉所聞。謂三無性等法。余顯能聞入法。謂聞無相不驚。以解遍計無所有故。聞無生不怖。以解依他必無生故。聞無性不畏。以解真如無性性故。又釋於真空法聞時不驚越。思時不續怖。修時不定畏。又聞有無所有不驚。聞空無所有故不畏。並如諸般若論說。深信者聞慧之始。悟解者聞慧之終。初信久解故。專心憶念者修慧之初起加行故。修習為終。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安住者依定發慧證理相應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順忍。謂於諸法思惟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凈。正住修習趣入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順忍。
第二忍。釋中有四重止觀。一創修止觀。謂止思一境。觀觀事理。二漸次止觀。謂止安事境。順其理故。名平等無違觀達事理。名隨順了知。偈雲。法亦有順知。法無亦順知故。三純熟止觀。謂止惑不生。名令心清凈。觀徹前境。為正住修習。四契合止觀。寂冥理境。名為趣入。智顯於心。故云成就。上四皆止觀俱行。如是方為真實順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
第三無生忍。分三。初征起。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
釋中有二。先總明。後何以下征釋。今初。
何以故。
後征釋中征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無生滅耶。二雲既稱無生法忍。何以不見法滅。
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釋中。釋初征意雲真法本自不生。從緣之法無性故不生。以無生故何有於滅。此則以緣集釋無生。以無生釋無滅。此中略無緣集。偈文具有。云何無生釋無滅耶。此有二意。一雲若先是生。後必可滅。本既不生。今則無滅。二雲既即緣無性稱曰不生。則不待滅竟方無。故次雲無滅。此二為總。余可仿之。釋第二征意雲。夫無生忍。非獨無生必諸法都寂。今從初意立無生稱。故無滅等成無生義。若從別義。亦可得稱無滅忍等。是以信力入印度經。明此忍能凈初歡喜地。雲一謂得無生忍。亦令他住。又雲無滅忍者。證無生故。斯文可據。又此諸句各有二義。一以前前釋後後。以後後成前前。前前有故後後有。前前無故後後無。二者諸句皆在無生句中。正無生時諸義頓足。以是即事之理。非斷滅故。即理之智無能所故。然文旨包含。略為三釋。一唯約理。二具理智。三唯約智。今初。云何前前有故後後有。謂生法既滅滅則終盡。盡則是垢染法。染則前後別異。別則方處不同。有處則能所非寂。不寂則有所欲。有欲則有營作。作則有所願求。願則心住願事。往則有去有來。今由前前無。故後後斯寂。故以後後顯成無生。此順長行。二雙約理智者。初二是總含於理智。次四顯理無生。後六顯智無生。故偈雲其心無染著等。理智契合名無生忍。若唯約智者。由了從緣無生。則智無有起故名無生。無生之智湛然不遷。故名無滅。無滅故用無斷盡。次垢念皆離。常無差異。旁無方所。照而常寂。遇境無染。雖為而無作。雖悲而無願。處世而無住等。法界而無去來。皆以前釋後。以後成前。言亡慮絕。寂照湛然。名無生忍。若唯約知無生理。名無生忍。未足深玄。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生法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幻忍。
第四如幻忍分三。征起。釋義。結名。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
釋中先略後廣。略中二。先了幻緣相。後此菩薩下成就忍行。今初。有三。初指法同喻。次從因緣起者彰幻所由。由緣生不實故。後於一法下顯其幻相。初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見上文。此意明通。通為無為故。大品雲。設有一法過於涅槃。我亦說言如夢如幻。涅槃雖真從緣顯故。遣著心故。廣中合雲了世如幻。則似有為。然有法世亦通無為。此為有為所隱覆故。所以名世。故後雲菩提涅槃亦皆不見者了平等故。就法喻中各開五法。如結一中幻作一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師術法。三所現幻馬。四馬生即是馬死。五愚小為有。初巾喻法性。二術喻能起因緣。謂惑業等。三喻依他起法即眾生等。四喻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故廣說皆雲非也。五喻所為人法。今菩薩反此。故云解了。今經雲。從因緣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三。以第二為因令悟第三。成第四。遣第五病。歸第一理。然緣亦從緣。故緣果俱幻。中論雲。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即斯意也。然上五義各具有五。一巾性有相無。為馬所隱故。二術用有體無。以作巾無體故。三馬相有實無。以實無而現故。四生即是無。死即是有。以無礙故。五情有理無。但妄見故。後顯幻相。略為二解。一約相類解。一無實則知一切皆然。並從緣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約圓融復有三義。一以理從事。故說相即。如馬頭之巾不異足巾。說頭即足故。一即多等。無行經雲貪慾即是道者。貪慾性故。諸法即貪慾者。即貪實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馬頭無別有。即以巾為頭。以巾體圓融故。令頭即足。欲雲一中解多等。三約緣起相由力。則法界同一幻網。令一多相即。如幻師術力。令多即多等。賢首品雲或現須臾作百年等。以幻法虛無障礙故。相即既爾。相入亦然。入則一中多有等。異體既爾。同體亦然。一門既爾。余門思准。
上了幻從緣竟。
此菩薩知諸法如幻已。了達國土。了達眾生。了達法界。了達世間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二成忍行中。由知法幻成二種行。一忍智現前雲了平等。二幻用無礙雲成通化。云何平等。一理事平等。如巾馬無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頭足俱巾。巾無別故。如聖賢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說。
譬如幻非象非馬。非車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樹非葉。非華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晝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亂。非純非雜。非一非異。非廣非狹。非多非少。非量非無量。非粗非細。非是一切種種眾物。
第二廣中三。一喻。二合。三忍行成。初中二。先明性無。即體空義。故結雲非是一切種種之物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對前情非情境。
種種非幻幻非種種。然由幻故示現種種差別之事。
二明其相有。即相差別義。故云然由幻故示現別事。於中初二句結前生後。種種非幻者象等非幻故。下句反此。法合可知。然由下正顯相有。雖互相非。然由因起果。虛而假現。又喻智了平等。而起化用。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一切世間如幻。所謂業世間。煩惱世間。國土世間。法世間。時世間。趣世間。成世間。壞世間。運動世間。造作世間。
二法合。文有總別。皆言世間者。有二義。一可破壞故。即喻有為。二隱覆名世。亦通無為。則法通五類。趣為五趣。成壞約器一期說故。運動通情非情。念念移故。造作唯情。現營為故。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世間如幻時。不見眾生生。不見眾生滅。不見國土生。不見國土滅。不見諸法生。不見諸法滅。不見過去可分別。不見未來有起作。不見現在一念住。不觀察菩提。不分別菩提。不見佛出現。不見佛涅槃。不見住大願。不見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第三成忍行中二。先成真智行。由了體空故。故結雲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雲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見。是知無幻之幻。方是幻法。絕見之見。方為見幻。
是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著化眾生事而不舍大悲。為度一切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二明動寂無二。亦權實不二。故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由了體空。不壞幻相差別。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此二相對。應成四句。謂此二無二故非異。無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異。故非非一。非異即非一故非非異。亦絕雙照故非亦一亦異。若以巾上二義。對象上二義。辯非一異。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象義。對象上差別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本隨末。就末明不異。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如來藏與因俱。若生若滅等。二以巾上住自位義。象上體空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雲一切眾生即如。不復更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此二雙融無礙不異。此是本末平等為不異。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四以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不異。以真妄平等。異不可得故。次下四門明非一。謂五以巾住自位義。與象上差別義。此二本末相違相背。故名非一。楞伽雲如來藏不在阿賴耶中。是故七識有生滅。如來藏者不生滅。此之謂也。六巾上成象義。與象上體空義。此二相返相害。故非一。楞伽雲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如來藏受苦樂等。七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別。故名非一。謂相背則各相背舍。相去懸遠。相害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是故遠近非一。以前經文不相離故。八以極相害俱泯而不泯。與相背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義為非一。此是成壞非一。以七識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隱而是顯故。九上四非一與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十然亦不異以理遍通。法無二故。若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會。若以非一門。取諸門極相違害。極違而極順者。是無障礙法也。巾象相對既爾。術等相對交絡諸句准之。上下諸文非一異義。皆準此釋。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如幻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焰忍。
第五如焰忍。分三。初征起。釋結。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焰。
釋中有三。一指法同喻。二譬如下別顯喻相。三總以法合。
譬如陽焰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
二中若別開義門亦具五義。一空地。二陽氣。三氣與空地合而有焰。四焰似水即無水。五令渴鹿謂有。初喻如來藏。二喻無明習氣。三喻習氣勛動心海。起緣生似法。四喻依他無生。五喻凡小執實。
但隨世間言說顯示。
次喻其相有。
菩薩如是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三法合中。初明了法現證。下明成忍行。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如焰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夢忍。
第六如夢忍。亦征釋結如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凈。而有示現。
二舉喻相。然開此夢義亦有五法。一所依謂悟心。以喻本識。二所因謂睡蓋。以喻無明習氣。三所現謂夢相差別。以喻緣所起法。四夢事。非有非無。但心變故。非見前法。五令夢者取以為實。文中。初明俱非。喻法非有。後雲而示現有。喻法而有。辯為俱句。互奪為雙非。然此四句皆由以是夢故。謂一以是夢故有夢事。現於夢者為有。二既言是夢。其性必虛。於無實處而見實故。然語有則全攝無而為有。言無則全攝有而為無。以非二相故。非但相有性無而已。思之。三以是夢故必具二義。全有之無與全無之有。二門峙立。不相是故。非是半有半無。四即言是夢。必是雙非。形奪俱融。二相盡故。然此俱非不違雙是。若不奪無令盡。無以為無。若不奪有令盡。無以為有。是故存亡不礙。俱泯自在。方為夢自在法門。是故經雲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此之謂也。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世間悉同於夢。無有變異故。如夢自性故。如夢執著故。如夢性離故。如夢本性故。如夢所現故。如夢無差別故。如夢想分別故。如夢覺時故。
三合喻中十句。初句為總。次無有下別。別中初句近上總句。略無如夢二字。於九句中前八辨夢。後一明覺。就前八中攝為四對。初二明常無常門。體虛無變即是常義。自性無恆是無常義。次二辨真妄門。妄由著生。真由性離。次二性相門。性本一如。相現多種。後二明一異門。但是一心。一而無別。隨相分別異異不同。又唯是一夢。相現多種。上之四門各雙存互奪。以為四句。思之可見。後一句明覺。即止觀門。謂要在覺時方知是夢。正夢之時不知是夢。純昏心故。設知是夢。亦未覺故。覺時了夢。知實無夢。然由夢方有覺故。辨夢覺時。若離於夢。夢覺斯絕。觀了上之多門。止不取於夢妄。如此方為了夢法門。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如夢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響忍。
第七如響忍。分三。初征。二釋。三結。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聞佛說法觀諸法性。修學成就到於彼岸。
二釋中。分三。一忍行所因。二知一切下成忍之相。三此菩薩下忍成之益。今初。由聞起觀能成忍故。
知一切音聲悉同於響。無來無去如是示現。
二中先法後喻。法中有二。一指法同喻。略顯其相。通知一切音聲如響。無去無來明其體空。如是示現彰其相有。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觀如來聲。不從內出。不從外出。亦不從於內外而出。雖了此聲非內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
二了知佛聲如響。非獨但喻世間聲故。於中先明即有之無。離機無聲故非內。離佛無聲故非外。二法相依故非內外。若言內外合者。便有二聲。內外相依即顯無性。後雖了此聲下明即無之有。故牒非三而能巧現。
譬如谷響從緣所起。
第二喻顯。於中四。一喻。二合。三轉喻。四重合。今初。直舉從緣所起。明響無性。無性之相已見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有聲。此二是緣。三聲。擊空谷便有響應。此明所起。四者有而非真。此彰無性。五愚小謂有。然此一喻。通喻三法。一喻上一切聲。則谷喻喉[(壹-豆+亞)*(女/?/木)]。聲喻風氣。二喻上如來聲。則谷喻如來。聲喻緣感。三喻一切法。則谷喻如來藏。聲喻無明習氣。
而無法性無有相違。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而得修學。
第二法合。但各佛聲。以從近故。然而至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言含法喻。謂約法則如來之聲。不違法性。而能隨類。合上能巧示現。約喻則不違本聲事法之性。隨其呼人類別各解。
如帝釋夫人阿修羅女名曰舍支。於一音中出千種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三轉以喻顯。此有二意。一則喻上佛聲一音隨類。二則喻下菩薩無心普演。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無分別界成就善巧隨類。之音。於無邊世界中恆轉法輪。
四重合。
此菩薩善能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為演說。其聲無礙遍十方土。令隨所宜聞法各異。
三忍成之益。於中二。一隨機遍說。
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雖知無所說而廣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
次明權實雙行以同於響。性相無礙故。是則由聞如響之教。了如響之聲發如響之音。演如響之法也。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如響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影忍。
第八如影忍。文分四別。一標。二釋。三結。四果。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在世間內。非在世間外。非行於世間非不行於世間。非同於世間非異於世間。非往於世間非不往世間。非住於世間非不住世間。非是世間非出世間。
釋中有三。謂法喻合。今初。法中有十一對。分三。初七對雙遮顯性。以成止行。如影無實故。
非修菩薩行非舍於大願。非實非不實。
二二對雙照性相以成觀行。如影雖虛而現。故性則非修。相乃不舍。真即俗故非實。俗即真故非不實。
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辨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
三二對遮照無礙。成雙運自在行。初對雙照真俗。即權實雙行。後對雙遮真俗即權實雙寂。遮照一時為雙運。互奪無礙為自在。以此結上二段。同斯無礙為忍相之深玄。
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林河泉等物。
二喻中文具五法。一日等為所依本質。二於油下明能現之處。上二是緣。三而現其影明緣之所起。四影與油下明有之非有。五然諸下愚小謂有。今初。若約影喻。別喻菩薩現身。則日等喻悲智願等。若約影喻通喻一切法。則日喻因。其河泉二種。雖通能現。且為所現。長河飛泉入鏡中故。
於油於水於身於寶於明鏡等清凈法中。
二能現中亦有通別。別喻機感及應現處。通喻於緣謂無明等。
而現其影。
三明所起中亦有通別。二果可知。
影與油等非一非異非離非合。於川流中亦不漂度。於池井內亦不沉沒。雖現其中無所染著。
四明有非有中。攝多義門。於中一異合離通顯影義。然一異約此影彼影。合離約影對水等。次於川流下別顯影義。不通二影。如月映淮流。流水不將月去。光臨潭上。萬仞不見光沈。喻菩薩同世遷流不漂生死。證真寂滅不沈涅槃。後雖現下雙結有無。喻性相交徹兼於鏡像。
然諸眾生知於此處有是影現。亦知彼處無如是影。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近遠。
五取為有中。由以有無為有無。不知即影了不可取。故成執著。於中先取有無為著。後遠物下舉影正義。顯上為執。不知此影無遠近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知自身及以他身一切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謂自他別。而於自國土於他國土。各各差別一時普現。
第三合中二。先正合前文。於中初舉智境。合前本質。次而於下合前油等。後各各下合前現影。
如種子中無有根芽莖節枝葉而能生起如是等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二法中分別二相。善巧方便通達無礙。
二轉以喻合非有之有。於中先喻後合。有無無礙名方便等。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如影忍。
三結名。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雖不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一切佛剎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現所行無礙。令諸眾生見差別身同於世間堅實之相。
第四果中三。初得稱性之身。如影不往而至。不分而遍故。
然此差別即非差別。別與不別無所障礙。
次結成無礙。以無差是差之無差故。雖不往而遍。令物見殊。差是無差之差。故雖遍而不在彼此。
此菩薩從於如來種性而生。身語及意清凈無礙。故能獲得無邊色相清凈之身。
後顯此身因。其無邊身近局果中。亦通前法。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化忍。
第九如化忍。文分四別。一標二釋三結四果。標雲化者。無而忽有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皆悉如化。
釋中有三。謂法喻合。法中二。先總標。標法同喻。具能所知。既知一切世間。不局所化情類。略標世間必具出世。
所謂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法化。言說所現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
後別顯。先顯所知。後顯能知。前中十句。前五染化。後五凈化。今初。不出業惑苦三。前四是苦即五蘊相。一識由想起。二行因識生。分別是識故。三受因想起。想取愛憎相故。四色亦行生。無記報色。如沫不實。名言熏習。即是行故。五即是惑。惑由想行。念即行故。業通二處。初句意業。此句分別。皆是業故。此中意等從緣無性。如化不實。本無今有。如化相現。故仁王雲法本自無。因緣生諸。凈化二義。仿此可知。
復有清凈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轉化。無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畏辯才所說故。
後明五凈中一方便調生。依真智故。二湛然真智。由理成故。故上文雲。智入三世了法平等。三願由行滿。四慈悲。復依方便立故。五具無畏辯。能轉法故。
菩薩如是了知世間出世間化。現證知。廣大知。無邊知。如事知。自在知。真實知。非虛妄見所能傾動。隨世所行亦不失壞。
二別顯能知。於中初二句結前生後。世間結前染。出世結前凈。亦結餘所不盡。謂乃至一法過於涅槃亦如化故。或說涅槃不如化者。大品云為新發意菩薩。恐其驚怖。分別生滅方如化故。了知之言即是生後。次現證下正顯能知。上言了知。知有六義。一若事若理非比度故。二旁無遺故。三契中道故。四稱俗境故。五真俗無礙故。六歸一實諦故。後非虛妄下結上六知。處真道而不傾。行非道而不壞。
譬如化不從心起。不從心法起。不從業起。不受果報。非世間生。非世間滅。不可隨逐。不可攬觸。非久住。非須臾住。非行世間。非離世間。不專系一方。不普屬諸方。非有量非無量。不厭不息。非不厭不息。非凡非聖。非染非凈。非生非死。非智非愚。非見非不見。非依世間。非入法界。非黠慧。非遲鈍。非取非不取。非生死。非涅槃。非有非無有。
第二喻中應開四義。一能化者以喻因緣。二化現事喻所起果。三現用而無實。四愚小為真。故十喻傳雲。猶如化事雖空無實。能令眾生憂苦嗔恚喜樂痴惑。諸法亦爾。云何無實。如彼化人無生老死苦樂。異餘人故。文中有四十句。初句標。次三十七句一向雙非以顯無實。後非有非無有義同二種。一亦是雙非。謂無有亦無故。二雙融性相。化不實故非有。現化事故非無有。
菩薩如是善巧方便行於世間。修菩薩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
三合中二。先化行。後佛子下化益。前中四。一起化用。以同化相有故。然但云菩薩如是者。以上諸非一一通法。故指上如是為善巧方便。
不著世間不取自身。於世於身無所分別。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於法不離於法。 二明化智。以了化不實故。
以本願故不棄捨一眾生界。不調伏少眾生界。不分別法非不分別。知諸法性無來無去。雖無所有而滿足佛法。 三雙非顯中。
了法如化非有非無。
四結示化旨。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二化益。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如化忍。
三結文。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凡有所作悉同於化。譬如化士於一切佛剎無所依住。於一切世間無所取著。於一切佛法不生分別。而趣佛菩提無有懈倦。修菩薩行離諸顛倒。雖無有身而現一切身。雖無所住而住眾國土。雖無有色而普現眾色。雖不著實際而明照法性平等圓滿。
第四果中先得利他業用之果。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依止。名解脫者。一切過失悉皆舍離。名調伏者。不動不轉普入一切如來眾會名神通者。於無生法已得善巧名無退者。具一切力須彌鐵圍不能為障名無礙者。
後得依自利。立勝名果。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空忍。
第十如空忍中。亦四。謂標釋結果。標雲如空。如空所喻通一切法。佛地喻清凈法界。以離差別相故。及中邊等論喻圓成實。但是此中一義。然其喻相小異諸喻。諸喻開義多分有五。雖正取所成幻等以喻於法。而亦取緣等以喻無性。此中喻相不開別法。直指於空。具含多義。以喻於法。又此諸喻。若約能喻。前五多取似有以破實有。化喻以不有有以破似有。此喻以性相俱絕破於一切。又前六遣又會空多。依空立有少。此一遣有入空少。依空立有多。又上所喻則通一切。此中能喻則具多義。所喻各隨別義喻一類法。然龍樹十喻。以四複次釋如空義。一近無遠有。謂如虛空非可見法。以遠視故眼光迴轉。則見縹色。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無所有。以凡夫人遠無漏慧。棄捨實相。則見男女等物。而實此物竟無所有。二約性凈不染。三約無初中後。四約體實無物。上八地中空有十義。皆是略明。然別義有此不同。同義諸喻無別。余無礙義如前後說。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了一切法界猶如虛空。以無相故。一切世界猶如虛空。以無起故。一切法猶如虛空以無二故。一切眾生行猶如虛空無所行故。一切佛猶如虛空無分別故。一切佛力猶如虛空無差別故。一切禪定猶如虛空三際平等故。所說一切法猶如虛空不可言說故。一切佛身猶如虛空無著無礙故。
第二釋中二。先忍解之相。後忍行成益。今初。先別明。以空九義喻九種法。隨義雖別。亦以緣成無性故空。九句各標法同喻。後出所以。一標事法界如空。下出所以者。以無相故。謂從緣無性。其相自虛。即事是理法界故。此句是總。二世界共業所起故。三軌儀教法。一味法界所流故。餘六句並准初句。
菩薩如是以如虛空方便。了一切法皆無所有。
後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虛空忍智了一切法時。得如虛空身身業。得如虛空語語業。得如虛空意意業。
第二忍行成益中三。初總明得如空三業業具。
譬如虛空一切法依不生不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法身不生不歿。譬如虛空不可破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智慧諸力不可破壞。譬如虛空一切世間之所依止而無所依。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之所依止而無所依。譬如虛空無生無滅。能持一切世間生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向無得能示向得。普使世間修行清凈。譬如虛空無方無隅而能顯現無邊方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業無報而能顯示種種業報。譬如虛空非行非住而能示現種種威儀。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行非住而能分別一切諸行。譬如虛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現種種諸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世間色非出世間色而能示現一切諸色。譬如虛空非久非近而能久住現一切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久非近而能久住顯示菩薩所行諸行。譬如虛空非凈非穢不離凈穢。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障非無障不離障無障。譬如虛空一切世間皆現其前。非現一切世間之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皆現其前。非現一切諸法之前。譬如虛空普入一切而無邊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普入諸法而菩薩心無有邊際。
二別顯德齊虛空。於中初二句一向喻實無依為依。已下皆顯性相無礙。從緣有故。無性空故。又此二相即故便成四句。一緣生故空。緣生故有。二無性故空。無性故有。三緣生故有。無性故空。四無性故有。緣生故空。無法出空故皆現其前。空不可見故不現法前。余文並顯。
何以故。菩薩所作如虛空故。謂所有修習。所有嚴凈。所有成就皆悉平等。一體一味一種分量。如虛空清凈遍一切處。如是證知一切諸法。於一切法無有分別。
三征釋得益之由。所以得者空觀成故。於中二。先智證齊空故。一體者真如平等故。一味者解脫不殊故。一種分量者大小皆稱性故。
嚴凈一切諸佛國土。圓滿一切無所依身。了一切方無有迷惑。具一切力不可摧壞。滿足一切無邊功德。已到一切甚深法處。通達一切波羅蜜道。普坐一切金剛之座。普發一切隨類之音。為一切世間轉於法輪未曾失時。
後德用滿空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如空忍。
三結名。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得無來身。以無去故。得無生身。以無滅故。得不動身以無壞故。得不實身離虛妄故。得一相身以無相故。得無量身佛力無量故。得平等身同如相故。得無差別身等觀三世故。得至一切處身。凈眼等照無障礙故。得離欲際身。知一切法無合散故。得虛空無邊際身。福德藏無盡如虛空故。得無斷無盡法性平等辯才身。知一切法相唯是一相無性為性如虛空故。得無量無礙音聲身。無所障礙如虛空故。得具足一切善巧清凈菩薩行身。於一切處皆無障礙如虛空故。得一切佛法海次第相續身。不可斷絕如虛空故。得一切佛剎中現無量佛剎身。離諸貪著如虛空無邊故。得示現一切自在法無休息身。如虛空大海無邊際故。得一切不可壞堅固勢力身。如虛空任持一切世間故。得諸根明利如金剛堅固不可壞身。如虛空一切劫火不能燒故。得持一切世間力身。智慧力如虛空故。
第四果中。得二十種身。前十與十行及離世間入分相似。然通相多從德用立名。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忍。
大文第四總結十忍。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譬如世有人 聞有寶藏處 以其可得故 心生大歡喜 如是大智慧 菩薩真佛子 聽聞諸佛法 甚深寂滅相。
第二祇夜一百七頌。大分為二。百偈頌前。七偈結嘆。前中但頌廣釋。即為十段。段各十偈。初有十頌頌音聲忍。於中先二偈頌所聞佛說。
聞此深法時 其心得安隱 不驚亦不怖 亦不生恐畏 大士求菩提 聞斯廣大音 心凈能堪忍 於此無疑惑 自念以聞此 甚深微妙法 當成一切智 人天大導師 菩薩聞此音 其心大歡喜 發生堅固意 願求諸佛法 以樂菩提故 其心漸調伏 令信益增長 於法無違謗 是故聞此音 其心得堪忍 安住而不動 修行菩薩行 為求菩提故 專行向彼道 精進無退轉 不舍眾善軛 以求菩提道 其心無恐畏 聞法增勇猛 供佛令歡喜
二頌能聞八法。於中一偈頌不驚怖。一偈深信。一偈悟解。二偈愛樂。一偈修習安住。後二偈頌趣向專心憶念。
如有大福人 獲得真金藏 隨身所應服 造作莊嚴具 菩薩亦如是 聞此甚深義 思惟增智海 以修隨順法 法有亦順知 法無亦順知 隨彼法如是 如是知諸法 成就清凈心 明徹大歡喜 知法從緣起 勇猛勤修習 平等觀諸法 了知其自性 不違佛法藏 普覺一切法 志樂常堅固 嚴凈佛菩提 不動如須彌 一心求正覺 以發精進意 復修三昧道 無量劫勤行 未曾有退失 菩薩所入法 是佛所行處 於此能了知 其心無厭怠 如無等所說 平等觀諸法 非不平等忍 能成平等智 隨順佛所說 成就此忍門 如法而了知 亦不分別法
三有十偈頌順忍。於中初一偈三句頌思惟。次二偈一句頌隨順了知。令心清凈。次一偈卻頌觀察平等無違。余頌正住修習。
三十三天中 所有諸天子 共同一器食 所食各不同 所食種種食 不從十方來 如其所修業 自然咸在器 菩薩亦如是 觀察一切法 悉從因緣起 無生故無滅
三有十偈頌無生忍。初三頌標。以前三忍皆是法說。故偈初各加其喻。
無滅故無盡 無盡故無染 於世變異法 了知無變異 無異則無處 無處則寂滅 其心無染著 願度諸群生 專念於佛法 未嘗有散動 而以悲願心 方便行於世 勤求於十力 處世而不住 無去亦無來 方便善說法
次四頌釋。
此忍最為上 了法無有盡 入於真法界 實亦無所入 菩薩住此忍 普見諸如來 同時與授記 斯名受佛職 了達三世法 寂滅清凈相 而能化眾生 置於善道中
後三結嘆。
世間種種法 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 其心無所動 諸業從心生 故說心如幻 若離此分別 普滅諸有趣 譬如工幻師 普現諸色像 徒令眾貪樂 畢竟無所得 世間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無性亦無生 示現有種種
第四頌如幻忍。初六頌略說。於中前四頌指法同喻。及顯緣相。
度脫諸眾生 令知法如幻 眾生不異幻 了幻無眾生 眾生及國土 三世所有法 如是悉無餘 一切皆如幻
後二頌成就忍行。
幻作男女形 及象馬牛羊 屋宅池泉類 園林華果等 幻物無知覺 亦無有住處 畢竟寂滅相 但隨分別現
後四頌廣。於中初二頌喻。
菩薩能如是 普見諸世間 有無一切法 了達悉如幻
次一頌合。
眾生及國土 種種業所造 入於如幻際 於彼無依著
後一頌忍成行。
如是得善巧 寂滅無戲論 住於無礙地 普現大威力
第五頌如焰忍。初一躡前生後。以明觀意。
勇猛諸佛子 隨順入妙法 善觀一切想 纏網於世間 眾想如陽焰 令眾生倒解 菩薩善知想 舍離一切倒 眾生各別異 形類非一種 了達皆是想 一切無真實 十方諸眾生 皆為想所覆 若舍顛倒見 則滅世間想 世間如陽焰 以想有差別 知世住於想 遠離三顛倒
次五頌指法同喻。
譬如熱時焰 世見謂為水 水實無所有 智者不應求
次一頌喻。
眾生亦復然 世趣皆無有 如焰住於想 無礙心境界 若離於諸想 亦離諸戲論 愚痴著想者 悉令得解脫 遠離憍慢心 除滅世間想 住盡無盡處 是菩薩方便
後三頌合。
菩薩了世法 一切皆如夢 非處非無處 體性恆寂滅 諸法無分別 如夢不異心 三世諸世間 一切悉如是 夢體無生滅 亦無有方所 三界悉如是 見者心解脫 夢不在世間 不在非世間 此二不分別 得入於忍地 譬如夢中見 種種諸異相 世間亦如是 與夢無差別 住於夢定者 了世皆如夢 非同非是異 非一非種種 眾生諸剎業 離染及清凈 如是悉了知 與夢皆平等 菩薩所行行 及以諸大願 明了皆如夢 與世亦無別 了世皆空寂 不坏於世法 譬如夢所見 長短等諸色 是名如夢忍 因此了世法 疾成無礙智 廣度諸群生
第六頌如夢忍中。正頌前合。兼頌標喻。十頌頌前九句。一頌無變。二一頌頌自性。上二兼頌標法。三頌執著。翻則解脫。兼頌前喻。四頌性離。五超頌所現。六卻頌本性。七八二頌頌無差別。九頌想分別。十頌覺時思之可了。
修行如是行 出生廣大解 巧知諸法性 於法心無著
第七頌如響忍。初一偈頌忍行所因。文雲修行如是行似結前喻。既言知諸法性。義同忍行。
一切諸世間 種種諸音聲 非內亦非外 了之悉如響 如聞種種響 心不生分別 菩薩聞音聲 其心亦如是
次二偈頌聞一切聲如響。 瞻仰諸如來 及聽說法音 演契經無量 雖聞無所著 如響無來處 所聞聲亦然 而能分別法 與法無乖謬
次二頌如來聲如響。
善了諸音聲 於聲不分別 知聲悉空寂 普出清凈音 了法不在言 善入無言際 而能示言說 如響遍世間 了知言語道 具足音聲分 知聲性空寂 以世言音說 如世所有音 示同分別法 其音悉周遍 開悟諸群生 菩薩獲此忍 凈音化世間 善巧說三世 於世無所著
余頌忍成之益。其喻遍諸偈中。
為欲利世間 專意求菩提 而常入法性 於彼無分別 普觀諸世間 寂滅無體性 而恆為饒益 修行意不動
第八頌如影忍。頌法說十對。喻合含在其中。初二偈頌非世生歿。謂了寂故不生。饒益故不沒。
不住於世間 不離於世間 於世無所依 依處不可得
次偈頌非在內外。不住故不內。不離故不外。
了知世間性 於性無染著 雖不依世間 化世令超度
次偈頌非行不行。了無染故非行。化世故非不行。
世間所有法 悉知其自性 了法無有二 無二亦無著
次偈頌非同非異。知自性故非同。了無二故非異。
心不離世間 亦不住世間 非於世間外 修行一切智
次偈頌非往不往。第二句不往。餘三句非不往。
譬如水中影 非內亦非外 菩薩求菩提 了世非世間 不於世住出 以世不可說
次六句。頌非住非不住。於中初二句兼別頌喻。故云非內外。
,
亦不在內外 如影現世間 次不在內外一句。頌非是世間非出世間。
入此甚深義 離垢悉明徹 不舍本誓心 普照智慧燈 次一偈頌非修菩薩行。非舍於大願。
世間無邊際 智入悉齊等 普化諸群生 令其舍眾著 次一偈頌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
觀察甚深法 利益群生眾 從此入於智 修行一切道 菩薩觀諸法 諦了悉如化 而行如化行 畢竟永不舍 隨順化自性 修習菩提道 一切法如化 菩薩行亦然 第九頌如化忍。初三偈頌總知一切世間如化。
一切諸世間 及以無量業 平等悉如化 畢竟住寂滅 次一頌染法化。
三世所有佛 一切亦如化 本願修諸行 變化成如來 佛以大慈悲 度脫化眾生 度脫亦如化 化力為說法
次二頌凈法化。言度脫亦如化者為釋疑故。謂觀察眾生如化。何用化之。故此答雲。化若有實。可招來難。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知世皆如化 不分別世間 化事種種殊 皆由業差別 修習菩提行 莊嚴於化藏 無量善莊嚴 如業作世間 化法離分別 亦不分別法 此二俱寂滅 菩薩行如是 化海了於智 化性印世間 化非生滅法 智慧亦如是 余頌法合。
第十忍明觀 眾生及諸法 體性皆寂滅 如空無處所 第十頌如空忍。初一偈頌忍解之相。余頌忍行成益。
獲此如空智 永離諸取著 如空無種種 於世無所礙 成就空忍力 如空無有盡 境界如虛空 不作空分別 虛空無體性 亦復非斷滅 亦無種種別 智力亦如是 虛空無初際 亦復無中後 其量不可得 菩薩智亦然 如是觀法性 一切如虛空 無生亦無滅 菩薩之所得 於中初五偈頌別顯德齊虛空。
自住如空法 復為眾生說 降伏一切魔 皆斯忍方便 世間相差別 皆空無有相 入於無相處 諸相悉平等 唯以一方便 普入眾世間 謂知三世法 悉等虛空性
次三偈頌征釋得忍之由。
智慧與音聲 及以菩薩身 其性如處空 一切皆寂滅
後一偈卻頌上總明得如空三業。
如是十種忍 佛子所修行 其心善安住 廣為眾生說 於此善修學 成就廣大力 法力及智力 為菩提方便 通達此忍門 成就無礙智 超過一切眾 轉於無上輪
末後七偈結嘆。曰二。前三二利行圓。言超過一切正顯十頂之義。
所修廣大行 其量不可得 調御師智海 乃能分別知 舍我而修行 入於深法性 心常住凈法 以是施群生 眾生及剎塵 尚可知其數 菩薩諸功德 無能度其限 菩薩能成就 如是十種忍 智慧及所行 眾生莫能測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五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來意有二。一通。謂前三品別答前問。此下三品總明等覺深奧。二別。謂前既智圓證極。此品校量行德難思。故次來也。又難思佛德。菩薩盡窮故。亦為遠答變化海故。故下偈中廣顯變化大用。又通顯一部之數量故。二釋名者。阿者言無。僧祇曰數。全帶數名。若晉本雲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兼能問人。即人法雙舉。及菩薩所問之算數。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數之創首。經論多用。故以標名。又顯此數即離數。故寄無數標名。三宗趣者。寄數顯德分齊為宗。令知普賢諸佛離數重重為趣。四正釋文。此下三品總題深奧。即為三別。此品明勝德無數。次品明盡一切時。後品遍一切處。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薩德。次品正顯佛德兼明菩薩。後品唯明菩薩。所以爾者。亦是等覺亦名佛故。位後普賢是佛菩薩故。
爾時心王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演說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今初一品。先問後答。問中二。先牒佛所說。後世尊下正明咨問。今初。所以心王問者表數不離心。數與非數皆自在故。又顯此數統收前後。辨超勝故。所以偏問十者。舉後攝初顯無盡故。前後文中多用此故。故文雲如來演說。但問本數。已攝諸轉。
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耶。
二正明咨問。
佛告心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為欲令諸世間入佛所知數量之義。而問如來應正等覺。
第二答中四。一贊問成益令入佛所知。數者以是圓教所明深廣無涯。唯佛方測。不同凡小所知。如黃帝演算法。但有二十三數。始從一二終至正載。已說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無數。此有百二十四。倍倍變之。故非余測。故數之終寄不可說。況復偈初更積不可說。歷諸塵剎。以顯無盡。所以佛自答者自表難思故。又明此品統語因位終德。故佛說之。
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時心王菩薩唯然受教。
二誡聽許說。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矜羯羅矜羯羅為一阿伽羅。阿伽羅阿伽羅為一最勝。最勝最勝為一摩婆(上聲)羅。摩婆羅摩婆羅為一阿婆(上聲)羅。阿婆羅阿婆羅為一多婆(上聲)羅。多婆羅多婆羅為一界分。界分界分為一普摩。普摩普摩為一禰摩。禰摩禰摩為一阿婆(上聲)鈐。阿婆鈐阿婆鈐為一彌伽(上聲)婆。彌伽婆彌伽婆為一毗攞伽。毗攞伽毗攞伽為一毗伽(上聲)婆。毗伽婆毗伽婆為一僧羯邏摩。僧羯邏摩僧羯邏摩為一毗薩羅。毗薩羅毗薩羅為一毗瞻婆。毗瞻婆毗瞻婆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為一毗素陀。毗素陀毗素陀為一毗婆訶。毗婆訶毗婆訶為一毗薄底。毗薄底毗薄底為一毗佉擔。毗佉擔毗佉擔為一稱量。稱量稱量為一一持。一持一持為一異路。異路異路為一顛倒。顛倒顛倒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為一毗睹羅。毗睹羅毗睹羅為一奚婆(上聲)羅。奚婆羅奚婆羅為一伺察。伺察伺察為一周廣。周廣周廣為一高出。高出高出為一最妙。最妙最妙為一泥羅婆。泥羅婆泥羅婆為一訶理婆。訶理婆訶理婆為一一動。一動一動為一訶理蒲。訶理蒲訶理蒲為一訶理三。訶理三訶理三為一奚魯伽。奚魯伽奚魯伽為一達攞步陀。達攞步陀達攞步陀為一訶魯那。訶魯那訶魯那為一摩魯陀。摩魯陀摩魯陀為一懺慕陀懺慕陀懺慕陀為一瑿攞陀。瑿攞陀瑿攞陀為一摩魯摩。摩魯摩摩魯摩為一調伏。調伏調伏為一離憍慢。離憍慢離憍慢為一不動。不動不動為一極量。極量極量為一阿么怛羅。阿么怛羅阿么怛羅為一勃么怛羅。勃么怛羅勃么怛羅為一伽么怛羅。伽么怛羅伽么怛羅為一那麼怛羅。那麼怛羅那麼怛羅為一奚么怛羅。奚么怛羅奚么怛羅為一鞞么怛羅鞞么怛羅鞞么怛羅為一缽羅么怛羅。缽羅么怛羅缽羅么怛羅為一屍婆么怛羅。屍婆么怛羅屍婆么怛羅為一翳羅。翳羅翳羅為一薜羅。薜羅薜羅為一諦羅。諦羅諦羅為一偈羅。偈羅偈羅為一窣步羅。窣步羅窣步羅為一泥羅。泥羅泥羅為一計羅。計羅計羅為一細羅細。羅細羅為一睥羅。睥羅睥羅為一謎羅。謎羅謎羅為一娑攞荼。娑攞荼娑攞荼為一謎魯陀。謎魯陀謎魯陀為一契魯陀。契魯陀契魯陀為一摩睹羅。摩睹羅摩睹羅為一娑母羅。娑母羅婆母羅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為一迦么羅。迦么羅迦么羅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為一阿怛羅。阿怛羅阿怛羅為一醯魯耶。醯魯耶醯魯耶為一薜羅婆。薜羅婆薜羅婆為一羯羅波。羯羅波羯羅波為一訶婆婆。訶婆婆訶婆婆為一毗婆(上聲)羅。毗婆羅毗婆羅為一那婆(上聲)羅。那婆羅那婆羅為一摩攞羅。摩攞羅摩攞羅為一娑婆(上聲)羅。娑婆羅娑婆羅為一迷攞普。迷攞普迷攞普為一者么羅。者么羅者么羅為一馱么羅。馱么羅馱么羅為一缽攞么陀。缽攞么陀缽羅么陀為一毗伽摩。毗伽摩毗伽摩為一烏波跋多。烏波跋多烏波跋多為一演說。演說演說為一無盡。無盡無盡為一出生。出生出生為一無我。無我無我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為一青蓮華。青蓮華青蓮華為一缽頭摩。缽頭摩缽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趣。趣趣為一至。至至為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為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四正答所疑。於中二。先長行明能數之數廣多。後偈頌顯所數之德無盡。今初。問乃舉後難知。答則始終具說。初言一百洛叉為一俱胝者。是中等數。洛叉是萬。俱胝是億。故光明覺品雲過一億。梵本皆雲俱胝。若依俱舍以洛叉為億。則俱胝當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萬等下數法。則通有百三十七數。由前易故略不說之。俱胝以下並是上等數法。倍倍變故。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數名。更無別理。末後雲此又不可說不可說者。若類前具牒。便有四個不可說。故譯家雲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說不可說為譯之巧。
爾時世尊為心王菩薩。而說頌言。
不可言說不可說 充滿一切不可說 不可言說諸劫中 說不可說不可盡 不可言說諸佛剎 皆悉碎末為微塵 一塵中剎不可說 如一一切皆如是 此不可說諸佛剎 一念碎塵不可說 念念所碎悉亦然 盡不可說劫恆爾 此塵有剎不可說 此剎為塵說更難 以不可說算數法 不可說劫如是數 以此諸塵數諸劫 一塵十萬不可說
二偈頌百二十偈。大分二。前六明普賢德廣說不可盡。余偈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前中分二。前四偈半明能數多。後一偈半顯所數廣。今初。積數自有十重以顯無盡。是知上至不可說轉。尚約順機。據佛所知實無盡故。言十重者一初積不可說至不可說。然此應積最後不可說不可說轉。而但積不可說者。有二義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數故。二次三句。將上所積充滿一切不可說中。於中初句標。後二句釋。謂何者是一切不可說。釋雲不可說劫中說不盡者。三半偈將上諸不可說一一是一剎皆碎為塵。四半偈即前一一塵有不可說剎。五半偈將前諸塵中剎一念遍碎為塵。六念念碎塵。復盡多劫。七一句明所碎塵。復有多剎。八一句即此多剎復碎為塵。九半偈以多算數經於多劫數上諸塵。雲如是數。十以上諸塵數劫。一塵有十萬個不可說劫。如是重重無盡無盡。
爾劫稱讚一普賢 無能盡其功德量 於一微細毛端處 有不可說諸普賢 一切毛端悉亦爾 如是乃至遍法界
第二顯所數廣中。略舉三重。一將上諸劫贊一普賢之德不盡。二況一塵中有多普賢。三況遍法界塵皆有多故。若不稱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亂。
一毛端處所有剎 其數無量不可說 盡虛空量諸毛端 一一處剎悉如是 彼毛端處諸國土 無量種類差別住 有不可說異類剎 有不可說同類剎 不可言說毛端處 皆有凈剎不可說 種種莊嚴不可說 種種奇妙不可說
第二有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即廣顯變化之相。於中二。前九十一頌明果德無礙。因位善窮。後不可言說諸如來下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明果法無礙。後菩薩悉能下因位善窮。前中亦二。先三偈明依報自在。
於彼一一毛端處 演不可說諸佛名 一一名有諸如來 皆不可說不可說 一一諸佛於身上 現不可說諸毛孔 於彼一一毛孔中 現眾色相不可說 不可言說諸毛孔 咸放光明不可說
後明依正融攝即入自在。於中五。初二偈半依中現正。
於彼一一光明中 悉現蓮華不可說 於彼一一蓮華內 悉有眾葉不可說 不可說華眾葉中 各現色相不可說 彼不可說諸色內 復現眾葉不可說 葉中光明不可說 光中色相不可說 此不可說色相中 一一現光不可說 光中現月不可說 月復現月不可說 於不可說諸月中 一一現光不可說 於彼一一光明內 復現於日不可說 於不可說諸日中 一一現色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色內 又現光明不可說 於彼一一光明內 現不可說師子座 一一嚴具不可說 一一光明不可說 光中妙色不可說 色中凈光不可說 於彼一一凈光內 復現種種妙光明 此光復現種種光 不可言說不可說 如是種種光明內 各現妙寶如須彌 一一光中所現寶 不可言說不可說
二十一偈半正中現依。初現蓮華光明。
彼如須彌一妙寶 現眾剎土不可說 盡須彌寶無有餘 示現剎土皆如是 以一剎土末為塵 一塵色相不可說 眾剎為塵塵有相 不可言說不可說 如是種種諸塵相 皆出光明不可說
後凈土之用。
光中現佛不可說 佛所說法不可說 法中妙偈不可說 聞偈得解不可說 不可說解念念中 顯了真諦不可說 示現未來一切佛 常演說法無窮盡 一一佛法不可說 種種清凈不可說 出妙音聲不可說 轉正法輪不可說 於彼一一法輪中 演修多羅不可說 於彼一一修多羅 分別法門不可說 於彼一一法門中 又說諸法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法中 調伏眾生不可說
三五偈依中現正說法。
或復於一毛端處 不可說劫常安住 如一毛端余悉然 所住劫數皆如是
四明現時常住。
其心無礙不可說 變化諸佛不可說 一一變化諸如來 復現於化不可說 彼佛法身不可說 彼佛分身不可說 莊嚴無量不可說 往詣十方不可說 周行國土不可說 觀察眾生不可說 清凈眾生不可說 調伏眾生不可說 彼諸莊嚴不可說 彼諸神力不可說 彼諸自在不可說 彼諸神變不可說 所有神通不可說 所有境界不可說 所有加持不可說 所住世間不可說 清凈實相不可說 說修多羅不可說 於彼一一修多羅 演說法門不可說 於彼一一法門中 又說諸法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法中 所有決定不可說 於彼一一決定中 調伏眾生不可說 不可言說同類法 不可言說同類心 不可言說異類法 不可言說異類心 不可言說異類根 不可言說異類語 念念於諸所行處 調伏眾生不可說 所有神變不可說 所有示現不可說 於中時劫不可說 於中差別不可說
五十偈半明自在調生。
菩薩悉能分別說 諸明算者莫能辨
第二因位善窮中二。先半偈結前生後。
一毛端處大小剎 雜染清凈粗細剎 如是一切不可說 一一明了可分別 以一國土碎為塵 其塵無量不可說 如是塵數無邊剎 俱來共集一毛端 此諸國土不可說 共集毛端無迫隘 不使毛端有增大 而彼國土俱來集 於中所有諸國土 形相如本無雜亂 如一國土不亂余 一切國土皆如是 虛空境界無邊際 悉布毛端使充滿 如是毛端諸國土 菩薩一念皆能說 於一微細毛孔中 不可說剎次第入 毛孔能受彼諸剎 諸剎不能遍毛孔 入時劫數不可說 受時劫數不可說 於此行列安住時 一切諸劫無能說 如是攝受安住已 所有境界不可說 入時方便不可說 入已所作不可說
余偈正顯因德。於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網身土。是起行處。又前文明其展遍。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諸剎等者。稱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剎而無外。不壞相之多剎安遍悟者之一毛。內外緣起。非即離故。
意根明了不可說 遊歷諸方不可說 勇猛精進不可說 自在神變不可說 所有思惟不可說 所有大願不可說 所有境界不可說 一切通達不可說 身業清凈不可說 語業清凈不可說 意業清凈不可說 信解清凈不可說 妙智清凈不可說 妙慧清凈不可說 了諸實相不可說 斷諸疑惑不可說 出離生死不可說 超升正位不可說 甚深三昧不可說 了達一切不可說
二五偈三業勤勇行。
一切眾生不可說 一切佛剎不可說 知眾生身不可說 知其心樂不可說 知其業果不可說 知其意解不可說 知其品類不可說 知其種性不可說 知其受身不可說 知其生處不可說 知其正生不可說 知其生已不可說 知其解了不可說 知其趣向不可說 知其言語不可說 知其作業不可說 菩薩如是大慈悲 利益一切諸世間
三應器攝生行。
普現其身不可說 入諸佛剎不可說 見諸菩薩不可說 發生智慧不可說 請問正法不可說 敷揚佛教不可說 現種種身不可說 詣諸國土不可說 示現神通不可說 普遍十方不可說 處處分身不可說 親近諸佛不可說 作諸供具不可說 種種無量不可說 清凈眾寶不可說 上妙蓮華不可說 最勝香鬘不可說 供養如來不可說 清凈信心不可說 最勝悟解不可說 增上志樂不可說 恭敬諸佛不可說
四五偈半明遊方供佛行。
修行於施不可說 其心過去不可說 有求皆施不可說 一切悉施不可說 持戒清凈不可說 心意清凈不可說 讚歎諸佛不可說 愛樂正法不可說 成就諸忍不可說 無生法忍不可說 具足寂靜不可說 住寂靜地不可說 起大精進不可說 其心過去不可說 不退轉心不可說 不傾動心不可說 一切定藏不可說 觀察諸法不可說 寂然在定不可說 了達諸禪不可說 智慧通達不可說 三昧自在不可說 了達諸法不可說 明見諸佛不可說 修無量行不可說 發廣大願不可說 甚深境界不可說 清凈法門不可說 菩薩法力不可說 菩薩法住不可說 彼諸正念不可說 彼諸法界不可說 修方便智不可說 學甚深智不可說 無量智慧不可說 究竟智慧不可說 彼諸法智不可說 彼凈法輪不可說 彼大法雲不可說 彼大法雨不可說 彼諸神力不可說 彼諸方便不可說 入空寂智不可說 念念相續不可說 無量行門不可說 念念恆住不可說
五廣行十度行。
諸佛剎海不可說 悉能往詣不可說 諸剎差別不可說 種種清凈不可說 差別莊嚴不可說 無邊色相不可說 種種間錯不可說 種種妙好不可說 清凈佛土不可說 雜染世界不可說
六二偈半游剎自在行。
了知眾生不可說 知其種性不可說 知其業報不可說 知其心行不可說 知其根性不可說 知其解欲不可說 雜染清凈不可說 觀察調伏不可說 變化自在不可說 現種種身不可說 修行精進不可說 度脫眾生不可說 示現神變不可說 放大光明不可說 種種色相不可說 令眾生凈不可說
七四偈明調伏眾生行。
一一毛孔不可說 放光明網不可說 光網現色不可說 普照佛剎不可說 勇猛無畏不可說 方便善巧不可說 調伏眾生不可說 令出生死不可說 清凈身業不可說 清凈語業不可說 無邊意業不可說 殊勝妙行不可說 成就智寶不可說 深入法界不可說 菩薩總持不可說 善能修學不可說 智者音聲不可說 音聲清凈不可說 正念真實不可說 開悟眾生不可說 具足威儀不可說 清凈修行不可說 成就無畏不可說 調伏世間不可說 諸佛子眾不可說 清凈勝行不可說 稱嘆諸佛不可說 讚揚無盡不可說 世間導師不可說 演說讚歎不可說
八七偈半三業深凈行。
彼諸菩薩不可說 清凈功德不可說 彼諸邊際不可說 能住其中不可說 住中智慧不可說 盡諸劫住無能說 欣樂諸佛不可說 智慧平等不可說 善入諸法不可說 於法無礙不可說 三世如空不可說 三世智慧不可說 了達三世不可說 住於智慧不可說 殊勝妙行不可說 無量大願不可說 清凈大願不可說 成就菩提不可說 諸佛菩提不可說 發生智慧不可說 分別義理不可說 知一切法不可說 嚴凈佛剎不可說 修行諸力不可說 長時修習不可說 一念悟解不可說 諸佛自在不可說 廣演正法不可說 種種神力不可說 示現世間不可說 清凈法輪不可說 勇猛能轉不可說 種種開演不可說 哀愍世間不可說
九八偈半願智自在行。
不可言說一切劫 贊不可說諸功德 不可說劫猶可盡 不可說德不可盡
十一偈結德無盡。
不可言說諸如來 不可言說諸舌根 嘆佛不可言說德 不可說劫無能盡 十方所有諸眾生 一切同時成正覺 於中一佛普能現 不可言說一切身 此不可說中一身 示現於頭不可說 此不可說中一頭 示現於舌不可說 此不可說中一舌 示現於聲不可說 此不可說中一聲 經於劫住不可說 如一如是一切佛 如一如是一切身 如一如是一切頭 如一如是一切舌 如一如是一切聲 不可說劫恆贊佛 不可說劫猶可盡 嘆佛功德無能盡
第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中。先果後因。前中三。初六偈總嘆佛德。
一微塵中能悉有 不可言說蓮華界 一一蓮華世界中 賢首如來不可說 乃至法界悉周遍 其中所有諸微塵 世界若成若住壞 其數無量不可說 一微塵處無邊際 無量諸剎普來入 十方差別不可說 剎海分布不可說
二別明依報。
一一剎中有如來 壽命劫數不可說 諸佛所行不可說 甚深妙法不可說 神通大力不可說 無障礙智不可說 入於毛孔不可說 毛孔因緣不可說 成就十力不可說 覺悟菩提不可說 入凈法界不可說 獲深智藏不可說
三三偈別明正報。
種種數量不可說 如其一切悉了知 種種形量不可說 於此靡不皆通達 種種三昧不可說 悉能經劫於中住 於不可說諸佛所 所行清凈不可說 得不可說無礙心 往詣十方不可說 神力示現不可說 所行無際不可說 往詣眾剎不可說 了達諸佛不可說 精進勇猛不可說 智慧通達不可說 於法非行非不行 入諸境界不可說 不可稱說諸大劫 恆游十方不可說 方便智慧不可說 真實智慧不可說 神通智慧不可說 念念示現不可說 於不可說諸佛法 一一了知不可說
三明因德趣入於中二。先自分行。
能於一時證菩提 或種種時而證入 毛端佛剎不可說 塵中佛剎不可說 如是佛剎皆往詣 見諸如來不可說 通達一實不可說 善入佛種不可說 諸佛國土不可說 悉能往詣成菩提 國土眾生及諸佛 體性差別不可說 如是三世無有邊 菩薩一切皆明見
後勝進行。且從相顯。略科。然上諸德。德德圓融。無盡無盡。惟忘懷體之。
上阿僧祇品竟。
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
初來意者。夫玄鑒虛明出乎數域之表。豈有殊形萬狀修短之壽哉。然應物隨機。能無不形而無不壽。故上品彰其實德。此品以辨隨機。雖積少至多。顯時無不遍。即前多德之一。故粗廣之。亦為遠答壽量海。所以來也。二釋名者。壽為報命。量即分限。染凈土之報壽。隨機見之分限。以顯無盡之命。無限之量。壽之量故。壽有斯量。通二釋也。三宗趣者。應物修短為宗。顯窮來際無限為趣。以就同教且積劣之勝。若就別教則修短圓融故。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
初集經者敘。而心王說者。以領旨故。佛壽自在故。
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於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剎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於難超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難超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月智佛剎為一日一夜。
二正說。於中三。初別舉十剎相望。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
次舉略顯廣。
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及諸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
三舉其玄極。且如以劫為日。未歷十重則劫不可說。況百萬阿僧祇。則最後之剎已鄰剎海平等。故舉普賢等充滿。明極位所居。由此名為兼顯菩薩。上如來壽量品竟。
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初來意者。上約化益盡一切時。今明菩薩遍一切處。故次來也。故僧祇中明法界毛端之處。皆有多多普賢。此則據實而談。今約機緣所宣。指有方所。使物欣仰。翹心有歸。若知能住菩薩毛含剎海。所住之處塵納無邊。則未有一方非菩薩住。亦遠答前壽量海問。菩薩隨機住壽異故。二釋名者。菩薩大悲隨機住處能住非一。故名諸菩薩之住處。故以為名。三宗趣者。隨機應感方所為宗。使物歸憑及悟無方為趣。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
次正釋文二。先集經者敘。亦心王說者。隨所統王皆自在故。亦表心隨智住。無障礙故。
佛子。東方有處名仙人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金剛勝。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次正說處。有二十二處。前十依八方山海。以上下非凡至。故不明之。山海包藏仁智棲止。表大智高深故。能止能照故。後十二處城邑雜居。曲盡物機。表大悲無遺故。則知菩薩無不在矣。今初一仙人山者。相傳是蓬萊山。
南方有處名勝峰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慧。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五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二勝峰山。即德雲所住。
西方有處名金剛焰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精進無畏行。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三金剛焰山。在西海濱。
北方有處名香積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香象。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四香積山。昔雲應是雪北之香山。
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五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台山也。於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如壘木之台。故曰五台。其山靈聖跡備諸傳記。
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眾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六金剛山。謂東海近東有山名金剛。雖非全體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澗流水砂中皆悉有金。遠望即謂全體是金。
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七支提山者。此雲生凈信之所。有舍利者為塔。無舍利曰支提。或山形是塔。或彼有支提。故以為名。昔雲既指清涼為東。北則東南影響吳越。然吳越靈山雖眾。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
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八光明山。昔雲應是與補怛洛伽山相連。以晉譯觀音住處為光明山。今文非觀音住處。而雲光明故云連也。
西北方有處名香風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香光。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五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九香風山。疑邊香山西畔。
大海之中復有住處名莊嚴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十莊嚴窟者。對上第六海中故云復有。
毗舍離南有一住處名善住根。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復城邑有十二處。一毗舍離者即毗耶離。此雲廣嚴城。亦曰廣博。即是中印土凈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按西域記第七雲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監。其側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處。應是其所。
摩度羅城有一住處名滿足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二雲摩度羅城者。亦云摩偷羅。此雲孔雀。亦云密蓋。並是古世因事。亦中印土。言滿足窟者。彼國有舍剎弗等塔及文殊師利塔。於王城西五六里有山寺。是烏波鞠多所造。寺北有岩。中有石窟。是鞠多度人安籌之所。
俱珍那城有一住處名曰法座。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三俱珍那者。具雲俱陳那耶。俱珍姓也。此雲大盆。那耶法律也。謂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於側修法律。後人以此為姓。因為城名。
清凈彼岸城有一住處名目真鄰陀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四清凈彼岸城是南印土。目真此雲解脫。即龍之名。鄰陀此雲處。即龍所居處。
摩蘭陀國有一住處名無礙龍王建立。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五摩蘭陀國。未詳所在。晉經無國。但云風地。謂有風孔處。即龍所居。
甘菩遮國有一住處名出生慈。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六甘菩遮國。正雲紺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圓凈。乍似此方林檎而復三約橫文。此國多端正女人而似紺蒲。以女名國。出生慈者。
震旦國有一住處名那羅延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七震旦國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雲支那。皆梵音楚夏。此雲多思惟。以人情慮多端故。前為成八方。故清涼直雲東北。今在諸國之類。故舉國名。那羅延者此雲堅牢。昔雲即青州界東有牢山。現有古佛聖跡。此應是也。
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八疏勒國。具雲佉路數怛勒。是彼國山名。因山立號。或翻為惡性。因國人以立名。然牛頭山今在於闐國。此雲地乳。佛滅百年方立此國。具如西域記。以集經之時未開。尚屬疏勒故耳。
迦葉彌羅國有一住處名曰次第。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九迦葉彌羅普譯為罽賓。此翻為阿難入。即末田乞地之所。
增長歡喜城有一住處名尊者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十增長歡喜城。古釋雲即南印土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庵浮梨摩國有一住處名見億藏光明。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十一庵浮梨摩。此雲無垢。即是果名。此國豐而且勝故以為名。在中印土境。
乾陀羅國有一住處名苫婆羅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十二乾陀羅國此雲持地。國多得道果者護持。不為他國侵害故。或雲香遍。遍國香草先發故。苫婆羅者。是香華樹名。遍窟側近。多生此故。此文之終都無結束。或是經來不盡。閻浮既爾。余方余界異類界等可以仿之。法界身雲則無在無不在矣。通途長科。從十定品來至此六品。說等覺法門。通前三賢十地結名差別因圓。後佛不思議法品至後隨好光明功德品三品。為說差別果滿。
上菩薩住處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六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上
初來意。先通後別。通則此下五品為答第二會初如來地等十句問。故古德但有三品答前。謂前明修生之因。乃差別因圓。今辨修生之果。顯差別果滿。因圓果滿故次來也。若答前問何以重請。由因果隔絕。念法希聞。因德尚深。果必玄妙。故念請耳。別明此品。則前品因終。此品果始。故次來也。二釋名者。如來果法迥超言慮。故以為名。斯即佛之不思議法也。三宗趣者。先總後別。總明說佛果德體用。心言罔及為宗。令總忘言絕想。速滿為趣。別就宗中三門分別。一通別佛德。二別顯義相。三顯不思議之義。初辨佛德。若說百四十不共佛法。通於權小。若五法攝大覺性猶通於權。若言唯一味實德者。約理頓說。若言具無盡德。是此所明。故後文中初標十問。答具多門。類通十方一一無盡。二別顯義相者。諸佛功德不出二種。一者修生。二者本有。初謂信等本無今有。後謂真如具性功德。此二無礙。應成四句。一唯修生。二唯本有。以性相區分故。三本有修生。謂如來藏待彼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生本有。無分別智冥符理故。若權教所明。二德不雜。法報四句亦有差殊。依此經宗。雖有四義而無四事。本有如真金。修生如嚴具。然由嚴具方顯金德。嚴具無體。全攬金成。故唯金不礙嚴具。唯法身而不礙報化。唯嚴具亦然。既互全收故十身無礙。八相該於法界。丈六遍於十方。諸根毛孔各無限量。亦不礙量。量與無量無有障礙。三顯不思議義者。泛明有四。一理妙難測。二事廣難知。三行深越世。四果用超情。今文通四。正辨後一。就後一中復開為四。一何者不思議。略辨十種。一智超世表。二悲越常情。三無思成事。四同染恆凈。五所作秘密。六業用廣大。七多少即入。八分圓自在。九依正無礙十理事一味。文並具之。二於何不思議。此有四位。一過世間。二越權小。三超因位。四顯法自體。三云何不思議。亦有四種。謂非聞思修及報智境故。四何用不思議。亦有四種。謂令信向故。起行求故。隨分證故。圓滿得故。前並是宗。唯何用為趣即此宗趣。可以釋名。
爾時大會中有諸菩薩作是念。
次正釋文。五品分二。初品總明佛德。後四別顯佛德。古德後二為平等因果。此但三品果法。今依賢首初品總顯佛德體用。次品別顯勝德之相。後品別顯勝德用益。又初品明德。次品明相。後品明好。今初分四。一請分。二加分。三證分。四說分。初中二。先明請人。作是念。乃念請也。
諸佛國土云何不思議。諸佛本願云何不思議。諸佛種性云何不思議。諸佛出現云何不思議。諸佛身云何不思議。諸佛音聲云何不思議。諸佛智慧云何不思議。諸佛自在云何不思議。諸佛無礙云何不思議。諸佛解脫云何不思議。
後正顯所念。十法皆雲不思議者即前果用超情。離於說相。故此十句。義並多含。皆通真應。然此十句。攝前普光二十句所成果問。謂身攝六根。智攝佛境佛地及最勝三問。自在攝五。一神力。二神通。三十力。四無畏。五三昧。此並前開此合。前境界中開出國土。所化所依之境故。前所行中。開出出現本願種性。種性即悲智之行。本願就因辨行故。出現是佛普賢行故。出現與行互有寬狹。下出現品行是其一故。前之無礙。此開解脫。作用無礙名解脫故。所以開合者顯義無方故。名多同者顯不異故。音聲即辨。此十義相。第二會中已釋。至下說分重明。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則以神力加持智慧攝受。光明照耀威勢充滿。令青蓮華藏菩薩住佛無畏。入佛法界。獲佛威德神通自在。得佛無礙廣大觀察。知一切佛種性次第。住不可說佛法方便。
第二加分中三。初加。因神知機故。次則以下顯加相。三業加故。初句總。余句別。謂意語身。以光即教光故。後青蓮華下加所為為。具說德故。文有八句。一外製無畏。二內證深寂。此意業勝。三威德內充。四神用外徹。此身業勝。五具四無礙。是語業勝。六遍觀機教。為廣大。七知性無差。為次第。八授說善巧。為方便。皆說德也。所以加青蓮華藏者。果德離言。藉因顯故。因果同時故。性德無染。最超勝故。一德具含一切德故。
爾時青蓮華藏菩薩。則能通達無礙法界。則能安住離障深行。則能成滿普賢大願。則能知見一切佛法。以大悲心。觀察眾生欲令清凈。精勤修習無有厭怠。受行一切諸菩薩法。於一念中出生佛智。解了一切無盡智門。總持辨才皆悉具足。
第三證分。十句。初四句自利。次三句利他。上皆自分。於一念下三句勝進。
承佛神力告蓮華藏菩薩言。
第四說分。分二。先承力總告。告蓮華藏者。非同佛心。無以受德。故亦名蓮華。不言青者。不礙能說為最勝故。
佛子。諸佛世尊有無量住。所謂常住大悲。住種種身作諸佛事。住平等意轉凈法輪。住四辨才說無量法。住不思議一切佛法。住清凈音遍無量土。住不可說甚深法界。住現一切最勝神通。住能開示無有障礙究竟之法。
後正顯佛德。略有二義。一總下五品。共答十問。此品答佛種性。佛以功德為種性故。次二品答身。次一品答本願。後一品答出現。其國土問初會已廣。余或經來未盡。或前後攝之。二者此品具答十問。謂佛德無量。略顯三十二門。門門皆具答十。有三百二十德。以顯無盡。欲彰佛德一具一切故。亦顯所問能包含故。而其標門之名多不同前者。為顯佛德無邊量故。文分為十。初二門答國土問。第二念念出生下二門答本願問。第三不思議境界下二門答種性問。第四普入下二門答出現問。第五離過清凈五門答身問。第六演說下二門答音聲問。第七最勝下三門答智慧問。第八自在下八門答自在問。第九決定下三門答無礙問。第十一切智住下三門答解脫問。以身及自在答前普光。諸問多故用門亦多。而文多有三。謂標釋結。今初二門答國土者。國土即是所依所住。初門明其常住法門。後門明其遍住法界。不唯國土不在方所為真土也。今初文二。初標後釋。釋中九句。顯如來應機說法。含答十問則十問皆成住處。下皆仿之。一起應之心答種性問。悲為種性故。二演法之身答身問。三演法之意答本願問。本願平等利一切故。四能轉之辯答音聲問。音出辯故五。所轉之法答自在問。自在不思議故。六轉音周遍答國土問。國土是音所至故。七所顯之理答智慧問。智慧能住法界故。八能化之通答神通問。九演法之益答無礙問。文唯九句。脫於出現。或通前諸句。出現皆能作前九故。答此十問既爾。答初二會類例可知。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凈普入諸趣而無染著。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能明見。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一切諸佛有無邊際鼻。能到諸佛自在彼岸。一切諸佛有廣長舌。出妙音聲周遍法界。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應眾生心咸令得見。一切諸佛有無邊際意。住於無礙平等法身。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一切諸佛有無邊際清凈世界。隨眾生樂現眾佛土。具足無量種種莊嚴。而於其中不生染著。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菩薩行願。得圓滿智遊戲自在。悉能通達一切佛法。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普遍法界無邊際十種佛法。
二普遍法界者。明其遍住。謂六根三業皆遍一法界土故。標中無量是事法界。無邊是理法界。此二無礙。及事事無礙法界。並為所遍。列中則顯前十皆遍。一無遍身含答三問。一正答身。其普遍諸趣是有悲性。及出現義。次六是身別相。亦是於身兼答普光眼等六問。出妙音聲答音聲問。第八答三問。謂無礙答第九。解脫答第十。神通力答自在。第九別答國土。第十答本願及智慧問。
上初二門答國土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念念出生智。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從天來下。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菩薩受生。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出家學道。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轉妙法輪。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教化眾生供養諸佛。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不可言說種種佛身。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種種莊嚴無數莊嚴如來自在一切智藏。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無量無數清凈眾生。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三世諸佛種種根性。種種精進種種行解。於三世中成等正覺。是為十。
第二二門答本願問。此門明乘願現其八相。後門明願不失時。今初。然願以後得智為體。從其願智。生八相等非生智也。別中一願下生。二受生種族。三學解脫道。四明其出現。五音聲。六化生嚴國。七現身。八自在相嚴福嚴。嚴如來藏故。九是無礙。十即智慧正遍知故。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不失時。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不失時。一切諸佛成熟有緣不失時。一切諸佛授菩薩記不失時。一切諸佛隨眾生心示現神力不失時。一切諸佛隨眾生解示現佛身不失時。一切諸佛住於大舍不失時。一切諸佛入諸聚落不失時。一切諸佛攝諸凈信不失時。一切諸佛調惡眾生不失時。一切諸佛現不思議諸佛神通不失時。是為十。
二不失時者。行止在緣。根熟化現。未熟便舍。非願不周。若機熟失時便違本願。別中一出現。二成本願有緣。三知種性與記。四自在。五現身。六智住於舍。七六根無礙。八凈國攝信。九強音調惡。十即不思議解脫。
上二門答本願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比不思議境界。何以為十。所謂一切諸佛一切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一切諸佛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於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諸身。一切諸佛於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於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無所掛礙。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眾生心無雜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是為十。
第三二門答種性問。此門雙明報應。種性皆真正故。後門唯明法界種性。今初體相超言念故。云何思議。下位不及故云無比。別中一聲二音三乘願放光。如其本願所得光故。四齣現。五國土。六智慧。七自在。八威德種族。九無雜之礙。十解脫體同。上之五段皆略指陳。兼答十問。已下恐繁不顯。
佛子。諸佛世尊能出生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所趣向而能出生迴向願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皆無有身而能出生清凈身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本來無二而能出生能覺悟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我無眾生而能出生調眾生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本來無相而能出生了諸相智。一切諸佛知一切世界無有成壞而能出生了成壞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有造作而能出生知業果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有言說而能出生了言說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有染凈而能出生知染凈智。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無有生滅而能出生了生滅智。是為十。
二出生智者。明法身為種性也。從無性中出其智慧。非答智慧故。別中十各二句。皆上句知性。即無性之性為能生。後句出生智用。
上二門答種性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普入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有凈妙身普入三世。一切諸佛皆悉具足三種自在普化眾生。一切諸佛皆悉具足諸陀羅尼。普能受持一切佛法。一切諸佛皆悉具足四種辯才。普轉一切清凈法輪。一切諸佛皆悉具足平等大悲。恆不舍離一切眾生。一切諸佛皆悉具足甚深禪定。恆普觀察一切眾生。一切諸佛皆悉具足利他善根。調伏眾生無有休息。一切諸佛皆悉具足無所礙心。普能安住一切法界。一切諸佛皆悉具足無礙神力。一念普現三世諸佛。一切諸佛皆悉具足無礙智慧。一念普立三世劫數。是為十。
第四有二門答出現。此門明遍現常現。後門明出現之相。今初。明遍現常現者。非有出沒方為真現故。別中雲普現三世諸佛。況自身耶。又一現即一切現。以三世佛無二體故。別中雲三種自在者。即三業化也。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難信受廣大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悉能摧滅一切諸魔。一切諸佛悉能降伏一切外道。一切諸佛悉能調伏一切眾生咸令歡悅。一切諸佛悉能往詣一切世界化導群品。一切諸佛悉能智證甚深法界。一切諸佛悉皆能以無二之身現種種身充滿世界。一切諸佛悉皆能以清凈音聲起四辯才說法無斷。凡有信受功不唐捐。一切諸佛皆悉能於一毛孔中出現諸佛與一切世界微塵數等無有斷絕。一切諸佛皆悉能於一微塵中示現眾剎與一切世界微塵數等。具足種種上妙莊嚴。恆於其中轉妙法輪教化眾生。而微塵不大世界不小。常以證智安住法界。一切諸佛皆悉了達清凈法界。以智光明破世痴闇。令於佛法悉能開曉隨逐如來住十力中。是為十。
二十種廣大法者。明出現之相。謂大用無涯故云廣大。凡小莫測故難信受。
上二門答出現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大功德。離過清凈。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具大威德離過清凈。一切諸佛悉於三世如來家生。種族調善離過清凈。一切諸佛盡未來際心無所住離過清凈。一切諸佛於三世法皆無所著離過清凈。一切諸佛知種種性皆是一性無所從來離過清凈。一切諸佛前際後際福德無盡等於法界離過清凈。一切諸佛無邊身相遍十方剎隨時調伏一切眾生離過清凈。一切諸佛獲四無畏離諸恐怖。於眾會中大師子吼。明了分別一切諸法離過清凈。一切諸佛於不可說不可說劫入般涅槃。眾生聞名獲無量福。如佛現在功德無異離過清凈。一切諸佛遠在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若有眾生一心正念。則皆得見離過清凈。是為十。
第五五門答身問。即分為五段。一此門總顯。無過如來三業。隨智慧行故。三業等事不出於身故。別中十句多同出現品身之十相。思之。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究竟清凈。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往昔大願究竟清凈。一切諸佛所持梵行究竟清凈。一切諸佛離世眾惑究竟清凈。一切諸佛莊嚴國土究竟清凈。一切諸佛所有眷屬究竟清凈。一切諸佛所有種族究竟清凈。一切諸佛色身相好究竟清凈。一切諸佛法身無染究竟清凈。一切諸佛一切智智無有障礙究竟清凈。一切諸佛解脫自在所作已辦到於彼岸究竟清凈。是為十。
二究竟清凈者。明過不生。揀異因凈。故云究竟。惑障諸垢永不起故。別中前五功德身。次三色身。次一法身。次一智身。後一意生等身凈也。
佛子。諸佛世尊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何等為十。一者若有眾生專心憶念則現其前。二者若有眾生心不調順則為說法。三者若有眾生能生凈信必令獲得無量善根。四者若有眾生能入法位悉皆現證無不了知。五者教化眾生無有疲厭。六者游諸佛剎往來無礙。七者大悲不舍一切眾生。八者現變化身恆不斷絕。九者神通自在未嘗休息。十者安住法界能遍觀察。是為十。
三十種佛事。即明身之業用。別中多同出現品身相。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盡智海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無邊法身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無量佛事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佛眼境界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無量無數難思善根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普雨一切甘露妙法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贊佛功德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往昔所修種種願行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盡未來際恆作佛事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了知一切眾生心行無盡智海法。一切諸佛福智莊嚴無能過者無盡智海法。是為十。
四無盡智海法者。即如來六根三業。皆智慧深廣相應故。亦別廣智深。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常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常行一切諸波羅蜜。一切諸佛於一切法常離迷惑。一切諸佛常具大悲。一切諸佛常有十力。一切諸佛常轉法輪。一切諸佛常為眾生示現正覺。一切諸佛常樂調伏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心常正念不二之法。一切諸佛化眾生已常示入於無餘涅槃。諸佛境界無邊際故。是為十。
五十種常法者。明身中意業恆常。用無斷故。
上五門答身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演說無量諸佛法門。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演說無量眾生界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眾生行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眾生業果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化眾生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凈眾生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菩薩行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菩薩願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一切世界成壞劫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菩薩深心凈佛剎門。一切諸佛演說無量一切世界三世諸佛於彼彼劫次第出現門。一切諸佛演說一切諸佛智門。是為十。
第六二門答音聲問。此門明以音聲辨說。兼答普光辨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為眾生作佛事。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示現色身。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出妙音聲。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有所受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無所受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以地水火風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神力自在示現一切所緣境界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以佛剎境界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嚴凈佛剎為眾生作佛事。一切諸佛寂寞無言為眾生作佛事。是為十。
後門十種作佛事明種種說法。謂六塵四大舉動施為。皆能顯法成益。無非佛事。非獨音聲。如凈名說。別中初身。二音。三四皆智受。為成彼檀故不受。令彼彷彿行少欲故。又以無所受受諸受故。
上二門答音聲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大願堅固不可沮壞。所言必作言無有二。一切諸佛為欲圓滿一切功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一切諸佛為欲調伏一切眾生故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如是而為一切眾生而無斷絕。一切諸佛於信於毀二種眾生。大悲普觀平等無異。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終不退失菩提之心。一切諸佛積集無量諸善功德。皆以迴向一切智性。於諸世間終無染著。一切諸佛於諸佛所修學三業。唯行佛行非二乘行。皆為迴向一切智性成於無上正等菩提。一切諸佛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處。及照一切諸佛之法。令諸菩薩心得清凈滿一切智。一切諸佛舍離世樂。不貪不染。而普願世間離苦得樂。無諸戲論。一切諸佛愍諸眾生受種種苦。守護佛種行佛境界。出離生死逮十力地。是為十。
第七三門答智慧問。初此一門總明權實因果之智。兼答普光最勝之問。智慧最勝故。結雲住十力地。兼答佛之問。別中四。即三念處行。余可思之。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障礙住。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皆能往一切世界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住一切世界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於一切世界行住坐卧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於一切世界演說正法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於一切世界住兜率天宮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入法界一切三世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坐法界一切道場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念念觀一切眾生心行。以三種自在教化調伏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以一身住無量不思議佛所及一切處利益眾生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皆能開示無量諸佛所說正法無障礙住。是為十。
二無障礙住者。明智慧離障。以智慧所作無礙。故一切無礙。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無上莊嚴。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皆悉具足諸相隨好。是為諸佛第一最勝無上身莊嚴。一切諸佛皆悉具足六十種音。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無量百千清凈之音以為嚴好。能於法界一切眾中無諸恐怖。大師子吼。演說如來甚深法義。眾生聞者靡不歡喜。隨其根欲悉得調伏。是為諸佛第二最勝無上語莊嚴。一切諸佛皆具十力諸大三昧。十八不共莊嚴意業。所行境界通達無礙。一切佛法鹹得無餘。法界莊嚴而為莊嚴。法界眾生心之所行去來現在各各差別於一念中悉能明見。是為諸佛第三最勝無上意莊嚴。一切諸佛皆悉能放無數光明。一一光明有不可說光明網以為眷屬。普照一切諸佛國土。滅除一切世間黑闇。示現無量諸佛出興。其身平等悉皆清凈。所作佛事咸不唐捐。能令眾生至不退轉。是為諸佛第四最勝無上光明莊嚴。一切諸佛現微笑時皆於口中放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一一光明各有無量不思議種種色。遍照十方一切世界。於大眾中發誠實語。授無量無數不思議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為諸佛第五離世痴惑最勝無上現微笑莊嚴。一切諸佛皆有法身清凈無礙。於一切法究竟通達。住於法界無有邊際。雖在世間不與世雜。了世實性行出世法。言語道斷超蘊界處。是為諸佛第六最勝無上法身莊嚴。一切諸佛皆有無量常妙光明。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是為諸佛第七最勝無上常妙光明莊嚴。一切諸佛皆有無邊妙色。可愛妙色。清凈妙色。隨心所現妙色。映蔽一切三界妙色。到於彼岸無上妙色。是故諸佛第八最勝無上妙色莊嚴。一切諸佛皆於三世佛種中生。積眾善寶究竟清凈。無諸過失離世譏謗。一切法中最為殊勝。清凈妙行之所莊嚴。具足成就一切智智。種族清凈無能譏毀。是為諸佛第九最勝無上種族莊嚴。一切諸佛以大慈力莊嚴其身究竟清凈。無諸渴愛身行永息。心善解脫見者無厭。大悲救護一切世間。第一福田無上受者。哀愍利益一切眾生。悉令增長無量福德智慧之聚。是為諸佛第十最勝無上大慈大悲功德莊嚴。
三十種無上莊嚴即智慧成益。由內具智嚴。故外具諸嚴。標中。超下位故最勝。上無加故云無上。別中義結名自顯。一相好身。二圓滿音。三以功德嚴意。四放光。五微笑授記。其緣甚眾。離世間品亦明。六法身中。真如出纏。故云清凈無礙。即法性法身。本智返照故於一切法究竟通達。即智慧法身。智契法界俱無邊際。雖在已下應化法身。了世已下功德法身。嚴理智故。了世實性。成上不雜。生下出世行。出世法則功德備矣。言語道斷即虛空法身。亦實相法身。體絕百非。言亡四句。唯證相應。故超蘊界處。顯是無為。翻有漏蘊。成五分法身。若翻界處。則外六塵亦同國土身。則十身圓融。成真法身矣。七即常光。八金等妙色。九中具真應種。三世佛種即真如無性故。應種可知。十中起必智俱。故無渴愛。動與道合。故身行永息。心善解脫成上無愛。見者無厭成上行息。此皆功德。亦無愛見。成下大悲。既為第一福田。故受施之中更無過上。
是為十。
三總結。
上七三門答智慧問。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自在法。
第八有八門答自在問。即為八段。初一總明自在兼攝加持。初總標。後別中有十自在。即為十小段。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明達種種句身味身。演說諸法辯才無礙。是為諸佛第一自在法。
別中有十。全同八地中十種自在。但深廣不次耳。一法自在。論經雲無中邊法門示現故。
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未曾失時。隨其願樂為說正法。咸令調伏無有斷絕。是為諸佛第二自在法。
二心自在。無量阿僧祇劫三昧入智故。由在三昧觀機故化不失時。
一切諸佛能令盡虛空界無量無數種種莊嚴一切世界六種震動。令彼世界或舉或下或大或小。或合或散。未曾惱害於一眾生。其中眾生不覺不知無疑無怪。是為諸佛第三自在法。
三勝解自在。大小凈穢隨解轉變故。
一切諸佛以神通力悉能嚴凈一切世界。於一念頃普現一切世界莊嚴。此諸莊嚴。經無數劫說不能盡。悉皆離染清凈無比。一切佛剎嚴凈之事。皆令平等入一切剎中。是為諸佛第四自在法。
四財自在。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嚴飾住持故。
一切諸佛見一眾生應受化者。為其住壽經不可說不可說劫。乃至盡未來際結跏趺坐身心無倦。專心憶念未曾廢忘。方便調伏而不失時。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悉亦如是。是為諸佛第五自在法。
五命自在。不可說劫命住持故。
一切諸佛悉能遍往一切世界。一切如來所行之處而不暫舍一切法界。十方各別一一方有無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無量世界種。佛以神力一念咸到轉於無礙清凈法輪。是為諸佛第六自在法。
六如意自在。一切國土中如意變化故。
一切諸佛為欲調伏一切眾生。念念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一切佛法非已現覺亦非當覺。亦不住於有學之地。而悉知見通達無礙。無量智慧無量自在。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是為諸佛第七自在法。
七智自在。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相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文中生界無邊。機熟相續故念念應成。而真成在昔。故佛於三世。非是新覺。亦非不覺。住在學地。又顯雖念念覺。離覺相故。非三世覺。亦非不覺故。不住學地。又雲而悉通達無量智等。即十力等。
一切諸佛能以眼處作耳處佛事。能以耳處作鼻處佛事。能以鼻處作舌處佛事。能以舌處作身處佛事。能以身處作意處佛事。能以意處於一切世界中。住世出世間種種境界。一一境界中能作無量廣大佛事。是為諸佛第八自在法。
八業自在。六根互用廣大佛事是佛業故。然非改轉。一根不變。本來具故。
一切諸佛其身毛孔一一能容一切眾生。一一眾生其身悉與不可說諸佛剎等而無迫隘。一一眾生步步能過無數世界。如是展轉盡無數劫。悉見諸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轉凈法輪開示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說法。盡虛空界一切眾生諸趣受身威儀往來及其所受種種樂具皆悉具足。而於其中無所障礙。是為諸佛第九自在法。
九生自在。一切世界生示現故。
一切諸佛於一念頃現一切世界微塵數佛。一一佛皆於一切法界眾妙蓮華廣大莊嚴世界。蓮華藏師子座上成等正覺。示現諸佛自在神力。如於眾妙蓮華廣大莊嚴世界。如是於一切法界中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莊嚴。種種境界。種種形相。種種示現。種種劫數。清凈世界。如於一念。如是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一切念中。一念一切現。一念無量住。而未曾用少方便力。是為諸佛第十自在法。
十願自在。隨心所欲佛國土時示成三菩提故。上來唯三與八取意而釋。余並論經之文。其第十自在。文有四節。一一念現多佛於一類界成佛。二如於眾妙下類顯余界。三如於一念下類顯余念。四一念一切現下總結深廣。一切現者。一念便現法界諸形諸時諸神力故。一念無量住者。常無現故。而不動如來少許方便。故云自在。
上自在初門竟。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思議圓滿佛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一一凈相皆具百福。一切諸佛皆悉成就一切佛法。一切諸佛皆悉成就一切善根。一切諸佛皆悉成就一切功德。一切諸佛皆能教化一切眾生。一切諸佛皆悉能為眾生作主。一切諸佛皆悉成就清凈佛剎。一切諸佛皆悉成就一切智智。一切諸佛皆悉成就色身相好。見者獲益功不唐捐。一切諸佛皆具諸佛平等正法。一切諸佛作佛事已。莫不示現入於涅槃。是為十。
第二不思議圓滿佛法者。明圓滿自在。謂前十自在八地容有。故此顯如來十種圓滿。又無一法不自在故。方雲圓滿。別中二。即證成菩提十力等。故云一切佛法。三通福智。故曰善根。四唯是佛。但云功德。九即具有法輪教。余可思准。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善巧方便。
第三善巧方便即於法自在。皆權實等無礙故。初總標。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了知諸法皆離戲論。而能開示諸佛善根。是為第一善巧方便。
別中一言說善巧。謂知實離言。絕動搖之戲論。而起權開示善根故為自在。
一切諸佛知一切法悉無所見各不相知。無縛無解無受無集無成就。自在究竟到於彼岸。然於諸法真實而知。不異不別而得自在。無我無受不壞實際。已得至於大自在地。常能觀察一切法界。是為第二善巧方便。
二知見善巧。謂證實無能所見。而不礙於法。真實知見無縛無解。而至大自在。
一切諸佛永離諸相心無所住。而能悉知不亂不錯。雖知一切相皆無自性。而如其體性悉能善入而亦示現無量色身。及以一切清凈佛土種種莊嚴無盡之相。集智慧燈滅眾生惑。是為第三善巧方便。
三示現善巧。謂無相知相。無性入性。亦能示現依正調生。
一切諸佛住於法界。不住過去未來現在。如如性中無去來今三世相故。而能演說去來今世無量諸佛出現世間。令其聞者普見一切諸佛境界。是為第四善巧方便。
四三世善巧。謂證冥三際之理。而演三際益生。
一切諸佛身語意業無所造作無來無去亦無有住。離諸數法到於一切諸法彼岸。而為眾法藏具無量智。了達種種世出世法。智慧無礙。示現無量自在神力。調伏一切法界眾生。是為第五善巧方便。
五性相善巧。謂三業湛然。而包含示現。
一切諸佛知一切法不可見。非一非異非量非無量。非來非去。皆無自性。亦不違於世間諸法。一切智者無自性中見一切法。於法自在廣說諸法。而常安住真如實性。是為第六善巧方便。
六調生善巧。謂知非一異而見一切法。
一切諸佛於一時中知一切時具凈善根入於正位而無所著。於其日月年劫成壞。如是等時不住不舍。而能示現若晝若夜初中後時。一日七日。半月一月。一年百年。一劫多劫。不可思劫。不可說劫。乃至盡於未來際劫。恆為眾生轉妙法輪。不斷不退無有休息。是為第七善巧方便。
七時分善巧。謂知時融入故不住不舍。而不壞年劫。演說無休。
一切諸佛恆住法界。成就諸佛無量無畏。及不可數辯不可量辯無盡辯無斷辯無邊辯不共辯無窮辯真實辯方便開示一切句辯一切法辯。隨其根性及以欲解以種種法門說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修多羅。初中後善皆悉究竟。是為第八善巧方便。
八辨才善巧。謂恆住法界。則寂無所住。而能成就無量無畏。十辯演法。十辯者一多故。二非心測故。三隨說一事窮劫不盡故。四任放辯才無有間故。五觸類成辯故。六下位所無故。七無能難屈故。八皆契事理故。九無一句義不能顯故。十無有一法不能演故。初中後善下明說之德。瑜伽八十五雲一初善。聽聞時生歡喜故。一中善。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三後善。謂究竟離垢等故。
一切諸佛住凈法界。知一切法本無名字無過去名。無現在名。無去來名。無眾生名。無非眾生名。無國土名。無非國土名。無法名。無非法名。無功德名。無非功德名。無菩薩名。無佛名。無數名。無非數名。無生名。無滅名。無有名。無無名。無一名。無種種名。何以故。諸法體性不可說故。一切諸法無方無處。不可集說不可散說。不可一說不可多說。音聲莫逮言語悉斷。雖隨世說種種言說。無所攀緣無所造作。遠離一切虛妄想著。如是究竟到於彼岸。是為第九善巧方便。
九勝義善巧。謂離說而說故無想著。
一切諸佛知一切法本性寂靜。無生故非色。無戲論故非受。無名數故非想。無造作故非行。無執取故非識。無入處故非處。無所得故非界。然亦不壞一切諸法。本性無起如虛空故。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業果。無修習。無成就。無出生。非數非不數。非有非無。非生非滅。非垢非凈。非入非出。非住非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非眾生非無眾生。非壽命非無壽命。非因緣非無因緣。而能了知正定邪定及不定聚一切眾生。為說妙法令到彼岸。成就十力四無所畏能師子吼。具一切智住佛境界。是為第十善巧方便。
十寂用善巧。謂了寂起用。於中先知本寂。後而能下不廢起用。前中亦二。先正顯。後然亦下釋成。謂色等性無。非遣之使無。故不壞諸法。即空無業等。後起用可知。
佛子。是為諸佛成就十種善巧方便。
大文三結。
上八自在門中第三答十善巧竟。
下十大佛事。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七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下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廣大佛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不能知。去來現在所有一切聲聞獨覺亦不能知。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第四十種廣大佛事。明神通自在。即答前二會佛通問。先總標中謂八相等中皆有大用微細相容故。以此攝物故名佛事。於中先標名。無量下顯勝。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兜率陀天。皆現受生修菩薩行作大佛事。無量色相。無量威德。無量光明。無量音聲。無量言辭。無量三昧。無量智慧所行境界。攝取一切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阿修羅等。大慈無礙。大悲究竟。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或令生天。或令生人或凈其根或調其心。或時為說差別三乘或時為說圓滿一乘。普皆濟度令出生死。是為第一廣大佛事。
別中先征。後釋。釋中初明上生佛事。於中四。一別明能攝。二攝取下所攝廣多。三大悲下能攝殊勝。四或令下所攝成益。
佛子。一切諸佛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以究竟三昧觀受生法如幻如化如影如空如熱時焰。隨樂而受無量無礙。入無諍法。起無著智。離欲清凈。成就廣大妙莊嚴藏。
二降神處胎佛事。於中二。先明智德內圓。
受最後身。住大寶莊嚴樓閣而作佛事。或以神力而作佛事。或以正念而作佛事。或現神通而作佛事。或現智日而作佛事。或現諸佛廣大境界而作佛事。或現諸佛無量光明而作佛事。或入無數廣大三昧而作佛事。或現從彼諸三昧起而作佛事。
後明神通外用。於中二。先明一處一時作佛事。
佛子。如來爾時在母胎中為欲利益一切世間種種示現而作佛事。所謂或現初生。或現童子。或現在宮。或現出家。或復示現成等正覺。或復示現轉妙法輪。或示現於入般涅槃。如是皆以種種方便。於一切方一切網一切族一切種一切世界中而作佛事。是為第二廣大佛事。
後總攝時處作佛事。此中多處。准下瞿波乃至十重。此略舉五。皆後後廣前前。一一切者即娑婆與能繞十三剎塵數剎。十方無間住故。二彼上諸剎復有眷屬剎等圍繞。交絡成網故。三繞中間海十右旋海故。四盡華藏剎海諸剎種故。五一切世界者盡法界故。
佛子。一切諸佛一切善業皆已清凈。一切生智皆已明潔。而以生法誘導群迷。令其開悟具行眾善。為眾生故示誕王宮。
三現生處宮佛事。有二。先明無生現生。是誕生相。
一切諸佛於諸色慾宮殿妓樂。皆已舍離無所貪染。常觀諸有空無體性。一切樂具悉不真實。持佛凈戒究竟圓滿。
後明無染處染。是處王宮相。於中有四。一三學自圓。無染是定故。
觀諸內宮妻妾侍從。生大悲愍。觀諸眾生虛妄不實。起大慈心。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於一切法心得自在。而起大舍。
二四心愍物。
具佛功德現生法界。身相圓滿眷屬清凈。而於一切皆無所著。以隨類音為眾演說。令於世法深生厭離。如其所行示所得果。復以方便隨應教化。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為作佛事令不退轉。復以廣大慈悲之心。恆為眾生說種種法。又為示現三種自在。令其開悟心得清凈。
三具德攝益。
雖處內宮眾所咸睹。而於一切諸世界中施作佛事。以大智慧。以大精進。示現種種諸佛神通無礙無盡恆住三種巧方便業。所謂身業究竟清凈。語業常隨智慧而行。意業甚深無有障礙。以是方便利益眾生。是為第三廣大佛事。
四攝益廣深。
佛子。一切諸佛示處種種莊嚴宮殿觀察厭離舍而出家。欲使眾生了知世法。皆是妄想無常敗壞。深起厭離不生染著。永斷世間貪愛煩惱。修清凈行利益眾生。當出家時舍俗威儀住無諍法。滿足本願無量功德。以大智光滅世痴闇。為諸世間無上福田。常為眾生贊佛功德。令於佛所植諸善本。以智慧眼見真實義。復為眾生贊說出家。清凈無過永得出離。長為世間智慧高幢。是為第四廣大佛事。
四齣家佛事。中二。先明出家意。後當出家時下明出家相。三業二利故。
佛子一切諸佛具一切智。於無量法悉已知見。菩提樹下成最正覺。降伏眾魔。威德特尊。其身充滿一切世界。神力所作無邊無盡。於一切智所行之義皆得自在。修諸功德悉已圓滿。其菩提座具足莊嚴。周遍十方一切世界。佛處其上轉妙法輪。說諸菩薩所有行願。開示無量諸佛境界。令諸菩薩皆得悟入修行種種清凈妙行。復能示導一切眾生令種善根。生於如來平等地中。住諸菩薩無邊妙行成就一切功德勝法。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佛剎一切諸法一切菩薩一切教化一切三世一切調伏一切神變一切眾生心之樂欲。悉善了知而作佛事。是為第五廣大佛事。
五成道佛事。中二。初明真覺舊圓。次菩提樹下應身今滿。後其菩提樹下演法益此頓演華嚴。
佛子。一切諸佛轉不退法輪。令諸菩薩不退轉故。轉無量法轉。令一切世間咸了知故。轉開悟一切法輪。能大無畏師子吼故。轉一切法智藏法輪。開法藏門除闇障故。轉無礙法輪。等虛空故。轉無著法輪。觀一切法非有無故。轉照世法輪。令一切眾生凈法眼故。轉開示一切智法輪。悉遍一切三世法故。轉一切佛同一法輪。一切佛法不相違故。一切諸佛以如是等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法輪。隨諸眾生心行差別而作佛事不可思議。是為第六廣大佛事。
六轉法輪佛事中義通權實。先列後結。列中一唯菩薩乘通四不退。二通五乘。世咸了故。三開權顯實。令悟知見決定有故。四通三藏。三藏除痴及三障故。五唯頓。事理雙絕故。六中道法輪。不著一邊故。七世諦法。凈所知故。八唯佛法。智遍知故。九唯圓法無異味故。後以如是下總結。即無量乘為第十輪。隨機演故。十皆圓滿故不思議。
佛子。一切諸佛入於一切王都城邑。為諸眾生而作佛事。所謂人王都邑。天王都邑。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羅剎王。毗舍闍王。如是等王一切都邑。入城門時大地震動。光明普照。盲者得眼。聾者得耳。狂者得心。裸者得衣。諸憂苦者悉得安樂。一切樂器不鼓自鳴。諸莊嚴具若著不著咸出妙音。眾生聞者無不欣樂。一切諸佛色身清凈相好具足見者無厭。能為眾生作於佛事。所謂若顧視。若觀察。若動轉。若屈伸。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默若語。若現神通。若為說法。若有教敕。如是一切皆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普於一切無數世界種種眾生心樂海中。勸令念佛常勤觀察。種諸善根修菩薩行。嘆佛色相微妙第一一切眾生難可值遇。若有得見而興信心。則生一切無量善法。集佛功德普皆清凈。如是稱讚佛功德已。分身普往十方世界。令諸眾生悉得瞻奉。思惟觀察承事供養種諸善根得佛歡喜。增長佛種悉當成佛。以如是行而作佛事。或為眾生示現色身。或出妙音。或但微細令其信樂。頭頂禮敬曲躬合掌。稱揚讚歎問訊起居而作佛事。一切諸佛以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種種佛事。於一切世界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樂。以本願力大慈悲力一切智力。方便教化悉令調伏。是為第七廣大佛事。
七威儀佛事。於中四。一別舉入城益物。二一切諸佛色身下通顯威儀益物。三一切諸佛昔於下言談示現益物。其昔字晉本所無。即是現益。若言昔者。乃是舉因顯果。必是普字。四一切諸佛以如是下總結深廣。
佛子。一切諸佛或住阿蘭若處而作佛事。或住寂靜處而作佛事。或住空閑處而作佛事。或住佛住處而作佛事。或住三昧而作佛事。或獨處園林而作佛事。或隱身不現而作佛事。或住甚深智而作佛事。或住諸佛無比境界而作佛事。或住不可見種種身行。隨諸眾生心樂欲解方便教化無有休息而作佛事。或以天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以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時說法或時寂寞而作佛事。或說一佛或說多佛而作佛事。或說諸菩薩一切行一切願。為一行願而作佛事。或說諸菩薩一行一願。為無量行願而作佛事。或說佛境界即世間境界而作佛事。或說世間境界即佛境界而作佛事。或說佛境界即非境界而作佛事。或住一日。或住一夜。或住半月。或住一月。或住一年。乃至住不可說劫。為諸眾生而作佛事。是為第八廣大佛事。
八起行佛事中有四。一身心安住行。蘭若唯山林。寂靜通城邑。空閑在無物。二或以天身下起應上求行。三或時說法下說默下化行。四或住一日下時分進修行。
佛子。一切諸佛是生清凈善根之藏。令諸眾生於佛法中生凈信解諸根調伏永離世間。令諸菩薩於菩提道具智慧明不由他悟。或現涅槃而作佛事。或現世間皆悉無常而作佛事。或說佛身而作佛事。或說所作皆悉已辦而作佛事。或說功德圓滿無缺而作佛事。或說永斷諸有根本而作佛事。或令眾生厭離世間隨順佛心而作佛事。或說壽命終歸於盡而作佛事。或說世間無一可樂而作佛事。或為宣說盡未來際供養諸佛而作佛事。或說諸佛轉凈法輪令其得聞生大歡喜而作佛事。或為宣說諸佛境界令其發心而修諸行而作佛事。或為宣說念佛三昧令其發心常樂見佛而作佛事。或為宣說諸根清凈勤求佛道心無懈退而作佛事。或詣一切諸佛國土觀諸境界種種因緣而作佛事。或攝一切諸眾生身皆為佛身。令諸懈怠放逸眾生悉住如來清凈禁戒而作佛事。是為第九廣大佛事。
九起用佛事中。初顯起用所依。以是能生功德藏故。二或現涅槃下正明起用。
佛子。一切諸佛入涅槃時無量眾生悲號涕泣生大憂惱。遞相瞻顧而作是言。如來世尊有大慈悲。哀愍饒益一切世間。與諸眾生為救為歸。如來出現難可值遇。無上福田於今永滅。即以如是令諸眾生悲號戀慕而作佛事。復為化度一切天人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隨其樂欲自碎其身以為舍利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令諸眾生起凈信心恭敬尊重歡喜供養。修諸功德具足圓滿。復起於塔種種嚴飾。於諸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諸宮殿中以為供養。牙齒爪發咸以起塔。令其見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信樂不回誠敬尊重。在在處處布施供養修諸功德。以是福故或生天上。或處人間種族尊榮財產備足。所有眷屬悉皆清凈。不入惡趣常生善道恆得見佛具眾白法。於三有中速得出離。各隨所願獲自乘果。於如來所知恩報恩。永與世間作所歸依。佛子。諸佛世尊雖般涅槃。仍與眾生作不思議清凈福田。無盡功德最上福田。令諸眾生善根具足福德圓滿。是為第十廣大佛事。
十涅槃佛事。別顯用中之一。於中三。初明涅槃悲戀益。次復為化度下舍利流布益。後佛子下總結益滿。若配十問。一本願。二即種性及國土。三是無礙。四十皆解脫。五齣現。六音聲。七身。八智慧。九自在。
佛子。此諸佛事無量廣大不可思議。一切世間諸天及人及去來今聲聞獨覺皆不能知。唯除如來威神所加。
三結。
上八答自在中第四十種廣大佛事十門竟。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二行自在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言辭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眾生心念令其意滿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現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世諸佛智慧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剎那即一剎那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剎入一佛剎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語即一佛語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一切眾生體性平等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根決定無二。是為十。
第五無二行自在行者。明無畏自在。兼答普光無畏之問。於事明審。決定無礙。故云無二。不畏他難名為自在。別中十句。初四可知。次三通二義。一以理融相。二事事即入。次二唯理。復一有三。一同性修故。二互迴向故。三互主伴故。五無二行一門。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住住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住覺悟一切法界。一切諸佛住大悲語。一切諸佛住本大願。一切諸佛住不舍調伏眾生。一切諸佛住無自性法。一切諸佛住平等利益。一切諸佛住無忘失法。一切諸佛住無障礙心。一切諸佛住恆正定心。一切諸佛住等入一切法不違實際相。是為十。
第六明住住一切法者。明三昧自在。兼答普光三昧問。如來所住。無非三昧。故遍住一切。文顯可知。六住一切法一門。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知一切法盡無有餘。何等為十。所謂知過去一切法盡無有餘。知未來一切法盡無有餘。知現在一切法盡無有餘。知一切言語法盡無有餘。知一切世間道盡無有餘。知一切眾生心盡無有餘。知一切菩薩善根上中下種種分位盡無有餘。知一切佛圓滿智及諸善根不增不減盡無有餘。知一切法皆從緣起盡無有餘。知一切世界種盡無有餘。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羅網諸差別事盡無有餘。是為十。
第七知一切法盡無有餘者。明十力自在。兼答普光十力之問。十力智慧。照境無遺故。亦顯可知。七知一切法盡無有餘一門。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力。何等為十。所謂廣大力。最上力。無量力。大威德力。難獲力。不退力。堅固力。不可壞力。一切世間不思議力。一切眾生無能動力。是為十。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第八廣大力者。明神力自在。亦答普光十力之問。文中亦三。初標。次何者下征釋。三結。今初。十力是別名。大那羅延等是總稱。故下列中但依總明。是則標中十力。一一遍下別中。別中十門一一具前標中十力則成百門。十中一廣大者周法界故。二最上者無加過故。三無分量故。四可敬畏故。五唯佛得故。六作無屈故。七當堅故。八緣不壞故。九超言念故。十不可搖故。此下下十門。
何者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身不可壞。命不可斷。世間毒藥所不能中。一切世界水火風災皆於佛身不能為害。一切諸魔。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毗舍闍羅剎等。盡其勢力雨大金剛。如須彌山及鐵圍山。遍於三千大千世界一時俱下。不能令佛心有驚怖。乃至一毛亦不搖動。行住坐卧初無變易。佛所住處四方遠近。不令其下則不能雨。假使不制而從雨之。終不為損。若有眾生為佛所持及佛所使。尚不可害況如來身。是為諸佛第一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次征釋中文有十段。第一身命不可壞力。今逆次配。此即不可動力。乃至一毛不動搖故。文中二。先正明不可動壞。謂情非情境俱不能壞。後若有眾生下舉況顯勝。
佛子。一切諸佛以一切法界諸世界中須彌山王。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山林。宮殿屋宅。置一毛孔盡未來劫。而諸眾生不覺不知。唯除如來神力所被。佛子。爾時諸佛於一毛孔持於爾所一切世界盡未來劫。或行或住或坐或卧。不生一念勞倦之心。佛子。譬如虛空普持一切遍法界中所有世界而無勞倦。一切諸佛於一毛孔持諸世界亦復如是。是為諸佛第二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二毛孔容持力。即是不可思議。而諸眾生不覺知故。
佛子。一切諸佛能於一念起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步。一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國土。如是而行經一切世界微塵數劫。佛子。假使有一大金剛山。與上所經一切佛剎其量正等。如是量等大金剛山。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能以如是諸山置一毛孔。佛身毛孔與法界中一切眾生毛孔數等。一一毛孔悉置爾許大金剛山。持爾許山遊行十方。入盡虛空一切世界。從於前際盡未來際一切諸劫無有休息。佛身無損亦不勞倦。心常在定無有散亂。是為諸佛第三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三毛持大山力。即當不壞。以持多山大身。心無勞損故。文中速行廣步。多劫行剎。為一山之量。此山已無量矣。況有多山在一毛孔。況復多毛窮劫持住。實難思之境矣。
佛子。一切諸佛一座食已結跏趺坐。經前後際不可說劫。入佛所受不思議樂。其身安住寂然不動。亦不廢舍化眾生事。佛子。假使有人於遍虛空一一世界。悉以毛端次第度量。諸佛能於一毛端處結跏趺坐盡未來劫。如一毛端處一切毛端處悉亦如是。佛子。假使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眾生其身大小。悉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量等。輕重亦爾。諸佛能以爾所眾生置一指端。盡於後際所有諸劫。一切指端皆亦如是。盡持爾許一切眾生。入遍虛空一一世界。盡於法界悉使無餘。而佛身心曾無勞倦。是為諸佛第四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四定用自在力。即是堅固。定力安住故。
佛子。一切諸佛能於一身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舌。一一舌化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差別音聲。法界眾生靡不皆聞。一一音聲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修多羅藏。一一修多羅藏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一一法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文字句義。如是演說盡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儘是劫已。復更演說盡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次第乃至盡於一切世界微塵數。盡一切眾生心念數。未來際劫猶可窮盡。如來化身所轉法輪無有窮盡。所謂智慧演說法輪。斷諸疑惑法輪。照一切法法輪。聞無礙藏法輪。令無量眾生歡喜調伏法輪。開示一切諸菩薩行法輪。高升圓滿大智慧日法輪。普然照世智慧明燈法輪。辯才無畏種種莊嚴法輪。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轉如是等差別法輪。一切世法無能為喻。如是盡虛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處。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中念念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化身。一一化身皆亦如是。所說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一切法界。其中眾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無變無斷無有窮盡。是為諸佛第五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五常遍演法力。此即不退。言音無變。無斷盡故。文中二。初明一身轉。後如一佛下明多身轉。前中三。初顯所說多。次如是演說下明所說常。後所謂下示所說體。後多身可知。是則常恆之說。前後無涯。生盲之徒對而莫睹。隨所感見說有始終。
佛子。一切諸佛皆以德相莊嚴胸臆。猶若金剛不可損壞。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魔王軍眾其數無邊。種種異形甚可怖畏。眾生見者靡不驚懾。悉發狂亂或時致死。如是魔眾遍滿虛空。如來見之心無恐怖。容色不變一毛不豎。不動不亂。無所分別。離諸喜怒寂然清凈。住佛所住具慈悲力。諸根調伏心無所畏。非諸魔眾所能傾動。而能摧伏一切魔軍。皆使回心稽首歸依。然後復以三輪教化。令其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永不退轉。是為諸佛第六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六德相障魔力。即當難獲。然十皆難獲。世多魔惑。偏立難獲之名。
佛子。一切諸佛有無礙音。其音普遍十方世界。眾生聞者自然調伏。彼諸如來所出音聲須彌盧等一切諸山不能為障。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諸宮所不能障。一切世界高大音聲亦不能障。隨所應化一切眾生靡不皆聞。文字句義悉得解了。是為諸佛第七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七圓音遍徹力。即是威德。聞皆調伏故。
佛子。一切諸佛心無障礙。於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劫恆善清凈。去來現在一切諸佛同一體性。無濁無翳。無我無我所。非內非外。了境空寂不生妄想。無所依無所作。不住諸相。永斷分別。本性清凈。舍離一切攀緣憶念。於一切法常無違諍。住於實際離欲清凈。入真法界演說無盡。離量非量所有妄想。絕為無為一切言說。於不可說無邊境界。悉已通達無礙無盡。智慧方便成就十力。一切功德莊嚴清凈。演說種種無量諸法。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於諸法界三世諸法悉等無異究竟自在。入一切法最勝之藏。一切法門正念, 不惑。安住十方一切佛剎而無動轉。行不斷智知一切法究竟無餘。盡諸有漏。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住於實際通達無礙。心常正定。於三世法及以一切眾生心行一念了達皆無障礙。是為諸佛第八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八心無障礙力。即無量力。離量非量故。初無塵惑障礙。後於不可說下起用無障礙。心善解脫者由三種相。一於諸行遍了知故。二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三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
佛子。一切諸佛同一法身。境界無量身。功德無邊身世間無盡身。三界不染身。隨念示現身。非實非虛平等清凈身。無來無去無為不壞身。一相無相法自性身。無處無方遍一切身。神變自在無邊色相身。種種示現普入一切身。妙法方便身。智藏普照身。示法平等身。普遍法界身。無動無分別非有非無常清凈身。非方便非不方便非滅非不滅隨所應化一切眾生種種信解而示現身。從一切功德寶所生身。具一切諸佛法真如身。本性寂靜無障礙身。成就一切無礙法身。遍住一切清凈法界身。分形普遍一切世間身。無攀緣無退轉永解脫具一切智普了達身。是為諸佛第九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九法身微密力。即是最上。此總收前八。後一更無加故。文列二十五身。或即應之真。即真之應。即性之相。即理之智。十身圓融。同一法界之身。不可配於報化。故云最上微密。
佛子。一切諸佛等悟一切諸如來法。等修一切諸菩薩行。若願若智清凈平等。猶如大海悉得滿足。行力尊勝未曾退怯。住諸三昧無量境界。示一切道勸善誡惡。智力第一演法無畏。隨有所問悉能善答。智慧說法平等清凈。身語意行悉皆無雜。住佛所住諸佛種性。以佛智慧而作佛事。住一切智演無量法。無有根本。無有邊際。神通智慧不可思議。一切世間無能解了。智慧深入見一切法。微妙廣大無量無邊。三世法門咸善通達。一切世界悉能開曉。以出世智於諸世間作不可說種種佛事。成不退智入諸佛數。雖已證得不可言說離文字法。而能開示種種言辭。以普賢智集諸善行。成就一念相應妙慧。於一切法悉能覺了。如先所念一切眾生皆依自乘而施其法。一切諸法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三世。於法界內如是境界其量無邊。以無礙智悉能知見。佛子。一切諸佛於一念頃。隨所應化出興於世。住清凈土成等正覺。現神通力開悟三世一切眾生心意及識不失於時。佛子。眾生無邊。世界無邊。法界無邊。三世無邊。諸佛最勝亦無有邊。悉現於中成等正覺。以佛智慧方便開悟無有休息。佛子。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現最妙身住無邊處。大悲方便心無障礙。於一切時常為眾生演說妙法。是為諸佛第十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十具足行智力。即是廣大力。因行如海。果智普周。五無邊界。大用無涯故。文中四。一萬行圓凈。二住佛所住下智用圓周。三雖已證得下動寂自在。四佛子一切諸佛下用無涯畔。上之十力。不出三業。可以思准。
佛子。此一切諸佛大那羅延幢勇健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去來現在一切眾生。及以二乘不能解了。唯除如來神力所加。
大文第三總結八廣大力十門。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決定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定從兜率壽盡下生。一切諸佛定示受生處胎十月。一切諸佛定厭世俗樂求出家。一切諸佛決定坐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悟諸佛法。一切諸佛定於一念悟一切法。一切世界示現神力。一切諸佛定能應時轉妙法輪。一切諸佛定能隨彼所種善根。應時說法而為授記。一切諸佛定能應時為作佛事。一切諸佛定能為諸成就菩薩而授記莂。一切諸佛定能一念普答一切眾生所問。是為十。
大文第九決定法。有三門。答無礙問。一明所作決定。能為無礙。此約一類世界。故云決定。於異類界未必定然。又約佛定能為故云決定耳。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速疾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遠離一切惡趣。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圓滿殊勝功德。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成就廣大善根。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往生凈妙天上。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能除斷一切疑惑。一切諸佛若已發菩提心而得見者。速得成就廣大信解永不退轉。能隨所應教化眾生。若未發心即能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諸佛若未入正位而得見者。速入正位。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能清凈世出世間一切諸根。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除滅一切障礙。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能獲得無畏辯才。是為十。
二速疾法者。明令他無礙。如如意寶。見速獲益而薄福不睹。十句五對。一離惡趣圓勝德。二成善因感樂果。三除疑惑滿大心。四始入位終清凈。五凈二礙具四辯。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應常憶念清凈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過去因緣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清凈勝行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滿足諸度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成就大願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積集善根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已具梵行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現成正覺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色身無量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神通無量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十力無畏一切菩薩應常憶念。是為十。
三應憶念清凈者。舉佛無二礙。勸物念持。九答無礙三門。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一切智住。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所集諸業。及業果報。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眾生所宜。以三種輪教化調伏。一切諸佛於一念中盡知法界一切眾生所有心相。於一切處普現佛興令其得見方便攝受。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普隨法界一切眾生心樂欲解。示現說法令其調伏。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法界一切眾生心之所樂。為現神力。一切諸佛於一念中遍一切處隨所應化一切眾生。示現出興為說佛身不可取著。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普至法界一切處一切眾生彼彼諸道。一切諸佛於一念中隨諸眾生有憶念者。在在處處無不往應。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眾生解欲為其示現無量色相。是為十。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可思議佛三昧。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廣說妙法。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說無我際。一切諸佛恆住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入三世。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入十方廣大佛剎。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現無量種種佛身。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隨諸眾生種種心解現身語意。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說一切法離欲真際。一切諸佛恆住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演說一切緣起自性。一切諸佛恆住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示現無量世出世間廣大莊嚴。令諸眾生常得見佛。一切諸佛恆住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令諸眾生悉得通達一切佛法無量解脫究竟到於無上彼岸。是為十。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礙解脫。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興於世。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轉凈法輪。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受化調伏。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授記。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諸佛。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諸世界種。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神通。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眾生。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佛事。是為十。
第十一切智住下三門答解脫問。初門明智障解脫。智安事理。故名為住。由離障故一切能知。二無量不思議三昧者。明定障解脫。由離障故用廣無量。體深不可思議。故十種之中各先明在定。後一念通用。三無礙解脫者。明業用解脫。智論雲。菩薩有不思議解脫。諸佛有無礙解脫。所作無障。脫拘礙故。故各於一塵頓為微細作用。若別答十問者。一答出現。二音聲。三本願。願化盡故。四國土。五即智慧。能授菩薩之記。六佛身。七種性。雲世界種。入世化物之種。應非世界海中之種。以前有國土竟故。八自在。九是無礙。利生無礙故。十即解脫。無不為故。既隨一門皆答十問。則包含該攝。是以名不思議。然文少結束。似來未盡。或顯佛德無盡。故相海等。猶答前問故。十答解脫三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八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初來意者前品總明果法。此品別顯相德。近答前品身問。遠答普光眼等六根。非唯眼等遍於法界。而各具多相。用難思議故。二釋名者如來十身。標人顯德。言相海者依人顯相。並如前釋。福報奇狀炳著名相。相德深廣故稱為海。故文雲有十蓮華藏微塵數相。相體廣矣。一一用遍相用廣矣。一一難思互相融入。體用深矣。若此之相。唯屬圓教。標以十身。故觀佛三昧海經。辨相有三類。一略中略說有三十二相。二略說八萬四千相。三廣說有無量相。如雜華經中為普賢賢首等說。雜華即此經異名。三中初通權小。示同於人。端居不亂故。次唯大乘。菩薩修八萬四千波羅蜜故。後唯一乘。一乘修無盡行故。又初化。次報。後屬十身。十身之相海。依主釋也。又初凡聖同見。次唯地上。後唯圓機。然通五位。若語其體。初以形色。次即定慧。後以無盡法界。若語其因。後通純雜。如初會說。故一一相果皆周法界。三宗趣者顯無盡相海為宗。令修無盡之行顯成為趣。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今當為汝演說如來所有相海。
正釋文中大文三段。一誡聽許說。二正陳相狀。三結略顯廣。今初。所以普賢說者相海普周故。令行普行。獲普相故。普賢本是會主。前說已窮。此便說故。第二如來頂上下正陳相狀。略舉九十七相。文通有五。一依處。二列名。三體嚴。四業用。五結數。或略不具。至文當知。或加成益。業用中攝。然名依體用以立。皆以體用以立。或單從體用。或雙從二。或名與體用義不相似者。則是文略義含耳。細論一相各依一處。則為九十七段。經文自標。今以類例相從。即為十九段。始自於頂。終至於足。斯即順觀相海。
佛子。如來頂上有三十二寶莊嚴大人相。
今初。依頂中三。初約處總標。次其中下別列名相。後佛子下總結為嚴。今初寶莊嚴者。通顯體嚴事寶。則雲皆摩尼等為莊嚴故。亦顯智寶。圓凈嚴故。一一相中皆有事理二嚴。隨宜解釋。大人相者大人之相故。二別列中三十二相。文各為四。以依處一種。已總標故。此處獨有三十二者理實應多。為顯圓融一即一切。故一頂中已具權教三十二處。若爾。余何不然。顯頂尊勝故。若約人具有好為勝。故相伏於人。好勝諸天。故余處說好為微細。
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無量大光明網。一切妙寶以為莊嚴。寶發周遍柔軟密緻。一一咸放摩尼寶光。充滿一切無邊世界。悉現佛身色相圓滿。是為一。
第一相中四者一別名。名從用立。二一切妙寶下體嚴。三一一下業用。四是為一者結數。他皆仿此。
次有大人相。名佛眼光明雲。以摩尼王種種莊嚴。出金色光。如眉間毫相所放光明。其光普照一切世界。是為二。
二中以摩尼下體嚴。即釋光明義。其光下業用。釋佛眼義。佛眼無不照故。
次有大人相。名充滿法界雲。上妙寶輪以為莊嚴。放於如來福智燈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諸世界海。於中普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是為三。次有大人相。名示現普照雲。真金摩尼種種莊嚴。其諸妙寶咸放光明。照不思議諸佛國土。一切諸佛於中出現。是為四。次有大人相。名放寶光明雲。摩尼寶王清凈莊嚴。毗琉璃寶以為華蕊。光照十方一切法界。於中普現種種神變。讚歎如來往昔所行智慧功德。是為五。次有大人相。名示現如來遍法界大自在雲。菩薩神變寶焰摩尼以為其冠。具如來力覺悟一切。寶焰光輪以為其鬘。其光普照十方世界。於中示現一切如來坐於道場。一切智雲充滿虛空無量法界。是為六。次有大人相。名如來普燈雲。以能震動法界國土。大自在寶海而為莊嚴。放凈光明充滿法界。於中普現十方諸菩薩功德海。過現未來佛智慧幢海。是為七。次有大人相。名普照諸佛廣大雲。因陀羅寶如意王寶摩尼王寶以為莊嚴。常放菩薩焰燈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於中顯現一切諸佛眾色相海。大音聲海清凈力海。是為八。
八中嚴內摩尼名意。故不同如意。
次有大人相。名圓滿光明雲。上妙琉璃摩尼王種種寶華以為莊嚴。一切眾寶舒大焰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悉見如來現坐其前。讚歎諸佛。及諸菩薩法身功德。令入如來清凈境界。是為九。次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菩薩行藏光明雲。眾寶妙華以為莊嚴。寶光普照無量世界。寶焰普覆一切國土。十方法界通達無礙。震動佛音宣暢法海。是為十。次有大人相。名普光照耀雲。毗琉璃因陀羅金剛摩尼寶以為莊嚴。琉璃寶光色相明徹。普照一切諸世界海。出妙音聲充滿法界。如是皆從諸佛智慧大功德海之所化現。是為十一。
十一中如是皆從下辨業用。因亦業用攝。
次有大人相。名正覺雲。以雜寶華而為莊嚴。其諸寶華悉放光明皆有如來坐於道場。充滿一切無邊世界。令諸世界普得清凈。永斷一切妄想分別。是為十二。次有大人相。名光明照耀雲。以寶焰藏海心王摩尼而為莊嚴。放大光明。光中顯現無量菩薩及諸菩薩所行之行。一切如來智身法身諸色相海充滿法界。是為十三。次有大人相。名莊嚴普照雲。以金剛華毗琉璃寶而為莊嚴。放大光明。光中有大寶蓮華座具足莊嚴。彌覆法界。自然演說四菩薩行。其音普遍諸法界海。是為十四。
十四用中雲四菩薩行者。瑜伽菩薩地雲一切菩薩略有四行。一波羅蜜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次有大人相。名現佛三昧海行雲。於一念中示現如來無量莊嚴。普遍莊嚴一切法界不思議世界海。是為十五。次有大人相。名變化海普照雲。妙寶蓮華如須彌山以為莊嚴。眾寶光明從佛願生。現諸變化無有窮盡。是為十六。次有大人相。名一切如來解脫雲。清凈妙寶以為莊嚴。放大光明。莊嚴一切佛師子座。示現一切諸佛色像。及無量佛法諸佛剎海。是為十七。次有大人相。名自在方便普照雲。毗琉璃華真金蓮華摩尼王燈妙法焰雲以為莊嚴。放一切諸佛寶焰密雲清凈光明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妙好莊嚴之具。是為十八。次有大人相。名覺佛種性雲。無量寶光以為莊嚴。具足千輪內外清凈。從於往昔善根所生。其光遍照十方世界。發明智日宣布法海。是為十九。
十九雲具足千輪者。梵本雲具千輻輪。
次有大人相。名現一切如來相自在雲。眾寶瓔珞琉璃寶華以為莊嚴。舒大寶焰充滿法界。於中普現等一切佛剎微塵數去來現在無量諸佛。如師子王勇猛無畏。色相智慧皆悉具足。是為二十。次有大人相。名遍照一切法界雲。如來寶相清凈莊嚴。放大光明普照法界顯現一切無量無邊諸佛菩薩智慧妙藏。是為二十一。
二十示身智二俱顯智慧。
次有大人相。名毗盧遮那如來相雲。上妙寶華及毗璃琉清凈妙月以為莊嚴。悉放無量百千萬億摩尼寶光充滿一切虛空法界。於中示現無量佛剎皆有如來結跏趺坐。是為二十二。次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佛光明雲。眾寶妙燈以為莊嚴。放凈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世界。悉現諸佛轉於法輪。是為二十三。次有大人相。名普現一切莊嚴雲。種種寶焰以為莊嚴。放凈光明充滿法界。念念常現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與諸菩薩坐於道場。是為二十四。次有大人相。名出一切法界音聲雲。摩尼寶海上妙栴檀以為莊嚴。舒大焰網充滿法界。其中普演微妙音聲。示諸眾生一切業海。是為二十五。次有大人相。名普照諸佛變化輪雲。如來凈眼以為莊嚴。光照十方一切世界。於中普現去來今佛所有一切莊嚴之具。復出妙音演不思議廣大法海。是為二十六。
二十六中莊嚴雲如來凈眼為莊嚴者。此通十眼。光照下顯業用。亦通身智二光。凈眼及光。釋前普照。現於嚴具是上輪義。即法輪故。
次有大人相。名光照佛海雲。其光普照一切世界。盡於法界無所障礙。悉有如來結跏趺坐。是為二十七。次有大人相。名寶燈雲。放於如來廣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諸眾生海。是為二十八。次有大人相。名法界無差別雲。放於如來大智光明。普照十方諸佛國土。一切菩薩道場眾會無量法海。於中普現種種神通。復出妙音。隨諸眾生心之所樂。演說普賢菩薩行願。令其迴向。是為二十九。次有大人相。名安住一切世界海普照雲。放寶光明充滿一切虛空法界。於中普現凈妙道場及佛菩薩莊嚴身相。令其見者得無所見。是為三十。次有大人相。名一切寶清凈光焰雲。放於無量諸佛菩薩摩尼妙寶清凈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於中普現諸菩薩海。莫不具足如來神力。常游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剎網。是為三十一。
從二十七至三十一。並略無莊嚴。亦由名中以含有故。
次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法界莊嚴雲。最處於中漸次隆起。閻浮檀金因陀羅網以為莊嚴。放凈光雲充滿法界。念念常現一切世界諸佛菩薩道場眾會。是為三十二。
三十二先名。次最處下體嚴。此居頂極。特顯別處。故云處中。則知所余皆繞此相。略不明耳。漸次隆起者正顯其相。智論第五雲如來頂有骨髻如拳。觀佛三昧海經雲如合拳。即隆起之相也。
佛子。如來頂上有如是三十二種大人相以為嚴好。
三總結為嚴。
佛子。如來眉間有大人相。名遍法界光明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具眾寶色。猶如日月洞徹清凈。其光普照十方國土。於中顯現一切佛身。復出妙音宣暢法海。是為三十三。
第二眉間有一相即白毫相。自下並有依處。故文皆有五。初依處。二顯名。三摩尼下體嚴。謂此毫相若收則右旋如琉璃碗。若展則具十楞。有大光明。嚴唯一寶。光具多色。中表皆空。即是洞徹。四其光下業用。復出已下即是法光。故此光名從用而立。五結數可知。
如來眼有大人相。名自在普見雲。以眾妙寶而為莊嚴。摩尼寶光清凈映徹。普見一切皆無障礙。是為三十四。如來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通智慧雲。清凈妙寶以為莊嚴。眾寶色光彌覆其上。於中出現無量化佛。坐寶蓮華往諸世界。為一切菩薩一切眾生演不思議諸佛法海。是為三十五。
第三眼。第四鼻。各有一相。
如來舌有大人相。名示現音聲影像雲。眾色妙寶以為莊嚴。宿世善根之所成就。其舌廣長遍覆一切諸世界海。如來若或熙怡微笑必放一切摩尼寶光。其光普照十方法界。能令一切心得清涼。去來現在所有諸佛。皆於光中炳然顯現。悉演廣大微妙之音遍一切剎住無量劫。是為三十六。如來舌復有大人相。名法界雲。其掌安平眾寶為嚴。放妙寶光色相圓滿。猶如眉間所放光明。其光普照一切佛剎。唯塵所成無有自性。光中復現無量諸佛。咸發妙音說一切法。是三十七。
第五舌有四相。初一即舌根廣長相。於體嚴中。宿善成者。此舉因嚴。偏此說因者。令贊演一乘故。其舌長廣即語其體。福德人至鼻。權佛至髮際。余大乘中明現神足。方至梵世。或覆三千。金直語體。便覆一切。後如來下辨其業用。演法釋音聲。現佛釋影像。二舌掌之相。掌謂近根。其光下業用光照諸剎。令應度者無俟觀破。搏聚自曉。但合塵成何性之有。
如來舌端有大人相。名照法界光明雲。如意寶王以為莊嚴。自然恆出金色寶焰。於中影現一切佛海。復震妙音充滿一切無邊世界。一一音中具一切音。悉演妙法聽者心悅。經無量劫玩味不忘。是為三十八。如來舌端復有大人相。名照耀法界雲。摩尼寶王以為嚴飾。演眾色相微妙光明充滿十方無量國土。盡於法界靡不清凈。於中悉有無量諸佛及諸菩薩。各吐妙音種種開示。一切菩薩現前聽受。是為三十九。
後二同在舌端。或居左右。或在上下。觀文業用。但有展卷不同。前則卷佛海於舌端。後則展諸佛於法界。
如來口上齶有大人相。名示現不思議法界雲。因陀羅寶毗琉璃寶以為莊嚴。放香燈焰清凈光雲。充滿十方一切法界。示現種種神通方便。普於一切諸世界海。開演甚深不思議法。是為四十。
六上齶一相。上齶既有。下亦宜然。或是梵本脫漏。
如來口右輔下牙有大人相。名佛牙雲。眾寶摩尼卍字相輪以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法界。於中普現一切佛身周流十方開悟群生。是為四十一。
第七牙有四相。謂左右上下四大牙故。故佛涅槃茶毗。四牙不碎。輔頰也。亦云頰車骨。
如來口右輔上牙有大人相。名寶焰彌盧藏雲。摩尼寶藏以為莊嚴。放金剛香焰清凈光明。一一光明充滿法界。示現一切諸佛神力。復現一切十方世界凈妙道場。是為四十二。
二右輔上牙。名須盧者顯妙高故。
如來口左輔下牙有大人相。名寶燈普照雲。一切妙寶舒華髮香以為莊嚴。放燈焰雲清凈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於中顯現一切諸佛。坐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是為四十三。如來口左輔上牙有大人相。名照現如來雲。清凈光明閻浮檀金寶網寶華以為莊嚴。放大焰輪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以神通力。於虛空中流布法乳法燈法寶。教化一切諸菩薩眾。是為四十四。
四中有法乳法燈法寶者。約資法身名乳。照了萬境稱燈。令其圓凈為寶。即演三德涅槃之法。亦成涅槃三德之益。
如來齒有大人相。名普現光明雲。一一齒間相海莊嚴。若微笑時悉放光明具眾寶色。摩尼寶焰右旋宛轉。流布法界靡不充滿。演佛言音說普賢行。是為四十五。
第八齒有一相。
如來唇有大人相。名影現一切寶光雲。放閻浮檀真金色蓮華色一切寶色廣大光明。照於法界悉令清凈。是為四十六。
第九唇有一相。上二各應分出上下。放閻浮下體嚴。以唇色赤好如日初出紅蓮葉故。後照於下業用。
如來頸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世界雲。摩尼寶王以為莊嚴。紺蒲成就柔軟細滑。放毗盧遮那清凈光明。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是為四十七。
第十頸有一相。
如來右肩有大人相。名佛廣大一切寶雲。放一切寶色真金色蓮華色光明。成寶焰網普照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菩薩。是為四十八。如來右肩復有大人相。名最勝寶普照雲。其色清凈如閻浮金。放摩尼光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菩薩。是為四十九。如來左肩有大人相。名最勝光照法界雲。猶如頂上及以眉間種種莊嚴。放閻浮檀金及蓮華色眾寶光明成大焰網充滿法界。於中示現一切神力。是為五十。如來左肩復有大人相。名光明遍照雲。其相右旋。閻浮檀金色。摩尼寶王以為莊嚴。放眾寶華香焰光明充遍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及以一切嚴凈國土。是為五十一。如來左肩復有大人相。名普照耀雲。其相右旋微密莊嚴。放佛燈焰雲清凈光明充遍法界。於中顯現一切菩薩種種莊嚴悉皆妙好。是為五十二。
第十一肩有五相。右二左三。或亦脫也。
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一切寶色種種光焰輪充滿法界。普令清凈。復出妙音宣暢法海。是為五十三。吉祥相右邊有大人相。名示現光照雲。因陀羅網以為莊嚴。放大光輪充滿法界。於中普現無量諸佛。是為五十四。吉祥相右邊復有大人相。名普現如來雲。以諸菩薩摩尼寶冠而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悉令清凈。於中示現去來今佛坐於道場。普現神力廣宣法海。是為五十五。吉祥相右邊復有大人相。名開敷華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寶香焰燈清凈光明。狀如蓮華充滿世界。是為五十六。吉祥相右邊復有大人相。名可悅樂金色雲。以一切寶心王藏摩尼王而為莊嚴。放凈光明照於法界。於中普現猶如佛眼廣大光明摩尼寶藏。是為五十七。吉祥相右邊復有大人相。名佛海雲。毗琉璃寶香燈華鬘以為莊嚴。放滿虛空摩尼寶王香燈大焰清凈光明。充遍十方一切國土。於中普現道場眾會。是為五十八。吉祥相左邊有大人相。名示現光明雲。無數菩薩坐寶蓮華以為莊嚴。放摩尼王種種間錯寶焰光明普凈一切諸法界海。於中示現無量諸佛及佛妙音演說諸法。是為五十九。吉祥相左邊復有大人相。名示現遍法界光明雲。摩尼寶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遍一切剎。於中普現諸菩薩眾。是為六十。吉祥相左邊復有大人相。名普勝雲。日光明摩尼王寶輪鬘而為莊嚴。放大光焰充滿法界諸世界海。於中示現一切世界一切如來一切眾生。是為六十一。吉祥相左邊復有大人相。名轉法輪妙音雲。一切法燈清凈香蕊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所有相海及以心海。是為六十三。吉祥相左邊復有大人相。名莊嚴雲。以去來今一切佛海而為莊嚴。放凈光明嚴凈一切諸佛國土。於中普現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及佛菩薩所行之行。是為六十三。
第十二胸十一相。初一當中。左右各五。今初卍字。正翻為吉祥海雲。以依形立名。故先標形相。應回安名下以屬體攝無違。
如來右手有大人相。名海照雲。眾寶莊嚴。恆放月焰清凈光明充滿虛空一切世界。發大音聲嘆美一切諸菩薩行。是為六十四。如來右手復有大人相。名影現照耀雲。以毗琉璃帝青摩尼寶華而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菩薩所住蓮華藏摩尼藏等一切世界。於中悉現無量諸佛。以凈法身坐菩提樹。震動一切十方國土。是為六十五。如來右手復有大人相。名燈焰鬘普嚴凈雲。毗盧遮那寶以為莊嚴。放大光明成變化網。於中普現諸菩薩眾咸戴寶冠演諸行海。是為六十六。如來右手復有大人相。名普現一切摩尼雲。蓮華焰燈而為莊嚴。施海藏光充遍法界。於中普現無量諸佛坐蓮華座。是為六十七。如來右手復有大人相。名光明雲。摩尼焰海以為莊嚴。放眾寶焰香焰華焰清凈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網。於中普現諸佛道場。是為六十八。
第十三手有十三相。分三。初九直語手相。右五左四者或左脫一。或表右常用故。右中六十六雲。成變化網者。光化為網故。
如來左手有大人相。名毗琉璃清凈燈雲。寶地妙色以為莊嚴。放於如來金色光明。念念常現一切上妙莊嚴之具。是為六十九。如來左手復有大人相。名一切剎智慧燈音聲雲。以因陀羅網金剛華而為莊嚴。放閻浮檀金清凈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是為七十。如來左手復有大人相。名安住寶蓮華光明雲。眾寶妙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如須彌燈。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是為七十一。如來左手復有大人相。名遍照法界雲。以妙寶鬘寶輪寶瓶因陀羅網及眾妙相以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國土。於中示現一切法界。一切世界海一切如來坐蓮華座。是為七十二。
左中七十二雲。因陀羅網為嚴者。即是網鞔之相互涉入故。
如來右手指有大人相。名現諸劫剎海旋雲。水月焰藏摩尼王一切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其中恆出微妙音聲滿十方剎。是為七十三。如來左手指有大人相。名安住一切寶雲。以帝青金剛寶而為莊嚴。放摩尼王眾寶光明充滿法界。其中普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是為七十四。如來右手掌有大人相。名照耀雲。以摩尼王千輻寶輪而為莊嚴。放寶光明。其光右旋充滿法界。於中普現一切諸佛。一一佛身光焰熾然。說法度人凈諸世界。是為七十五。如來左手掌有大人相。名焰輪普增長化現法界道場雲。以日光摩尼王千輻輪而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於中示現一切菩薩。演說普賢所有行海普入一切諸佛國土。各各開悟無量眾生。是為七十六。
後二左右掌皆有千輪者。輪轂輻輞三事具足。自然成就。
如來陰藏有大人相。名普流出佛音聲雲。一切妙寶以為莊嚴。放摩尼燈華焰光明。其光熾盛具眾寶色。普照一切虛空法界。其中普現一切諸佛遊行往來處處周遍。是為七十七。
第十四陰藏一相猶如馬王。
如來右臀有大人相。名寶燈鬘普照雲。諸摩尼寶以為莊嚴。放不思議寶焰光明彌布十方一切法界。與虛空法界同為一相。而能出生一切諸相。一一相中悉現諸佛自在神變。是為七十八。如來左臀有大人相。名示現一切法界海光明彌覆虛空雲。猶如蓮華清凈妙寶以為嚴飾。放光明網遍照十方一切法界。於中普現種種相雲。是為七十九。
第十五坐處二相。
如來右[月*坒]有大人相。名普現雲。以眾色摩尼而為莊嚴。其[月*坒]與腨上下相稱。放摩尼焰妙法光明。於一念中能普示現一切寶王。游步相海。是為八十。如來左[月*坒]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無量相海雲。一切寶海隨順安住以為莊嚴。廣大遊行放凈光明普照眾生。悉使希求無上佛法。是為八十一。
第十六[月*坒]有二相。左雲隨順安住者。[骨*坒]多行動。故須多寶隨順而嚴。
如來右邊伊尼延鹿王腨有大人相。名一切虛空法界雲。光明妙寶以為莊嚴。其相圓直善能游步。放閻浮金色清凈光明遍照一切諸佛世界。發大音聲普皆震動。復現一切諸佛國土。住於虛空寶焰莊嚴。無量菩薩從中化現。是為八十二。如來左邊伊尼延鹿王腨有大人相。名莊嚴海雲。色如真金。能遍遊行一切佛剎。放一切寶清凈光明充滿法界施作佛事。是為八十三。如來寶腨上毛有大人相。名普現法界影像雲。其毛右旋。一一毛端放寶光明充滿十方一切法界。示現一切諸佛神力。其諸毛孔悉放光明。一切佛剎於中顯現。是為八十四。
第十七腨有三相。第三膊毛通於二腨。若准晉經直雲毛端。則通身一切毛也。義應如昔。則處成十九。
如來足下有大人相。名一切菩薩海安住雲。色如金剛閻浮檀金清凈蓮華。放寶光明普照十方諸世界海。寶香焰雲處處周遍。舉足將步香氣周流。具眾寶色充滿法界。是為八十五。
第十八足有十三相。通分為七。初足下一相。略無左右。而晉經足趺之後別有足下千輻輪相。此必合有。故後品明下輪相。名普照王。今經千輪之言。乃在後指間。或以常明易知。指間有異。故舉之耳。名安住者。以足下安平。一切著地不容針故。
如來右足上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光明雲。一切眾寶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是為八十六。如來左足上有大人相。名普現一切諸佛雲。寶藏摩尼以為莊嚴。放寶光明。於念念中現一切佛神通變化及其法海所坐道場。盡未來際劫無有間斷。是為八十七。
二足上二相。
如來右足指間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法界海雲。須彌燈摩尼王千輻焰輪種種莊嚴。放大光明。充滿十方一切法界諸世界海。於中普現一切諸佛所有種種寶莊嚴相。是為八十八。如來左足指間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海雲。摩尼寶華香焰燈鬘一切寶輪以為莊嚴。恆放寶海清凈光明。充滿虛空。普及十方一切世界。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圓滿音聲卍字等相。利益無量一切眾生。是為八十九。
三足指間二相。
如來右足跟有大人相。名自在照耀雲。帝青寶末以為莊嚴。常放如來妙寶光明。其光妙好。充滿法界。皆同一相無有差別。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坐於道場演說妙法。是為九十。如來左足跟有大人相。名示現妙音演說諸法海雲。以變化海摩尼寶香焰海須彌華摩尼寶及毗琉璃而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於中普現諸佛神力。是為九十一。
四足跟二相。
如來右足趺有大人相。名示現一切莊嚴光明雲。眾寶所成。極妙莊嚴。放閻浮檀金色清清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其光明相猶如大雲。普覆一切諸佛道場。是為九十二。如來左足趺有大人相。名現眾色相雲。以一切月焰藏毗盧遮那寶因陀羅尼羅寶而為莊嚴。念念遊行諸法界海。放摩尼燈香焰光明。其光遍滿一切法界。是為九十三。
五足趺二相。
如來右足四周有大人相。名普藏雲。因陀羅尼羅金剛寶以為莊嚴。放寶光明。充滿虛空。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坐於道場摩尼寶王師子之座。是為九十四。如來左足四周有大人相。名光明遍照法界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法界。平等一相。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自在神力。以大妙音演說法界無盡法門。是為九十五。
六足四周。因陀羅尼羅者此雲帝青。
如來右足指端有大人相。名示現莊嚴雲。甚可愛樂閻浮檀清凈真金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充滿十方一切法界。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無盡法海種種功德神通變化。是為九十六。如來左足指端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神變雲。不思議佛光明月焰普香摩尼寶焰輪以為莊嚴。放眾寶色清凈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演說一切諸佛法海。是為九十七。
七足指端左右為二。文顯可知。
上來略列九十七相。次第數名譯者安置。既不說盡豈不盈百。足不缺一。唇齶不開。設合此二。六根皆辦。耳何獨無。若加兩耳及足下一。則圓百數。以顯無盡。豈不妙哉。況此中所列於三十二尚有未盡。豈普賢力不及百耶。晉經有遺。但九十四。亦無次第之數。故知九十七數不在生情配屬諸法。
佛子。毗盧遮那如來有如是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一一身分眾寶妙相以為莊嚴。
第三結略顯廣。別說難周。故須結略。非略可盡。故須顯廣。一華藏塵相已無邊。況十華藏則無盡無盡。非普眼者安能睹歟。既三十二相權實不同。互有互無故不會釋。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初來意者。前品明相。此品明好。相好雖殊俱用嚴身。以答前身及眼等兼自在問。好依相有。德劣於相。故次明之。劣德之用。用成頓益。翻顯大相德難思矣。二釋名者。如來標人表德。隨好等顯德依人。隨好是體。隨逐大相益姿好故。光明是用。功德者。德謂從好發光。光能益物。顯好之德。故以為名。如來之隨好等。亦如來有隨好等。通二釋也。三宗趣者。明好感德為宗。令物敬修為趣。
爾時世尊告寶手菩薩言。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有隨好。名圓滿王。此隨好中出大光明。名為熾盛。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
次釋文中二。先略。後廣。略中二。先標果好。二佛子我為下舉因對顯。今初。佛自說者有二意故。一僧祇因終。此品果極。故二皆佛說。二好用劣相。而用難思。恐物不信。故佛自說。告寶手者亦有二義。一說手隨好。彼主此門。二令當寶重起信手故。有隨好者總相舉也。即足下之好。與後名同故德用周備。故云圓滿。攝益自在最勝名王。光名熾盛者。如日具德。由此復能攝諸眷屬。百萬等顯多。復雲七者。凈七支。修七覺。照七地故。言七地者一種性地(當信位)二勝解行地(當三賢)三凈勝意樂地(當初地)四正行地(從二至七地)五決定地(當八地)六決定行地(當九地)七到究竟地(從十地至如來地)。
補義曰。此品言隨好之功德。大用難思。意顯佛德不可思議也。以佛德難思無可比況。故舉最劣隨好之德。以顯全體勝德耳。今經雲。有隨好名圓滿王者。言隨好乃總舉隨好之通相。名圓滿王則意指足下千輻輪中之好。故後方出其處。此乃最下最劣之一好耳。若是佛之足輪猶勝。今下文佛自說因中之足輪。則又劣矣。然因中最劣之好放一光明。則能令地獄極苦之眾生脫苦生天。且又得三重頓圓十地之利益。因中之光有此大益。則果中之劣光。又可知矣。又足下劣光之益如此。況上諸相中之好乎。好尚如此。況勝相乎。因尚如此。況果德乎。一好如此。況多好多相乎。一好一相如此。況通身多相多好乎。一身之相好之益如此。況十華藏微塵數相及相中之好乎。以此重重增勝。擴而思之。其佛之功德利益。豈可得而思議耶。以經文含義最深。疏中雖舉數重。猶難盡指。具相好如此之廣多。其佛身之大可知矣。以此觀佛。豈劣解可能及耶。
佛子。我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
第二舉因對顯者。為顯勝故。此有數重。一以相德深廣。言不能備。故置之說好。二好德復多。以三十二相。既有八十隨好。則十蓮華藏塵數之相好彌多矣。始且舉其一好。三一中置勝。但說劣者。故舉足下。四足下一好復有多光。但說一光。五果位一光亦不可說。故寄因顯。因光成益。三重頓圓。況果一光乎。如是展轉況於諸相。況復總說如來之德。果海絕言。正斯義也。文中二。先光照分齊。即前圓滿好中放光。故不別標放處。而非前光。好具多光此特七百萬阿僧祇光中之一耳。
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得十種清凈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咸生歡喜踴躍稱慶。
次光所成益。於中二。先令離苦凈宿善益。
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愛樂。彼天生已。此鼓發音而告之言。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於如來所種諸善根。往昔親近眾善知識。毗盧遮那大威神力。於彼命終來生此天。
後轉報生天得聞法益。於中初示宿因。謂昔近善友。必聞普法成金剛種。心不放逸。顯曾修行。種諸善根。通見聞等。次毗盧下顯其現緣。後於彼下結因屬果。文從略故。結屬生天。理實息苦得凈眼等。皆由此因緣也。是知佛光等照。不種善因。無斯勝益。何以一光頓成斯益。無盡功德之所顯故。純凈法界之所流故。非如權教八十隨好但嚴於形。生信而已。此中略無墮獄之因。謂雖修乘戒行寬故。
補義曰。此光照地獄之人。非是乘急戒緩。謂是昔曾親近知識。聞諸大乘經。發心修行者。但因聞華嚴圓融法門不信誹謗。墮惡趣者。以曾謗者乃聞華嚴之名。為金剛種子。故今遇此因緣。乃出苦得益耳。鈔中亦自申明。疏失經意。
佛子。菩薩足下千輻輪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四十種光明。中有一光名清凈功德。能照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隨諸眾生種種業行種種欲樂。皆令成熟。阿鼻地獄極苦眾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
第二廣辨。但廣於因。果難說故。文中亦二。先廣凈宿善益。後既生天下廣聞法益。今初。摧下惡趣之苦。放足下輪光。四十光者表四十位無不照故。中有一者置廣說略。能照已下不齊過前。隨諸已下凈惑成德。故前光受清凈等名。以重況輕。故舉阿鼻。
既生天已。聞天鼓音而告之言。善哉善哉。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入離垢三昧。汝當敬禮。
次廣聞法益。中長分為六。一略標勸誨。二爾時諸天子下聞已生疑。三是時天鼓下總示所因。四諸天子下正明勸教。五時諸天子聞是音下依勸詣佛。六說是法時見聞益深。
爾時諸天子聞天鼓音如是勸誨。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發此微妙之音。是時天鼓告諸天子言。我所發聲諸善根力之所成就。
前三可知。
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不著我所。諸天子。如我音聲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業報成佛亦復如是。非十方來。
四中有四。一以己喻佛。無我無來。
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獄。地獄及身非十方來。但由於汝顛倒惡業愚痴纏縛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來。諸天子。我天鼓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羅蜜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凈音聲。示現如是種種自在。諸天子。譬如須彌山王有三十三天。上妙宮殿種種樂具。而此樂具非十方來。我天鼓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
二以他喻己。顯來即無來。文有三喻。並顯可知。然惡業善根。是來因緣。因緣無性。故來即無來。非先有法在十方中從彼來也。故因緣者即是智慧。智慧之法本非因緣。云何念言有何因緣。
諸天子。譬如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末為塵。我為如是塵數眾生。隨其所樂而演說法。令大歡喜。然我於彼不生疲厭不生退怯不生憍慢不生放逸。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住離垢三昧亦復如是。於右手掌一隨好中放一光明。出現無量自在神力。一切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知。況諸眾生。
三以己況佛難思之境。合中舉手隨好者。別舉顯勝。上救下趣故舉足光。今約顯通故舉手耳。
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樂具。
四正勸往詣。誡不應留。於中二。先總誡勸。
著五欲樂障諸善根。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貪慾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次廣釋。於中亦二。先釋前誡。有法喻合。
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多遭橫死生於地獄。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舍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迴向增長善根。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而能出生無量無邊不思議事。汝天子天女亦復如是。非男非女而能受用種種上妙宮殿園林。如我天鼓不生不滅。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生不滅。汝等若能於此悟解。應知則入無依智印三昧。
後釋勸。於中有六。一順釋。為報恩故。二諸天子其有下反釋。三諸天子汝等下示其恩相。四汝等今者下勸往增善。五諸天子如我天鼓下示法令修。謂說二空。非男女。喻不生不滅。以顯法空。六汝等若能下勸修成益。言無依印者。既解悟無生。則能所雙寂儻然靡據。故曰無依。以斯智印。印定萬法。不收不攝。任心自安。故稱三昧。
時諸天子。聞是音已得未曾有。即皆化作一萬華雲。一萬香雲一萬音樂雲一萬幢雲一萬蓋雲一萬歌贊雲。作是化已。即共往詣毗盧遮那菩薩所住宮殿。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欲申瞻覲而不得見。
第五依勸詣佛中。分五。一獻供不遇。
時有天子作如是言。毗盧遮那菩薩已從此沒。生於人間凈飯王家。乘栴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
二聞其所在。
時諸天子以天眼觀見菩薩身處在人間凈飯王家梵天欲天承事供養。
二觀見下生。
諸天子眾咸作是念。我等若不往菩薩所問訊起居。乃至一念於此天宮而生愛著。則為不可。時一一天子與十那由他眷屬欲下閻浮提。
四發心欲往。
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
第五教見佛儀。於中二。先教識受生。令舍曲見。後教發心悔過。令其必見。今初。由前不遇。後睹下生。不離有無。情存彼此。故示體用顯無生受生。文中有法喻合。法中先誡其曲見。後但下示其正見。是知佛化所生。非歿生也。
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菩薩摩訶薩入離垢三昧亦復如是。非眼所見而能處處示現受生。離分別除憍慢無染著。
二喻。三菩薩下合。於中先明法身無生。遍而叵見。而能下應無不生。即處處皆有。有感此中亦見。何須更下閻浮。離分別下顯應生之德。拂其諸見。以無分別智而生。非謂有選生處。雖處王宮而無憍慢。諸天圍繞而無染著。後文第二諸天子汝等應發下教發心悔過。中三。初標科意。二依科釋。初中分二。初標章。二釋相。今初標章。夫欲悔過。須識逆順十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隆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噁心遍布。六噁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畏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今此三段。文皆具有。而為次不同。向以起心之次第。此以勝劣言故。
諸天子。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今初標教誨中。文有四節。治其六失。一發菩提心。為懺所依。以是行本攝眾德故。首而明之。翻昔噁心遍布。自安危人。今悲覆法界。廣利有情。
凈治其意住善威儀。
二令凈三業為能懺體。凈治其意是意止行。住善威儀義通止作。謂當發露不覆瑕疵。及斷相續心。翻前六七。
悔除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
三令除業障。即惑業苦。業報二障。約因果分異。既懺報障。則怖畏惡道以翻不畏。天子新從彼來故不廣明。於煩惱中。利鈍分二。邪見斷善最可畏故。別明見障。又障所知亦見障故。余如別說。
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以盡法界眾生數等頭。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舌。以盡法界眾生數等善身業。善語業。善意業。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四運心普遍令無不盡。由昔起過既遍諸境。今悔昔非。故普運三業。等眾生界一一佛前及眾生前。皆發露懺悔。既人天凡聖皆對懺悔。則自克責。翻無慚愧。由意遍運。令身口遍。頭即頂禮。兼身為總五輪著地。此言遍者。為以何遍。故下次言善三業遍。此即修功補過。翻縱恣三業。
時諸天子聞是語已得未曾有。心大歡喜而問之言。菩薩摩訶薩云何悔除一切過惡。
第二征問其方。上言猶略。除義未盡。故次征之。
爾時天鼓以菩薩三昧力故。發聲告言。
第三如法正教。正教觀罪性空。兼顯妄計我人。撥無因果。外遇惡緣。
諸天子。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
次正說教誨。於中分五。一別觀業空。二總觀四障。三別觀見惑。四對業觀報。五總結懺益。今初。業為報因。三障首故。非先有體。不從十方來。正顯空義。但從顛倒生。釋空所以。由業障海從妄想生。故無自性。令此空慧與心相應。則決定無疑。能如是知。即名菩薩。
諸天子。如我天鼓說業說報。說行說戒。說喜說安。說諸三昧。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說我說我所。說眾生。說貪恚痴種種諸業。而實無我。無有我所。諸所作業六趣果報。十方推求。悉不可得。
二總觀四障。即天鼓說法無說喻。以喻俗有真無。先喻中初舉所治。謂業報二障。後說行等五。即是能治。謂行善。止惡。喜他。安他。住三昧。後諸佛下合。於中先隨俗說有。言我我所者即是見障。說貪恚痴即煩惱。後而實下勝義實無。有無二文三障影略。既無我所翻破第一妄計人我。
諸天子。譬如我聲不生不滅造惡諸天不聞餘聲。唯聞以地獄覺悟之聲。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非生非滅。隨有修集則受其報。
第三別破見惑。見惑深險故廣破之。文有三喻。一鼓無生滅隨聞喻。喻業雖無生。隨修感報。謂向觀業空。為遣執有。若謂為空。諸佛所不化。故今顯非斷無。翻破撥無因果。
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聲。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無有間斷。若來若去皆不可得。諸天子。若有去來則有斷常。一切諸佛皆不演說有斷常法。除為方便成熟眾生。
二聲無去來喻。喻歸中道。定有即常。定無則斷。俱亦是二。故雙破二見。顯離斷常。文中先喻。諸天子若有下合。若有可來即常。去而不來則斷。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
諸天子。譬如我聲。於無量世界隨眾生心皆使得聞。一切諸佛亦復如是。隨眾生心悉令得見。
三鼓聲隨心喻。喻佛由心見。遣其心外定執懺主。令其真念十方諸佛。翻破外遇惡緣。
諸天子。如有頗梨鏡名為能照。清凈鑒徹。與十世界其量正等。無量無邊諸國土中。一切山川一切眾生。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所有影像皆於中現。諸天子。於汝意云何。彼諸影像可得說言來入鏡中從鏡去不。答言不也。諸天子。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雖能出生諸業果報。無來去處。諸天子。譬如幻師幻惑人眼。當知諸業亦復如是。
第四對業觀報。文有二喻。一鏡像體虛喻。喻雖有而無。謂鏡像依鏡現。像非去來。報依業生何有去來。二幻師惑眼喻。喻業招報。雖無而有。又業亦如幻。又幻非有無。即中道矣。
若如是知。是真實懺悔。一切罪惡悉得清凈。
五總結懺益。可知。
上明從地獄來生天子聞法懺悔。
下明益。
說此法時。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兜率陀諸天子。得無生法忍。無量不思議阿僧祇六欲諸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發於無上菩提之意。
第六見聞益。前中二。先明餘眾益。以三昧力聲普聞故。
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迴向得十地故。獲諸力莊嚴三昧故。
次正辨當機益。於中二。先一重益。後其中香雲下展轉益。前中亦二。先得法益。後以眾生下見佛益。今初。皆有故字。義似牒前為因。則見佛為益。而前未有得十方地文。為何所牒。是以晉經皆無故字。應言聞說普賢廣大迴向故。便得十地。獲諸力莊嚴三昧。上句得位。下句成行。分得十力為莊嚴故。
以眾生數等清凈三業。悔除一切諸重障故。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七寶蓮華。一一華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諸菩薩一一隨好放眾生數等光明。彼光明中有眾生數等諸佛結跏趺坐。隨眾生心而為說法。而猶未現離垢三昧少分之力。爾時彼諸天子以上眾華。復於身上一一毛孔。化作眾生數等眾妙華雲。供養毗盧遮那如來。持以散佛。一切皆於佛身上住。
二明見佛益。中三。一明見因。二即見下正明見佛。三爾時下敬心興供。言以上者。上來持華詣佛猶未散故。毛孔出華者。已得地位故。華在最初故略舉之。上所持中有香蓋等。故下見香見蓋。並皆成益。
其諸香雲。普雨無量佛剎微塵數世界。若有眾生身蒙香者其身安樂。譬如比丘入第四禪。一切業障皆得消滅。
第二展轉益中二。一聞香益。二見蓋益。並依前供成。今初。有法喻合。法中由脫障故。得解脫樂。故喻四禪無八災患。
若有聞者。彼諸眾生於色聲香味觸其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貪行多者二萬一千。嗔行多者二萬一千。痴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
次合由滅障。故得凈善根。是為益相。文中先顯所滅。即八萬四千。古有二釋。一雲。眾生根本煩惱有十。然一惑力復各有十。即為一百。計應分為九品。但上品重故開為三品。中下輕故各為一品。合為五百。於內外境起。謂自五塵為內。以他五塵為外。一一各五百。即為五千。別迷四諦則成二萬。並本一千。則有二萬一千。依三毒等分成八萬四千。經文自具。余非經意。故不繁錄。
了知如是悉是虛妄。如是知已。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清凈善根。
後顯能滅。謂了惑本虛。居然不生。故晉經雲此諸煩惱皆悉除滅。除滅故清凈。惑亡智顯。即自在光明。善根成就。言香幢雲即九地善根。
若有眾生見其蓋者。種一清凈金網轉輪王一恆河沙善根。
第二見蓋益。於中二。先正明得益。次佛子住此下明攝化轉益。今初。准晉經雲。種一恆河沙轉輪聖王所植善根。所謂白凈寶網輪王等。是則多個輪王。非一輪王之多善也。梵本亦然。言一恆河沙者。謂從九地已前。乃至十住銅輪。以此十地所化分齊比前如恆河沙矣。故晉經雲。寶網輪王等。等取前也。
佛子。菩薩住此轉輪王位。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教化眾生。
第二攝化轉益中二。先明得益位。後佛子如得初禪下成得益。今初。有法喻合。法中直明攝化分齊。已如前釋。
佛子。譬如明鏡世界月智如來。常有無量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化現其身而來聽法。廣為演說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間斷。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
二喻中初化無間斷。喻上法中教化眾生。後若有聞名必生其國。喻下合中遇斯光明獲十地位。
菩薩安住清凈金網轉輪王位亦復如是。安住若有暫得遇其光明。必獲菩薩第十地位。以先修行善根力故。
後合中初總合。准晉經。亦復如是下有放曼陀羅自在光明之言。今經影在後喻合中。放摩尼髻清凈光明是也。若直雲得遇斯光。前文無放光處。為遇向耶。言得十地者。此品總有三重頓圓十地。故名展轉益。一諸天子聞鼓說法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出華蓋雲。見者得輪王位。即是十地。三輪王放光。遇者復得十地。此三位皆齊等。同時頓成各塵數多類。總是一隨好中一光之中所成之益。餘光好等彌更難說。言以先修行善根力者。顯頓益之因。因聞普法修普善故。
佛子。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所有宮殿。而得受於梵世安樂。得諸禪者悉亦如是。
第二成德益中先喻。後菩薩下合。喻意雲。欲界修得色定。以欲界眼見色界境。喻菩薩頓證。未轉凡身。見十地境。以法力故。是則三祇可一念而屆者。明一攝一切故。塵劫不窮一位者。明一切攝一故。如是遲速自在。是此圓教非余宗也。
菩薩摩訶薩住清凈金網轉輪王位。放摩尼髻清凈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第十地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清凈眼乃至十種清凈意。具足無量甚深三昧。成就如是清凈肉眼。
二合中。初正明得益。後佛子假使下顯境分齊。今初。言得菩薩第十地者。猶是牒前合中以德依地成。所以重牒。不然則成兩度放光各得十地矣。言成就如是清凈肉眼者。謂上諸德十眼。皆是凡身肉眼而成。故就結之。
佛子。假使有人以億那由他佛剎碎為微塵。一塵一剎。復以爾許微塵數佛剎碎為微塵。如是微塵悉置左手持以東行。過爾許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此微塵。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悉以集成一佛國土。
後顯境分齊者。即顯肉眼境界廣大。肉眼尚爾。余眼玄妙不可說也。文中二。初假設譬喻以顯境多。次正明能見。後結德有歸。初分三。初明一重廣大。
寶手。於汝意云何。如是佛土廣大無量可思議不。答曰不也。如是佛土廣大無量。希有奇特不可思議。若有眾生聞此譬喻能生信解。當知更為希有奇持。佛言。寶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記。決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獲如來無上智慧。
次問答顯廣。
寶手。設復有人以千億佛剎微塵數如上所說廣大佛土末為微塵。以此微塵依前譬喻一一下盡。乃至集成一佛國土復末為塵。如是次第展轉乃至經八十反。
三複積前數。重顯廣大。
如是一切廣大佛土所有微塵。菩薩業報清凈肉眼於一念中悉能明見。亦見百億廣大佛剎微塵數佛。如頗梨鏡清凈光明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
第二正明能見。先見前廣剎之塵。肉眼能見已是超勝。況一念耶。次亦見下明見多佛。後如頗梨下明見之相。無心無去來故。
寶手。如是皆是清凈金網轉輪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
第三結德有歸。歸輪王善。此品經來未盡。
上差別因果竟。
補義曰。此不思議法三品經。明差別因中修生妙覺之果德也。初不思議法。乃顯法身智身之德不可思議相海隨好二品。乃明報身之德不可思議。以因中一一行皆稱普法界而修故。今報相一一皆遍法界身。故云有十華藏世界微塵數大人相。其相如此。其身又可知矣。然一一相中具有多好。統論身相功德不可思議。難以名言。故姑舉足輪最下一相。此相具有多好。今舉一好中常放四十種光明。今只一光。下照地獄極苦眾生。離苦得生兜率陀天。聞天鼓說法。頓證十地。既證十地。即以所持香華蓋等供奉於佛。其有聞香見蓋者亦登十地。此第二轉登十地者放光。令遇光者亦證十地。如是三重頓圓十地之功德。皆依足下一好中所放光明之所成就。今以最下一好功德如此不可思議。況多好多相之功德耶。身光如此。況法身智光又可得而思議耶。此正法華所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此也。學佛法者。不知此三品之功德其說諸佛智慧。如以螢火照四天下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九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初來意者。先通後別。通謂二品明出現因果。故次來也。亦名平等因果。謂會前差別因成此普賢之圓因。會差別果成性起出現之果。又前約修生。此約修顯故。若爾何以更無別問。復何以差別果終而無瑞證。平等因竟便有瑞耶。即以此義顯是會前。若更別問便有隔絕。欲會前故不以瑞隔。普法希奇。因果各瑞。又前應有瑞。經來未盡所以無耳。別謂此品先因後果義次第故。亦遠答第二會初所行問。及不思議品念請本願問。故前雖已答。下二深妙。故重明之。亦猶相海隨好。而妙中之妙。古德別為一段因果。二釋名者。初通顯二品義。名依性起修。依性起用。差別相盡。因果體均。故云平等因果。又因是果因量周法界。果是果果境界如空。因果俱盡未來利樂含識。故名出現。別則品名普賢。即標人顯法。明此行法非次第法。行者顯法非人。品明所行。非說人體。德周法界為普。至順調善曰賢。依性造修曰行。然普賢行諸經多有其名。品中雖廣。今略顯十義以表無盡。一所求普。謂要求證一切如來平等所證故。二所化普。一毛端處有多眾生。皆化盡故。三所斷普。無有一惑而不斷故。四所行事行普。無有一行而不行故。五所行理行普。即上事行皆徹理源。性具足故。六無礙行普。上二交徹故。七融通行普。隨一一行融攝無盡故。八所起用普。用無不能。無不周故。九所行處普。上之諸門遍帝網剎而修行故。十所行時普。窮三際時念劫圓融無竟期故。上之十行參而不雜。涉而重重。故善財入普賢一毛。所得法門過諸善友。不可說倍。又上十行。通收為二。若位後普賢。則得果不舍因。窮徹未際。為普賢行。以人彰法。則普賢之行。若位前位中普賢則以德成人。但修普行即曰普賢。亦則普賢即行。但從行得名。若獨位後普賢之行。無施下位。廣釋普賢如初會辨。三宗趣者。亦先通後別。通以二品明平等因果為宗。會前差別為趣。別以此品明平等圓因為宗。成平等果無二為趣。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大眾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隨眾生根器所宜。略說如來少分境界。何以故。諸佛世尊為諸眾生無智作惡。計我我所執著於身。顛倒疑惑邪見分別。與諸結縛恆共相應。隨生死流遠如來道。故出興於世。
文中二。此品辨因。後品明果。前中亦二。先長行直明。後以偈重頌。前中又二。先正說。後瑞證。今初亦二。先明說因。後佛子我不見下正陳今義。前中亦二。先標前少說。後征釋所由。今初。普賢說者。以人表法故。言如向者一近指向前隨好品。為障重地獄眾生。略說隨好少分用故。廣說難思。二通指前所說之果為少分境。果海絕言故。三遠通差別因果。雖有圓融之義。以五位漸次因果殊分逐機就病未盡法源。故名少分。則顯下平等因果逐法性說因果圓融名廣大說。二征釋中征意雲。何以前名少說。釋文二意。一者成上諸佛所以出世者。以眾生有無明等十過未宜廣說。故先明差別等。二者生後。謂眾生既過滋多。障累無盡。則一治一切治。一現一切現。眾生無盡。因果亦窮來際。前之所隨由未盡故。言十過者。一者無明。二惡作行。此二為總。次六皆無明。三計我我所。四著身見故。六地雲。世間受身皆由著我。五三倒四倒等。不能決斷。六乖僻正理。七遍計分別。八結縛恆隨。九隨生死流。義通業苦。因流果流故。十遠如來行邪徑故。此結成其失。結縛等名。如常所辨。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嗔心者。
第二正陳普賢行中二。先明所治廣多。後是故諸菩薩下能治深妙。今初既一惑成百萬障。則一障一切障。則惑惑皆然。今從眾說。文中三。初標。次征釋。後結成。今初標。嗔最重。除嗔之外。更遍推求。無有一惡如嗔之重。故晉經雲是一嗔心一切惡中無過此惡。決定毗尼經雲菩薩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以違害大悲莫過此故。言於他菩薩者。若於菩薩起嗔。其過尤重。以令菩薩廢大行故。是以大般。若中。天魔見諸菩薩互相是非。過常大喜。
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於余菩薩起嗔恚心。即成就百千萬障門故。
二征釋。釋中二。一總顯。
何等為百萬障。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凈世界障。生諸惡趣障。生諸難處障。多諸疾病障。多被謗毀障。生頑鈍諸趣障。壞失正念障。闕少智慧障。眼障。耳障。鼻障。舌障。身障。意障。惡知識障。惡伴黨障。樂習小乘障。樂近凡庸障。不信樂大威德人障。樂與離正見人同住障。生外道家障。住魔境界障。離佛正教障。不見善友障。善根留難障。增不善法障。得下劣處障。生邊地障。生惡人家障。生惡神中障。生惡龍惡夜叉惡乾闥婆惡阿修羅惡迦樓羅惡緊那羅惡摩睺羅伽惡羅剎中障。不樂佛法障。習童蒙法障。樂著小乘障。不樂大乘障。性多驚怖障。心常憂惱障。愛著生死障。不專佛法障。不喜見聞佛自在神通障。不得菩薩諸根障。不行菩薩凈行障。退怯菩薩深心障。不生菩薩大願障。不發一切智心障。於菩薩行解怠障。不能凈治諸業障。不能攝取大福障。智力不能明利障。斷於廣大智慧障。不護持菩薩諸行障。樂誹謗一切智語障。遠離諸佛菩提障。樂住眾魔境界障。不專修佛境界障。不決定發菩薩弘誓障。不樂與菩薩同住障。不求菩薩善根障。性多見疑障。心常愚闇障。不能行菩薩平等施故起不舍障。不能持如來戒故起破戒障。不能入堪忍門故起愚痴惱害嗔恚障。不能行菩薩大精進故起懈怠垢障。不能得諸三昧故起散亂障。不修治般若波羅蜜故起惡慧障。於處非處中無善巧障。於度眾生中無方便障。於菩薩智慧中不能觀察障。於菩薩出離法中不能了知障。不成就菩薩十種廣大眼故眼如生盲障。耳不聞無礙法故口如啞羊障。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壞障。不能辨了眾生語言故成就舌根障。輕賤眾生故成就身根障。心多狂亂故成就意根障。不持三種律儀故成就身業障。恆起四種過失故成就語業障。多生貪嗔邪見故成就意業障。賊心求法障。斷絕菩薩境界障。於菩薩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於菩薩出離道中心生懶惰障。於菩薩智慧光明門中心生止息障。於菩薩念力中心生劣弱障。於如來教法中不能住持障。於菩薩離生道不能親近障。於菩薩無失壞道不能修習障。隨順二乘正位障。遠離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
次征列。標雖百萬。略列百門。古人寄位分五以釋。非不有理。如賊心求法。豈獨障於地耶。是知通障一切。信尚不起。況後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能障同所。亦皆無盡。故知百萬猶是略明。
佛子。若菩薩於諸菩薩起一嗔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為大過惡如諸菩薩於余菩薩起嗔心者。
三結成。
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
第二能治深妙中二。先正顯。後結勸。今初。文有六位。位各十行。初一始修。後五成益。後五段展轉依初。是為初即攝後。一治一切治也。說有前後。得即一時。今初分二。先標舉勸修。
何等為十。所謂心不棄捨一切眾生。於諸菩薩生如來想。永不誹謗一切佛法。知諸國土無有窮盡。於菩薩行深生信樂。不舍平等虛空法界菩提之心。觀察菩提入如來力。精勤修習無礙辯才。教化眾生無有疲厭。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是為十。
後征列及結。於中十法攝為五對。辨五種修。初二約人明謙敬修。敬上愛下故。次二約法明真正修。順教知事故。次二約心行明廣大修。樂大行大心故。次二約智明增勝修。內入果智。外起勝辨故。後二約悲願明長時修。眾生無盡悲化不疲。世界無邊。願住不著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十法已。則能具足十種清凈。何等為十。所謂通達甚深法清凈。親近善知識清凈。護持諸佛法清凈。了達虛空界清凈。深入法界清凈。觀察無邊心清凈。與一切菩薩同善根清凈。不著諸劫清凈。觀察三世清凈。修行一切諸佛法清凈。是為十。
第二清凈者。依前正修行時成離染故。文中二。初躡前起後。後征數列名。下皆仿此。列中十句。次第從前十句而成。一由不舍眾生故達深法凈。以眾生皆有佛性。即妄而真。為深法故。二由敬上故能近。三由不謗故能護。四由知無盡故了如空。五由菩薩行不離法界。故深入。六知菩提心等虛空故無邊。七觀察菩薩皆同此觀能入佛力故名為根。八精修不懈故不著劫數。九由化無厭故觀三世眾生化未化等。十由願住世界。能修一切佛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法已。則具足十種廣大智。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眾生心行智。知一切眾生業報智。知一切佛法智。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理智。知一切陀羅尼門智。知一切文字辯才智。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辭辯善巧智。於一切世界中普現其身智。於一切眾會中普現影像智。於一切受生處中具一切智智。是為十。
第三廣大智者。垢染既拂。本智自明。稱性相知。故云廣大。亦從前十及次十而成。可以意得。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智已。則得入十種普入。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眾生身。不可說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說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不可說處入一處一處入不可說處。不可說根入一根一根入不可說根。一切根入非根非根入一切根。一切想入一想一想入一切想。一切言音入一言音一言音入一切言音。一切三世入一世一世入一切三世。是為十。
第四普入者。事隨理融。本來即入。智了法爾。無境不通。故身心皆入。亦從前三生。可以意得。非根者。境識及理皆非根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已。則住十種勝妙心。何等為十。所謂住一切世界語言非語言勝妙心。住一切眾生想念無所依止勝妙心。住究竟虛空界勝妙心。住無邊法界勝妙心。住一切深密佛法勝妙心。住甚深無差別法勝妙心。住除滅一切疑惑勝妙心。住一切世平等無差別勝妙心。住三世諸佛平等勝妙心。住一切諸佛力無量勝妙心。是為十。
第五勝妙心者。由前知法本融。則事理無礙。應機成益。名勝妙心。從前四生。亦可意得。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種勝妙心已。則得十種佛法善巧智。何等為十。所謂了達甚深佛法善巧智。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明了差別佛法善巧智。悟解無差別佛法善巧智。深入莊嚴佛法善巧智。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知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以自心自力於一切佛法不退轉善巧智。是為十。
第六善巧智者。由上理事無礙。今則權實決斷。名善巧智。有十一句。後二合一。余皆如次。從前十成。一即亡言言為甚深。二無依故廣大。三如依空生色。故能說種種。四住無二邊故故證平等。五了種智深密故了差別。六無差全同。七若無礙惑。則佛法莊嚴。八以平等成一方便。七三世法約差別門。為無量方便。十由住佛力。得知佛無邊自力不退。從前十既爾從前四段亦然。如是展轉不離始修。故隨一法。具一切矣。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法已。咸應發心恭敬受持。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得具足一切佛法。悉與三世諸佛法等。
第二結勸。一行能具一切。故疾得菩提。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雨出過諸天一切華雲。香雲。末香雲。衣蓋幢幡。摩尼寶等。及以一切莊嚴具雲。雨眾妓樂雲。雨諸菩薩雲。雨不可說如來色相雲。雨不可說讚歎如來善哉雲。雨如來音聲充滿一切法界雲。雨不可說莊嚴世界雲。雨不可說增長菩提雲。雨不可說光明照耀雲。雨不可說神力說法雲。如此世界四天下菩提樹下菩提場菩薩宮殿中見於如來成等正覺演說此法。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大文第二證成中二。初現瑞證。先此界。後如此下結通。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過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來詣此土。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此諸佛如來最大誓願授記深法。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賢。各從普勝世界普幢自在如來所來詣此土。悉以佛神力故。於一切處演說此法。如此眾會如是所說。一切平等無有增減。我等皆承佛威神力。來此道場為汝作證。如此道場我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作證。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二諸菩薩證。亦先此土。後如此下結通。言授記深法者。少用功力即得菩提故。同名普賢者。皆有此行故。普勝世界者。依此普法最為勝故。普幢自在者。此行成果高出無礙故。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自善根力。觀察十方洎於法界。欲開示菩薩行。欲宣說如來菩提界。欲說大願界。欲說一切世界劫數。欲明諸佛隨時出現。欲說如來隨根熟眾生出現令其供養。欲明如來出世功不唐捐。欲明所種善根必獲果報。欲明大威德菩薩為一切眾生現形說法令其開悟。而說頌言。
第二以偈重顯中二。先敘述。後正頌。先說儀。後欲開說意。此有十意。偈中並具。文顯可知。
汝等應歡喜 舍離於諸蓋 一心恭敬聽 菩薩諸願行
第二正頌中。百二十一頌。分二。前二十四顯說分齊。余皆正辨普賢行相。此是伽陀。與前長行綺互共顯普賢之行。前是略明十法展轉相生。此則廣顯諸門略無展轉。文前多顯體。此多辨用。前中二。初一誡聽許說。
往昔諸菩薩 最勝人師子 如彼所修行 我當次第說 亦說諸劫數 世界並諸業 及以無等尊 於彼而出興 如是過去佛 大願出於世 云何為眾生 滅除諸苦惱 一切論師子 所行相續滿 得佛平等法 一切智境界 見於過去世 一切人師子 放大光明網 普照十方界 思惟發是願 我當作世燈 具足佛功德 十力一切智 一切諸眾生 貪恚痴熾然 我當悉救脫 令滅惡道苦 發如是誓願 堅固不退轉 具修菩薩行 獲十無礙力 如是誓願已 修行無退怯 所作皆不虛 說名論師子
余正示分齊。於中二。前九頌許說過去菩薩行。
於一賢劫中 千佛出於世 彼所有普眼 我當次第說 如一賢劫中 無量劫亦然 彼未來佛行 我當分別說 如一佛剎種 無量剎亦然 未來十力尊 諸行我今說
次於一賢劫下。許說三世佛菩薩行。於中二。前三偈舉說時處。前二時。後一處。
諸佛次興世 隨順隨名號 隨彼所得記 隨其所壽命 隨所修正法 專求無礙道 隨所化眾生 正法住於世 隨所凈佛剎 眾生及法輪 演說時非時 次第凈群生 隨諸眾生業 所行及信解 上中下不同 化彼令修習 入於如是智 修其最勝行 常作普賢業 廣度諸眾生 身業無障礙 語業悉清凈 意行亦如是 三世靡不然 菩薩如是行 究竟普賢道 世生凈智日 普照於法界 未來世諸劫 國土不可說 一念悉了知 於彼無分別 行者能趣入 如是最勝地 此諸菩薩法 我當說少分 智慧無邊際 通達佛境界 一切皆善入 所行不退轉 具足普賢慧 成滿普賢願 入於無等智 我當說彼行
後十一偈明所說行。於中前諸佛出世行。即普賢行。故名因果圓融。後七菩薩三輪願智行。即普賢行。
於一微塵中 悉見諸世界 眾生若聞者 迷亂心發狂 如於一微塵 一切塵亦然 世界悉入中 如是不思議 一一塵中有 十方三世法 趣剎皆無量 悉能分別知 一一塵中有 無量種佛剎 種種皆無量 於一靡不知 法界中所有 種種諸異相 趣類各差別 悉能分別知
第二正顯普賢行。九十七頌。分二。初六十七頌明即悲大智行。後未安者下三十頌。明即智大悲行。今初。有十種行。一初五頌明入帝網行。
深入微細智 分別諸世界 一切劫成壞 悉能明了說 知諸劫修短 三世即一念 眾行同不同 悉能分別知 深入諸世界 廣大非廣大 一身無量剎 一剎無量身 十方中所有 異類諸世界 廣大無量相 一切悉能知 一切三世中 無量諸國土 具足甚深智 悉了彼成敗 十方諸世界 有成或有壞 如是不可說 賢德悉深了 或有諸國土 種種地嚴飾 諸趣亦復然 斯由業清凈 或有諸世界 無量種雜染 斯由眾生感 一切如其行 無量無邊剎 了知即一剎 如是入諸剎 其數不可知 一切諸世界 悉入一剎中 世界不為一 亦復無雜亂 世界有仰覆 或高或復下 皆是眾生想 悉能分別知 廣博諸世界 無量無有邊 知種種是一 知一是種種 普賢諸佛子 能以普賢智 了知諸剎數 其數無邊際 知諸世界化 剎化眾生化 法化諸佛化 一切皆究竟 一切諸世界 微細廣大剎 種種異莊嚴 皆由業所起 無量諸佛子 善學入法界 神通力自在 普遍於十方 眾生數等劫 說彼世界名 亦不能令盡 唯除佛開示
第二有十七偈頌深入時處微細行。
世界及如來 種種諸名號 經於無量劫 說之不可盡 何況最勝智 三世諸佛法 從於法界生 充滿如來地 清凈無礙念 無邊無礙慧 分別說法界 得至於彼岸
第三有三頌明了佛心秘密行。前一偈半攝前起後。後一偈半正顯難了能了。
過去諸世界 廣大及微細 修習所莊嚴 一念悉能知 其中人師子 修佛種種行 成於等正覺 示現諸自在 如是未來世 次第無量劫 所有人中尊 菩薩悉能知 所有諸行願 所有諸境界 如是勤修行 於中成正覺 亦知彼眾會 壽命化眾生 以此諸法門 為眾轉法輪 菩薩如是知 住普賢行地 智慧悉明了 出生一切佛 現在世所攝 一切諸佛土 深入此諸剎 通達於法界 彼諸世界中 現在一切佛 於法得自在 言論無所礙 亦知彼眾會 凈土應化力 盡無量億劫 常思惟是事 調御世間尊 所有威神力 無盡智慧藏 一切悉能知
第四有十偈。了三世佛攝化行。
出生無礙眼 無礙耳鼻身 無礙廣長舌 能令眾歡喜 最勝無礙心 廣大普清凈 智慧遍充滿 悉知三世法
第五有二偈六根無礙行。
善學一切化 剎化眾生化 世化調伏化 究竟化彼岸 世間種種別 皆由於想住 入佛方便智 於此悉明了 眾會不可說 一一為現身 悉使見如來 度脫無邊眾
第六有三偈如化無方行。
諸佛甚深智 如日出世間 一切國土中 普現無休息 了達諸世間 假名無有實 眾生及世界 如夢如光影 於諸世間法 不生分別見 善離分別者 亦不見分別 無量無數劫 解之即一念 知念亦無念 如是見世間 無量諸國土 一念悉超越 經於無量劫 不動於本處 不可說諸劫 即是須臾頃 莫見修與短 究竟剎那法 心住於世間 世間住於心 於此不妄起 二非二分別 眾生世界劫 諸佛及佛法 一切如幻化 法界悉平等 普於十方剎 示現無量身 知身從緣起 究竟無所著 依於無二智 出現人師子 不著無二法 知無二非二
第七有十偈。三世間自在行。此中玄妙宜審思之。
了知諸世間 是焰如光影 如響亦如夢 如幻如變化 如是隨順入 諸佛所行處 成就普賢智 普照深法界 眾生剎染著 一切皆舍離 而興大悲心 普凈諸世間 菩薩常正念 論師子妙法 清凈如虛空 而興大方便 見世常迷倒 發心咸救度 所行皆清凈 普遍諸法界 諸佛及菩薩 佛法世間法 若見其真實 一切無差別
第八有六偈。別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
如來法身藏 普入世間中 雖在於世間 於世無所著 譬如清凈水 影像無來去 法身遍世間 當知亦如是 如是離染著 身世皆清凈 湛然如虛空 一切無有生 知身無有盡 無生亦無滅 非常非無常 示現諸世間 除滅諸邪見 開示於正見 法性無來去 不著我我所
第九有五偈。明非身示身行。法身藏者。即前藏身普賢菩薩自體遍言。亦同此也。
譬如工幻師 示現種種事 其來無所從 去亦無所至 幻性非有量 亦復非無量 於彼大眾中 示現量無量 以此寂定心 修習諸善根 出生一切佛 非量非無量 有量及無量 皆悉是妄想 了達一切趣 不著量無量 諸佛甚深法 廣大深寂滅 甚深無量智 知甚深諸趣 菩薩離迷倒 心凈常相續 巧以神通力 度無量眾生
第十有六偈。非量示量行。
未安者令安 安者示道場 如是遍法界 其心無所著 不住於實際 不入於涅槃 如是遍世間 開悟諸群生 法數眾生數 了知而不著 普雨於法雨 充洽諸世間 普於諸世界 念念成正覺 而修菩薩行 未曾有退轉
大文第二即智之悲行。中亦有十行。一初四偈。無住攝化行。
世間種種身 一切悉了知 如是知身法 則得諸佛身 普知諸眾生 諸劫及諸剎 十方無涯際 智海無不入 眾生身無量 一一為現身 佛身無有邊 智者悉觀見 一念之所知 出現諸如來 經於無量劫 稱揚不可盡
二有四偈。非身現身行。
諸佛能現身 處處般涅槃 一念中無量 舍利各差別
三有一偈分布舍利行。
如是未來世 有求於佛果 無量菩提心 決定智悉知 如是三世中 所有諸如來 一切悉能知 名住普賢行
四有一偈知佛大心行。
如是分別知 無量諸行地 入於智慧行 其輪不退轉 微妙廣大智 深入如來境 入已不退轉 說名普賢慧 一切最勝尊 普入佛境界 修行不退轉 得無上菩提
五有三偈。法輪深入行。
無量無邊心 各各差別業 皆由想積集 平等悉了知 染污非染污 學心無學心 不可說諸心 念念中悉知 了知非一二 非染亦非凈 亦復無雜亂 皆從自想起 如是悉明見 一切諸眾生 心想各不同 起種種世間 以如是方便 修諸最勝行 從佛法化生 得名為普賢
六有五偈。了知根器行。
眾生皆妄起 善惡諸趣想 由是或生天 或復墮地獄 菩薩觀世間 妄想業所起 妄想無邊故 世間亦無量 一切諸國土 想網之所現 幻網方便故 一念悉能入
七有三偈。了世業惑行。
眼耳鼻舌身 意根亦如是 世間想別異 平等皆能入 一一眼境界 無量眼皆入 種種性差別 無量不可說 所見無差別 亦復無雜亂 各隨於自業 受用其果報 普賢力無量 悉知彼一切 一切眼境界 大智悉能入 如是諸世間 悉能分別知 而修一切行 亦復無退轉
八有五偈。了達根境無礙行。
佛說眾生說 及以國土說 三世如是說 種種悉了知
九有一偈。知四種說法行。而剎說等者。略有三義。一約通力。二約融通。一說一切說故。三約顯理。是說菩薩觸境皆了知故。則觸類成教。如香飯等。
過去中未來 未來中現在 三世互相見 一一皆明了 如是無量種 開悟諸世間 一切智方便 邊際不可得
十末後二偈。三世攝行。
已上一品平等因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
初來意者。前品明稱果之因。此品辨如因之果。體雖平等。不壞二相。先因後果。義次第故。亦為答前不思議品出現念故。答第二會所行問故。二釋名者。如來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身之通稱。出現是依人之法。果用化用之別。總明如來。雖見上文。對出現故。重辨十身皆有出現。且寄三身以明。然來即出現。為分人法曉喻分明。故重辨之。若依法身。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理常現。名為出現。故文雲普現一切而無所現。又雲體性平等不增減等。若依報身。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本性功德一時頓顯。名為出現。故文雲如來成正覺時於一切義無所疑惑。普見一切眾生成正等覺。若依化身。則乘薩婆若乘。來化眾生。故曰如來。則應機大用一時出現。文雲以本願力現佛身。令見如來大神變。又雲隨其所能隨其勢力。於菩提樹下以種種身成等正覺。今以新佛舊成曾無二體。新成舊佛。法報似分。無不應時故即真而應。應隨性起故即應而真。三佛圓融。十身無礙。故辨應現。即顯真成。是以晉名性起。性字雖是義加。未爽通理。以應雖從緣不違性故。無不從此法界流故。以凈奪染。性即起故。若離於緣。性叵說故。下加性起菩薩。表所說故。妄雖即性。不順性故。今以起義多含。直雲出現。從性從因從真從感。皆出現故。若唯辨應身出現。非唯失前二義。亦未足顯深。何能融前差別之果。若以來為現義。則如來即出現。持業釋也。若分人法三。皆如來之出現故。第三宗趣。平等出現為宗。融差別果為趣。
爾時世尊從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來出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其光普照十方盡虛空法界一切世界右繞十匝。顯現如來無量自在。覺悟無數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映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已。而來右繞菩薩眾會。
第四正釋文。通品大文分七。一加分。二本分。三請分。四說分。五顯名受持分。六表瑞證成分。七偈頌總攝分。今初有二。先毫光加請主。後口光加說主。前中三。初光。次加。後益。光中有十。分三。初光出處。眉間者表證通。離有無二邊故。表無住道。離真應二邊故。白毫者表所出現。性無垢故。能詮出現諸教本故。二放大下辨光名體。如所說故。三無量下八段。皆是光業。初眷屬光。即是因業。總攝諸法。皆此生故。四其光下舒業。五顯現下敬業。六覺悟下覺樂。七除滅下正業。八映蔽下障伏業。九顯示下示現業。十作是下卷業。
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
二正明加相。所以加此菩薩者。如名所顯故。性有二義。一種性義。因所起故。二法性義。若真若應皆此生故。亦有釋雲。此之妙德即是文殊。說此法門。加性起稱。此釋無違大理。以文殊大智為能顯。普賢法界為所顯。共成毗盧遮那之出現故。亦是解行滿故。佛出現也。從頂入者是加持相。妙智之極方能顯故。
時此道場一切大眾身心踴躍生大歡喜。作如是念甚奇希有。今者如來放大光明必當演說甚深大法。
三加益中二。先大眾同欣。知法將被故。
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於蓮華座上。偏袒右肩右跽合掌一心向佛而說頌言。
一爾時下妙德領旨。知令法主故。於中二。先長行。身心致敬。跽者跪也。
正覺功德大智出 普達境界到彼岸 等於三世諸如來 是故我今恭敬禮 已升無相境界岸 而現妙相莊嚴身 放於離垢千光明 破魔軍眾咸令盡 十方所有諸世界 悉能震動無有餘 未曾恐怖一眾生 善逝威神力如是 虛空法界性平等 已能如是而安住 一切含生無數量 咸令滅惡除眾垢 苦行勤勞無數劫 成就最上菩提道 於諸境界智無礙 與一切佛同其性
後偈頌讚請。十偈分二。前五贊。後五請。前中初一總贊申敬。餘四別贊放光。中有贊因贊果贊用等。
導師放此大光明 震動十方諸世界 已現無量神通力 而復還來入我身 決定法中能善學 無量菩薩皆來集 令我發起問法心 是故我今請法主 今此眾會皆清凈 善能度脫諸世間 智慧無邊無染著 如是賢勝咸來集 利益世間尊導師 智慧精進皆無量 今以光明照大眾 令我問於無上法 誰於大仙深境界 而能真實具開演 誰是如來法長子 世間尊導願顯示
後五中。初一自敘得益。即是領旨。次偈領眾意請。次偈嘆眾堪聞。次偈敘佛令請。後偈正說主。已領佛意。故不請佛。
爾時如來。即於口中放大光明名無礙無畏。百千億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盡虛空等法界一切世界右繞十匝。顯現如來種種自在。開悟無量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映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已。而來右繞菩薩眾會。入普賢菩薩摩訶薩口其光入已。普賢菩薩身及師子座。過於本時及諸菩薩身座百倍。唯除如來師子之座。
第二口光加說主者。示所請故。文中三。初光次加後益。今初亦十。一出處。口放者表教導傳通故。二光名令得無礙辯。不畏大眾及深理故。余如前辯。二入普下加中入口者。教以口傳故。如佛說故。加普賢者。是普賢行之果故。所證法界由理顯故。三其光入下明益中。唯除如來揀師資故。
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佛所示顯廣大神變。令諸菩薩皆生歡喜。不可思議。世莫能知。是何瑞相。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我於往昔見諸如來應正等覺。示現如是廣大神變。即說如來出現法門。如我惟忖。今現此相當說其法。說是語時一切大地悉皆震動。出生無量問法光明。
第二爾時下本分中三。初征事而問。次引例以答。答前是本。後說是語已下表瑞證成。顯說希奇。才問其名已有徵故。大地動者。大法將顯。大惑將傾故。出聞光者。宜加智慧。助發請故。
時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法。願為我說。佛子。此諸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眾會。皆久修凈業念慧成就。到於究竟大莊嚴岸。具一切佛威儀之行。正念諸佛未曾忘失。大悲觀察一切眾生。決定了知諸大菩薩神通境界。已得諸佛神力所加。能受一切如來妙法。具如是等無量功德。皆已來集。佛子。汝已曾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所承事供養。成就菩薩最上妙行。於三昧門皆得自在。入一切佛秘密之處。知諸佛法斷眾疑惑。為諸如來神力所加。知眾生根隨其所樂。為說真實解脫之法。隨順佛智演說佛法到於彼岸。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善哉佛子。願說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法。身相言音。心意境界。所行之行。成道轉法輪。乃至示現入般涅槃。見聞親近所生善根。如是等事願皆為說。
第三請分中有長行與偈。前中四。一總舉法請。二佛子此諸下嘆眾生堪聞。二佛子汝已下嘆說主具德。四善哉下標章別請。前二可知。三中別嘆十事。一供多佛。必曾聞故。二成妙行。曾已修故。三定自在。有所依故。四親證入故。五知教道故。六除他疑故。七上力加故。八審根器故。九能隨說故。十順智到彼岸。得意深故。有如是下總結。既有說德。堪宜說故。第四標章別請中初, 句贊善。躡前三段。後列十事以顯無盡。一如來出現之法。此是總相總集多緣成出現法。法含軌持。餘九是別。初三即三業秘密。四境即智之所緣。亦分齊境。五依境修行。通因通果。六成菩提道。七成轉法輪。八應必是涅槃。九若存若亡。見聞皆益。備斯九事。一化始終。如是下結。
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欲重明此義。向普賢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無礙大智慧 善覺無邊平等境 願說無量佛所行 佛子聞已皆欣慶 菩薩云何隨順入 諸佛如來出興世 云何身語心境界 及所行處願皆說 云何諸佛成正覺 云何如來轉法輪 云何善逝般涅槃 大眾聞已心歡喜 若有見佛大法王 親近增長諸善根 願說彼諸功德藏 眾生見已何所獲 若有得聞如來名 若現在世若涅槃 於彼福藏生深信 有何等利願宣說 此諸菩薩皆合掌 瞻仰如來仁及我 大功德海之境界 凈眾生者願為說 願以因緣及譬喻 演說妙法相應義 眾生聞已發大心 疑盡智凈如虛空 如遍一切國土中 諸佛所現莊嚴身 願以妙音及因喻 示佛菩提亦如彼 十方千萬諸佛土 億那由他無量劫 如今所集菩薩眾 於彼一切悉難見 此諸菩薩咸恭敬 於微妙義生渴仰 願以凈心具開演 如來出現廣大法
三有五偈。嘆德勸請。通頌後三段。於中初偈總贊請。次二偈勸說之方。以法深難領。故請因喻。次一偈半嘆眾堪聞。末後半偈結請所說。凈心。無所說過。具演文義周圓。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如來性起妙德等諸菩薩大眾言。佛子。此處不可思議。
第四說分。大分為二。初別答十問。後佛子如來以一切譬下總以結酬。今初十段答前十問。各有長行偈頌。一一具十。今初答出現之法。長行中二。初標告嘆深。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
二所謂下隨義別顯。於中三。初法說深廣。酬前因緣。二佛子譬如下喻明深廣。雙酬因喻。三佛子至知如來出現下總結成益。結上十喻。初中分三。謂標釋結。今總多因成出現果。
何以故。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二何以下釋。於中二。先征以總釋。後何等為下征數別明。今初。先返釋緣。約能成之緣事。即所成因體。後以十下順釋。向言無量。乃是總相。今明有十個無量。以顯無盡。理實則有百千阿僧祇數無量。此十無量皆遍十喻。言百千者。古人云以十無量入中十喻成百。以後結中十句一一結前百門為千。其中更有別義。方成無量。今以下。列十中門門皆雲無量。則不相入。是知百千之言。但是數之總稱。
何等為十。所謂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所成故。過去無量清凈殊勝志樂所成故。過去無量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成故。過去無量相續行願所成故。過去無量修諸福智心無厭足所成故。過去無量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所成故。過去無量智慧方便清凈道所成故。過去無量清凈功德藏所成故。過去無量莊嚴道智所成故。過去無量通達法義所成故。
二征數別明中一始發大心。誓期出現故。此心何相。二明上求勝志。三明下化慈悲。四行以續願。此行謂何。五明不出福智。六別顯福嚴。七別明智嚴。八凈前功德。九嚴前智慧。所謂方便道。教道。證道。無住道。正道。助道。一道。二道等。皆莊嚴故。十窮究法源。真實智故。
佛子。如來無量阿僧祇法門圓滿成於如來。
三結中。既皆昔因多法圓滿。令二利果一時出現。故出現言通真通應。
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緣無量事方乃得成。
第二喻明深廣中十喻。各三。謂喻合結。喻酬譬喻。合酬因緣。故文雲。非以一緣一事而得出現。又前法說多約法因。此中合文多約現緣。十中一大興造喻。此喻為總。總喻眾緣以成出現。故云以無量緣等。下說雲雨皆此所霔。初喻中四。一總辨多總。二別顯緣相。三顯彼因起。四性相結成。今初。先返後順。緣即因緣。如眾生業及風雨等。事即事相。謂如所持水及宮殿等。
所謂興布大雲。降霔大雨。四種風輪相續為依。其四者何。一名能持。能持大水故。二名能消。能消大水故。三名建立。建立一切諸處所故。四名莊嚴。莊嚴分布咸善巧故。
二別顯中。先雲雨上霔。後風輪下持。一能持者。若無此輪而無停處。二水若不減礙起天宮。三水雖已減假此成立。謂減一節水起一重天。如嚴冬急流重重冰結。四雖起總處。無別莊嚴。故須第四。
如是皆由眾生共業及諸菩薩善根所起。令於其中一切眾生各隨所宜而得受用。
三顯彼因起。謂上雲等略由二因。一眾生外增上業。言共業者。謂多有情應生此界。共業同變。於中有四句。謂共中共等。二菩薩善根。此有二意。一約同居。謂地前菩薩。二約能化。謂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等。便修彼因以助彼國。故有眾生類即菩薩佛國。令於其中下顯受用果。謂先成器界。後成眾生。依之而住。各隨所宜者。謂水族眾生得水受用等。又人羅剎宮殿無礙。菩薩眾生凈穢同居。
佛子。如是等無量因緣。乃成三千大千世界。法性如是。無有生者。無有作者。無有知者。無有成者。然彼世界而得成就。
第四性相結成。中先結前生後。後法性如是下正結。此句為總。此法性言通於性相。無有生下別顯性定。亦遮妄計。謂非冥性微塵等生。非自在梵王等作。無神我能知。上三顯能作。空無有成者顯所作。空雖能所俱空。不礙相有。故云而得成就。如是無礙。為法性如是。
如來出現亦復如是。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因緣無量事相。乃得成就。所謂曾於過去佛所聽聞受持大法雲雨。因此能起如來四種大智風輪。何等為四。一者念持不忘陀羅尼大智風輪。能持一切如來大法雲雨故。二者出生止觀大智風輪。能消竭一切煩惱故。三者善巧迴向大智風輪。能成就一切善根故。四者出生離垢差別莊嚴大智風輪。令過去所化一切眾生善根清凈。成就如來無漏善根力故。如來如是成等正覺。法性如是。無生無作。而得成就。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一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次合中。略不合第三顯彼所因。以次下二喻各別合故。合四輪中前三是因。後一二利果滿。因圓果滿。佛出現故。一品之內。多以依喻正者。非唯義類相似。實則外由內變。故令外器全似於內。是以上雲菩薩善根所起。眾生共業所生等。
複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將欲成時。大雲降雨名曰洪霔。一切方處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大千界將欲成時。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法雲。雨大法雨。名成就如來出現。一切二乘心志狹劣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諸大菩薩心相續力。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二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洪霔大千喻。此之雲雨。即前喻中興雲降雨。正喻法門廣大難知。周十方故。言心相續力者。若約信受。但是圓機。堅種相續。能受深旨。若約具受。則八地已上得無盡陀羅尼。方能受持。乃至十地方受如來雲雨說法。是以文言除大菩薩。由初義故但揀二乘。
複次佛子。譬如眾生以業力故。大雲降雨。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以諸菩薩善根力故。興大法雲。雨大法雨。亦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三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雲雨無從喻。菩薩善根如生共業感彼出現。法雲法雨機感而現。非先有一方所從彼而來。機謝而去。亦非歸至舊所。故體無生滅。
複次佛子。譬如大雲降霔大雨。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無能知數。若欲算計徒令發狂。唯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羅。以過去所修善根力故。乃至一滴無不明了。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法雲雨。大法雨。一切眾生聲聞獨覺所不能知。若欲思量心必狂亂。唯除一切世間主菩薩摩訶薩。以過去所修覺慧力故。乃至一文一句入眾生心無不明了。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四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四大雨難知喻。喻深非心境。但是大機即世間主。無能所行即能知之。
複次佛子。譬如大雲降雨之時。有大雲雨名為能滅。能滅火災。有大雲雨名為能起。能起大水。有大雲雨名為能止。能止大水。有大雲雨名為能成。能成一切摩尼諸寶。有大雲雨名為分別。分別三千大千世界。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興大法雲。雨大法雨。有大法雨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眾生煩惱。有大法雨名為能起。能起一切眾生善根。有大法雨名為能止。能止一切眾生見惑。有大法雨名為能成。能成一切智慧法寶。有大法雨名為分別。分別一切眾生心樂。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五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五大雨成敗喻。況佛滅惑成德。喻中初一即壞界之時。二即以水止水。合中初二滅惑成福。次二滅障成智。即止觀雙運。後一權智照機。又無二同二乘。無三同外道。無四增無明。無五非種智。此即分上總中法雨令差。
複次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隨其所雨無量差別。如來出現亦復如是。雨於大悲一味法水。隨宜說法無量差別。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六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六一雨隨別喻。喻佛一味隨器。隨器即合差別。
複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界諸天宮殿。次成欲界諸天宮殿。次成於人及餘眾生諸所住處。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先起菩薩諸行智慧。次起緣覺諸行智慧。次起聲聞善根諸行智慧。次起其餘眾生有為善根諸行智慧。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隨諸眾生善根異故。所起宮殿種種不同。如來大悲一味法雨隨眾生器而有差別。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七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七勝處先成喻。喻佛勝緣先濟德。文中先正明。後佛子譬如下牒以釋疑。先成由業成。法異由機殊。不乖一味。
複次佛子。譬如世界初欲成時。有大水生。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生大蓮華名如來出現功德寶莊嚴。復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時摩醯首羅凈居天等見是華已。即決定知於此劫中有爾所佛出興於世。佛子。爾時其中有風輪起名善凈光明。能成色界諸天宮殿。有風輪起名凈光莊嚴。能成欲界諸天宮殿。有風輪起名堅密無能壞。能成大小諸輪圍山及金剛山。有風輪起名勝高。能成須彌山王。有風輪起名不動。能成十大山王。何等為十。所謂佉陀羅山。仙人山。伏魔山。大伏魔山。持雙山。尼民陀羅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雪山。有風輪起名為安住。能成大地。有風輪起名為莊嚴。能成地天宮殿。龍宮殿。乾闥婆宮殿。有風輪起名無盡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海。有風輪起名普光明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諸摩尼寶。有風輪起名堅固根。能成一切諸如意樹。佛子。大雲所雨一味之水無有分別。以眾生善根不同故風輪不同。風輪差別故世界差別。
第八事別由因喻。喻佛成辦大事德。亦是德殊由智喻。喻中分三。初蓮華表佛。總中略無。名出現者表佛現故。而言大者。准大悲經第三雲。有千葉故。光照十方者。金色光也。言爾所佛者。有千枝華表千佛故。故劫名賢。賢善多故。余多同此。二佛子爾時下風輪起處者。即有力遙持。廣前建立風輪。二佛大雲下結因有屬。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具足一切善根功德。放於無上大智光明。名不斷如來種不思議智。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與諸菩薩一切如來灌頂之記。當成正覺出興於世。佛子。如來出現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清凈離垢。能成如來無漏無盡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普照。能成如來普入法界不思議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持佛種性。能成如來不傾動力。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迥出無能壞。能成如來無畏無壞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一切神通。能成如來諸不共法一切智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出生變化。能成如來令見聞親近所生善根不失壞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普隨順。能成如來無盡福德智慧之身。為一切眾生而作饒益。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不可究竟。能成如來甚深妙智。隨所開悟。令三寶種永不斷絕。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種種莊嚴。能成如來相好嚴身。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不可壞。能成如來法界虛空界等殊勝壽命無有窮盡。
二合中亦三。先合蓮華表佛喻。於中一切善根功德。合上大小遍滿故。於生生蓮華謂不斷種性。普照十方。合上光照十方。與諸菩薩下合知佛當出。第二佛子下合風輪起處。喻此十智光次第。合前唯果德。能成通因果。又能成即實之權。所成唯差別之德。故下結雲同一體性。
佛子。如來大悲一味之水無有分別。以諸眾生欲樂不同根性各別。而起種種大智風輪。令諸菩薩成就如來出現之法。佛子。一切如來同一體性大智輪中。出生種種智慧光明。
第三含結因有屬。於中三。一結因。即能成之智。合上一味之水。風輪不同。此輪由一節水減一重輪生。如澄水垽。令推能成由一味大悲。二佛子一切下結果。即所成之大智。從一實智隨權而生。合上風輪差別。故世界差別。
佛子。汝等應知如來於一解脫味。出生無量不可思議種種功德。眾生念言。此是如來神力所造。佛子。此非如來神力所造。佛子。乃至一菩薩不於佛所曾種善根。能得如來少分智慧。無有是處。但以諸佛威德力故。令諸眾生具佛功德。而佛如來無有分別無成無壞。無有作者。亦無作法。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八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三結緣。即由眾生異。合上以眾生善根不同。兼釋外疑。於中又三。初牒前正理。一解脫味即能成之水。水具二義。悲及解脫。二文影略。種種功德通能所二智。二眾生念言。舉外疑情。然感應之道略有三義。一互相成。二互相奪。三緣成性空。今眾生以緣奪因。純推佛力。失因緣義。三佛子此非下如來為釋。於中初以因奪緣。一向言非。次但以下為說正義。初句因緣相成。後而佛下有二義。一成上因緣。雖隨眾生心無分別。三成第三義了性空故。緣成故無成。無成故無壞。所成既空。何有能成作者及作法耶。
複次佛子。如依虛空起四風輪能持水輪。何等為四。一名安住。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堅固。此四風輪能持水輪。水輪能持大地令不散壞。是故說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處空無所依。雖無所依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而能安住。
第九四輪相倚喻。況佛體用依持德。亦廣建立風之別義。喻中二。先明能持之風。有四者。一一時持水名安住。二多時不動名常住。三與劫齊量。四體性堅密。是以俱舍雲。假使有一大諾建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彼但有一。與此不同。二此四下四輪相依。准俱舍論。次上水輪厚八洛叉。洛叉億也。次上更有金輪厚三億二萬由旬。然其世界。或說三輪成。謂風水金。或說五輪。謂下加虛空。上加大地。今欲稱法合成四輪。則地中含金亦地故。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依無礙慧光明起佛四種大智風輪。能持一切眾生善根。何等為四。所謂普攝眾生皆令歡喜大智風輪。建立正法令諸眾生皆生愛樂大智風輪。守護一切眾生善根大智風輪。具一切方便通達無漏界大智風輪。是為四。佛子。諸佛世尊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遍饒益。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來出現。如來出現依無礙慧光明。無礙慧光明無有所依。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九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二合中先合能持四風。一未信入者以四攝普攝。示以正理。二已信愛者建立教法。三已入法者令其成行。四已成行者令其得果。二佛子下合四輪相依。一慈悲合地。能厚載故。二方便合水。曲隨器故。出現合風。力能持故。無礙合空。如空無礙故。故凈名雲。其無礙慧無若干故。
複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既成就已。饒益無量種種眾生。所謂水族眾生得水饒益。陸地眾生得地饒益。宮殿眾生得宮殿饒益。虛空眾生得虛空饒益。如來出現亦復如是。種種饒益無量眾生。所謂見佛生歡喜者得歡喜益。住凈戒者得凈戒益。住諸禪定及無量者得聖出世大神通益。住法門光明者得因果不壞益。住無所有光明者得一切法不壞益。是故說言如來出現饒益一切無量眾生。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十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十大饒益喻。況佛利世德。別顯總中一切眾生各隨所宜而得受用。合中次第合前四益。見佛生喜如魚得潤故。戒如平地萬善出生故。定如宮室得安息故。慧如虛空不可壞故。於中二句。初不壞事。後不壞理。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如來出現。則知無量知成就無量行故。則知廣大知周遍十方故。則知無來去知離生住滅故。則知無行無所行知離心意識故。則知無身知如虛空故。則知平等知一切眾生皆無我故。則知無盡知遍一切剎無有盡故。則知無退知盡後際無斷絕故。則知無壞知如來智無有對故。則知無二知平等觀察為無為故。則知一切眾生皆得饒益。本願迴向自在滿足故。
第三結成益中有十一句。各別結上十門。以九十二句結第九門。故有十一。一多因出現故。二廣故難受。三無生故無從。四非心識故思必發狂。五如空故惑見雙忘。六平等無我故一味。七由無盡故諸乘變化。八後際無斷故佛種不斷。九無對即無礙慧。十為無為平等。即攝三輪。歸無礙慧。十一本為眾生故令利益滿足。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十力大雄最無上 譬如虛空無等等 境界廣大不可量 功德第一超世間
第二偈頌。三十七頌分三。初十四頌嘆深許說。次二十二頌頌上十喻。後一頌結說無盡。不頌上文。今初分二。前十一頌嘆深難量。後三頌誡聽說。今初亦二。初偈總嘆。頌前標告不思議言。後十別嘆。即次第頌前總結十一句亦第九偈頌九十二句。結既結喻。今此亦即通頌前喻。喻則性相雙明。此中多約性說。古性起彌復有由。
十力功德無邊量 心意思量所不及 人中師子一法門 眾生億劫莫能知
一無邊量。即無量義。
十方國土碎為塵 或有算計知其數 如來一毛功德量 千萬億劫無能說
二一毛叵量。即廣大義。
如人持尺量虛空 復有隨行計其數 虛空邊際不可得 如來境界亦如是
三空際叵得。即無生義。唯此第三偈似頌第五如空。第六偈似頌第三無生滅。然取義不同。故皆案次。
或有能於剎那頃 悉知三世眾生心 設經眾生數等劫 不能知佛一念性
四不能知者。離心識故。
譬如法界遍一切 不可見取為一切 十力境界亦復然 遍於一切非一切
五遍於一切非一切者。即如空義。
真如離妄恆寂靜 無生無滅普周遍 諸佛境界亦復然 體性平等不增減
六體性平等。即平等無我義。
譬如實際而非際 普在三世亦非普 導師境界亦如是 遍於三世皆無礙
七前遍諸剎。此遍三世。文綺互耳。
法性無作無變易 猶如虛空本清凈 諸佛性凈亦如是 本性非性離有無
八無變易故盡後際。
法性不在於言論 無說離說恆寂滅 十力境界性亦然 一切文辭莫能辦
九離言說故無二無對。
了知諸法性寂滅 如鳥飛空無有跡 以本願力現色身 令見如來大神變
十本願現身故能成益。
若有欲知佛境界 當凈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是故佛子應善聽 我以少譬明佛境 十力功德不可量 為悟眾生今略說 導師所現於身業 語業心業諸境界 轉妙法輪般涅槃 一切善根我今說
第二誡聽許說中分二。初一誡聽勸修。凈意如空。總以喻顯。下二句別顯。一離妄取。如彼凈空無雲翳故。斯即真止。二觸境無滯。如彼凈空無障礙故。斯則真觀。此觀不作意以照境。則所照無涯。此止體性離而妄息。故諸取皆寂。若斯則不滯不瑩而自凈矣。無凈之凈。則暗蹈佛境界矣。此為心要請後學思行。後二句許說分齊。於中初半偈結前生後。後偈半正示分齊。牒舉十門。略無行者二業攝故。闕正覺者導師中攝。或復略無。
譬如世界初安立 非一因緣而可成 無量方便諸因緣 成此三千大千界 如來出現亦如是 無量功德乃得成 剎塵心念尚可知 十方生因莫能測 譬如劫初雲澍雨 而起四種大風輪 眾生善根菩薩力 成此三千各安住 十方法雲亦如是 起智風輪清凈意 昔所迴向諸眾生 普導令成無上果 如有大雨名洪澍 無有處所能容受 唯除世界將成時 清凈虛空大風力 如來出現亦如是 普雨法雨充法界 一切劣意無能持 唯除清凈廣大心 譬如空中澍大雨 無所從來無所去 作者受者悉亦然 自然如是普充洽 十力法雨亦如是 無去無來無造作 本行為因菩薩力 一切大心咸聽及 譬如空雲澍大雨 一切無能數其滴 唯除三千自在王 具功德力悉明了 善逝法雨亦如是 一切眾生莫能測 唯除於世自在人 明見如觀掌中寶 譬如空雲澍大雨 能滅能起亦能斷 一切珍寶悉能成 三千所有皆分別 十力法雨亦如是 滅惑起善斷諸見 一切智寶皆使成 眾生心樂悉分別 譬如空中雨一味 隨其所雨各不同 豈彼雨性有分別 然隨物異法如是 如來法雨非一異 平等寂靜離分別 然隨所化種種殊 自然如是無邊相 譬如世界初成時 先成色界天宮殿 次及欲天次人處 乾闥婆宮最後成 如來出現亦如是 先起無邊菩薩行 次化樂寂諸緣覺 次聲聞眾後眾生 諸天初見蓮華瑞 知佛當出生歡喜 水緣風力起世間 宮殿山川悉成立 如來宿善大光明 巧別菩薩與其記 所有智輪體皆凈 各能開示諸佛法 譬如樹林依地有 地依於水得不壞 水輪依風風依空 而其虛空無所依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復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智依慧 無礙慧身無所依 譬如世界既成立 一切眾生獲其利 地水所住及空居 二足四足皆蒙益 法王出現亦如是 一切眾生獲其利 若有見聞及親近 悉使滅除諸惑惱
第二頌前十喻。即為十段。初喻四頌。以是總故。餘九各二。今初文二。前二頌總顯多緣。後二頌別顯緣相。其第九喻合雲方便依智者。智即頌前出現。然初無礙慧是佛實智。中二皆權。於中智即知事。方便隨機。合上即權實無礙。對初即悲智雙游。
如來出現法無邊 世間迷惑莫能知 為欲開悟諸含識 無譬喻中說其譬
三結說無盡。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見如來應正等覺身。
第二別答出現九門先明身業。後八依故。長行中二。先標舉。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於無量處見如來身。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於如來。應遍一切處見於如來。
後釋相。於中三。初就法總明。次約喻別顯。後就法總結。然總中五遍通喻中十身。結中十句別結十喻。亦同前出現。今初有四。一總教廣見。二何以故征其所由。三諸菩薩下反釋所以。四應遍一切下順以結酬。就反釋中。總舉五法。法是所知法界及調伏法。事是調伏眾行事。故晉經名行。身即是正。國土是依。生是所化。四順結中。應翻上五成五無量界。身為能遍。四為所遍。一遍法界。二遍調伏界。三調伏加行界。四遍世界。五遍眾生界。唯有五界。非是略也。第二佛子譬如下約喻別顯中。明如來出現有十種身。一周遍十方身。二無著無礙身。三普入成益身。四平等隨應身。五無生潛益身。六圓回等住身。七無心普應身。八窮盡後際身。九嚴剎益生身。十嚴好滿願身。此即八地十身而為次不同。一法身。二智身。三威勢。四菩提。五莊嚴。六意生。七化。八力持。九福德。十願。四是菩提者。初成先照故。偈雲日月出現故。五莊嚴者一一毛孔隨好光明。以莊嚴故。余文並顯。顯此十身。舉十喻況。一一喻中文各有三。謂喻合結。
佛子。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復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今初虛空周遍喻。況周遍十方身。故下結雲以其心無量遍十方故。喻中先直示。後征釋。征雲至不至別何得俱耶。以一無身釋上二義。由無身故無可得至。亦以無故無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身即質聚。便礙於色。如鐵入水。水不入鐵。今由無身。故遍入色中。法准喻知。此以事空以況理空。理空即是法身。故經偈雲。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故。為眾生下此釋外疑。
複次佛子。譬如虛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而彼虛空無有分別亦無戲論。如來身亦復如是。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眾生世出世間諸善根業皆得成就。而如來身無有分別。亦無戲論。何以故。從本已來一切執著一切戲論皆永斷故。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二空無分別喻。況無著無礙身。故結雲所行無礙如虛空故。空無分別。不礙顯色。智無分別。不礙利生。
複次佛子。譬如日出於閻浮提。無量眾生皆得饒益。所謂破闇作明。變濕令燥。生長草木。成熟谷稼。廓徹虛空。開敷蓮華。行者見道。居者辦業。何以故。日輪普放無量光故。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以無量事普益眾生。所謂滅惡生善破愚為智。大慈救護。大悲度脫。令其增長根力覺分。令生深信舍離濁心。令得見聞不壞因果。令得天眼見歿生處。令心無礙不壞善根。令智修明開敷覺華。令其發心成就本行。何以故。如來廣大智慧日身。放無量光普照耀故。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三日光饒益喻。喻普入成益身。普入法界故。喻合皆有總別釋成。合中別內有十種益。合前八句。初二合初句。世出世異故。三拔四流之苦。與出世之樂。拯二乘沉定水之苦。與菩提樂。皆樂濕令燥之義。四道品通長二乘草木。五信有二義。一成上義。信能增長一切法故。二合成熟。信能必到如來地故。六七二句合廓徹虛空。一得見聞四諦因果智。二得三明十力智。如空有日廓凈照徹故。八有二義。令心無礙。成上徹空不壞善根。成下蓮華。如赤蓮華不得日光。翳死無疑。二乘善根。若遇智日則便不壞。九正合開華。上已開不壞。今未開令開。十合後二句。發菩提心即見大道。成就本行是辦家業。
複次佛子。譬如日出於閻浮提。先照一切須彌山等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後照於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邊法界智輪。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而彼如來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大行乃至後照邪定眾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無礙無障無所分別。
第四日光等照喻。喻平等隨應身。由住真際故無私平等。文中二。先正喻。後重舉釋疑。前中黑山喻緣覺者。無法空之光故。不出功德故。不同菩薩十大山王表十地故。高原喻聲聞者。不生佛法蓮華故。大地一種通含三聚。取決定生處喻正定聚。得緣方生喻不定聚。砂鹵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舍。故皆等照。
佛子。譬如日月隨時出現。大山幽谷普照無私。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有分別。隨諸眾生根欲不同。智慧光明種種有異。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後釋疑雲日光是一。佛智萬殊。豈為同喻。釋雲豈不向說但隨山地有高下耶。故知但隨眾生智慧不同。佛無私智無若干也。未違前喻。又既約機說異。照高未能兼下。照下而猶照高。又若舍化。先舍於小。次舍於中。唯菩薩高山盡日蒙照。思之。
複次佛子。譬如日出。生盲眾生無眼根故未曾得見。雖未曾見然為日光之所饒益。何以故。因此得知晝夜時節受用種種衣服飲食。令身調適離眾患故。
第五日益生盲喻。喻佛無生潛益身。有目者睹。非是獨為。生盲不見亦未曾滅。以潛益故。
如來智日亦復如是。無信無解。毀戒毀見。邪命自活。生盲之類無信眼故。不見諸佛智慧日輪。雖不見佛智慧日輪。亦為智日之所饒益。何以故。以佛威力令彼眾生所有身苦及諸煩惱未來苦因皆消滅故。
合中二。先略後廣。略中五事皆盲。而無信為總。故云無信眼故。此即涅槃闡提三罪。無信斷善即一闡提。無解毀見即謗方等。毀戒邪命即犯四重禁作五逆罪。此四至惡。猶有佛性。亦為饒益。令離苦集。
佛子。如來有光明名積集一切功德。有光明名普照一切。有光明名清凈自在照。有光明名出大妙音。有光明名普解一切語言法令他歡喜。有光明名示現永斷一切疑自在境界。有光明名無住智自在普照。有光明名永斷一切戲論自在智。有光明名隨所應出妙音聲。有光明名出清凈自在音。莊嚴國土成熟眾生。佛子。如來一一毛孔放如是等千種光明。五百光明普照下方。五百光明普照上方種種剎中種種佛所諸菩薩眾。
後廣顯中二。先能益光。後所益眾。今初二。先列十光。後結分齊。今初十中。初三成二莊嚴慧中二句。一普照事。一照凈理。次三成三慧。初二成聞慧。後一成思修。後四成四智。大圓鏡智無住普照故。平等性智絕戲論故。妙觀察智隨應演故。成所作智嚴土化生故。佛子下結數分齊。以日有千光。故結雲千。實乃無數。五百照下者五位自分故。五百照上者五位勝進故。
其菩薩等見此光明。一時皆得如來境界。十頭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手十足十地十智皆悉清凈。彼諸菩薩先所成就諸處諸地。見彼光明轉更清凈。一切善根皆悉成熟趣一切智。住二乘者滅一切垢。其餘一分生盲眾生。身既快樂心亦清凈。柔軟調伏堪修念智。
二所益中有四。初益菩薩。二益二乘。三益生盲。四益惡趣。菩薩有二種益。一益圓機。頓證佛境。二益權機。令熟趣實。諸處謂五眼等。諸地謂種性地等。
地獄餓鬼畜生諸趣所有眾生。皆得快樂。解脫眾苦。命終皆生天上人間。佛子。彼諸眾生不覺不知以何因緣以何神力而來生此。彼生盲者作如是念。我是梵天。我是梵化。是時如來住普自在三昧。出六十種妙音而告之言。汝等非是梵天亦非梵化亦非帝釋護世所作。皆是如來威神之力。彼諸眾生聞是語已。以佛神力。皆知宿命生大歡喜。心歡喜故自然而出優曇華雲。香雲。音樂雲。衣雲。蓋雲。幢雲。幡雲。末香雲。寶雲。師子幢半月樓閣雲。歌詠讚歎雲。種種莊嚴雲。皆以尊重心供養如來。何以故。此諸眾生得凈眼故。如來與彼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子。如來智日如是利益生盲眾生。令得善根具足成熟。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四地獄下光益惡趣。文有六段。一拔苦與樂。二佛子下因起邪見。三是時下慈音示正。四彼諸下回邪報恩。五如來下佛與授記。六佛子下結光利益。此中諸益。多同隨好。
複次佛子。譬如月輪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為四。一者映蔽一切星宿光明。二者隨逐於時示現虧盈。三者於閻浮提澄凈水中影無不現。四者一切見者皆對目前。而此月輪無有分別。無有戲論。佛子。如來身月亦復如是。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為四。所謂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學無學眾。隨其所宜。示現壽命修短不同。而如來身無有增減。一切世界凈心眾生菩提器中影無不現。一切眾生有瞻對者。皆謂如來唯現我前。隨其心樂而為說法。隨其地位令得解脫。隨所應化令見佛身。而如來身無有分別無有戲論。所作利益皆得究竟。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六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六月光奇特喻。喻佛圓回等住身。謂等住三世無增減故。合中四法者。一圓智映二乘。二常身示延促。三由器見有無。四所見無向背。初及後二皆圓回義。菩提器者。堪受菩提之人睹意生身。若心海澄清。妄念都寂則真見佛矣。
複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大梵天王。以少方便。於大千世界普現其身。一切眾生皆見梵王現在已前。而此梵王亦不分身無種種身。佛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無有差別。無有戲論。亦不分身無種種身。而隨一切眾生心樂示現其身。亦不作念現若干身。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七梵王普現喻。喻佛無心普應身。不分而遍故。
複次佛子。譬如醫王善知眾葯及諸咒論。閻浮提中諸所有藥用無不盡。復以宿世諸善根力大明咒力。為方便故。眾生見者病無不愈。彼大醫王知命將終。作是念言。我命終後一切眾生無所依怙。我今宜應為現方便。是時醫王合葯塗身。明咒力持。令其終後身不分散不萎不枯。威儀視聽與本無別。凡所療治悉得除瘥。
第八醫王延壽喻。喻佛窮盡後際身。喻中二。先彰現德。後彼大下況力持身。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醫王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煉治法葯已得成就。修學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咒力。皆到彼岸。善能除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病。及住壽命經無量劫。其身清凈無有思慮。無有動用。一切佛事未嘗休息。眾生見者諸煩惱病悉得消滅。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次合中亦二。初合現德。初合用藥無不盡。次修學下合況力為方便。後善能下合見者病癒。一一及住下合況力持身。用前況葯。持住多劫故。
複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摩尼寶名集一切光明毗盧遮那藏。若有眾生觸其光者悉同其色。若有見者眼得清凈。隨彼光明所照之處。雨摩尼寶名為安樂。令諸眾生離苦調適。佛子。諸如來身亦復如是。為大寶聚一切功德大智慧藏。若有眾生觸佛身寶智慧光者。同佛身色。若有見者法眼清凈。隨彼光明所照之處。令諸眾生離貧窮苦。乃至具足佛菩提樂。佛子。如來法身無所分別亦無戲論。而能普為一切眾生作大佛事。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九摩尼利物喻。喻佛嚴剎利生身。雨寶利物。即嚴剎故。
複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寶王名一切世間莊嚴藏。具足成就百萬功德。隨所住處。令諸眾生災患消除所願滿足。然此如意摩尼寶王。非少福眾生所能得見。
第十寶王滿願喻。喻佛相嚴滿願身。
如來身如意寶王亦復如是。名為能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若有見身聞名贊德。悉令永離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時專心欲見如來。悉令得見所願皆滿。佛子。佛身非是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唯除如來自在神力所應調伏。若有眾生因見佛身。更種善根乃至成熟。為成熟故。乃令得見如來身耳。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次合中先正合。後佛子佛身下釋疑。於中初雖合喻已是釋疑。謂有疑雲。若念皆見今何不見。故云少福不見。次疑雲。亦有貧下薄福。何以得見。釋雲除可調伏。
以其心無量遍十方故。所行無礙如虛空故。普入法界故。住真實際故。無生無滅故。等住三世故。永離一切分別故。住盡後際誓願故。嚴凈一切世界故。莊嚴一一佛身故。
第三就法總結。十句次第。結有十身。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
第二頌中有二十偈。次第頌喻。喻合二偈。
譬如虛空遍十方 若色非色有非有 三世眾生身國土 如是普在無邊際 諸佛真身亦如是 一切法界無不遍 不可得見不可取 為化眾生而現形
初虛空周遍喻。
譬如虛空不可取 普使眾生造眾業 不念我今何所作 云何我作為誰作 諸佛身業亦如是 普使群生修善法 如來未曾有分別 我今於彼種種作
二空無分別喻。
譬如日出閻浮提 光明破闇悉無餘 山樹池蓮地眾物 種種品類皆蒙益 諸佛日出亦如是 生長人天眾善行 永除痴闇得智明 恆受尊榮一切樂
三日光饒益喻。
譬如日光出現時 先照山王次余山 後照高原及大地 而日未始有分別 善逝光明亦如是 先照菩薩次緣覺 後照聲聞及眾生 而佛本來無動念
四日光等照喻。
譬如生盲不見日 日光亦為作饒益 令知時節受飲食 永離眾患身安隱 無信眾生不見佛 而佛亦為興義利 聞名及以觸光明 因此乃至得菩提
五日益生盲喻。
譬如凈月在虛空 能蔽眾生示盈缺 一切水中皆現影 諸有觀瞻悉對前 如來凈月亦復然 能蔽余乘示修短 普現天人凈心水 一切皆謂對其前
六月光奇特喻。
譬如梵王住自宮 普現三千諸梵處 一切人天鹹得見 實不分身向於彼 諸佛現身亦如是 一切十方無不遍 其身無數不可稱 亦不分身不分別
七梵王普現喻。
如有醫王善方術 若有見者病皆愈 命雖已盡葯塗身 令其作務悉如初 最勝醫王亦如是 具足方便一切智 以昔妙行現佛身 眾生見者煩惱滅
八醫王延壽喻。
譬如海中有寶王 普出無量諸光明 眾生觸者同其色 若有見者眼清凈 最勝寶王亦如是 觸其光者悉同色 若有得見五眼開 破諸塵闇住佛地
九摩尼利物喻。
譬如如意摩尼寶 隨有所求皆滿足 少福眾生不能見 非是寶王有分別 善逝寶王亦如是 悉滿所求諸欲樂 無信眾生不見佛 非是善逝心棄捨
十寶王滿願喻。
推薦閱讀: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三十六至卷四十)(嘉興藏A120)
※別再上房產的"大當"了!揭秘嘉興樓市15個驚天騙局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七十一至卷八十)(嘉興藏B002)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六至卷第十)(嘉興藏A045)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第五之一至三)(嘉興藏B010)
TAG:嘉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