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五十一集(國語) 視頻、文字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五十一集)  2009/7/14  中國雲南晚晴軒  檔名:52-213-0051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今天我們來看第一位同修的提問。

  問:末學的女兒素質良好,在學校曾擔任過節目主持人及學生會的工作,學習聖賢教育後很有收穫,也希望在聖賢的道路上努力精進。您的母親是我學習的榜樣,您是我女兒學習的榜樣。高考來臨之際,特向淨空法師及您請教女兒高考後的發展方向,例如大學及大學專業的選擇等。

  答:您能夠考慮到自己女兒人生的方向,這也是在盡到母親的義務。對於專業方向的選擇,佛法裡面提倡要我們有正命、正業。正命就是你賴以活命的這種事業,必須要正當的;正業就是我們的造作應該與善相應。選擇正當與否,以什麼做標準?最高的標準是以性德來做標準,我們所從事的事業、行業是隨順性德的。性德包括慈悲,包括智慧。如果降一級,我們不用性德這麼高的標準,至少應該以人道一個正人君子的行業做為選擇,這就是講到世間法。在世法與出世法當中,哪一種行業最可貴?我們看世間出世間的聖人給我們的示現就應該領悟到了。

  你看世間的聖人孔子,他選擇教育的事業。原來他是選擇從政,希望謀取一官半職以施展他的抱負,但是這個夢想最終失敗了,只好回到自己的家鄉去教學。他是六十八歲回到家鄉,七十三歲過世,真正教育事業只從事了五年。當然他過去也有在教學,但是專門教育開班教學的就是這五年,致力於培養人才,把他平生所學的做整理。結果自己也沒想到,這五年的教學竟然使他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所以可見得教育功德多麼偉大!出世間的聖人釋迦牟尼佛,他是在三十歲成道之後就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一直教到七十九歲圓寂,講經說法、辦班教育四十九年。在他門下開悟、得度的眾生就不計其數,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所以我自己看到這兩位聖人的示現,也看到我們師父上人的示現。師父上人老人家也是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到今年五十多年了,沒有改變過行業,也取得殊勝的成就,真正是像孔老夫子所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厭是自利,通過學習增長智慧;誨人不倦是講教人不會厭倦,這是利他,這是仁心、慈悲。

  我們師父常常引用古人的話講,「不學則不智,不教則不仁」。在學習和教人的過程中,不斷的用聖賢教誨來檢點自己、改過自新。不改則不勇,真正一位勇敢的人是能夠知道自己過失、改正自己過失的人。儒家講智、仁、勇三達德,這是性德,結果我發現原來通過從事聖賢教育的事業,都能夠去實現的。所以我很歡喜,也走上這條道路,到現在第三年了,愈走愈歡喜,嘗到了一點法味,孔老夫子講到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有點體驗了。

  誨人不倦,當然我們現在不敢自命為師,但是我們也做到了講學不斷。雖然面前不一定有聽眾,但是對著攝影機講,把我們的學習心得報告通過網路、衛星傳播到全世界。也有不少的同修道友在聽,聽了之後,也把他們聽課的心得傳給我們,或者提出一些問題來討論。我們這個「修行與生活座談會」的設立就是應這個需要,每個禮拜都收到不少的問題。這說明什麼?確實有不少的同學一起來學習。這是夫子講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就是志同道合的同學,我們一起學習。但是現在科技發達,您不必自遠方來,您就端坐在家中打開您的電腦,連上網路,您就來了,我也去了,在您的電腦螢幕上,我們就面對面進行交流。有點體會到「不來不去」的意思,「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但是確實互相之間在一起學習討論,這個味道比過去更濃,所以不亦樂乎!

  當然我們現在德行學問很淺,所以也有很多人他不願意來一起學習,不願意浪費這個時間,那也無妨。「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的學習、教學是開放式的,我們的課室在哪裡?在空中,空中教室。您只要把網路接上了,您就是課室裡的學員。像我們現在講四書,等於也是辦班教學,辦四書班,面前沒有同學,但是在空中教室裡面我們齊聚一堂。所以現在我們從事這個行業,愈來愈覺得法喜,在自學的過程中增長自己的智慧,在分享的過程中增長自己的慈悲。而把所學、所教的回歸到自身上,每天都在改過自新,這就是學習聖人的智、仁、勇。這樣的生活,這樣的事業,多麼有意義!所以,如果能從事聖賢教育,這是真的最高、最殊勝的選擇。

  當然人各有志,畢竟選擇這條路的人是少數,而且走這條路確實也是很苦的。你要耐得住寂寞,你要守得住清貧,真像夫子所說的視名利如浮雲,甚至要把自己的個人享受乃至安危置之度外,你走這條路才會無怨無悔。這需要大善根、大福德,還需要有大因緣,你才能夠順利的走上這條路。如果沒有這樣的志向,當然也不能說不好,其他的行業也有真正可以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不管您選擇什麼樣的事業,我們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就是應該以利益眾生為準,這就是正命、正業。聖賢教育是在社會當中的明燈,指導著大眾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如果不想從事弘揚的工作,也可以選擇一門事業,然後在事業之餘多做護持的工作。當然這個事業必須也是正當的,佛法裡講的以五戒十善做為標準。所以可以多多向這個方向去引導您的女兒,要她自己立志、自己發心,這樣她將來就會很感恩您。

  問:第二個問題,一位母親很焦慮,為女兒求助。女兒今年十七歲,在五年前不幸得了腦瘤,經北京多家醫院診斷為不治之症,並斷定只有兩年大限。我和她一起誦《地藏經》,又請醫師給她調理,現在腫瘤未繼續惡化。由於病的原因,女兒的情緒極其惡劣,非常暴躁。得知您和美國心理學家關係密切,能否請求您的朋友心理專家(醫師)給予我女兒一些幫助,教她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答:引導自己的女兒走出心理陰影,最關鍵的是要幫助她認識因果。我們現前所有的遭遇不是偶然的,這些遭遇是果報,必有前因。前因是什麼?當然我們如果了解了,會有一定的幫助。您所提到的這些心理專家,我想是專指那些催眠的醫師,確實通過催眠的方法可以幫助人了解到前世自己曾經做過什麼業,這一生會有這樣的果報。了解之後,心就能夠平靜一些,不會怨天尤人。這些外國的心理醫生要到國內來,這樣的機會也不多,您帶您女兒出國的機會可能也不多,而且他們都是講英文,溝通方面可能也有一定的障礙。當然國內也可能已經有催眠醫師,我有聽說過。這些都是緣分,能不能遇到要看有沒有這樣的緣分。可是最關鍵的,不是說停留在認知前因的基礎上,還要懂得改造命運,這個是關鍵。

  改造命運的道理,催眠醫師沒有跟我們說得很明白,可是中國古聖先賢的教學裡面講得就非常的多,非常的詳盡。最好的教科書就是《了凡四訓》,也有一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可以以這兩篇為主,帶著您女兒認真的去學習,認識到命運確實是有。像了凡先生他在年輕的時候就遇到孔先生把他的命給算定了,一開始他真的是心灰意冷,以為命運不能改造。而後遇到了雲谷禪師給他點化,他就知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再怨天尤人,而努力的改正自己的過失。結果他命運真的改了,能夠改過就把惡運改了,能夠修善就得到福氣,福報現前了。俞淨意公先生他改造命運就更殊勝了,了凡先生主要在事上去修,用功時間長,改造命運他用了十三年的功夫;而俞淨意先生他在心上改,改得快,他改造命運只用了三年的功夫。

  按照道理上來講,命運的改造在我們一念之間,一念生起改過自新的願力就能夠改變業力。所以可以啟發您的女兒仔細的去思惟,為什麼我會得腦瘤?為什麼我十七歲這麼年少,竟然會有這樣的絕症?為什麼不發生在別人身上?回頭想想,檢查自己的德行。德,根本在孝,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如果有大的虧欠,便會有大的災殃。檢點自己,不僅從行為去檢點,更要從自己的心態上檢點。《尚書》上說得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能行善,天必定賜福;人不能行善,反而作惡,天就會降下災殃。行善,古人講「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應該從根本上去修。孝道就是根本,真正下功夫去修、去改,沒有改造不了的命運,關鍵是我們要真誠心。

  《尚書》上太甲曾經說過,太甲是湯王的孫子,他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也就是天降下來的厄運,我遭到了不幸,這是天作之孽。猶可違,就是可以改造的。靠什麼改?自己斷惡修善,這就可以改。但是自己作孽就不可違了,那就改不了,不僅改不了,還加重自己的災殃。所以遇到了不幸,用惡劣的情緒,用暴躁的心理,這是不能改的,這叫自作孽。要怎麼樣?這時候更需要冷靜下來。老子講的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禍和福它是互相的依靠,往往福裡頭會帶著禍,禍裡面也會帶著福。為什麼說禍裡面會帶福?因為人受到了不幸的時候,只要他能冷靜下來,他用智慧去省察自己,往往會有轉機,這就是福。如果不是這樣的不幸遭遇,或許我們還不會冷靜下來反省自己,改過就沒有因緣了。所以這叫逆增上緣,不是壞事。千萬不能用怨天尤人的心態,最好是要用感恩的心態,這或許就是上天賜給我轉機。能不能改?決定能改。腫瘤一樣是可以化解的,化解身體的腫瘤,先要化解心上的腫瘤。在改惡修善的同時,最好是讀誦《地藏經》、念佛。

  我認識的一位道友,他在很多年前,學佛還不太久的時候,有一次,突然有一天肚子痛。他從小到大身體都很健康,突然痛得讓他受不了,幾乎是暈倒。家裡人立即送他去醫院檢查,拍了X光片子,一照,原來腸子裡頭長了兩個腫瘤。家裡人都慌了,立刻要準備讓醫院動手術切除。我這位道友學佛之後心也很清淨,他自己明白這樣突如其來的這種不幸一定是有因緣。他知道這個不是普通的病,這是冤親債主來找上門,所以才讓他有這樣措手不及。怎麼辦?現在已經找上門來,冤讎宜解不宜結,他只能化解,不能夠再結怨了。他覺得如果到醫院切除這腫瘤,強硬的把冤親債主趕走,這是以刀相向,不能化解怨恨,反而會加重。所以他想盡方法跟醫院找了個藉口,在手術前一天回家要住一晚。醫院批准他了,告訴他,「你回去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得回來動手術」。

  所以他回到家裡,立即到了自己家裡佛堂跪下來,向阿彌陀佛禱告。說現在我知道自己有冤親債主,是因為我過去生中對不起你們,現在你找上門來要討債,我心甘情願的還債。但是我學佛這幾年也做了不少的弘法護法的工作,自己也在努力的斷惡修善,如果這些修行有一些功德,我希望把這些功德全部迴向給你們,祈求佛力加持你們離苦得樂,我們就一起修行同歸淨土,你們不要來障礙我。但是,如果你覺得我這些修行的功德不足以抵消我過去造作的罪業,你們還是要討債,我也心甘情願的還債,但是絕對不以刀相向,我不去做切除腫瘤的手術,我現在就求佛接引我往生淨土。禱告完之後,他就開始念佛。一直念,念了一個晚上,念的當中心裡覺得很清淨,本來肚子很痛的,也不痛了。到了第二天,家人還是強行把他送到醫院去做手術。因為他轉過一次醫院,拍的片子是第一家醫院拍的,轉到第二家醫院,要做手術的這家醫院,還要再拍一次片子才能做手術,所以他們就先拍了個片子。結果一看,醫生覺得很奇怪,說你哪有什麼腫瘤?你不要開玩笑了。拿出前一家醫院拍的片子一對比,真的發現那兩顆腫瘤不見了,很明顯的一個對照。然後他就歡歡喜喜出院了,什麼事都沒有,到現在身體一點問題都沒有。說明什麼?念佛化解了冤親債主,腫瘤一夜之間頓消了。所以只要我們能發出真誠心,什麼樣的病痛都可以扭轉,怕是怕我們拿不出這顆真誠心。

  問:我們來看第三位同學的來函,這是一位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同學的來信。他說後學的淫心特別重,一直有手淫習慣。後學本發心專求出世,以濟眾生,在幾年前欲發心受持菩薩戒法,因為這一念重,一拖再拖,現在念佛號也不能控制手淫的行為。願大德師兄指點,是否後學應該努力提升,將佛號念到成片?或是後學學習中哪裡有偏差的地方?

  答:淫慾的念頭是三界六道眾生共有的,這個煩惱可以說是最深重的煩惱,我們之所以不能夠順順利利的出三界證菩提,說老實話,最大的魔障就是這個淫慾的念頭,這是無始劫來養成的深重的習氣。我們如果不能夠認真的對治它,這一生想要希望出三界、出輪迴,《楞嚴經》裡講不可能。《楞嚴經》裡專門有一章「清淨明誨章」,我們師父上人講過,四種清淨明誨就是四種重戒。本來四重戒排列的順序是殺、盜、淫、妄,但是在《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裡面,把淫擺在首位,它是先講淫,再講殺,再講盜,再講妄。可見得對修行人來講,斷淫這是首務!經上說「婬心不除,塵不可出」。這一念如果不斷想要出塵,也就是出離六道,不可能。要「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也就是說這一念要把它斷除掉,身心清淨了,我們才有得到菩提的指望。所以「清淨明誨章」可以多聽聽。我記得我在一九九五年,說話也是十四年前了,在出國留學之前,曾經有一次跟母親到上海打過一次佛七,在佛七當中我們有聽經,正是聽這一段,師父上人講《楞嚴經.清淨明誨章》。當時我非常有觸動,邊聽邊淚流滿面,發心要堅持四種清淨明誨。發了願有很大幫助,因為什麼?境界現前的時候,有自己願力的加持,有佛菩薩威神的加持,能夠化解一些障礙。

  真正要學習離欲法,我建議最好的學習教材是《安士全書》裡面的「慾海回狂」。《安士全書》是乾隆時代周安士居士所編寫的,印光大師讚揚這本書是「善世第一奇書」,他讚歎周安士先生是菩薩再來,度化眾生。我們相信印祖這樣讚歎真實不虛。《慾海回狂》確實太好了,我看過好幾遍。看的時候最好不要囫圇吞棗式的看,應該逐字逐句去推敲、去省思、去反求諸己。《論語》裡面講到的「默而識之」。默是沉靜的樣子,你靜靜的去讀誦,邊讀邊思惟這裡面的道理。識之就是把它記住,記住,常常重複的去看就能記住。不要求速度,慢慢一點點看,一天能看一點,看上半小時,能夠有三個月到半年,你會發現你的慾望會降低很多。這本書裡面講到的道理、引證的事例,結合佛法,講得真的是非常的圓滿。總要把這個念頭能夠克制住,我們不一定要求斷這個煩惱,至少要伏住煩惱,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才能念到功夫成片。伏住最好,當然它不起現行。不起現行不說明你斷了,只是你有定功,你有正念了,所以你那個念頭在裡頭壓住,它不會起來,甚至遇到境界也不會起來,這是真正有功夫。但是最低的標準是,一遇到境界念頭會起來,這時候立即提起正念把它降伏住。提起正念最好是用佛號,一提起佛號,佛號就連帶著把我們從這些經教裡所學到的道理提起來,不要讓這種念頭相續。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要害怕,念頭肯定有,無始劫來的習氣。但是怕你覺遲,你覺悟緩了,讓這個念頭念念相續下去,甚至念念增長,那就不得了。所以修行就是改過,認識自己的過失是覺悟,改正自己的過失是修行,修行要從自己最重的煩惱那裡下手。

  我們師父講,真正要奠定聖賢教育的根基,這根基至少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都講到戒淫慾的問題,然後才能談到五戒,五戒比十善更高,菩薩戒又比五戒更高。菩薩戒我們先暫時不必要去妄求,為什麼?做不到,受了也是白受。菩薩戒標準很高,念頭一動就是犯戒,事上雖然沒做也算犯了,所以菩薩戒是看心不是看事。五戒先從事上修,再慢慢轉到從心上改。事上和心上兩方面同時,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真正下功夫,沒有斷不了的煩惱。因為什麼?煩惱本無,那都是你妄念裡面產生的虛幻的境界,你認識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為什麼要迷於虛幻的色相當中而不能自拔?用這種空觀,用般若智慧去朗照,這是從根上去拔掉一切的煩惱。總要我們自己在教理的學習上深入,在戒律的行持上認真,這樣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把這個不良的習氣改掉。

  問:下面來看底下這位同修他提出的三個問題。一,弟子早課誦《無量壽經》,晚課誦《三時繫念》,這樣是不是夾雜?《三時繫念》做為早課,眾生能得到利益嗎?早晚課都誦《三時繫念》的話,能否達到既能求得根本智、又能使眾生受益的效果?得到根本智是什麼樣子的?

  答:早課誦《無量壽經》,晚課誦《三時繫念》,我覺得這個也挺好的,這個不算夾雜。因為《三時繫念》裡面最重點的是《阿彌陀經》和念佛。《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經,稱為小經、大經,分量上、篇幅上有大小,但是義理上、修學的方法上是不二的,所以這不算夾雜。三時繫念如果要做,最好是在午後來做,因為它有度化亡靈的效果,在午後度鬼神比較方便。我們人間晚上就是鬼神道的白天,所以我們午後來做,他就起床了,他起來之後跟我們一起來做三時繫念,這樣度眾生的效果要好。所以時間晚一點更佳。

  誦經能否達到根本智,關鍵看你能不能夠有清淨心,要訣在於讀誦的時候我們要一心讀誦,不要打妄念。也就是讀的時候你讀得字字清楚,但是不要去尋思經裡的意思,更不要想別的事情,就專注的念,讀得清清楚楚,沒有讀錯,這就行了,這就在修根本智,久而久之心地就清淨了。心地清淨了,遇到事情,你馬上有智慧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決定,這就是後得智。根本智和後得智是分不開的,是一不是二。沒有事情來的時候,你心地清淨、一念不生,這是根本智;事情來了,你馬上提起智慧,有了正確的決定,沒有任何錯誤,這是後得智。只在有沒有這些事情的緣分、因緣到來,本身心地清淨是相同的,這就是根本智的樣子。我們讀經就是為了修一念不生的根本智。你有根本智,你有清淨心,你就能夠使眾生受益。這也是一不是二,自度和度生不二。現在時間到了,這位同修三個問題,我們解答了第一個問題,下一節課我們再繼續討論。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翡翠冰種和水種有什麼區別?
家用電梯需要注意些什麼事情?
糖公公一周歲記【多圖慎入】
為什麼中國男人不注意身材?不鍛煉肌肉?不注意牙齒?

TAG:生活 | 視頻 | 修行 | 文字 | 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