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

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  

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從2000年秋季啟動,2001年秋開始實驗,已經由實驗階段進入推廣階段,發展健康,成績顯著。當前需要以積極的態度,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求真務實,穩步推進。和其他課程一樣,語文課程正在發生重大變革,語文教育、教學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我們欣喜地看到,過去那種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現象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在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書聲朗朗,議論紛紛的理想境界逐漸成為現實。主要成績與進步:  

1.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實驗區的語文教師,對課程改革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們態度積極,思變求變,認真學習,努力實踐。遠的不說,進入新時期的20年,從來沒有看到老師們這樣自覺投入、全身心投入;從來沒有看到廣大教師煥發出如此之高的語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  

2.新課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行為。看得出廣大教師自覺學習、積極思考、深入研究、不斷探索的良苦用心;看得出廣大教師對課程理念由不甚理解到逐漸理解到付諸實踐再到加深理解的過程。此次課改,由於提出一系列新的課程理念,因此,有理論指導,有改革力度,有比較明確的改革方向。  

3.語文課程發生了初步的、革命性的變化。  

首先,這個變化是全方位的,涉及到課程、教材、教法等語文課程的所有方面。老師們對課程改革的認識,也不再停留在教學改革這一既窄又淺的層面上。在實驗中,老師們普遍重視開發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容,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與形式。這在以往的改革中是不多見的。  

其次,語文教育、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教學中,教師力求準確定位,由"教學的主宰"轉為"合作學習中的首席";重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用改進自己的"教"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由於學習主體的地位開始得到尊重,由於激發了興趣,培植了自信,絕大多數學生愛學語文了;由於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始落實自主學習,落實讀書實踐,大多數學生真學語文了;由於開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樂於發表個人的感受與見解,樂於讀出自己在學習中的思考與發現,部分學生開始有個性地學語文了。過分注重內容分析、過多進行機械、重複的單項訓練的語文教學,老師主宰課堂,"牽著學生走"的語文教學,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的語文教學,逐漸淡出語文課程。  

語文作為一門核心課程、母語課程,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地位不可動搖。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生學習做人的起步階段。  

一、轉變觀念  

1.要樹立大閱讀教學觀。  

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到教學途徑,都要以大閱讀教學觀為指導。  

閱讀教學的目標,核心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大閱讀教學觀下的閱讀教學目標,應當包括三個維度。除了知識、能力的目標之外,還應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和過程、方法、習慣的目標。這裡要特別提一下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此兩項是容易被遺忘、被小視的閱讀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視,不僅將興趣、習慣的培養貫穿始終,而且在第一、二學段分別明確提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和"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的目標。培養閱讀能力的前提,是培養閱讀的興趣。學生喪失了閱讀興趣,等於破壞了學習語文的根基;培植了閱讀興趣,等於打下了學習語文的根基。培養閱讀習慣更是閱讀教學中的重中之重,習慣決定著閱讀的品位、能力和質量。正如國學大師梁啟超所說:一個人學生時期能否養成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是件人生大事,將影響其一生的幸福和發展。由於時代的需要,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還提出如下閱讀目標:"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體現了對課程總目標中的"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呼應和落實。  

閱讀教學的內容,以往的認識是,教科書是唯一的、也是全部的教學內容。放到大閱讀教學觀下審視:教科書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學內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可以在課中穿插閱讀相關文章,還可以指導學生課後開展拓展性閱讀。  

閱讀教學的途徑,以往只是課堂教學上的讀書、答問。大閱讀教學觀主張向課外延伸,向生活開放。各地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鮮活的社會現實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更是不斷再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要持續地開展課外閱讀,在自主的、大量的閱讀中完成小學階段145萬字的課外閱讀量,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蓓蕾讀書工程"第一階段,2005年春季起實驗小學和有條件的農村中心小學作為試點,為全面實施提供經驗;第二階段;2006年秋季在全市小學普遍實施。  

"我讀書,我閱報;我成長,我快樂。"意為讓小學生感受讀書的快樂,愛讀書,多讀書,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讀書":按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分年級規定閱讀總量,推薦優秀閱讀書目(附:推薦必讀書目)。  

"誦經":吸收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繼續開展古詩文素養活動,誦讀古詩、詞、文。  

"閱報":閱讀程度適合的兒童報刊。  

學校要積極充實學生讀物,可供學生閱讀的圖書人均要達到20本;落實情況列為縣檢查評比的重要指標。  

2.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什麼?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是和歷史、和現實的對話,和高尚的心靈的對話,是充滿樂趣的精神生活。閱讀教學則應是學生(個體與群體)、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以往的閱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正確的軌道。表現在:①沒有擺正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關係。教師是主宰,主宰著學生和文本。師生之間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的、不平等的關係。②沒有真正的對話。有的是在教師牽引之下,往往是為了迎合老師的言不由衷的答問。實質是抽去了獨立思考和獨特感受的靈魂的被動接受。③沒有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閱讀教學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所做的是串講串問,是繁瑣的課文內容的分析。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要牢固樹立學生是閱讀教學主體的思想。對話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  

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前提,是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那充分的自主的、個性化的閱讀。否則,學生不會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必定缺乏基礎,其效益必定大打折扣。在對話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講真感受、真體驗、真理解,才能不看老師眼色行事,才能不人云亦云;只有這樣,對話才能不被教師操縱或控制,才有可能是多角度、有創意的。  

閱讀教學要通過一次次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不僅是解讀文本,而且要實現學生的自我建構。包括: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逐漸文化積澱;習得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逐漸學會學習。  

二、改進策略  

1.加強目標整合,堅持整體推進。閱讀教學要全面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體現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使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既培養能力,又習得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義務教育階段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就小學階段來說,主要培養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這是語文的綜合能力,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  

如,低年級側重在通過朗讀和藉助圖畫閱讀,了解課文內容,理解重點詞句,學習積累詞語上。中年級進而通過朗讀、默讀,合作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有多種方法理解詞句,體會表達效果;在大量閱讀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高年級進一步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能體會詞句含義、感情色彩及表達效果;揣摩文章敘述順序,領悟表達方法;學習根據需要、通過快速瀏覽,搜集和處理信息;學習探究性閱讀。但是,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的能力不能割裂開來,逐一培養,而應既有所側重,又整體推進。  

改進閱讀教學策略,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三維目標中,要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落在實處。  

其中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從一年級起就要認真培養。使小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從而喜歡閱讀,並將閱讀興趣長久地保持下去。一點一滴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成自然,從讀書姿勢,讀書要集中注意,到認真閱讀的習慣,一邊讀一連想的習慣,查閱字詞典及相關資料的習慣,畫、批、注的習慣,及至讀書看報的習慣。這些良好的讀書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受用終生。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課程目標,還有一點是要特別注意的,即要體現語文課程的特點。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課程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必須通過語言的學習來實現。要警惕關注人文精神的開掘,忽視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培養的苗頭出現,防止工具性與人文性二者分離或偏向一端。要在正確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上下功夫,否則必然造成兩敗俱傷,導致閱讀教學效率的低下。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位先哲說:愛學習的人和民族是最可怕的。國學大師梁啟超說:一個人學生時期能否養成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是件人生大事,將影響其一生的幸福和發展。學生要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培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聽、說、讀、寫的良好習慣。這是重要的語文學習目標。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主要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習慣,查閱工具書及其他資料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勤動筆、常積累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際的習慣。其中,最要緊的是讀書看報的習慣。讀書,不僅是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終身學習的需要,是知識經濟成功之本,也是愉悅身心、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地的語文作業,多是抄默字詞,進行枯燥的單項練習。發達國家的語文作業,最重要的一項是讀書。低年級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是閱讀30分鐘。起初是家長讀學生聽,接下來家長、學生一起讀,而後是學生獨立閱讀。課程標準規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有條件的地方,要突破這一閱讀量;條件不夠或尚無條件的地方,要千方百計達到這個閱讀量。達到乃至超過150萬字的閱讀量,必將極大地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強壯精神,為學生日後學習與發展積蓄了後勁。總而言之,小學生從語文課程中要學習語文,學習做人。學習做人好比握好方向盤,有了濃厚興趣、良好習慣就有了不竭的動力,學習方法、語文能力猶如高超的駕駛技術,想像力和創新思維會使學生如虎添翼。這幾方面合在一起,便是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在學習方式上,要由以往偏重接受性學習轉到注重自主的、探究的學習;在學習途徑上,要由"課堂中心"轉到課內外兩條腿走路,課內悟學法,課外求發展。這兩點是需要教師在"課改"中大力改進的。  

其二,在能力培養下,既要注重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的協調發展,又要加強薄弱環節。  

以往的閱讀教學,重理性輕感性,重內容理解,輕情感熏陶,重"標準化"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輕學生個人的感受、體驗。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要加強個性化閱讀,使每個學生在讀中積極思維,展開豐富的情感活動,獲得個人感受。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鼓勵學生交流個人的感受,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感受力。以往的閱讀教學,重內容的分析,輕語感的培養,輕文章精髓的把握。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要加強語感的培養,要提高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語言,揣摩文章的表達。再進一步,學習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培養創造性地閱讀、理解的能力。以往的閱讀教學重答問、輕讀書,輕積累。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要加強讀書、背誦的環節,培養積累的意識、方法和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積澱文化。以往的閱讀教學重理解內容,輕借鑒寫法。由於讀與寫的脫節,導致習作教學不抓習作,制約了習作能力的提高。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特別是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領悟、借鑒基本的表達方法,如,抓住特點寫景、狀物,按一定順序記事,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寫人,以及基本的說明的方法。注重從讀學寫,加強讀寫結合,有助於讀寫能力的均衡發展。  

誰掌握了語言,  

其三,在閱讀技能的訓練上,要加強朗讀、默讀和誦讀。  

朗讀,首先是讀正確,即字字讀准,包括生字、輕聲、變調、兒化等,還要重視糾正地方音;要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顛倒、重複字句;讀出長句子中詞語之間的停頓、句子之間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讀正確非一日之功。在訓練朗讀的初期,要把重點放在學慣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課文上。在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中,要體現這樣的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默讀,在日常閱讀中最有用。在學生有了一些朗讀的基礎之後,就要加強默讀訓練。默讀,在日常閱讀中最有用。在學生有了一些朗讀的基礎之後,就要加強默讀訓練。默讀要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要在逐漸提高默讀速度的同時,指導學生逐慚學會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樣想,把讀和思,把閱讀和獲得個人感受、提出疑問結合起來。  

誦讀,特別適用於古詩文的理解,讀出語感、情趣和韻味。  

其四,在閱讀方法上,既要重視精讀,又要重視略讀和瀏覽。  

鑽研一篇課文的五個步驟:  

1、初讀課文,掌握全貌,疏通文字。整體感知,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逐段細讀,理解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逐段逐自然段的學習。  

3、理清思路,理解布局謀篇。把課文結構段、邏輯段、大段劃分好。結構段是課文展開的幾個必然步驟,是作者的思路順序。當前,閱讀不強調課上讓學生分段,不灌輸分段依據的知識,但是,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的條理,分辨課文的主次,教師還是應根據作者的思路,把大段劃分出來。  

4、通觀全文,了解寫作意圖,抓住主旨。  

實際上也是在進行"兩過程":"整體--部分-整體"的過程,"外-內-外"的過程。"初讀課文,掌握全貌,"是從整體入手,解決字詞,抓住句段,都是局部推敲揣摩。"通觀全文,抓住中心"又回到整體,走完這個過程,符合精讀的規律。  

精讀,要堅決摒棄離開語言文字進行繁瑣的內容分析,注重整體把握,重對文章的總體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對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因此,閱讀教學要從整篇課文入手。無論年級高低,課文長短、深淺,都要重視自讀自悟、整體感知,重視個人閱讀後感受、體驗的交流,切忌肢解課文。此外,只有整體把握是不夠的。有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由辭彙量、句意整合、推理理解、歸納概括、情感體會、評價賞析、綜合運用等七個構成。因此,閱讀教學還要結合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漸發現、習得一些語言規律和表達方法。在這方面課程標準是重視的,提出低年級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中年級要能"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級能"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能"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閱讀教學要克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任意肢解課文的弊端,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整體把握,珍視學生整悟的個體性、差異性、創造性;還要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聯繫全文,抓住少量重點、難點、精彩的句段,引導學生理解、揣摩、內化、吸收,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不斷提高分析概括和品積累的能力。精讀教學還要重視引導借鑒,從讀學寫。由詞句到語段到篇章,不僅要抓理解,還要抓表達。要引導學生髮現表達的特點、閃光點,鼓勵他們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遷移、運用。這是閱讀教學的任務,又是普遍被忽視的,要加強研究,在今後的閱讀教學中有所體現。  

閱讀教學除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還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略讀和瀏覽。在信息化社會,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手段。略讀和瀏覽,由於能快速了解和篩選信息,培養這兩方面讀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當做如下工作:一是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愛讀書,讀好書,進而注意收藏圖書。二是學會略讀,用比較快的速度邊讀邊想,讀後粗知大意。三是學會瀏覽,用更快的速度粗略地讀,先了解書報等文本都提供了哪些信息(瀏覽目錄),再閱讀自己需要的或感興趣的信息,並從中提取關鍵的信息。四是指導課外閱讀,組織交流課外閱讀的收穫,激勵每個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略讀能力的培養,除了憑藉教科書中的略讀課文以外,還要在課外閱讀中進行,引導學生讀與教科書配套的《小學生課外讀本》,讀教師推薦的有益讀物,讀小學生"蓓蕾讀書工程"實施方案中推薦的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目,不斷擴大閱讀量,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獨立閱讀能力。略讀能力要從三年級開始培養。  

瀏覽,指大略地看。多用於平時消遣性閱讀,如讀報、看雜誌、上網,以增加知識、見聞。瀏覽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即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就必須學會瀏覽:根據需要快速地看,可以先看標題,再看正文;可以一目十行進行跳讀,與需要無關的略去不看,相關的比較認真地看,並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為我所用。在信息社會,瀏覽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也是一種有用的閱讀能力、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予以重視。  

2.在與文本的對話中,體現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習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  

其一,閱讀教學要從教師教閱讀的思路轉為學生學閱讀的思路,要以學生潛心讀書為本。  

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只有直接面對文本、潛心讀書,才能獲得個人的理解、體驗的感受。教師的牽引及至繁瑣的內容分析,無異于越俎代皰。閱讀還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過程,其特點是獨立性、個體性。這一過程教師的講解代替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也取代不了,必須靠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啟心智。教師要充分認識自讀自悟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極端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回歸常態,沉浸其中,真正讀進去;要給足時間,使學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讀、思、畫、批。自讀之後有個人的感受、體驗和見解,能提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其二,閱讀教學是有一定目標、指向的閱讀活動,不是無目的的自主學習。  

需要教師的引導,特別是對於處在學習閱讀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更要加強教師的指導。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不是只強調學生的自主,不重視教師的指導,更不是教師被動地跟在學生後面,使教學像漂泊在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萬萬不能放棄主導作用。與以往不同的是,教師要在與同學共同學習中"導",在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導"。教師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夥伴,要俯下身子,走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學習。這時,居高臨下的老師不見了,有的是共同學習的大朋友,增加了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三個尊重":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夥伴,而且是"使用學習中的首席"。因此,要在學中進行指導、引導、輔導、誘導。譬如,對於重要的學習內容,如果學生忽略了,老師要提醒學生予以關注;對於學生理解不準、理解不深的重點、難點,老師要作為問題提出來,和同學共同探討;對於學生尚未意識的學習方法、尚未養成的學習習慣,老師要引導發現、習得;對於學生應知而不知、討論交流後仍理解不到位之處,老師要做到必要的、精要的講解。課改不應拒絕所有的接受性學習。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必要的。教師的示範、講解也是一種指導,能積極地影響學生由接受走向發現。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導",要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以學定教,因勢利導,不是老師主觀地牽著學生走;教師的"導",要在師生共同學習、交流對話中"導",有情感交流,有思維碰撞,不是冷冰冰的"我教你學";教師的"導",要落實到使學生學會學習,逐漸生成,逐漸建構,在動態的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能力、方法、習慣。  

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學生表面上的活躍掩蓋了學生事實上的被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看似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實際上學生缺少主動性,很大程度上處於被動狀態。表現在:學生圍著教師轉,課堂上很少看到學生質疑問難、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教師不重視啟迪學生的思維,課堂信息的反饋多限於一問一答,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依賴性大、自信心不強,不會獨立思考;學生語言不規範或回答錯誤時,很少看到教師給予及時糾正,特別是讓其他學生進行修正、補充;課上學生讀書的時間少,思考、組織語言的時間少,練習、作業的時間少。對於上述問題,希望能引起廣大語文教師、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不斷進行探討、研究。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在教學活動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去聽、去說、去寫、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閱讀教學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的積極性。主要指學生讀書、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讀書、思考的能力並把二者結合起來,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2.學習的主動性。主要指學生的設問、探究的主動性。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究。敢於"質疑問難"是學生主動精神的充分體現。  

3.學習的獨立性。主要指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敢於發表獨立見解,敢於爭辯,善於發現和糾正別人(包括老師)的錯誤。  

4.學習的創造性。主要指學生敢於轉換新角度思考、質疑、答問,敢於從熟視無睹的語言現象中發現問題,敢於發表創見。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發現和珍惜學生創造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精神。  

5."自能讀書"。"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自能讀書"應成為閱讀教學追求的最高目標。教學中教師要把著眼點放在使學生學會如何閱讀上,也就是在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給讀書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用。  

3.閱讀教學要求實、求活,講求效益。  

求活,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的弊端,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要靈活、開放,要加強與現實生活、與兒童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的聯繫。求實,在活的形式下要學的紮實,有高的效益。  

(1)閱讀教學主要用於學習閱讀。  

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在學習閱讀、學習語文上所得甚少,不是好的閱讀課。要講求教學效率。今後,課文多,課時少,還要引進相關課程資源,更要提高教學效率。要盡量減少課上的非語文活動,加強讀書和其他語文實踐活動。"一篇帶多篇",以讀好課文為主兼讀相關段篇的做法,值得提倡。  

(2)閱讀教學要體現讀寫結合。  

要引導學生多讀課文,讀好課文。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悟情傳情,培養語感。寫景的文章,要體味如何借景抒情;寫事的文章,要體會如何記事傳情;寫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讀的指導,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如問學生:該用什麼感情讀?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讀中體味、感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讀的指導,還要避免割斷情感的聯繫,一句一句地指導。僅就隻言片語讓學生讀出感情,有些強人所難。要從整體入手,指導學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調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著名特級教師翟景華說,閱讀教學要"三多"-多朗讀、少分析;多背誦、少抄寫;多表演,少講解。低年級的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圖文並茂,大多是韻文和童話故事,讀來朗朗上口。教學時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地讀和採用多種方法讀,不要用繁瑣的分析佔用學生讀書的時間。每節課只設計1、2個精要的問題啟發學生領悟文中的人文主義精神。  

例如,《美麗的公雞》。教師範讀第一段,巧妙地引發學生借接讀課文。運用給驕傲的公雞配音、配動作的方法,激發學生繪聲繪色地讀。又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把學生帶入公雞比美的情境之中。再用對比讀和變序讀的方法把讀和思結合起來,體會老伯伯話語的含義。最後,把讀和創結合起來,啟發學生仿照第一段中詩歌的形式誇一誇後來能幫助人們做事的公雞。整堂課學生學的興趣盎然,讀得活潑生動。  

引導學生讀中悟寫,從讀學寫,加強讀與寫的聯繫。不應把閱讀僅僅作為理解內容的手段,還應把閱讀和品詞品句、揣摩表達作用、學習文章寫法結合起來。否則,是跛腳的閱讀教學。  

(3)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講求實效,百花齊放,與時俱進。  

閱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要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閱讀教學規律,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課改中好的閱讀課,應當滿足以下條件:有明確的、體現新的課程理念的教學目標;全體學生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和參與意識;人人認真讀書,獨立思考,讀後有感受、會質疑;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通過師生對話和教師指導,在學習閱讀、學習語文上有新的收穫。  

評價一節講讀課,概括地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價。  

(一)看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準確。明確,主要指語文基本功訓練、思想教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教學目標要十分明確;準確,主要指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教材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實際。  

(二)看能否深刻地理解、正確地把握教材。主要指課文的思想內容是否理解得準確無誤,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點是否明確,對詞、句、段的理解是否準確等。  

(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是否確立,教與學的關係是否擺正。主要指教學中是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朝著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方向努力。  

(四)課堂上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否體現語文訓練的過程。主要指是否體現了聽、說、讀、寫訓練的整體性,全體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是否通過大量的、有層次的語言文字訓練,實現訓練的過程。  

(五)教師的基本素質怎樣。包括語言、朗讀、板書等基本功,調控應變能力,教態等。  

(六)看一節課的整體效果。包括教學目標是否全面體現,課堂教學氣氛是否和諧,師生關係是否融洽,訓練是否紮實有效等。  

小學語文課程研討會  

在新課改理念下,一堂好課主要從以下方面去衡量:(1)教學目標是否清楚、明確、恰當?(2)教學目標中是否體現了語文學科特點和語文階段性特點?(3)教學重難點是否突出?(4)學生是否學得主動、積極?(5)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作用是否得到積極、自然的體現和發揮?(6)教學效果是否好?(7)語文學習中的訓練是否合適,學生對語文學習規律掌握了多少?(8)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何?  

改革中的閱讀教學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的時候,以下兩點要特別注意。  

一是強化"語文本體"。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都要瞄準"語文本體"這個靶子。自讀自悟要充分,要讀有所得。合作、探究要有明確的任務、要求,要有價值。每次合作學習都要有目的地動,人人動,主動地動,應是在自讀自悟基礎上學習層次的提升,做到師與生、生與生互相啟發,學有"新"得。探究要圍繞"語文本體",應是多層面、多角度,甚至是有創意的,不僅探究文章寫了什麼,探究其人文價值,而且探究是怎樣寫的──欣賞、評析好詞佳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  

二是閱讀教學要因文、因生、因時、因地制宜,教學過程、方法策略應靈活多樣,與時俱進,教學設計應多姿多彩,講求實效。成熟的教學還應不雕琢,去粉飾,返樸歸真,簡約實用。要把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人人全身心投入,要儘可能地把教師的身份隱蔽起來,用自己的學習行為引導和影響學生,而不是展示自己。只要我們準確地理解課程標準倡導的課程理念,並把這些理念轉化成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就一定能甩掉閱讀教學"費時多而收效微"的帽子,使我國的閱讀教學"舊貌換新顏"。  

4.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與交流,是課程改革的要求,是語文教師的份內之責。  

課內閱讀內容有限,時間有限,所得有限。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學習語文要兩條腿走路,既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要引導學生課外學語文、用語文,包括增強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的意識,關注學生課外語文學習,指導學生課外語文學習,不斷組織交流課外語文學習的成果。其中讓學生儘早、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開展課外閱讀,是加強課外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低年級,要鼓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識字,擴大識字量,以便儘早進入利用漢字閱讀的階段。待學生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以後,就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包括指導閱讀與教科書配套的《同步閱讀》;經常推薦課外讀物(主要是適合學生閱讀的名家選本和名著);指導讀書方法,特別是讀整本書的方法;鼓勵摘錄好詞佳句,做讀書卡片,寫讀書筆記;提倡親子閱讀(閑暇時父母與子女共同閱讀與交流);組織讀書交流、評比活動等等。在不斷地指導與交流中,學生必定會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嘗到閱讀的甜頭,進而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生一旦把讀書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好讀書,讀好書,那麼無論在閱讀能力上、語文素養上、學習潛能上,都會給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最後,以下面的三句話和各位同仁共勉:語文教育是事業,貴在淡泊名利,默默奉獻;語文教育是科學,難在持之以恆,求是求真;語文教育是藝術,美在享受母語,陶冶身心。  

小學生從語文課程中應當學到什麼呢? 1.學習做人。這裡主要強調三點:一是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的25冊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作了"精彩的提煉",寫就了一本書:《中國的創造精神──中國的100個世界第一》。該書告訴我們,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來源於中國。二是踐行"為大眾服務"這一做人的基本準則。當今道德空前滑坡。在內地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過分自我。獨生子女享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加上受社會上個人中心思想的侵蝕,目中無人,不懂得關愛他人,為別人著想。在對北京、上海、廣州部分大學生的一次問卷調查中,只有2%的人把"為大眾服務"選擇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只有0.4%的人認為"不參加公益勞動"是不文明的行為。即使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做過"志願者"的只佔2%,而美國佔56%。過分自我對一個發展中的社會,是值得警惕的,甚至是危險的。我們有些人在"課改"中以體現人文性為名,片面強調張揚個性、發展個性,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負責任的。語文課程要培植為大眾服務的意識,培養有公德、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中國人。還有一點是培養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人的一生困難、挫折遠遠多於成功、快樂,要能吃苦、耐挫折。在學習上既要寓學於樂,又要提倡刻苦。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上不斷獲得成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這是高層次的"愉快教育"。2.習得方法,培養能力。葉聖陶先生在談到學習語文時,反覆強調兩點:"第一,必須講求方法";"第二,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終身以之的習慣"。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發現、習得學習方法,才能逐漸學會學習。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而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能力,才能適應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需要。語文學習方法主要指:識字、寫字的基本方法;朗讀、默讀、誦讀的技能;精讀、略讀、瀏覽的一般方法;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簡單的記敘、說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於識字,善於閱讀,善於習作。我國古人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熟讀精思,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漸進,舉一反三;不恥下問,博覽多聞;知行結合,躬身實踐。葉聖陶、呂叔湘等語文教育家也有許多真知灼見。這些見解先於"課改"提出,又完全符合"課改"的精神。我們要善於疏理,為我所用。語文能力主要包括:獨立識字能力;較熟練、規範的寫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為標誌的閱讀能力;初步的口語交際能力;寫簡單的記實作文、想像作文和常見應用文的能力;在綜合性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文的綜合運用的能力。這裡要強調的是:學習方法不應是教師傳授的,而應是學生個體和群體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發現、習得的;語文能力是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反覆歷練、逐漸生成的。此外,還要在學習語文的同時,發展思維,特別是培養和提高獨立思考能力、想像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位先哲說:愛學習的人和民族是最可怕的。國學大師梁啟超說:一個人學生時期能否養成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是件人生大事,將影響其一生的幸福和發展。學生要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培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聽、說、讀、寫的良好習慣。這是重要的語文學習目標。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主要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習慣,查閱工具書及其他資料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勤動筆、常積累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際的習慣。其中,最要緊的是讀書看報的習慣。讀書,不僅是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終身學習的需要,是知識經濟成功之本,也是愉悅身心、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地的語文作業,多是抄默字詞,進行枯燥的單項練習。發達國家的語文作業,最重要的一項是讀書。低年級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是閱讀30分鐘。起初是家長讀學生聽,接下來家長、學生一起讀,而後是學生獨立閱讀。課程標準規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有條件的地方,要突破這一閱讀量;條件不夠或尚無條件的地方,要千方百計達到這個閱讀量。達到乃至超過150萬字的閱讀量,必將極大地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強壯精神,為學生日後學習與發展積蓄了後勁。總而言之,小學生從語文課程中要學習語文,學習做人。學習做人好比握好方向盤,有了濃厚興趣、良好習慣就有了不竭的動力,學習方法、語文能力猶如高超的駕駛技術,想像力和創新思維會使學生如虎添翼。這幾方面合在一起,便是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在學習方式上,要由以往偏重接受性學習轉到注重自主的、探究的學習;在學習途徑上,要由"課堂中心"轉到課內外兩條腿走路,課內悟學法,課外求發展。這兩點是需要教師在"課改"中大力改進的。


推薦閱讀:

太極劍法斬劍和掃劍基本劍法練習圖文教學
木蘭劍規定套路分解教學(四十八式)附定勢方向
舞蹈入門教學.pdf
全國新課堂教學3
交誼舞教學大全

TAG:閱讀 | 改革 | 教學 | 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