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七度思維空間

《周易》是講天地人之大道,它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和智慧的結晶,也是群經之源和大道之源。中國人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深深地烙上了易經的印記,易經是中國人的民族基因、民族之魂和民族之根。正是一部易經才使中華文明薪火生生不息,儘管以農耕為代表的中原文明常常受到外來游牧民族的軍事打擊,儘管其中有政權和朝代的更替,但是國破山河在,中華文明並沒有因此滅亡,中華文明的火種還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實在中華民族大分化,大改組,大融合,大統一的過程中,以易經為主流的中華文化始終是民族統一和融合的基石。中華民族分的歷史只是暫時的,合才是歷史的潮流,大勢所趨。正是一本《周易》它使中國變成了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力量。《周易》是中華民族思想和智慧的寶庫。易經的歷史非常久遠,在沒有文字的時候就有易經了,所以說易經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易經最早由中華文明始祖伏羲氏「一畫開天」,創立八卦開始,後來由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孔子及其儒家弟子們歷經近八百年對《易經》進行詳細的解釋和定義,寫成了「十翼」,被稱《易傳》,《易經》與《易傳》合起來,稱《周易》。我們也稱「伏羲、文王、孔子」為「世歷三古」,正是他們開創了中華易經文明的先河。從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來看,《易經》對華夏子孫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有著深遠的影響。軍事家孫武讀《易經》,寫出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老子讀《易經》,悟出了《道德經》;孔子讀《易經》,寫出了《論語》等四書五經儒家經典;鬼谷子讀《易經》,寫出了最有智慧的《鬼谷子》;中醫古聖讀《易經》,寫出了《黃帝內經》。所以說《易經》已經深入到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當中,它是群經之首,群經之源。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易經系傳別講》中說到:「《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易經被很多人稱之為天書,很多人被攔阻在易經大門之外。易經為什麼難學呢?難就難在它有廣闊的七度思維空間,這就是:理、象、數、占、時、空、位。一個問題有七個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所以大家學習易經總覺得特別的難,不好理解,不好掌握,更不好使用。下面我南湖山人對易經七度思維空間分別進行闡述。1、易經中的「理」《周易》繫辭上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淪天地之道」。可見易經是天地之道,天地之理。我們通常所說的易經的理,就是易經的哲學思想,其實它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而是「道」。在中國古代道與理是有差別的,道高於理。《周易·繫辭傳》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就好象我們今天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沒有操作系統計算機就無法正常運行,這個操作系統就好象是計算機的道。宇宙的運行也是由操作系統來運行的,這個操作系統就是中國人講的道。宇宙正是有了這個操作系統,太陽與九大行星之間才能按照其自身的規律向前運動,春夏秋冬,四時不忒。當然,在基督徒們觀念中,世界是由上帝創造和管理的,《約翰福音》開篇就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上帝」。不管怎麼說,世界萬物各有自己的運行規律,這便是道(上帝)操作運動的結果。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易經中的道理就是宇宙運行的密碼,它是天地之大道,懂得易經的道理,並學會掌握運用,人生就不會有疑惑。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就是這個道理。「善易者不佔」強調通曉了易經的精髓和思想,人生沒有疑惑,不需要占卜,也是這個道理。那麼《易經》中有什麼道理呢?一是「合二為一」的道理:這就是太極和陰陽兩儀的道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太極陰陽組成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陽就有陰,有實就有虛,有分就有合,等等。西方哲學的思想是有矛就有盾,是一分為二的二分法,中國人是合二為一,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整體,密不可分的,此不存在彼也不存在了。這是東西方哲學思想的根本差別。二是太極的思維道理:陽陰道理,或者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道理。解決任何問題時(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和外交等等)我們都有兩種手段,或陰或陽,或急或緩,或對抗或和解等等,或者陰陽並用,陰陽相生等等圓融的解決之道,這是通盤考慮的解決之道,中國人強調最高的境界是「致中和」。西方世界有時解決問題比較單一,比較直接,但是往往容易留下很多的後遺症。三是「四象」思維的道理:「四象」就是對陰陽的細分,陽有少陽和老陽,陰有少陰和老陰。這不僅是對陰陽的細化,趨勢化,更是讓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事物陰陽轉化的關鍵時機和關鍵點。事物陰陽轉化其實就是事物性質已經改變了。由陽轉化成陰,或者由陰轉化成陽,我們要與時俱進,適應外部情況的變化,這就是順勢而為,「道法自然」的思想。四是易經六十四卦的卦理:《周易》六十四卦其實宇宙世界六十四個密碼,也是易經六十四個應用的場景,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不同問題的解決之道,所以說易經是人生的智慧。比如說:《周易》「乾卦」,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一生要奮鬥,要有擔當。你只要做到一生奮鬥,你就會做到「元、亨、利、貞」,就會實現人生的輝煌,直達「九五,飛龍在天」。乾卦強調只有奮鬥,人生才有精彩。又比如《周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不僅要奮鬥不息,勇於擔當,也要做好德行的培養,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你能不斷地培養德行,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好與君子的配合,你最終可以達到「六五,黃裳,元吉」。坤卦強調配合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然,還有其它六十二個易經卦象的道理,這裡不一一列舉了。2、易經中的「象」

什麼叫做「象」,《易經》的「象」又是什麼?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象最接近於道,從道到象有五步的距離,但是用文字來表述則有七步距離,因此伏羲氏用象來觀察宇宙天地的萬事萬物。老子說:「大象無形」,可見老子也是用象來研究道的,用象來揭示宇宙天地運行的規律。《易經》繫辭:「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為相似之意,《易經》是用卦象表示的,卦象即易象。卦象用以模擬效法宇宙萬物的所有信息的顯象(即外象)。卦象是全息表達宇宙萬有的現象、形象、物象、事象、音象、色象等。《易經》繫辭上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象徵自然類物萬象全息符號及其來源與演化過程,易卦取象於天地萬事萬物,所以,八卦以象的形式告知我們萬事萬物之理。象是《易經》的根,《易傳》上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八卦來源於觀象,是將宇宙間萬事萬物之象高度概括為八卦。八卦是《易經》的核心,在沒有文字之前,人們就是通過八卦來傳輸信息,這種傳輸的載體就是卦象,故無象無易。易經之所以與其它典籍有什麼不同?主要在卦象,易經為什麼難學?主要是卦象。用卦象來說明道理是易經一大特色。如何稱作《易經》的卦和卦象?《周易正義》上說:「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人,謂之卦。」東漢文學家許慎進一步解釋道:「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觀看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中國古人是通過卦象來反映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及事物發展變化的吉凶悔吝,這就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八卦在天表示天候之象、在性表品德之象、在動物表動物品類之象、在人表人身結構之象、在家庭表成員秩序之象。《周易》八卦則表示宇宙的八種基本物質,這就是八卦的象。它們的規律是: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周易》六十四卦是八個經卦的兩兩重疊而成,每一個卦有每一個象,共有六十四個卦象。如下圖乾卦,它在竹板上刻上六根實線,掛在空中以便人們觀察其象,六根實線表示乾卦,純陽卦,動力十足。

又比如,下圖坤卦,它在竹板上刻上六根虛線,這是坤卦的卦象,表示純陰卦,完全沒有動力,是一個配合的卦象。

當然《周易》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個卦象,每一卦又配上相應的文字,即卦辭退和爻辭。它既象徵事物的外形,又象徵事物間的聯繫,它能顯示出陰陽對立的矛盾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運動規律,顯示事物變化的吉凶結果。一句話,象最能接近道,以象喻理是《周易》的一大特色。3、易經中的「數」數是邏輯運算的基礎,西方人發明了微積分為基礎的《高等數學》,為物理、化學、生命工程、電子技術、工程機械等等其它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易經》中是人們早期活動和認識世界的產物,其在數的方面雖然沒有今天《高等數學》那麼複雜精細,但是《易經》也有自己的特定數字運算和數與象結合的規律。(1)太極數。即由「0」和「1」組成,用陰爻、陽爻表示,陰為二畫(――)、陽為一畫(-),即陰為偶數、陽為奇數。(2)天地之數。《繫辭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數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3)大衍之數。《繫辭上》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4)爻位之數。每卦六爻從下往上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陽爻用「九」表示,陰爻用「六」表示。(5)萬物生成的河圖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故: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這正是萬物生存之數。(6)洛書之數。《易經》後天八卦數為洛書之數,其規律是: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六乾、七兌、八艮、九離。

(7)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其中,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為15數,故化為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總之,易經之數是易經的重要表達形式,易數與易象又有緊密的聯繫,互相之間可以轉換。如我們得到數字「1」和「2」,就可以輕易得到「履之乾」卦,它就會根據你的問題來提供一個解決之道。所以,《繫辭上》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我們如果真把《易經》的數理弄通了,天下萬事的道理沒有不知道的。未卜先知,這就是《易經》數理所達到的最高境界。4、易經中的「時」易經實質為成功學,成功離不開四個要件:天時、地利、人和、神助。這裡講的「天時」,就是一種時間的概念。我們平時經常講「此一時,彼一時」,這也是時間的概念,時間一過事物的輕重緩急也就隨之發生變化。易經就是研究時間的學問,所以易經也是時間運籌學。易經的時間主要有:(1)白天和黑夜:即陰與陽;陽動,陰收的規律;(2)四時:春夏秋冬,有春發,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3)二十四節氣:一年四季共有24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4)八卦的時間:在一年當中:坤卦為冬至,震卦為立春,離卦為春分,兌卦為立夏,乾卦為夏至,巽卦為立秋,坎卦為秋分,艮卦為立冬。

在一天當中,分十二個時辰:坎卦子時,艮卦丑寅時,震卦卯時,巽卦辰巳時,離卦午時,坤卦未申時,兌卦酉時,乾卦戌亥時。

5、易經中的「空」易經中的空,既是空間的意思。空間的學問是易經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常常講易經是時空學,就是時間與空間的學問。易經講的空間,包含了兩種不同的概念,一是不同的地域,二是同一個地域中的不同方位分布。要研究易經的空間學問,以下幾個問題非常重要:(1)太極的概念:太極就是中心點,找到了太極點,才能找到八卦的方位分布。(2)一物一太極: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如果以中國為研究對象,那麼河南為中心它就是一個太極點,一個城市也有一個太極點,一個小區可以找到一個太極點,一幢房子也可以找到一個太極,一個桌子也有一個太極點。這裡不一一列舉了。(3)八卦的方位分布:先天八卦圖:坤為正北,乾為正南,離為正東,坎為正西,震為東北,兌為東南,巽為西南,艮為西北。

後天八卦圖:坎為北,艮為東北,震為東,巽為東南,離為南,坤為西南,兌為西,乾為西北。

6、易經中的「位」易經中的「位」主要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爻位。在六十四卦中每一個卦象都有六個爻組成,共384個爻。一卦有六個爻,即有六個不同的位置,由低到高,分別有: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其規律是:(1)爻位由下向上發展,下為輕,上為重,下為低,上為高;(2)它反映了事物發展過程中所處的位置不同,表明其地位、身份、條件的不同,下的級別低,上為級別高;(3)同一個卦象,不同的爻位,有吉有凶,吉凶沒有什麼固定的規律;(4)爻位:有當位與不當位之分;(5)爻位:有貴賤之分,少為貴的原則;(6)六個爻一般的對應規律是:初位之爻象徵事物發端萌芽,主潛藏勿用;二位之爻象徵事物嶄露頭角,主適當進取;三位之爻象徵事物功業小成,主慎行防凶;四位之爻象徵事物新進高層,主警懼審時;五位之爻象徵事物圓滿成功,主處盛戒盈;上位之爻象徵事物發展終盡,主窮極必反。爻位的劃分好處:主要是我們知道自己當下的位置,從而知道我們當下應該採取何種策略,是攻是守,是進是退?做到進退有度。(7)六十四卦的位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自己的定位,通過下面這個圖,我們就可以知道每一卦所在的位置。

7、易經中的「占」占卜是易經的一大特點,如果沒有占卜的功能,那麼它就與其它經典沒有什麼區別了。如果易經只是道德規範的書,那它又有何意義呢?所以孔子在《繫辭上》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又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又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占筮者尚其卜占」。這表明孔子一直認為《易經》有占筮之功用。朱熹認為:「易乃占筮之書,古者則藏於太史,太卜以占吉凶」。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占卜?這是因為任何時候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都會有疑惑。比如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下一步應該怎麼辦?無非是三種情況:一是我們該繼續前進?二是應該停止?三是應該返回?這就需要我們做出決策。在通常的情況下,小孩有疑惑可以找大家解答,知識少的人有疑惑可以找有經驗的人來解答,大人有疑惑可以找智者來解答,但是人的知識和經驗總是有限的,誰也不可能對全世界的問題一一進行解答。這時我們有問題應該問誰呢?在窮通了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也無法得到答案的時候,我們只能問天,但是天意難測,只有精通《周易》的人才能知道天意。通過易經占卜,它能幫助我們提供相對獨立和比較公正的解決方案,為我們提供一個輔助決策依據。在《周易》六十四卦象中,從吉到凶共有六個安全等級,即:吉、吝、厲、悔、咎、凶。它不僅是卦辭、爻辭的吉凶標誌,也是吉凶輕重的區別,對幫助我們決策有實質的指導意義。另外,在卦辭和爻辭中我們也常常見到有:「利涉大川」(即前進),「利貞」(堅守或者不進),「利西南不利東北」等等辭彙,這都告訴我們當下應該是進取策略還是保守策略,或者那個方向對我們行動有利。這種有指引性卦辭和爻辭在易經中是很多的,這也說明它對我們的工作有明確的指導意義。這裡我還得特別指出,《周易》六十四卦其實就是六十四個應用場景,占卜得到一個卦象,就是當下的應用場景,再看看幾爻動,「動則有因」,找到原因,我們就知道吉凶,就知道應該採取什麼策略。占卜為什麼能為我們提供輔助決策方案呢?這是我們古人先賢天人合人和天人感應的智慧。當你有問題時,頭腦通過冥想,求助於天,你的頭腦產生的電磁波與天上的電磁波就會產生諧振,從而得到一個易經的卦象,通過易經的卦象分析和判斷就能得出問題的答案。下面我講講易經的常用的占卜方法:(1)蓍草法:占筮的工具是蓍草,占筮的方法為《繫辭上》所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數。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這是說占卜時會有11520種的變化,我們平常說千變萬化一點不假。蓍草佔法,是周朝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常用方法,這種方法成卦比較複雜,它有千變萬化,準確度會高一些,問題就是過程比較複雜,操作難度比較大。(2)銅錢法:銅錢法比較方便,使用三個銅錢,分六個步驟,由下往上分別得到六個爻,其規則是:一背二面為少陽,一面二背為少陰,三背為老陽,三面為老陰。老陽和老陰的爻要進行陰陽變化。因此最後呈現出來的完整的卦象,一般含有主卦和變卦。如「乾之大有卦」,則主卦是「乾」卦,變卦是「大有」卦。我們根據卦象和爻辭來定吉凶。(3)易經占卜的方法還有很多,如以時間起卦,方位起卦,數字起卦,人物起卦,等等,這裡不一一列舉了。(4)易經占卜自西漢京房之後,加入納甲,安上世應,利用五行的生克原理,這種方法稱之為「六爻占卜」。(5)宋代邵康節發明了《梅花易數》,簡化了占卜的過程,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使用這種方法來占卜。(6)還有其它方法,我不一一列舉了。在講完易經的七度思維空間之後,最後同大家介紹一下易經的「三大原則」,這就是易經中的「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即「大道至簡」原則,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從表面看去似乎紛亂繁雜,實際上很簡單,也很有規律,在多樣性中存在著同一性,我們能將複雜的問題用一二句話就能說清楚,這就是大道至簡。變易:變化是易經的核心。天地萬物以及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運動的,永無休止變化,正如春夏秋冬永遠不停止交換運動一樣,事物永遠不可能一個原點停止運動。所以我們又常常說不變的是常常是變化。不易:自然界當中天地人及萬事萬物好象錯綜複雜,但有其不變的變化規律,如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永遠不會變化的。又如,世界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是「道」,這個「道」是恆定的,永恆不變的。我們掌握了易經的七度思維空間,人生自然增加不少的智慧,真正做到不疑和「無大過」是有可能的。

周易管理哲學六點思考《易經》被稱為眾經之首,既是經學,也是管理科學。本文從六個方面來談易經哲學中對管理者的一系列啟發,可見易經哲學與現代管理科學血肉聯繫之一斑。《易經》與古代科學的關係當然是複雜的,與現代科學的關係之密切也日益突顯。隨著對《易經》本身的越來越深入的考察,《易經》對管理科學的「指導作用」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本文從六個方面來談易經哲學中對管理者的一系列啟發。一、高階重德,以誠待人,《易傳》認為推動社會正常運轉的槓桿是道德。《繫辭下》說:「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易傳》舉出了履、謙、復、恆、損、益、困、井、巽等九卦,認為這九種道德規範是防止出現社會崩潰,維繫社會健康發展的保證。德中尤有可言者為「誠」。管理者的最高法則就是「誠」,其核心是:管理者用誠信現管理的最大要義———以人為本,可以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周易》雖然體現的是周代的哲學意識,雖然講的是陰陽這樣看似飄渺的東西,它的基本精神方向仍是以人承天,強調實在本身的未完成性以及人對於實在的參與性。在現實社會中,領導者必須是以誠待人,不是以權術欺人;是以情感人,不是以勢壓人,這樣才能實現團結人民,眾志成城。《孫子兵法》有言:「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裡的「信」為誠之意,誠信是將才的素質之一。同時,誠信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是管理者管理的靈魂,是所有人自身修養的靈魂。二、仁者無敵,勇者無懼,《周易·說卦傳》闡解「易」道概括為:「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由此引發了以「仁」與「義」為核心的儒家之學。例如《比》卦:「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它實際上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親密比輔的道理。它既是對個體修養的道德要求,也是古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對於當代的管理者來講,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貫徹《比》卦的主旨是:對內做到和睦親善,就會吉利平安;對外做到和睦親善,就會天下太平。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孟子說:行仁義等於王天下。就是這個道理。在「仁」的基礎上,作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還必須做到有「勇」。首先,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要能夠大膽假設。易哲學提出了一系列以卦爻、陰陽、五行關係為推斷依據的預測決策方法,建立的模仿世界的預測系統中預測者是最為重要的主體。這放在管理領域來說,一個管理者的預測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幾乎決定了整個管理主題的發展。而一旦方案提出牽一髮而動全身,整個運作就隨之開始。這就需要高層管理者具備不凡的管理氣質和魄力。不僅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應對時世的能力,在紛繁複雜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合理的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再次,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要銳意改革。《易傳》對革命的看法,至少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1、社會的革命合於天道,是天道運行的必然產物。2、革命的目的應當像四時生養萬物那樣,促進人與萬物共同繁榮昌盛。3、革命也有一定之規則。「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4、革命的方式,既有中斷性,而更有連續性。在變易中,突出繼承和發展。5、革命的兩面性,正如陰陽之變。整個《周易》可以說始於陰陽終於陰陽而由陰陽組成,而陰陽變化的陰陽之道就是預測的基本規律,陰陽之道為預測依據時主要是指規律之道,正是這個規律之道可以為決策、預測提供方便。三、天道尚變,遵循中道,《周易》變易觀包羅萬象,交相變化,它包含交易觀、適變觀、恆變觀和簡易觀等內容。《周易》揭示的交易道理,也就是管理創新的道理。《易經》益卦六三「有孚,中行」,「中行」就是「中道」。「中道」即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指剛柔相濟,張弛有度。「中道」不是折衷調和,是一種最佳狀態,最高境界。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主觀臆斷:如:「嫉妒心———上進心———好勝心」,「懦弱———勇敢———魯莽」。這裡的上進心、勇敢就是「中道」,像虛榮、狹隘、憂柔、恐懼、剛愎、嫉妒、貪婪、懦弱、猜疑等要麼是不及,要麼是過。過和不及是小人的行為;「中道」是君子的行為。作為一個管理者也必須講究中道,萬事不能過,若過就會導致己身敗落,導致被管理階層的不滿,我們常常稱讚某某善於溝通,善於講關係,會做人,總是不溫不火的,這種就是善於中道的表現。四、上下明確,善用左右,《周易》管理思想的有序性依賴於其本身的有序性。它本身的有序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六十四卦的有序性。二是事物發展演化的有序性,三是六十四卦中每一個卦的本身也是一個有序的整體。這種有序的結構以及結構的有序性,為管理者(統治階級的代言人)進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方便和可能,由此使最高統治者不必每事躬親,而只需對有關(下一級)部門和人員發號施令即可收到理想的管理效益。基於有序性,《周易》的層次性更為突出和明顯,這體現在管理上表現為強調分層管理,其管理的實質是下級要對上級服務,而上級則應保證下級在自己主權範圍內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同級部門間則強調協作配合。易經對雷、風、雨、日、艮、兌、乾、坤等的不同職責進行了明確規範,運用到管理層就是:不同的組織部門,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這體現了它對不同層次的社會組織和管理人員有著不同要求。對處在同一層次的社會組織和管理人員,除了要求他們能各司其職還要當位,當位則吉,不當位則凶。《易經》的基本原則是「陰陽兩爻」、「乾坤兩象」的對立與配合的演繹。在《易經》看來,世界之所以形成,所以發展,就是因為始終保持著種種對立的物質———天地相對,日月相對,水火相對,陰陽相對,男女相對。《易經》的偉大在於沒有止於僅僅發現世間萬物中的對立性與差異性,而是進而洞察到宇宙萬物生存的奧妙是相反相成的合作,「日月合一為易」———萬物在對立的基礎上配合與合作才能相互自然生存。高層管理人員要善用左右。善用左右手的核心是:高階領導者處於九五之尊的位置,凡事要留有餘地,要深藏不露。高階管理者的三大要益是具有能力、魄力、擔當(責任感)。其用意是做得恰到好處。一般情況下有能力的管理者用不著逞兇鬥狠,只是通過渠道委婉地表達意見,這樣才能上合天意,下順民情。嚴格地說,科層制管理是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然而,《周易》管理思想有序性、層次性的基本特點以及分科執掌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的主要內容,與近代資本主義科層制管理的特點完全一致,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早在二千餘年前,《周易》就已經形成了科層制管理的思想。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中國最早的典籍《易經》中就處處透露出先民的憂患意識。因此,《易傳》作者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傳》舉出了履、謙、復、恆、損、益、困、井、巽等九卦,認為這九種道德規範是防止出現社會潰決,維繫社會健康發展的保證。故朱熹注:「此章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說文》把陰、陽的原始含義解釋為幽暗(隱)、光明(顯)。明顯之謂陽,幽隱之謂陰,存在(道)的本性就在幽明之間一往一復的運動之中。《詩經·大雅·文王》曾謂「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後來的《禮記·大學》引用了這句話,鼓舞人們走在日新的道路上,隨時提醒自己的憂患意識。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講未能看見的憂患有很多,自我的不斷更新的必然性。《周易》不言「始終」,但言「終始」,又言「大明」。這種把終結聚集在自己的規定中的新的開始,在《周易》中被概括為「大始」:「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的本性就在於不斷地重新開始,在它那裡,永遠沒有完成與終止。王夫之把始終的辯證關係總結為:「始以肇終,終以集始」,「歷終而知始。大始者不匱」。正是通過對於始終關係的如上理解,我們看到了一種深刻的時間意識。時間已經被明確提升12到宇宙———本體論的高度,它決非實在之可有可無的因素。所以管理者不能居高自傲,固步自封,不能停下腳步,而必須不斷追求,時時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一個管理者要做到居安思危需時時自省。在《周易》世界中,人與實在之間並沒有被設置為主體與客體。主體既是客體,客體又是主體。海德格爾說:「作為一個懷疑者,笛卡爾迫使人們以這樣的方式懷疑:他引導他們把他們自己、他們的『我』作為思考對象,這樣,這個『我』、即人的主觀漸漸地被稱為思想的主要對象。由此產生了現代的『我—觀』(I-viewpoint)及其主觀主義。不過,哲學本身也就多了一種深刻的認識:哲學必須以懷疑開始,必須對認識活動本身和認識的可能性進行思考,而且必須建立起一種認識的理論,然後建立一種關於世界的理論。由此認識論成為哲學的基礎」。按照這種主體—客體的模式,實在依賴與人的思想才能被認識,實在必須於與的理性保持一致。管理者應該隨時懷疑自己,把自己作為思考對象,要居安思危。六、權變鬆緊,無為而治,《易經》有無為思想。《繫辭上傳》雲:「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這是講天道是無意志、無情感的。然而天道所成就的事業最偉大,張載說:「天地則何意乎仁,鼓萬物而已,聖人則仁耳,此其為能宏道也。夫不能生善人政,以天無意也。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聖人之於天下法,則無不善也。」以「天地不仁」去行仁,則這仁是最大的仁。《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提倡不擾民而讓民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不是最大的仁嗎?其中體現的管理哲學是:有所不為而用天下。這不是說什麼也不做,但是要權責分明,各司其則,上面已說,此不贅述。此外,管理還要鬆緊適度。例如《易經》首先肯定了懲罰的教育作用的同時要求運用適度,即:「小懲大戒」。《尚書·堯典》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的記載,可資佐證。懲罰是為了樹立一定的行為規範。《繫辭上傳》解釋說:「小懲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管理者在下屬犯了錯誤之後要有寬大的胸懷,「小懲大戒」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除此之外易哲學中還積累了大量的管理原則,可以為現代管理所借鑒。如管理者的修養方面,易哲學提出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懲欲戒忿」、「果行育德」等六十四個方面的道德要求。這些要求,是中國古代管理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到今天仍對管理有重要的直接借鑒意義。
推薦閱讀:

哪些思維限制了你的幸福?
羅爾事件——提升你理性的一次好機會(1)
改變人生先從改變思維開始
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元思維和跨學科技能?
形成一種思維

TAG:思維 | 易經 | 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