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禮讚佛陀兼談修行證果

道家之學,就是道學。道家不是道教,道學也不是科學。道學之核心與特徵,就是丹道。道學的丹道和佛教的佛陀,在中國是神秘面紗和誤解最多的,不予說明又容易引起爭端,在此稍稍提點。並以此文禮讚偉大的佛陀

丹道乃性命雙修之正道,其中修性功夫就是明心見性。《易經》曰:「窮理盡性至於命」, 「盡性」就是講明心見性,就是講開悟。後來佛教中國化以後,據此而仿造出「明心見性」一詞,並以此為特色,實則古聖早已有之。蓋因大道不分中華印度,也不分古今,始終一致也,印度中古聖人能悟之理,與中華上古聖人所悟之理,總無分別。

佛教經過漢唐的被同化,到慧能時代,吸收了老莊無為之理,終於形成講究開悟、頓悟的中國特色佛教,其代表就是禪宗,講究「見性成佛」。如《易經》所言,修鍊程序是「窮理盡性<見性>至於命」,「見性」處於中間階段,那麼這個境界是究竟境界嗎?其實,見性只是一邊之學,即使到了究竟境界,成就「佛」的果位,對於修行來說,只是一半功夫而已。君不見,佛陀為求解脫生死出家,最後修成沒有啊?沒有!他最後是病死的,雖然用宗教化的語言包裝為涅槃什麼的,但是始終還是死了。關於佛陀之死,佛經(《大般涅槃經》)記述得很詳細,是由於身體衰弱老病,先由背痛之患,後因消化功能不好,腹瀉而死——從了脫生死、化育萬物的成道標準來說,還是有欠缺啊。或辯之曰「示現」「演法」,這就純粹是宗教美麗謊言,試問,世界上的人,不相信佛教的一般人占絕大多數,如果能夠示現個形神俱秒的羽化成就,肯定可以讓更多人信服,何必搞個有爭議的病死相讓大家懷疑?何況,佛陀自己最初的發心,不是要這個結果,眾所周知他的動機是想要解脫生老病死的!心無生死,這個生死的是什麼?還是後天有形的軀體!可見,以佛陀的發心來看,他的畢生的修行,是沒有達到目的的!

可以說,佛陀通過修行明心見性,開發出大智慧這是非常了不得的;但是即使是明心見性,也不是道家悟道之全部。「心」乃大道之精華,但不是全體,佛陀悟到了不生不滅之「心」,卻沒有悟到生生不滅之道,這是只得其一,不得其全體大用啊。一開始就在悟道層面出了問題,自然在最後容易流於寂滅,出現病死的結果——這是佛陀悲劇之所在,也是後世佛教致命的缺點!

同時,由於不得「道」之全體,容易被前生後世、三身六道、三十三天等等虛幻之相迷惑,甚至一輩子出不來,連相都破不掉。其於大道之本質必然難以洞見。「相」者,像也。所謂前生後世、三身六道、三十三天等,在丹道修鍊玄關竅開之後,就會以內景的形式展現,這時候,得真傳者必須要破相,如果破不掉,就會沉溺其中,以盲引盲!君不見,現今之佛教,就剩下用前生後世、三身六道、三十三天等邪說哄騙信眾的外殼,這就是在修行方法之根本上出了問題之故!

佛陀四十餘年傳教說法,身體力行,為教化愚昧做出巨大貢獻,是人類歷史上傑出的教育家,也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人。但是,修道要求真,真理比權威更寶貴,沒有修成就是沒有修成,看到這一點,無損於佛陀的偉大,反而可以讓後來學者可以更好的借鑒其修行過程的得失,對於同樣錯誤就不會重蹈覆轍。如佛陀在世,以他的胸懷,他必然會贊成這種明智之舉。

佛陀四十九歲時候的真像,現藏大英博物館。

經宗教化手段包裝神化之後的佛陀形象。古聖曰:「堯何人哉?舜何人哉?有為者應如是。」老子教導孔子說:「子之所言者,其人與骨皆以朽矣,獨其言在耳。」 意思是要後學者在虛心學習的基礎上,活學活修,不要盲目迷信權威的說教,對於前輩,其善者擇善而從,其不善者反躬自省。沒有一個人的所有行為是絕對無瑕疵的。不迷信權威,依法依道不依人,這就是丹道的「盡性」功夫之一個體現。

丹道在到達悟道之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是「命」功的修鍊。「命」不是指身體,身體僅僅是性命的載體而不是全部。「命」指元炁、先天一炁,常人所說的「命運」是指後天之「命」,修行人要解決的生老病死,是人未出生就已經基本預定的,是先天之「命」。丹道修「命」的功夫,是要改先天之「命」。佛陀的不足,不但是智慧(悟道不徹底)層面出了問題,更為要害的是,因此而導致的「命」功不足。性命雙修方是正道,以此標準衡量,佛陀欠缺了很多啊!修行人不要輕易說高低,以無分別之元神為體,以有分別之識神為用,但對於境界高下還是要有個明確判斷的,才能夠由有分別最終達到無分別的無為的終極的無上成道境界。華夏道文化以無分別之博大胸懷兼容了佛教,但不等於對於其中錯誤的思想也無分別地吸收,在此指出佛陀之弊病,並非如一般宗教徒一樣為了爭高斗雄,而是為了正本清源,使後來之學者更好地實證「道」的真實境界,而不為所謂的權威、偶像所障礙。須知,將無形無象、真空妙有的「道」人格化偶像化,本身就是宗教的局限。

丹道修證有四個大層次-——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由凡人起修,初步掌握大道規律,事事合法,完成煉精化氣而無漏,初步明了自然、社會之道,就是賢人;由賢人上進,得道於身,頓悟大道,鍊氣化神而陽神出竅,法身呈現,化身五五,神通廣大,智慧無限,體合自然,但是未曾斷絕生死,這就是聖人;由聖人向上,積功累德,煉神還虛,陽神成熟,出有入無,打破時空界限,做到死生無變於己,萬化收羅於身的境界,才是至人;在至人的層次,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打破虛空,與道合真,由太極而無極,處無極之中參贊乾坤,化育萬物,參與大道規律的制訂與演化,澤被一切含靈而不為人知,真正做到「無為而無不為」,這才到真人的地步。

這四大層次分別指代修道四大境界——學道、悟道、得道、成道。由「學道」而明了自然、社會和生命之理,謂之「賢人」;隨著學道的深入而開悟,體悟大道之根本規律,稱為悟道,這就是「聖人」,悟道之後方能掌握性命、掌握生死,達到「得道」境界,謂之「至人」;得道之後,捨棄所有,打破虛空,將有限的個體生命融入到無限的大道之中,稱為「成道」。只有成道,才能夠真正處於太極之中,運轉道樞,參贊乾坤,融入到自然界最根本的規律之中,化育天地而人不知,其道德無形無象,因而最大最上而不可超越,老子稱之為「太上」。丹道修鍊的究竟境界,就是與生生不滅而又不生不滅的大道合二為一,成為大道本身,至於過程之中修證到的仙佛、神聖等等相,天堂、凈土等等景,見性、真如等等智,皆是過程,不是終極!

天下無二道。無論民族、時間、空間、宗教修飾如何變易,總不出「道」的範疇。伏羲、老子、佛陀、耶穌等,不過是「道」的化現而已。以無分別之心看待大道之中的宗教修證境界,才能夠如明鏡映物,纖毫畢現。佛教的最終境界「佛」,「佛」就是覺悟者,就是達到明心見性之人,還停留「悟道」的中級階段(即使是悟道也是不徹底的),未曾體悟大道之生生不滅、化育無窮,自然難以於生生不滅而又無生無滅的大道合為一體,所以最後難免老病而死,這個證果,其實就是聖人而已,離真正圓滿成道的真人境界,還差很遠啊。

破相:佛陀又稱「釋迦牟尼」,何謂「釋迦牟尼」?「釋迦」是指古印度(今尼泊爾)的一個名為「釋迦」的小部族;「釋迦」族,僅是依附於憍薩羅國的屬邦,地位不高,後為毗琉璃王所滅。「牟尼」在梵文原意是古印度的一種出家修行者,多蓄長發,常著褐色的臟衣、可以飛行空中,喝飲毒汁而無事。後來,「牟尼」一詞傳入中國,又加上寂默(止靜煩惱)、寂、賢人、仁、仙之意。「釋迦牟尼」則可以意譯為「釋迦族有成就的修行者」、「釋迦族的聖人」。

無分別之心為體,有分別之識為用,可以明顯看出,聖人和真人相比,還差整整兩個大階段,這一點是要有所分別判斷的;但是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從總的來說,是華夏民族道文化的有機補充,其社會作用可導人向善,可以普及於各個階層之人,其明心見性修證可以為最後成道做鋪墊。所以,佛教宗教影響是非常正面的,無愧於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為宗教來看,佛教也無疑要成熟於道教——這一點,也要辯證看待。而宗教的根本,都是導人向上,離苦得樂,實現人生的圓滿解脫(或說「得救」),這個屬性所有宗教都一致,修行人不要有佛道基督之分,而要以無分別之心對待。道學之博大,在於祂平等地看待宗教與科學、宗教與宗教。

以有分別之識,復歸無分別之心,最終才能達到「無為無不為」的究竟成道境界。

最後禮讚偉大的佛陀,並祝世界上所有宗教、文化和諧融合,不再有爭端!

推薦閱讀:

聖空法師答疑:念頭出來後,我們如何察覺?
佛經里的專業術語太多,經卷的內容太多了,真的要全部系統的學習嗎?
根宋上師:一切法都要在心地上修
末法時代修行是否更困難了?信佛人應該怎樣做呢?

TAG:修行 | 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