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傳統山水畫 劉武宏

原創傳統山水畫劉武宏

國畫,又稱「中國畫」,古時稱為丹青,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主要指以毛筆、墨、國畫顏料等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製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其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場景的一中畫。

 國畫創新與繼承

  自唐宋以來,畫家對於國畫的創新一直延續至今,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風格。到了明代群星閃爍的「吳門畫派」不僅代表著明代繪畫的最高水平,而且還在師古與創新的探索中,為後世開一新河。到了吳派後期,以張宏為代表的蘇州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併到大山裡去寫生,師自然造化,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

  張宏的繪畫,與文人畫中被反覆描繪的幽山野水不同,相比隱逸山水的冷寂清疏,遠離塵世,多了一分平實質樸的入世精神。不論從題材、立意還是技法表現上,都顯得真切、自然、美好、感人,富於生活的情趣,引觀者共鳴。筆墨得於沈周而有自己的個性,「蒼勁雅秀,蕭疏淡遠。有古人而又無古人。」凡是歷史上成功的畫家,都是既遵循前人的足跡,又加以改革創新,成立自己的風格,方能開啟後世之追尋。他曾登高畫鳥瞰俯視圖,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張宏具有著前人的深厚筆墨功力和融合而成的自身風格,承上啟下地帶動了晚明繪畫的發展,使晚明繪畫向著一個更進步更廣闊的方向前進,當之無愧地成為明末畫壇的領軍人物。他不拘繩墨,求實創新地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畫家,為後世繪畫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引吳門學者追隨之,尊崇之。他把寫生當做作畫的基本形式,並加以創作,以山水為主,他帶著畫筆走進了大自然中,去自然中汲取藝術養分。這就是明畫錄所記載的「張宏,重寫生,師法自然。」這句話在今天聽起來很平常,但是在明朝那個封建時代,寫生可被看做是另類了,甚至還會遭到一些守舊畫家的反對。在這個時候張宏以其豐富的生活經歷和敏銳的才思,深深地感覺到了傳統書畫技法的陳舊與落後,於是就不顧同門和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扛起了繪畫創新的大旗,並為之奮鬥了一生。

  第二次創新是發生在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後,高舉起了新文化運動大旗。在美術領域,主張革新的美術家們紛紛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變革傳統中國畫來創造新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美術。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一部分美術家積極引進西方美術的寫生,寫實方法,在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方繪畫,興辦美術學校的熱潮。「寫實改造中國畫」。徐悲鴻為20世紀新美術變革的開拓者,從突破傳統筆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寫生,主張減弱「寫」的用筆方法,突出「畫」的自由表達特性,力圖在中西繪畫之間學一種新的創作道路。被推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20世紀力求變革的中國美術家,更加關注對描繪對形象具體形象特點的深度刻畫,更加突出對自然景物表現的個人感受。這些創新探索,與當時中國新文學創作所提倡的「白話文」,「自由體詩」一樣破舊立新,開闢了與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應的中國新美術變革的道路。

中國畫主要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幾大類。表面上,中國畫是以題材分為這幾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中國畫之所以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幾大類,其實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山水

欣賞中國山水畫,先要了解國畫製作者的胸襟意象。畫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儲於心,再形於手,所以不以「肖形」為佳,而以「通意」為主。一樹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畫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計較透視比例等顯示的問題。

山水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明張宏《華子岡圖》局部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形成南北兩大派系,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儘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

  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使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脈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到了明代,以張宏為代表的蘇州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畫活了起來。

 

  (2)山水畫的組成: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台、舟車、橋樑、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

  (3)山水畫主要代表: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金碧山水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歷代國畫(11張)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云:「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原創彩墨山水畫劉武宏作品

劉武宏原創傳統山水畫作品


推薦閱讀:

文化倖存者,瑟縮在角落
福鼎仙蒲老茶農,遵循傳統,幾十年匠心奉獻純手工好白茶
中國傳統法治思想反思與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一)——兼談法治與人治、禮治、德治、民治、黨治
中國的未來在於傳統文化的復興
傳統嫁娶擇日法

TAG:傳統 | 原創 | 山水畫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