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凈空法師講述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此段經文特別介紹觀音、勢至兩位菩薩,利生的功德超過一般菩薩。

 

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眾。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讀此經文,必須先說『壽眾無量第十三』,『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壽命之長無法計算。接著又說『又有無數聲聞之眾』,彌陀弟子有天人眾、聲聞眾和菩薩眾,這三類中舉一類人數比較少的。天人眾跟菩薩眾最多,比較少的聲聞眾的數量,也沒有人能知道。『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這是說彌陀弟子們的神通、能力。聲聞眾人數到底有多少?經雲,『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星宿』就是星球。三千大千世界星球之多,也不是一般人能計算得出的。這些星球上的眾生,目犍連有能力『於一晝夜,悉知其數』。只要二十四小時,他就能把三千大千世界裡的眾生數目計算出來。目犍連有這種能力。

 

又以比喻說,『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緣覺的地位比阿羅漢高。『一一緣覺,壽萬億歲』,有這麼長的壽命。『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這是極其形容西方世界聲聞眾之多,沒有人能算得出來。如果再加上菩薩眾,再加上天人眾,我們就能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確實是無法計算的!

 

極樂大眾不可思議的能力,在『大士神光』一段經文中看出,與彌陀本願完全相應。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彼佛國中,諸菩薩眾」。聲聞也是菩薩,人天也是菩薩,彼土是菩薩法界。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皆是菩薩。他們的天眼皆能「洞視」,盡虛空遍法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想瞞過他們,是不可能的。

 

「徹聽」是天耳通。我們說悄悄話,不讓第三者聽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沒有一個聽不見的,能騙誰?由此可知,欲欺人者實是自欺。西方世界這麼多的菩薩眾,沒有一個能瞞過,沒有一個能欺騙的。「八方、上下」就是十方。『去』是過去;『來』是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講時間;十方是講空間。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的一舉一動,他們看得見;細聲小語,也聽得到;連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

 

「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此句指十方世界的六道眾生。「心意善惡」。起心動念,是善是惡。「口所欲言」。口裡說些什麼,他們全都知道,乃至我們什麼時候度脫,什麼時候超越六道輪迴,什麼時候「得道往生」。『道』指『一心不亂』,指『功夫成片』。取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格,他們都知道,沒有一樣不曉得。所以,把這兩段經文合起來看,真的是令人寒毛直豎。

 

我們住此世間能欺騙誰?只可以欺騙愚痴之人。諸神、菩薩、天地鬼神,無法欺騙!所以念佛人要想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經文要多念幾遍,要真實體會,知道事實真相,決不敢起一惡念。盡虛空遍法界,諸佛菩薩天地鬼神都已見聞,豈止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心凈則土凈』。告訴諸位,決不是經念得多,佛號念得多就能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念佛人為什麼有的往生,有的不往生?不欺騙佛菩薩的個個往生,萬修萬人去;欺騙佛菩薩的不能往生,道理就在此。不欺騙佛菩薩的,心地清凈、正大光明,這種人『萬修萬人去』。心地不清凈、見不得人的人,西方世界今生沒分。什麼時候真正發心,回心轉意,以清凈心、恭敬心執持名號,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立刻就現前。這是我們決定不能疏忽的。所以,這段經文給我們當頭一棒,給我們很大的警策,應當牢牢記住。

 

又彼佛剎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有天人、有聲聞、有菩薩?經上告訴我們,這都是隨順十方世界眾生而說的。在西方極樂世界實際沒有這些稱呼,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如果有菩薩、聲聞、天人,就不平等,就不是清凈平等覺。所以,這是隨順他方世界而說的。雖然隨順,也是事實。如果離開事實,佛就打妄語,那就錯了。是什麼事實?此有二義:第一是你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們由人道去往生的,就稱為『人天』。阿羅漢、辟支佛迴向念佛往生的就稱為『聲聞』。這是指未往生以前的身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身分、名稱都沒有了。

 

第二是雖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智慧、神通、道力,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大家好像差不多,而實際上煩惱並沒有斷。是『帶業往生』去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還沒斷,生到西方世界之後,才慢慢的斷。經上說,每天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聽佛說法,回來之後,又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天天消業障,天天長智慧,還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把業障全都消除,才能圓成佛道。

 

我常提醒諸位同修,我們的業障習氣有多麼重是無法想像的。修學其他法門,決定不能成就。不是法門不好,是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其他的法門雖然好,治不了我們的病。唯獨念佛求生凈土,除這一門之外,沒有第二個門路。這一門你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懂得它的理論,曉得它的方法,認識它的境界,我們念佛功夫才能得力。如果完全不知道,也是盲修瞎練,念佛念一輩子也不能往生。

 

所謂「聲聞」,相當於在他方世界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未破的一類。比照他方世界斷證果位來說,相當於他方世界的聲聞。但是在極樂世界是菩薩,只是從斷煩惱上講,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

 

他們的「身光一尋」。『一尋』是八尺,相等於自己身高的光明。「菩薩光明,照百由旬」。菩薩破了無明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他們的光明殊勝。『照百由旬』是指一般菩薩的『常光』,不是放光。如果放光,大家都差不多,都有同樣的能力。平常身體就有光明,菩薩、聲聞有光,天人也有光明。我們凡夫有沒有光?也有。但是我們的心太亂、太臟,不幹凈。假如我們的心清凈又不亂,則所有一切人的身光,也能看得到。人的光沒有一尋,大概只有一、兩寸,身邊有一點點光。修行功夫愈好的,光就愈大,光的顏色也不一樣。

 

練氣功的人,心要清凈。氣功是屬於定的一種,是未到定。他的心要清凈,心不清凈就練不成功。練成功之後,他能看到一個人的光,從光的顏色能知道這個人身體健康的狀況,所以能為人治病。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每個人都有光,只是很小,沒有這麼大。下面特別為我們介紹二位菩薩。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這兩位菩薩的常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彌陀佛的常光則可想而知。阿彌陀佛不用放光,常光就遍照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都在彌陀常光普照之中。這一品經特別介紹這兩位菩薩,他們是阿彌陀佛的助手,是阿彌陀佛的繼承人,西方世界的『補處菩薩』。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

 

這兩位菩薩,就是家喻戶曉的『西方三聖』,除阿彌陀佛以外的二位。佛經中有三部經專門介紹觀音菩薩,三經皆附屬在大經里,不是獨立的。第一是《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觀世音菩薩代表『第七迴向位』的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在這一部經里,介紹觀世音菩薩『自行化他』無量無邊的功德。第二是《楞嚴經》第六卷的前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一部經主要介紹觀世音菩薩怎樣修行成就,著重在他『自行』。他修行所依據的理論、方法,值得我們作借鏡,值得我們效法。第三是《法華經》的《普門品》,專講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幫助苦難的眾生,偏重菩薩『度化眾生』的功德。

 

《觀音三經》,是夏蓮居居士將這三經合印在一起,他把重複的地方省略。這個本子此地有流通,但是最好把這三本完全印出來。我們在沒有看到夏蓮老的本子之前,圖書館曾經印過兩次,兩次都採取古大德的註疏。《觀音三經合刊》特別介紹觀世音菩薩,我們印過好幾次。觀世音菩薩與中國人的緣分特別深,『家家觀世音』。拜觀音菩薩的人很多;可是認識觀音菩薩的人不多。把觀音菩薩看錯的人很多;能認清楚觀音菩薩本來面目的人真的不多。要認識清楚,必須深入《三經》,依照經典講的理論、方法修學才正確。

 

大勢至菩薩的知名度比觀音菩薩差很多。台灣是個小地方,大陸講經說法的法師,在沿海一帶的大都來到台灣。台灣地方小,人口不多,法師很多,到處宣揚。所以,台灣同胞有福,對於大勢至菩薩也知道得很多,比起大陸佛教徒勝過太多。你在大陸若問大勢至菩薩,有許多人不知道,沒有台灣這麼普遍;說觀音菩薩,他們皆知道。大勢至菩薩的經典,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里的一段,經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有二百六十字。《楞嚴經》我們講過不少遍。單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講了很多遍。雖然講,都依照古人的註解講,對這一位菩薩也未能認識清楚。

 

一直到我讀到《凈土五經》,知道五經的來源,對於大勢至菩薩才真正有少許的認識。凈土三經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稱為『凈土三經』。前清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四十華嚴》最後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附在三經之後,稱為『凈土四經』。四經是這麼來的。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讀《無量壽經》就知道,經文開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而且經上一再講,就是四十八願里也說普賢行、普賢道,在《無量壽經》出現過不少次,可見《華嚴經》末後這一品與《無量壽經》的關係非常密切。換言之,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要想成就圓教佛果,一定要修普賢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每一位菩薩都修普賢行。

 

我們才看清楚西方世界,原來即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普賢菩薩,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從十信位的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等覺、妙覺,都是普賢菩薩。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更清楚,更明白,彼佛國中無一不是修普賢行。這一品附在三經後面成為『凈土四經』,非常有道理,若非真實智慧焉有此見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從《楞嚴經》里取出來,附在『凈土四經』之後成為『凈土五經』。五經是這麼來的。印光大師是何等人物?我們在《詠思錄》里看到,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實在不簡單!他把這一章經提出來,附在四經之後成為『凈土五經』。提醒了我的注意。

 

《楞嚴經》我講過很多遍,講得也相當熟,但始終沒有注意到這件事。經他這一提示,就注意到了。再仔細觀察,這一章經實在不可思議,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四十四個字,確是凈宗的心經。這是印祖何以把它列在四經之後成為凈宗五經。它是楞嚴會上的心經,超過《般若心經》太多。《般若心經》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經》,不能代表全體。《念佛圓通章》是三藏十二部的心經,換言之,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中心。不僅是世尊一代弘法利生的中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中心。印祖這樣一提示,我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一點兒都沒有錯。我們感激祖師大德,若不是他這樣提醒我們,我們永遠不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夏公也非等閑之輩,給我的啟示也很大。他在《凈修捷要》里稱大勢至菩薩為凈宗初祖。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以前沒聽人說過;我講《楞嚴經》多年也沒發現。他這樣一提,我想很有道理,一點都不錯,確實是凈宗初祖。

 

從前我講《華嚴》,知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在菩提樹下,定中第一次講的大經。華嚴會上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知道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凈宗初祖。大勢至菩薩則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初祖,範圍更大。虛空法界里,第一位提倡『念佛成佛』的是大勢至菩薩。在娑婆世界,第一位提倡的是普賢菩薩。在中國,第一位提倡的是廬山慧遠大師。所以,慧遠是中國的初祖。因此,我們講到凈宗初祖,要問是法界初祖,是娑婆世界初祖,還是中國的初祖。於是我就特別重視《念佛圓通章》。不要看此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確實含攝了無盡的佛法。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出這二百四十四個字。真正不可思議!

 

這兩位菩薩,其餘的我不需要講。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都能體會到,曉得為什麼這兩位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為什麼這兩位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我今天在此地不說明。你們明白,體會了,很好;體會不了,存疑也行。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等到將來有機會,我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會把它講清楚。

 

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

 

此段經文含有無盡的情意。娑婆世界眾生很重感情,原來這兩位菩薩是我們的鄉親。他們就在這個世界修行成就去往生的,所以娑婆世界是這兩位菩薩的故鄉。因此,娑婆世界的眾生,對這兩位菩薩的感情特別深重。所以,他來度化,眾生就很容易接受。過去生中如果沒有緣分,菩薩智慧、神通、能力再殊勝,奈何眾生不願意親近,不願意接受,也就沒有法子。正是佛門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跟眾生沒有緣就不能度。正因為如此,學佛的同修要時時刻刻,念念之中與一切眾生結法緣。法緣結得愈深、愈廣、愈多,將來成佛度眾生就度得多。要是不肯與眾生結法緣,將來成佛,沒有眾生相信你,也度不了幾個人。即使成佛,你的三千大千世界很小,沒幾個人。因為你在因地中不肯跟人結法緣。

 

想到將來成佛廣度眾生,要想眼前講經說法有許多聽眾,就要廣結法緣,沒有法緣,你就沒有聽眾。可是現在台灣有一個特殊的情形,就是製造群眾。像作秀一樣表演,製造群眾,這不是真實的聽眾。這是一時來看戲,看錶演一樣,人雖然多,絕對不是常隨眾。『常隨眾』是一部經講幾十天、幾個月、講多少年,天天都來。這是聽眾,是『法緣』。所以,一定要知道結法緣。

 

過去台中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我們跟他學,他就常教導我們,要跟聽眾結法緣。他說,『要不結法緣,將來你講經沒人聽』。聽眾多少,不是講經的人說得好不好,而是緣分。有些人真正講得好,沒有聽眾,沒有法緣;有些人講得實在不好,聽的人卻多。當時在台中同學們,法緣最殊勝的是林看治居士。林看治居士講得不見得比我們好,這是真的。我們懂得比她多,學得也比她好,講得也比她好,但是聽眾卻比不上她。她的法緣深,我們的法緣不如她。可見與大眾結法緣,比什麼都重要。

 

我到外地其他寺院、佛堂參訪,一定先到大殿拜佛,拜三拜。你們拜三拜,我也拜三拜,我跟你們拜的不一樣。我第一拜是發願與這個道場結法緣,將來使我有機會到這裡來講經。第二拜是與這個道場的常住(裡面住眾)結法緣。第三拜與這個道場的信徒結法緣。我都拜了,將來他們請我講經,我在這裡的聽眾就多。所以,我的三拜跟你們不一樣,我是這個意思拜的。念念之中要與一切大眾結法緣,這很重要。

 

這兩位菩薩雖然是在娑婆世界修行往生的,但是菩薩的心量廣大無邊,不僅僅與娑婆世界有緣,而且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都結法緣,將來法緣才廣大。

 

升座講經,在升座之前禮佛三拜。我這三拜和你們拜的又不一樣。我從前拜三拜,第一拜一定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是拜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佛對我的恩德很大,因為我是從華嚴入凈土的,我感激毗盧遮那佛的恩典。第三拜是拜阿彌陀佛。但是,自從講《無量壽經》以後,我的拜法就改變了。第一拜還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決定不能忘本。第二拜就改了,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我這個緣就結得廣大,不只是毗盧遮那一尊佛。我也像觀音、勢至一樣,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都拜到,都結法緣,這與《無量壽經》就相應。第三拜就是拜本師阿彌陀佛。要把心量層層拓開,與法才能相應。我們才知道,阿彌陀佛把他們兩位選拔出來作為助手,主要就是心量廣大,普度法界眾生。如果觀音、勢至只度娑婆世界眾生,將無量無邊的世界偏在一邊,阿彌陀佛決定不能選他們出來當助手。正因為這兩位菩薩的心量跟阿彌陀佛一樣,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才被選出來當助手。

 

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

 

不僅在娑婆世界,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無論什麼時間,無論什麼眾生,心裡有感,菩薩就有應,就像《楞嚴經》上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是指十法界的眾生,不是專指娑婆世界。觀音、勢至就是我們凈宗修學的榜樣。這句佛號要能念好,功夫要得力,真正能往生,我們要與法界眾生真正結善緣,就要學這兩位菩薩的行持。兩位菩薩所代表的,從總體上說,觀世音表慈悲;大勢至表智慧。這是從大前提、大原則來說,不能沒有慈悲,不能沒有智慧。

 

如果從修持落實來講,觀世音菩薩教我們『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用這個方法念佛,得『一心』就快,功夫就得力。什麼是『返聞』?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返聞』的『聞』是一個代表字,代表六根起作用。我們眼往外看,現在要我們回頭,不要往外看,要往裡看。耳朵往外聽,現在不要聽外面,要聽裡面的。裡面是『自性』。回頭聞自性,回頭見自性,六根都回頭,這是『明心見性』。禪宗用的功夫,原理、原則完全取自觀世音菩薩,就是『都攝六根』的意思。可是怎麼回頭?張開眼睛明明看到外境,怎麼回頭看裡面?豎起耳朵一定聽到外面,怎麼聽裡面?這樁事詳細的說明在《楞嚴經》第六卷。我總要找個時間重新講一遍《楞嚴經》。從前講的不透徹,真正的意義都沒講出來,不是我吝法,而是程度不夠。將來有時間我會重新再講一遍。

 

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怎樣做到『都攝六根』?與觀音菩薩法門相輔相成,能返聞聞自性就是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返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特彆強調的就是『凈念相繼』。如果沒有凈念相繼,只有都攝六根,跟禪沒有兩樣。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人得不到利益。凈念相繼,連下下根人都得利益。所以,凈宗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像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只能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沒分。教他返聞,他不曉得怎麼返,於是就胡思亂想。

 

由此可知,我們要效法這兩位菩薩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慈悲。把我們的心量拓開,不僅度自己,度家親眷屬,一定要度法界眾生,要有這麼大的心量。然後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跟菩薩一樣,「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這兩位菩薩是修學凈宗的模範、榜樣。我們每天供養西方三聖,用什麼供養?香花水果,佛菩薩不要這些。香花水果是表一點敬意,真正的供養是依教奉行。

 

見到觀音像,提醒自己要以慈悲對一切眾生,這一念慈悲就是供養觀音菩薩。處世、待人、接物,要理智,不再用感情。理智就是供養大勢至菩薩,這是真實的供養。菩薩像掛在這裡,看見三聖像,對一切人要慈悲;對人、對事、對物要理智。供養佛菩薩形像,目的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時時刻刻教導自己,這是真實的供養。家裡供養西方三聖,如果連這一點心也生不起來,佛菩薩就不在你家裡。你家裡沒有佛、沒有菩薩。雖然供的是佛菩薩像,佛菩薩卻不在家裡。如果真正依教修行,常常能提醒自己的慈悲,提醒自己的理性,佛就在家裡,菩薩時時刻刻沒離開。

 

現居此界。作大利樂。

 

『此界』是娑婆世界,指的是地球。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界,在這個星球上,為我們說出這麼多的經典、法門。觀音菩薩在那裡?觀音菩薩也在我們這個世界,廣度眾生。也許有人問,觀音菩薩在我們世界,那其他的世界有沒有?『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學佛、親近佛、供養佛,要以清凈心、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就能見到佛,見到菩薩。如果想菩薩在我們世界,就有我、有他,就有分別、執著、妄想。一有分別、執著、妄想,則諸佛菩薩去我們遠之又遠了。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凈念相繼』,這一句話很重要。起一念分別,心就不清凈。有一念執著,心也不清凈。有一念自他,不清凈。不清凈就是夾雜,夾雜妄想執著,夾雜邪見煩惱,這就不是『凈念』。『凈』字就是我常常提示同修們的『不懷疑』,根本就沒有疑惑。不夾雜,以清凈心持佛菩薩名號,這是『凈念』。二心就不清凈,就夾雜,要一心稱念。『相繼』就是一句接一句,念佛不中斷。像黃念祖居士,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即是表演『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教我們佛不離口,珠不離手。念珠有兩種作用:一是計數;一是提醒自己。不必計數沒有關係,提醒自己拿著念珠就想到念佛。所以,菩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世尊特彆強調,主要的用意是以這二位菩薩作為我們修學的榜樣。只要修學與菩薩的法門相應,必定得到菩薩威神加持。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菩薩威神加持、保佑。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

 

此處『善』的標準並不高。因為它上面加了『世間』。要是不加世間,單說善男子、善女人,標準就高。因為這是大乘經,就是大乘標準的善。加上『世間』,則三福里只要具足第一福的四句就行。讀經文真的不能疏忽。我們要得觀音菩薩保佑,如果三福都修,不容易。現在只要修第一福就行,觀音菩薩就保佑你,有求必應。第一福的第一句『孝養父母』。不孝之人,佛菩薩決定不會保佑。不孝的人,邪鬼邪神來保佑,他不孝順父母,你也不孝順父母,他和你志同道合。第二句是『奉事師長』,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只要你做到這四句,佛就是對這些人講的。這四句都做不到,那就沒有辦法。在急難恐怖時,念觀音菩薩也不靈,也沒有辦法。

 

急難中念觀音菩薩,得到感應的人很多。譬如《觀音菩薩靈感錄》,過去許多名山的傳記,記載這些感應事情很多。還有歷代許多名人的筆記小說里,記載也很多,像《閱微草堂筆記》里就有很多;《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筆記;《夷堅志》宋洪邁著,記載也很多。最近我們圖書館翻印的《曲園筆記》,是清朝俞樾所寫的,也有很多。這都不是假設,不是虛妄的。在我們一生中,自己親眼所見到的,親耳所聽到的,周邊的朋友、眷屬,急難時念觀音菩薩得感應的也很多。然而,畢竟不是每一個念觀音菩薩的人都得感應。為什麼菩薩偏心,對這個人有感應,對那個沒有感應?實在講,菩薩不偏心。

 

菩薩沒有心,有心就會偏,沒心就不偏。有心就不能感應,無心才能感應,這是一定的道理。像我們敲磬,裡面是空的,無心!所以你敲它,它就響。敲就是感,響就是應。若把裡面塞得滿滿的,敲它就不響,有心就不響。菩薩沒有心,菩薩沒有念,有感而已。可是感應一定要具備『世間善』的條件。

 

佛法從那裡修起?佛法是教育,現代的教育怎麼不談?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儒家孔孟的教育,跟佛菩薩的教育,在理論、方法上都非常接近,都是從『孝道』教起。現在人許多不當的行為,我們能不能責怪他?不能責怪,因為他沒受過教育,怎麼可以責怪他們。

 

儒家正式的教育是從小學開始。諸位念《禮記》,《禮記》是古代的雜記,就像現代的雜誌一樣,我們能從這裡看出古代教育的教學宗旨、方法。宗旨就是教孝、教敬,是教怎樣作人;教人知道人與人的關係,知道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於是自然知道處世、待人、接物。這是教育,知道孝敬是作人的根本,所以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父母總是不好意思要求子女,你要孝順我。子女若問他,我為什麼要孝順你,往往是說不出來的,這需要第三者來教導。

 

老師的責任是教學生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家庭才能和睦。父母的責任是教子女尊師重道。老師也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要求學生尊敬老師,也說不出口。所以,必須父母教子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教育的根基是從這裡奠定的,無論再高深的教育,再廣大的學問,都是孝敬的拓展。所以,教育一展開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法離開孝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孝敬』二字包括盡了。這就是教育。

 

佛法從初學到成佛,就是『孝敬』的圓滿。所以我常說,要能把孝敬做得圓圓滿滿,沒有絲毫欠缺。等覺菩薩還不圓滿,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就是不孝,就是不敬。父母希望我們能成為圓滿的人,還有一點欠缺,就是對不起父母。老師也希望我們成為完人,沒有做到是對不起老師。

 

什麼是教育?孝敬而已!這是為什麼大乘佛法的修學,從地藏法門學起。《地藏經》是根本法,《無量壽經》是圓滿。一是開頭,一是終點。《無量壽經》是佛法的頂點,究竟圓滿。《地藏經》是基石、是根基、是開始。此處要求不高,但是並不是沒有條件。世間善,三福里第一福的四句做到,這樣的人在急難恐怖的時候,只要誠心誠意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會來幫助你。

 

無不得解脫者。

 

這個時候一心一意念觀世音菩薩,求菩薩救苦救難,必定能消災免難。如果諸位仔細觀察,看看傳記,看看左右的人,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得到感應的,看看他是不是符合這四句的條件,三福的第一福是不是具備?必定有這個條件,然後再證明經典說的沒錯。要在急難中得到菩薩的救助,先要老老實實記住,三福的第一福非修不可。如果第一福沒有做到,一切諸佛菩薩、護法善神,想保佑我們也沒辦法。是我們本身有障礙,『不孝、不敬』就是大業障。所以,學佛須從這裡學起。


推薦閱讀:

懷平常心,平淡、平等、平凡、平靜地看問題,達無為境
關於男女平等問題
懟連岳?我們更該談談什麼是歧視
職場感悟:男女平等需誰努力
平等與偏倚之間 | 城與邦

TAG:平等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