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成移民潮主力軍
[導讀]馬舒覺得,這都是讓中國的教育給害的,尊卑貴賤意識太深,生而平等的價值觀已經滲透到西方人的骨子裡。在餐館遇到對服務生大聲呵斥的基本都是中國人,「加拿大人很詫異,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廣州的一家移民中介門外,申請者排起長隊。新世紀十年,移民潮愈加洶湧。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潘曉凌 特約撰稿 閻靖靖 實習生 胡嘉欣 余夢溪
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已成為新世紀移民潮的主力軍,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移民輸出國。
高端群體、龐大數量和趨勢化發展構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國正在經歷全球化的新階段。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撒落著無數璀璨的明珠,貝勞就是其中的一顆……」這句18年前的電影《大撒把》中演員葛優謀劃移民路線圖的經典台詞,如今已由喜劇幾乎變成現實。
想移民么?現在,你不再需要乘上前往西伯利亞的火車,穿越廣闊的俄羅斯,到巴黎等待夏季觀光團,再伺機前往貝勞,然後以貝勞為跳板前往美國。
你只需要準備一張35萬美元以上的存摺,在五星級酒店的會議廳里,由熱情的中介小姐引導你,在挨著太平洋,同樣浩瀚的加勒比海地區,無數撒落的璀璨明珠之間,使勁圈中其中的一小顆——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這個絕大多數中國人聞所未聞的小國,如今竟已成為眾多新富階層的移民目標之一。
這個將電影變成現實的場景,只是眼下眾多移民推介會的一幕。在眾多更高端的推介會上,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才是主流重頭戲。
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各界精英、富商通過技術移民或投資移民的渠道,獲取他國永久居民權(以下簡稱PR)或國籍。在他們看來,優質教育、清潔空氣、安全食品、資產轉移、安全感,都將在移民的彼岸得到。
各種數據表明,自上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兩撥移民潮以來,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三撥移民高潮在進入新世紀的十年中已成愈發洶湧之勢。不同於第一撥混雜偷渡客的底層勞工和第二撥國門初啟之時的「洋插隊」,新世紀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組成。高端群體、龐大數量和趨勢化發展構成了不容忽視和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是否正在經歷社會中堅階層的集體流失?
北京買房,不如移民?
中國社科院 《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移民輸出國。
2010年4月北京車展上,一則移民廣告打得相當煽情:在北京買房?不如移民吧!
這條廣告背後心照不宣的潛台詞是:在二套房購買門檻提至史上最高,北京二環以內一手房價每平方米均價仍死守3萬元時,仍未從金融危機中恢復的美國,已開始推行EB-5類簽證,吸引各國有錢人入籍,最低投資50萬美元(約人民幣342萬),即有資格申請美國綠卡。「理論上,居住二環以內的北京人民都具備了移民美國的條件。」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機構協會會長齊立新笑說。
其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到美國投資移民的EB-5類簽證的中國申報人數已經翻了一番,從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過1000人。中國再次掀起投資移民海外的熱潮。
2008年一宗移民美國拒簽案讓大眾對中國富人的美國夢與財力嘆為觀止。彼時,147名富豪組團投資,每人慾出50萬美元,集資7350萬美元,打算投入到美國費城會議中心的擴建中,以此辦理投資移民。申請因涉及人數眾多,有違移民法之嫌,全部遭拒。
這並沒澆冷富人們的移民熱情。美國國務院最新公布資料顯示:2008年10月-2009年9月的上一聯邦財政年度獲批的EB5類簽證移民總數,已從2008財年的1443人升至4218人,其中七成左右主要來自中國。齊立新說,投資移民成功率高的國家分別為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其規定投資門檻分別為40萬加元(約235萬人民幣),80萬澳元(約454萬人民幣),150萬新元(約962萬人民幣)。
此外,申請難度最高的歐洲,近兩年仍頻頻有富裕家庭關注。在荷蘭一家移民機構任律師助理的黃馨(化名)說,中國富人已成為他們最優質的客戶,每年他們都會提供免費往返機票和酒店住宿,邀請中國富商赴荷考察投資項目。
加拿大移民局數據顯示:2009年,加國投資移民全球目標人數為2055人,中國大陸的名額佔了1000名左右。以投資起步價40萬加元(約235萬人民幣)計算,僅2009年,即使只按「門檻標準」計算,從中國流向加拿大的財富至少23.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一座世博會中國館。
事實上的財富轉移遠遠高於以上粗糙的估算。2001年,申請移民加拿大時,馬舒辦理的是技術移民,儘管身為廣州某公司高管的他彼時資產已達上千萬。「投資移民門檻很高,不是說你口袋有三百多萬就能移民加國了,還必須僱用一定數量的當地僱員,每年有一定銷售和利潤額度。」
在相對少數的投資移民之外,技術移民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群體。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機構協會會長齊立新告訴本報記者,近十年申請各國技術移民的數量與投資移民相比,大約為20∶1。
這意味著,每天都有近60名教育背景良好、工作體面、收入頗豐的中國中產精英同時向加拿大移民局遞交移民申請。不僅僅是加拿大,過去十年,隨著各移民接收國政策的放開,中國越來越多的知識精英與財富精英大量入籍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如今,對於幾乎所有一線城市中產階級而言,一個集體感受是,每個人身邊都有起碼一個朋友正在或已經辦理了移民。
馬舒學的是國際貿易,加國駐香港的移民官專門為他設了一場長達一小時的英語面試,申請順利通過。他的履歷是中國典型的中產精英:畢業於某名校,三十齣頭即擔任廣州某文化公司高管,有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後獨立創業經商。
「分數有可能達標的人才基本素質為碩士以上學歷、精通英語,3-5年以上工作經驗,」馬舒說,「就是中國的中堅分子。」
馬舒只是龐大的「中堅分子」群體中的一個。據統計,2009年度,中國移民加拿大共2.5萬人;移民美國約6.5萬人;2008年度移民澳大利亞約1.6萬人。
在加、美、澳三大主流目的地之外,香港、新加坡和異軍突起的中北美小國也同時在吸納大量中國大陸移民。
2007年,中國社科院發布《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移民輸出國的同時,中國流失的精英數量也居世界之首。
自1978年以來,有106萬中國學生留學海外,僅27.5萬人回國。流出海外的78.5萬青年才俊,相當於30所北大、30所清華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他們在尋求什麼?
優質的教育,健康的環境,安全的食品,規範的法律,甚至身份的象徵,都對移民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1992年葛優、徐帆主演的《大撒把》熱播時,馬舒已經大學畢業工作了三年。這部移民題材電影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移民熱潮,彼時,移到哪是次要的,移出去才是關鍵。
馬舒並沒陷入那撥移民狂躁症之中。由於工作的關係,馬舒常在國外出差,熟知1978年以來大批偷渡出境的同胞,在海外維生本領仍是賣苦力,這批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至今仍占所有華人華僑的絕大多數。1990年代初期衝出去的同齡人,也遠未過上光鮮的生活。一名定居歐洲的朋友,工科博士,彼時做著一家雜貨鋪的老闆兼店員,每天最複雜的腦力勞動是計算一雙人字拖加兩罐卡布其諾等於多少英鎊。
拘謹、沉默、沒有宗教信仰、畏懼諫言、不參與公共事務,這些骨子裡揮之不去的集體氣質加深了黃、白兩個世界的隔膜。
馬舒的理想是逐漸做到公司高管,而不是出國做超市店員。幹了幾年,馬舒獨立出來單幹,順風順水的生意突然敗於一場糊裡糊塗的官司。2001年,馬舒辦理了赴加技術移民。
尋求安全感、為孩子謀求優質教育,是所有受訪者移民的前兩條理由。其中一名受訪者是身家數億的溫州商人,與本報記者第一次見面的場合,竟然是在他中學同學的家中。儘管在中東經商多年,他身上仍未散去溫商特有的熟人社會處事風格。
2009年,他開始將中東的生意轉移至美國,通過投資一座中美貿易城,投資移民。他坦言越來越不喜歡每周有四天時間得在外應酬、打點各路官員、朋友,嚮往「公私分明的生活方式,把更多時間留給老婆和孩子」。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普通人,到底在美國能夠過的更好還是在中國?
※沒有在澳洲留過學,也沒有在澳洲工作過,能申請技術移民嗎?
※如何評價文章《一個澳洲移民的心裡話:中國,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台灣人移民美國是不是相對大陸要容易很多?
※如何拿到兩個(也可以說三個)發達國家的綠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