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第93講B--
這第二十五品〈普門品〉。前面分科的時候曾經解釋過、這兩品都是勉勵受法的弟子對於師長不要生輕慢心,這樣意思。「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這品的題目,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是法,是人法合立的名字。這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或者說我們中國漢人佛教裡面非常尊重恭敬的一位大菩薩、非常熟悉的一位大菩薩,這個名字在經裡面在〈普門品〉裡面有解釋,現在簡單地說一下。「觀」就是這位菩薩的大悲心相應的智慧觀察,「世音」就是所觀察的境界。「世」這個字是個時間性、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世間,但是這裡說的是指有情說的,有情的世間。這有時間性的東西表示都是無常的、都是敗壞法、是必朽之物,都是敗壞法、不是常住的,但這裡是指有情世間的人說的,就這些苦惱的眾生說的。這「音」是音聲,就是苦惱眾生苦惱的時候發出來求救於觀世音菩薩的聲音,這叫世音。合起來說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大悲心,他常在緣念這些苦惱眾生有所求於他、他能夠去救護他去,所以叫觀世音菩薩,這是這樣說。
「普門品」,智者大師的解釋,這普門品裡面有兩番的問答,第一番的問答就是這位菩薩所以名為觀世音菩薩的因由,前一個問答就是觀世音菩薩得名的一個原因,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意思;第二個問答就是普門的意思,在這個題目上分這麼兩部分,也正表達經裡面兩大段的要義,這樣意思。這「普門」怎麼講呢?「普」是普遍的意思、周遍,不是一部分、是周遍的。「門」這個字是通達的意思,就像這房子有門可以入也可以出去、無障礙的意思,就是普遍地無障礙。按文來說,那一大段文的意思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沒有障礙,應以何身來度化你、觀世音菩薩就能現出那樣的身相的,所以無障礙;應該說什麼佛法來教化你,那麼菩薩就能說那種法也是無障礙,文是這樣意思,這個「普門」正好也就是那個意思,就是普遍地無障礙所以叫作普門。
「普門」這個「門」另外有一個解釋法,這個門是一個因由的意思。譬如說我們能夠受持五戒十善這就是一個門,由此門就可以到人天的世界去享福了。譬如說我們常常地放逸,我們做了很多的壞事,常常地要說謊話,身口意三業常常地做十種惡事、五逆十惡,這也是個門,這個門就是通到入到三惡道去了。所以這個門有一個因果的意思,此因得此果彼因得彼果。說我能夠修學出世間的戒定慧、三乘聖道,那就到涅盤那裡去到無上菩提那裡去了。一切眾生都有門,有這個門有那個門,但是你做了這個門、你就是只有從這個門過去,不能從那個門過去;你做了那個門、你從那個門可以過去,不能從這個門過去,就是還是有障礙,只是這一個地方通、別的地方它不通,一切生死的眾生都是這樣子。但是觀世音菩薩不是,他可以到佛的境界去、可以到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的世界去,也可以到人天,也可以到三惡道去,一切處都是無障礙的,所以是普現色身三昧,也是這樣意思,也是普現色身三昧,所以一切處都是無障礙。一切處無障礙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通達了第一義諦了,證悟了第一義諦的時候在一切法中都是無障礙、在一切法中都得大自在的,當然這到第八地以上才顯現出來這種境界,所以合起來說叫作「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丁二、普門品(分二科)
戊一、問答(分二科)
己一、長文(分二科)
庚一、初番(分二科)
辛一、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普門品〉這裡面分兩科,第一科是「問答」,第二科是聞品的功德。問答裡面又分兩科,第一科「長文」,第二科「偈頌」。長文有兩番問答,第一番就是問明所以名為觀世音菩薩的因由,第二番就問觀世音菩薩游化娑婆世界這件事。初一番問答分兩科,第一科是問,第二科是答,現在是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這「無盡意菩薩」是能問之人,「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這是請問的時候的一種禮儀、禮貌,底下就正式的請問了。「無盡意菩薩」,這位菩薩他是在娑婆世界的東方有個不瞬世界(瞬、眼睛瞬那個瞬、轉瞬間就幾十年了那個瞬),不瞬世界的佛叫普賢如來,這位無盡意菩薩是普賢如來的大弟子,他是補處大士,普賢如來入涅盤他就在那裡成佛了。經上說的意思無盡意菩薩和文殊菩薩都一樣都是果後行因的這種人、這樣的大士。這「無盡意」這個話怎麼講呢?這無盡意、看經上的意思,這意就是慈悲心的意思,他的慈悲心是沒有窮盡的,他能夠為一切眾生說六波羅蜜、說種種的佛法教化眾生,眾生都度盡了這位菩薩大悲心還不盡,眾生界盡,大悲心還不窮盡,所以名為無盡意,是這樣意思,表示他的慈悲心非常地廣大,當然他的智慧也是特別廣大了。「即從座起」,他就從他的位站起來了。「偏袒右肩」把右肩袒露出來。「合掌向佛,而作是言」,這樣說:「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妙音菩薩是東方世界來的,東方世界菩薩來到這裡來有這麼大的功德有這麼大的成就;現在到時候要說西方世界的菩薩,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國的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也是能夠廣利益一切眾生的,所以東方世界菩薩這個因緣說完了就說西方世界的菩薩了。他是怎麼問的呢?說是觀世音菩薩用什麼理由名為觀世音菩薩呢?這因緣,實在來說這兩個字在這裡是無差別,因就是緣、緣就是因,就是個原因的意思。如果說它差別,因是因由、緣是緣借,就是主要的原因就叫作因、次要的原因就叫作緣,或者是一個主要、一個次要來分別這因緣的不同,可以這麼說。如果是站在觀世音菩薩的立場來說,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是主要的因緣,由眾生的苦惱感動了菩薩那麼就是緣,觀世音菩薩大悲心就是因、以是因緣名觀世音,也可以這麼說。如果站在眾生的立場來說,眾生為主要的一個地位,那就是眾生的苦惱有求於觀世音菩薩這叫作因,觀世音菩薩大悲心是緣,也可以這樣這麼說。
在這裡只是問,「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呢?這是問。
辛二、答(分三科)
壬一、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第二科就是回答。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是「總答」,第二科是「別答」,現在這裡是「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眾生這個數很多,假設有這麼多的眾生「受諸苦惱」,這麼多的眾生他們遭遇到很多的苦惱。一般我們說是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或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還五取蘊苦。五蘊苦是總說的、其餘的七個苦是別說的,是總別的不同,這是一個解釋。這老病死這種苦…當然佛菩薩不告訴我們、我們也會感覺到苦,老了感覺苦、我有病的時候感覺苦、死要來了也很害怕,那麼也是苦;怨憎會、愛別離更是苦,自己都感覺到的。所不知道的是五蘊苦,五取蘊苦我們眾生自己不太明白,不知道這五蘊的苦;這五蘊的苦…前面這七個苦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了五蘊的關係,有了五蘊所以有這麼多的苦。可是另外裡面一個意思,就是把所有的苦單獨地給他一個名字立出個名稱來,那麼剩下來的就是五蘊苦、剩下這五蘊,這樣說就是在我們不感覺到苦也不感覺到樂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五取蘊苦。這樣的五取蘊在我們人間的人,若是對三惡道的眾生來說,人間人的色受想行識應該還算是不錯的,但是若和諸天來說那還是不行、還不如諸天。諸天他們那些人沒有生苦,諸天是化生,化生和人來對比的時候他們沒有生苦,他們也不老也不病,也沒有老病的苦,但是死的時候還是苦。所以諸天、他們在佛法的態度來說,他們就是五取蘊苦,可是外道肯用功修行的人他們也可以生天、若作功德當然也能生天,就是社會上有些慈善的人一念的好心做了些功德也會生天,這因果是平等的,你信佛不信佛、但你若做功德就會有果報。
再就是外道能修四禪八定,他也會成功,也能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但是外道他們認為得到四禪八定這就是涅盤了、這就是究竟圓滿的境界了、認為是涅盤,但是在佛法的八苦來說那是五蘊苦,不是涅盤,所以這就是佛法的高深的境界,智慧不同了,實在那是五蘊苦。那麼外道也不知道那是苦,我們一般的凡夫也不知道五蘊是苦,誰能知道呢?這隻有佛菩薩才知道,所以若是得無生法忍以上的人、這些法身大士、見到第一義諦以後他發出那後得智,後得智才知道眾生的五蘊就是苦;不要說老病才是苦,有五蘊就是苦。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有很多的病痛、有很多的災難,那個原因就是我們的罪業,那個罪業在什麼地方?就在五蘊裡面都在那裡面儲藏著,他一發生作用的時候我們這個災難就來了,就是么回事。說是非非想天那最高深的定不得了、他們認為是涅盤了,但是佛說你三惡道的罪業就在那非非想定的心裏面藏著,等到你的定壞了三惡道的罪若是成熟了,一下子就跑到地獄去了、那裡是涅盤呢?那是五取蘊苦。這三苦、八苦,很多的苦惱,說「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這話是真實不虛,所有的眾生只要你在三界裡面流轉生死的都是苦啊!不過有的時候在裡面隱藏著沒有發動而已,所以這麼多的眾生都是苦惱人。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這麼多的苦惱眾生裡面他們有好因緣的時候他能聽見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是這〈普門品〉在世界上流傳,大家讀這〈普門品〉就知道,啊!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聽說了這件事,他們有苦惱、受諸苦惱,觀世音菩薩能救苦,於是乎「一心稱名」、一心不亂地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心不亂、專心沒有雜念,前一念後一念相續不斷地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沒有一切的妄想,一心不亂地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樣子「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世音菩薩就在你稱念、一心不亂的時候,觀世音菩薩那個大悲心、那個大智慧就觀見你的音聲了。說「其音聲」應該是耳聞嘛!為什麼說是觀呢?實在這是「觀」是對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在普現色身三昧裡面,說是三昧的這個時候,用我們凡夫的境界來說入三昧的時候前五識不動了,耳識也不動、眼識也不動,就這第六意識,觀世音菩薩那個清凈無漏的第六意識就看見你在念觀世音菩薩的音聲了,他是六根互用的,所以「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那麼你受的苦難就解脫了、就沒有苦難了。這裡面也可以提出一個問題,說是觀世音菩薩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那麼為什麼要等待我們念的時候他才能夠救苦救難?我不念他他就不來救我的苦難嗎?他不是慈悲嗎?為什麼要等到我念呢?那麼這個問題怎麼解答?怎麼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說,如果自己有什麼大的功德那另一回事。現在說自己受了苦惱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來救我們,這可以這樣解釋,就是我受諸苦惱的時候,剛才說過這是自己的罪業,說是我一時感冒得了病,由此逐漸地病嚴重了、這個不算什麼罪業,也是可以這麼說,但是也應該承認這是自己的無明,由自己的無明…你為什麼讓他感冒呢?這不就是自己無明?你知識不夠、這衛生的知識不夠,你多穿點衣服他就不凍著了嘛!就是自己還是有問題。
那麼…我這話…我看梁啟超他翻日文的《大乘起信論》…什麼辯,他七天七夜不睡覺一下子把它翻好,然後睡覺一睡睡了三天三夜,這種人精神就有點特別;若是我們你試一試,我們說七天七夜不睡覺做一件事看看行不行?這就是身體有點特別。我們看《三國志》看張飛、關雲長這些人的身體也是特別,這身體特別這種健康的人他也很難傷風。所以我們身體有問題都是與自己本身有關係,不能怨是天太冷了,其實自己身體有問題。所以也還是自己煩惱愚痴業障引出來的一切問題,不是說與我沒有關係的。現在我們不必說這個事,就說比較嚴重的痛苦,那麼是我們的罪業所成就的,罪業成就的時候我就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來救護我,當然這上面說條件就是要一心不亂、你散亂不行。到一心不亂的時候…這一心不亂這個話,我們這凡夫平常的人,我們這個心一直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都是散散亂亂地不是貪就是瞋、貪瞋痴慢疑各式各樣的煩惱在活動都是染污的,就這樣說吧。現在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這也可以說是菩薩的萬德洪名,我們這一念心與菩薩的名號相應一心不亂的時候,這染污的境界都不見了(當然還不是聖人)。這時候我們這個心與觀世音菩薩聖境相接近,與我們的業障就疏遠一點,與我們的罪業就疏遠,他不順於罪業,他順於聖道。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是利用這一點就能把你的罪業撥轉一下,撥轉、那麼病就好了。我認為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我們不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我們也不讀佛法的經論,佛法的經論都是清凈的,我們與這些清凈的因緣不接觸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心不能獨自地、不能獨立地清凈,不能獨自地清凈這染污心同業障是一起的,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想要撥轉你的業障就有困難。所以我們頭幾天我們也說過,眾生的業障要去得果報,一切佛菩薩都無可奈何,不能說是「你這個罪業不要得果報」佛菩薩沒這種力量,但是你若念觀世音菩薩你的心清凈了,觀世音菩薩就有辦法撥轉一下。所以在《涅盤經》上說一句話,《涅盤經》上說…我們平常說有定業有不定業,定業就是這種罪業一定要得果報,不定業就是不一定得果報,我們造了這個罪還不一定得果報的;現在不定業不說、就說這個定業,若是已經相信了佛法是佛教徒了,所有的定業都變成不定業了,這《涅盤經》有這個話。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佛教徒、我們有佛有大菩薩還有這麼多的經律論這些清凈的因緣我們能同他親近,同這些清凈的因緣接近,疏遠了罪業的因緣,那麼佛菩薩就容易幫助我們,所以定業就變成不定業了。這裡面這一心也等於是個條件,就是你要一心不亂,散散亂亂不行,散散亂亂就很難有成就,就是不容易「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是困難;所以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我看我們不必說得太高、一定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固然是非常好,可是誰能做得來?當然也可能會有。我們就說事一心不亂。這上面也沒有說事、也沒有說理,我們就說事一心不亂也應該是符合這文義的,我們就是誠心地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我們若是讀《大悲心陀羅尼經》,當然那裡面說的事情就多了一點,當然是我們能做得到是最好,應該有戒定慧才比較好。「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有的痛苦就都解脫了。
這一段是總說的。不過我現在又有一個分別心。我們眾生罪業果報出現的時候,因為罪業也有輕重,雖然說是定業也還是有輕重的不同,有的罪業它是令我們得了果報了它很快地就謝落了,這個罪業就結束了。臨要結束的時候,即使你不念觀世音菩薩,那它這件事也就除掉了也沒有事了就解決了。但是這個時候若念觀世音菩薩,當然病苦、所有的苦惱也就沒有事了,也會這樣子,這當然也關涉到其它宗教的問題。若是這個罪過力量很大正在興起的時候、它不是就要熄滅了的,這個時候你就不是容易消滅它,那麼你就是要念觀世音菩薩,那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力量了,就是這裡還有一點分別的。「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是總說。
壬二、別答(分二科)
癸一、約口業機明應(分二科)
子一、明七難(分七科)
丑一、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底下「別答」。別答裡面分三科,第一科是「約口業機明應」,「約口業機」就是我們由心發動到口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叫口業機。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明七難」,第二「結嘆」。七難裡面分七科,第一科是「火難」,現在就是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這個理應該是這樣,你讀過普門品就知道這件事,然後自己常常有功課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那麼有什麼危急的事情出現你立刻會知道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如果完全不知道這回事,危急的時候你怎麼知道念觀世音菩薩呢?所以這裡就是說「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是善、設入大火這是惡,這惡果報來了,這善惡合起來這是一個機感、向觀世音菩薩有所求。「火不能燒」,你入到火裡面去,火都不能燒害你,這樣講法。「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因為什麼不能燒呢?「由是菩薩威神力故」,由於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使令火不能燒你。
佛在世的時候這耆婆這個醫生(他是做醫生的),發生一件事(這又等於是講故事了)。說是有一個人沒有兒子,家裡有多少財富、沒有兒心裡不歡喜。就到外道那兒去問,外道給他算一算:你是沒有兒的。哎呀!他心裏面非常地不高興,就回到家裡來。但是他的太太有佛教的朋友,說應該去問問佛,於是乎又去問佛,佛說:你有兒。哦!心裡很歡喜。但這件事就被外道知道了,哎呀!我們說他沒有兒令他心裡不歡喜,瞿曇說他有兒、他對瞿曇就有信心了,這樣子我們就失掉了一個大的力量,說怎麼辦呢?這些人就商議,有辦法,如此如此就可以了。那麼過了多少天這外道就遇見這個人,當然真實就是懷孕了、他的太太懷孕就是有兒了。這個人就看見外道,外道因為已經計劃好了,見了面就有話要說。這個人說:你們說沒有兒,現在瞿曇說我有兒果然是有,現在我太太懷孕了。這外道說:有兒是有兒,但是這個兒並不是你的好事,將來會破壞你的家,會怎麼怎麼壞、怎麼怎麼不吉祥。這個人說:哦!那怎麼辦呢?說:有辦法,我給你什麼什麼葯吃就可以躲避過去。這個人就是愚痴、就是胡塗啊!世間上也有聰明人,但是也的確是有笨人,他就會相信。就把外道的葯拿來就吃,吃了、他的太太的腹部越來越大他太太就死掉了,就是他太太死掉了。這時候這個先生就很苦惱,就把她送到郊外去要火化。可是這件事很快地就傳到寺廟裡面來,就是大家議論這件事。當然阿羅漢是默然的,就是在家居士猶其是女居士,當然也是愛護佛教了,也就對佛說…怎麼怎麼地不睬這件事,佛說:我自知時,佛說這麼一句話。到時候佛就和阿難尊者還有些佛教徒大家一同就到那地方去了。到那兒去佛就坐下來,這個當事人就對佛說:你說我的太太有兒,有什麼兒?現在連我太太都死掉了還有什麼兒?佛說:你當時就問我有沒有兒,你沒有問你太太死不死這個問題嘛!你沒有問這個問題嘛!當然他也是不高興。但是佛當時說了:我說你有兒、就是會有兒的,你應該相信這句話。當然這話他還是不懂,他就用火把他燒,燒的…在火裡面,這個女人的肚子就開了,這個兒就出來了,兒就在火裡面坐著。這時候佛就叫耆婆說:你去,你到那火里把這個兒捧出來。這時候耆婆就要去了,(這真是要信佛才可以,這個信字非常重要)那麼其它的外道說:你不可以去啊!瞿曇說話有的時候靈,有的時候不靈的呀!你到火里不是燒死你了?!他不相信這個話,他就到裡面去,到了猛火裡面去就像入了水的清涼池似的,「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就是不能燒,就把這個兒就取回來了。取回來,佛說:你交給這個當事人(說他是長者吧)。他還不要,還有這個事情。這時候是阿闍世王、是誰?交給他,轉變了一下。
所以這個「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剛才這故事出在《涅盤經》上有,但是《大毗婆沙論》上也是有,所以《大毗婆沙論》應該讀,有很多的事情。我們不要說部派佛教不好…怎麼怎麼地,這個話我認為說得非常幼稚,怎麼…有什麼不好?我這個話不說了。「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觀世音菩薩大威德神力就是能夠不燒。當然念觀世音菩薩也要有點程度,不然的話還是不行。這故事不要說太多,本來還有一個,不說了。
丑二、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前面是「火難」,這底下說「水難」。
假設一個人「若為大水所漂」,不是小水,是大水所漂,那麼就容易被水淹死了,但是你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得淺處」,就跑到水淺的地方就不淹死了。
我聽一個法師講一個事,這不是古代的事情,大概幾十年前的事情。有兩個法師坐船,可能是在江、大河裡面或什麼地方,就是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忽然發生了什麼事故的時候船就翻了、大家都落到水裡面去。這兩個法師里有一個法師叫媽、喊媽,一個法師念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即得淺處就得救了;念媽的那個沒有,就不行。所以真是,念觀世音菩薩真是有效,這真實不虛。
丑三、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這底下說羅剎鬼的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這個數也是很大了。「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寶,」,這麼多的珍寶,「入於大海」裡面。入到大海裡面「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黑風實在現在來說就是颱風或者說颶風了,就是有很多的雲霧那麼那個風也就成了黑風了。「吹其船舫」,他們是坐船入海的。「飄墮羅剎鬼國」,把他飄墮到羅剎鬼國去了,這舫也是船。
在這禪師的語錄上說到一件事,就說到這句話。有一個人,這是唐朝於頔這個人,這個人是做過宰相後來又做了地方的長官,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宰相了,他去到一個禪師那裡去。去的時候就請問這句話,說〈普門品〉上說「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這句話怎麼講?這個禪師就招呼這個人的名字:「於頔,客作漢」你問這個事做什麼?「客作漢」這個話,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給人打工的這個話。於頔、稱他的名字叫於頔你是給人打工的人,你問這個事做什麼?這於頔是社會上的人,不管地位怎麼高那有那麼多的涵養、不過也算不錯,就是臉色就變了就有一點忿怒不高興,然後這個禪師說:是名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這就是…這樣的解釋非常好、非常妙,就是自己煩惱就是羅剎鬼,這羅剎鬼也就是這麼一句話,這一句話就是黑風,這個黑風使令你生了煩惱,這就叫作「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當然這種事情,就是用心修行的人也難免會有不高興、也難免有這個事情,只有阿羅漢以上的聖人會好一點,初果聖人也還有貪瞋痴,何況一般的凡夫。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前面求寶的人很多,一個人「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號,這麼多人裡面乃至有一個人是佛教徒他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這羅剎鬼就不敢傷害他們了,「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丑四、刀杖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尋」就是立刻地。這刀杖、古代的時候都用刀杖,一段一段就壞了,「而得解脫」。這在《高僧傳》上這種靈驗倒是很多的,我們不要講了。
丑五、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這第五段是「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這個境界太大了,「滿中」都是「夜叉、羅剎」鬼「欲來惱」欲來惱害「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來看他,「況復加害」呢?這「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這是個假設的話,不可能是這樣子的。
丑六、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這第六段是「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他現在做了什麼犯法的事情了、「杻械、枷鎖檢系其身」,「若無罪」他沒做什麼錯誤的、是沒有犯法、但是也是「杻械、枷鎖檢系其身」了,就是他現在沒有做什麼惡事,但這就是前生做過什麼毀謗佛法的事情,所以也是「杻械、枷鎖檢系其身」了。這個「杻」是在手上的刑具、在足上的刑具叫作「械」、若在人的脖子上的刑具就是「枷」、「鎖」就是把這身體把它鎖起來,「檢系」、「檢」就是關起來,關在牢獄裡面。「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他那個刑具都斷壞,「即得解脫」。
丑七、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ㄐㄧ)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這是第七「怨賊難」。滿中都是怨賊,這也是假設的話。「有一商主」就是眾多的商人裡面有一個領導者、商主。「將諸商人」,他領著很多的商人,「齎持重寶」,他們攜帶很多貴重的珍寶,經過危險的道路,其中一個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能令你們不恐怖,「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就會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這一段文在《法華會義》上有一個約法的解釋,也很有意思。這「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這表示什麼呢?表示我們這些塵勞的這些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滿了阿賴耶識裡面。我們做罪業也好、做福業也好其實都是生死業,這生死業的種子充滿了阿賴耶識、在阿賴耶識裡面,這是這一句。「有一商主」這句話譬喻什麼呢?就是第六意識,這第六意識「將諸商人」,「將諸商人」就是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這別境心所、遍行心所這些一起合作。「齎持重寶」表示什麼呢?這個人是佛教徒,佛教徒學習出世間的聖道叫作「齎持重寶」,你有戒定慧這麼多的珍寶,就是修學聖道、修學三十七道品這都是重寶、六波羅蜜也是重寶都是寶。就是由第六意識和其它的心所和合起來去修學聖道,聖道就是重寶。「經過險路」什麼意思呢?說這個修行人在修行的時候、這正念同煩惱相遇到了,就是修行的時候煩惱來了,但是這個正念還沒失掉,就是這個時候叫「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其中一人」也可以說第六意識或者說思心所,觸作意受想思這個思心所,這思心所他是能發動聖道的,他就是告訴自己提起正念來勿得恐怖。提起正念來「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就是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這聞思修了,或者說就是修止觀了、修這第一義諦的止觀,這叫作「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你修第一義諦的止觀就能夠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這「俱發聲言」就是你第六意識和這麼眾多的善心所合作共同地修學聖道。「稱其名故,即得解脫」,就是一天早晨一起來靜坐的時候一下子太陽出來了、見到聖道了,即得解脫。這蕅益大師這麼解釋也很有意思。
子二、結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佛又招呼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他的威德神力「巍巍如是」,廣大無邊這樣子。
癸二、約意業機明應(分二科)
子一、明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前面是約口業的機明應、明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口業機」是眾生、「明應」就是觀世音菩薩來救護,現在是約意業的機明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這裡分兩科,第一科「明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這煩惱很多很多的,但是有的人偏於某一種煩惱重、其它的煩惱不重。現在這裡說「多於淫慾」就是這個人的欲心特別重,欲心特別重應該怎麼辦呢?當然在佛法裡面通常的說法就是修不凈觀,修不凈觀是能對治。但是有的人他就不修、他就修不來,修不來那麼怎麼辦呢?觀世音菩薩慈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你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常能恭敬觀世音菩薩,你這樣子「便得離欲」就能夠解脫了欲的煩惱,這真是觀世音菩薩慈悲施設了這樣的法門。所以不凈觀修不來,那麼就多念觀世音菩薩也是有效的。「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是這個人他的欲心不重、他的瞋恚心很重,很容易發脾氣。欲心重也是不得了,不要說出家人、在家人慾心重也有問題,那麼瞋恚也是一樣,這忿怒、有一點不對就不得了,這也容易造罪,怎麼辦呢?本來是應該瞋恚心重修慈悲觀,就是修性空觀也是可以,但是修止觀修不來,那麼就是「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也能解脫這個瞋心。
在東北在滿州國的時候,我說這個話恐怕年輕人還不大清楚,日本人侵略中國把東北變成滿州國。滿州國那時候有所謂道德會有個王善人,這個人叫什麼名?叫王鳳儀叫什麼?最近多少年有人印他的書,我是看了這本書。這個人讀書不多但是這個人有智慧,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不大懂但是他就注意觀察、慢慢就明白,他這樣子;他不是說不懂就算了,不是、他不放過這件事。他就是組織一個道德會…這世間上的事情有了問題就應該解決,如果有了問題不解決放在那裡、不是很苦惱?有什麼問題呢?其實這些問題我們出家人似乎也可能有,就是在家一般的家庭裡面夫妻不合、或者是父子不合、或者是公婆和兒媳婦不合,就是一句話就不對勁大家就是…或者是兒子媳婦厲害欺負公婆、或者婆婆厲害欺負兒子媳婦,就是家裡面苦苦惱惱地有這些事情,就是瞋心、疑惑心傷害了這些人。但是王善人這個人,哎!他有辦法,誰若肯到他那個道德會他就想個辦法能調這個事情。我們就說這個瞋心,容易發脾氣,對公婆不孝順、或者公婆欺負兒子媳婦這些事情,瞋心大發脾氣怎麼辦呢?這個王善人他出個辦法,他說你到沒有人的地方去,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訶斥自己、叫自己的名字:我不要瞋心、我不要發脾氣,訶斥自己,不要叫人看見,自己偷偷地做,一天做它三次、做三天就有效。真的吧!就有效吧!所以他這個道德會…好像不能說普遍到滿州國,但很多地方都有成立。我的俗家的人還有到那個道德會裡面去的,也有這種事情,就是他有實際的作用,真能夠使令家裡面和樂共住,真實是這樣子。說我們出家人,現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想出辦法,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不要自己打自己,但是也可以試一試,如果自己的欲心重也不妨這樣子;一直地瞋心重也不妨這樣做,它就會好一點的。我也想出個辦法,自己…不要說是欲心重,就是偶然地有欲心,趕快到佛菩薩前去向佛懺悔,大聲地念佛向佛磕頭懺悔,不管是貪心也好、瞋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各式各樣的煩惱你都是這樣做。你多做幾次他就有效,也是有效,就是求佛菩薩慈悲幫助我,佛菩薩會很歡喜地幫助你。所以這上面說「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這瞋心大這是個問題、要解決它的。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也就是會開智慧。這個在《凈土聖賢錄》上?是那上?提到一件事。提到說一個道士,這個老道收一個徒弟,這個徒弟非常地笨,什麼知識都沒有,這老道天天就是在那裡靜坐或者是運氣幹什麼。他叫他徒弟每天拜觀世音菩薩,他如果拜得少或者到時候不拜,這老道就用竹條打他這個徒弟,那他徒弟當然就是聽話就是拜觀世音菩薩…拜、拜、拜。拜了三年吧,這個時候他這個師父還有時候不順眼還是打,他徒弟說了,說是我拜了三年觀世音菩薩,我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人了,你現在不應該打我了。你在那兒枯坐多少年了,到現在也沒有什麼成就,還不如拜觀世音菩薩好!他這個徒弟會說出這種話來,的確他那個徒弟開了智慧。所以「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不過就是,你能拜三年觀世音菩薩你也要有點恆心的,就是他拜…每一天就是拜一支香也不是很多,可是要有恆心。就是我們出家人要反省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如果不能修止觀,就多拜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會幫助;不要就是算了,我就這樣子了,這樣子那麼將來是自己苦惱。
子二、結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前面那些七難那是身體上的災難,觀世音菩薩能救護。在心裏面的災難、貪瞋痴煩惱是不容易的;不容易,觀世音菩薩還有辦法「大威神力,多所饒益」。這貪瞋痴煩惱是一切災難的根本,觀世音菩薩也能解決這個問題。「是故眾生常應心念」,這等於勸我們常念觀世音菩薩。
癸三、約身業機明應(分二科)
子一、明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這底下「約身業機明應」。這上面約身業就是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屬於身業。
假設有女人她想要求一個男孩子,沒有男孩沒有女孩、想要求一個男孩,那麼怎麼辦呢?「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你能這樣子禮拜觀世音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就能夠生一個有福報又有智慧,這真是太好了。有的人有福報而沒有智慧,有的人有智慧而又沒有福報,都是不圓滿。現在你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你得到的孩又有福德又有智慧,這是太好了。
這在觀世音菩薩的《靈驗記》上說到一件事。就是一個兩夫妻年紀都不小了就是沒有孩,聽人說要拜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會成功,那麼他們就是禮拜觀世音菩薩。拜了多久,哦!這一天做一個夢。做個什麼夢呢?說觀世音菩薩就是捧著一個白胖的孩來送給他,這個母親就用雙手去接去,忽然間中間有個牛過去,這個孩沒接到,做這個夢。做這個夢,其實她就是懷孕了,她就不大懂這個夢,可是也是懷孕了,後來也就生產了,生產沒多久這個小孩死掉了。她就…哦!觀世音菩薩給我送一個孩來,但是沒接到、中間有個牛障礙了。自己不懂就向別人講,就有人就懂了。懂的人說:你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可以滿你願但是有個障礙,就是牛給你做障礙,牛是什麼呢?你想一想,是不是你吃牛肉?她說:是啊!她和他丈夫一說,哎呀!我們吃牛肉會破壞了這件事,說從這麼以後不吃牛肉,好!就不吃。以後果然又做個夢,觀世音菩薩送小孩她就接到了,以後果然是生個男孩。
那麼這個道理,這觀世音菩薩巍巍廣大的大威神力,牛能障礙住?這個事情很怪,原來是怎麼意思呢?還不是另外有什麼,是自己的罪業,他們夫妻吃牛肉的罪業障礙了,所以這還是合乎這個道理,眾生的罪業佛菩薩無可奈何,就是你自要修正自己,別人怎麼辦沒有辦法。這時候觀世音菩薩給他托這個夢,但是觀世音菩薩不明說,但現出個相來,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智慧。這上面說「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就成功了。
智者大師講〈普門品〉講得深、向深處講,這福德智慧怎麼講?什麼叫做福德?什麼叫作智慧?是得禪定叫作福德,得佛法的智慧就是男,福德就是女、智慧就是男。什麼叫作福德智慧呢?就是佛法的智慧是男,你成就了禪定就叫做女;他這樣講。(這樣講,就是欲界定,欲界定有定而無慧。)其實欲界定、未到地定都是太淺了。欲界的人…(我剛才說有定無慧,不是這個意思)欲界的人這分別心很強,就是有慧而無定,無色界天的四空定、有定而無慧。有定而無慧這表示是一個福德女,無色界天的四空定是福德女,但是這個福德女是愚痴沒有智慧。欲界裡面有慧而無定,就表示是男但是沒有禪定、也就是沒女,是男而無女。唯有色界四禪他又有定又有慧、有慧又有定,那是福德智慧之男。但是又進一步說,世間的福德、世間的智慧還不能得到無漏的功德,所以這種福德定智慧男還不是太好,就是要無漏的禪定無漏的智慧能斷煩惱能得成三乘聖道,那才是福德的三昧智慧男、才是福德智慧之男。所以念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那麼這就變成佛法上的事情了。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端正有相實在也就是福德智慧的意思,福德智慧也就是端正有相,有福德有智慧的人他應該是端正有相吧!不過這句子就不一樣,「便生端正有相之女」。當然有的人歡喜這樣說,相貌端正、有福德相、有智慧相。「宿植德本」,過去世的時候他栽培了很多的善根,「眾人愛敬」很多人很多人都愛這個人、恭敬這個人。如果是品德好就會得到人家的恭敬,相貌端正品德好也會得到人家的愛護。這求男求女這件事,在古代的時候倒是很…女人對這件事非常重要,現代的人不是一定。當然可能還是有人歡喜要有個男孩女孩的,那麼就是念觀世音菩薩會有效。
子二、結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有這樣大的神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這個意思說是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就生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但是有人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很久也沒有效也沒靈驗,那怎麼回事情呢?這底下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沒有靈驗的話、你還是會得到福報的,你的努力沒有白費,「不唐捐」沒有虛棄、還會有福報的。
而這個事情,求男求女念觀世音菩薩也還是無效這個話應該怎麼說呢?應該這樣說。若是你決定希求這件事你繼續地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會滿你願,但是為什麼這麼久也不滿願呢?這就是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這父母和兒女是要有緣的,當然有善緣也有惡緣,你沒有緣就不行。有時候…無始劫來這麼長久誰沒有有緣的人呢?誰都會有的。但是這個時候這個有緣的人他不來,他在天上享天福他不來、那也不行,或者在別的道裡面他也沒來,那你這個時候就不能有男女,就是不能。另外一個原因,給你作兒女的要和你的福德相稱才可以給你作兒女的;你現在這福德智慧高、太大,你有緣的人福德智慧不夠,他想來也來不成、想來也不行的,所以這就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你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若滿你願一定要找到一個好的人,與你要有緣而又是品德好的人給你作一個好兒好女,不會來一個濫的人來給你作兒女,你看觀世音菩薩會這樣做事嗎?不會的。所以這個事情要等一等的,的確是要等一等才可以。不過是按佛法來說,如果真是信佛的話,其實沒有兒沒有女一身無累不是很好嗎?你要拜佛就拜佛、你要念經就念經。如果有兒女又要照顧這個照顧那個、又要送到學校去、還要車去接他去,很多很多的問題,你想修行都不容易了。但是這是人的思想問題,你沒到那個程度的時候,你一定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會滿你願,所以這件事就是你要有恆心,如果沒有靈的話你要有恆心,你繼續求,他會滿你願的。
第94講--
癸三、約身業機明應(分二科)
子一、明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我昨天講的不對。天台智者大師他是…男是譬喻智慧、女譬喻禪定,是這樣譬喻的。欲界裡面的人是沒有定,有一點欲界定那個定也是很膚淺的,是有多少智慧的。智慧而沒有定,智慧就是狂慧、狂亂的智慧沒有什麼大的作用所以叫作狂慧。無色界天的禪定很高深的,但是裡面沒有智慧,無色界天的定這個定譬喻是女人,但是無色界天的定沒有智慧就變成一個愚痴的女人了,是這樣子表示的。唯有色界天又有智慧又有定、定慧均平,所以就變成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了,是這樣意思。不過三界內、色界天的這種有漏的禪定智慧也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所以還是要讚歎出世間三種聖人的禪定才能夠得大解脫,那才是真實的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了。
子二、結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前面讚歎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這麼大的威力,所以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一定會有靈驗的。但是也有特別的情形還沒能夠滿願,但是你還是得到了福德的。「不唐捐」,你用的工夫、你努力地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沒有白費力氣,不唐捐。
壬三、勸持名答(分三科)
癸一、勸持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這是「勸持」。
癸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這底下第三「勸持名答」,勸持名的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是「勸持」,前面講過了:「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第二科是「格量」,格量就是較量,就是讚歎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廣大的意思。
「無盡意」,佛又招呼無盡意菩薩說:「若有人」,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這麼多的菩薩,這名字很多很多了。「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他不但受持他的名號、他還能夠「盡形壽」就是…假設他能夠壽命活一千年,那麼他就盡形地供養這麼多的菩薩,供養什麼呢?供養飲食、供養衣服、供養卧具、供養醫藥,用這四種事情來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
「於汝意云何?」佛就是問無盡意,你心裏面怎麼樣想?「是善男子、善女人」他得到的功德多不多呢?「無盡意言:甚多,世尊」,回答是他得到的功德太多了。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假設還有一個人他不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他只受持觀世音菩薩一位菩薩的名號,這個一和六十二億恆河沙相比。「乃至一時禮拜、供養」,前面是盡形壽,這只是一時、時間也短、時間也少;一時的禮拜供養、沒有說出來供養什麼,照這文義也應該說沒有供養那麼多。「是二人福,正等無異」,這兩個人所得的福德正是相等沒有差別的。「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他得到的福德、他享受這個福的時候、經過百千萬億劫的享受,這個福德還沒有窮盡,還繼續還有很多很多的福德。
癸三、結嘆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第三段,「癸三、結嘆」。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得的太多了。
這裡面說到修福,用這個意思來讚歎觀世音菩薩功德廣大。按通常的情形說,我們對於畜生能夠有同情心能對牠有所給予也都有功德,或者世間上的惡人你對他有點給予也有功德、但是比給畜生的功德大。若是供養善人功德就大過給惡人,供養這離欲的人得了禪定的人功德就是大過有欲的人,若是供養聖人又是高過了凡夫的,初果不如二果,二果又不如三果,乃至四果阿羅漢乃至大菩薩乃至到佛是良福田,功德是非常廣大的。
現在這裡說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受持名號,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和受持觀世音菩薩一名號一時禮拜供養的福來對比,對比、如果那些菩薩的身份…或者他們是觀世菩薩的弟子,觀世菩薩是師長,那樣說也不足以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廣大。這裡面的意思應該說是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很高的身份的,但是你供養觀世音菩薩一個人的福報就和那麼多的菩薩是平等,這樣子才表示觀世音菩薩的偉大,念他的名號供養觀世菩薩功德廣大,文的意思應該這麼說。那麼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呢?什麼理由會這樣子呢?這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方面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與觀世音菩薩有緣,我們對觀世音菩薩的恭敬心就強,這深度就是強過對那個無緣的菩薩、就有這種不同。不要說菩薩,就是我們對佛都是,我們有緣的佛我們對佛的恭敬心就特彆強,我們沒有在他那裡栽培善根的佛雖然也會恭敬但是不同、這是緣有點關係,所以供養觀世音菩薩、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功德廣大。這是由在凡夫位有取著心的人來說是這樣子,但是如果修行人若有人受持、如果這個人的程度高了,那又不應該是這樣說的。不應該這樣說、是怎麼說呢?就是說觀世音菩薩他所證悟的第一義諦和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所證悟的第一義諦是平等平等的,不是說人多了他證悟的第一義諦比一個人廣大、不是的;那麼多人乃至更多恆河沙的菩薩他們覺悟的第一義諦和一位菩薩覺悟的是無差別相的。所以在這種諸法實相上看、你所栽培的功德是平等平等的,這是天親菩薩的《法華論》上有這樣意思,所以「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現在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讚歎觀世音菩薩他度化眾生的不可思議境界,所以讚歎觀世音菩薩這麼樣讚歎,這就是對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眾生就是特別地這樣讚歎觀世音菩薩;在《地藏十輪經》《地藏經》上,那就讚歎地藏菩薩也是一樣也是這樣讚歎。就是緣的關係,當他與他有緣的眾生就讚歎他有緣的那個菩薩的功德廣大,這就是佛菩薩說法是這樣子,那麼這一段文的大意如此。
庚二、次番(分二科)
辛一、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是第一番問答,什麼因緣觀世音菩薩是這樣的名號呢?這一個問答。這底下是第二個問答,問答他游化十方世界、娑婆世界。前面是問名,這底下問他的行;一個名、一個行。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觀世音菩薩他是阿彌陀佛國的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大弟子,他怎麼來到娑婆世界來了?或者說「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可以這麼說,這個我們前面曾經解釋過,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國,他就是在那邊,他並沒有離開那裡,但是在他那一念靈明的真心裏面、就是感而遂通,就是寂而常照,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有感有應,自然就在十方世界現身說法了,他並沒有來、觀世音菩薩並沒有來的意思。像天上的月亮並沒有落到水裡面去,但水裡面就有一個影了,可以這樣作譬喻。這樣解釋「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他怎麼樣游化娑婆世界來?怎麼樣由西方世界來游娑婆世界的?這樣解釋。或者說觀世音菩薩他用什麼身份來游化此娑婆世界呢?就是他現出什麼身份在娑婆世界各地方游化度化眾生呢?這樣問這又一個意思,這意思又不同了。這就是說他用什麼身份、現出什麼樣的身相來度化眾生的,這就指他的身體現身說的了。
「云何而為眾生說法?」那麼「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指身體說、指現身說,這一句話就是問他怎麼樣為眾生說法的。「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怎麼樣說法?「怎麼樣說法」這句話…下面的解釋也沒有詳細說,當然應該是契理而又契機、契機而又契理,應該是這樣說法。如果說…下文也有這個意思,就是現在是《法華經》,《法華經》是開跡顯本、開權顯實,是這樣的妙法,那麼觀世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各地方為眾生說法,他怎麼說法?他就是這樣說法嗎?當然也可能是這樣說,但是不能說是拘泥在這幾個範圍內,也應該是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深的淺的、小乘大乘、若顯若密、若頓若漸,只要是契機而又契理,那觀世音菩薩當然是可以自由的去廣度眾生的。「云何而為眾生說法?」就是怎麼樣為眾生演說佛法呢?他說什麼法呢?這是在口業上說。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前面「游此娑婆世界」是身,「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是口,這身口的行動語言是從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發出來的。大慈悲心的為眾生現身、為眾生現什麼身呢?為眾生說法、說什麼法呢?是要根據觀世音菩薩內心裏面的大智慧來決定的,那個大智慧就是方便。就是觀世音菩薩那個方便、善巧方便的智慧力量是怎麼樣用法呢?「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方便之力;「云何而為眾生說法」,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方便善巧的力量,所以這一句反倒是根本的一句。「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方便之力」就是內心的見機、他能夠觀察眾生的根性,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樣意思。這樣說,「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是身、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是口,「方便之力」就是意。「其事云何?」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身口意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就是這樣請問釋迦佛。
辛二、答(分三科)
壬一、別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這底下是回答。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是別答、第二科是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假設有的世界的眾生他的無漏的善根成熟了,應該見到佛身他就會得解脫的,那麼觀世音菩薩即為他現佛身而為說法,是這樣。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化身,觀世音菩薩能化現佛身。化現佛身這也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是臨時地現出佛身來度化眾生,這段因緣過去了這佛身也就不現了;另一種情形那就是所謂八相成道的情形,也有父母,出家修行乃至成道轉法輪而後入涅盤的這些事情了,這都屬於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但是通常來說,現佛身都是要有無漏的善根能得聖道,這時候觀世音菩薩為他現佛身而為說法,通常是這樣。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前面〈妙音菩薩品〉在這個地方、現佛身之後就說現菩薩身這樣子。這裡就不提了、這裡沒提,就直接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這個意思把菩薩應該是包括在佛身之內,佛是果、菩薩是因,譬如說一佛乘其實也就是一菩薩乘,可以這樣解釋。再其次一個理由,現在說現佛身是由觀世音菩薩、是個菩薩的身份,他是由菩薩來現佛身,那麼這裡面就包括菩薩在內了,由菩薩現辟支佛身、由菩薩現聲聞身、由菩薩現梵王身、現一切身,所以這菩薩是在內的。所以「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辟支佛翻個獨覺,獨覺就是無師自悟。那一天有一位不知道誰問,說是我們不要…沒有明白地說不要讀經,但是意思就是有這個意思;我們佛法的真理就在萬事萬物裡面蘊藏著,所以你不用讀經你就去觀察去你就能悟道。是的!這辟支佛就是這樣子。辟支佛他出在無佛世的時候,沒有佛、沒有佛法在世間,他就自己觀察萬事萬物的無常因緣的變化、他就悟道了、就得聖道了。這是因為他宿世見佛見得多、聽法聽得多、栽培善根也栽培得多,就是修四念處栽培的善根特別地多,所以宿種三多,所以他在無佛無佛法的世間他就能獨自地開悟、他就能無師而自悟。現在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他就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若是那個無佛無佛法的世間有的眾生也應該得解脫,那麼觀世音菩薩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是這樣意思。但這辟支佛在無佛法的時候,因為宿種三多的關係所以能夠無師自悟,若是宿世沒有栽培三多的話那就不行,所以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很多很多見佛聞法栽培善根的人他自己不能開悟,得要見到釋迦牟尼佛以後又出家修行了這才開悟的,所以只有辟支佛那個善根栽培得特別厚才會有這種境界。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這是第三種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我們說舍利弗尊者他度他那個小徒弟均提沙彌,他度化他、那就是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我這又多說一句,我看文殊菩薩的《靈驗記》,有的人到了五台山去,在見文殊菩薩之前總是另外有個童子見面,這個童子叫什麼?叫均提,也叫這個名字,這個事情我們不太明白,是不是就是這麼回事呢?不太明白。說「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那可見舍利弗尊者是以聲聞身來度化均提沙彌,那時候釋迦佛還在世的時候,還有這種事情。所以一佛度化一切眾生的時候,他也有很多弟子也在度化眾生,所以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前面這是三種聖人,也正是佛為眾生所說的三乘的佛法。前面這都是聖人,這底下就是現凡夫身了,但這是梵王、梵王身得度的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我們在經論上看見一些事情,梵天的世界也有些梵天不相信佛法,有的梵天要來到人間來見佛來,其它的邪知見的梵天就阻礙,你不要去聽他說什麼去,也有這種事情。這樣子他對於佛沒有信心,佛要去度化他就可能不那麼順,但是若是同是梵天上的人說話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所以說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說是欲界天。梵王是色界天的初禪天王,現在帝釋身是欲界忉利天王。應以帝釋身得度的人觀世音菩薩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這個我們解釋過,就是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兩天;化樂天就是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就是大自在天,就是這麼樣不同。這應以自在天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這個應該說是帝釋天的部下,他有個天大將軍、有這麼個身而為說法。
「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這是四天王之中北方的天王,其它的三天王,東方是持國、南方是增長、西方是廣目,那三個天王這裡沒有提,只提到北方的毘沙門天王,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前面都是天王、都是天,這底下小王應該是指人間說的、人間的小國王,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但這裡沒有提到人間的轉輪聖王。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這個長者就是人間…他不是國王,但是他道高德重、有道德的人,就是他內心裏面很公平、他不說謊話、他很誠懇、也有慈悲心能夠在社會上做了很多利益人的事情,他又是…剛才說他有道德,品德特別好而又年紀大了,還是能夠有很多的財富,所以就稱之為長者;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這居士以前解釋過,在印度就是特別有財富的人。但是也可以解釋就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清心寡欲,他能夠以道自娛,我們說有的人很孤獨以書為友、很孤獨,沒有人和他常來往,他是很孤獨的,但是他不孤獨,他以書做他的好朋友,他常和書在一起那麼他不感覺孤獨。現在說這個人「以道自娛」,就是這種人清心寡欲,他不要愛著這色聲香味觸,但是他以道自娛,他這個心常在戒定慧這裡,常能夠入定修學佛法、這種人叫作居士,但是他也沒有出家,是個居士身,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這是政府裡面或者是很大的官或者不大的官都可以稱為宰官身了,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這婆羅門是印度的一個婆羅門教,但是在這兒來說就是他也是信佛了的人,信佛了他也能夠有那麼好的地位、有那麼好的聲望;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觀世音菩薩也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的。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這是佛教的四眾弟子了。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這話就是應以長者婦女身得度者即現長者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婦女身、應以宰官婦女身、應以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這麼多的婦女身而為說法,應該是這麼說。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這又是一種。但是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看觀世音菩薩現女身的時候倒是很多,可也不能說完全現女身,現大丈夫身、現比丘身、現宰官身、現婆羅門身,這都是現男身了。我們也常會有些人…我們出家人似乎很少人提出這個問題,多數是在家人、說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的?是女的?因為看見很多地方都是現女身認為觀世音菩薩必是女身。其實這個話,說到男女這個話,這是有欲的人就會有這個問題,你是男、是女,會這樣想。但是在佛法裡面高一點的境界沒這件事,沒有說你究竟是男是女,沒這個問題。所以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這也現天龍八部。這裡面說天,應該說前面那個天只是一少部分,還有很多沒提到的,那就是包括在這裡。還現龍身、現夜叉鬼、「干闥婆」這種神、這是帝釋天的音樂神,還有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也是帝釋天作音樂的神、「摩睺羅伽」是大蟒神、「人非人」或者是人或者不是人「等身」、前面這天龍夜叉其實都不是人,人就是指四天下這地面上這些叫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的。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最後說到這個執金剛神,就是手執金剛杵的那個神。這個我們在《阿含經》就看到,佛有護衛佛的金剛神;就是若有人佛若問他三遍、問話三遍,他不回答,這個金剛神拿著金杵要破他的頭了,就是那個、應該是那個,佛的一個護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這裡面有小小的因緣,經上說轉輪聖王的大夫人有一千個兒子,還有二夫人就是有兩個兒子,這一千個兒子是哥哥那兩個兒子是弟弟。那一千個兒子都為佛授記了就是所謂賢劫千佛、就是這樣子;那兩個弟弟就說是…這一千個哥哥都成佛了,我們兩個怎麼辦呢?第一個說是千個哥哥成佛的時候我作梵天王來請轉法輪、那就是梵王。那麼這個弟弟說:那麼好!你請轉法輪、我作護法神,那麼就是這個執金剛神了,就是這樣。在這個地方好多人都容易誤會了、誤會是樓至佛、執金剛神是樓至佛,其實不是。「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壬二、總答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
這是第二「總答」。前面是別答,這是總答。
佛招呼「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這麼大的功德,他以種種的身形,各式各樣的身形,「游諸國土」,他游化無量無邊的世界,不但是娑婆世界,這個「諸國土」就表示十方世界了,來度化解脫一切眾生的。這是總答。
我們如果思惟這件事的確是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國,當然看那種情形他也是有行住坐卧、應該是那樣,但是他同時在十方世界「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這真是不可思議境界。這就是…當然剛才說過,他那一念的清凈心裡寂然不動同時就能發出來這麼大的作用廣度眾生。
壬三、勸供養(分二科)
癸一、勸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底下「勸供養」,勸供養分兩科,第一科是「勸」。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不亂地,其實這個一心就是恭敬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你在你恐怖在急難的時候危急的時候,他能夠布施你不恐怖,就是他有這麼大的功德這是個良福德,所以應該供養。「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稱呼他、讚歎他是個施無畏的一個人。
癸二、受旨(分六科)
子一、奉命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予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是「受旨」。前面佛是「勸」,勸我們供養;這底下無盡意菩薩就是接受佛的意旨。分六科,第一科是「奉命」。
「無盡意菩薩」對佛說:「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予之」,無盡意菩薩他的頸上面有眾寶珠瓔珞,這個寶珠瓔珞的價值要百千兩金那麼多,百千應該是十萬。那麼把這個眾寶珠瓔珞解下來「而以與之」、就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樣子。在經論上也說到寶珠瓔珞譬喻什麼呢?譬喻這個戒定慧,這戒定慧就是瓔珞。在修行人、佛菩薩這些聖人,聖人那一念清凈心就是頸(解頸這個頸)頸上的眾寶珠瓔珞就是他那一念清凈心裏面有戒定慧的瓔珞莊嚴,就是這樣意思。現在說「解頸眾寶珠瓔珞」,這表示這些聖人、這無盡意菩薩無所著於、無著於眾寶珠瓔珞,就是對戒定慧他所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心裏面不取著的意思,所以叫作「解」,這解有這樣意思。「百千兩金」這是十萬,若表示十地的話,每一個地都有萬德莊嚴,每一地、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都有萬德莊嚴,十地就成了十萬了,可以這樣解釋這個意思。「而以予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對觀世音菩薩稱觀世音菩薩為「仁者」,仁就表示仁愛慈悲的意思,你是個大慈悲的人。「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接受這個法施的瓔珞。其實這是一個財物、珍寶,眾寶珠瓔珞是個財物應該說是財布施,但這說「法施」,應該說如法而施所以叫作法施,或者為得無上菩提而布施那麼就叫作法施,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或者在無盡意菩薩他的那個大智慧境界來說,財施法施無差別,那麼法施也就是財施、財施也就是法施了,「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子二、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這是第二科「不受」。這時候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接受。
這個不接受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觀世音菩薩本身少欲知足所以不接受,也可以這樣說。也表示能夠引發、能夠引起施主的殷重心,你不接受他還更加要供養,那麼這個供養的心就加強了,(Tape81-B)加強了這功德就大一點,所以也可能有這個意思。再就是當時的環境,有釋迦佛在這裡,還有多寶佛也都在這裡,那觀世音菩薩的意思可能就是…你應該要供養佛,可能是這樣意思,所以不肯受之。或者說佛命令無盡意菩薩去供養,但是佛還沒有命令觀世音菩薩接受,所以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也有這樣意思。其次,這也可能是表示…前面是解頸眾寶珠瓔珞就是無盡意菩薩於一切法無所著,觀世音菩薩亦復如是,他也是無著,心裏面於一切法無所著,所以叫作不受。經上有的地方說「不受一切法故得阿羅漢」有這種句子,其實阿羅漢就是不受。我們有的時候訶斥阿羅漢啊!他是沈空滯寂,是個小乘的阿羅漢,其實這個話…這個話也不能說不對,但是若是說「不受一切法得阿羅漢」他沈空滯寂嗎?空也是法之一,他應該也是不著的、也是不著於空,怎麼能說他沈空滯寂?但是這個話…尤其是我們漢文的佛教中國這些歷代大德常會說這些話。這裡面「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這是無著的境界、這是聖人的境界;我們凡夫是受,我們凡夫受也是受、不受也是受,心都處處執著的。現在觀世音菩薩一切法不受,表示這個意思。
子三、重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這底下第三科「重奉」,就是又要供養。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其實我用瓔珞供養菩薩,不是菩薩有執著心,不是菩薩歡喜這個,而實在是菩薩慈悲我們「愍我等故受此瓔珞」要慈悲,我們都是無福德、沒有功德的人、想要在菩薩這裡栽培善根,「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我們昨天講到說是我們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我們就會免離了七種苦難,入火不燒、入水不溺這些事情。當然我們拜觀世音菩薩的人也可能會拿幾個生果、拿著香華供養禮拜,供養禮拜那麼就有了靈驗了吧!就是所求就滿願了。那麼在這上說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觀世音菩薩是愛這朵華、愛這個生果滿我們的要求?是這樣意思嗎?其實也不是。我們昨天說兩個法師從船上落到水裡面、掉到水裡面一個是叫媽、一個是念觀世音菩薩這件事,那個念觀世音菩薩這個法師就得救了、念媽那個就沒得救。這件事我們想一想,觀世音菩薩他那個寂而常照的大智慧他沒有看見叫媽那個人嗎?我看他一定早就知道了啊,但是他就沒救,是觀世音菩薩沒有慈悲心不救他?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思惟一下。這地方說我們拿個生果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幫我們忙了,就像社會上我們到政府里做事去,政府有的官我們給他一個什麼他把事情幫我們辦了、若不給他壓在那裡不辦。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解釋?所以我在想,應該說…觀世音菩薩我們是決定相信是沒有這種執著心、也沒有這種不平等的心,決定是沒有。就是因為這心的清凈不清凈的問題,你念媽的時候這是愛著心,愛著心這心…也可以說是好心但是還是愛著心,愛著心也就與清凈心有點距離的。你念觀世音菩薩這是一種恭敬心,求救護還是屬於清凈心是有功德。並且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在〈普門品〉說了,你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夠得救,這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如此,由釋迦牟尼佛給他介紹出來。那麼也就是心清凈不清凈的問題,在眾生這一方面有清凈不清凈的問題,所以在觀世音菩薩那一方面還是平等地慈悲的,倒不是因為你拿個生果他就會滿你願,不是那麼意思。
所以這裡面無盡意菩薩說出來「愍我等故,受此瓔珞」,慈悲我們。
子四、佛勸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這是第四段「佛勸」,的確是有這個意思在內。
「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哀愍他們,「及四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故」,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
子五、受已轉奉
實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實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這是觀世音菩薩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意,「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就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供養了。「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觀世音菩薩接受了以後又轉奉、轉供養兩位佛了。分作二分,一分敬奉釋迦佛,一分奉多寶佛塔,這樣子做了。
這樣子做,還是這句話「福田難遇」,供佛這福德太大了,能供佛能得現報、供佛能得現報,供養這大阿羅漢也是能得現報的。現在能夠轉奉給釋迦佛和多寶佛塔,能使令齋主得到更多的功德,所以這樣做了,這是一個意思。其次,釋迦牟尼佛是正在住世說法的時候,多寶佛是滅度的佛,一個生、一個滅,現在平等供養也表示生滅是不二相的,這樣子又轉移到第一義諦去了,這供養是供養第一義諦;第一義諦也無所謂供養不供養,這就變到修止觀去了,這是一。其次,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這表示智德,多寶佛塔入滅度了表示斷德,智德、斷德,那麼為眾生說法這些事情都是恩德了,這三德圓滿這才是大福田、這是良福田,所以轉供養佛就表示這是良福田、福田難遇的意思。這樣表示觀世音菩薩不受,這也是可以給我們作一個榜樣,又能轉供於佛生施主更多的福德、而又能夠表達到不二相的境界,這是觀世音菩薩大智慧了。
子六、結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這底下第六科「結嘆」。
佛招呼「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有這樣的大自在的神通力量的,他能「游於娑婆世界」,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國,他並沒來娑婆世界,而就在娑婆世界現種種身度化眾生了,有如是自在的神力、神通力量。這是結束這一段文。
「自在神力」,「自在」這個意思在《華嚴經》上這〈十地品〉,〈十地品〉在八地裡面提到自在,《攝大乘論》上也有提到自在,它那上說是有十種自在,這十種自在我說一說。第一個是命自在、就是壽命;不是說他的圓滿報身,就是說他在凡夫世界現身了,現身的這個壽命是自在的,他願意住世多久就能住世多久、願意長就長、願意短就短,隨他自己的意思決定,沒有其它的任何力量逼迫他「你不可以長、不可以短」、不可以,沒有這種事情,他可以自在的,第一個是命自在。第二個是心自在,這心自在什麼意思呢?他來到這個世間上來度化眾生,這世間上的一切事情不能染污他,任何的境界不能染污他、不能影響他的,不能動其心所以叫心自在,實在心自在也就是定自在、心自在。命自有、心自在,第三個是財自在(財富的財、財自在),或者說莊嚴自在;說財自在,就是他在凡夫的世界他所需要的一切的財物、衣食住,他自己不生產但是他需要什麼財都是很自在的,他需要什麼就會有了是財自在。第四個是業自在,這業自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若想要做什麼事情就能做、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就是沒有力量能夠影響他說「不可以做」、不是,他要做就是能做的,他要怎麼樣的度化眾生,在什麼地方要有什麼計劃、那一定是把它做成功的,就是這個意思是業自在。第五個是生自在,這個生是什麼呢?就是他要到凡夫世界來,他願意到那兒去就能到那兒去,願意做人就做人、願意做天就做天、願意做鬼、想要生到那裡都能做,那正好是普門示現的意思,就是無障礙的境界,說我們人若想要到天上去就不行,你不能說要去就去、也不是的,說要做畜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就是你不是那麼自在,但是觀世音菩薩這些大菩薩和佛都是有這個自在的力量;業自在是因、也可以這麼說,生自在是個果,這是第五個、生自在。第六個是勝解自在,(勝解就是殊勝的「勝」,「解」、信解行證的解,解釋的解、理解的解,勝解)。這勝解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個解實在在這裡面的意思,這解有一個什麼意思…解脫那個解就是這個解,也就是他有強盛的殊勝的心力或者說思想也可以,有殊勝的強大的思想的力量,或者說強大的心力也可以;若說解脫那個解、念解,就是他很自在的。這意思什麼意思呢?譬如這個房子是一般的用料、一般的地水火風,他現在想這是黃金的、那就是黃金的。前面說是這地方是一塊地沒有水池子,他心裏面一作念這裡有個水池子就有個水池子,就是這一切境界隨心轉、隨他心的轉變,他要怎麼面就怎麼能現、就能現出來,就是這樣子,這就是勝解自在,勝解自在這是第六。第七是願自在,就這願望的願、發願的願,這願自在的意思,就是隨時他若想要在這個世界要成佛那麼就可以成佛、他能的。那麼前面說生自在這是一般的境界,現在佛是大聖人的境界,隨時要示現成佛他就能做到,是願自在,這是第七。第八是神通自在,他要現種種的神通隨時都能現,神通遊戲就像遊戲似的很容易就現出來,天眼通也好、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還有個漏盡通,現在是說前五通,這神通的境界他也是大自在一點都不困難,這神通自在是第八。第九是法自在,就是為眾生說法的時候要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那也是很自在,也不需要預備他自然地就隨時可以用,這是法自在。第十是智自在、智慧,大智慧境界,佛是十力、四無所畏有那麼廣大的智慧,而菩薩到八地菩薩就有這十種自在了,八地、九地、十地都有這十種自在,但是到第十地才圓滿,所以這智慧的自在也應該說是和佛的十種智力他也成就了,也可以這麼說。
這些菩薩有這麼多的廣大自在的神力,觀世音菩薩當然也是具足的,「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需要壽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勝解自在、願自在、神通自在、法自在、智自在,有這麼多的自在力游於娑婆世界,這也應該是契合的。
己二、偈頌(分三科)
庚一、雙頌兩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這底下是「偈頌」,前面是「長行」。這個偈頌在鳩摩羅什法師翻的《法華經》裡面是沒有的,那麼這怎麼有了呢?是到隋朝的時候這闍那笈多(闍那崛多共笈多)三藏他翻譯出來所以加在這裡的,是這樣。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這底下是「偈頌」,偈頌分三科,第一科「雙頌兩問」、第二科「雙頌兩答」、第三科「雙頌兩勸」。現在是第一科「雙頌兩問」,兩個問、那兩個問?就是一個問名、一個問行。問名,「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是問名。問行就是「云何游此娑婆世界」這一段,這就問行;雙頌兩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來問佛:「世尊妙相具」,他第一句是讚歎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無量功德莊嚴具足了。「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我現在再一次請問彼觀世音菩薩,他是佛的大弟子,他什麼理由名為觀世音的呢?這好像只是一個問嘛!但是按前後文的意思是具足了是雙頌兩問,「云何游此娑婆世界」的意思也在裡面了,也應該具足的。這是雙頌兩問。
庚二、雙頌兩答(分二科)
辛一、加頌總嘆行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宏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凈願。
第二科「雙頌兩答」裡面有兩科,第一科是「加頌總嘆行願」,這個加頌就是前面長行里沒有,這裡是加出來的。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宏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凈願」,這底下回答。
「具足妙相」的世尊也用偈回答無盡意菩薩說:「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你要注意聽「觀世行」、觀世音菩薩的德行,這句話、觀音菩薩的德行是什麼呢?「善應諸方所」,他能夠應化十方世界的眾生,這就是回答「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也可以包括十方世界的,回答里有這樣的回答,那麼問裡面也應該有這個問,所以說雙頌兩問。可是這句話也可以重新說「汝聽觀音行」,你聽一聽「觀音行」、觀世音菩薩的不可思議境界,那麼應該說是觀世音菩薩的真身,無量功德莊嚴的那個法身的境界。「善應諸方所」,他由於眾生的苦惱的感動,所以觀世音菩薩的真身他能夠應化十方世界的眾生,這樣說「善應諸方所」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音行」就包括了觀世音菩薩的真身、就是真應二身,應該是這樣。真身是本,由這個根本才發出來作用,化身是他的作用,或者一體一用、這麼說也可以。
「宏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說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他要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去?為什麼呢?「宏誓深如海」,因為他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他發了願了,他那個願的深像海那麼樣的深,就是要廣度眾生,他發了這個願了,所以他到現在這麼高的程度的時候有這個能力了他就要去度化眾生;如果不去度化眾生,那發這空願就是說謊話了,所以他一定要去度眾生去,宏誓深如海。那麼「歷劫不思議」,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以後又經過不可思議劫的修行去普度眾生這個事情的,所以叫「宏誓深如海」,他那宏大的誓願像海那麼深,總相地說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了,這樣意思。這件事…後邊說「歷劫不思議」,從初開始發無上菩提心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經過這麼多劫才能夠十地圓滿得無上菩提的。
可是在這個地方,如果我們若是稍微的心細緻一點、問一問,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這是第一阿僧祇劫開始了,是什麼程度的時候才能說是…哦!現在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一年、第二年,開始計算這個劫呢?這應該有這個問題的呀。這《攝大乘論》無著菩薩解答這個問題,他說出一個偈頌來,他說「清凈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他說出這麼一個分際,要到了這個程度了就可以開始計這個劫數了、計算劫數。
第一句是「清凈增上力」,這清凈增上力怎麼講呢?這清凈力、增上力。這「清凈力」怎麼講法呢?清凈當然說是…煩惱是染污的,你沒有煩惱就是清凈,但是這個地方不應該這麼解釋,雖然也包括這個意思,但是不應該這麼解釋。就是這個人也就是以前多少生來栽培過善根,栽培了善根的時候世間上塵勞的事情綁不住他,你綁不住他,他就是要發心修行,這就叫作清凈力、他就是這樣子,世間上這個色聲香味觸這些事情不能迷惑他所以叫作清凈力,也就是他這個善根的力量使令他一定要發心修行、發無上菩提心的,所以叫作清凈力。這世間上這些色聲香味觸迷惑人使令人生貪心、生瞋心,這些貪瞋痴不行、沒力量,他一定要解脫這個色聲香味觸的,所以叫作清凈力,他有這種力量,這清凈力。「增上力」,這個增上就是更大、有強大的力量的,對他的用功有強大的幫助叫增上力。這個是誰呢?就是善知識,這位善知識他是一位有道德的一位大善知識,就是發心修行的這個人他有善知識的增上力。假設我們用出家來說,就是他能清凈、他能放下五欲的塵勞的迷惑來修行來了,這個是不錯,初發心是能放下,但是還要有大善知識的保護,這個大善知識對他用功修行有增上力。為什麼能遇見大善知識呢?這《攝大乘論》上無著菩薩說你要多發願,在佛前常發願:希望我能遇見善知識,引導我、教導我、保護我能用功修行,你常發這個願他就能遇見善知識,這無著菩薩解釋這個道理。說清凈增上力,他自己有善根不被世間上的五欲所迷惑,他能夠歡喜清凈,又遇見了善知識的提拔善知識的保護他能用功修行,這是一。
「堅固心升進」,還一個堅固心、也是堅固力。「堅固」是表示什麼呢?說有善知識也就有惡知識,惡知識也是有的,這惡知識來了的時候不能破壞他的道心,他的菩提心不能破壞,他的菩提心非常堅固,遇見了惡知識不行,惡知識對他無效不能影響他,要有這麼個程度,惡知識不能破壞他的道心這叫堅固心。「升進」是什麼意思呢?有善知識的保護、有自己的菩提心、惡知識也不能破壞,他就在這樣的情形下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生生世世地升進他的道業,他的道業常常是在向上進。就像人做生易似的天天、一個月一個月老是有盈餘,老是賺錢不會賠本的,就是這樣意思。「清凈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從這裡開始計算三個無數劫,也就是第一個阿僧祇劫就從這個程度開始計算,就入了這個劫數了。
所以這個「宏誓深如海」應該說從這裡開始最初發無上菩提心了,「歷劫不思議」他要繼續不斷地修行不斷地栽培。還是「侍多千億佛」這程度高了逐漸地就可以見佛了,他侍奉、也就是親近供養「多千億佛」、很多很多的千億佛,供養這麼多佛,在這麼多的佛所發心修行。「發大清凈願」,在凡夫的時候能發道心非常殊勝、非常難得、非常地值得讚歎,但是若是入了聖位以後回頭來看那個願還是有所得、有執著、有我我所的。所以入了聖位以後再發願是清凈願,因為無著了,所以那個願更是深如海,宏誓深如海。他這個願廣大,所以他不可能不去「善應諸方所」的,他要廣度眾生的。這個願實在的確還是很重要,你看讀《華嚴經》〈十地品〉看到第八地菩薩的時候他就要沈空滯寂了,就是要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安住在那兒不動了,就要入無餘涅盤了,這時候十方諸佛就來加持他,就對他說,說是你以前發的廣大的願要度眾生、你這件事還沒做,你怎麼可以入無餘涅盤要休息呢?所以這個趨勢又迴轉過來,就是回小向大了,所以這發大清凈願還非常重要。如果不發願的時候,十方諸佛沒有理由勸他出定了,所以是發大清凈願要廣度眾生。當然是到了聖人的時候佛菩薩能這樣開導他是能發大願的,我們凡夫初出茅蘆這個境界還發大心…我要弘揚佛法,但是久了才知道弘揚佛法不容易,眾生是難度的呀!可是入了聖位以後有了聖道的時候,你勸他發無上菩提心廣度眾生應該是容易的,因為他不那麼害怕了。所以這等於是釋迦牟尼佛為觀世音菩薩開跡顯本了,「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宏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凈願」,所以他一定要廣度眾生的。
第95講A--
辛二、別頌兩答(分二科)
壬一、頌前答(分二科)
癸一、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這偈頌是一共分三科,第一科「雙頌兩問」,第二科「雙頌兩答」,第三科「雙頌兩勸」。第二科「雙頌兩答」裡面分兩科,第一科是加頌總嘆行願,這一科昨天講完了,現在是第二科「別頌兩答」。這裡分兩科,第一科「頌前答」,答為什麼名為觀世音菩薩,頌後答「云何游此娑婆世界」這個。「頌前答」裡面分兩科,第一科「頌總答」,現在剛才念的這個是頌總答。「我為汝略說」,就是前面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問了以後,佛總答名為觀世音菩薩的原因,就頌那一段。
「我為汝略說」,就是要而言之的意思。「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一個眾生他能聽聞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是能滅苦的,如果你能夠稱念就能滅苦,那麼他一定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了。「及見身」,若能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身相,當然這恭敬心會很勇猛地生起來、也會禮拜。「心念不空過」,心裏面很恭敬、一心不亂地在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樣說就是身口意三業稱名禮拜觀世音菩薩,「不空過」那麼你就不會白辛苦的,你能這樣三業歸依觀世音菩薩、禮拜供養稱念就會有功德有利益的,有什麼利益呢?「能滅諸有苦」,能夠消滅所有的一切的苦惱。當然這「諸有苦」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三界所有的眾生都有因而有果,這些因果在佛法的態度來說都是苦,但是主要還是我們欲界的人的苦惱多。能夠三業歸依觀世音菩薩我們就能夠熄滅很多很多的苦惱、受諸苦惱都能夠得解脫了。
在眾生的世界苦惱這種事情時時有,但是在聖人那一方面來說,如果他是父母所生的身體還在,假設就是法身菩薩也好、他是大阿羅漢也好,他還是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他在人間就會有些問題、會有些苦。這個聖人他滅苦的方法和我們凡夫不同,我們凡夫有苦惱了就是要去念佛念菩薩救我,希望我消災免難,這凡夫只有這樣辦法;這聖人他不、他不這樣作。他怎麼辦法能滅一切苦呢?我們昨天曾經提過,就是不受一切法,一切法所有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他能不受。「他不受」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他那個心…我們讀《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這個辦法,這就叫不受。他不受,他用這個智慧、這智慧一運作他的心就到第一義諦上去了,當然也沒有離開這一切的苦惱、這一切的苦惱就是第一義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他心住在離一切相的境界上這個苦的事情是沒有的,那麼他就不苦了。但是我們凡夫沒能夠不受…沒有畢業,我們佛教徒(一般的凡夫不說),就是佛教徒我們學習佛法、學習佛法學習什麼?就是學一切法不受,就是學這個事,沒有學好就是來了就得受、你說不受不行。就像人在房子外邊這風一來了就吹到你、下雨澆到你、這毒蛇惡獸來了就是要傷害你,你沒辦法躲避;你若在屋子裡面就安全了就沒有事。這聖人就是有這麼一個畢竟空寂舍,「願我速會無為舍」,他這無為舍這房子造好了他在這房子裡面住就是安全的、什麼事也沒有。凡夫不行,凡夫就是要念觀世音菩薩求救、「能滅諸有苦」,凡夫只好這樣辦法,不過佛教徒還好,我們總有希望可以學習這一切法不受、可以成功,成功了就不苦了。所以這個事情,這苦惱的來…其它的苦惱,前面說的這些水災、火災、風災還有鬼來的苦惱這些事情,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那種苦惱還不是很多,可能偶然地會有,其實另一方面的苦惱是很多。
癸二、頌別答(分二科)
子一、頌七難(分十二科)
丑一、頌第一火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前面這是「頌總答」,現在「頌別答」。別答分兩科,第一科「頌七難」,第二「頌三毒二求」。頌七難分十二科,第一個「頌第一火難」。是觀世音菩薩有十二大願,贊觀世音菩薩有幾個贊上面提到這句話,有「十二大願誓宏深」,但是那十二大願呢?我們可能還不大知道。前面長行文有七難有三毒有二求,這加起來就是十二,就是觀世音菩薩有這十二大願救護眾生的。而這裡面的十二、一共是十二科,第一個是頌第一火難,這也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的。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假使你和人家一同走有什麼因緣在一起,那個人忽然間興起來要傷害的意思,那麼突然間就把這個人推落到火坑裡面去了,就會有這種事情。「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這個人如果平常的時候常念觀世音菩薩的,這個時候就很快地會想起來就能念觀世音菩薩,那麼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力量「火坑變成池」,立刻沒有這種苦惱了、就解脫了火的災難。
丑二、頌第二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這是第二是「水難」。
漂流到大海裡面,或是坐船船壞了或者怎麼地,這時候水裡面的災難很多,有龍、龍也是要吃人的、魚也是會吃人、鬼也是要吃人的,「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這大海的波浪不能夠吞掉你,你就安全地得解脫了。
丑三、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峯,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這是第三個「加頌墮須彌難」,這是長行上沒有,這裡是增加出來的。
或者一個人,這應該說是假設的,在須彌山那高山的山峰上,「為人所推墮」,把你推下來就墮到下邊來,這時候你能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力量,「如日虛空住」,就不會墮落下來,不會摔死了。
丑四、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這都是在形容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的力量是非常有效的意思。這是「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者是一個人被惡人所追逐,他向前跑、向安全的地方跑,但是在金剛山那個地方被追逐得一下子從金剛山落下來,「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也是很安全地得解脫了。
丑五、超頌第七冤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這是第五科「超頌第七怨賊難」。這怨賊難在長行的文不是這個次第,所以這說超頌。
或者一個人遇見了「怨賊」,就是有恨的這種賊,本來賊素常大家不認識沒有什麼來往也沒有什麼仇恨的,現在是有仇恨的賊,為這個賊所圍繞。「各執刀加害」,拿著刀要傷害他。「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他就心起來慈悲心了、就不傷害了。
佛在世的時候,這優填王的大夫人是信佛的得了初果了,後來又娶了一個第二夫人。這第二夫人的父親認為他這個女兒非常地美,標出來一千兩黃金,誰若說我女兒有什麼地方不美的話我送給他一千兩黃金,有這種事情,但是沒有人能說出毛病來。然後這個人就把他的女兒領到佛那裡去,他就主動地向佛說送給佛作夫人,因為他認為除了佛另外沒有人有資格能作他女兒的丈夫,因為佛是這麼樣的莊嚴,別的人都不莊嚴,別的人都配不上他女兒。那麼佛就說有什麼好莊嚴呢?說這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污穢的,說她的手很莊嚴、手也不莊嚴,什麼不莊嚴呢?你要這個手要不偷人家的東西那個手就是莊嚴,你女兒說是決定不偷人東西嗎?佛就會說出來很多的理由她是不莊嚴。那麼佛就是拒絕了,他就領回家去了就送給優填王作夫人,優填王非常歡喜。這個是凡夫嘛,佛這麼一說她、你想她對佛的印相會怎麼樣呢?所以到了優填王那裡就謗毀佛、也謗毀大夫人信佛的行為不對,怎麼怎麼壞…就說這些事情。初開始優填王還不相信,久了就相信了,對這大夫人就恨,就拿箭要殺他的大夫人。他就用箭射她,他這個大夫人已經得了初果了,她就心裏面就是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這樣念,這個箭射來就回去了,回到優填王的身邊、落在他身邊,他再射也還是這樣子。優填王心裡想,說是:你有什麼道術?怎麼會這樣子呢?她說:我什麼也沒有,我就是心裏面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只此而已。但是這件事他心裏面驚覺了,我的大夫人品德非常高尚,並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壞,所以用箭是不能射的。那是她自己的道力,這初果聖人的道力。現在我們有災難「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這是由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丑六、追頌第四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這是在…我也說過,在《高僧傳上》、觀世音菩薩的《靈驗記》上很多這種故事。
丑七、追頌第六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或者一個人是有罪或者無罪…(這是第七科、頌第六枷鎖難),那麼囚在牢獄裡頭,有枷鎖的刑具,手足也被杻械了,失掉自由了,那麼這個人如果念彼觀世音菩薩力,「釋然得解脫」,就釋放了,那麼就解脫這些苦惱了。
丑八、加頌咒詛毒藥難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這是第八段「加頌咒詛毒藥難」,這是長行沒有的、加出來。
「呪詛」,咒就是詛的意思,「呪詛」怎麼說呢?就是向鬼神有所求、求這鬼神加害於人,我和誰不對勁兒、念咒使令鬼神去傷害那個人去,這就叫作咒詛;或者是用毒藥去傷害人,或者是念咒用毒藥來傷害人。「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那個念咒、咒使鬼神害人的那個人他想要害那個人,但是那個人念觀世音菩薩的力量「還著於本人」,這些殺人的這些事情就回到他本身上去了、把自己殺死了,會這樣。
這個地方我講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姓王,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代我不清楚。姓王叫王大膽這個名字,他家裡面只有一個老母親,父親也不在了、很貧苦的。但是母親信佛,一天拜觀世音菩薩這樣子。那麼他就是給人打工維持生活,給人打工的時候…但是有的人家死人了需要看守這個死屍就請他來看守,而這給的酬勞是高過一般打工的情形所以他也很願意做這個事。但是有一次是把死屍抬到墳墓的地方去了,還是請他去看守、他就去看。其實他就在那裡睡覺沒有什麼事,睡覺的時候忽然間就有人來碰他一下他就醒了,醒了一看是個出家人,這出家人對他說,說是你老做這種事情不好、對你不利啊,你以後不要再做這種事情。他一聽這個話也不對他的心又閉上眼還睡覺,當然這回是沒有什麼事。可是他住的地方一個有錢的人財富很多,只有一個兒子、死掉了,死掉了這個父親很痛心也無可奈何,但忽然間靈機一動找一個人來,這個人是個讀書人無書不讀,他就向他商議,說是我家裡面財產很多,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死了,你有什麼辦法沒有?你是讀書人有什麼辦法能教我這個兒子活過來?有沒有這種辦法?說是這個辦法是有,但是不容易做到。說怎麼不容易呢?就是得要另外找一個人來、有辦法把他的靈魂移轉到這個死屍這裡來,這個死屍就活了,可以有這個辦法。有這個辦法就可以辦。說:但是很難找到這個人啊!你找誰來做這個事呢?說是可以慢慢想。說這個話的時候,這個書生就想出一個人來,說是我的表姐的兒子年紀也不大,身強力壯,他常常給人看守死屍,你不妨看看他,如果中意的話可以讓他來看守死屍。他如果同意的話,我就有辦法把他的靈魂移轉到你的兒子身上去叫他活過來,就可以有這個辦法。說:那可以啊。不過也還不好,因為他是我表姐的兒子,等於是他死掉了,這個事情不行,不可以做這種事。說:不要緊,他死了的時候你表姐的生活我負責嘛!我有很多財富,這個生活沒問題。那就好,那也可以。那麼這個有錢佬就同那個王大膽去商議這個事,說是我的兒子死了需要人來看守死屍看三天,我是高價酬勞你,別人酬勞你多少我加多少倍,我要給你一條牛還多少多少黃金,可不可以?他說:可以。他就同意了,從來也沒有這麼高的價錢。說是口頭上說不算數,要寫出一個合同來,大家簽字,就這樣弄好了。那麼第一天的晚間他就來了,這個有錢佬就給他預備很豐富的酒席、又飲酒又有很多肉,給他放在死屍那個房子,一個大房子,這個死屍就在屋子的中間一個大床上放這個死屍,這個酒席就放在旁邊讓他來吃,先吃一餐。哎呀!他心裡很快樂,飲酒吃肉吃得很高興,吃完了也沒有事。當然門是關上了,這個死屍那死人也沒有動靜,什麼事也沒有。哦!但是隔了多久這個死屍開始動,因為床不是很寬的嘛,他就向邊上一動就要掉下來,他就用手一推就推到中間去了,但是那個死屍還繼續動,他也還是這麼推,總是推到中間叫他不要掉下來。但有一次他用力大了一點這死屍掉下來了、掉下來就站起來了,站起來就是向這個王大膽撲過來要抓他,他就跑、這個死屍在後面就攆他,但走路走得不快,但一直地是追他,等到過了半夜以後到了幾更天這雞一叫這死屍就倒下來了,倒下來,他就把死屍放在床上。這樣子天亮了他就出來了和主人打個招呼就回家去了,回家就睡覺。睡覺醒來的時候,這母親總是關心兒子嘛…。不過這裡面的事情呢,就是這個人有個優點、非常孝順母親,母親說什麼話總是聽著,如果是不合他的意,他就是跪下來非要求母親同意才可以,兩個人是這樣情形。這一天母親看他不夠精神,說是你怎麼回事,睡覺醒來還不那麼精神、看起來心情不快樂,他不出聲,不出聲、心裏面就有多少猶豫。等到了晚間又去了,又是預備很豐富的酒席他還在那裡吃,吃完了的時候也還沒有什麼事。哦!那個死屍又動了,動、動,這時候比頭一天厲害,他自己就下了地了,下了地就來攆他就抓他,比頭一天跑得稍快一點還不是很快,他就是開始跑,總算他還是大膽,還是能跑;有的人如果怕了腿軟就不能跑了,他不是,還是能跑。這時候總算是挨到雞叫了,這個死屍就倒下來,他就把他放在原處,天亮了又回家去了。回家去這個時候心裏面猶豫,我不要他那個牛了,我也不要他的黃金了,就在猶豫、我不去了,但是沒有和母親說,只是猶豫。這時候母親看他睡覺醒了,又是來問他,說怎麼回事情?你精神不好、不精神?他也不出聲。正在說話的時候有人來敲門,母親說:你去開門看誰來了。一開門看,哦!來個老和尚。這老和尚說:我叫你不要做這個事情、你偏要做,你現在有了麻煩了你知道嗎?他也不出聲。說是:不要緊、你放心,你已經和人簽了合同了,我有個辦法,我給你三張紙。你今天晚上去的時候,一到了的時候吃完飯一張紙貼在自己心口這裡,一張紙放在死屍的心口上面,另外一張紙你準備一杯水把這張紙燒了它,把這個灰放在那一碗水裡面放在那裡,如果危險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水灑在那個死屍的頭,澆在他的身上、就好了。說完這話,這個人就沒有了,這個出家人一轉眼間就不看見了、沒有了。這時候王大膽心裏面稍好一點,好!這時候有了保障了,他又是去了。到那兒的時候還是又預備了…這有錢的人也算是好心吧,還是酒席很豐富地他又吃了一餐,這時候也沒有什麼事。過了一會兒一看這個死屍又開始動,他就把這張紙就貼在那個死屍的心口上,一貼上他就不動了,他自己也貼好了,那一張紙也燒成灰了放在一碗水裡面。但是過一會兒那個死屍還是動,還是動的時候沒有第二天那麼有力量但還是動,動、動,也就是要掉下來,他就用手一推,一推就不得了就起來了,起來了就是要來攆他,哎呀!很兇。他這時候跑、跑就感覺到很危險,他就把這個水拿過來就澆在死屍的身上了,一澆這個死屍就倒下去了。倒下的時候,他在看這個死屍倒、就聽見隔壁的房間裡面大叫一聲,他就去開開門一看,啊!那個書生死了。原來那個書生在隔壁的房子裡頭作法,就是在念咒、咒這個死屍,就是起屍鬼就是這個意思,就是用這種辦法嘛!但是他這張紙的力量、這個水的力量、這個死屍倒了,這個鬼就回去就殺死了這個書生了,就是這麼回事。他趕快把門關起來,他還是把死屍放在原處,等到天光了以後和主人打個招呼他走了。這時候主人就知道了,知道這件事沒成功,當然是原來簽了合同了,就是照著合同所寫的規定酬勞了這個王大膽。從那麼以後再也不做這個事了。
這是「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其實他並沒有念觀音菩薩呀!是他母親信佛常念觀世音菩薩、拜觀世音菩薩,而他又是孝順母親這也是有關係,所以這個觀世音菩薩來照顧他一下,就是這麼回事。所以這真是「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的確是「還著於本人」。
我們說是蘇東坡把「還著於本人」改了,改了說是「兩傢俱沒事」改這麼一句話。蕅益大師就批評蘇東坡你的見識太淺了,這樣批評他。這些事情,佛在世的時候看釋迦牟尼佛(現在說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有的時候做事情,我看也的確是…什麼事情很難面面俱圓,這是不容易。佛在世的時候有些年輕的夫婦要結婚的時候,佛就是去教這個男的、教化他就得解脫,就不去結婚了。那當然女方是不高興,但是佛不管了這個事,佛不管這個事。還有這個女方這女的有善根,她就由蓮華色比丘尼常去教導她修四念處,慢慢就得初果、得初果就得二果、就得三果,得三果、到這個時候比丘尼僧好像作羯摩由大眾僧派蓮華色比丘尼去教這個…已經得了三果、教她得四果、教他得神通、成功了。等到結婚的時候男方來娶她的時候,這個時候這個女家還請佛吃飯,那個男方就在門口等著,佛領著大眾僧吃完飯就走了,這個女的就隨著後面也走出來,走出來、男方就想動武就硬搶就把她搶走了,但是你一動她的時候她有神通就飛到虛空裡面去了,那麼就出家作比丘尼了。這是把女方度化了,對男的也就不管了;你看佛是這樣…這些事情、佛在世的時候也發生類似這個事情。
現在這裡觀世音菩薩來度化這個…就不管了,別的人怎麼樣不管。就是度化這個王大膽,把他照顧了一下。所以我們凡夫做事情要面面俱圓、這是太難,連聖人做事都不能面面圓,何況凡夫,的確是這樣子。不過這件事,他的母親也是沒有丈夫,那麼自己就一天念佛拜觀世音菩薩,平常的時候也沒什麼事,也沒看見什麼特別地靈驗,但是有事情的時候才知道,觀世音菩薩是來照顧你的。所以我們…這些靈驗的事情我們不能說都是假造,不能那麼說,的確是觀世音菩薩慈悲,所以我們應該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應該是堅固起來,多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才對。
丑九、追頌第五鬼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這是「追頌第五鬼難」。
或者是一個人有什麼因緣在什麼地方遇見了「惡羅剎」,羅剎也有信佛的、就是不惡了,這不信佛的就是有這個問題,惡、要害人的。或者遇見毒龍或者遇見其它的這些鬼,羅剎其實也是鬼類。你能念觀世音菩薩的力量,他們都不敢傷害你。
丑十、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遶,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這是第十「加頌惡獸難」,這前面長行沒有。
假設一個人走到一個地方,這當然應該是信佛的人,到一個地方,「若惡獸圍遶」,惡獸的利牙、惡獸的爪都是很可恐怖的,「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都跑了。
我在觀世音菩薩的《靈驗記》上看見一件事。說是一個女人有事情到另一個地方,走到一個路上有條大蛇卧在那裡,這個蛇不是小蛇把那個路都佔滿了,她這個女人膽子也是很大,怎麼辦法呢?就從這蛇身上跳過去,她跳過去就跑,她也有點怕還是跑,這個蛇就追她,這蛇可能必是和她有什麼怨,追她就追上了就纏著她的身體,這女人站不住就倒下來了,這時候正在危急的時候從那邊來一個人,這個人信佛,一看見這個境界不得了,就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幾聲這個蛇就把這個女人放鬆就走了,看真是有這種事情。所以「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丑十一、加頌蛇蠍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這是說「蚖蛇」,這都是毒蛇,「蝮蠍」也是毒蟲。「氣」,牠那個氣都是有毒的、像煙火似的。「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也不敢傷害你了。
丑十二、加頌雷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這是第十二科。
「雲雷」,有雲,天空里有雲還有雷,這「鼓」就形容雷的聲音,雷鼓。「掣電」,這掣是形容電的迅速,這閃雷即生即滅非常迅速。「降雹澍大雨」,這時候還降雹,一個小小的雹還不要緊,大了像冰塊似的,那還是很危險的。或者不降雹或者澍大雨、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如果你在外邊走路遇見這種境界可怎麼辦呢?念觀世音菩薩應時得消散。
子二、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這底下是第二「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我們凡夫的眾生被這貪瞋痴的困厄,這貪心來了的時候使令我們苦惱,這瞋心來了的時候也是很苦惱、使令自己苦惱,貪瞋痴慢疑各式各樣的煩惱都能困擾自己。「無量苦逼身」,如果煩惱太大了的時候,這煩惱造成的苦惱是非常地厲害,這是三毒。若說是二求,有的人希望得個男希望得個女,而求不到的時候心裡也是苦惱,那麼怎麼辦法呢?你念觀世音菩薩,「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觀世音菩薩他有微妙的智慧有辦法解決你的苦惱,能解決的。這個「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這裡面我看這《禪師語錄》上叫智常法師、他叫智常禪師,也是一位大禪師,他是馬祖的弟子。有人問他「如何是玄旨?」這玄妙的道理,這玄妙的道理是什麼?什麼叫玄妙的道理?這位智常禪師回答:「無人能會」,這個玄旨是沒有人能明白的,所以叫作玄旨。那麼說沒有人明白,這是不行啊!說「向者如何?」說是我們尤其是佛教徒或者我們出家人,我們出家人要學習佛法一定要明白什麼是第一義諦,一定要明白的,說沒有人能會,那麼我們怎麼辦?沒有希望了。「向者如何?」我們想要學習佛法要明白這第一義諦,決定是不能明白嗎?他就回答說:「有向即乖」,這個向實在就是求,說「有向」你若有所求就錯了。這禪師這句話說得的確是對,有所求就是不對就是錯了。我們若不求我們怎麼能明白佛法、能夠得解脫?不求沒辦法得解脫、求也不對,那麼怎麼辦呢?這個禪師說「無汝用心處」,沒有你用心的地方,你心一動就不對了,這位智常禪師這麼回答「無汝用心處」,你心有所一動就是不對了。那麼有什麼方便門我們初學的人可以有個入手的地方呢?說是一定是我們沒辦法求這第一義諦、去了達第一義諦,那麼我們怎麼辦法呢?我們沒有辮法得解脫了,怎麼辦法呢?這個禪師說:「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他用這句回答。那麼說怎麼叫作「觀世妙智力」呢?這智常禪師拿一個小東西敲這個鼎,(必是當時有什麼鼎),敲了幾聲,說是你聽到沒有?說:聽到了。這個禪師說:我為什麼沒聽到呢?這個意思你觀察這個音聲是不可得的、是畢竟空的,你從這裡就可以入於第一義諦,可以這樣子。他就是用這句話「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你觀察這個音聲是畢竟空寂的,所有的苦惱都得救了、就得解脫了。他用〈普門品〉這兩句話回答這個問題。
我想我們…我剛才說,我們有水災有火災或者有很多的苦難念觀世音菩薩,是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面常會有很多問題,這問題從音聲來的問題還很多,就是人家說了幾句話我心裏面感覺到苦惱、心裏面不舒服,那麼怎麼辦呢?這個事情說是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可能會幫忙也可能還是沒有效。在舊金山有一個老太婆年紀很大了八十多歲了,但是精神還蠻好,我還看見過這個人。她好像和她的兒子是在一起住吧,她的兒子要給他這個老母親沖一杯咖啡給母親吃,但兒媳婦說不要衝、不要衝,就是不叫他做這個事。他這老母親從旁邊就聽見這句話了就不高興,哎呀!我兒子對我孝順要照顧我,這兒子媳婦就是給障礙,心裏面苦惱、就是很苦惱。這時候難過,一天睡覺做個夢觀世音菩薩來了,觀世音菩薩說,你兒子對你很好,你兒子媳婦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這一說呢心情就快樂了,你看、這是觀世音菩薩「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這是觀世音菩薩來給解釋一下,其實也沒有多說什麼心情就快樂,這個難過就沒有了。但是觀世音菩薩若是不來呢,自己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若是我們出家人不妨用這個辦法,就是把經論上這個道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中觀論頌》印順老法師那一段文他有解釋,嘉祥大師、和智者大師同一個時期,比智者大師年紀輕,他有《中觀論疏》在藏經里有、現在還是有,也可以看一看這一句話《中觀論》這一段文怎麼解釋。解釋的時候你常用一點、常常用越用就越妙、這件事,這就是佛法能度化眾生的地方,你越用它就越妙,妙呢、你隨時都可以用。說是有人說話冤枉我了,我心裡苦惱,你用這句話,觀察這音聲是假的、是空的、觀察自己也是空的,就沒有事,他就好一點,或者有其它的辦法也是好。
我在想禪師的語錄上還有一段,就是曹山本寂禪師,這也是個大禪師了不得,有人問他一個問題,說是出家人是具足慈悲心的人、是不是?這本寂禪師說:是的,是具慈悲心的。說:六賊來時如何?說有六個賊,這個賊若來的時候來侵犯你來搶你的財寶,這時候怎麼辦呢?這曹山本寂禪師說:亦須具大慈悲。也應該有大慈悲心。說是:怎麼樣具大慈悲心呢?說:一劍揮盡。拿出個寶劍把這六個賊都殺掉,這就是大慈悲。這個禪師這樣說話,其實這個劍是什麼呢?劍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慧劍。什麼是般若波羅蜜,按我們來說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用空。我們就是因為在有上活動,小小一點事…也可能是冤枉了,也可能是誤會、沒有那麼回事,但是心裏面若向壞處想的時候心裡就苦惱。心裡苦惱,你就把這句話「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或者禪師的話「一劍揮盡」、拿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這樣用一下它就有效。可能一開始的時候感覺到用得不相應,用了也沒什麼效還是苦惱,不要緊,你繼續用。就像人學這個拳,你最初學得不熟,這土匪來的時候你用不上,是的;但是你常常練常常練就可以了、就熟了,熟了就可以用,所以「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那麼智常禪師他就向自己用功這一方面去理會,觀一切法空能救世間苦,是這麼樣。但是我們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要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來說,不是向深處講,這就是在凡夫境界、這有所得的境界,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能解決你的苦難,這〈普門品〉應該是這樣意思,所以「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我們認為這事情太難了很難解決,但是觀世音菩薩認為很容易,「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容易是容易,但是在我們這方面有時候能做到、有時做不到,那就有問題了。
壬二、頌後答(分二科)
癸一、正頌示現(分三科)
子一、明身業普應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前面是「頌三毒二求」,這底下「頌後答」,後邊答「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以後這個答覆。這分兩科,第一科「正頌示現」,第二科「加頌顯機顯應」。第一科「正頌示現」分三科,第一科「明身業普應」,這就是身業普應,就是普現色身三昧「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個意思。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這可見偈頌有的地方比長行文多,說出來一個理由。說是「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是這樣的,是「具足神通力」,觀世音菩薩他的大神通力已經圓滿成就了,不像我們凡夫或者是得五通的神仙、或者是初得無生法忍的神通、不是(那神通還不圓滿),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已經到了最後圓滿的境界了,這是他的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光有神通還不行、觀世音菩薩還有大智慧,「侍多千億佛」無量劫來的修行,所以他成就的那個根本智也是特別圓滿的。智、方便智這是兩個智慧,就是一個根本智、一個後得智,或者說實智權智、權實二智;這兩種智慧也都是很圓滿的了。所以神通力也圓滿了、智慧也圓滿了,因此所以他能在「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沒有什麼地方他不能現身的,所以無障礙的境界、就是普門示現了,在什麼地方都能現身、都能為眾生說法。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不要說是在天上人間、人天裡面的苦難觀世音菩薩能現身說法來救護,就是種種的「惡趣」很惡的地方、像地獄或者是惡鬼道或者畜生的世界那種苦惱的世界,觀世音菩薩也能現身去救護他們,或者是在人間生老病死苦這種苦惱「以漸悉令滅」,觀世音菩薩也能教導你為你說法,使令你逐漸地逐漸地生老病死苦也都熄滅了,這苦惱就得解脫了。
子二、明意業普觀
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我聽人說一件事。有一個人眼睛盲了去請問一位善知識,說我這眼睛盲了怎麼辦?能不能恢復呢?那個善知識說:你就念這幾句話,「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乃至到「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你就這麼念,念它三年眼睛就復明了,是有這麼一件事。
這底下是「意業普觀」;前面是身業普應,這是意業普觀,就是觀世音菩薩他那個清凈心有這麼多的觀。
「真觀清凈觀」,這一共是五個觀;第一個就是「真觀」,真觀、照理說就是第一義諦,觀世音菩薩那個清凈無分別心能觀第一義諦,這是一個最真實不虛的地方、最安隱處、是個大安樂的境界,觀世音菩薩成就了這個根本的智慧能與第一義諦相應的,所以叫真觀。「清凈觀」,這清凈觀,你與第一義諦相應就是破煩惱了,證悟了真理的時候能破煩惱,破煩惱了所以他內心是清凈的,他這清凈心去觀一切法所以叫清凈觀。這一句話是屬於什麼呢?應該是通於第一義諦的觀也通於世俗諦的觀,就表示觀世音菩薩他能覺悟了第一義諦以後,他內心裏面一切虛妄分別的塵垢都沒有了,所以那個真觀是清凈的觀,可以這樣解釋。其次,覺悟了第一義諦斷除去一切煩惱了,他這一念心就是與大悲心相應了,他用這樣清凈的大悲心去觀一切眾生那也叫清凈觀,這個清凈觀就是一切世間法所不能染污的,就所謂心自在了。「廣大智慧觀」,廣大智慧觀是什麼?就是緣起法,這世俗諦裡面的境界是很廣大的,就是有生死的緣起也有涅盤的緣起,這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清凈的緣起,六道眾生裡面都是染污的緣起,這些染污的緣起和清凈的緣起非常地廣大、非常地微細。有的地方說你得第一義諦、覺悟第一義諦那還不是太難,你能通達世俗諦還是不容易的、不是容易。
我以前說過,《華嚴經》〈十地品〉的第八地,昨天說過、第八地菩薩要入無餘涅盤,十方諸佛來覺悟他、就說出四句話,「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為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這個話就是有這個味道。就是「法性」是真常的,其它世俗諦的法都是虛妄的、都有欺誑性,這法性是真是常住不壞的,這樣第一義諦的道理是「離心念」、「法性真常離心念」,是不能夠有能有所地去分別說是「這個第一義諦我看見了」、那不是的,那就沒有看見第一義諦,這第一義諦的覺悟真實契悟了的話是沒有能所的分別的,沒有能念所念、能覺所覺、沒有這種事情,那都是戲論,所以「離心念」。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華嚴經》這個地方、這個第八地,十方諸佛對八地菩薩這麼說「二乘於此亦能得」,這阿羅漢和辟支佛也能覺悟第一義諦的、他也能覺悟,不是說你能覺悟別人不能覺悟、不是的,他也能覺悟的。這個地方在我們中國的佛教、這漢文的佛教,這清涼國師《華嚴疏鈔》上他說這個話的意思是一種方便的話,這十方諸佛來貶這個八地菩薩、有貶斥他的意思。那意思就是十地菩薩所覺悟的法性阿羅漢沒能覺悟,而現在說大家都平等就是把八地菩薩貶了、是這種意思,他這麼解釋,貶斥他的意思。那麼在天台宗說話當然說得很明白,就是二乘人覺悟的真諦就是諸法皆空這個空的意思,佛菩薩所覺悟的「法性真常」那是中道第一義諦,不是那個…這裡面是不一樣的、這是更高深的境界,天台宗也是這樣看法。但是《華嚴經》上那個文可就是這麼說,「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他也能覺悟的。「不以此故為世尊」,並不因為你覺悟這第一義諦你就是佛了、你就成佛了,不是,「不以此故為世尊」。那麼怎麼樣才能算是成佛了呢?「但以甚深無礙智」,這「甚深無礙智」是什麼?就是「廣大清凈觀」,按我解釋就是這個,就是覺悟一切的緣起法,這一切緣起法阿羅漢還是有所不能、只能少少地知道一點,很多很多還不明白,是阿羅漢所不能達到的境界,是「廣大智慧觀」,就是一切種智的境界。而一切種智、通達一切緣起同時也通達一切法寂滅相,緣起法即是寂滅相,那當然那就是第一義諦,那就是所謂無上菩提了,所以這「廣大智慧觀」觀世音菩薩也圓滿了,也有這種智慧「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前面說這個這是觀世音菩薩自受用境界,他自己成就修行成功了的境界,有「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智慧圓滿了。「悲觀及慈觀」,這是觀世音菩薩要度化眾生了,他也觀察一切眾生的苦惱發慈悲心,怎麼樣能救護他們使令他們離苦得樂呢?「悲」就是願一切眾生遠離一切苦惱,「慈」就是願一切眾生得大安樂,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心情就叫作「悲觀」叫作「慈觀」,這是觀世音菩薩大勇猛積極地要度化眾生,所以有悲觀有慈觀的。
「常願常瞻仰。無垢清凈光」,「常願常瞻仰」就是觀世音菩薩那個悲觀慈觀常能希望、希望眾生能夠離苦得樂,「常瞻仰」常能希望一切眾生能夠仰慕聖道厭離生死苦、厭離這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苦、這些虛妄分別的境界都是苦惱,能夠對非虛妄分別的聖境能夠發歡喜心、發愛樂心,這樣子觀世音菩薩也容易度化一點。若是眾生一直地沈迷在色聲香味觸上不能覺悟,觀世音菩薩很難度化,他也不容易覺悟。
「無垢清凈光」,觀世音菩薩那個沒有垢染的清凈的光明智慧、都是清凈光明的智慧的。或者前面說「真觀清凈觀,廣大智能觀」那個清凈觀是在觀世音菩薩自受用境界說清凈,現在說是度化眾生以後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來到凡夫世界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的那種智慧還是清凈的,還是「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闇」,觀世音菩薩那個智慧廣大像太陽似的,其實比太陽還要廣大,能破除一切眾生心裏面的黑暗。「能伏災風火」,眾生的世界有很多的災難、生老病死的災難、水火風的災難,觀世音菩薩都能夠伏滅、有這個能力能伏滅這一切災難。「普明照世間」,觀世音菩薩自己成功了,他一直地放大光明來照耀眾生的世間、一直地想要度化我們。
子三、明口業普說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底下是「口業普說」。前面是意業普觀,這是口業普說。
「悲體戒雷震」,這個體或者說觀世音菩薩現的身體,由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普現一切色身、現出身體來度化眾生,第一件事就是戒、為眾生說這個戒,惡法可不能做、不能做惡啊,是這樣意思。「雷震」,這樣子為眾生說法就像雷似的它能震動萬物,就是來警覺這些迷惑的眾生。「慈意妙大雲」,前面是悲體、這是慈意,其實慈悲心所現的身,這「意」就是慈悲心、慈心悲心,就是悲觀及慈觀,由慈悲心現身、由慈悲心為眾生說法,這樣意思。「妙大雲」,這「妙」、觀世音菩薩有真觀、無眾生可度,無眾生可度還是度化一切眾生,這是個妙、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那種慈悲心像大雲似的普覆一切世界。「澍甘露法雨」,用那慈悲的大雲降甘露的法雨。「甘露」,天上…阿修羅的世界沒有甘露,天有甘露,飲了這種甘露能夠不死。現在是說觀世音菩薩為眾生所說的法也就像甘露似的,你能飲它也能得大涅盤,所以叫甘露的法雨。「滅除煩惱焰」,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能滅除眾生心裏面的煩惱火,就得到清涼了。
癸二、加頌顯機顯應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這是第二科「加頌顯機顯應」。
「諍訟經官處」,這就是眾生的世界常有糾紛要到法庭上去處理事情,「怖畏軍陣中」。「怖畏軍陣中」,眾生的世界彼此有衝突的時候要打仗,這軍陣是一個很可怖畏的地方、這眾生的苦惱。這「諍訟」是自己主動地要去打官司,「怖畏軍陣中」參加了戰爭那是被動的,軍隊是被動的。不管是主動是被動、這一切苦惱的事情「念彼觀音力」的時候「眾怨悉退散」,就解決這些問題了。
庚三、雙頌兩勸(分二科)
辛一、頌前番勸持名(分二科)
壬一、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這底下「雙頌兩勸」,兩個勸,一個是勸持名、一個是勸供養。現在是辛一,這裡分兩科,第一科頌前一番的問答是勸持名,第二頌後一番是勸供養。頭一番勸持名分兩科,第一科「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這境和智都是深妙的所以勸我們常念觀世音菩薩,看怎麼講?怎麼叫作境智深妙。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前面是有五觀,這裡有五音。這「妙音」,觀世音菩薩有這個妙音,這是觀世音菩薩為眾生說法的妙音,那麼這是與樂、能施與眾生的安樂;「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能救一切眾生的苦惱,這是離苦得樂。「梵音海潮音」,「梵音」、「梵」中國話是個凈,清凈的意思,這就是觀世音菩薩來度化眾生也會說出世間的第一義諦的法門,那就叫作梵音。「海潮音」,海潮是有一定的時間、它不錯過時間的,這表示觀世音菩薩來救度眾生也是應時的,到那個時候就會來度化,不會錯過那度化的時間的,這是一。「勝彼世間音」,觀世音菩薩為眾生說法是超過了世間的這些凡俗的音聲的,能令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的,凡夫的境界就算是有一點善法而還是不容易得解脫的,所以觀世音菩薩來救護眾生是超過世間的善法的。「是故須常念」,觀世音菩薩有這麼多廣大的功德神力,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這是第一科。
壬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凈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第二科「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念念勿生疑」,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念念之中你不要生疑惑,認為「真是那樣子嗎?」,你不要這樣疑惑。「觀世音凈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觀世音菩薩是清凈的聖人,不像世間上的聖人還不一定是清凈,這就表示觀世音菩薩是出世間的聖人,他是真實不虛的,他無所求於一切眾生,他自己的事情完全圓滿了所以無所求於眾生。若有求於眾生有可能會有一點虛妄,無求於眾生的人他沒有虛妄,所以他來度化我們完全是無條件的、度化我們是真誠的。「於苦惱死厄」,對眾生的苦惱、生老病死的苦難「能為作依怙」,他有能力有這慈悲心、他有心給我們作大善知識,有能力為我們作一個依靠,他也有這種心。有能力而不想作、想作而沒有能力,這都不行;觀世音菩薩不是,他也有這個能力、他也有這個慈悲心,能為眾生作個依怙、作個依靠,你有困難的時候靠他就能解決問題,他是有這個能力的。
辛二、頌後番勸供養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這是「辛二、頌後番勸供養」,前面頌頭一番的勸念、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不要有疑惑,這底下頌後一番。
觀世音菩薩他是圓滿了一切無漏的功德了,十力、四無所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出世間的功德他都成就了。「慈眼視眾生」,他在觀察一切眾生的時候是有慈悲心的。「福聚海無量」,他觀世音菩薩那個福德聚像大海似地又深又廣大。「是故應頂禮」,所以我們應該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是我們的良福田的;這個頂禮也就包括了三業供養在裡面。
戊二、聞品功德(分二科)
己一、持地嘆證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這底下是戊二、聞品的功德。分兩科,第一科是「持地嘆證」。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面是無盡意菩薩問,現在就不提無盡意菩薩,現在提這個持地菩薩。這個「持地」,在《楞嚴經》上有持地菩薩,但是在《寶雲經》上說到持地菩薩的事情、因為得到持地三昧所以名為持地菩薩。這個持地,就是用大地來作譬喻,大地這個地是廣大無邊的,譬喻菩薩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他的功德也是無邊的、他的願、行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用地作譬喻。其次,這個大地…我們一切眾生在大地上生活,隨你的意你願意種穀種麥乃至種一個甜的瓜、大地就會生出來它就能給你。這表示菩薩為眾生說法,眾生你發了菩提心,應該聽菩薩說施波羅蜜,這持地菩薩就給你說施波羅蜜,應該說戒波羅蜜、應該說精進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菩薩都能隨你所宜為你說法,所以也像大地那樣子,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意思,這個大地沒有好惡的分別,你對它好它也不歡喜、對它不好它也不恨;說是菩薩教化眾生,菩薩也不要求眾生有什麼回報的,也是沒這些分別心的,這是第三。第四,說菩薩像大地,下大雨的時候不管雨怎麼大這大地都能容受;說菩薩也是這樣子,十方諸佛轉大法輪、雨大法雨的時候,菩薩有陀羅尼也能總持不失,所以是這樣意思。第五個譬喻,說這些草木叢林乃至一切眾生在大地上行住坐卧,以大地作依止處的,這譬喻菩薩什麼意思呢?眾生他如果歡喜修學人天的善法,或者是歡喜修學二乘出世間的佛法,菩薩也都能滿他所願的,這表示這個意思,這是第五。第六,就說到這一切草木的種子都是依賴在大地裡面生長,這譬喻人天的善法也是由菩薩的慈悲而成就的,這一個第六是單獨指人天善法說的。第七是說什麼呢?說是大地能生出來眾多的珍寶,菩薩他能夠為眾生栽培一些功德、特別安樂的事情,菩薩能夠成就,這是第七。第八、這大地能生出來很多的藥物,能療治眾生的病。菩薩能說一切佛法、這些法葯能療治眾生的煩惱病,這是第八。第九,說大地這世界上有風,有颱風有颶風大地都動搖;這大地裡面有很多有毒的蟲子,牠也不會傷害到這個大地的。這表示菩薩或者是外邊或者裡邊的這些苦惱的事情也不能擾亂菩薩的。第十個是什麼呢?這個獅子一哮吼或者是龍象或者是雷電不能使這個大地有所驚怖,菩薩亦復如是這一切的外道都不能夠動亂菩薩的。有這十種功德就叫作持地三昧,有這持地三昧所以名之為持菩薩,持心如地,這樣子。這是在《寶雲經》上介紹這件事。
「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觀世音菩薩大自在的境界。「普門示現神通力者」,「普門」就是無障礙,一切無障礙示現出來種種的神通力量,就是普現色身三昧了。「當知是人功德不少」,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是很多了。
如果一個人對觀世音菩薩不是太有恭敬心,那麼你就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背下來,你就慢慢地背,恭敬心就起來了、恭敬心就出來。對觀世音菩薩能生起來恭敬心,這個人的功德不少。
己二、經家述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是普門品」的時候,「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第二段「經家述益」。
佛說這個〈普門品〉的時候,法會大眾裡面有「八萬四千眾生」,他們都發起來「無等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愿。這無上菩提是佛境界,九法界的眾生所不能等、所不能及,所以叫無等;但是佛能等,此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佛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佛是平等的,所以叫無等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心,就是建立了這樣堅固的願:我願得無上菩提。你能有這樣分明誠懇的這樣的願,那就叫「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應該是在賢位,不是外凡、應該屬於內凡的境界,這個已經講過了。
推薦閱讀: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一
※為什麼地藏王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如此重要?為什麼地藏王菩薩聖誕日要盡孝道孝順父母!
※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 | 佛友重病,向觀音菩薩虔心祈禱,菩薩顯靈救助,讓她喜極而泣
※用七粒米,開啟2018年吉祥年,不僅諸佛菩薩護佑你,無量眾生都會幫助你,今後時來運轉,一切善願皆得圓...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