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未來,那就看過程 (Mr. 6)
最近有一篇報導讓我想了很久。芝加哥有一位室內設計師叫AnthonyMichael,她的母親已經中風、行動不便,獨自住在城郊一棟房子。Anthony則和太太與孩子住在城另一端的市中心,母親身體常出狀況,必須請看護,但看護來了又走,這段日子Anthony幾乎每天都自己開車去看母親,途中常常塞車,花很多時間在車上。美國人比較沒有家庭觀念,這時候Anthony才終於決定,應該搬出來和母親那邊「一起住」!
身為室內設計師的他,一邊找房子,一邊也開始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挑戰,他想設計一棟讓輪椅很方便的大房子,終於在芝加哥另一端找到了一間頗合適的舊房子,開始「大改造計畫」!
在Anthony專業的設計下,這棟老房子除了地基以外,幾乎全都改動過;原本的兩層樓建築,為了母親再加了一層全新的、舒適的頂樓加蓋,而為了這第三層,Anthony也必須把整棟房子再往下挖深,於是地下室也變寬敞了。為了母親的方便,他還加了側門以及電梯,還有一個寬敞的14人座家庭劇院,屋裡屋外還有六座壁爐。他說,他的母親的標準一向很高,所以他也依著母親的標準,將每一個細節都打造得很好,巧妙的是,整棟房子到最後沒有任何地方看起來是為了輪椅進出而設計的,全部的便利設計都隱藏了起來,「看不到斜坡、看不到扶手」,但母親不會感受到任何一點不便。
看來Anthony真的花很多心思在這棟房子上。這個房子大改造計畫,從2003年的春天開始,一共進行了兩年整!
不幸的是──就在,他們終於準備搬進這棟房子的前一個星期,Anthony的母親去世了。
他們依然搬了進去,後來,愈住愈覺得這棟房子太大,住在那邊很孤單,於是就將它賣掉,舉家又搬回了市中心的小房子居住。
這篇平淡的故事重點不是在「母親去世的遺憾」,但讀完後依舊覺得,人生果然無常。我在想,如果我是Anthony,在我終於還是搬進去後,撫摸著那些細緻的裝備,那些便於輪椅進出的空間,卻不見母親、輪椅,會不會後悔?
我會不會想,早知道,或許應該不必弄眼前這些電梯,或許不應該把兩層樓換成四層樓,或許不應該在廚房這邊精雕細酌,或許也不應該加這個側門…或許可以少幾個壁爐……。總之,這裡少做一點,那裡少做一點……加起來可能原本兩年的房子,一年就可以蓋好。母親也可以在人生最後一年,搬進這棟房子安享天年,也享受兒子的專業……呃,或許母親也不會這麼快去世?
這些……當然都是後面才去想的。這個例子我倒想到,不對。
Anthony至少做對了一件事情。他「做」下去,而在「做」了一棟很漂亮的房子。那些來來回回的設計、每次過去看半成品的屋子,我相信Anthony的母親應該也有看到、也有參與到。就算他的母親一直都沒「住」到新棟房子,但是她兩年下來,一定天天都在作夢,夢到看到了新房子,撫著這新房子的精緻設計……。老母親所感受到的美好,其實不遜於實際搬入新房子!
所以,我覺得Anthony應該無悔。因為這兩年的建立這棟房子的「過程」,已經刻骨銘心,已經讓母親高興!
也讓我們想到,現今不景氣的狀況,人們無論如何調整心態,依然無法制止的去找「目標」。有志向、有能力的人,也總是會定出很高遠的目標。一旦有了目標,我們也往往就忽略了「過程」。我們都在蓋一棟房子,都花兩年的時間;我們都很努力的蓋,但有可能兩年後,我們的「目標」就這樣去世了,那這兩年來我們得到的就只剩「過程」──
「過程」是怎樣,非常重要。
這一個月來,美國媒體輿論界漸漸喊出一個聲音,這聲音之大真是史上罕見──這聲音是,竟然有一些記者或評論家,大聲的喊出「媒體應該再正面一點」!或者對企業主喊話「你們說話,都應該再正面一點!」
譬如,這篇文章是在呼籲「廣告主」要正面一點。什麼,廣告主也要正面?原來他的論點是,記者就算必須公正而無法寫過於正面之物,「廣告主」沒人叫它不能正面啊。這位作者說得有理,他說,現在這時候應該要「創造需求」而不是「攻擊其他廠」,應該要「刺激新需求」(stimulate)而不是「重導舊需求」(redirect),他舉了一個例,譬如現代汽車最近在美國做的廣告就是說「We』re in this together」,在這艱困時期我們一起走!如果在買下一部現代汽車之後12個月內若車主被資遣,可以將車子送還給車廠。另一則雜誌文章則是把標的移到「商業簡報」去,大聲訴求,老闆們的商業簡報,可以再多加點「正面」的呼喊好嗎!他們說,在這時候,大家反而不敢說「明天會更好」,怕自己眼鏡會碎掉;問題是,在愈困難的時期,我們必須提出更加倍的潛力來做到更好的事。才剛出征,信心就只有一半、動力也只有一半、什麼都只有一半,那麼潛力也不容易發揮出來了,不是嗎!環境已經教我們要特別小心,我們已經會特別小心了;但過於小心,可能連走在明明安全的險谷都會因為太緊張而不小心腳步交錯踩到自己腳而滑到山谷底!
那你會問,這些呼籲是對的嗎?
為何要這麼正面?
如果是要去撞牆,這樣一來,不就是帶頭第一個撞牆,當別人的護墊嘛?
報導對於「正面」有一個說法。他們說,目前大家沒信心,在心理學稱為「近視效應」(recency effect)。這是在說,人們很自然的會以「最近的過去」,來判斷「最遠的未來」,但這樣根本不符合平衡的原則,因為,最遠的未來應該是從最「遠」的過去一路下來而導致的,而不是最「近」的過去來導致的。所以他們說,巴菲特才會說「我們將擊敗它!美國最好的日子還在前方!」除了歐巴馬以外,商界人士已經很少做這樣的宣言,這個宣言不見得表示它有把握,而只是提醒大家用大格局去看事情而已。
這點,我就不是很認同現在一般的看法了。
我認為,要大家在這時候看清楚,就如同Anthony來預測他母親何時會去世,趕快滿足她一樣,這是不可能預測的。每天早上出門,我們永遠不知道晚上是否能回家。未來是完全不可預測的,現在這時候,看不到就是看不到,摸不著就是摸不著,就算是從最近的過去、最遠的過去,中間怎麼做datamining,天機不可洩露,永遠都是看不到、摸不著的。
不過,身為微小的、無力的我們,在龐大的金融體系與全球政經機器、媒體的運作之下,雖然對未來完全無法操控、看到,但,沒有人能阻擋我們去享受這通往未來的「過程」。
這就是我從Anthony的故事所聯想到的事──我們正面思考、正面看事情、正面的享受這一切,不是因為看好未來或看到什麼目標,而是讓我們這段過程是很美好的。正面的過程會帶來怎樣正面的效果,甚至會不會帶來負面效果,我們不會知道,但,這段時間保持著愉快,所有事做得比以前更「滿」,做到「滿出來」,對渺小的我們來說,反而是面對不確定未來最安全的方法。
Anthony蓋一棟房子,無論最後母親是怎樣,只要他從第一天開始蓋起就注重著這「過程」,不斷的和母親討論,讓母親快樂,那房子最後有沒有蓋起來,也不是很重要了。
那棟美麗的房子,在母親閉上眼睛之前,其實早就已經蓋起來了。
推薦閱讀:
※未來5年財運能一飛衝天的4大生肖
※前方病毒預警!你的基因防彈衣呢?
※英國的未來王位繼承人誕生
※1970年出生:48歲屬狗人的未來5年,看完誰說不哭!
TAG: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