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杭州日報

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節選)2017-01-20

《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余世存/著 老樹/繪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7年1月第1版圖根/摘編「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要詩意地棲居在這塊土地上。」立春 天下雷行而育萬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太陽沿周天划過,到此之際算是有了決定性的轉折。或者說,太陽從南回歸線向北回歸線一天天地返歸,到第四十五天左右的時候,漫長的冬天及其陰冷寒氣終於消失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們,此時感受到了溫暖的氣息,春天開始了。古代傳說則謂,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在土裡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裡,等到了某個時辰,羽毛會從坑裡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於是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傳說跟中國傳統音樂有密切的關係,中國傳統音樂的「律呂」或「樂律」就是用來協調陰陽、校訂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叫定音管。中國的先民用竹子製成十二根竹管,與十二個月相對應,奇數的六根稱「律」,偶數的六根稱「呂」,奇數表示陽,偶數表示陰。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好,插到土裡。竹管是空的,竹管中儲存用蘆葦燒成的灰,以此來候地氣。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出。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里有氣衝出,竹管里的蘆灰也飛了出來,並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就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律呂調陽」。而立春之際聲音則為「大蔟,草頭下面一個族」,在宮商角徵羽五音中,又稱「角音」。春聲即為號角之音。「聞角聲,則使人惻隱而好仁。」角聲是春天的聲音。雨水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雨水節氣的物候是,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古人眼裡,如果水獺不擺放魚兒,國內將多發盜賊;如果鴻雁不向北飛來,表示遠方之人有不臣服之心;如果草木不萌芽生長,意味著瓜果蔬菜不會成熟。人們歡迎雨水,不僅農民視雨水珍貴,就是多半只知吟風弄月的詩人也知道雨水的意義。杜甫有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韓愈有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色煙柳滿皇都。」還有陸遊的詩:「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當代詩人方向也寫詩說:「我看到好的雨落到秧田裡,我就讚美;看見石頭無知無識,我就默默流淚。」春分君子以類族辨物在哲人的觀念里,任何一種事物還原到極點,都能還原到時間、空間這一形式上來。是以中國人將「春秋」這一時序當作時空,當作歷史,當作審判,「萬物聚散都在春秋當中」。孔子開創的寫史傳統則稱為「春秋筆法」,即人間行跡得以春秋這一時空大道相聯,違背者則被稱為不道、無道之人,時空自有新的演進形式使大道歸來,或替天行道。春分之後,春管、春耕、春種進入繁忙階段,以家、族為單位的人力不足以應對春忙,故家家都會請人幫忙,並且互相幫忙。人們超越一家一族的狹隘視野,志同道合,把農活忙完。這一時空最典型的意象是人們同心同力在大地上忙碌,同人於野,人們祭祀在一起,吃飯在一起,這是通達的。在大時間序列里,春分節氣正在陰陽結構的天火卦時空。且天象與火象都向上而相同,人們把天火八卦命名為同人卦,以彰顯和同、大同之意。立夏君子以輔相天地之宜對中國人來說,立夏是三陽開泰的日子。立夏時,古人有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紅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皇宮裡,「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清《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這一貯冰抵禦溽暑之法在兩千年前的周代就開始了。《燕京歲時記》記載說:「那時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湯,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均以冰鎮之。」芒種君子以非禮勿履海子有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有過農業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麥芒、稻芒的意味,如芒在背,極度不安。大汗淋漓還受芒刺之苦,實在是一種不幸的經驗,但這是農民的生活,一種宿命。我們今天看待這一農民的生存體驗,或者可說苦難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我們唯一需要記取的,是能否配得上所受的這些苦難。芒種節氣也催生了一種農民身份,麥客,即流動的替別人割麥子的人。每到麥收季節,「麥客」們便走出家門,開始他們的「趕場」生活。因產麥區麥子成熟的差異性,麥客們一般由北向南,由南返北,像候鳥一樣遷徙遊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麥客走到自家門前,自家的麥子也熟了。早熟區的農民等自家收割完後便前往相對晚熟區收割。麥客的共同特點都是成群結隊,兄弟同行、父子同行甚至夫妻相隨,到產麥區,尋人僱傭,替人割麥,用汗水換取微博的收入,以補家庭短缺或尋找生路。立秋君子以作事謀始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中國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後農作物收割後才算有了經濟收入,此前欠下的債務可以在秋後算清了。現在的一些農村地區,農民在小的經銷店購買生活用品,仍會拖到秋後一起結算,這就是「秋後算賬」的本意。《魏書·廣陵王羽傳》:「今始維夏,且待至秋後。」杜甫詩:「常愁夜來皆是蠍,況乃秋後轉多蠅。」皮日休詩:「山瘦更培秋後桂,溪澄閑數晚來魚。」羅隱詩:「霜壓楚蓮秋後折,郁催蠻酒夜深酤。」「秋後算賬」的內涵是豐富的。人身一年的債務、人生百年的債務,都要在秋後了結。中國古代犯人被判刑之後就在秋後執行。這裡有人道,考慮到示警教育,因為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閑,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一般行刑的時間集中在九、十月之間,所以會有「秋後問斬」這個成語。這裡有天道,因為秋季帶有肅殺之氣。中國古代戰爭由於缺乏足夠的補給,直到春秋時代仍只能實行「春耕秋戰」,在不違農時、不傷民力的前提下,來從軍事上獲取利益,沒有結果的也只能「來年秋天再戰」、「沙場秋點兵」。秋天多事,是謂「多事之秋」。直到民國,大軍閥孫傳芳還有名言:「秋高馬肥,正好作戰消遣。」小雪君子以自昭明德對農民來說,下雪是好兆頭。「瑞雪兆豐年。」農諺說:「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專家解釋說,這至少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來年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利於土壤的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肥力。在這類實用功利主義的生活之外,小雪也給了我們美的享受。唐人徐鉉的詩說:「征西府里日西斜,獨試新爐自煮茶。籬菊盡來低覆水,塞鴻飛去遠連霞。寂寥小雪閑中過,斑駁輕霜鬢上加。算得流年無奈處,莫將詩句祝蒼華。」書邊雜識 余世存對時間的感受2017-01-20在傳統社會那樣一個以濃立國的時代,時間遠非生長、收藏那樣簡單,更非王公貴族、精英大人、遊手好閒者那樣「優遊卒歲」。先民在勞作中,漸漸明白時間的重要,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傳統農民沒有時間觀念,尤其沒有現代的時間意識,但他們不僅隨著四季的歌喉作息,而且分辨得出一年中七十二種以上的物候遷移。「我看見好的雨落在秧田裡,我就讚美,看見石頭無知無識,我就默默流淚」。這樣的詩不是農民的。農民對自然、鳥獸蟲魚有著天然的一體緣分感,如東風、溫風、涼風、天寒地凍、雷電霓虹;如草木、群島、桃樹、桐樹、桑樹、菊花、苦菜;如鴻雁、燕子、喜鵲、野雞、老虎、財狼、寒號鳥、布谷鳥、伯勞鳥、反舌鳥、蒼鷹、螢火蟲、蟋蟀、螳螂、蟬、鹿等等,農民是其中的一員。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文明的獨特貢獻。農民藉助於節氣,將一年定格到耕種、施肥、灌溉、收割等農作物生長,收藏的循環體系之中,將時間和生產、生活定格到人與天道相印相應乃至合一的狀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產、生活有時,人生社會有節,人身人性有氣,節氣不僅自成時間坐標,也演化成氣節,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為。海德格爾稱引用過荷爾德林的名言:「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要詩意地棲居在這塊土地上。」在對時間的感受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確實有過天人相印、自然與人心相結合的美好經驗。去感受吧,去參悟吧,去歌哭吧。(選自《時間之書》余世存自序)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古畫版,太美了!【最東方241期】
二十四節氣農業科普與養生
節氣 | 「春分灸」疏肝火養脾胃,四大穴位全搞定!
【節氣大全】小寒到,凍哭人的「三九」來了!
霜降:看老樹畫里的二十四節氣,太美了

TAG:杭州 | 節氣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