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帖| 邏輯與人際關係
在講座開始之前,需要先鋪墊一下與邏輯相關的理論基礎
1.概念是邏輯的元素
2.解釋是邏輯的實質(解釋的對象包括動機、過程、層次、其他因素等等)
也就是完整的邏輯由關鍵點(概念+對象)和關鍵點之間的關係(解釋本身)形成,無論邏輯被用於研究哪一個領域,都會遵從這兩條原則。
所以今天《邏輯與人際關係》講座也會從這兩條原則出發進行內容展開。
所以我們可以非常簡單的列出今天《邏輯與人際關係》講座的內容大綱。
講座的目的:通過清楚闡述邏輯與人際關係的理論基礎,以藤校真實的校園文化為背景,以藤校上學經驗為材料,解決美國留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問題,幫助學生完美描繪自己的大學生活 。
講座過程:遵循邏輯基本原則,以概念和心理學、社會學理論等為元素,分層次有條理的闡述內容
1. 人際關係的概念
人際關係定義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在進行物質或精神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互動關係。」這條定義強調了兩點:第一,作為個體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進行物質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與人之間在交往和互動中會發生、發展和形成某種關係。第三,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總是維繫著某種心理聯繫。
補充一點,大家在閱讀學術性內容的時候找關鍵點就可以了
2. 人際關係的邏輯前提
人際關係(除與生俱來的血緣、親緣、地緣關係外)是在人際交往中建立起來的,人際交往是人的本質的表現,是人的本性的要求。而人際交往的前提和基礎是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質關係、精神關係同屬於利益關係。因此,我們認為利益是人際關係的實質。
更進一步的解釋利益,利益絕不僅僅是物質利益,而是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兩個方面。人們相互交往,建立某種人際關係都是為了滿足各自不同的、一定的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
輔助一下理解,以上內容的關鍵點就是利益。
3.人際關係的邏輯對象
從前面所述的概念可以看出,人際關際中的邏輯對象是人和人
所以所有解釋和調整人際關係的邏輯對象就是人
4. 人的需要
需要是人的主觀狀態,是人心理活動的動力源泉,它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對客觀事物的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在這裡,我們主要引入兩個人的需求吧理論,一是舒茲的三維人際關係理論,二是魏斯的社會關係律。
(1)舒茲(W.C Schutz)的三維人際關係理論,即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舒茲認為,人的三種人際需要分別都有兩種滿足方式:一種是主動滿足,即通過主動發起和推進符合自己需要的人際交往活動來得到滿足;另一種是被動滿足,即期待別人主動表現出相應的人際交往行為。這樣,三種需要和兩種滿足方式就構成了六種人際關係取向。
(2)魏斯(R.W山ss)的社會關係律
心理學家魏斯在1974年提出了人際關係的六種基本需要,即社會關係律。
第一,依附需要:這是有最親密的人際關係所提供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第二,社會整合需要:是指與別人分享興趣和態度的需要。
第三,價值保證的需要:是指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以提高自信心,證實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的需要。
第四,可靠同盟的需要:是指人們在遇到困難時希望得到他人幫助的需要。
第五,需求指導的需要:是指希望別人給自己提供指導,豐富自己經驗的需要。
第六,關心他人的需要:是指人們通過對他人的關心和照顧滿足自己被重視、被需要的感覺
補充一下,有很多同學,如果接觸過心理學的話,在提到人的需求的時候會主動反映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不過由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更集中於人在不同條件下的層次需求,但留學生的美國大學生活的層次需求是固定的,所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這一次討論當中不具有借鑒意義。
不過還是說一下哈
有利於保持理論體系的完整
5.人際關係認識平衡理論
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和那些與自己意見一致的人交往。這一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人們都傾向於選擇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既包括人們的希望、性格,也包括人們的信仰、思想認識和情感等。這一理論認為,儘管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所說所做的每件事情上都不盡一致,但不一致總是趨於向一致性方面轉化,人們在不一致時總會不斷地引起衝突、緊張和焦慮,直到獲得某種一致為止。
(1)格式塔心理學與平衡理論
人際關係認識平衡理論起源於格式塔理論。格式塔心理學的完形理論是人際關係認識平衡理論的思想來源。人們重視人際關係的平衡。總之,在格式塔心理學基礎上形成的人際關係認識平衡理論,以人們在認識中追求「完美形式」和「和諧」的趨向為線索,展示了人們在交往中的平衡願望和趨向於平衡的力量。
(2)人際關係的平衡
這個簡單的情境系統包括三個要素:主體、交往對象(他人)、交往雙方對某一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評價。 平衡理論強調的是「最省力原則。」
人際關係平衡的條件是:人們總是希望自己喜歡的人與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歡的人與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惡。否則,就會出現不平衡。
平衡理論還認為:對於自己愈喜歡的人,愈希望與其保持關係平衡;而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則不大注意關係是否平衡。
還是輔助閱讀,人際關係平衡的條件是喜歡相似,因為最省力
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也有感受和了解,有一個常見理論是「人群緯度理論」,即人會將周圍的人分出維度
就好比物理的維度一樣,更高維度可以看見和理解低緯度,而低維度看不見和理解不了高維度
所以自我評價優秀的人不會和看起來不如自己的人有更深層次的交流,因為浪費交際成本,不能為自己帶來快感
也就是傳說中的『鄙視「??
出身階級論也是一個意思
也就是說維度包括了物質和精神,且物質環境會影響和限制精神
PS 對於「更深層次」的具體理解和例子
更深層次的更深是相對的,就好比說,你會和你的同學或者好朋友花很多時間分享自己的心事
但是你不會和門口的快遞小哥和對你很親切的做飯阿姨把自己的心事說的很細緻
因為不能共情,他們的生活和你太遠,所以當你解釋相同的問題內容的時候你需要附加很多背景解釋來證明自己情感變化的邏輯性
這個附加解釋就是成本
當然啦你也不會和你平時瞧不起的同學分享心事,比如說價值觀跟你眼中相反的同學
你會覺得他不能理解你的堅持或者是你做某一件事的動機
(3)交往中的單元關係
情感關係中的情感是指喜歡或不喜歡對方。單元關係即「同屬一類」的關係,是指主體和交往對象的現實依存和接近關係,屬於同一單元的兩個對象,在距離、時間、行為、血緣、民族、命運等方面或者接近或者相同。
當這種不平衡狀態出現時,人們試圖平衡情感關係和單元關係的途徑有兩種:一是或者斷絕單元關係,或者捨棄情感關係。二是重新評價對方,從對方身上找出優點以便改善關係。
也就是說剛才的理論延展,當你發現你對你周圍的人的維度評價具有標籤化的特點的時候,你可以考慮一下是不是因為單位的不同(也就是背景不同)而產生了維度偏差
也就是人際關係中最忌諱的是在道德高地上評論他人,和固定他人的維度
好,現在總結一下,對平衡理論的評述:平衡理論以微觀的人際交往,說明人與人之間具有趨於一致的傾向,表現為追求和諧、喜歡和同化等方面。
平衡理論結束
6.形成人際關係的具體條件
具體條件是指對於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直接影響的條件。任何具體人際關係的形成或確立,都需要具有人與人的相互接觸,都需要對於接觸的人加以選擇。在選擇交往對象的過程中相互近似、相互補充、相互悅納能夠產生較強的人際吸引力,成為結交關係的基本條件。
(1)相互接觸。距離的接近能為建立人際關係提供方便條件。
距離接近是指如果暫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相同時,人們在居住、學習和工作場合上空間距離越小,就越容易接近並建立起人際關係。這一因素在人際交往的早期顯得特別明顯。
(2)相互近似。
相互近似是指雙方交往主體如果意識到彼此在個人特性方面具有相近相似之處,則容易相互吸引並建立人際關係,而且兩者越相似,則越能相互吸引,產生親密感。態度、信仰、政治思想觀念等是最主要的相似特點。
(3)互相補充。美國社會心理學家A·克克霍夫等人的研究表明,對於短期伴侶來說,互補性是關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心理學家們曾經把人際關係的適應模式按照人的性格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將互相補充的情況分為包容、控制、感情三種類型。感情深厚的夫妻和配合默契的上下級,一般具有相似的追求互補的動機,具有相似的處事態度和價值觀念。
(4)相互悅納。
悅納即喜歡,相互悅納即相互喜歡。相互悅納的具體條件主要有優美、回報和得失。
在這裡面,回報和得失是重點,後面會用到
總結三個因素
情感滿足(人的需要)
順位成本(人際關係認識平衡理論)
利益互換(人際關係的邏輯前提)
推薦閱讀:
※[思寫講]一生受用的邏輯思考力
※[轉載]占豪丨中日關係「緩和」背後的邏輯
※[012]推理有哪些?
※演講|壹思01:邏輯的層次
※(423)八字類象的邏輯性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