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楚靈王乃是春秋後期一位極富爭議的君主,乃楚莊王的孫子,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後,其幼子即位為君,當時擔任執政官(令尹)的靈王趁國君生病,親手勒死了國君,自立為王。楚國歷史上一直有王子弒君自立的傳統:成王殺兄自立,穆王殺父自立,靈王則殺侄自立,三者都獲得了大臣的承認,坐穩了江山;但是在《春秋》上,仍然不免被譏諷為亂臣賊子。自從楚共王以來,楚國霸業日益衰落,晉國佔據優勢,吳國也強大起來。靈王即位後,與吳國多次交戰,先後滅了陳、蔡兩個華夏諸侯國,又修築了東西不羹兩座大城以威懾中原,終於在會盟中壓倒晉國,重新成為霸主。從這個角度看,靈王可謂中興之主。但是他的霸業完全依靠武力和威壓,而不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當年那樣威德並用,中原諸侯大多心中不服,楚國國內也有大量不穩定因素。靈王不思採用懷柔手段穩固政權基礎,反而再次出兵與吳國爭奪徐國(今徐州一帶),《子革對靈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時。靈王率軍駐紮在離徐國不遠的乾溪,以狩獵為名,炫耀武力。看看他穿著的服裝:皮毛做的帽子(皮冠),秦國贈送的羽衣(秦復陶),翠鳥羽毛做成的披風(翠被),豹皮做的鞋子(豹舄),手中還拿著鞭子。以上服飾極盡奢華,有楚國本土的特產,還有別的諸侯進獻的寶物,充分顯示了楚王作為霸主的威嚴。靈王一直以好大喜功著名,鄭國名臣子產就曾指出此人虛榮心太強,未來難以善終。狩獵歸來,大臣子革進見,靈王遂摘下帽子,脫下披風,放下鞭子,以示對大臣的尊敬。這個子革是何許人也?不是楚國本土的大臣,而是從鄭國來楚國「政治避難」的公子,原名鄭丹,子革是他的字。春秋時代列國人才流動頻繁,「楚材晉用」的例子很多,中原人才逃往楚國的也不少。子革作為一個落魄的公子,能夠做到執政官的助手(右尹),顯示了楚國任用人才的不拘一格。靈王接下來與子革的對話,則顯示了對子革這一外國人的充分信任。靈王對子革的問話很長,但精髓很簡單:想要這個,想要那個,什麼都想要,貪心不足而已。靈王首先回顧了自己的祖先對周王朝的巨大功勛(其實楚國在西周乃是不到百里的小國,遠沒有靈王吹的那麼偉大),然後耿耿於懷地指出,齊國、晉國、魯國、衛國都得到了周天子賜予的禮器,楚國卻沒有。如果現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禮器,天子會不會給?子革回答:「肯定會給啊!我們楚國的祖先,勤勞勇敢那是沒話說,可當時我們不是周天子的親戚,天子就不拿我們當回事。今天可不一樣了,周天子害怕我們,齊國、晉國、魯國、衛國都服侍我們,大王您派人去要禮器,天子哪敢不給啊?」這段回答很對靈王的胃口,於是他得寸進尺地繼續問:許這個地方(即今天的許昌),原本是楚國祖先的伯父的封地(都過去一千多年的事情了,虧靈王還好意思拿出來說),後來鄭國人佔領了這片土地,不把它還給楚國。如果楚國現在派人去索取這片土地,鄭國會不會給我們呢?子革回答:「肯定會給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給我們禮器,鄭國怎麼敢不給我們土地啊?」靈王聽了這兩個回答,簡直是心花怒放,慾望繼續膨脹,於是又問道:原先晉國稱霸中原,是因為晉國離中原比較近,我們楚國離中原比較遠。現在我們在中原建立了陳、蔡、東西不羹四座大城,都可以出動一千輛兵車,諸侯應該害怕我們了吧?子革回答:「肯定會害怕啊!這四個城池的兵力足夠威懾諸侯了,何況還有楚國本土的兵力呢?誰敢不害怕大王啊!」至此,靈王的自信心和慾望已經膨脹到極點,幸虧工匠進來請求他去觀看玉器的製作,否則真是難以想像,接下來他還會提出多麼天真的問題。靈王以上的問題,有許多失禮的地方。子革是鄭國人,鄭國是周朝的同姓,又是華夏諸侯。靈王不僅大大咧咧地問他割讓鄭國土地的問題,還公然提出要威逼周天子、鎮壓華夏諸侯,絲毫不顧及子革作為鄭國人的感情,只能說明他已經被慾望蒙住了眼睛。楚國當時的國力強盛,可以做到威懾周朝和其他諸侯,但靈王提問的口吻如同想要糖果的小孩子,實在不是一個霸主應有的作風。漢朝的汲黯曾諷刺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楚靈王則是赤裸裸的「外多欲」,連行仁義的幌子都懶得打一下。靈王的慾望和子革的逢迎,果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滿。大臣析父趁靈王不在,對子革抱怨道:「您是在我們楚國很有名望的人,現在大王問你話,你只知道唯唯諾諾,我們國家該怎麼辦啊?」子革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剛才是在磨刀子呢,等一會大王出來,我的刀刃就要砍下來啦!」先秦時的思想家並不崇尚犯言直諫,而是崇尚溫和委婉的諷諫,晏子、鄒忌、孟子等均是諷諫的典型。可惜後世的諫官大多貪圖名垂青史,以犯上為榮耀,以直諫為正道,已經遠遠偏離了孔子讚許的勸諫之道。靈王從工匠那裡出來了,這時,楚國的史官倚相正好經過。靈王就指著倚相說:「這是我們楚國的良史啊,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古書。」《三墳》《五典》是三皇五帝的書,《八索》是關於八卦占卜的書,《九丘》則是關於九州地理人情的書。靈王得意洋洋地引用這些書名,大概不是為了稱讚倚相的博學,而是為了炫耀楚國的人才眾多,間接說明自己這個國王的偉大。可這正好給了子革一個「下刀子」的機會。子革不屑地說:「我曾經問倚相,周穆王在位的時候喜歡到處遊玩,大臣祭公作了一首《祈招》之
以克制穆王的慾望,結果穆王果然沒有遭到禍亂,得到了善終;倚相居然不能背誦《祈招》,這算什麼博學啊?」(其實子革只是找一個由頭罷了,倚相併不一定就不會背誦那首詩)靈王一聽,果然來了興緻,就要子革把《祈招》背誦給他聽。子革就背誦道:「司馬祈招多麼和悅安詳啊,向人民傳播大王的德音。想我們大王的德行,就像美玉,又像黃金。他有限度地使用民力,沒有酒足飯飽之心。」—— 這首詩的意思是,君主應該按照人民能夠承擔的限度來使用民力,不要用民力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樣的君主才算是具備金玉一樣的德行,他的德行才會被天下的人民傳誦。「無醉飽之心」,與剛才靈王慾壑難填、貪求利益的心態相比,是多麼格格不入啊!用孔子的話說,這首詩就講了四個字:「克己復禮」。楚靈王雖然被慾望沖昏了頭腦,卻不失為一個聰明人,很快理解了子革的意思。他向子革作揖表示感謝,回到休息的地方,當天就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我們知道,一個人克制慾望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這種心神不寧的情形,一個普通人克制一下煙癮、酒癮尚且如此,何況一國之君克制權力欲?結果很悲慘,雖然子革的諫言打動了靈王,靈王卻無法剋制自己。第二年,楚國內部就爆發了政變,窮兵黷武的靈王被廢黜,其弟登基為王,眾叛親離的靈王最後在荒野自殺,這就是一代霸主的下場。春秋時期的霸主,能夠善終的不多,像靈王這樣身死而為天下笑的卻不少。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後因為寵信佞臣,餓死在床上,死後齊國有五世之亂;秦穆公是秦國最賢明的君主,卻因為利令智昏而多次敗於晉國,子孫三百年不能出函谷關一步;晉厲公在鄢陵擊敗楚軍,獨霸中原,幾年之後就被卿大夫殺死,只有一輛牛車陪葬;吳王夫差先後打敗齊、晉、楚,卻死在自己的手下敗將越王勾踐手裡,吳國隨之滅亡。《詩經》有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是說越到後面難度越大,而是說成功的人心態會有變化,一旦慾望膨脹起來,就算想保全身家性命都不容易,談何建功立業?孔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克己,就是要剋制自己的慾望;復禮,就是要符合周禮的規定。一旦能夠做到克己復禮,則天下紛紛擾擾都歸於自己的仁心,不再會有慾壑難填的苦惱,也不會再有自取滅亡的衝動。可惜後世的理學家把「克己復禮」四個字理解成了「存天理,遏人慾」,最終變成了片面空談性理,消滅人的正常慾望,與孔子和先秦其他哲人的本意相去甚遠。返回▲
推薦閱讀:
※一掌經解析《八字真訣啟示錄》之-------痛失麟兒
※解析 民間八字高手鐵斷,全部驗證
※八字解析被封殺後成富豪的「展昭」何家勁
※星座愛情解析/天秤座
※祖墳葬地水勢解析 這樣的形勢後代出狀元高官
TAG: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