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系列開示 21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祇是祇陀尊者,是一位太子。給孤獨是一位長者,釋迦牟尼佛在鄰國講法的時候,給孤獨長者去走親戚,遇到佛陀正在那國土說法,生起了無上的信心,回來以後就去找地方。就像我們到沙河來一樣,找地方給我們住。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的時候呢,這位長者看到佛在哪裡說法,他說我那個國家也需要佛法,就回去尋找地方。有一天就看到祇陀太子的花園,非常的好。給孤獨長者就想把這個花園給買過來,供養釋迦牟尼佛來講法。祇陀太子心裡想,我這個園不是一般人能夠買得起的。當時給孤獨是個大財主,非常有錢。祇陀太子知道他有錢,就問他,外面園那麼多,為什麼要買我這個園呢?除非你把金子鋪滿園子的地面,我就可以賣給你。給孤獨就把自己倉庫里所有的金子搬出來,把整個園鋪滿金塊。祇陀其實講笑話的,他以為這個給孤獨不會這樣做。沒想到,到園裡一看,哇!全是黃金鋪著,非常吃驚,就問給孤獨,這是什麼力量,讓你這樣做的?當時印度分成五個小國,他說他到那個國家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說法,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了。無比珍貴的佛。祇陀心裡想,我這個國家以王獨尊啊,我是太子,人家應該對我們的國王有無上的尊重,還有什麼力量超過我和超過國王呢?他說這個人肯定很了不起!生起了信心。祇陀心裡想,還有很多的樹沒有用金磚鋪起來,不可能把樹砍掉吧?他說你把這個園供養給佛,那我就把這些樹供養給佛,他說這個樹是我的,我把這些樹也供養給佛。是故呢,祇樹給孤獨園呢,是兩個人布施給佛的。因為祇陀是太子,本來給孤獨是佔大部分的,太子就是幾棵樹而已,但是因為祇陀是太子,所以放在前面,叫祇樹給孤獨園。
這裡面有一個很深的含義,釋迦牟尼佛本來就是表法的,這個園也是真實之園,這個國家也是真實之國。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其實都是表法的,任何一個文字,任何一個現相都是表法的。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回到舍衛國,就表佛轉五蘊魔成為五分法身。祇樹,樹是表如來德的意思,「七重欄徇,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樹是代表叢林,代表德。孤獨園是表如來心地。園是表心地。是心地有無量之德。所以呢,這個孤獨園呢,是表佛陀成了佛以後,轉三界五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說,化孤獨園成為自性,心地啊。心地如園,我們每個人的心地都有一個園,園中有樹,樹是表如來功德林,所以呢,「七重欄徇,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啊,樹表這個意思。
「與大比丘眾」,大比丘就是阿羅漢,「千二百五十人俱」,俱是具足的意思。比丘就是出家人,加個「大」字,是發了大心的人,叫大慈,還有大悲。而大慈大悲也是表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慈表無住之心,大悲表悲之心。佛陀化現人間,行大慈大悲之力。所以這個大,代表發心的意思。大表是真如實性,盡虛空遍法界。大是表大福、大德、大智、大神通,什麼都具足了,究竟圓滿。所以這個大,是表佛陀的慈悲的示現。比丘為眾,是表佛陀的化身。比丘者,只要剃了頭出家的人,都為釋迦化身,釋迦牟尼佛子、化身,具足出家相,就具足了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化身為子啊,也就是說佛子,佛陀的孩子。也代表著因,表示著令眾生遠離塵霧,轉迷成覺,這麼個體。眾,代表多的意思,表示具足的意思。這個多和一般人的多少的多,是兩回事。多到無盡,多到具足,他這個德是具足的。表示著佛陀有大慈大悲,化現人間。「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千二百,表示著度化眾生的一個方便。什麼方便呢?「如是我聞」表聞的方便。我們世間有很多的數字都是不可思議的。舉例來說,八字,八大自在,十八不共法,都是佛的境界,佛陀是表法數。二十一,一十二,十六,十八,二十一,三十六,五十三,八十一,還有四十一,八十八,九十六,一百零八,二百一,八萬四千,這個數字呢,都是表法數一個圓滿的數字,其實都有依據的。這個數字都是不可思議的數字。你像菩薩往往發大願,十二大願,三十六大願,五十三尊佛,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即佛。它這個數字為什麼是非常圓滿的數字,所以呢佛教講那個數字,印度當時是沒有數字的概念的,到了中國以後有數字的概念,它是一個表法的意思。所以呢,一千二百五十,它是一個表法的數字。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具備八百分功德,因為它只能看到一半,看不到後面。耳朵可以聞十方,具備一千二百分功德。眼耳鼻舌身意它的功量,能量,它的功德都是有差別的。它的圓滿相,就代表佛了,代表跟佛相應的功德。不圓滿的,都是跟眾生心相應的。一千二百分功德,一千二是代表耳,我們聞性是周遍十方。一千二本身就是一個圓滿的數字,是代表佛陀圓滿的這個法功德,和聞功德。所以呢,我們聞法,這個聞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還有這個意功德,像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這個意念的功德也是一千二百分功德。因為我們一動念可以想到十方啊。像我們嘴吃東西,咸酸苦辣,是八百功德。鼻子就可以聞到十方,鼻子聞香味,十方的味道都能聞到。我們鼻子可以具足十方的功德。眼睛看前面,八百功德。耳朵聽十方,一千二百分功德。我們的身體接觸以後,才能夠知道,不接觸不知道。接觸前面就是前面,接觸後面就是後面,它不能夠一下子接觸十方。所以呢我們這個身體具備八百功德。
《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最重要的兩個,一個是耳根圓通,一個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而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正好是意根示現講念佛,觀音菩薩正好講耳根圓通,是講聞性,反聞聞自性,意根圓通和耳根圓通的並修,聞性的這種靈性啊,和我們意根的靈感啊,比任何一根都要強。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用意根念出來的。耳根聞是聞根,聞根是具備一千二百分功德。意根是具備一千二百分功德。所以呢,很容易納受佛的功德。很容易圓滿的接受佛陀的法。所以呢,我們在娑婆世界不像在它方世界,我們耳根和意根修行的這個體是非常快速的。所以凈土法門,與觀音法門,它是互不相離的,一個專憶,一個專聞,憶聞雙修啊。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耳朵在聞,意在念,它都是圓滿的體。可看出念佛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意跟念阿彌陀佛直接是相應的。意念佛者,覺性與覺相應。耳者,聞也,聞即覺也。聞到是覺,聞阿彌陀佛名號就念念覺,而念念念阿彌陀佛,聞就覺。所以聞是覺的體,念是覺的體,你本身具備意念的一千二百分功德。你耳根的圓通也具備一千二百分的功德。耳朵聽到這六個字的音聲,它本身是圓滿十方的。但是你看到字,只能看到一方,所以你看到的阿彌陀佛,和你耳朵聞到的阿彌陀佛,是有差別的。你眼睛看阿彌陀佛和耳朵聞阿彌陀佛,絕對是有區別的,因為阿彌陀佛本來就是遍滿十方。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跟十方是相應的。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用我們這個反聞聞自性的這個體,來了解你念阿彌陀佛的一剎那的一念,跟你的反聞聞自性的一念,跟你這個耳聞的一念,它是圓滿的。所以呢,因為圓滿的聞性,代表著阿彌陀佛的法的圓滿,也代表著眾生聞性的圓滿。所以呢,我們現在聞性完全可以納受佛陀圓滿的功德。代表著一千二百,它是一個聞性的功德,是代表一個圓滿的體,是代表佛陀的這個果上法身的功德,也就是真如實性。這個五十是什麼呢?五十代表法性中具足的德行,就是十住、十信、十迴向、十地,五十位,五十是代表它這個報身的莊嚴,也就是它的功德具。這個五十是代表佛陀大悲心利益眾生的一種方便,這種方便的體,一千二百的圓滿和五十位住的權教,權實相應。權是為了度化眾生,沒有權不能度化眾生,就不叫做一千二百五十人具。也不能代表著是佛果。佛果的權實是一體的。勝義諦跟俗義諦不二,是理事圓融。在事叫權,在理上講叫實相,也就是我們的法性。法性實相與傳承、種種方便都是一體的,如太陽光。太陽不離開光,光不離開太陽,寂照雙運,寂就是法身,照就是光明,它是不二之體,有寂必有照,有照必有寂,沒有取捨,本來具足的體。
十信是什麼呢?每個眾生皆有佛性,每個眾生本來是佛,十法界所有的眾生同一佛性。不管是十方諸佛、菩薩、聲聞,乃至於六道眾生,它是同一佛性,這個叫做信。信無差別,在信位。為什麼說發菩提心即成正覺呢?因為從信位上講,每個眾生即佛。除我們眾生的信以外,一切皆妄而不信,十方諸佛、十方菩薩、乃至於六道眾生除此佛性之外,皆是妄見。就是一切差別之相和一切無差別之體,無差別之體就是佛性,與眾生無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十法界之相,它是名言,而這些名言都是妄見,妄見是眾生之見,安立名字。所謂佛菩薩眾生,乃至於六道,都是一個立名,叫名言。到了一定的境界,這個名言是不存在的。我們眾生這個地方有名言可立,阿羅漢他不會說自己是阿羅漢,佛不會說他自己是佛,有佛不有所得嗎?不是有妄見嗎?不是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嗎?所以呢,菩薩也沒有。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為菩薩。有我相人相等還是菩薩嗎。但是我們眾生就不一樣了,執著名言,認為有佛可得,有菩薩可修,有阿羅漢可證,有六道輪迴可斷。我們把這個名言當作真實,妄執生死,把六道輪迴當作真實了。阿羅漢是安於清靜,菩薩安於六度,諸佛安於國土,都是以大悲心示現,傳承教法。阿羅漢沒有傳承教法,安住清靜體,沒有教化眾生,他沒有大悲心愿,他只能正覺,不能得無上正覺。
信者、不信者都是這樣的。沒有一尊佛不依此佛性而利益眾生,沒有一尊佛不依此佛性而成等正覺。沒有一個阿羅漢不依此佛性而進入空性,沒有一個緣覺菩薩不以此佛性而四處經行,沒有一個眾生不以此佛性安住六道。我們現在六道都是以此佛性而安住的。離開此佛性一切皆妄識作怪,所以呢我們執妄為體,迷失我們的佛性,就是迷失我們的自性,也就是華嚴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就是我本性,就是我自性。有理即佛,有名言即佛,有觀行即佛,有相似即佛,有分證即佛,有究竟即佛,只要在此世界示現了,都是佛法,一切眾生皆是佛,因為一切眾生無可得故,佛無可得。一切法無所住故,法界空;一切自性無所得故,阿羅漢空;一切眾生無所得故,生死空。佛、菩薩、阿羅漢、六道眾生全空,了不可得,無所得故。
所以我們要了知這個佛本身跟眾生心是相應的。所以說我講二百五十人俱是佛的功德,跟我們有聯繫的。把佛法講完其實也就把我們本性顯露,所以呢,如果你是大智之人,其實很簡單的,我們眾生聞法即成佛。
是故心大,叫大比丘。什麼叫大呢?大智、大悲。大智是拔除眾生執著故,三毒炙然,我們貪嗔痴心非常毒,非常深,以大而度之。沒有大心,我們拔不出來的。我們執著於相而成形,沒有大悲,沒有大智,拔不了眾生的貪嗔痴。沒有大悲就不能夠行方便,怎麼能跟眾生同事呢?怎麼能做眾生父母呢?大悲就是行六度波羅蜜幫助於眾生,這個大不可思議。我們不要以為聽到這個經,你已經開悟了,其實我們毒很深的,只有大智、大悲才能夠拔掉。
如果你是智者、賢者、聖者,聞到這部金剛經,你輕而易舉的能夠攝受,就像六祖大師一樣,立即可以當下乘當受持無疑,貪嗔痴立即斷掉。但是我們無始以來,在六道輪迴裡面,三毒在你內心中藏得很深,不是很容易拔出來的,真的很難拔出來的。我們起心動念很容易趣入貪嗔痴的體裡面去,隨時可以示現出來,我們隨意就可以觀察到。所以我們要把這個貪嗔痴拔掉,還是要下一翻功夫,不是說聽聽金剛經你就覺悟了,那是騙人的,我們絕對不是六祖大師再來,你永遠記住。像四祖圓寂的時候自己用三昧真火自焚,你有這個功夫嗎?六祖去世的時候,全身舍利不腐,他知道一百五十年以後有人來砍他的頭,人家就有這種定力神力一聞即悟即持。我們沒有這種智慧啊,從一祖到六祖,他並不是說聞到了以後是無所謂,他是真正的是菩薩再來,真正是古德、古佛再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人。像印光大師,他用毛筆寫字的時候,舍利從毛筆尖上掉下來,祖師就是祖師。不管哪個祖師,觀察他的異象,都是不可思議的。真正把金剛經搞懂的人,是不可思議的人。僅僅聞到了、聽懂了,那絕對不行,還要經過一些修行觀察,千萬不要僥倖。
什麼叫宗門,宗門就是實修。無住為體,無念為宗、經相,宗就是用,就是修,要找到這個訣竅,後面會講到遮和止。並不是說你了解了金剛經就是同金剛經相應了,其實普賢行願也是同金剛經相應的,地藏經也是同金剛經相應的,因為利他即自利,利他之體就是無住之體,在你利他的一剎那,本身同無住就是相應的。住是我們的執著,但是利他本身就是無住,跟法界相應故。為什麼持戒、修福呢,發起利他的心的時候,一切善法皆無住故,這叫遮。遮就是發大心故,可以與智相應,不是說我們講智我就是證智了,不講它也得智,是一樣的。比如說,我不想到北京,但是只要你坐上去北京的飛機,你就會到北京,我們不一定要一個名詞來示現,這裡面有不可思議之妙用啊。我們要開了智慧以後,這種力量自然會生出來。所以我們不能夠一根筋,老是盯著一個名詞上面,我們生起利他之心,修一切善法為利他而做,這叫大力。因為毒深故,不以此心難以教化,難以化掉我們的貪嗔痴毒。唯有此大心,才能夠滅我們的無明,滅我們的執著,滅我們的貪嗔痴。有人發勇猛大悲之心才能夠滅除自己的貪嗔痴。拚命的把自己的家產給舍掉,拚命的去布施,布施到自己一無所有,這個時候貪心就斷了。如果家裡有一百萬存著,而自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無所住心啊,好像自己無所住了,其實那個貪心在那個地方。你只有把那一百萬舍掉,它才跟無貪相應的。你嘴巴上講不貪了,無所住,其實啊你一百萬存在銀行,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因為我們有深毒在那個地方,不以大心難以消除此毒,你心裏面一定要知道、要納受,不然叫自欺欺人。
如果在十信位發菩提心的話,就成等正覺,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已經是佛。因為十信位同一佛性,證明同諸佛共一身體。只要你會於此心,此信位相應的時候,證明現在所做的一切善法,生出利他之心,就是沒有我相的執著。我的心、我的自性,從信位上講,同一法身。我這個法身,我們現前的這個自性,雖然是六道輪迴,但是同釋迦牟尼佛的自性是一體的,空性純理,都在一個理上面。就像十個手指一樣,十住、十信、十迴向、十地,同一手掌。大家想一想,我們只要沒有個個大小手指的執著,就全部是手掌。而只要你跟手掌相應,跟四個體都是相應的,是一通百通。如果你這一個體覺悟了,只要你把我執破掉,利他,你就會於法性。在你會於法性的時候,跟它是同等的。水泡從水裡起來,只要到水裡面去,一切泡的功德都是你的。在你利他的那一剎那,跟十方菩薩是同一生命,所以你在做善事利他的功德,會以小善成就大功德。這個時候你信位俱足,你當體所做的善法跟諸佛是無二故,因為我們是同一身體。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我們是同一法身。釋迦牟尼佛也在這個地方,菩薩也在這個地方,因為我們同一個身體。但是我一動一念,為什麼不知道諸佛菩薩的事呢?因為第一,你沒有證到法身,當然不知道一切諸佛菩薩事了;第二個,你執著於這個身體了,就象執著於這個小手指的相,因為執著於身體產生障礙,所以你見不到無生實相。有一天你證悟了它,你就會見到它。但是雖然你見不到它,但是你信位裡面已經用智慧見到它了。你見不到它的這個體,但是你可以見到它的性,有人修行可以見到十方諸佛,但是他不知道十方諸佛的功德,就是你見到佛的性,但是沒有見到佛的願,但是他的願也在這個性體上,所以我們現在在此世界做任何的善法,發菩提心,不生執著,那你和諸佛、菩薩、聲聞同一體性顯現,已經跟他同體了,所以在此世界你和佛是不二的。在信位上面,你已經就成等正覺。但是你這個十信裡面,為什麼不能像佛陀能知一切眾生心呢,因為我們這裡面還有許多的次第。雖然你已經知道我們現前的功德與佛無二故,體性無二、智慧無二、功德無二,但是從相上講還是有二。只要你不到八地菩薩,你就還有次第在,必須要修,但是這個修是不退轉的,信者即成正覺,就已經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明修什麼呢?修三賢之德,十住、十行、十迴向和十地。
得十信位的人,他已經具有了佛住,可以伏住自己的心,建立菩提心出來,菩提心已經真正的落於心。所以信位的功德已經不可思議。從理上講,信位即成等正覺。從相上講,信位就是大國王,信位就可以進入到欲界天、色界天,你就可以做天王,可以做色界天的天王,如果你還有欲,就是有色在,沒有斷除生死,但是有信位住,你最起碼是在欲界天當天王和生到欲界天當太子、王子,乃至於做國王。如果對自性沒有堅固的信心,或者不信,乃至於沒有聞到,那你下輩子就不是王。王與法性相應故,只要談到這個王字,一定是跟法性相應的。只要你聞到了法性的一念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就是你聞到了般若智慧,此人功德已經不可思議。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你聞到了,聞進去了,聽懂了,你這個人就住了國王位了,或者在人道做國王,或者在天道做天王、欲界天王。無色就是二禪天,進入到色界天是心想,想什麼來什麼,以想為根本,以想為體,叫想生,也是個化生。欲界天還有胎生,色界天是化生,不依須彌山而住,是想生,超越六欲天,到了上面,就是色界天,沒有山河大地,沒有須彌山,是在色空裡面。再往上面就是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那個天是不可思議的。你到八地菩薩也好,還是辟支佛也好,只要你聞到了信位華嚴境界,菩提心就生起來了。但是金剛經裡面的菩提心是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聞此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才叫做菩提心。但是如果你要是讀華嚴經現量可以發菩提心,那是以菩薩大智、大悲裡面進入的,那裡面有大方便,是方便門而進入的。但是金剛經任何方便都沒有,它是直接是我們的悟性趣入。
你為什麼就降伏不了煩惱,還有變異生死呢?還有分段生死呢?還不能做主,到哪裡投胎還做不了主。十信位決定了,一定要信,信位並不是我們模模糊糊的信,而是對果上面生起無上的信心,認為果的因建立一切十法界的因,十法界是一果因,一果之因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體就是一個無住果體。果體跟眾生的因是不二的,因是十法界,果體空性是一個,華嚴境界是依毗盧遮那佛而住。他就像放無量光明一樣。那為什麼要建十法界的眾生呢?十法界的眾生是對於迷來講的。難道毗盧遮那佛還有迷嗎?但是有傳承的教法講了,毗盧遮那佛只有十地,他沒有什麼十住、十信、十迴向,入地就是菩提心,地位就是佛陀的果德、大悲心。圓滿功德,對眾生方便的名言來講,叫做大悲心,其實毗盧遮那佛沒有大悲心的這個意識和概念,我們把它取個名言叫做大悲心,其實名言都是虛妄,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取個大悲心與它相應。
所以你跟天人講大悲心,他理都不理你。跟我們講大悲心我們痛哭流涕的,感謝啊,報恩啊,你對天人講有什麼用?你對天人就講你功德殊勝,因為天人本身就很快樂,哪知道什麼大悲心。大悲心是對我們人來講的,事實上在別的很多世界都沒有大悲心這個名詞。在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要這個名詞呢?方便安立出來的。所以我們這些眾生需要一個名言來安立,所以聽到大悲心這個名詞就感動不已。其實觀音菩薩哪有大悲心之念呢?他的大悲心就是他的功德巍巍,他是無量劫修出來的,成佛以後就沒有什麼眾生之念了,自然得度。佛陀發出光就是大悲心,他沒有什麼十住、十行、十迴向名言可得,這些是眾生因位上次弟,完全是眾生降伏其心的一個體。
為什麼叫十住呢?因為眾生沒有住啊,以佛為住啊。難道佛還有住嗎?什麼是十行,佛陀業盡情空,哪裡還有什麼行呢?行是滅業的關係,滅除我們無量劫以來的業障、塵沙之惑,這叫做行,以佛之行來斷我們的無明,以佛陀的光明斷我們的無明。什麼叫迴向呢?本來一念遍十方,十方就是一念,不需要迴向,本來就是十方,那我們為什麼要迴向呢?是菩薩因地的迴向,果地是自然迴向。所謂迴向是眾生之名,在佛那個地方自然遍十方,還要什麼迴向呢?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光明遍十方,是方便安立之名,你到那個地方都沒有迴向之名。十住、十信、十迴向都是眾生安立的名字。到了華嚴最高的境界,地就是大悲心,功德巍巍,華嚴境界,不可思議的妙德啊,空有不二的體,徹底捨去了對立的思想。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個體遠離相對,在絕對的體裡面,法身跟報身覺性的妙用,這裡面有不可思議之妙境,那個境界就是華嚴境界。那裡沒有什麼度眾生啊這種概念,沒有這個體,在我們娑婆世界就是有,有而無有,無有而有,大智裡面無住,大悲裡面有相,有相而無住,無住而有相,相即無住,無住即相。
我們有相住就是有相住,無住就是無住,我們要取無住舍有相,老是顛顛倒倒搞來搞去的,不知道到底是有相就是無住,在華嚴境界裡面,有莊嚴相就是無住體,所謂有相住是眾生的念,所謂相上無住體是佛之體,佛體有相而無住,不離有相莊嚴而建立無住,不離無住而建立無莊嚴,全部是絕對之境了,沒有相對的體了。只要你在十住、十信、十迴向裡面,你都沒有真正的進入華嚴境界。超越十地,十地都是眾生因地所建立的。我們有十地之名,證明還有我執在。十地之名都沒有了,連等覺、妙覺都沒有了,就是獨立的毗盧遮那佛和他的華嚴菩薩安立在一起,不可思議的妙境,但是也不離當下。
從十信裡面,我們就知道了這個道理。安住十信,建立十住,十信就是十住。十住裡面有一個相續無住體。如果你究竟當下承擔,剩下的修行就是除習氣,我們有無盡的習氣。在你除習氣的這個過程之中,你首先安立一個決定智,訣竅就是你選擇了佛法,選擇了這個信,從這個信上面下手來修行,那你就方便。如果你沒有信之體,你沒有聞到無住體,你所有的修行皆已經虛妄。
什麼叫無漏呢?全部法的顯現,是平等清凈的,無有貪著。第二個,心的顯現,是清凈的,當體空性。自性法門,唯顯無念為宗。其實每一個眾生都是佛。但是每一個人的願力不一樣。阿羅漢也是佛。從解脫上講,無二的。不通達於自性,跟解脫不相應。解脫體你已經得到了,你就永遠不會退失。這種解脫,不是我們肉體快樂的解脫,解脫是你的自性解脫。只要你得到了解脫體,永遠就離開了六道。就像金子一樣,做了一個茶杯,茶杯打破了,金子還在。這個金子就是解脫之體。你得到了,永遠不會退失。但是茶杯破了,一斷分段生死就沒有了。金子永遠是金子。但是如果你金子沒有得到,就像我們沒有聞到這個般若智慧,沒有聞到毗盧遮那佛,信不具足,沒有這個信就是迷,就是沒有得到金子。信就是得到金子,一旦得信,就永不退失,就永遠不會離開三寶,永遠是跟體是相應的,或做國王,或做大臣。此四地菩薩到七地菩薩之間,都是圓成功德,圓滿自性的功德。從一地菩薩到四地菩薩,這些人呢都在修自性的心圓滿。從四地到七地、八地菩薩,是修法上的圓滿。法上的圓滿就是功德的圓滿。
所以呢,阿羅漢也是佛,解脫佛,是心上的解脫佛。那我們呢,是迷之佛,我們屬於是迷惑的佛。六道眾生都是佛。這個佛就是覺,你沒有覺,它也是佛。因為你並沒有離開佛啊。所以每個眾生自性都是佛。但是呢執著於相,但是呢你體是佛。六道眾生,我們男是男之佛,女是女之佛,還有快樂佛。大家看過一個叫快樂佛嗎?兩個手舉著叫快樂佛,快樂佛,很快樂,吉祥如意的意思。這些佛你都沒看過。還有很多的佛我們都沒有看過。我們的意識裡面的佛,就是像釋迦牟尼佛成等正覺樣子,我們就不認為我們人是佛。所以星雲大師告訴眾生:我是佛,我是迷之佛,佛是覺之佛。覺也是佛,迷也是佛,他先是佛,我是後是佛,其實都叫做是佛。你要當下承擔。如果你通達了這個道理,啊,原來我就是佛啊,六道輪迴也是佛啊,阿羅漢也是佛啊。所以小乘教法沒有佛菩薩,阿羅漢就是最高的佛,但是呢,他沒有大悲心的佛,沒有利益眾生的心。解脫無二故,他也叫佛。
所以我們沒有解脫就無解脫佛,所以你要相信,我是一個沒有解脫的佛。我就不喜歡住在像這樣的佛體上,我要住在究竟解脫之佛,我要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不想度眾生只想解脫,你證個阿羅漢就可以了。有人說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再也不回來了,這個世界太苦了。這個心就是阿羅漢的心。這個就叫小乘的人,小乘的人證個阿羅漢就可以了。發大心的人,我發了大心,但是呢又沒有降伏我的五毒,又沒有降伏我的生死,那怎麼辦呢?但是呢你又精進,沒有斷欲,沒有斷色,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他都沒有斷,但是呢他對於華嚴境界也通達,他也相似的斷一些,他會生到哪個地方去呢?比如已經證到了法空,了解了法性,安住不動,發菩提心,但是我煩惱又沒有降伏,你肯定沒有解脫,你還有貪嗔痴,但是我要發無上的菩提心,此人會生到兜率天。你要堅固,你會生到兜率天,住在須彌山頂上。須彌山上很多的這樣的眾生在那個地方,但是呢煩惱,他也知道這個體。其實啊,須彌山,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華嚴一品啊,華嚴裡面的其中的境界,但是呢不是毗盧遮那佛的境界,是華嚴因地上的境界。因地上的境界都是離不開毗盧遮那佛的。因為我們的自性就是毗盧遮那佛,我們現在也離不開啊。但是我們不會到這個世間來了,如果你悟到這個道理,你一定會在那個地方。
在那個地方幹什麼呢?等待著當來下生,等待著彌勒菩薩出世,然後我們跟著彌勒菩薩一起來到時間來度眾生。還有一種眾生,不發大心,但也悟到這個自性,並且證到了無漏,大阿羅漢,自解脫就可以了,我不想度眾生,不發心,他不會生到須彌山,生到識空裡面去了,住在非想非非想天。佛陀說,這是阿羅漢、眾生的一個大難。釋迦牟尼佛呵斥小乘,為自了解脫的人,這個人只顧自己了,不能夠利益眾生。那個地方怎麼出來呢?只有佛勸請、菩薩勸請,菩薩再來也沒有用,等待他的因緣成熟,才能會從這個地方出來,親近與佛。那個地方確實是很自在。但是你要證到啊,你不證到沒有用啊。你要證到無漏才行。你證到非想非非想,要破識空、法空,你才到那個地方去。但是你悟到這個華嚴境界,你又沒有證到心空,又沒有證到法空,心空、法空不具足,無為沒具足,你沒進入無生法忍,住不到那個地方去,那你就會住到哪裡呢?就會住到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裡面去。無色界天就是識的境界,欲界天就是慾望的境界,到那個地方幹什麼呢?做天王啊,或者做王子啊,或者做臣子。有的到此世界,你看毛澤東,像這些國王,為什麼能生到此世界呢,不做天王呢,到人間做人王呢?都是因為過去聞到以後,余習未除,還來到人間,還是這個樣子,但是呢他有分段生死。要是讀華嚴經悟道的,他不會退,他下輩子還會來做國王,那是看他個人的因緣。或者到天上去做王,在人道做的善事多,可以到天上去做王,受業支配,但是他也不會退。所以很多大人物,像周恩來、毛澤東這些人,這些王者,你沒有資格說他,這些人都是具備樂大乘的教法。這些人都是從華嚴裡面出來的。是大菩薩而來。
我們要感受到,這個世界菩薩所護,只有到八地菩薩,才能當家作主,才能夠自己去供養十方諸佛,才能到他方世界隨意自在,八地菩薩的時候你就已經功德已經圓滿了。才進入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出菩提心,你就不能老是守著那個菩提心不放,要出菩提心。從地位上來講,明菩提心,從四地上都叫明菩提心。四地下伏菩提心,伏住你的菩提心,你雖然沒有發出菩提心,但是你這樣的觀察,把它顯現出來了,伏住了,所以你把你的心安住在菩提心的體上面,這叫伏。十信就是發菩提心。把你的菩提心一直地安住在那個地方。雖然你發菩提心你不知道,到了八地菩薩才能明菩提心。八地以上的菩薩叫出菩提心,真正出菩提心完全是無住利他無住我見的修行十力、十願、十智,力、願、智現前,這個叫出菩提心。事實上我們念阿彌佗佛,自然暗合妙道,不可思議的境界。
十行,其實就是六度,就是破除我們的細惑煩惱,破除我們的三毒,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斷除我們對這個社會上的名、利、色、財、睡,降伏這些東西,降伏我們一切煩惱,種種知見,所知障、煩惱障。知障就是我們的知見煩惱,煩惱障就是我們的貪嗔痴的煩惱。這兩種,煩惱障和所知障,都是在十行裡面破。十行,佛之行。十住、十信、十行,它是一體的。如果你安住的體上面,自然而然的圓滿。因為講相的時候,是方便,如果你有大力勇猛精進,一念就超越了。你一念安住在體上面,當下承擔,無事不辦。這個時候,你十住現前,一切皆空,就是毗盧遮那佛。十住現前,一念遍十方故,迴向現前,住位現前。如果你把金剛經真正搞懂了。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立即現前。它是不二的,不可能金剛經和華嚴經有任何的衝突,就是華嚴經有方便,因為十住裡面有十住法,十行裡面有十行法,十迴向有十迴向法,這裡面有一些次第的方便,它講相,不講空性。而金剛經直接承擔於自性的本性,空性,這是為最上乘者、大乘者說。所以我們要敢於承擔,這個當下一念不可思議。如果我們這裡面有六祖再來,那麼就不需要看華嚴經,看金剛經可以了,立即進入到華嚴上品,可以見到毗盧遮那佛。金剛經也可以到那個地方去,是不二的。
所以我一念心就十法界,十法界就是這一念心。這一念是從體裡面出來,從我們法性裡面出來,是故我這一念跟體相應。我這一念與十法界是相應的。所以這一念至十方。但是我們三毒在我們心中非常深刻的時候呢,你不會把它遍十方,你會佔為己有。因為我執很重,你會跟迴向心產生一個幻境,這種虛幻之境建立了我們分別的相。其實我們是一相,大家為什麼分一二三四呢。都是我們自己的妄執所建立的。妄執又從哪裡出來呢?都是深深的毒,往往不容易放棄這個我執。如果你貪嗔痴非常淡泊,你對這個執著是非常淡泊的。你會自然而然的回歸到這個體。所以我們要發心不斷地把你這個功德迴向十方世界去,跟十法界相應,我所做的善法與十法界相應故,是故此善對地獄惡鬼畜生來講,就是度,對於十方諸佛來講,叫做供。上供下度,對於惡來講,我們就是度它,以我所做善法度地獄惡鬼畜生,眾生不度盡誓不成佛。佛菩薩哪一天不是在度眾生?發這個願,這個願是叫做無願。為什麼呢?你所發的這個願,事實上這個願本來就是跟無願相應的。本來就毗盧遮那佛無念體跟十方世界法界相相應的,你說我度一切眾生,眾生不度盡我誓不成佛,你說是你的願嗎?是毗盧遮那佛無願無住體,你在做善之時,跟佛功德相應,跟毗盧遮那佛相應,跟十法界所有菩薩心相應。所以發此願就是無願,無願就是此願。
所以,上成等正覺無有障礙,下度化眾生也沒有障礙。說不成佛也可以,說成佛也可以。說成佛,本來就是毗盧遮那佛。說不成佛,他一直在度眾生,眾生不盡誓不成等覺。所以我們度眾生,這一念善法度眾生,是永遠無盡的。所以,上成佛,因位這一念與佛心相應故,已經成等正覺。所以,成佛跟度眾生永遠不會衝突。在地藏菩薩那裡說眾生不度盡誓不成佛,在釋迦牟尼佛說我先成佛再度眾生。中間有沒有障礙呢?在法性上面,一點障礙都沒有。但從名言上講,互相有衝突。為什麼我們看佛經、互相有衝突呢?那個地方要我成佛,這個地方說眾生不度盡誓不成佛,是不是有障礙呢?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其實沒有障礙。見到地藏菩薩我說我不成佛我要度盡眾生,其實啊,根本就沒有我,無住即佛在度眾生。所以這裡面隨意發願隨意自在。無願之願,所以發願就是無願,你把功德迴向於十方,就是無願體。在發的時候正好與十方相應。
原來我發的這個願就是無願。但你不發這個願,你就更麻煩。因位發願是去除我執啊,它是一個遮止的關係啊,遮於貪嗔痴啊,讓我們進入無住體啊。如果你不發,你貪嗔痴那麼重,你不發反而把毗盧遮那佛給遮了。所以一定要發,在發的時候恰恰跟毗盧遮那佛相應。為什麼呢?這一發並不礙啊。你這一發願,你了知是無願之體的話,你發願又有什麼障礙呢?所以要明了。明了做一切事情都沒有障礙。如果不明了就是迷,就執著了。明了以後怎麼發願沒有障礙。所以你在外面說,這邊要發菩提心,那邊要成等正覺,所以菩薩所做的行為不是眾生所能想像,所以我們在衡量菩薩的心,就錯誤了。非常自在的一個體裡面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但是眾生互相衝突,往往以世間的道德,世間的思維,來想佛菩薩是怎麼做的。在法性裡面是沒有障礙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對華嚴境界,對於這個真實體,不斷思維,以後你怎麼發願沒有障礙,但一定要明了你發的願是無願之體。願而無願,度眾生沒有度,六祖講三十六對里,說有即無,說無即有,你說有,我就說無,你說無,我就說有,永遠跟他反著來的,眾生必須要逆,逼到他當下一念不生,頓了無生,南摩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金剛經》系列開示 72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八集之三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十五) —— 「何名此經」與...
※夢參長老講解金剛經(二)
※勸誦《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