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游該選自由行還是跟團走·每日商報

既想玩好 又想購物 還怕挨宰
出境游該選自由行還是跟團走
業內人士建議:語言不通者,還是跟團較合適
2014-03-05

商報訊 (記者詹軍) 日前,家住朝暉小區的吳大伯向本報反映,三四月份是旅遊的淡季,出遊價格便宜,十分划算,想與家人一道去泰國玩幾天。可是,當他到旅行社報名時,旅行社業務員卻報了兩種行程安排,一種是有購物的旅遊團,一種是全程無購物的純玩團,兩者相差近2000元。吳大伯不解地問:《旅遊法》不是禁止購物嗎?這家旅行社怎麼還敢明目張胆地違法呢?

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

那還不如跟導遊走

讀者任先生曾向記者講述了一件事,去年12月,他參加了某旅行社組織的韓國游,由於報的是純玩團,一路上都沒有購物。在行程最後一天,有半天的空閑時間。導遊問大家,是去機場候機還是去買點土特產帶回國,結果有90%的遊客都說去買點當地的特產回家饋贈親朋好友。「出趟國門不容易,不僅人生地疏,語言溝通也十分困難。不懂外語,如何跟別人討價還價嘛?十有八九要被人宰。與其被陌生人宰,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讓導遊得點實惠。我們是心甘情願的,像這種情況應該不能認定為『誘導購物』吧?」任先生問。

無獨有偶,相比而言,丁先生顯然更「吃虧」。今年1月下旬,他和老伴與親家一共花了3萬多元,報名參加了巴厘島的自由行。他們一行4人在島上玩膩了,想去買些當地的土特產,結果發現,由於地形不熟,語言不通,寸步難行。最後還是跟著當地的地接導遊去了幾個購物店。「我們終於買到了當地的特產,總算把空餘時間打發過去了。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還不如當初就報購物團,還能省差不多一半的錢呢!」丁先生後悔地說。

旅行社:

推購物團是為了滿足遊客需求

「有需求才有市場。我們旅行社也有包含購物的線路,除去價格因素,遊客有需求也是購物團受青睞的原因之一。也有不少遊客在行程中主動要求購物,比如去韓國買化妝品;去泰國買乳膠床墊、蛇葯;去台灣買貓眼石、珊瑚,這類遊客出遊前做過功課,對旅遊目的地的特色產品有所了解,目的性很強。所以,遇到這種遊客我們會要求他簽訂一份同意購物知情協議書,並約定購物店數量、購物時間等,這樣做就不會違反《旅遊法》了。」一家旅行社許總說,其實,《旅遊法》自實施以來,購物團就一直存在,只要遊客認可了,同意購物,就要簽訂相關協議,這樣操作對雙方都有好處,因此,從來沒有被遊客投訴過。

「我可以用報購物團省下的一兩千元,買回一大堆土特產,或者在當地吃特色美食,何樂而不為呢?」一位遊客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過,追求純玩品質游的遊客卻持不同態度——外出旅遊,就是要看美景,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把時間耗在購物店裡實在太浪費了。

據記者了解,面對錯綜複雜、價格多變的旅遊市場,許多想出去玩的市民常常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選擇,於是,一些旅行社趁機打起「擦邊球」,向遊客推薦超低價的「零團費」線路,把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購物店裡,逛景點卻只能是見縫插針。

業內人士:

如果語言不通 還是不要自由行

隨著《旅遊法》的實施,出遊價格回歸理性,再加上旅遊購物灰色鏈目前已經成為人所共知的秘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更注重品質游,於是,自由行遊客逐漸增多。

「我們不懂外語,就會說普通話、杭州話,前段時間我跟老伴自由行去了一趟歐洲,結果語言根本不通,到了那裡就像一隻無頭蒼蠅,不知道去哪裡玩,也看不懂酒店的菜名,在路上遇到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的就像遇到了『救星』,結果上前一問,他們也不是中國人,估計是日本、韓國人。」王大伯說起那次自由行,不禁有些遺憾。

「從王大伯的親身經歷來看,不懂外語,在國外的確寸步難行。因此,像王大伯一樣的情況,我建議還是不要自由行為好,因為身在異地,人生地不熟,語言溝通上肯定有困難。所以我提醒大家,旅遊本該是件高興、美好的事,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旅遊方式,不能只盯著價格或者有無購物行程安排。但是,跟團購物也要貨比三家,仔細甄別商品的優劣,不要買到假冒偽劣商品。」一位業內人士提醒道。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是比「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更高層次的自由?或者這只是一句討巧的話?
論自由(一)
腳上的鐐銬解放了,心靈如何回歸自由?
言論自由與胡言亂語

TAG:自由行 | 自由 | 出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