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念之差,導致明朝的滅亡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弔死,明王朝覆滅。但大多數國土仍然在明朝政府的控制之下。尤其是淮河以南,幾乎全部在明朝軍隊的管轄之下。
朱常洵
由於崇禎皇帝沒有聽從大臣建議南遷南京,也沒有太子、皇子逃出北京城。所以得到北京覆亡的消息後,南京留都的官員們個個惶惶不可終日,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當時留都南京的最高官員包括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南京守備太監和提督南京軍務勛臣。
其中兵部尚書史可法是諸臣之首。新君人選最合適的繼承人當然是崇禎的兒子,但是皇太子兄弟被外戚以及吳三桂出賣,都被清軍控制。而失去封地的藩王們從北方逃到南京附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小福王朱由菘和潞王朱常淓。
朱由菘
當時尚在人世的藩王中,與崇禎皇帝親緣最近的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子孫。包括小福王朱由菘、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潤,潞王朱常淓是明神宗的侄子。按照封建倫序的繼承觀念,當然是福王、桂王、惠王三個親藩最優先。其中朱由菘是萬曆皇帝的寵兒朱常洵的兒子,又是崇禎帝的堂兄弟,是最合適的繼承人。桂王和惠王是崇禎帝的叔父,不適合繼位。而且桂王和惠王當時距離南京較遠。
江北的明朝官員紛紛建議史可法擁立福王繼位,但是江南地區東林黨實力強大,加上福王是萬曆皇帝鄭貴妃的兒子,與東林黨有矛盾。東林黨分子怕福王繼位會與東林黨為敵,就堅決抵制福王。
史可法本人在這件事上猶豫不決,當時錢謙益、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等人紛紛來勸說史可法迎立潞王朱常淓。
史可法作為東林黨人左光斗的得意門生,內心也是對福王心存顧忌。但是立潞王為帝更是難以服眾。畢竟神宗皇帝的子孫在世的還有不少。
馬士英
於是史可法與總督馬士英密商新君人選,決定捨棄福王與潞王,去迎立南方的桂王,這樣親緣關係與福王相等,而又抵制了福王。在宣布這個決定之後,各方對這個方案比較滿意。於是開始準備迎接桂王,但是變故突然發生了。
在南京附近的小福王無處安身,且聽聞東林黨人對自己的抵制,於是逃往鳳陽太監盧九德營中,以求安身。盧九德急忙向敗往南方的幾個統兵將領求救,希望能與他們共同擁立小福王,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同謀擁戴。作為鳳陽總督的馬士英眼看自己手下的將領迅速倒向小福王,於是改變主意,向福王表示效忠。
黃得功
馬士英以鳳陽總督和三鎮總兵的名義正式致書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宣布江北政府決定擁立福王朱由崧。當韓贊周向南京各部官員宣布了這個決定,由於東林黨人無兵無將,桂王又遠在南方,只得表示接受。
而新的南明朝廷中,按照當時狀況,史可法是權利最大的人,具有掌控全局的力量。但是由於在擁立福王的過程中優柔寡斷,站到了新皇帝的對立面。為了奪取權力,馬士英等人必須找一個對手。於是競相向弘光帝進言,表示史可法是反對新皇帝的。這樣史可法威望一落千丈,北方的四鎮總兵因為擁立新君,地位迅速上升。南京的新朝廷,因為他對新皇帝的態度,而地位尷尬,南京的朝廷核心他已經待不下去了。
唐王朱聿鍵
作為最有決定權的大臣,南明半壁江山的主宰者,史可法如果能迅速做出決定,將小福王搶到手中,或者迅速控制起來,宣布桂王繼位,並在桂王未到時暫時監國攝政。那麼整個明朝的殘餘力量尚不至於四分五裂。以他的權力威望,從左良玉到高傑等人,還是要服從。但他最終將自己從朝廷核心驅逐出去,最後在揚州殉國。在被圍時都沒有將領前來救援
他在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態度游移,沒有斷然決定擁立福王,致使朱由崧求助於鎮將,從此大權旁落,應當負主要責任。而後來唐王、魯王、永明王南明小朝廷的悲劇,也從南京覆滅開始。史可法雖然在揚州殉國,但可悲可憫亦可惜。
推薦閱讀: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清軍繳獲明朝武器比200年後的英國武器先進鴉片戰爭為何沒用?
※《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的寫作風格有什麼區別?
※中國歷史上的「叛亂」和「起兵」「起義」的區別在哪裡?為何「靖難之變」被稱為「起兵」而不是「叛亂」?
※為何崇禎不讓太子和二王南下南京?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