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運河】之六:從秦始皇到漢高祖,那些吞食天地的吃貨們

公元前221年,紛紛騷擾數百年的中國終於統一在秦始皇的旗下。長期窩在西北的黃土高原上的秦人雖然吃的花樣不太多,但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群質樸的吃貨。

秦人不像關東六國人那樣講究飯食的花樣,追求宴席上的繁文縟節,而是追求簡單快捷,便於保存攜帶,以便和行軍打仗結合起來,成為軍用快餐。

秦國軍隊橫掃天下的秘密武器,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強弩之外,還有秦人製作的——

鍋……鍋盔?!

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鍋盔比如今市面上常見的鍋盔大得多,一個都有五六斤重,直徑大約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形似樹墩,因此又叫墩餅。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系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褳一般。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防彈背心的作用。敵軍射過來的箭,扎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還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

在陝西一些地方,今天仍然能找到這種巨型鍋盔……看這架勢,防個箭矢什麼的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陝西鍋盔

後來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面盔甲。「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鍋盔除了能當防彈衣用,更是行軍打仗的優質口糧。鍋盔的保質期比較長,適合長時間存放和攜帶,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放上10天半個月也不會起霉變質,適合長距離作戰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軍隊所使用的壓縮乾糧媲美。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滅楚,與楚軍在淮北對峙。秦軍六十萬大軍勞師遠征,後勤輜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是秦國能扛得住,楚國在自己地盤上駐軍,後勤倒是先扛不住了,除了商鞅變法之後導致秦國生產能力和動員能力大增之外,便於攜帶又耐飢的鍋盔,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韓國出現了臘汁肉的製作工藝。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後,臘汁肉製作工藝傳進咸陽,與咸陽本地的麵餅結合起來,形成了一道既能充饑又便攜快捷,關鍵還十分美味的主食——肉夾饃。可以想見,秦軍中士兵主要以鍋盔充饑,將領們就可以吃上肉夾饃了。王翦李信這些秦國名將,也許就是吃著肉夾饃指揮作戰,統一了六國。

肉夾饃

秦軍風捲殘雲,與秦人飲食的方便快捷便於保存不無關係

秦人都是吃貨,秦始皇當然也是。陝西著名小吃——涼皮,據說就跟秦始皇有關。《長安縣誌》描述涼皮的起源有這段文字: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一帶稻子乾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裡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長出了稻穗。可收割後,碾出的大米又小又乾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

大家正在發愁的時候,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麵皮,大家吃後,個個稱奇。於是,李十二帶著麵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麵皮,望萬歲御品。」秦始皇吃了麵皮,其味甚美,頗感稀奇。這才赦了眾人之罪,並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麵皮供他食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經常去楚國故地巡遊,以便及時發現並撲滅造反的苗頭。

既然是旅遊,當然就要品嘗當地美食,秦始皇聽說南方的魚餚鮮美,傳命楚國名廚給他做一道魚菜。廚師被逼給滅國讎人做飯,心中忿恨,不由得手下用刀的力道大了些,以至整個鮮魚一截為二。廚師無奈,只好一不做二不休,用刀背狠狠拍擊魚身,連骨頭、魚刺盡數脫離出魚肉。就這樣,經反覆加工,廚師製成一顆顆的魚肉丸子,又投進豹胎湯里煮透。潔白晶瑩、鮮嫩味美的魚丸入碗,奉獻於始皇面前。秦始皇吃了非常高興,重重賞賜了廚師。據說,這就是魚丸的由來。

秦始皇關於吃的話題,當然更主要集中在長生不老葯上。在中國古代,葯食同源,大吃貨民族始祖之一的神農氏,本身也是中醫始祖。先秦的道家人物無不是注重飲食,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廚聖伊尹同時也是高明的醫生,是湯藥的發明者。《資治通鑒》稱他「憫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裡之宜。」齊國的神醫扁鵲則說,人生存的根本在於飲食,不知飲食適度得人,不容易保持身體健康。飲食可以健康肌體,可以悅神爽志,也可以用於治療疾病。一個好的醫生,首先弄清疾病的原因,以食療之,如果食療不愈再以葯治之。

以飲食養生,本來是中華文化中的精華。然而,後來有一些方士逐漸將其玄學化神棍化,極度誇張其功能,號稱某些靈丹妙藥可以長生不老,把「還想再活五百年」的秦始皇成功引誘上套。不死葯沒求成,秦始皇倒是先掛了。

秦始皇求仙塑像

「竹帛煙銷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劉項是不是不讀書我們不能肯定,但是劉項都是吃貨是肯定的。

前文提到,西周皇家菜代表了西部經濟帶,山東的魯菜代表了東部經濟帶的成就。魯菜對皇家菜的反超,是禮崩樂壞最明顯的徵兆。從此地方不服中央,進入春秋戰國的亂世。邗溝的開鑿,則將東部經濟帶初步連接在一起,奠定了東部進一步崛起的基礎。代表西部勢力的秦國同樣大力興修水利,大力發展經濟。東部經濟實力雖強,卻難以凝聚成一股繩,最終被中央集權的秦國各個擊破。

秦統一六國,是西部經濟帶支配了東部經濟帶。秦末大起義,則是東部經濟帶,尤其是淮泗一帶反叛力量的反撲。而楚漢爭霸,則又重演了一遍東西兩大經濟帶的互博。東部雖然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但在軍事上劣勢太大,西部成為最終勝利者。

淮泗一帶飲食文化濃厚,遍地吃貨,因此淮泗群英建立的大漢王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大吃貨帝國。

名廚易牙的手藝是在彭城學的,而劉邦的老家沛縣就在彭城附近。劉邦在起兵之前,常常喜歡縣裡面去王大娘酒館和武大媽酒館喝酒吃飯,劉邦經常賒賬,而且喝醉了就直接在店裡一躺,呼呼大睡。王大娘和武大媽每次也都是笑臉相迎,年終之時,默默含著眼淚將記錄劉邦賒賬的竹片燒掉。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劉邦充分發揚了經濟學頭腦,他也算是當地名人,通過給酒館造人氣,做宣傳,刷流量,造成酒館客源興隆的狀況,從而給酒館帶來了大量真實的消費客流,老闆娘自然是願意給他免單了。

沒錯,漢高祖劉邦就是刷單界的始祖……難怪刷單這種事情在中國泛濫成災,這算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么?

另一方面,酒館又成為劉邦的免費社交平台,負責基層聯防工作的劉邦經常呼朋喚友,湊局吃飯,以劉邦這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為中心,聚攏了一大堆狐朋狗友。其中包括他的頂頭上司曹參,職位是沛縣獄掾,即監獄的典獄長。還有曹參的上司、擔任主吏掾的蕭何,相當於縣裡主管人事的組織部長。此外還有縣領導的專職司機夏侯嬰、吹鼓手周勃、屠夫樊噲等等。

刷單交易+社交,怎麼聽起來這麼熟悉……劉邦要是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他一個人就把阿里和騰訊都開了,沒二馬什麼事了……

劉邦聚攏的這幫人,這就是史上最牛的「中國合伙人」,也是後來大漢帝國的基本班底。當然,這幫人的記錄後來被姓毛姓朱姓周的另一幫人超越了。不過,飯局奠定偌大一個超級帝國,這個記錄至今無人超越。

劉邦、項羽、韓信、張良、范增等這些天下英豪都聚集到淮泗一帶,甚至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也是在這一帶。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秦帝國的官方力量在此處比較薄弱;其二、淮泗一帶因運河溝通南北,交通便利,經濟發達,成為吸引人們匯聚的磁石,就像如今人們都往大城市跑一樣。項羽定都彭城,歷來被人評論為不智,但天下就兩大經濟帶,關中一帶的百姓被他得罪完了,顯然不能去,只能留在彭城一帶,這裡至少還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而且,項羽是貴族出身,又吃慣了淮揚風味,很難適應去黃土高原天天吃大餅……其實,劉邦得了天下之後也是反覆猶豫,他的那幫吃貨老部下也都不想遠離淮泗,也是爭論了老半天,最終由謀聖張良一錘定音,放棄美食愛江山,定都長安。

張良這個人迷上了修仙,成天辟穀練氣,對吃吃喝喝這種口腹之慾已經沒啥興趣了,所以不太考慮定都哪裡吃點啥,完全是從地緣政治的需求出發考慮問題。後來張良修仙太過入迷,都不怎麼吃飯了,呂后就勸他: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不就吃喝這點追求嗎,何必這樣為難自己?張良聽從了建議,關中地區盛產枸杞,張良於是發明了枸杞銀耳羹,每天早晚喝一碗,快活似神仙。

劉邦起家重要的一步,是和單縣大戶呂氏家族聯姻,而起因則是呂家搬到沛縣大宴親友和各方面人物,劉邦不在受邀請之列,編了一套瞎話去蹭吃蹭喝。

呂雉老家單縣,現在屬於山東菏澤市管轄,在當時位於夫差開鑿的運河菏水附近,與陶朱公發家致富的商貿中心定陶相鄰,也是一個交通發達的富庶之地。呂氏家族就是田氏代齊之後,被流放的原齊國王室後代,也就是姜子牙的後世子孫,呂雉家跟呂不韋是同族。呂氏失去齊國之後,又操起了祖先的經商事業,而且一直對重獲政權念念不忘,於是進行了超級風險投資,一筆投給了秦始皇他爹,另一筆投給了劉邦……

單縣的名字源自舜的老師單卷,他的部落就生活在單縣一帶,他們過著半耕半漁半牧的生活。當時飼養的家畜主要是青山羊,而羊的吃法,由燒烤逐漸演變為吃肉喝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單縣羊肉湯……

據說,劉邦經常去樊噲的狗肉攤蹭狗肉吃,樊噲是一個狗肉販,當然也是一個著名吃貨,他的名言「人為刀殂我為魚肉」,就是一個吃貨的經驗總結。

劉邦老來蹭狗肉吃,樊噲煩得不行又不好意思翻臉,就躲到湖東夏鎮去賣。劉邦聞訊趕去,遇河受阻,突然河面游來一老黿,馱劉邦過河,找到樊噲,劉邦抓起狗肉就吃。黿這種巨型王八在【舌尖上的運河】之四:得吃貨者,得天下!>中出現過,一碗王八湯搞得鄭國天翻地覆。

樊噲又被劉邦白吃一頓,把氣撒到那隻老黿身上,把老黿抓來宰了和狗肉一同煮賣,不料肉味格外鮮美。樊噲後來封為舞陽侯,傳了幾代後被廢掉,但是黿汁狗肉的手藝一直保持下來,並傳給後世子孫。此後這項手藝代代相傳,即便在日寇侵佔沛城時,76代孫樊懷玉在逃難時,除了一罐黿汁狗肉湯外,幾乎什麼也沒帶。直到今天,沛縣樊噲狗肉公司仍然是樊氏後人在經營,體現了一個吃貨家族的本質。

沛縣黿汁狗肉

生活在淮安的韓信,就比劉邦樊噲他們混得慘多了,身為韓國王室後裔,卻家徒四壁,經常去別人家蹭飯。

有一陣他去一個亭長家裡蹭飯,接連數月。時間一長,亭長的妻子就不樂意了:薅羊毛是吧?也不能因為我家那口子好說話,逮著我家玩命薅啊!她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也真是巧,劉邦身上也有類似的經歷,他經常去大哥家蹭飯,不光自己去,還帶著一幫兄弟們組團去,結果被大嫂嫌棄。當劉邦又一次帶著一幫兄弟走進嫂子家門時,他嫂子便再也忍不住,一把拿起鍋鏟當著劉邦的面狠狠地敲著鍋,邊敲還邊嚷:「光了!光了!都吃光了!」,嫂子這一頓折騰,弄得劉邦很是下不來台,在朋友面前也是丟了面子,從此再也不去蹭飯了。劉邦建漢統一後,分封同姓諸侯王,唯獨不封嫂之子劉信。經老爹勸說,才懷著情緒封劉信為「羹頡侯」。顏師古註:「頡,音戛,言其母戛羹釜也。」

君臣二人在蹭飯這點上,倒是物以類聚。

韓信蹭不上飯,就自己釣魚吃,有時候運氣不好釣不到,就餓著。有個洗滌絲綿的老大娘可憐他,給他分點飯吃。在長期飢餓的環境下,韓信練就了一身覓食技能。所以當他投奔劉邦,劉邦給他一個治粟都尉(又稱搜粟都尉)。

淮安·韓候釣魚台

後人大都認為劉邦不能識人,不知重用韓信。但是,就按韓信那毫無亮點的簡歷,這已經算是對老鄉非常照顧了好吧?

掌管後勤錢糧,又不用冒險,這可是一個肥差啊!

韓信也確實擅長干這個差事。韓信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濕的環境下腐敗變質,這就是成語「推陳出新」的來歷。(清)韶公《燕京舊俗志·歲時篇·添倉》:「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勛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龍袍,頗具一種雍榮華貴之象。」在我國北方民間,人們在填倉節晚間要祭祀倉神,口中還要高呼相應的吉利發財語言,如:「韓王爺,填倉來,糧食元寶填到咱家來!」等等。

韓信雖然被後人奉為倉神,他的志向顯然不是通過管後勤發財,而是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在他官拜大將軍之後,他的覓食特長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傳他是踅面[xué miàn]的發明人。

公元前204年,魏王豹反漢,韓信奉命出兵平叛,準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韓信遇到了一個難題:假如埋鍋造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是兵家大忌。為解決士兵吃飯問題,韓信命令炊事班以當地盛產的蕎麥為原料做成薄薄的大餅,切成條狀晾乾後發給士兵,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為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速食麵」。韓信連戰連捷,尤其擅長於長途奔襲,其中也有踅面的一份功勞。

史書上倒是沒直接寫項羽的吃貨事迹,但是他作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不愛好吃是不可能的——吃得不好哪來那麼大的力氣!他組了一個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飯局——鴻門宴,宴會上項羽賜給樊噲一壺酒和一塊豬蹄膀,並對樊噲十分欣賞,顯然對於樊噲的吃貨氣質十分讚賞,認為跟自己比較像。

項羽手下的頭號謀士——范增,歷來都是一副老謀深算的形象,但實際上也是一個隱藏很深的吃貨。

范增的結局是發背疽而死。背疽其實就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吃太多了,導致內火太旺,引起的一種皮膚和皮組織下化膿性炎症,可能還會誘發敗血症。

你說你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家,還以為自己是小年輕呢?吃那麼油膩幹什麼?內火太旺,再趕上心情煩悶,結果病發身亡。

唐朝著名山水派詩人孟浩然,就是跟范增一個死法。他的平生愛好就是各地旅遊,找當地朋友搓一頓,然後發發朋友圈,哦不,是寫寫詩。不過對於唐朝人來說,他們寫詩跟咱們發朋友圈其實意思是差不多的。寫完詩之後,朋友們一堆點贊,搞成十萬+,然後就火了。

比如李白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背景就是孟浩然湖北菜吃膩了,打算去揚州吃幾天淮揚菜,李白和孟浩然倆人在黃鶴樓又搓了一頓之後,依依惜別。李白從四川出來闖世界,處處碰壁,在湖北安陸住下來,每天跟人約酒聊天,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在無數的飯局中,他認識了年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倆人性情相投,結為知己。當時孟浩然已經詩名滿天下,而李白還是默默無聞,就是這首詩,讓李白一下子變成了「新晉網紅」。

可見,唐朝就已經十分流行蹭IP了……不蹭一下IP,李白都很難紅啊!

不過現在的情況則是,揚州和黃鶴樓爭相蹭李白的IP……

就是因為到處胡吃海喝又不注意忌口,孟浩然也跟范增一樣得了背瘡。孟浩然比范增運氣好一點,發病後遇到名醫診治,病將痊癒,但郎中囑咐了不可吃魚鮮,要忌口。

一天,孟浩然的好友,也是另一個大V王昌齡拜訪。孟浩然設宴款待,觥籌交錯,賓客相談甚歡。宴席上有一道菜襄陽名菜——漢江中的查頭鯿, 味極肥美。孟浩然一高興就把醫囑忘到腦後,吃了不少。

結果,王昌齡還沒離開襄陽,孟浩然就發病仆街了,享年五十五歲。

紅燒鯿魚

酒精考驗的人民藝術家孟浩然同志,就因為一條魚,懷著對美食和美景的無限熱愛,永遠離開了唐朝人民……

孟浩然

此外,還有三國時期的劉表、曹休,宋朝的宗澤、明朝的徐達,都是發背疽而死,他們都是用吃貨特有的死法,了結了不平凡的一生。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這些人生前都曾經長期生活在長江中下游至江淮一帶,說白了,都是因為高蛋白高脂肪的東東吃得太多引發了病症,是一種吃貨專享病症。說不定這幫人也伴隨著糖尿病,只不過這種慢性病古代很難診斷出來而已。而且,糖尿病本身也會引發壞疽病。

美食雖好,不可貪多啊!

其實這個病在古代也不是百分之百致死的,只要注意飲食,忌飲酒和食海鮮之類的葷腥、辛辣的刺激發物,然後不要輕易動怒,避免情緒波動過大,完全可以康復。

《水滸傳》中的宋江,也差點因為背疽而死。跟劉邦一樣,「呼保義」宋江行走江湖,縱橫黑白兩道,就是靠吃吃喝喝籠絡各路豪傑。比如他剛認識武松,就拉著他參加飯局,藉此拉近關係。

結果長期酒肉吃太多,身體出問題了。書中描寫十分生動,「身體酸疼,頭如斧劈,身假籠蒸,一卧不起」「背上好生熱疼」,掀開他衣服,一看背部,「只見一笑鏊子一般紅腫起來」。

作者施耐庵肯定耳聞目睹過這種病,甚至可能自己得過,因為他長期生活的運河一帶,正是高蛋白飲食過度的地區,《水滸傳》中多處繪聲繪色的關於美味佳肴的描寫,沒有親身經歷,肯定是寫不出來的……

推薦閱讀:

鍋仔牛肉燉蘿蔔怎樣做?
紐約時髦健康婊都去哪裡吃?
用電飯鍋怎麼做出好吃的雞肉啊?
【吃在武漢】細數武漢五大吃貨聖地

TAG:吃貨 | 秦始皇 | 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