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崇禎皇帝最後的路
明思宗崇禎皇帝自縊處 此刻,陽光溫暖,草木葳蕤,遊人如織,市聲如常。漂亮的女導遊在拿崇禎的死開玩笑,警告遊客不可以攀到景山山頂,「否則,倒霉到頂就不好了。」有誰還能真切地想到,三百多年前,崇禎皇帝就是沿著這條路走向死亡的,他倉皇的腳步,可曾驚起了古松枝頭夜棲的大群烏鴉? 崇禎素來刻薄寡恩 公元1644年,夏曆三月十九,李自成農民軍四十萬人兵臨北京城下。偌大的都城,全然無法組織起成建制的抵抗,因為官軍的意志早已瓦解。入夜,衝天的火光與隱隱的喊殺聲越來越迫近紫禁城,崇禎皇帝一定徹夜無眠,五更時分,即命執事太監敲響朝鐘,召集文臣武將前來商議守城事宜。 但是,漫長的等待過後,空寂的宮門前,連一個人影都沒有出現。就是說,在帝國遭遇最嚴重危機的時刻,最高首腦與中樞機構完全脫節,徹底癱瘓。這一點,是李自成都無法預料的,否則,他向紫禁城推進的速度一定會更加迅猛。 而在那一刻,崇禎的絕望完全可以想見,他提著刀,大步走向後宮。 此前不久,局面還沒有壞到這種地步。農民軍攻下洛陽後,有人提議,遷都南京,避敵鋒芒,以圖後舉。這是現實而合理的選擇,帝國的廣闊空間,足以為王朝提供迴旋的餘地。但是在朝堂之上,需要做出最終決策的時候,崇禎的表現一如既往,他自己不肯拍板,只逼大臣們表態。可是,大臣們分明知道,崇禎刻薄寡恩,誰說話,責任就落到了誰的頭上,將來萬一決策失誤,崇禎一定會翻臉不認人,兇殘地秋後算賬。於是,大臣們寧可把自己憋得昏倒在地,也不願說出那一個「可」字。 要過上三百年,這些細節才會被後人淡忘,崇禎的死,才會顯現出意義,說他是「英主」,才不會招致強烈的反對。與明朝前幾任皇帝相比,崇禎勤於政事,這是事實。只可惜,自明中期以後,連續出現數位荒唐皇帝,王朝的家底已經被掏空了。比如,武宗朱厚照窮兵黷武,最喜歡封自己為大將軍,然後四齣招搖。熹宗朱由校則不顧內憂外患,整天與斧子刨子為伍,沉迷於木匠活中不能自拔。最狠的是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在深宮中一躲二十年,從來不上朝見大臣,有地方長官出缺,需要補任,辦事大臣只好把報告書拴在石頭上,從紫禁城牆頭扔進去。 因此,萬種矛盾累積到崇禎手上,他再能幹,又怎能阻止大廈將傾?想讓他不急躁多疑,不剛愎自用,也是萬分困難的事情。 他殺掉了自己的女兒 崇禎在後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周皇后及數位嬪妃上吊自殺,第二件事,則是砍死了十五歲的女兒長公主。掩面揮刀之際,他對女兒說了這樣一句著名的話:「你為什麼要生在帝王家?」不是崇禎有多麼心狠手辣,只是一想到皇后和公主落到如狠似虎的農民軍手裡會有什麼樣凄慘的遭遇,他的心就碎了。 在等待神武門開啟的片刻,崇禎是否曾有機會凝視刀尖上女兒的鮮血?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節,景山橫卧,狀如猛虎,這是崇禎最後的道路,他必須一步一步親自走完,而陪在他身邊的,只有一位名叫王承恩的太監。 崇禎咬破手指,用鮮血在衣襟上寫下了遺言。開頭兩句是例行的客套,說自己德行不夠,開罪了上天,因此才遭此滅國大難。緊接著,他的本性又一次暴露無遺,恨恨地指出,「皆諸臣誤朕」。也就是說,到最後,他依然堅持,責任全是別人的。當然,遺言結尾一句,極大挽救了他的名聲,他說,自己的屍身可任由分裂,但不要傷及百姓一人。 也許到把脖子探進白綾結扣的時候,崇禎才會恍然發覺,原來自己曾擁有的無上權勢,竟全是虛空。甚至,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都不可能有一位朋友分擔他的痛苦,那麼,他自己又為什麼要生在帝王家? 崇禎是殉國嗎 中國歷代王朝最後一任皇帝,都難得好評。所謂亡國之君,必有嚴重的德行虧欠,否則,江山何以會亡在你的手裡?這樣硬梆梆的邏輯,任誰都無法辯駁。而且,按中國慣例,前朝歷史,都是由新朝修撰,而新朝在建立的過程中,又多與舊朝末任皇帝為敵,血仇猶在,怎麼可能有好話留給他? 因此,你要明白,正如很多專家學者所言,商朝最後一任國王子受辛,即那個傳說被妖狐所迷熱愛「炮烙」的紂王,實際上未必有傳說中那麼殘暴。他之所以惡名昭彰,只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必須把他寫得極壞,周朝取代商朝才能獲得足夠的道德合法性。 在崇禎自縊處,有一座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碑。這裡,有兩處細節值得留意,一個是廟號「思宗」,一個是殉國的提法。 如果崇禎死後,李自成坐穩了江山,那麼留給崇禎的廟號可能不是個「哀」,就是個「悼」,總之不會有好詞兒。可是,歷史在崇禎死後卻拐了個意外的彎,李自成佔據北京八十餘天,就因吳三桂引清軍入山海關而被迫西竄,最後接續明朝大統的,是滿洲人的大清。 大清聲稱,他們是從李自成手裡搶下的江山,因此與明朝朱家無冤無仇,這樣,崇禎得以享受皇家葬儀,廟號則為「懷宗」,算不好不壞的中等評價。那麼「思宗」又是從何而來呢?這是逃到江南的南明政權給崇禎定下的廟號。 至於說到殉國,其原本的含義應該是針對外敵,可崇禎之死,則是由於農民造反,因而他殉的,只是他朱家的社稷而已。那麼,為什麼這座紀念碑里言之鑿鑿地說他「殉國」卻無人反對呢,這是因為,這座碑,立於1944年,當時,北京正陷於日本人之手,眾多國人不甘心做亡國奴,借崇禎之死,曲折表達了自己的「殉國」之志。 沿著崇禎自縊處旁邊的石階走上去,在景山山頂,有一座萬春亭。放眼南望,紫禁城內的大片黃瓦盡收眼底,中南海則在夕陽餘暉中不動聲色。這裡,一直是這個國家的心臟地帶,它的每一次輕微抽動,都會引發國土之上的莫大喧囂,可是,一旦危機降臨,就會逼出這樣的真相:這巍峨的宮牆,這無上的威嚴,竟像紙一樣虛弱,最後,承載殘破帝國沉重身軀的,只能是景山上一棵無辜的樹。
推薦閱讀:
※不列顛唯一硬點皇帝——卡勞修斯
※朱允炆到底去哪了呢?
※【夜讀】順治皇帝到底是出家了?還是病死了……
※乾隆皇帝引發鴉片戰爭?
※皇帝愛殺功臣,為啥這個當相爺的卻能獨善其身?其實也曾生死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