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太極拳的「懂勁」

什麼是太極拳的「懂勁」?(2011-08-02 17:31:59)

什麼是太極拳的「懂勁」?

吳煥庭

余將逾花甲從未以武為業,數十年來雖從學者眾,余只以朋友相稱,有志於斯技者誠心投於門下亦婉言謝絕。然非余有藏私之心,皆因餘俗務纏身恐有誤後學。因時間和精力之故,平日里很少細研先輩經典拳論,更無暇閱讀當代名人的著述文章。僅籍切身體驗對太極拳的學習奉一私之己見,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太極拳是武術、是文化、是藝術,余學淺斷不敢以偏概全矣!

傳說中古人掌握了「懂勁」技術可以不露形跡發人與丈外,近代也有太極拳宗師打人如掛畫的傳說,即使今天也會在電視節目中或互聯網上看到諸多名人輕鬆發人於數米之外,或被數人同時用力推不倒的神功絕技。可在實際和實踐中又有誰遇到和驗證過這些神功絕技呢?傳說終歸是傳說,表演終歸是表演,真正的學武者應該揭掉武術中虛假神奇的迷信色彩外衣,在「傳說」這種文化現象下還原「懂勁」的真實面目。

「懂勁」非太極拳所獨有,武術愛好者除勤奮之外,還需要悟性,堅持傳統並善於學習和借鑒當代優秀的搏擊技術。因所有的搏擊技術都要求懂勁,均有各自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就像登峰選擇的路徑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懂勁是階梯是過程不是結果,無論傳統武術還是當代拳擊、散打、摔跤,只要涉及技擊都必須懂勁。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都有危險。武術在實戰時要隨著與對手在空間、速度、力量的變化中搶得先機。一個真正的武者臨敵時不僅僅是能夠搶得先機,同時也必須具備陷入危境時製造先機的能力。「懂勁」就是通過太極拳的學習和鍛煉去掌握「知己知彼」的基本技術。

若要知己知彼,先要得機得勢;若要得機得勢,先要捨己從人。什麼是捨己從人呢?就是能順應環境和對手的變化,牢牢掌握主動權,也就是主觀適應客觀。捨己從人的能力要先從「知己」開始,那就是先把太極拳最基本的架子盤活練好,蓋因太極拳所有的技術動作和要領均已包含在「架子」之中。每招每式、每個細節、每個節序延至整套架子無不體現太極拳的「十三字」,也就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掤捋擠按為四正,採挒肘靠為四隅,四正四隅為太極圖中的八卦方位,八個字用一條線相連形成了一個圓環,這就是人們常說得太極圈。進退顧盼定為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即太極圖中的五行。八卦與五行相合為整體,遂稱之為「太極十三勢」。

若要捨己從人,先要明「粘連黏隨」之理,也就是說先要明白捨己從人的道理,繼而掌握和必須具備捨己從人的能力。有學生問余:「要想掌握好「十三個字」在架子和招式動作中如何體現的,要先從哪裡入手呢?」 余以為首先要從身法入手,諸多經典拳論均有詳細論述,不復贅言。余僅以平時練拳心得簡要說一下,在所有對身法的要求中「立身中正」最為重要,在行功走架中每一舉動都得刻刻留心做到立身中正。

何謂立身中正?人體脊柱有四個生理性彎曲,其中,胸彎曲和骶彎曲是原發性的,其彎曲由前凹入;頸彎曲和腰彎曲是續發性的,其彎曲向前凸出。立身中正的關鍵在於領起精神。實質上就是通過身法鍛煉,使脊柱的四個生理性彎曲對拉拔長,調整成為一根自然正直而富有彈性的軀體支撐中軸。行功走架過程中始終保持身體自然正直,重心穩固,不能前俯後仰,左右歪斜。身軀中正不偏不倚,方能 「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八面指的是四正四隅八個方向,支撐八面是在立身中正的要求上經過長久練習產生的功夫。理論上說支撐八面就是不怕外力從自己周身任何地方侵犯。立身不正則行功走架必有缺陷;凹凸;斷續,推手則必出「頂匾丟抗」之病。也可以說:做到了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就能更好的去體悟「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騰挪閃戰之勢,也就能在太極拳立圓和平圓不停的摺疊轉換中更好的去表現太極十三勢,從而為太極拳的「懂勁」夯實基礎。

萬般事物過猶不及,在實際中我們會看到有些練習者片面而又教條地強調立身中正,盡顯呆板滯澀,少了靈動與圓活之趣。太極拳是一項整體運動,一切都在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中,通過整體運動求得「懂勁」繼而去了解和認識自己,立身中正及所有太極拳對身法的要求是我們學習的過程,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這個程序去學習和掌握太極拳的八種勁路方法和步隨身換的靈動騰挪之勢,是為了「知己正己」。學者不可不詳察耳!

「知己」通過一招一式和行功走架的過程去實踐身法的要求而獲得,那麼「知彼」就要通過太極拳「推手」這種獨有的特殊訓練方式方法去學習和掌握。推手包括:定步單推手、定步雙推手、動步雙推手、動步大履手,四種固定套路練習。待熟練掌握後用「定步散推」和「活步散推」兩種方式交叉進行練習。

需要強調的是:推手是太極拳學習的一個必須過程,是同門或拳友之間一項基本功的學習和訓練,是為了在追求「懂勁」的過程中不停的去「知彼和修正自己」,它不是太極拳技藝追求的結果。這種切磋和揣摩的特有訓練方式不適應競技比賽,因為它根本就驗證不了比賽雙方真正放手一搏的功力。把推手列為競技比賽項目實乃捨本逐末,也與競技體育最高之道德精神背道而馳。

「沾連粘隨」是推手訓練的基本原則,也是訓練的方法和手段。要想在推手過程中保持「粘連黏隨」的運動狀態,就要求我們在行功走架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形神兼備的意識。培養出隨機而動、應物自然、順勢借力的本能反應。動作與動作間的銜接處,沒有呆板滯澀和停頓的痕迹.節節貫串,一氣呵成。要表現出拳勢間銜接、轉換、摺疊、往複、連綿不斷的運動變化軌跡。逐漸明白腰身的轉換、手法的運用、虛實的變化、勁力的體現。拳架基礎夯實後還要通過各種推手的訓練方法,在以粘連黏隨為動作規範要領的原則下,雙方肢體間進行一種你來我往、連續不斷地對抗、纏繞、切磋、揣摩的運動練習。這種練習是以不傷害對方身體,破壞對方重心為目的。通過肌膚的接觸來感知對方勁力大小、速度變化、角度實施.以及對方所使用的攻防技術和方法。訓練人體「懂勁」的感覺,培養進攻防守的感知力。通過千錘百鍊產生身體而不是簡單的大腦記憶,激發人的潛在本能,有感而應一觸即發。從而熟練的掌握這項古老而又先進的搏擊技術。

在太極拳的實戰中,要按照對方變化的實際態勢和粘連黏隨的要求,隨感而應,以順應攻防實戰的需要,而達到制勝對方的目的。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攻防是太極拳的本質屬性,在太極拳的行功走架中,處處體現出攻與防的對抗形式和戰術意識的應用。只有深刻理解攻防之間的辯證關係,把握運動變化的規律,才能在太極拳技擊實戰中攻無不克,守無不固,奇正相變,變化無窮。

「粘連」是虛、是守、是收、是合;「黏隨」是實、是攻、是放、是開。無論盤架子還是推手練習,「粘連黏隨」無所不在貫徹始終。「粘連」與「黏隨」在摺疊往複的銜接處不得有停頓和呆板滯澀。「粘連黏隨」四個字雖各有寓意,但卻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運動中始終以腰為主宰,力發於脊,保持圓和橢圓的隨曲就伸,摺疊往複變化,不得出隅。「粘連黏隨」的運行軌跡蘊含了豐富的哲理,無處不存在著動靜、虛實、剛柔、攻防、開合等各種對立形式。開中有合,合中寓開,開即是合,合即是開,開合互融盡顯拳術之妙。從身體重心、勁力變化、戰術意識等方面無不體現著虛實變化的規律。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對方稍微有一點動作意識.甚至通過眼神.就可以判斷出對方的意圖,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至此已漸近「太極無招,周身是招;太極無法,周身是法」之妙境也!

靜如山嶽,動如脫兔,不頂不抗,不丟不匾,隨方就圓,隨風而動,如影隨形,見縫插針,無孔不入。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在先。正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遺憾的是很多太極拳愛好者亦經過多年苦修苦練,有關粘連黏隨的經典拳論、拳訣拳諺背誦的滾瓜爛熟,可實際應用終不得其竅要。所以很多的道理需要用我們的心去感悟,需要在實踐中反覆的去驗證並找出真理。

清代醫學家尤在涇在所著「傷寒貫珠集」一書中言道:「夫振裘者必挈其領,整綱者必提其綱,不知出此,而徒事區別,縱極清楚、亦何能適用。方法雖備,而適用尤在乎人,苟非平時精研,何來虛心明辨。千頭萬緒總歸一貫,比於百八輪珠,個個在手矣」。

推薦閱讀:

42式太極拳圖譜 (3)
黃帝內經養生精要——李鴻義解讀黃帝內經首篇上古天真論
太極拳搏擊教學法(六)毛明春
太極拳穴位採氣功法
太極和太極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