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經絡穴位系統知識
前髮際正中→後髮際正中12寸 直 用於確定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眉間(印堂)→前髮際正中 3寸 直 用於確定前或後髮際及其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 →後髮際正中3寸 直眉間(印堂)→後髮際正中→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 18寸 直前額兩發角(頭維)之間 9寸 橫 用於確定頭前部經穴的橫向距離耳後兩乳突(完骨)之間 9寸 橫 用於確定頭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胸腹脅部
胸骨上窩(天突)→胸劍聯合中點(歧骨) 9寸 直 用於確定胸部任脈穴的縱向距離胸劍聯合中點(歧骨)→臍中 8寸 直 用於確定上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臍中→恥骨聯合上緣(曲骨) 5寸 直用於確定下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兩乳頭之間8寸 橫 用於確定胸腹部經穴的橫向距離腋窩頂點→第11肋遊離端(章門) 12寸 直用於確定脅肋部經穴的縱向距離背腰部
肩胛骨內緣→後正中線 3寸 橫 用於確定背腰部經穴的橫向距離肩峰緣→後正中線 8寸 橫 用於確定肩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上肢部
腋前、後紋頭→肘橫紋(平肘尖) 9寸 直 用於確定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肘橫紋(平肘尖)→腕掌(背)側橫紋 12寸 直 用於確定前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下肢部
恥骨聯合上緣→股骨內上髁上緣 18寸 直 用於確定下肢內側足三陰經穴的縱向距離脛骨內側髁下方→內踝尖 13寸 直股骨大轉子→橫紋 19寸 直 用於確定下肢外後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 (臀溝→橫紋,相當14寸)橫紋→外踝尖 16寸 直 用於確定下肢外後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指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橫指同身寸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規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稱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對兒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誤差,必須在骨度分寸的基礎上應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長短失度。全身的經穴,督脈和任脈位於正中線,它們的穴位較易確定,因此任督脈的穴位常可作為兩旁經穴定位的參考依據。而頭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較複雜,取穴時須仔細分別。取肢體外側面的穴位時,主要觀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標誌;而取肢體內側面的穴位時,除注意體表標誌外,還應注意動脈的搏動等。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腧穴都能治療所在部位及鄰近器官的病症,這是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胸部屬上焦,位於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的病症;上腹部屬中焦,位於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膽、脾、胃的病症;下腹部屬下焦,位於下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腎、膀胱、腸的病症。分 部 主 治 規 律 表分 部 主 治頭面頸項部 前頭、側頭區後頭區項區眼區鼻區頸區 眼、鼻病神志病神志、喑啞、咽喉、眼、頭項病眼病鼻病舌、咽喉、喑啞、哮喘、食管、頸部病胸膺脅腹部 胸膺部腹部少腹部 胸、肺、心病肝、膽、脾、胃病經帶、前陰、腎、膀胱、腸病肩背腰尻部 肩胛部背部背腰部 局部、頭頂痛肺、心病肝、膽、脾、胃病腋脅側腹部 腋脅部側腹部 肝、膽病,局部病脾、胃病,經帶病上肢內側部 上臂內側部前臂內側部掌指內側部 肘臂內側病胸、肺、心、咽喉、胃、神志病神志病、發熱病、昏迷、急救上肢外側部 上臂外側部前臂外側部掌指外側部 肩、臂、肘外側病頭、眼、鼻、口、齒、咽喉、脅肋、肩胛、神志、發熱病咽喉、發熱病、急救下肢後側部 大腿後側小腿後側跟後、足外側 臀股部病腰背、後陰病頭、頂、背腰、眼、神志、發熱病下肢前側部 大腿前側小腿前側足跗前側 腿膝部病胃腸病前頭、口齒、咽喉、胃腸、神志、發熱病下肢內側部 大腿內側小腿內側足內側 經帶、小溲、前陰病經帶、脾胃、前陰、小溲病經帶、脾胃、肝、前陰、腎、肺、咽喉病下肢外側部 大腿外側小腿外側足外側 腰尻、膝股關節病胸脅、頸項、眼、側頭部病側頭、眼、耳、脅肋、發熱病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腧穴能主治所屬經脈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組織、器官的病症,這是腧穴的遠部主治作用。在十二經脈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遠治作用尤為顯著。例如,列缺不僅能治療上肢病症,還能治療頭頂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陽陵泉不僅能治療下肢病變,還能治療脅肋、膽、肝、神志病以及痙攣、抽搐等筋的病症。分 經 主 治 規 律 表經 名 主 治手三陰 手太陰手厥陰手少陰 肺、喉病心、胃病心病 神志 胸部病手三陽 手陽明手少陽手太陽 頭面、鼻、口、齒病頭顳、脅、肋病頭項、肩胛、神志病 耳病 眼病、咽喉、熱病足三陽 足陽明足少陽足太陽 前頭、面、口齒、喉、胃腸病側頭、耳、脅肋病後頭、背腰、臟腑病 眼病 神志病、熱病足三陰 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 脾胃病肝病腎、肺、咽喉病 前陰病、婦科病任督脈 任脈督脈 回陽、固脫、強壯中風、昏迷、熱病、頭面病 神志病、臟腑病、 婦科病特定腧穴,特定主治 特定穴不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還有獨特的主治作用。如背俞穴、原穴主治五臟病症,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症;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八會穴主治慢性、虛弱性病症等。同一腧穴,雙向主治 腧穴治病具有良性的雙向調節作用。機體在不同狀態下,同一腧穴會表現出兩種相反的治療作用。如足三里穴、天樞穴,在腹瀉時起止瀉作用,當便秘時又起通便作用;內關可使心動過緩者心率加快,而使心動過速者心率減慢;合谷穴在解表時可以發汗,在固表時又能止汗等。主治相同,療效有別 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症上具有相同性,但其臨床療效並不等同。例如,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均可治療牙痛,但以合谷療效最好;艾灸隱白、太白、三陰交、少商、至陰均有轉胎作用,但以至陰穴療效最好。主治要領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本經腧穴主治本經病,表裡經腧穴配合治療表裡兩經病;鄰近經穴,治療作用多相近;四肢部穴,以分經主治為主;頭面軀幹穴,以分部主治為主。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各經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腧穴,即井、滎ying、輸、經、合。各經的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並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稱命名,比喻各經脈氣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用以形容四肢各經的末端穴。滎:指小水成流,"用以形容位於井穴之後的第二穴。 輸:指水流漸大可輸送、灌注,"用以形容位於滎穴之後的第三穴。 經:指水流行經較直、較長,"用以形容位於輸穴之後的第四穴。合:指水流匯合入深,"用以形容位於經穴之後肘膝關節附近的第五穴。五 輸 穴 表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井少商商陽厲兌隱白少沖少澤至陰湧泉中沖關沖竅陰大敦滎魚際二間內庭大都少府前谷通谷然谷勞宮液門俠溪行間輸太淵三間陷谷太白神門後溪束骨太溪大陵中渚足臨泣太沖經經渠陽溪解溪商丘靈道陽谷崑崙復溜間使支溝陽輔中封合尺澤曲池足三里陰陵泉少海小海委中陰谷曲澤天井陽陵泉曲泉五輸穴主治特點:井穴:多用於昏迷、厥證。井穴是十二經脈之"根",陰陽經脈之氣相交之所,有疏通氣血、開竅醒神、泄熱清神作用。滎穴:主要用於清泄各經熱證,陽經主外熱,陰經主內熱。 輸穴:位於腕踝關節附近,陽經輸穴主治各經痛症及循經遠道病症;陰經輸穴即各經原穴,主治及反應所屬臟器病症。經穴:主要用於循經遠道作為配穴,用於寒熱、喘咳等。合穴:陰經合穴用於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陽經合穴主要用於腑病;手陽經合穴多用於外經病症。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陰經的原穴即本經五輸穴的輸穴,陽經則於輸穴之外另有原穴。原,含本原、真元之義。原氣來源於臍下腎間,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動力。原氣通過三焦輸佈於全身臟腑、十二經脈,其在四肢部駐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見原穴在人體的重要性。十 二 原 穴 表經脈 肺 大腸 胃 脾 心 小腸 膀胱 腎 心包 三焦 膽 肝原穴太淵合谷沖陽太白神門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陽池丘墟太沖原穴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臟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達,從而激發原氣,調動體內的正氣以抗禦病邪,主要用來調整臟腑經絡的虛實病變。 原穴在具體應用時,還可與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臟、腑原穴相配,原、絡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絡穴,是絡脈在本經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於鳩尾,督脈絡發於長強,脾之大絡出於大包,合稱十五絡穴。絡穴可以主治本絡病候。十五絡脈各有所主病症,凡絡脈脈氣發生異常的癥候表現,一般均可選本絡的絡穴治療。絡穴可治療表裡兩經的病症。少數絡脈還深入到內臟,如足太陰絡"入絡腸胃",手少陰絡"入於心中"。這種聯繫不僅表明該絡脈與內臟在生理功能上的聯繫,而且還直接表明了該絡穴的主治所及。 十 五 絡 穴 表經脈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任督脾之大絡絡穴列缺偏歷豐隆公孫通里支正飛揚大鐘內關外關光明蠡溝鳩尾長強大包郄穴,是經脈氣血曲折深聚處的穴位,是氣血曲折會聚的空隙。分布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郄穴,陰、陽蹻脈及陰、陽維脈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為十六郄穴。常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陰經郄穴多用於治療血分病症,陽經郄穴多用於治療氣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氣形兩傷等。當臟腑發生病變時,亦常在相應的郄穴產生疼痛、酸脹及反應物,臨床常用作診斷疾病的參考。 十 六 郄 穴 表經脈 手太陰 手陽明 足陽明 足太陰 手少陰 手太陽 足太陽 足少陰 手厥陰 手少陽 足少陽 足厥陰 陰蹻 陽蹻 陰維 陽維郄穴孔最溫溜梁丘地機陰郄養老金門水泉郄門會宗外丘中都交信跗陽築賓陽交俞募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聚集輸注於胸背部的特定穴。俞穴位於背腰部, 故又稱"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於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 即後正中線旁開1.5寸,其上下排列與臟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據接近某臟腑的部位來命名,如肺俞、心俞等。募穴位於胸腹部,故又稱"腹募穴",其位置大體與臟腑所在部位相對應。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臟腑所屬經脈上,分布於任脈者為單穴,分布於其它經脈者一名二穴。十 二 背 俞 穴 表五臟 背俞 六腑 背俞肺肺俞 大腸大腸俞腎腎俞 膀胱膀胱俞肝肝俞 膽膽俞心心俞 小腸小腸俞脾脾俞 胃胃俞心包厥陰俞 三焦三焦俞十 二 募 穴 表兩側 正中臟腑 募穴 募穴 臟腑肺中府膻中 心包肝期門巨闕 心膽日月中脘 胃脾章門石門 三焦腎京門關元 小腸大腸天樞中極 膀胱俞募穴是臟腑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於診治相應臟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現的各種異常反映如敏感、壓痛、結節、凹陷、出血點、丘疹及溫度、電阻變化等,常被用來診察相應的臟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壓痛,氣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壓痛,腎俞穴出現結節、壓痛者,常可輔助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由於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陰病行陽,陽病行陰。因此在治療時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即屬於陰性的病症(臟病、寒證、虛證),可以取治位於陽分(背部)的背俞穴;屬於陽性的病症(腑病、熱病、實證),可以取治位於陰分(胸腹部)的募穴。交會穴,是兩條以上經脈交會通過的腧穴,一般陰經多與陰經相交,陽經多與陽經相交,而交會穴則是經脈之間互通脈氣的處所。交會穴的分布以頭身部為主,四肢部較少,反映了經絡根於四肢、結於頭身的規律特點。奇經八脈中,除督、任有本經穴外,其餘六脈皆通過交會穴交會於十四經。交會穴不僅能反應和主治本經的病症,而且還能反應和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病症。如關元、中極是任脈經穴,又與足三陰經相交會,故既可反應和治療任脈的疾患,又可反應和治療足三陰經的疾患。同時,由於足三陰經均與任脈有交會關係,因此,足三陰經經穴也多能治療關元、中極所主治的病症,如泌尿、生殖系統疾患。八會穴,是臟、腑、筋、脈、氣、血、骨、髓八者精氣會聚的腧穴。 八會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對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生理功能有著特殊的關係,如:臟會章門,章門為脾之募穴,五臟皆稟於脾,故為臟會;腑會中脘,中脘為胃之募穴,六腑皆稟於胃,故為腑會;氣會膻中,膻中位於兩乳之間,內為肺,諸氣皆屬於肺,故為氣會;血會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為血會;筋會陽陵泉,陽陵泉位於膝下,膝為筋之腑;又為膽經合穴,膽合肝,肝主筋,故為筋會;脈會太淵,太淵屬肺,位於寸口,肺朝百脈,寸口為脈之大會,故為脈會;骨會大杼,大杼位於項後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諸骨自此擎架,連接頭身四肢,故為骨會;髓會絕骨(懸鐘),絕骨屬膽經,膽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為骨會。八會穴的臨床應用:一般各以其會取治,如"血會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證均可取膈俞治療;"腑會中脘",六腑病證如胃痛,霍亂吐瀉等均可取之中脘。八脈交會穴,是十二正經脈氣通向奇經八脈的八個特定經穴,又稱交經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公孫:足太陰絡穴,入腹,會關元,與沖脈通;內關:手厥陰絡穴,起於胸中,與陰維脈相通;臨泣:足少陽膽經,經季脅,與帶脈相通,交會於帶脈、五樞、維道三穴;外關:手少陽絡穴,上肩,經天髎、肩井,與陽維脈相通;後溪:屬手太陽小腸經,交肩膀上,會於大杼、大椎,與督脈通;申脈: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蹻脈由此分出;列缺:手太陰絡穴,出肺系,經別循喉嚨,與任脈相通;照海:屬足少陰腎經,陰蹻脈由此分出。八 脈 交 會 穴 表經 屬 八 穴 通八脈 會合部位足太陰公 孫沖脈 胃、心、胸手劂陰內 關陰維手少陽外 關陽維 目外眥、頰、頸、耳後、肩足少陽足臨泣帶脈手太陽後 溪督脈 目內眥、頸耳、肩胛足太陽申 脈陽蹻手太陰列 缺任脈 胸、肺、膈、喉嚨足少陰照 海陰蹻八脈交會穴除能治療本經病症外,還能治療與之相通的奇經八脈的病症。八穴中,列缺、公孫、內關、外關原為絡穴,可表裡同治;後溪、臨泣原為輸穴,可主體重節痛;而申脈、照海又分出陰陽蹺脈,臨床應用廣泛,被金元時期竇漢卿〈標幽賦〉推舉為"針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經八穴"。
推薦閱讀:
※李銳對毛澤知識分子觀的污衊
※古詩詞中的地理知識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各單元知識概要
※再做結直腸癌簡答題:從結腸癌說起
※【茶葉知識】我國的六大茶類是指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