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錄:圓覺心法指歸 下篇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錄:圓覺心法指歸 下篇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一、見地開示    [一、 標真]    問:我們當以何種心學佛?    師:應當以清凈心學佛。清凈心即心契般若波羅蜜多,亦即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非色聲香味觸法,應以無住心而修心。如此學佛,方能成就。若以世間之追逐心和謀求心學佛,則離佛遠之又遠。    問:何謂修法不修心?    師:修法不修心,即是僅修事相儀軌,著相而向外覓求,卻不知返聞自性、依菩提心而修,如此即難以成就。華藏祖師有一偈說:「修法不修心,猶如沙蒸飯。」即是勉弟子修法當以修菩提心為主。    所謂事相儀軌,如搖鈴打鼓、供燈、磕頭等,皆謂之事相。修大密宗,不執事相,但亦不廢事相,唯於事相中,須了知其究竟義理,借事相而修心體,則任一事相法門皆轉為心地法門,如此方是大密宗之本義。否則,若不了修心,唯隨儀軌唱念、手印贊誦、迎送供養、擺設法器等,即謂之修事相儀軌。又下三部密法,事相儀軌極其繁複,法器供品必須樣樣齊備;無上密則著重觀修,故一切事相從簡,儀軌扼要。其目的即欲令行者勿耗時光,不著於相,逕修自性菩提心,一超直入,徹證心源。    問:諾那祖師開示:用鳳眼菩提子持咒功德最大,其原因為何?    師:若了義地解祖師之開示,乃指安住菩提心體,若持咒、甚或不持咒,皆具最大功德。    問:中觀見是什麼?    師:中觀見即是不著空、亦不著有,直證第一義諦,徹證法性,亦即佛性。有些證是剎那瞥見,那只是初證。    問:佛與凡夫差多少?    師:只差一字:佛「覺者」,眾生「不覺」。    問:本宗弟子有那些基本應了解的經論?    師:諾那祖師開示《金剛經》為大密宗境界之經典。其他如《般若心經》、《圓覺經》、《維摩詰經》、《楞嚴經》、《心地觀經》、達摩諸論、六祖《壇經》、及歷代祖師開示等經論,本宗弟子皆應修持。但是千經萬論,所欲令眾生悟入者,無非是體性,欲令眾生明白世間情器皆是夢幻。真實體性無形無相,遍滿虛空,而能幻顯萬象。明了此點,則讀一切經、一切論,均能瞭然於心,明見諸佛出世之本懷。    [二、 了妄]    問:何謂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師:淺略而言,即執我念堅固、人我分別、眾生種類、壽命長短。然四相之根本在著「我」:或以色身、幻影為我,或以思想、神識為我,或以虛空、光明為我。凡此種種「我相」皆除,方為真實除四相。    問:佛教講「無我」,是指那一個我?    師:一切的我。既無色相上之我、亦無意識上之我,一切我執皆應舍下。行者處欲界中,有質礙色相;超越欲界而入色界,仍有光相;超色界而至無色界,猶有微細意識。此等皆須捨去,方能出三界。    問:《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否我們從現在起、盡未來際,所見一切相,均屬妄相?    師:對的,均屬虛妄。    問:那什麼是真的?如何分辨真假?    師:真的無相,假的有相。真的乃是無形無相,不可形容,超過人類思想心念,唯證方知。若以思想窮加覓求,愈想離它愈遠。證悟之後,則一切塵塵色色,皆是真相,皆由自性所現。    問:當一切皆空寂,還有知覺嗎?    師:若在空寂當中明明了了,惺惺不昧,即是覺性。若在空寂當中,什麼都無,自己亦無,則是頑空。    問:是否只要有色、有形態者,皆是虛妄?那眾生豈不也是虛妄?    師:眾生也是虛妄,如幻存在。凡能取、能思、能見、能聞、能觸、能受之一切事物,皆屬於「所」;「我」即為「能」。凡有「能、所」,即成對待。凡有形相、有能所、有對待之事物,均屬虛妄,皆非真實究竟。故眾生亦是虛妄。然如幻眾生一旦成證之後,則一切事事物物皆成妙相。    問:那真相和妄相是成對立的嗎?真相是否亦依賴妄相而成?    師:真相乃是超越妄相,泯絕對待,故名之為真。故看似對立,實則無所對立,亦無所依附。對立與相依,皆是眾生概念分別,即是虛妄之境。    而於實證者言之,則是真妄圓融,一切幻相皆由真相所顯,真相亦非離於幻相而別有其真,此乃已證行者之覺受。至於初修行人,絕不可借口幻相即是真相而造業。    問:一切色相,皆由五大構成,但不知五大空不空?    師:究竟而言,五大亦空。對初機,於比較上說為五大,若於了義,則五大本空。    問:是什麼都沒有的空嗎?    師:是「體則如如不動、用則周遍法界」之空。真空中有不空之妙有,妙有亦不離真空。    問:是否即如《圓覺經》所講:將本來不有之虛妄空華看破之空?    師:真空應無空相,亦無是無非。倘有絲毫對待分別,即落能所。    問:觀想之空,是否亦是妄執?    師:是妄執。凡有空之觀、空之想、空之悟、空之證者,皆非究竟。所觀之虛空,亦是本體所顯。觀想為初修之方便;究竟則能空、所空,皆與本體無二。    [三、 征心]    問:既然學佛重在修心,然而心在何處?如何修心?    師:心分體大、相大、用大。簡而言之,心便是念;只要不住空有、不隨妄念流轉,便是修心。    至於心在何處?你可自觀:念由何起?觀到最後,即可了知一切皆是由自心本體所顯,如此可證心體,即根本智。由此起用,廣度眾生,而證差別智。    問:何謂「根本智」與「後得智」?    師:根本智又稱無師智,即是一切佛與眾生本具之不動不亂、不垢不凈之自性本體;後得智即是運用此本體智,在法界廣度眾生。根本智須保任、成片;後得智即是在根本智成片之後,於不動之本體上,起法界大用。    問:如何證「差別智」?    師:密乘心要,能令行者直證與佛不二之本體,即是「根本智」;尚須六度萬行,圓滿法界,「差別智」才能圓具。    問:《楞嚴經》中,演若達多發狂,以為頭失去了而覓頭,此頭是否即指我們的佛性?    師:對的。眾生之佛性,本在自心,從未失去。眾生覓佛,即如演若達多覓頭。經釋尊一摸其頭,才發現頭是他本有,本來不失,又覓什麼?向外覓求,轉增迷惘。佛在自心,一經指出,霍爾覺知虛妄,心病即愈,做一無事之人,何苦之有?    問:《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則我們的自性,是否即是虛空呢?    師:不應說「是」虛空,因為說「是」或「不是」時,即已離開本體。若有「是」,就有「非」;而本體是離能所、泯對待的。雖不能說是或不是,但可應用標月之指,說它像虛空。雖像虛空,整個宇宙卻在其中。    但若只想到其空,又會掉入頑空中。故當觀此無盡之虛空中,還有許多星球,及其上之人物、山河大地,都安住此虛空之中,如此才能色空圓融。    虛空之特性:永恆不動、不生不滅、不失不壞、不被染污、本來清凈。比如虛空中之星球,終會毀滅,世間亦是成住壞空,不斷變異;但虛空本身不失不壞、不生不滅。虛空中之空氣會被污染,若將空氣抽離,虛空還是它本來的清凈,無能污染。世間任何物質都在動,人要生老病死,樹要生長枯萎,乃至其中組織皆時刻變化;但虛空本身,無可遷動。若以此等特性而言,則可謂自性有如虛空。    但自性並非「是虛空」,亦非「非虛空」,應在是非兩者之間去悟,且要證到才算。若欲見到自性,須將自己的念,恆時觀想法界的空,此為明心見性第一步之修法。若能心心念念,都住心於法界大空,乃至發心度虛空中之所有眾生,自己心量既是如此廣大,則世間之六塵、人我得失,即不執著,不執著即遠離塵牽,一離塵牽,則自性剎那之間自然顯現。    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之「心」,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意思是否一樣?    師:不可得之心,與無所住之心,同為真心。唯不可得,方無所住,亦無所不住。    問:六道眾生心內之自性,是否亦遍法界一切處?    師:不應言「眾生心內」,因心內即是心外。此心非指肉團心而言,乃指此法界謂之為心,亦即眾生之自性。眾生心性,亦遍法界,不過被塵所障,不得自在。    問:何謂「前念不生,後念不滅」?    師:「前念不生」,即無語言文字可描述之自性本體。凡落入語言文字,即為戲論。「後念不滅」,即由本體所起之自性大用,以清凈心廣利有情。    問:住於體性之狀態,是可看到體性、感覺到體性、還是體會到體性?    師:體性在體,泯一切相、一切念,不可見、不可聞,無「能覺」之「我」、無「所覺」之「所」,了了明明,唯顯覺體。此即諸佛之法身,眾生之佛性。體性在用,卻能幻現一切相、一切念。如凈念、染念、四聖、六凡、星球剎土、以及歲月年劫之遷流。故體性之修持,在體恆寂,在用則大悲遍滿,廣度有情。倘以無住之心,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如幻思維:以種種方法令一切眾生悉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為體用不二甚深修持法。    問:何謂禪體密用?    師:所謂「體」,即諸佛與眾生本有之佛性,亦稱自性,又名本體。如人須有身,才能為種種事業之用。所謂「禪體」,即修禪所悟到之「本來面目」,徹證自己之佛性。    三乘聖人,證此本體,即安住於本體中,不再入世廣度眾生,如人有身,卻不作用,至為可惜。而密宗弟子,一旦證到本來,不能只住於常寂光明中享樂,應再入世間,廣度眾生,此即「用」,乃就「度」門而言。    此外,若未證者,亦可起用,即用於世間之息、增、懷、誅。息,可息滅一切災難;增,可增長一切利益;懷,可令眾生見我皆生歡喜;誅,可降伏頑惡眾生,令他成就,而了義而言,則是誅自身之惑業與習性。再者,須知一切眾生,皆不離我等之自性。降伏之頑惡眾生,看似降伏他人,實則都在我等自性之內。修無上密法之行人,是以法界為身、為心,法界中所有眾生,皆是自性中之眾生,有如自身之一細胞。故真正所誅者,乃自己之五毒,及惑業習氣。    問:為何體上要加上一「禪」字、用上加一「密」字?    師:因禪即是體、體即是禪。而密法之真正大用,是在發心之初,即立願修持成佛之後,不在法界獨享寂滅清凈光明之樂,而要遍至恆沙世界,廣度眾生,故為「密用」。    諸位發心,要證到本體更起密用,就必須把握此生,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已傳簡修者,就照簡修而修;傳專修者,就照專修而修;若已傳心要者,就要時時刻刻、心心念念,返聞自性本體。    眾生之成佛或輪迴,皆由自己選擇。若思想總是在六塵、人我得失、或名利事業上打轉,則必入六道輪迴。若將思想、心力,不斷返聞本來寂滅、本來清凈、本來不動之本體,則必可成就。此亦非難事,只要諸位有恆心、有毅力,又堅信我此語,如實修行,必然成就。唯有日夕精進不懈,才能上契傳承諸佛之悲願,下拯六道眾生之苦厄,此方為起密乘之大用。願與諸位共勉之!    問:僅修「一念空」可否?    師:小乘之空為「一念空」,無上乘之空則是「法界空」。因地觀想時,須觀全法界之眾生,證悟時,大悲心便油然而生,乃至遍於十方法界,普度眾生。若僅修一念空而安住,則不易生起大悲心。    問:「毗盧性海」是否即為體性?    師:毗盧性海即為體性。體性廣大如海,充滿法界,遍於每一微塵。    [四、 立理]    問:圓覺宗對緣起之看法如何?    師:本宗涵攝大乘十三宗,就心要而言,乃是天台之性具緣起,及華嚴之法界緣起。倘能徹證本體,十方法界、一切情器、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乃至諸佛菩薩,無不由自性本空所顯。以自性本來具足,而為緣起,名為性具緣起。又以此法界心涵攝一切,其中一切境相,皆即本體,非一非異,故能一一互涵互攝,於一塵中見全法界,以此而為緣起,名為法界緣起。故知修心法之人,並無向外馳求之必要,但向自心而修。    問:何謂「緣起性空」?    師:自性空體能顯幻有,一切境相無非自性本空所顯,名緣起性空。    問:請上師開示理、事無礙之不同。    師:「理無礙」:「理」乃指自性本體,自性本體本來無礙。行者在修途上,初由理悟,往往在事上還透不過,故須對境煉心,方能堅固。    「事無礙」:即是行者在事上已透得過,不再為事相所動搖。    「理事無礙」:則是理事皆能圓融無二。    「事事無礙」:已是究竟地步,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一切情、器、時世間,稱性融通,圓融無礙。    問:此種說法,與「一心三觀」可有關聯?    師:外覺令行者在相上透得過,內覺在念上透得過,直覺則空有一如,達到「理無礙」之地步。    問:若法性堅固成片,是否亦為「理無礙」?    師:法性堅固成片,可達「理事無礙」。所謂成片,倘是在山洞中修,而未在世法上歷境驗心,恐亦只是「理無礙」,必須在世法中歷練過,而依然堅固不動,方稱「理事無礙」。    問:「一一微塵中有無量諸佛」,是否即「事事無礙」境界?    師:對的。不僅有無量諸佛,亦有無量剎土,乃至一微塵中能現全法界,攝全法界入一微塵。此是「一多涵攝」之理。    問:何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師:此「一」乃指本體,「一切」即現象,現象即是本體,本體即是現象。    問:何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師:即是自性本空。一切「有」皆由自性大空而顯;雖現妙有,其體本空。    問:為何說:佛本無所說,若說佛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師:此乃指自性本體,無文字語言可形容,唯證方知,故說無所說。但雖無所說,仍可作方便說,以為標月之指,就如我們此刻的談論即是。又自性本空,一切色法皆如夢幻,宛然而現,如幻而說,故說:佛本無所說。    問:穢土及眾生,是否亦唯心所顯?    師:對的。當徹證時,穢土及眾生皆不存在,法界全體清凈,所見唯有凈土。未證之前,所見五濁惡世,亦畢竟清凈。正如永嘉禪師所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以穢土及眾生亦是唯心所顯故。    [五、 修持]    問:自己無始之前,何以有一念妄動無明,輾轉纏縛,而成為眾生?    師:法性本體,如如不動,恆寂恆照,只因一念妄動,而幻顯成如今之山河大地、人物景象、日月年劫,以及四聖六凡、凈穢佛土、過現未來,乃至生死輪迴、菩提涅槃,亦無非是幻。此一念妄動,即是根本無明,並非本無今有,偶起一念,而是無始以來即以真如為體,名為一念。真如以不動為性,無明則以妄動為性,故由此根本無明之妄動,攪性海而生識浪,生滅心起,乃顯幻有。此所顯者,不過是夢中境界;而唯一真實者,乃一切有情之真心、法性之本體,仍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恆寂恆照,無可描繪,無可形容,無名可名,名為真如、法性、本體、實相。    問:如何再回到清凈本來呢?    師:既明白只因無明一念妄動,成生滅心,才有生死,才顯此如幻之情器世界,則要回復清凈本體,但循原路回家,直破根本無明。如何直破無明?行者先攝妄念以成正念,繼而借正念而念真如,修之既久,即能直破根本無明,轉生滅心成不動心。故行者修無念,並非如木石之無知覺,而是如《金剛經》所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不住非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首句即不住有,次句即不住空,末句即是住於中觀。依此如幻地思惟,以種種法,度如幻之有情。是故眾生以無明妄念而流轉生死,以覺照正念而證正覺,覺後則依真如凈念而起度生大用。    問:為何祖師云:「煩惱即菩提,煩惱愈大,所結菩提之果愈大」?    師:一切煩惱皆體性所顯。煩惱來時,直觀煩惱之體性本空,身心安住本體,可化煩惱為菩提。乃至煩惱未來之前,即恆住體性,無我人,無能所,則可除一切苦厄、障礙,化五毒為五智,轉煩惱為菩提。是以煩惱愈多,歷練驗心之機會愈多。若在山中修持之行者,往往在深山定得住,入世卻被塵牽。再者,在山中入定而不度眾生,僅證「解脫德」,「般若德」及「法身德」不能具足。諾那祖師之開示,乃指在世間種種煩惱中,仍能不舍眾生,菩提心不退失,猶如火中生蓮,在甚深煩惱中,愈能持住自心,則定慧愈深。故祖師云:「煩惱愈大,所結菩提之果愈大。」    問:有謂世界妄相由「緊」所現,修持則應「松」,是何道理?    師:「緊」便是對六塵之攀緣執著,分別取捨,一切輪迴妄相由此而流轉不已。「松」便是將這一切執著放下,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問:何謂「離識成佛」?    師:「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如對任何事物,均不分別取捨,以證本來,而不離本來,即謂「離識成佛」。    問:「泯識成智」與「轉識成智」有何不同?    師:「轉」即是「泯」,「泯」即是「轉」。雖然言「轉」、言「泯」,實在無物可轉、可泯。住於智慧,「識」即是「智」;住著六塵,「智」即是「識」。    問:法界體性力與灌頂之加持,有何不同?    師:法界體性力,是自心本具之佛性,為內因。上師灌頂,乃上承諸佛法流,加持弟子,是他緣。內因外緣和合,方得成就。只是眾生見相住相,心不與佛心相應,故須通過上師灌頂之方式,予以加持。若眾生之心與佛相應,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則法界體性力,必時時予眾生密密加持,使其心開悟解。可知欲法界體性力相應,除上師灌頂加持,尤須靠自己悟修持證之力,方能三力圓融,一體無二。    問:心法中的「覺」字十分重要,請上師再開示。    師:不論正念或妄念,同是一個覺知。只要不隨六塵所轉,而能念念清凈,即是正覺。此事說來簡單,修持卻不易,往往世事一忙,便隨塵而轉。故修心法者,有二畏:一畏不遇明師,無緣得聞心法,二畏自己業障重,欲住清凈心中,卻被妄念遷轉不息。而持咒即是消業去障最佳方法之一。    問:安住「法界大定」,與定於「覺」上,有何差異?    師:定於覺體即大空,定於覺智即光明,定於體智不二即「明空三摩地」。    問:如何才可達到無能無所之境界?    師:住於明空不二,即無能所。    問:如何住於體性?    師:不被根、塵、識膠著,即住於體性。    問:《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的修持方法,何以文殊菩薩獨贊觀世音耳根圓通?    師:因其他方法皆有隔礙。如眼根隔紙即看不見,觸覺要觸到才發生,唯有耳根通十方,是其殊勝處。但總括二十五圓通,不論何法,皆是修體性空。    問:住於虛空,是否尚有空念未泯,乃觀音耳根圓通中「覺所覺空」之「空覺」境界,未至究竟?    師:倘有空覺之念,則尚未究竟。不住空有,方見本來。然住於虛空,乃為悟前之修持途徑。因住於空,故不染世塵,能泯我執、除四相,而達法性。悟後仍是有念,唯此念已是不為塵轉之凈念。此念又名般若菩薩依此一念,六度萬行,究竟成佛;一切諸佛均依此清凈之念,廣度眾生。若無此念,則入頑空。    問:耳根圓通,至「十方圓明」,是否已到了究竟圓滿之境界?    師:「明」尚有不同之層次。倘若明而未圓,則僅初證本體而已。十方圓明,是已達徹證,尚未究竟,還須度生,以圓滿佛土。    問:修持中正確境界之顯現,是否均伴隨著菩提心之流露?    師:一切正確境界,均即是菩提心相之顯現。    問:既然無住涅槃最勝,何以只雲「度眾生入無餘涅槃」,而不雲度眾生入無住涅槃?    師:無住涅槃乃是大菩薩發大菩提心,深住體性,廣度如幻眾生,所謂「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此是任運起用,非能度之令入。又菩薩雖度眾生,然而能度、所度、度相皆了不可得,僅是如幻而度。故究竟仍是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    問:怎樣才能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    師:度一切有情入明空不二之體性,即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    [六、 次第]    問:什麼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    師:行者起修之途徑,主修本尊法,於對面空中,生起本尊壇城,明現皈依境:中間是本尊、上面傳承、前面諸佛、左右菩薩、後面經藏、下面護法,此即生起建立。須佛慢、明顯、及堅固持久,方稱圓滿。    問:四灌是何意義?    師:四灌頂即是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及功德灌頂。瓶灌為生起、密灌為圓滿、慧灌為雙運、德灌為心法。另根據華藏上師之開示,四灌名為身灌頂、口灌頂、意灌頂、及大圓滿灌頂。其詳細內容,可參閱華藏上師開示錄,有相當了義之闡述。    問:那四灌以後呢?    師:以後就待修證。    問:四灌是不是應該到八地以上?    師:傳授、修持心法,和證心法,不可混為一談。即使初證,亦只到初地,徹證才到八地。雖初證與八地所證之體性無二,但範圍大小、時間長短則有差。另初證時,悲心不大,隨其修持日進,悲心自然廣大流露。倘待登八地以上方為四灌,芸芸眾生,誰堪修持心法?又若未經傳授、修持心法,又如何能證?何況到八地?    問:何謂四空四喜?    師:此為由初證到徹證空性之四種次第,及於其中所生四種層次之喜樂。此屬第三灌方便道之修持境界。    [七、 心法]    問:心法究竟是什麼?    師:心法即是直接成佛之法、即生成證之法。亦即一超直入法性,能於少時之間證到自性之法。故歸根究柢,還是要修心。    心法只有短短數頁,但每一字,皆是證量。眾生常只了解文字表相,而不懂實際了義,即便意解,亦是六識中之思想而已,並無證量。是以多有弟子,或因宿業,或因信心不堅、資糧不足,須得再回頭修大圓滿前加行,而最後目的,仍是要證本心。若能深信、切願、力行,修心法亦不為難。深信、切願,再時時去體認法界那不動之本體。比如虛空,虛空中之事物,若氣體、若液體、若固體,皆不斷變動,唯有虛空自身不動;又如各種能量,雖無形相,卻具威力。然虛空與能量,皆非自性,僅是標月之指,用以比擬自性之特性:無相、不動、威力而已。自性當無是非二相,泯能所,絕對待,如鏡照了而不留存。    當我們游心於法界這一段時間,再回頭看那些次第法門、事相儀軌,是不是很浪費寶貴而有限的光陰?實則修持縱經千生萬劫,末了仍須修此心性,才能成佛。何不直接由此而修,才是究竟!    問:大圓滿的心法,和禪宗的心法,有什麼關係?    師:就「體」而言,並無不同。但在「起用」上,即有差異。如空性,有人或僅證到念空,然無上密部之空境,乃「法界空」。念空易墮頑空,難起大用;法界空卻涵攝法界中所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之妙有。證到法界空,無窮的悲願自然流露,廣度眾生,圓滿佛土。    問:請上師開示大手印和大圓滿之分別。    師:大手印約相當於大圓滿之前半,與禪宗類似,無修無整,當體即是,但不能圓滿十方佛土,度盡無餘眾生,亦不能不生不滅,永恆常住。而大圓滿,卻化內外五大為虹光身,不生不滅,常住世間,應眾生之念,而顯現有緣眾生之前。修大手印,能徹證本體;修大圓滿,則能更起無邊大用,憑肉眼能見十方剎土,隨意往來十方,廣度眾生。    問:修心要是否即可證到虹光身?    師:心要已涵攝一切佛法,但一般根器,不易僅依心要便修到虹光身,要加上大圓滿一齊修。    問:「大悲上師相應法」之〈大圓滿觀〉中,有一句「無修無證無證者」,此為何義?    師:此指住於體性時,無能所、無對待,無能證之我、無所證之所,僅僅如是安住。於修持過程中,夢幻觀為「假觀」,不住心念為「空觀」,空有皆不住為「中觀」,如是方能契入體性。於日常生活中宜修假觀;安住體性時,則可依收攝瑜伽歸空,住於大空三昧。    問:請上師解釋「自心進詣」。    師:在修大圓滿法時,有四個等次,「自心進詣」乃為第二個次第。此時自性光明中,能現金剛薩埵,或現任一尊佛之面、身、乃至無盡剎土。迨至「窮盡法性」時,則能隨時見十方清凈剎土,自在顯現,來去自如。此時要度眾生,只不過是一念而已,即可於無盡剎土中,普現化身,廣度有情。    過去諸佛,在因地時,皆與你我現在一樣,從無明起修,慢慢隨其願力、信心、與精進而成就。故我們修密行人,對自己要萬分自尊,本來與佛無異。體性本遍滿法界,光明、智慧、功德本就具足,只因一念無明而在纏,且無始以來積習深重,遮蓋了本具性光。故但拂塵埃,光明自現,成佛乃屬自然之事。    問:請上師開示「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門?    師:「亦空亦有」,即空有圓融,表住世中觀,不住一塵,不舍一法,平等饒益,廣度有情。    「非空非有」屬出世中觀,即入解脫門,超出情器世間,空有雙超,匯歸性海。    問:心要之修持,真正達到「出菩提路」境界,是否即為「事事無礙」?    師:「出菩提路」乃是示現本尊起用度生之境界,故真達出菩提路,即能達「事事無礙」。但在修持途中,修習出菩提路,尚屬因位之方便,猶未真正成就本尊。故須念念返聞,住於法報化三身而修,身口意皆與本尊三密相應,才能達事事無礙。    問:修心要真達「出菩提路」,是否已有剎土?    師:初出菩提路,僅成就化身,尚無剎土。尚須分身塵剎,圓滿報化二土。    問:蓮師壇城中,無量的蓮師眷屬,是否與蓮師本體無二?    師:任何眾生之本體,與蓮師本體皆無二。若由相分而言,蓮師之眷屬,有由蓮師自心變現者,亦有為蓮師所度脫者。    問:蓮師所度者,是否即華藏祖師心要偈上所云:「此是壇城密中密,後世種性能受持,與我心脈合為一,如環勾索不舍離?」    師:不錯。顯現於外之眷屬,其實早已是蓮師心內眷屬,此為本尊之「內壇」,顯現於外者則為「外壇」。此即修持用心之理。  [八、 證境]    問:菩薩化身世間,如何不輕眾生、不染世塵?    師:諸佛菩薩悲智雙運,應化世間,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世間六塵境界皆幻,體性本來清凈。故不輕眾生、不染世塵。    問:何以十地菩薩尚須咒力護持?    師:因菩薩尚有微細度生惑業,故需咒力護持。佛咒皆表佛之大智、大力、大悲、大願,用以度生。菩薩至少到七地無生法忍,或八地不動地,不再為世間稱譏毀譽所動,時時安住不動心體,才可不持咒。然而即使到十地,仍需依靠咒力度眾生。    問:《華嚴經》云:十地菩薩,能於一念間,普現百千萬身及眷屬。是何道理?    師:乃因其於因地修行時,時時觀想於一念間遍滿十方剎土供佛度生,故至果位時,便能具此功行。故知因地觀想甚為重要。    問:意生身是否可以觸及?或者只是光影?    師:意生身初步只是光影,再上者具功德之人可見,究極則一切有緣之人皆可見其色身。    問:倘若成所作智成就,是否可以肉身示現於眾生前?    師:對的,可以於任何剎土、任何眾生前示現色身。    問:《梵網經》說釋迦牟尼佛已來到娑婆世界八千次之多,《法華經提婆達多授記品》又說釋尊往昔曾從提婆達多學習《法華經》。是否諸佛菩薩出現於世,所行或順或逆,無非是神通遊戲之示現?    師:對的,諸佛菩薩,皆如幻示現於世間。然學佛行者,未證之前,不能如佛菩薩一般遊戲神通,對於身口意微細之處,更須謹慎,不造惡業。    問:「大持明」是何義?    師:「大持明」即為恆持體性光明之意。    問:彌陀凈土是否遍法界存在?    師:自心清凈便是自性彌陀,故廣義而言,西方凈土即遍法界之凈土。然若以相分而言,阿彌陀佛示現於極樂凈土度生,極樂凈土乃法界無量諸佛凈土之一。
二、上座觀修    [一、觀修知見]    問:觀想是什麼意思?    師:就是用你的腦子去想。    問:如此與妄想有何差別?    師:照法本及上師口訣來想,名為觀想;反之即是妄想。因法本及口訣,皆是歷代祖師修持成證之經驗結晶,乃諸佛之境界,依之而觀,可以成就。若不如法觀修,僅依自己的妄識分別、習氣好惡而觀,再怎麼觀,還是眾生境界,非但不能成佛,且轉增纏縛。    問:用腦子觀想,不也是幻,為何要這麼想?    師:初修之方便,是由有相之觀想起修,慢慢再進入無相之密法。彼時即不再觀想境相,而時時返聞自性本體,返聞既久,自然成片,不須起念,自然念念住於本體,又何庸多一層觀照功夫?此為徹證境界。初修者則要時時觀想,念念返聞。經云:十地菩薩尚需咒力護持,因尚有微細妄念故。十地菩薩尚且如此,何況你我?    問:是否應客觀地觀照自我?    師:此為初步之修法。修到後來,主觀、客觀、能、所,都泯而為一,乃至一亦不可得。此並非一剎那之覺受,要保住持久才行。    問:最後是否「虛空粉碎,大地沈平」?    師:「虛空粉碎,大地沈平」,是證到本來,乃初證法性。嚴格來說,是只證到法性一點邊。這是禪宗的名詞。    問:是否從此才是修道的起點?    師:從此便可開始真正修心。以前所修,皆在門外。    問:這是不是禪宗的初關?    師:對,是初關。然而,禪宗並無直接了當之心法,供弟子修習。行者往往苦行或參訪多年,遇不到大善知識。而密宗卻把歷代傳承諸佛菩薩之累積經驗,匯為法寶,照此而修,即可證到法報化三身圓滿。本宗所傳之法本,每一個觀想,每一句口訣,皆是圓證法報化三身之捷徑。是以如實而修,即能得傳承加持,而證菩提。    問:修任何法,是否應三輪體空而修?    師:此乃當然之理。然而真正達三輪體空,唯安住明空三摩地、大空三昧等體性大定中。一般未證體性之行者,當於布施以及修一切法、一切念中,盡量向三輪體空之境界而修,不斷減少我執。    問:何謂無念?    師:無念是無染念,並非無正念。時時將念安住本體,恆寂恆照,或大悲起用,廣度有情,即是正念。    問:何謂無染?    師:即是「對境心不起」,亦即放下一切慾望雜念,起佛法之正知見,以及度生之正念。即所謂「心不取境、境不臨心,於心無事、於事無心」,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念念利益眾生而不住相。    問:為何密宗持咒要清凈六根,並且加上觀想,而說這便是「無念」?    師:此即將萬念攝歸於一念。將身、口、意,都攝歸到一念,自然六塵不染。六塵不染,自然身心清凈。    問:將萬念歸一之後如何?    師:將萬念攝歸一念,然後將一念亦撇卻。    問:如何才能於修途上不墮頑空?    師:恆發度盡眾生之願,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無非如幻度眾生,如是即不墮頑空,且速證菩提。    問:既知海水與波浪之濕性無二,舟行於海,應如何而駛?    師:任運而駛,于波浪法爾無住。    [二、正修三觀]    問:如何破我執、法執、以及俱生我法二執?    師:一切執著,皆因一念不覺、無明流轉而起。是故欲破除執著之最上乘修法,乃為直破無明。無明一破,執著即消。依體性法、般若波羅蜜多法、自心明月觀法、無上部密法等而修持,都能直破無明。又修假觀,泯色身之我,破我執;修空觀,泯思想之我,破法執;修中觀,空幻一如,泯虛空之我,破俱生我執;修中觀,空有雙超,泯法性光明之我,破俱生法執。    問:既然生死根本是無明,如何才能將無明破除?    師:不住六塵、不住空有,便能直破無明。    問:何謂「三觀」?    師:三觀即假觀、空觀、與中觀。假觀即對外界一切有相物質不染,了知一切法畢竟歸空。空觀即對內心之思想、識執,皆不住著,了知過、現、未三心不可得。中觀為外不住六塵、內不住空有之中道境界。    問:何謂「入佛境界」?    師:在修途而言,《圓覺經》中所說「一心三觀」,即是入佛境界之門,亦即「即空、即假、即中」。實則如來境界,即是「念念不染六塵,更起大悲普度眾生,而不住相」。以一心三觀而言:念念與本體相應,念念不染六塵,即是「空觀」;更起大悲度脫三界六道之有情,即是「假觀」;實無一眾生可度,亦即空假皆不住,即是「中觀」,亦即是入佛之境界。譬如持咒,能持之心本來空寂,便是「空觀」;自心咒字如幻放光度六道眾生,便是「假觀」;空假皆不住,三輪體空,如幻而度,度盡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便是「中觀」。由此可知,本宗心法,無一不與佛境界相應。僅修心法,便可「入佛境界」,實證十方圓融,一多互攝,應化無方,神變無礙。    問:何謂「不愛不惡而分別之」?    師:例如我手持毛巾,既不愛之,亦不惡之,但分別乾濕、質料顏色。雖不愛不惡,卻有分別,仍為六識對外境之分別攀緣,而落生滅。應「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方轉識成智。    問:如何才能「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師:深住體性,雖分別一切法,而實無分別想。    問:平常是否應當以「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作為修行方式?    師:就體性立場而言,十方三世一切法,無非法爾本然,以妄想分別原是真心故。倘更作分別之想,即是頭上安頭,彌增顛倒。又所謂「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乃是證到本來者,再任運度生之心境。若真能如是任運,則心心合道,念念歸真。然在修途之行者,則須於一切法不起分別,觀一切相如幻、一切念本空,空幻一如,乃至空有雙超,方能實證本體。    問:師父曾開示:「要如幻而修。」弟子不太明了如何修,請師父進一步開示。    師: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眾生。菩薩憐憫眾生不達如幻,而枉受種種痛苦,故悲心反更真切,要令法界一切有情皆了達如幻,脫離生死苦惱。    至於如幻而修,以施食為例,當自成觀音而供施,觀身心如水月,如幻地召請法界如幻有情,如幻施給種種飲食、卧具、衣物等等,乃至以佛法如幻法施,令彼安樂,如幻成就,此即為如幻觀修。    《圓覺經》云:「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故於究竟,一切世出世間法,悉皆如幻,一切眾生畢竟成如如之佛。    既知恆沙佛世界,悉皆如幻,則我們修法、及對世間種種追逐,當然是幻。若能如是了悟,則對世間一切自然不執著。猶如看電視,曉了劇情是幻,而不致沉迷於劇中之榮辱得失,而起執著、愛憎,對一切人生之驚濤駭浪,亦均能泰然處之。雖日常生活之種種感官覺受與思想,彷彿真實,但真實證悟者,自然明白自身是幻,世間亦幻,乃至能修之我、所修之法、能度之眾生,悉皆如幻,猶如昨夢。    問:何以修法中,常提到觀一切相,應如水月?    師:因一切有相之情世界、器世界,乃至無相之心念,無不如水中月、空中虹,如幻而現,並非真實;亦如鏡中花、夢中影,不可把捉。如是觀修,是要你不住一切相、一切念,了知一切皆如幻而現。    問:如幻而觀,是否馬馬虎虎觀之即可?    師:塵境識執當如幻,度生仍應清清楚楚,不可馬虎。例如觀月光遍滿法界度生,則應清楚觀想每一道光射入眾生身心,令成本尊,或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度化之。    問:修假觀時,觀一切如夢如幻,則於利他悲心不易生起,該如何?    師:知一切眾生曾為自己父母,即可生起悲心。雖然眾生如幻,但眾生自己不知是幻,故應念念設法度夢幻中之父母,令他醒悟,自知是幻,而不再輪迴。    問:在初修時,觀想自身以及眾生,皆為本尊,現在加上內證,修假觀時,是否還要作此觀想?    師:修假觀時,觀一切有相皆幻,則不幻者何?參!    問:那麼「於心無境、於境無心」這句話,是要去參它呢?還是用來提醒自己守住六根?    師:是用來清凈自心。因「於心無境、於境無心」八字,乃可理解,非參之話頭。初步是以六識清凈六塵,最後真正證量,則要離開六識,方能真正「於心無境、於境無心」,乃至於雙離兩邊,直證中道。    問:是否到時自然就明白,而不是用「意」去理解的?    師:證到之時,是自然現前。但於修途,若不以六識去守六根,則時時為過去、現在、未來流轉不斷之妄念所牽纏。    問:請示師父平常如何修持?    師:我修法大多是修如幻。記得早年華藏祖師第三次蒞台宏法,駐錫敝寓,我曾寫一偈呈祖師,偈曰:「以如幻身,拜如幻師,修如幻法,悟如幻心;起如幻用,度如幻眾,滿如幻土,證如幻佛。」師父一見,眼光倏然閃亮。但祖師還是為我更改一字,說:「一切眾生成如『如』之佛,而非如幻之佛。」此後,同門師兄請示類「幻觀」或「如幻三摩地」等為問者,師父多囑其轉詢於我。而且祖師也認為我從如幻下手很對,並開示大眾:現代人既不能住於深山長久入定,當由假觀入手修如幻,能修如幻,即是修最上的心法。因為心法即是教我們不住六塵、不住空有,若真能如幻,自然就不住。但是,即使如幻而修,也是一天一天不同,一步一步深入,直至證到第八不動地,仍舊如幻地度眾生。    問:請師父再進一步開示此「如幻」與「如如」之義。    師:「如如之佛」,第一個如字,是好像、如同之義;第二個如字,即是指真如。佛之體性,即是真如。如如之佛,即是如真如之佛。因我過去傾向於禪宗,受禪宗觀念影響至深,將佛亦視為如幻。而祖師卻要我明白:佛有三身,而以真如佛為最根本。另亦是要破除我心中禪宗「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之觀念。    問:中觀之雙離兩邊、不住空有,如何觀?    師:日常生活中,修中觀為亦有亦空,空有圓融。雙離兩邊,乃住於「大空三昧」,已超出空有兩邊,雖稱之為中觀,實際已契入無能所對待,無能觀、所觀,亦無觀之作用。唯有無我,才能超出空有。若功力尚淺,未能契入,則應勇猛持咒,仗加持入此不思議境界。    問:「非空非有」如何解釋?    師:一切有情,體性本空;雖空,卻能顯現法界一切情器;雖顯,而悉如夢幻,都非實有。依能顯一切妙有,故云「非空」;雖顯一切色相,而畢竟空寂,猶如夢幻,故云「非有」。    大眾修持,但依此「非空非有」而安住自心,便能成就。何以故?見一切色相,了知其體性本空,而不住著;觀其空,亦了知體性雖空,卻能顯萬法,如山河大地、六道有情。故能深達於空,亦不滯於空(安住法界空,而不墮頑空);不住於色,亦不離於色。如此既不住空有,又不離空有,雖於世間行一切利益眾生之事,而不染著六塵,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利益眾生,便是真正菩薩行。如是行持,名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問:修持是否須「不住空有」?    師:對的。眾生見色住色、聞聲住聲,逐求妄有。三乘聖賢雖證入空性,八識不起現行,仍屬頑空。若欲成就無上菩提,則必須雙離空有,泯卻能所,直證第一義諦,再廣度眾生,圓滿佛土。    問:那麼「由假入空轉中」,是何情形?    師:修三觀,最初是先修假觀或空觀,最後則一心圓具三觀。假是不住塵相,空是不住心念;塵相和心念皆不住,進而空有圓融,即是中觀直覺。依此而修,自性便能現前,並非更有一中觀可入、可得。    問:於中觀時,外界聲音是否仍然聽到?    師:雖聽到,而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    問:在華藏祖師《發菩提心義訣》中,對於澄心、住心、及攝心之修法,均有「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之開示,相同的文字,在清凈的層次上,有何不同?    師:澄心屬假觀,不住塵相。住心屬空觀,不住心念。攝心屬中觀,不住二邊,平等而住。在清凈的層次上,澄心凈六根,住心凈七識,攝心凈八識而轉為清凈第九識。    問:何以在直覺後,尚須「入解脫門」?    師:此為華藏祖師無上慈悲所立「一心四門」中之二門。    直覺:為菩提門,攝一切法,體用不二,空有一如,悟佛知見,為悟修攝。    解脫:為涅槃門,超一切法,超出體用,空有雙超,入佛知見,深入法性,具「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證現前地。    問:修「入解脫門」時,仍有觀想,豈非能所未泯?    師:真正能所雙泯,是證量現前時。在此之前,雖還未達此地步,仍應依「入解脫門」中之觀想而安住修持,證量方能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是謂能所雙泯。    問:修完「出菩提路」,覺本尊放光,皆發出聲音,是何種道理?    師:聞聲應不住。倘住著聲塵,便有「我」與「我所」,有所受,便入十二支因緣生滅相中。    問:倘現自身充遍法界,於下座後,都覺色身非真,而以虛空為身,是否證到?    師:有我感覺,即未證到,須將此感覺也放掉。    [三、返聞自性]    問:何謂返聞?    師:返聞便是照了一切心念、萬法,皆由自性所顯,或直接觀照本自空寂之自性本體,或看念頭由何而起、萬物由何而生。    問:返聞自性,是否將向外攀緣的念頭拉回來,寂然觀照無形無相、如如不動之本體?    師:對的,如是觀照,即返聞自性。自性空寂,不動不靜,無聖無凡,唯一大空自在而已。自性本無方所,而普現十方塵沙剎土。自性本無生滅,而恆示三世生住異滅。    問:返聞時,若有妄念,是否應將念頭拉回來,觀想持咒?或是應觀照它,或者不理它?    師:見一切相,不染一切相,於一切念,不住一切念,就是返聞自性。若有妄念,不制不隨,可將念頭拉回,繼續專註於所修之法。即安住於法報化三身齊修之法,或安住於三身中任何一身之修法。如為初機,可觀皈依境、本尊、種子字、咒鬘等。亦可觀照,觀它起自何處、由何而現。或知妄念是幻,任其來去,自心安住,如青山不動,任妄念如浮雲來去,則妄念自然息滅。妄念息時,清凈自現。    問:雖時時返聞自性,時時知外境如夢如幻,然而是否為第二念覺,而非第一念覺?    師:初修往往在染而不自覺,更進者,雖可在第二念上覺察自心受染,而歸復正念,然於第一念上,仍為塵所牽,此謂第二念解脫。倘能於第一念上解脫之行者,雖黃金美鈔在前,宛如糞土,視而不見。因黃金美鈔之用途,根本未入其心。他不住空有,而安住直覺。此乃菩薩之覺受與修持,是為第一念覺。    問:如何才能由第二念覺轉入第一念覺?    師:初修應恆時修第二念覺,久久之後,若能將心念恆住覺體,不為塵牽、不為識移,而又了了常知,即是第一念覺。    問:是否即「知而不著」的意思?    師:「知而不著」尚屬有境、有對待,屬於照用。直覺則是能所一如。    問:若於禪定中,或是行住坐卧中,自己明明了了,知道自己在覺照中,是否已泯能所?    師:知自己在覺照,即有能知、所知。凡有對境,便是能所未達雙忘。    問:返聞聞性和返見見性,是否相同?    師:返聞聞性和返見見性,方法相似,入手處不同。返見見性是攝回眼根,勿見色住色,而將觀看之功能,返回觀想體性。返聞聞性則是將聽之功能,旋轉返聞自性。無上密法之大圓滿,即是返見見性,而見到所見即是自己本有。    [四、親證本體]    問:修心法,為何遲遲不能相應?    師:修心法欲得相應,須心心念念住於體性,乃至一切言行,均利益眾生,均對得起傳承法脈,方能獲得傳承加持。倘若違背此點,念念只為自己,有我有人,能所角立,修心法即永不相應。有些人雖然一日修十數小時,進境卻極緩,只因未發起大悲救度眾生之心。故鬚髮大菩提心,住於不動,如幻度眾生,才能相應。    問:某次上師壽誕時,師父曾開示:多年來的心愿,是能夠與弟子們水乳交融。請問師父:弟子應如何安住其心,如何落實,才能與師父水乳交融?    師:至要者,即是安住絕待之清凈心。此清凈心,非比較、非對待,無垢、無凈,不來、不去,為絕待不動之心。如是安住,得與師心恆久融合無間。若不依此清凈因地心,如何能證到果地清凈覺?雖欲修持成佛,發菩提心、願力、與精進行持,皆極重要,但此等皆應以清凈心為根本。    契入體性,固然是在自心清凈時最容易契入,但清凈心並非僅在上座時持守,在日常生活中,即應恆持清凈心,並應以正直之心處理世務,不可有狡詐曲折之心。    此外,若當萬分恐怖、萬分痛苦、悲慘、及大喜大怒之時,此時若能反觀怖畏、悲傷、痛苦、喜怒之體性絲毫不動,則較平時更易契入體性。唯在喜怒哀樂發生之當下,反觀體性不動,並不容易。若能如是,則極易契入本體。是故應於平常,時時對境驗心。如觀看電視、電影時,劇情雖然吸引人,但仍不忘反觀自心不動,則日常生活,在在處處,待人接物,無不是對境驗心、對境調心之時。    證到體性,看來似乎很難,但若能抓住關鍵,亦非難事。此關鍵,即時時能了知世間夢幻,對任何人與自己之利害、得失、是非等等,都為夢境,反觀人我、得失、是非種種妄心之體性,恆寂恆照,猶如大空。    在此,尤須注意,切勿一見「照」字,就想一定要觀想光明去照。真正的照,是無光明之照,無相之照,無我所之照,無對待之照,乃體性本然如是恆寂恆照,無能照之我、無所照之物,唯如此方契能所一如。或觀想如月光之光明遍滿,本寂普照。若能常恆如是寂照,則不見人我是非,我執漸薄,因緣時至,即契入法性。    唯有身心正直、無諂曲而真誠之人,最易契入法性,因其心即與佛心相近。故此,若內心歪曲、人我紛紜者,應時時自我檢討改正,將心返回。通常愈是知識分子,思慮愈深,所知障愈重。反而讀書不多者,與佛心更為接近。實則思慮愈多,離體性愈遠。若妄念又化為行動,造業受報,輪迴無盡。    現在的社會,五光十色,有太多的誘惑與牽纏,若定力不夠,極易被種種不良風氣所轉。有些很好的弟子,若能繼續深入,即能更上層樓,對眾生會有極大利益,但卻被社會影響了,令師父十分難過。我自認,自己此生最無價之珍寶,即是在此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仍能引導有心學佛之弟子。雖度生亦如夢幻,但眼見弟子為社會邪惡風氣所轉,非但未能在此生消除無始垢染,反而染上更深的塵垢,對為師而言,即猶如做了令人難過的夢,讓在夢中的我,感到十分難過。由此思之,出家眾亦是何其優越,能遠離世間種種紛爭。是故若能有一安靜環境,不愁衣食,從早到晚專心修行,實亦十分殊勝。為使弟子們有更好的修行環境,師父決定建更多關房,讓更多弟子能夠閉關。最低限度,亦要令閉關弟子衣食無憂,能夠專心修行。    問:如何直接觀法身相?    師:法身無相可觀,只念念不染六塵、不住空有,念念空寂,覺照一切塵識皆幻非真。    問:師父曾開示:「法身非依人類思維所能了悟,須達無念才能證悟法身。」但若不能無念,應如何修持?    師:只須修:一、中觀無住,不住六塵、空有,心念自然空寂而又明明了了;二、空觀本寂;三、假觀如幻;四、持咒入明空;五、修法入明空。以上諸法,皆可契入法身。    問:師父曾開示:自性本體顯現有兩種方式,一為通過觀想,承傳承本尊加持而顯現,另一種則是不觀想、不作意,一切放下,任體性自顯。但不知後者既無觀想,是否仍能受到傳承本尊之加持?    師:密宗行人能顯現自性,無不是傳承上師及本尊加持所致。任何人只要皈依密乘,歷代傳承上師即依其本願和悲心,毫無保留而不間斷地加持行人,以令行者早日開悟,乃至見性成佛。而此兩者之不同:觀想,是承化身加持,不觀想、不作意,則是承法身加持。    問:既然一切不住,為何住於本體?所謂安住本體,此住是否為無所住之住?    師:對。所謂無住,乃對六塵不住,乃至對過、現、未之心念不住。修持時,先住於有相之禪定,而後對有相之禪定不住,住於無相之禪定,亦即住於體性之本空本寂,此即無所住之住。    問:佩帶供養舍利,有何功德?    師:佩帶供養佛舍利,除經典中所載功德之外,最主要的,是藉此佛陀舍利為外緣,以引發各位自心真實之舍利。初步為明點現前,明點一旦顯發,隨其修持,光明日增,終至法界中一切凈土、穢土、十方三世諸佛、四聖、六凡,皆在明點中一一顯現。然此明點,乃八識幻跡,更進當不住光相。最究竟之法身舍利,乃遍滿虛空法界之無相光明。    諸位:真實之佛,究竟為何?是釋迦、彌陀、藥師如來嗎?若如此,《圓覺經》中何以說:在圓覺寂滅之體性中,無量恆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然則真實不生不滅之佛,到底是什麼?    弟:佛本無形相,以光明為相而寂靜。    師:對。佛無形相,離諸言說,於中實無是非二相。今方便而說:真實之佛,即法界體性。此體性不生不滅,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超越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何以體性超越三世?因時間乃由現象所呈現,譬如太陽升起,說為早晨,太陽落下,稱之夜晚,乃至每個剎土之成、住、壞、空,亦皆如是,凡此皆由現象所呈現。若現象皆消滅,即是體性真空,其中並無過去、現在、未來之分際。故知真實之體性,乃是超越三世。    此體性又橫遍十方。此無形無相之體性,能顯遍法界之光明,又能一一如幻安立無量凈土、穢土,以及四聖、六凡,悉皆顯現於此恆寂的無相光明之中。    故真實之修持,即住心於此「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之體性上。直接將心住於體性,此即最深之修持方法。如何住?亦即住於空性中。因凡屬三際,必有現象流轉;若歸於大空,無相、無念、無住,無流轉,即超越三世。又於此空性中,隨我等之悲願,心光遍照整個法界之有情世間、器世間、時世間,此即體性之橫遍十方。    請諸位回答:如何住於體性?    弟:不分別、不愛憎、不取捨,了知一切如夢如幻。    師:對!當一個人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不僅了了知、而且無念之時,即為體性定。有念即有分別。住於體性,應無善念、亦無惡念,而覺體仍明明了了,遍於法界,自性恆常,本寂本凈,無念、無相、無住,超越時空,如是而住。一起念即出定,出定即當由體起用,起度生大用,即善用心念,將心念用於自度度他,度法界一切有情,決不用於損惱任何有情。    無念,為住於體性之最佳修持;另一方法則是觀空。所謂觀,即是住,亦即以自己的腦,一直想宇宙之大空。大空,即空之範圍無比廣大,大至無限。一直如是想,無須幾分鐘,自然就忘掉自己色身之存在。既忘色身,即泯我執,而除煩惱,貪、嗔、痴、慢、妒五毒,及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皆無從生起。故知住於大空之時,即是泯除我執之時。如此恆常觀修,而日漸增加安住之時間,因緣時至,會「呸」的一聲,真正之體性自然現前。深望在座諸位,皆能深入此體性大定。    問:若加長此安住時間,長到不再回到此現實世界,是否即為成佛?    師:此為小乘聖賢之境界,化城而已,僅為自了,個人解脫。菩薩乘之行者,必須出菩提路,廣度有情,才能成就無上佛果。    就本宗之修持而言,一直長住空定,乃屬不可能之事。因圓覺宗任何一法,從最初起修,即已培養諸位之大悲心,度生之大悲種子早已深植諸位內心。是故即使證入空定,亦不住於頑空,而會起用度生。    問:在此娑婆世界,應如何讓自心清凈,猶如凈土?    師:我們雖處於此娑婆世界,應了了常知:一切塵相皆屬虛假,皆為自心所顯現。一切既為自心所現,任何色法、心法之本體,皆即此心,是故但莫分別,則五濁惡世,當下即是本來清凈光明莊嚴之阿彌陀佛清凈剎土。    眾生無始以來,習於向外馳求。若時時返聞,觀照自己本來本覺本凈之真心,則當下即是凈土。雖則外在世界,有愛惡、是非諸境,然當持心自守,莫向外分別是非愛惡,莫取捨人我得失、悲喜苦樂,對一切外境如如不動,恆常安住妙明真心,便是即娑婆而為凈土。    各位可於六根,任擇一根,訓練自己。而此土以眼根、耳根、意根最利,故以眼根為例:眼見美境而不動心,視而不見,見惡境亦不動心,視而不見,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塵影好醜,平等平等,心即不動。則一切有情即本尊,一切器界即本尊剎土,以一切色塵體性清凈故。自心恆常如是安住不動,至證此不動心,即登第八地。若見富者即動心攀緣,見窮者即動心走避,起愛惡之心,便落入取捨生滅之中。若以耳根而修:耳聞聲音,亦不分別,聽而不聞。了知一切音聲,皆發於自性本體,故無論歡笑怒罵、蟲鳴鳥語、山中清風、門前車馬,皆成清凈微妙咒音,以一切音聲之體性清凈故。鼻根、舌根,亦是如此,對於好聞難聞、好吃難吃,皆不加分別,無愛噁心。自心如是安住,念念對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不住,即是念念返聞。恆常如是返照,而不住塵相,則在傳承加持下,即轉穢土成凈土矣。    總之,一根歸元,其餘五根,同時解脫。行者可任擇一法,起勇猛心,堅持到底,此生必定成就無疑。切莫貪多務雜,恐到頭來一事無成。    問:觀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變凈土,有何好處?    師:觀一切有情皆成本尊、一切器界皆為凈土,乃是依正二報莊嚴,身業與器界圓融。更進觀何以一切境相能成本尊、凈土?只因皆是自心幻顯故,劣境、聖境本體無二,故能即劣境而轉成聖境。既知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本空之所幻顯,則顯空雙融,色空不二。如是能令我等於見一切相時,免除執著和分別取捨。此乃文殊菩薩藉眼根歸元之法,蓮師說此名為欲自解脫之法。    若聽聞一切聲音,皆確信為本尊之咒音,或觀想成本尊之咒音,則是語業圓融。若更觀一切音聲之本體清凈,與咒音不二,則是聲空相融。如是能在我等於聽聞任何音聲時,免去與生俱來之分別取捨。此為觀世音菩薩耳根歸元之法,蓮師說此名為語自解脫之法。    若觀自他一切有情之心,皆同住本空本寂之自性本體中,而一切舉心動念,皆為由本體所起如幻度生之廣大悲願力用,且不止於觀想,更應令自己起心動念,皆合於本尊之悲願,如是則是意業圓融。若進觀一切起心動念、煩惱五毒,其體即是自性光明菩提心,恆常不動、不變,故當念起時,但須勿制勿隨,任其起滅,將心恆常安住其不動之本體,則一切妄念於第一念上自然解脫。蓮師說此名為覺自解脫之法。    此三種方法,名為「金剛道之捷徑」,即是直證不動本覺之最快速路徑。倘能依此三種方法,任取一種專註而修,久之,便能遠離六塵,清凈之本來自然現前。大密宗之修持方法,雖短短數語,依之而修,便能成佛,切莫等閑視之。    問:以前念阿彌陀佛念習慣,有沒有一個法,能和觀想配合起來,更進一層來修阿彌陀佛法?    師:若知阿彌陀之實義,為無量壽、無量光,則住在此無量壽、無量光明之上而修。    問:那很像參話頭。    師:禪宗是參,密宗是方便指明一個樣子,可以依之而修證。《華嚴經》說:「有如是觀想,則有如是顯現。」觀法界之光明遍照,即是無量光,乃為真正之阿彌陀佛;又法性無始無終,永恆常在,即是無量壽。若於念佛持咒之時,能如是安住於無量光明、永恆常住之法性上修,即是念自性佛。    問:這樣會不會有傳承加持?    師:我現在傳你,就有傳承加持。   對一切感恩報恩。
問:《阿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何原因?    師:《阿彌陀經》上說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是指臨終時安住本體,就能往生凈土。而此「一心」,便是指自性本體。若真能從早到晚,都安住於自性本體上,則五濁惡世亦成自性凈土。    問:地藏菩薩所說「常住地獄且莊嚴地獄」,是否即是此意?    師:對的,地藏菩薩雖到地獄度眾生,但其本體如如不動,度化無數眾生,地獄亦莊嚴清凈。    問:如何祈求上師傳承及十方諸佛加持護念娑婆世界,令娑婆災劫的共業減輕,使遭受災劫的眾生得度,並種下成佛之因?    師:念念修持、念念迴向、念念放光祈請傳承及諸佛加被娑婆有情,但亦念念了知世界是幻,上師傳承、諸佛、眾生、及自己,亦皆是夢幻。修一切法,若能了知一切是幻,即為修持無上心法。因為明了一切是幻,即不住相,不住相即不染著六塵,無染著即不分別,不分別即不取捨,不取捨即不愛惡,不愛惡即不造業,不造業即不再輪迴。自己如是修,亦迴向眾生皆能如是。    至於消弭世界災劫,惟有儘力度眾生。因世間之戰爭與劫難,皆由於殺生太多,被殺眾生怨氣積聚,急待報仇,或因眾生淪墮苦趣,未能得度,或想找替身所致。若能令其度登彼岸,或往生極樂,或超生人天,則能大災劫化小,小災劫化為無形。    諸位能發如是利生心愿甚好。但並非僅於閉關時才如是祈願,更須於日常生活中,即要放下人我是非與怨結。若自心嗔怨不舍,即已將世間怨氣轉增轉盛,如何消除災劫?又若種種人我是非盤據於心,又怎能有慈悲心再去度眾生?    因此,日常檢討自心十分要緊,要以念念恆住於第一念覺,不落於第二念覺為目標。何謂第一念覺?何謂第二念覺?眾生於塵境中流轉,是不知不覺。若修心之人,面對塵境現前,若稍感迷惑,即思惟法教,提起正念,覺照一切是幻,既不染著,亦不為所動,此為第二念覺。若菩薩念念住於第一念覺,則境還未來,就已常住覺性中,任何塵境現前,根本無染於心。恆常如是覺照,忽然心空、境空,連覺照亦忘,如蓮師所開示:「惟常覺照,而忘覺照」,即於「忘覺照」之當下,破除我執。我執既破,即匯歸大空光明、毗盧性海,而證佛果。    因此,諸位當學習菩薩念念覺照,勿等塵境現前才覺照,甚至雖已覺察到妄念,卻仍不能醒悟放下,而隨妄念流轉。須知我等自無始以來,即因生生世世,從早到晚,念念都為自己謀利,念念都只想到自己,念念都是人我、是非、得失、稱譏、毀譽,是以千思萬慮到如今,所得也仍是在六道之中輪迴。若此生依然如此念念為自己,則今後無窮盡之未來,亦必將繼續在六道中輪轉,無有已時。在六道中,墮三塗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泥,何況再能聽聞佛法、入密乘門、起信實修,乃千難萬難矣。因此,我們怎能不警惕?怎能不醒悟?怎能再為此虛幻之色身,而受無窮盡的輪迴之苦?怎能不藉此短暫之幻身,去徹證永恆不生不滅之體性?怎能不捨棄此生一時的虛幻之樂,來換取未來無量時劫永恆的清凈安樂?而證取永恆之身,亦是為了廣度無量無邊在夢中受苦之眾生,令他們醒悟,了悟其所處之身心世界,乃一大夢境,令眾生亦證到究竟永恆之至樂。若以此短暫的人生,去追求個人的享樂,則與草木同腐,死後隨業流轉。是以,我們怎能不好好掌握這一生、這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秒?絕不能再將心思浪擲在人我、是非、得失、毀譽,和種種為自己謀求打算,而要將每一個念,都用來返聞不生不滅的本體。    何為本體?眾生本具之體性,如《心要經》所說:「不來不去,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相無不相。」永恆常住,不動不壞,遍滿法界,無形無相,非眼所見,非耳所聞,非心念所及;但卻能如幻地遍顯法界一切凈土、穢土、及一切聖眾和有情。此即是我們的體性,真正的自己。要契入這體性大空遍顯,須住於體性的不動,恆寂恆照。何謂體性不動?蓋體性無相無念故。試想法界譬如一巨大之真空管,在此真空中,既無人物、妄念、山河大地,亦無微風、雲彩、星辰、日月,這樣的空就相似於「本體」的空寂。雖然體性之不動猶如真空,但諸位切莫著於空,真實的體性乃非空非有。相對的動靜,一定要有相、有念,方有動靜可言;而體性之「本體」無一切相、無一切念,故無來去、無垢凈、無增減等相,動靜二相,俱不可得。又何謂恆寂恆照?體性真空,無相、無念、無願,而又本具光明,雖空而明,故體性恆寂恆照。體性之「體」空寂,但體性之「用」卻能如幻地現無量世界、凈土、穢土、四聖、六凡,乃至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皆如夢幻地依體性顯現。凡此語言文字之描述,皆是標月之指,不可住著。    諸位現在修持的目標,須先證到體性之「體」。就如人一樣,先有身體,才能有種種思想、行為。證到體性之體,才能由體再起種種度生大用。而證悟本體,最直接的方法,是以我們的念,總是去觀想宇宙的大空,如體性不動,恆寂恆照。此謂之返聞。我們說宇宙的大空像體性,而不說宇宙的大空是體性,因為宇宙的空沒有覺,而體性則如蓮師所開示,乃是「覺與空合」。何謂覺與空合?即將自己的念(覺)去觀想宇宙的大空,並住於如空一般的常住不動。在修途中,此乃返聞自性之殊勝方便,依之而修,可破除我執。因為眾生無始以來,所以不能出離生死,只因有我,只因念念想到的都是自己,所以我執永不能破。如今我們將腦子扭轉來,將原先想自己的念,一直去想宇宙的空寂,因空寂中無我執可依附處。如是久久,忽然之間,忘掉了主觀的我和客觀的空,當下同破我法二執,而契入本來。何其容易!何其直接!菩薩不起於座,而成正覺。此法名「大空三昧」。    但欲證此,亦須福德、智德兼備,才能到此境地。故於平時修持之餘暇,仍要盡量做種種功德,以圓滿福智二資糧。    我且再舉一自身之經驗:我曾在定中忘了自身,而契入體性光明,其中無時間、無空間、無中邊、無能所,唯有絕待清凈不動。不知過了多久,忽起一念,心想:自己既已如此光明遍滿,不知原來的色身何在?於是就在虛空中看到自己的色身正在禪坐。當我看到自己色身時,覺得就像見到路邊的一片瓦礫一樣,十分冷漠,對自己的色身無絲毫情感,色身與自己的心根本毫無連繫。我舉此例,是要諸位了解:當證到法性身時,了見一切眾生是幻,一切凈土、穢土,種種世間,莫不是夢,真正的體性,非言語可說、非思想可到、非根塵可及;而此時對色身之感覺,甚至不及路邊一片瓦礫磚石。我們又何必要為此色身作種種謀求、造種種輪迴之業?    問:師父原已契入無時間、無能所之狀態,而忽然念起,見到自己的色身,請問師父:當時證到的是經典上所說的意生身,還是密法中所指的幻身?    師:當時所證是體性身,體性身雖假名為身,實無身相可得,亦無中邊、無方所、無來去,唯有明空遍滿。到此境界,很多修行人都無所適從。但圓覺宗弟子,平日時時觀修心光遍滿虛空法界,體性現前時,正可以認證。    問:這境界是否與臨終法性光明現前相同?    師:是相同境界。但對一般人而言,臨終光明剎那即過;徹證體性的明空,則是光明恆久常住。此為其差異處。    問:當時師父是由較高之虛空中看到自己色身在禪坐嗎?    師:當時並無空間之高下可言,「見」到自己色身正在禪坐,並非以肉眼見,而是以「心眼」見。    問:是否一定要離開色身,才能返觀色身?    師:此中無是無非,無離無合。當住於此身時,身心似有關聯,但證到體性時,便明白真心與色身實不相系屬。    問:此無中邊、無方所、無來去之體性身,是否即為法身?    師:是的。但這是初證,之後仍須漸除習氣、分破無明。蓋理即頓悟,事次第盡。    問:住於體性身如何出定?    師:深住體性大定無念,只存覺體;起念即自然出定矣。修行要時時觀住於體性,無相而能現一切相、不動而遍滿。時時如是安住,即能證到體性。即使已證體性,仍須時時安住,將住於體性的時間延長、再延長,直至證到不動地,出入無礙。而若是在修持途中,當依法本所示之方法出定。    [五、起用度生]    問:如果閉關二十年,未度眾生,有無過失?    師:為何會有過失?須知真正的眾生,並非此有相之眾生,而是自心之貪嗔痴慢妒、五毒、六欲,及種種分別取捨、人我得失。若自心眾生度盡,自心清凈,國土就清凈;國土清凈,十方世界就清凈;哪有什麼眾生要你度?一切山河大地、六道有情,都是自心顯現,名為眾生,並非實有。待成就後,自然不廢如幻而度此如幻眾生。    問:有時修法覺得很高興,有時就覺得難過。    師:為什麼難過?    弟:感覺眾生好多啊,度也度不完!    師:如此就要發願廣度眾生。若不發大願,為度眾生而成佛,則以後無窮的歲月,由劫至劫,仍要在六道輪迴。若發大願,則未來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持佛法,直到成佛。故發願之功德,實不可輕視。況發願後,無量護法,皆會護持此發大心菩薩,如護眼目。    但發願之後,必須實地去行願。每天早上一醒,先要誦自己的大願;晚上睡覺前,要檢討:這一天在行為和思想上,有無違反本願?若有,要趕快懺悔,立志不犯,才是真修行人。    問:是不是所有的事物、所有的造作,都要歸結到此願上面?    師:對!一切都要歸結到此願,以此願為中心,一切念、一切事,皆為圓滿此大願。即你立願之時,你未來剎土之胚芽,就已種在法界里。隨你依願行持,至圓滿此願時,亦是剎土圓滿之時。    問:自己若尚未成佛,如何度眾生?    師:各位發心學佛,是為了要度盡一切眾生。但是在未成就前,除了應修六度萬行,尚可依觀想的方法度生。法界本是唯心所顯,觀想便是密宗果地起修的無上妙用。    問:我們修法度生,可否觀想自己分身六道,再分化無量身,度一切有情?    師:可以。亦可觀自己放無量光,遍十方法界,每一光端皆化現自己分身,再由每一分身,又向十方放光,如是眾生無盡,分身亦無盡,在每一眾生前,應其心念而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華嚴經》云:「有如是觀想,則有如是顯現。」此言真實不虛。    問:是否經上所說某菩薩曾供百千萬億恆沙世界的佛,即在此修法上放光上供下度中已然具足?    師:倘未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佛,何能值此無上密法?又理事本來不二,就本體而言,一念可為無量劫,但是就相用而言,尚須演為十方三世,不斷有佛菩薩出世,供無量佛,度無量眾生入一實相,亦不過是空華佛事、水月道場,萬法本來如是而已。    問:我們尚未證得,如何能放光即有如此大用?    師:修行人時時刻刻便要將自己當成真正的觀音、度母、或蓮師,應化到此世間來,這便是無上的修法。只怕自己一天到晚修本尊,卻總不肯相信自己便是本尊示現,一天到晚還同眾生一樣,在貪嗔痴種種無明中流轉。若真認自己是本尊,慈悲喜舍自然就流露出來。本尊本無法,與本尊不二,便是本尊法。    問:《大乘莊嚴寶王經》中,敘述觀世音菩薩到地獄救度眾生,地獄就化為清涼地。是否自成本尊修法時,亦可如此觀想,自成本尊所到之處,皆化為清涼安樂之地?    師:心種咒字放光所及之處,一切有情皆得安樂,依報亦隨之清凈莊嚴。修途如斯大悲真切,證時自然具諸功德。    問:安住體性時,如何觀想由體性起大用?    師:由體性起用,並非僅僅觀想即可,而是要發起大慈悲心,凈念相續,思惟以種種施設,平等利益眾生。從思惟到履行,實際地去做。    問:是否安住本體持咒,即具度生大用?    師:倘未徹證法性,則度生功德尚屬微弱。但安住本體持咒,久之能令眾生開悟心源,亦能令自己頓破無明,徹見法性,本具之清凈妙明真心自現。此心一凈,十方法界無不清凈,不見有一眾生可度,便是度盡眾生。    問:證到本體後,如何起度生之用?    師:初證後,要日夕保任,令其堅固不退。迨徹證本體後,六根已不為六塵纏縛,八識復性妙用,念念不住相,念念不住空,以此清凈正念,起五智度生大用。    三、生活行持    問:工作生活中,如何修三觀?    師:平日上座,雖只幾小時,然下座後,隨時隨地須不忘持咒。無論洗臉穿衣,或坐公車,持咒皆不可間斷。倘能堅持七日,則可至不持而持的境地。    工作中用腦不方便持咒時,可於周圍諸端擾動事物中,唯觀不動之本體,不為塵轉,不為境遷,便是亦有亦空,於動中稱性而修「中觀」。倘觀一切工作場所有如昨夢,自身心念悉皆如夢,而在夢中報父母師長養育之恩,一切如夢幻而不分別取捨,便是於工作中修習「假觀」。回到家中,上座後安住自性本空本寂,便是「空觀」。如此則可於日常生活中,齊修空假中三觀。    再者,能修之心本空為空觀,所修之法歷歷為假觀,空假不住為中觀,是為一心三觀。    又初修者,在工作中,以修假觀最為相契。因工作乃是對境,無論內境外境,無非是六塵,六塵都無自性,如夢如幻,應以夢幻觀之。久之,自心即不隨六塵而轉,即是無相三昧。故我們於工作中,皆應修假觀。若靜處時,即修空觀入中觀。如此精進不懈,不久當可了達:三觀亦唯一心而已。    問:如何將上供下度、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成凈土的觀修,在日常生活中與返聞自性合修?    師:如是觀修即是返聞自性。因為無論在深定中或生活中所觀修之聖眾、凈土,以及有情所成之本尊、穢土所成之凈土,乃至一切見聞覺知,都是如幻而顯,都是夢境。不幻的唯有那不能見聞、非心意識所能思量想像的覺智、覺體。    問:生活上有很多小地方,例如考試,總是難免會有所求,我們要如何處理這些事?    師:如幻而求。先盡心儘力,然後就隨其自然。若能出離專修,自然最好;但因你尚年輕,父母對你期望很高,現在要出離專修,實不可能,是以應求「心出家」,亦可對父母親盡最大的孝道。所以一切如幻,如幻而求,能不能獲得,皆不要執著。    所謂如幻,就像在夢中一樣。若睡夢已醒,或夢中而知自己在做夢,則不太會為夢境而分別取捨,計較人我得失。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一邊修行,一邊做一切事。即觀想在自性本空之中,有此一幻化之人(自己),起此幻化之念,做一切幻化之事。時時不忘如幻而修,自然就不染六塵。特別當知:既一切皆幻,何者非幻?    問:在日常生活中,對外境猶如看電影,不起粗的妄想,持咒歸持咒,自己則安住在一個不受擾動的地方,這樣是否接近所謂「不動心」?    師:面對外境彷彿與自己無關,乃心不被外塵牽染,亦即曉得世事是幻。但通常修到此程度,若有較煩之事來時,仍會受打擾。因此,要進一步安住於體性的不動,而了見世間一切是幻,由不受塵境心念干擾,進達身、心、境一如。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實相現前,如如不動。」此方為不動心。    問:在座上修時,能觀想放光度許多眾生,但於日常生活中,悲心卻無法如此廣大,僅能放光度眼前眾生,有時反而對周圍的眾生感到難以生起悲心。    師:觀想中無物質阻礙,無分別心,故易廣度。而生活中種種分別愛惡取捨,已被塵牽,悲心自遜於定中。但若不能對目前眾生慈悲,今後何能對一切眾生慈悲?倘實知一切眾生皆過去父母,皆有深恩於己者,悲心自易生起。    問:修如幻假觀,似乎常常仍無法完全如幻視之,而為塵境所牽,是為什麼?    師:因未破無明,習氣深重,罪障叢集,故不能了知塵境是幻。故善馭心者,應對最愛、最憎之人和物,皆如幻視之,歷境驗心,如如不動,則對一般事,自能了了而如如,不被塵牽。    問:雖修假觀,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仍不免有我、人、眾生、壽者之執著,應如何改善?    答:初修假觀,當然不能完全如幻,對境遇緣,仍有執著,應一直如幻觀修,待內心真實生起世間如夢之覺受,則執著自然逐漸減輕而凈除。    問:定中了知眾生如幻,出定後仍為六塵所轉,該怎麼辦?    師:仍須靠自己扭轉來,安住本體,稱性而修。動中修假觀,再止觀雙運,止於本體,觀一切法如空花水月。    問:修時,好不容易有一點消息,卻常被世俗因緣拉走,有時修得很灰心。    師:再回來啊!在家行者,修行障礙比出家眾要多,總有塵事纏身。故修行須有毅力,若為塵牽,須即時返照。若能通得過塵世的歷練,修到不動心,其境界比在山中閉關之隱修者,要踏實得多。且入世度生時,也不易墜失或退轉。這才是火中蓮。    問:有時雖然發心廣積資糧,利益眾生,但事情來時卻會退縮,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這種心理?    師:雖然發心,卻不能履行,此為發心不懇切,如幻假觀未修好,將世間一切都當成真實,所以事到臨頭,無法放下。    修假觀,應於每一念、每一境,切實體認是幻非真。處於生有,當外不住六塵、內不住心念,一切如幻平等而住。每晨醒來,觀為另一新生之開始,乃至每一念之生滅,即如一次之生死。處於中陰,若知凡所顯現皆為自心所顯,如幻而現,則一切中陰之恐懼怖畏,剎那歸空,當下回歸體性。若投生於他道,無論是天道享樂、修羅鬥爭,或是地獄、餓鬼、畜生道眾苦交逼、刀山油鍋,只要身心如虛空,了諸法皆幻,安住如幻三摩地,種種善惡境界,皆剎那歸空,身心即於空中回歸體性。    修習「如幻三摩地」,對末法眾生十分相契。因處於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特別是居士身,必須養老撫幼,肩負種種職責,若要時時住於空性而修,實為不易。若依假觀,修持如幻三摩地,即為修持甚深心法。    (以下師父開示《金剛經講義增注》中四句偈數則,以明「如幻三摩地」之義。)    《金剛經》無相四句偈:「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修持如幻三摩地,即可達到離相成佛的境地。    假觀兩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諸相非相,即指一切相皆為假相。若能了達一切相皆幻,則可見自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觀法界一切形形色色,乃至我們的心念,無非如夢、幻、泡、影、露、電,雖現而不實在。如是而觀,持之以恆,即能達諸相非相,立地成佛。    生清凈心四句:「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不應住喜、怒、哀、樂、愛、惡、欲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說:外既不住六塵,內亦不住七情,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事物物。觀六塵、七情,乃至過、現、未三心所顯一切,皆因緣如幻而顯。譬如日出為晨,日落為夜,倘若不住相,則無晨昏之別,乃至無過、現、未三心。故於一切時,皆「應無所住」,即都攝六根,不住六塵、七情、三時,而證本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為不住六塵、七情、三時,而又凈念相繼,念念相續,思維以種種方法廣度眾生。    離識成佛八句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如來」作「本性」解)。應觀法界性,即諸佛法身,法性非識境,故彼不能了。」倘若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就不能見如來本性。若修如幻三摩地,不再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即可見到與自性一體的法界性,即是諸佛如來的法身。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凡有相者,皆有來去,若不住相,則本無來去。    「離一切和合相,即成正覺。」倘若眼不與色塵和合、耳不與聲塵和合、鼻不與香塵和合、舌不與味塵和合、身不與觸塵和合、意不與法塵和合,六根不與六塵和合,束六和合為一明點,匯歸毗盧性海,即成正覺。    「若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無我亦有深淺不同的層次,最初是泯色身之我,然後泯思想之我,進而泯虛空之我,最後泯法性光明之我。    「心佛眾生,似異實一,因緣萬法,是幻非真。」佛與眾生表相似異,體性實一,其體性猶如虛空與虛空相融,不可分、無有異。一切情器萬法,皆由此心佛眾生不二之體性如幻顯現,雖顯而如幻非真。    《金剛經》中共有十八個四句偈,修成一偈即可成佛。這十八偈,每偈都不離「如幻」之義。實因眾生見色住色、聞聲住聲;若能如幻,即可見到自己的佛性。 對一切感恩報恩。
四、轉妄除障    問:是否修一切法,重在心念?倘有惡念,應如何對治?    師:萬法唯心,一切行為作業,無不由最初一念而起。倘能「慎其初念、制其染心」,則一切五毒之念、十惡之業,皆不會發生。眾生在染已久,雖有心學佛,然無始業習尚未根除,難免偶有惡念發生。此時應立刻覺照:此念是惡、是妄、是業,須不染不著,不任其發展,此謂「制其染心」。    其實,豈僅是惡念?舉凡一切分別、愛惡、取捨、人我、得失等種種念頭,通謂之染念,皆是妄逐六塵、輪迴生死之業因。只要此類念頭一起,皆應了知「自心在染」,應當回到本來的清凈,無可染著。倘若修持未到,不克如此,則須一心持咒,消除宿業,求傳承本尊加持,以期與佛心相應。    問:在社會中工作,難免有時會有貪嗔痴的習氣現前,不知如何才能對治?    師:時時了知一切外境是幻非真,自己所處之情境,猶如電視螢幕影像,虛假不實。既知一切是幻,何來貪嗔痴?或時時住於法、報、化三身而持咒,或與本尊三密相應而持咒,即無三毒。    問:心中若有一妄念,即另起一對立之念,與之交戰不已,是否應如此修,一直到心中遇境不起妄念,而無須再另起一念與妄念交戰?    師:起一念頭與妄念交戰,是自己本有之清凈佛性,與無明交戰。當妄念調伏,自己方能住於不動心,此即佛性勝無明,無明漸微薄。初修之行人,常時時刻刻對事、對境如是調伏妄念,此為枝末之法。    然就無上密法,則當了知:若妄念、若對妄而起之念,若染念、若凈念,皆是虛妄非真,同由體性所顯。故無上密行人,但了見其妄,而不分別取捨,不隨念轉,亦不須另起一念以壓制之,則妄念自歸於清凈體性,此為調伏妄念根本之法。    問:「轉識成智」,是否於妄念來時,了其非真,而不隨不制?    師:轉識成智,僅有「轉」名,而非真有何物可轉,只是於空有不住而已。對於妄念,有兩種了法。一是了知其妄,一是了此妄念即是真念,因一切妄念,亦無非本體所顯,本體空寂。行者可任擇一種修之。後者為已證之覺受,亦為甚深之觀修法。    問:有時妄念不止,怎麼辦?    師:在知見上,應先明白:眾生從小到大、從年到年、由劫至劫、從無始到現在,無時不在妄想中,而所想者,不過是人我得失,由此而更造輪迴之業。故今日已得密法,則須勤修,以轉妄念。若持咒還無法轉妄念,則要觀照:此想亦由自性所如幻流現。了知有一如幻之人,在起如幻之想,此即修心。因了知此想如幻不實,即不執著,而回歸真實之自性本體,是即正道。    問:為何修法愈修煩惱障愈多,知識障愈多,文字障愈多,色障愈多?    師:不管多少障,只要放下即是。若能無念,任何障皆不起。因一切障,皆因你去想、去鑽牛角尖才有。倘使無念,連此身都不可得,還有何可障?因有身才有障,因有念才有身。若時時把念住於本體,即是將身放下;身既放下,一切障亦皆放下。如尚未修至體性法,則本宗仍有多種懺罪消業除障之密法,依之修持,自能除障礙。    問:為何修持過程中,頗覺有些障礙?    師:一切眾生,心性本來清凈,與佛平等。所以為眾生而不是佛,乃因心垢太深,不了諸法如幻,本空本寂故。密乘行者,最低限度,當了知此身是幻。一切業力所以成為障礙,乃是心中未能了達其幻,而為其所轉。    雖然如此,但在修持過程中,業力將凈未凈之際,或有業力集中現前之現象,謂之翻業種,此時須耐得過。須知修心之人,決不可能「修死」。即使業力極重,或者陽壽短促,經修持無上密宗,亦可匯歸法界、或是往生凈土。因此,業力集中現前時,無須擔心,應該堅忍不拔,讓無始業力一生了去,才可成佛。    眾人無論是在定中、夢中,乃至於現實生活中,一切皆是幻非真。既知其幻,又何必將一切障礙掛留心中?應當安忍於本寂本照、本來無礙之本體智慧,而對境修持,此即無生法忍。定力若足,可以安住,便可開悟。若如是能安住於本空體性上如幻持咒,便無障礙、無怖畏可言。因我們的真智,便是大光明藏,安住般若本智,一切幻妄現象,不能擾亂掛礙,故能一超直入性海。此即般若波羅蜜多。如不解般若,則無法了生死,無法明心見性。六祖說:「只論明心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是有其深意的。    問:修持中,內在的心亂,是種子未凈,外在的干擾是業力,如何內外皆清凈?    師:內外本無分別,自性本體本無內外可說,強分內外即是眾生念。故須泯去內外分別取捨之想,一超直入,即內外皆可清凈。另在大圓滿前行中,亦有凈六道業種及修身口意清凈之殊勝法門。    問:持咒修心,有時業力反而密集現前,該如何處理?    師:當業力現前時,了知這是自己過去無始罪障,加速集中,反射到現在,如此才能縮三大阿僧祇劫為一生。應隨緣了諸業,莫再造新殃。故修持過程中,或將有所突破時,業力猛然現前時,應發大菩提心,堅忍不拔,阻礙愈大,耐心愈深,則功德和成就亦更快更大。修行是大丈夫事,切勿畏難而退轉,反該以此逆境作為鍛煉自己之機緣。華藏祖師曾說:「障礙越大,成佛越快,因多生業障一生了故。」如祖師之大成就,尚且有障礙之磨練,我們初修,更應不求僥倖,收拾身心,勇猛向菩提道邁進才是。    問:密勒日巴尊者之師父,要他不斷蓋一些房子,然後拆掉,以此來消除其業障。然則我們要如何消除自己的業障呢?    師:方法很多,如積善、作功德、或持咒修法均可。若我也如密勒日巴的師父馬爾巴一樣,要你們修苦行,恐怕連一個弟子都沒有了。但密法不可思議,只要精勤持咒觀修,積極行善,並避免再造惡業,即可消除業障。而最了義之法,就是證空。經云:「心空罪亦空」。    問:痛苦的原因是什麼?    師:執著便是痛苦之因。因有執著,故有得與不得之分別心,不得便痛苦,得而不能永保亦是痛苦。世間一切,本是無常,本是了不可得。故須放下執著,才能免去痛苦。然而眾生無始業習太深,須賴修持及諸佛菩薩之加持,方易解脫。    大眾須知:人生短暫,如在剃刀邊緣,若不能此生超出輪迴,便要輾轉六趣,再生為人之機會,佛經上亦有「盲龜值木」之嘆。圓覺宗之心法,能使值遇者一生超出輪迴,甚至究竟成就,因此大眾莫要空過時日,男眾當如火燒腳跟,女眾應如救頭之燃,如此精進修持,才能超出輪迴,究竟清凈。若不能明白此點,以此短暫難得之人身,作種種無謂之追逐,不得則自惱惱人、自損損人,不僅是一種浪費,亦且要生出無窮的痛苦,如何能解除痛苦呢?    問:如果我們身心感到很痛苦時,要如何處置?    師:如果痛苦,就要曉得自性在纏,才會有痛苦。凡有取捨,即是自性在染。我們的自性,如常寂光土,亦如大圓鏡,法界有多大,自性圓鏡即有多大。在法界中之一切形形色色,森羅萬象,都於圓鏡中了了顯現。若能住此清凈自性中,雖了知、看到、聽到萬法的生滅,但不分別取捨,如大圓鏡,即無痛苦。    《圓覺經》說:「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夢幻。」當最痛苦時,便是最易入道之時。實則痛苦亦是自性如幻的顯現。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以智慧覺照,就能解除一切苦厄。    問:無奈覺得自己作不了主。    師:人之所以會作不了主,皆因宿業牽纏。故要持本尊咒,或持六道金剛咒,以消除罪障,令心清凈。待心清凈時,再來返照,即能廓爾明朗,不會做不了主。    所謂「返聞」,即是自己的心,不住於任何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一個東西上,而要很普遍、平等、廣泛、周遍的住於廣大的法界大空上,無執就不會有痛苦。若只為某一個人、某一件事,而費盡心思,當然會有痛苦。法界之廣大不可思議,若我們的心能契入,怎會為身邊一點小事而難過呢?自心不為塵事所牽,就不會作不了主。  

  貳、辨類析微    一、持咒住心    問:修四皈依時,有相皈依、無相皈依、及空有圓融皈依,應如何觀想?    師:修本尊簡修,仍屬有相皈依。到本尊專修、本尊心要,方為無相皈依及空有圓融皈依。    有相皈依,即依皈依境觀修。無相皈依,即依體性之「體、性、相、用」而觀修。空有圓融皈依,即不離本際,不舍大悲,於一多涵攝、周遍含容之法界中,廣度眾生而無一眾生得度者。    無相皈依之體、性、相、用:    一、自性本體如如不動:體性清凈,本無動靜,本不生滅,一切幻相,皆妄識所現,當持心如大地、如虛空之不動。    二、自性之性超越三世:情器三世的變化,皆由有情的生老病死及世界的成住壞空變遷而現。若泯絕一切現象,則體性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可言,是故自性超越三世。    三、自性之相光明遍照:體性本來無相,而以本明寂照為相。《圓覺經》云:「圓覺普照寂滅無二。」自性圓覺,其性本空,自始本明,恆寂恆照。又自性離於三世、方所,無有邊際,自性光明亦超越三世、方所、中邊之相,故名遍照、普照。此即自心自相光明遍照。    四、自性大用遍滿法界:體性無相,卻能如幻遍顯法界無量光明、無量身土、無邊塵剎、聖凡諸眾、染凈諸法,乃至揚眉瞬目、舉心動念,無非是自心大用,遍滿法界。是故行者應善用自心,廣行菩薩道,以莊嚴自心。    問:修法完,如何觀皈依境壇城諸尊化光融入自身?    師:一種觀法,是直接觀諸尊當下全化為光點,有如下雨,紛紛溶入自心。如何溶?觀自身如水,雨入水中,自然溶合無間。另一種觀想,是觀護法融入菩薩心中,菩薩融入佛心中,佛融入傳承心中,而後由傳承一一遞融,最後融入親傳上師心中,由上師再化為光,融入你心中。如此觀想雖較費時,但獲得加持之信心亦會加深。此兩種觀法,可任擇其一而修。    問:持六字大明咒,應如何作觀?    師:最好是中觀,不住一切觀,不住一切想,驀直持,得與觀世音菩薩法身相應。但初修不能無念,故宜與觀世音菩薩三密相應而持,身結印、口持咒、意作觀。至於老修行,則應深住體性,放光虛空,上供下施,如幻度眾生,願令觸此光明、聞此咒音之有情,皆同登覺岸。    問:修「歸元要訣」,最後持咒時,心要如何安住?    師:安住體性持咒,而承諸佛之加持。修畢則示現本尊出定。    問:當安住體性而修時,無我相、無人相,要如何持咒?    師:在修途,了知咒音由體性而現,自然地遍滿法界,故為虛空體性在持、法界在持,因法界即是真正的自己(真心)。如是咒音在法界不持而持,震動迴旋無盡,廣度法界有情。    問:無妄念是否可不必持咒?    師:真正深達體性,本寂本照,可不持咒。但若住在頑空中亦不成,必須持咒度眾生。何況大多數人,都是自以為無妄念,殊不知此「自以為」之思想,即是妄念,況且實在尚有許多微細妄念流轉而不自知。十地菩薩尚需咒力護持,何況因地行人?我常一睡三數小時,睡中尚手持念珠,轉動不輟。    問:安住於空觀時,是否要持咒?    師:自心已空,哪裡有人在持咒?倘修空觀尚有妄念,則須持咒入凈。自心若能清凈,則安住大空三昧即可。    問:般若心經的咒表何境界?    師:般若心咒,總說表一切情器歸於無我、無人、無佛、無眾生之體性明空。    問:去貪嗔痴咒是否即是大空三昧咒?與般若心咒有何不同?    師:去貪嗔痴咒,即是大空三昧咒。三昧即大定,持此咒安住大空三昧:無相、無念、無願。    至於般若心咒,則安住般若大空,亦即安住明空三摩地。    問:持去貪嗔痴咒、般若心咒、及持六道金剛咒之後的觀空,在方法與功德上有無差異?    師:既然歸空,都是歸於如如的空性本體。只是六道金剛咒令眾生化為明點,溶為光明大空;而去貪嗔痴咒,則是常用於助念或修施食後,可令有情匯歸體性大空,或回歸本位;般若大佛母咒,則是顯密共通的咒,可令自他一切有情同登覺岸。    此三咒皆極殊勝,而以六道金剛咒,又稱聞聲成佛咒、佩帶成佛咒,是密宗最主要且殊勝之咒。    問:顯教之般若心咒開頭並無「爹雅他」,而本宗有之,加此句是何義?    師:凡於密咒之前加「爹雅他」,即表此咒為體性咒。若有諸大菩薩、或天王、天人、天龍八部、鬼神等,飛行於空中,聞此咒音,皆須恭敬合掌佇立,待行者誦畢此咒,再繼續飛行。故凡密咒之前加有「爹雅他」,我們都須萬分尊重,因屬體性咒,誦聞皆得成佛。    問:經與咒有何差別?    師:經與咒,究竟上並無差別。諸佛所以講經,是為令眾生悟見本來,匯歸法性;而持咒則為令眾生成佛最快速之法。經為顯說,持咒乃密行,秘密加持眾生窮盡法性之源。經咒相互為輔:持經應了經中奧義而持,不能只依文字識解,且應明白諸佛出世講經說法之本懷,乃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持密咒,則是直接相應、契入佛知佛見之勝法。    問:法界是否真有種子字?    師:若以究竟體性而言,諸佛、種子字,皆非實有。但就度生而言,則須藉諸佛與種子字為外緣,以顯發眾生本具之體性。    問:華藏祖師曾開示:妄念多時,可多持「呸」字,即可使妄念消滅。是否可請上師慈悲傳授?    師:大聲地「呸」一聲,妄念頓斷,安住於清凈無念中。    問:「阿」字表法界不生不滅、本空本寂之體性,如果終身持「阿」字,既簡單又可到佛法究竟處,是否可請上師傳授?    師:「阿!」(師父大呼一聲「阿」,短捷洪亮。)萬念皆斷,定於不生不滅、萬念俱消之境地。恆持之可證體性。    二、光明現量    [一、光明幻跡]    問:有時走路,看到虛空有無數像蝌蚪一樣的東西在晴空中打轉,不知是何原因?    師:那是法界體性的幻跡。修行人只要定到某種程度,自然在虛空和四周都會看見。    問:但是看到時,自己並非在定中。    師:雖非在定中,必然修持已有禪定的根基,且在心念較清凈時,自然顯現。    問:修法中所顯現一閃一閃的光明,是何情況?    師:此是第八阿賴耶識之幻跡,屬生滅之相。應當繼續觀照自己不動之心體,不可心生執著。如福智具備,待此現象過後,自性光明自然現前。當此之時,行者便可了達身心皆幻,一念頓證無生,即登初地。再起慧照,照了世間一切色相、心念,無非自性所顯,畢竟空寂,即不住一切色相、心念,而起大悲,了見無始六道父母流轉生死,受無邊業報苦惱,而起拔苦與樂之心。乃依上師心咒為用,放光遍法界,令一切眾生觸聞者,皆離苦得樂,常登彼岸。    問:若修法中,見到自己色身化為光體,或心光現在自己心中,是否證到自性?    師:都不是。應當不住光明。真正的自性光明,是看不到的。且自性無能所,無能見之我,亦無所見之光在身內或身外。    [二、自性光明]    問:自性光明如何才能現前?    師:自性光明現前,須甚深福智與因緣配合。然而自性明點現前則不甚難,只要自心不住一切色相和心念,自性明點便會顯現。此即我們的真心,又稱第九清凈識。    問:何謂明點?    師:當行者自心清凈,往往有一點光相現前,此謂心光外顯,不可執著,反生法縛。蓋明點乃為自心所現,大遍法界,小如微虛,究竟是不生不滅,無形無相。    當我們證到此明點自性,應安住於此法界空性本體,自性如明月高懸,大悲遍照法界,拔濟一切六道有情。眾生成佛,即是自己成佛。經云:「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又云:「諸佛清涼月,游於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中。」菩薩發心度生,如是如是。    問:修持中見到一點光明,或幾點光明,其中有一點特別亮,是否就是自性明點?    師:此即自性明點。當明點現前時,了知此明點即自己之心性、身心之精華。若能時時住於體性之本寂,則明點時時現前,彷彿許多小小的太陽或月亮。心愈定,顯現的次數愈多。最初顯現,乃為一點白色光明,彷彿點燃較粗的香頭,或如豌豆一般大小的光明。久之則逐漸顯現為五色,有如五色虹光一樣,非常美麗,經常圍繞自己。但不可執著,因為明點乃自心本有,無須期待與追求,只要自心不染六塵、不住空有而安住心性本寂時,明點自然現前。然於究竟,此明點乃屬八識幻跡,不可執為實有。    問:自性明點是第九清凈識,抑為第八識幻跡?    師:第八識分染分與凈分,第八識凈分即第九識。自性明點為第八識凈分顯現,故可稱為第九識,亦可稱為第八識幻跡,蓋依究竟,自性明點亦空。    問:自性明點是否會逐漸變大?    師:自性明點會隨著修持的進度逐漸擴大,而成為月輪,乃至由此更進。    問:明點剛開始只是一個點而已,我們要不要把它擴大?    師:因光明與光明能自然融合,故只需觀想它與法界光明融合為一。既法界光明與自性明點合而為一,則自己不就安住於法界了嗎?此即是修自性法。既修心法,法界觀要常在心中。    問:那法界光明怎樣顯現?    師:不住根塵識執,恆住本寂,福智成熟,即能顯現法界光明。真實證量,唯證方知。    問:何謂「母光明」與「子光明」?    師:自性光明為「母光明」,法界光明為「子光明」。因法界一切佛、眾生、剎土、光明等等,皆自性本具,體性所顯,故自性本有光明為「母光明」。    通常在修持中偶現之一點光明或一片光明,只是五智中某一智略顯的初步現象,乃屬八識幻跡,並非真智。真智乃恆常現前,不滅不失。    問:法界光明是否與自性智慧不二?    師:法界光明即是般若智慧,因此,我們稱自性光明為智光。此光明不同於日月光明,乃恆常不變,法爾本有,而且充滿法界。但唯有自心清凈不染、福智具足者,方能證得。    問:自心光明是否應與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師:對的。自心光明與法界合一,就如將瓶打破,使瓶中空氣與外界合而為一,此是修持方法。因我們自心本來光明,只以三毒六塵覆蓋,而不能顯現。須於修持中,將此等垢執,層層剝落。然眾生無始業習太深,稍悟轉眼又迷,僅憑自力,恐難於此末法時期超出輪迴,故須仗傳承諸佛加持力,真如內薰,心光外顯,頓使累劫瓶垢習氣,為之粉碎無餘。這瓶垢、這無始習氣,到底是依附於我執,而由我執生起,故須將我執放下,方能與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於修持道上,是由發勝義菩提心為因,大悲願力為根,方便為究竟。虔修本尊法,懇祈傳承本尊加持一如而漸契無我,我相既無,諸塵及煩惱皆無可染著,再斷法執,直破無明,而入中道實相。雖雲如此,七地菩薩尚有微細法執,可知並非容易,故須勤修方至。是故蓮華生大士離藏前,為眾略說心要云:「世間貪著,一刀兩斷;八十八使,當體解脫;五毒現前,妙用自如。敬師、重法、實修者得之。」    問:自心光明如何與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師:觀自性明點升空,自然與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問:安住於自性之「光明」,是否肉眼可見?    師:自性光明原本無相,是看不到的。凡肉眼可見之光,皆非最究竟之自性光明。故無論看到任何光明現前,都只是修途上的里程碑,了知均為內光外現,皆不可執著。    問:師父曾開示:法身光明乃無相光明,何謂無相光明?    師:不著光相,光明現前而不住著,安住不動本寂。    問:法界光明是什麼色?    師:實證法界本體之光明,乃無形色可得。而在修途,則當觀為天藍色。    問:法界光明若觀為天藍色,那空亦有顏色嗎?    師:空性本體離一切相,亦無形色可觀,唯安住本空本寂,如如不動。本凈光明即微帶天藍色,如無雲晴空,此乃循有情抬頭見藍天之習性,以做方便,而為教授。    [三、五佛智光]    問:過去曾有一次,剎那之間,人、物、空間均消失,只餘一片黃色的光。這種狀況,是應加以保任住,還是趕快回到我們世間的狀態?    師:過去的事已然過去,不要追憶。以後若再有此情形,即安住於此光明本寂,不取不舍。    問:有時在壇城與大家共修時,在壇城前也會有一片白色光明。    師:不同顏色之光明,代表五智當中不同之一智。現白色光明,表五智中之「法界體性智」剛開始出現。以前所見黃色光明,則表「平等性智」。但此時尚非實際證到,僅是五智中某一智剛開始啟蒙而已。    問:黃色智光是否較明點更殊勝?    師:不是。倘若又在此比較何者較殊勝,即又多起一妄念。不僅光明要了知為自性如幻所顯,平日六根所接觸之一切塵相、一切思念,均應了知為自性幻顯,而不執著。    問:上師剛才開示:黃色光明再現前時,應安住體性本寂。但不知如何才能不執相?    師:只要住於不動體性上,任何光明皆由體性如幻而顯。倘若見到光明,又起分別取捨之念,心想:「此光是否為佛菩薩之光明?是否一直會現前?是否能向它祈求什麼?自己是否已將要成佛?」起如是等種種妄念,光明就會消失。故須了知一切光明皆自性本體所顯,只須在體性不動上安住即可,對所現之任何光明皆不取不舍。    問:修法時若見五色佛光將自己捲入,應如何安住?    師:行者一心虔誠、清凈不染時,會有此覺受。此時應安住體性不動。    問:五佛五智,中央是白色或天藍色?    師:中央佛部為白色,東方為藍色。倘修金剛部本尊,則佛部與金剛部對調,即中央金剛部、藍色,東方佛部、白色。    問:五佛智慧,是否仍屬度生所顯之方便?    師:因眾生有五毒,諸佛才現五智度之。    問:那究竟當為何色?    師:究竟無色,如幻現五色。    [四、觀修光明]    問:在禪定中,觀想什麼比較好?    師:你修到那裡?禪坐時你定在哪裡?    弟:定在心裡,心中放光。    師:那就定在光明體性上。你放光是放到那裡呢?    弟:就是整個心放光,照在這個身上,然後身體發光。    師:慢慢可以把光的範圍擴大,然後更進一步,放光上供諸佛,承諸佛回光,將光明收攝回來,此時要觀想諸佛的功德、智慧,也隨著光明收到自心,自己就具足了諸佛的功德、智慧、和一切力用。然後第二次放光,遍度眾生,令眾生都成佛。如是則同樣是放光,就具足了上供諸佛、下度眾生的無盡功德。令一切的眾生都化成佛之後,可以更進一步,再觀自他都化為光明,自己即安住於此光明體性中,此即「明空大定」。    問:修法當中,為什麼有觀想光明的方法,豈不是有相嗎?    師:這「法界光明」非世間相,乃「自性妙相」,畢竟連光亦空。但是為何我們學密,先要觀想光明?只因法性光明乃諸佛果位證量,而眾生修無上部密法,若無物可依止,則不易安住,故教導觀想光明,且安住於光明本體中,則易契入。這雖也是方便法門,但在密乘里,已是高深之方便,亦是果位證量之修持法。    問:觀法界大空光明之觀想方法,與觀種子字放光的方法,有何差異?    師:條條大路通羅馬。觀種子字放光,是初步觀想法,亦是殊勝之觀想法;而明空三摩地則為究竟法門。種子字可攝萬念歸一念,止息眾生之妄想分別,妄想止息,本來清凈之自性自然現前。至於明空三摩地,則是直觀自性明空,所觀即是所證,乃更直接、究竟之觀法。因一般眾生根器,不易住念於明空,故初步須觀種子字,承佛力加持,才能集中心念,除妄歸真。    問:師父曾開示:修自心明月觀時,光明透過身體、修室,再進一步遍滿虛空法界。但師父又曾開示:當明點現前時,自心明點與一切有情明點交相融攝,成大光明藏,遍滿法界。上述兩種光明遍滿法界的境界,是否相同?    師:兩種修持方法,殊途同歸,最後所達之境界無二。唯前者偏重修持之觀想,後者直達證境。    問:安住本體中,是否仍須觀光明?    師:法界光明,乃是報身境界。直觀體性,則是法身境界。恆住體性,光明自顯。    問:安住在光明中,就算是報身境界嗎?    師:此為修途之觀想法。真正要證到報身境界,就須一天到晚、一年到頭,由劫到劫,都是光明遍照。偶然一見,絕非報身(自受用身)境界。    問:那只是不小心見到的嗎?    師:不是不小心。當我們的「見」不染六塵,不住空有,常住體性,自然就會見到。若一天到晚都住著六塵時,就絕對不會見到。    問:心法中有觀想自身光明放大遍法界之觀,是否修持功力不夠即無法做到?    師:光明並非一定要看到,只是隨念而放,念到那裡,光就到那裡。因此,輕鬆地觀想,心念遍法界,光明亦能普及法界一切剎土。但於法界觀,應先了解熟悉。如其力未充,即難實證。    問:修「光明定」時,為何仍有煩惱妄念?    師:住於光明空性,已無我人,故無煩惱。若仍有妄念,則尚未泯「我」,乃修持者尚未契入之現象。    問:既然光明亦為妄相,修持時是否不觀光明,住於黑暗空洞狀態?    師:修得深時,光影門頭,因仍落能所,故不應住著。唯不住光明與黑暗,方入中觀。    至於以光明作觀,較易安住,否則初修者即無所依止。倘觀整個法界光明,即自性大用,乃極殊勝之觀法。但當真正證到此光明自性時,又須連光相亦撇卻,才能進入更高層次。常寂光即無相光。    自性本體,本無明暗對待,不論光明或黑暗,亦無非自性所顯。若能通達此理,光與暗當無可執著,如如不動,平等而住。

對一切感恩報恩。 與時俱進 弘揚大乘
三、修證位次    [一、證前]    問:若我們此生未能徹了心性,當如何使來世不致沉淪?    師:你今既遇此無上密法,即當精進修持,以求即身成就,不當更有墮落恐懼。若此恐懼不能克服,則是信心不夠。無論顯密,行者皆應以發願度眾生成佛為第一要務。若真能實發宏願,願行相應,便能蒙十方諸佛所護念,生生世世,由劫至劫,值遇諸佛,直至成佛,永不墮落。你可參照佛經上,所有諸佛菩薩之大願,擇其一二,學發勝願,亦可依自己心愿而發。久之,菩提心堅定,便可發更深重之願。到最後無行非願,無念非願,方為了義。    問:菩薩轉世,還需修否?更有煩惱迷惑否?    師:若是乘願再來,即使釋迦佛,亦須如眾生一般修行,以示與眾生平等,使眾生對成佛有信心。    至於煩惱迷惑,大凡乘願再來者,必乘其願力,遇善知識,而不致迷昧前因。即使受苦,亦是如幻而受,總不致作惡而惱害眾生。    問:乘願再來者,是否一生下,即知自己是乘何願而來?    師:並不知道,必待其修得宿命通,方能了知自己過去是乘何願而來。    問:修到何程度,方能不入輪迴?    師:無明未破,都要輪迴。若菩薩證初地,初破無明,初證本體,則可不再流轉生死。    問:何以初證本體,便可免去輪迴?    師:因證到本體,即使是短暫時日,乃至僅止剎那,雖僅為初證,於世法六塵尚未能完全免去染著,然而當其臨命終時,法性光明現前,便可當下認證,而契入法性,故可免於輪迴。    問:何時方能說法度生?    師:首當明了:諸位無始輪迴迄今,幸遇圓覺宗無上密法,覺悟生死,精勤修道,發心度生,此一一皆為夢境,是幻非真。猶如諸位各夢自身為蜂、為蟻,枉受無量生死輪迴勞碌之苦,而不自覺。如今其中有一蟻夢醒,明白自己原為金剛乘弟子,本非蜂蟻;但見周圍仍有許多同門在夢,夢為蜂蟻,不能自醒;其中又有第二人被喚醒,亦明見自己實非蜂蟻,但見周圍仍皆蜂蟻、或見其中仍有一蜂一蟻,則此前後二人皆未全醒,所見蜂蟻仍為夢見。是故若仍見有眾生可度,乃至尚有一眾生可見,即猶不能說法度眾生,因此人之見尚未清明,此人之悟尚未透徹,猶在夢未醒。    其次,當更明了:正夢之時,並無真實蜂蟻因夢而增;醒來之後,亦無蜂蟻因醒而減。諸佛度眾生,亦復如是。雖廣度眾生,而佛界不增、眾生界不減。唯隨因緣,如幻度生,令夢中之蜂蟻醒悟。十方諸佛,皆以此本來清凈靈明之體性,教導眾生如幻之妙義。諸佛之真身,猶如摩尼寶珠,映現法界一切情器,以大悲故,隨眾生因緣,普現色身而施救度。    問:眾生既為自心如幻而顯,成佛後仍有眾生可度嗎?    師:成佛仍不舍大悲,示現應化身,廣度如幻眾生。雖如幻度夢裡眾生,而眾生本空。    [二、證悟]    問:修到什麼程度,需要閉關?    師:當悟見本體,證得空性之後,需要保任成片之時,最好是能閉關,否則極易被塵境所轉。但若在塵境中便能保任,則較之閉關保任更徹底。許多大德,在山中保住得很好,一旦到六塵中,便不能保持。    當知菩提之道極為漫長,即便窮盡此生數十年之時光,亦不可能證得如釋迦牟尼佛之十三地正等正覺。若得以修持無上心法,則可縮短許多時間,如密乘與禪宗,都能此身徹了。但此即身成就,並非即刻成就十三地,而是從登初地、漸次修至十地。此生若能悟見本來,便已超越一大阿僧祇劫。隨後由此起修,此時即需要閉關,保任、以至徹證。最後,還要起教化之大用。此境界之教化,已不再單指人類而言,而是以十方法界為對象。若非如此,怎能一生便證到第十地?十地以後,仍須再上,才能究竟。    問:密宗也講「悟」嗎?    師:當然講悟。然而悟後,還要令其堅固不動,恆常不變;之後還要以整個法界眾生為度化之對象,起無邊妙用。    密宗於契入本體之修證上,有許多殊勝方法,能引導行者消業除障,而契入法爾實相;且悟入本來以後,還能不離本體,生起各種度化眾生之大能妙用。由這兩點,可顯示密法之殊勝處。    問:開悟對修持有何意義?    師:其實世間最難之事,便是悟見本來。倘未開悟,則終日仍是在妄見上打轉。只有見到本來,才有個下手之目標,方為正修。    問:在未開悟時,修一切法,豈不是沒有意義?    師:不修心法,何能開悟?時時持咒修心,不染六塵,不住空有,即為凈修。宿業既消,新業不生,業種便斷,頓破無明,斯出三界。倘起念,則思惟以種種方便,度盡眾生,即轉妄念為凈念矣。    問:依此凈念修持,是否即是「以幻修幻」?    師:對的,以幻修幻,而證真常。    問:為何有些人修持未久,卻較早證悟?    師:容易證悟之人,皆是心心念念為眾生,而不考慮自己個人之榮辱得失、名利財富。此則我執輕微,對六塵之貪著分別易於泯除。唯泯我執和分別取捨,自性方能顯現。    問:未證悟前所觀想之眾生,是否證悟後皆能令他們得度?    師:對的。隨自己修持功德之深廣,過去觀想所及之眾生,皆能令其得度。    問:是否受了「畫龍點睛」的灌頂,便可即刻開悟?    師:受灌者必須已修持至相當程度,如龍體已具,只差點睛,便可化為真龍,脫穎而出,一超直入。倘若未具根器,又不精勤,即使灌了「畫龍頂睛」之頂,亦無法開悟。    問:是否初證即表示明心見性?或是要先明心,後見性?    師:現在末法眾生,初證往往僅是明心,要到第七地無生法忍、第八地不動地,方是徹見本性。    一般人所謂之悟,僅屬六識知見;明心則是真正悟見本來,非六識知見。見性則是徹證本來,恆常住於開悟境界,無須著意,日常生活六根出入六塵不受干擾,恆常住於如如不動之體性,謂之見性。    問:如何修才能明心見性?    師:就以你現在念四皈依而論:「南無咕嚕貝」,第一遍皈依目前之親傳上師,第二遍是皈依十方三世之傳承上師,須知此虛空中之上師,實是無量無邊;第三次,便已經進入無相上師,即皈依上師之本體,亦即你所欲「明心見性」之「性」。    欲明心見性者,先須明了佛之法、報、化三身;欲成佛者,先須了解何者為真正之佛,何者為永恆不生不滅之佛。須知應化身佛,如釋迦牟尼佛,其形相亦有生有滅。而我等所欲證之真佛,則為不生不滅,永恆常住,此乃每一眾生之所本有。但須不執世法,念念返聞「本體」,先照「華藏上師心要瑜伽」心咒之前那一段起修,而後再依上師所傳之心法,依次修行,必能明心見性。    問:《楞嚴經》中五十種陰魔,是明心見性後的現象嗎?    師:是初修至相似覺過程中(明心之前)所顯之現象。    問:是否明心見性,即不受業累,而可代眾生受業?    師:證本來仍受業,因果不昧故。但既了知身心世界是幻,則如幻受之,不起煩惱。若發心廣度冤親債主往生凈土,則為最殊勝之消業方法,業力隨之化消。    至於吸取眾生業力,代眾生受業,自己多少將承受些許,否則果報不能消。證空尚淺,則承受較多,深證空性,則承受輕微。    問:是否有可能雖已明心,但是由於習氣未凈,所以仍有傲慢之言行?    師:眾生無始習氣太深,雖已明心,但從初地到七地皆是在除習氣。但即使仍有傲慢習氣,亦是愈來愈少。    問:明心是否即五蘊已空?    師:初明心,五蘊齊空,僅為剎那或暫時,而未能久住。須如《楞嚴經》中所云,逐一解開五蘊無始結縛,方能五蘊全空,而徹見法性,達不動地。    問:是否證初地即可六通具足?    師:不!即使七、八地,亦尚未六通具足。六通具足大約須到十地以上。初地到十地,亦有多少不等之各種神通,然而無法起遍法界之大用,尚屬有礙,不能像釋尊僅眉間放光,便能照見東方十億佛土,並令所有弟子都見到。    問:見性後雖未六通具足,某些神通是否也會現前?    師:依個人修持之因緣及宿根,見性後有先發眼通者,亦有先發耳通者,其餘類同於此,亦不過如幻而顯。    問:見性後看經典,與見性前,是否有所不同?    師:見性後看一切佛經,皆能了其真義。    [三、勝進]    問:像一些古代禪宗大德所留下的語錄所記載的一些覺受,大約都證到什麼地步呢?    師:有的是證到初地,即剛剛開悟,有的是成片,有的則是徹證。見本來便登初地;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為塵染,應到四、五地;之後到徹證,即無生法忍,便到第七、第八地,才是真正永恆不動。語錄所講大多是就本體,或從這角度講,或從那角度講,或從體上講,或從用上講。    問:初地到八地,是否依修心程度,而有粗細煩惱惑業的不同?    師:對的。初地到八地,屬修道位,煩惱惑業逐漸清凈。    問:有云:「登地後心如大地,二地之心量如兩個大地,成佛心乃遍法界。」是否如此?    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莫生分別。所謂遍法界,並非口說或心想,乃是如實證量。證本無量,說為有量,非假非真,不可執著。如法實修,自能了知。    問:一即一切,十地菩薩剎那可修無邊功德嗎?    師:是功德者,即非功德,是名功德。《金剛經》云:「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萬法無不如是。    問:功德若非究竟,眾菩薩以何成佛?    師:由菩薩到成佛,均非真非幻。凡有一名、一相、一念可得者,皆非究竟。《金剛經》云:「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此義。    問:在《密勒日巴尊者傳》里,有一個弟子,已見到極樂世界一些情形,他問師父,師父告訴他,他已證到報身佛,但是還未到不動地,是否如此?    師:像他那樣,只是初步見到,並不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隨時隨地,放光到東方、或到西方,就可以見到十方剎土,而沒有阻礙,不但自己看到,還讓他的弟子們也見到。像《密勒日巴傳》中所提到的那個弟子,還不算是真正的究竟證到。    [四、圓證]    問:《心經》中「明空三摩地」,是幾地境界?    師:十二地。    問:十三地正等正覺,是否已度盡眾生?    師:早在第八地,眾生便已度盡。雖然如此,仍是大悲不舍眾生,而如幻地顯現度生佛事。即使彌陀與西方凈土,亦是如幻而顯。    問:請師父開示常寂光土。    師:常寂光土,即是自性土。一切經論上所講的自性,即是常寂光土,無色相,連光相亦無;若仍有光,即猶是報土。雖一切皆空,卻能現無量情世間、器世間、時世間,一多涵攝,圓融無礙。故我常說,大眾不論見何等光、或證何等光,都莫著光相,如此才能證入常寂光土。    問:須到幾地,方能證入常寂光土?    師:此刻當下即可證入!若諸位如六祖所講:不思善、不思惡,即於此時,無取捨、無識執,不為過去、現在、未來、人我得失所轉,則當下即是凈土。當我們證入清凈時,又不著凈相,即是常寂光土。    問:常寂光土既然什麼都沒有,為何會比極樂世界更好?    師:雖無一物,但卻能現萬物。一切四聖六凡(情世間)、百千萬劫(時世間)、恆沙佛世界(器世間),都是由其所現。雖現萬物,而其本身不動不變。《圓覺經》云:「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豈僅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剎土,皆是幻現,唯有此常寂光土,不生不滅,方為真實。    問:是否無論報身成就或化身成就,皆具足四身五智?    師:初證法性現前,尚未具足四身五智。待法性堅固,廣度法界眾生,圓滿報化二土,證十三地無上正覺,才能四身五智具足圓滿。    問:證法身後,報身如何堅固?    師:初證乃證法身,待法身堅固後,神通自然出生,報身與化身則由神通而出。    問:是否所有佛,皆是圓滿五智才成佛?    師:對的。除非是小乘羅漢、聲聞、辟支佛,其五智即不圓滿。    問:圓證時,其剎土是否遍法界?    師:法界無外。若在座諸位菩薩,個個發心要究竟成佛,廣度眾生,則法界即擴大,以容納諸位未來成佛之剎土。故法界乃是無外,永無窮盡。    問:成佛後,是否一切眾生皆已成佛?    師:對的,成佛時見一切眾生皆已成佛。但已成之佛,又不舍眾生,再如幻地度夢裡眾生成就。    問:了知眾生不可得,亦須如幻地度眾生嗎?    師:眾生在夢而不知,然夢中感受卻非常真實。菩薩不忍自心眾生妄受輪迴之苦,故「願」如幻度眾生,不度眾生終不願證十三地正等正覺。而已證十三地正覺,亦乘彼因地大願,無功用行,攝受眾生入佛知見,而不著度相,如幻度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諸佛大智朗照,大悲遍滿,悲智雙運,廣度眾生,其威神實非凡夫可測度。是故了知眾生如幻,如實證入,則自然出生大悲,如幻度生,個中並無絲毫矯作與勉強。是故不應言「亦須」如幻度生,自然如幻而度。「所謂度眾生者,即非度眾生,是名度眾生。」明白嗎?    [五、辨異]    問:成就和證果之間,有何差別?    師:一般而言,成就分外成和內成。外成可以有各種成就,如密法中之息、增、懷、誅諸法。若修息災法,而息滅災難,即名息災法成就;修增益法,而增益錢財福祿,即名增益法成就;余者依此類推。內成就,則指證到本體法身,由初地至成佛皆屬之。    至於證果,是指證到聲聞、緣覺、羅漢、菩薩、佛陀等各級果位而言。其實一乘法門,唯一佛果,無二亦無三,除佛果外,余皆權設。    問:阿羅漢已斷見思二惑,何以不能成佛?    師:四果羅漢,所證空性,與佛無異,但悲願和量有極大差距。再者,由初修時,未發心廣度有情,雖能徹證本體,卻僅願安住其中,而不起度生大用。論其發心,尚不如初地菩薩,故不能成正覺。    問:《法華經》中,佛說小乘羅漢所達之涅槃境界,乃是化城,是否其所修乃是僅達我空,而未達法空?而大乘菩薩以法界為身心,故在度眾生時,等於修法界空,要將整個法界的有情均匯歸無餘涅槃,才算是究竟了義?    師:對。聲聞乘、緣覺乘之空如芥子許,僅在法界中少了這個有情。其空僅是無念,三德中只有解脫德,而無法身德及般若德,並未對廣大的法界有情有甚深助益。    而菩薩乘之空,乃是涵攝整個法界中一切情世間、器世間、時世間,都如幻融於一心之空,雖有而不住;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此即空性、體性。於此體性空中,十方三世之凈土、穢土,乃至一切的四聖、六凡,均如幻地顯現。菩薩乘行人,於其中行度生大用,而無所住著。    [六、度生]    問:佛菩薩以何度生?    師:八地以上菩薩,安住本體,不起於座,分化無量意生身,到十方世界示現度生。    問:是否一定要以童男童女身修持,未來才可成就無量意生身?    師:童男童女身修持,由於全身精華未泄,故容易成就。至於意生身,只要修持成就,皆可化無數意生身,並非一定要童男童女才可以修成。    問:為何經典上常提到釋尊放眉間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會大眾悉皆同見此境界,而密乘祖師有即身成佛者,卻不能如釋尊示現同樣殊勝境界?    師:佛現何身度眾生,是應眾生之根性而定,眾生因緣何在,佛菩薩即現何身。是故,在此末法時期,即使佛出世,亦是化現菩薩之身,或上師之身,乃至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八萬四千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待眾生福報因緣逐漸轉為深厚,則下一位佛彌勒佛,即會應眾生之因緣而出世。    問:是否可說佛無作意度生,有如天上日月,眾生如水,水有清濁,佛現何相度生,是應眾生心水之清濁而示現種種相?    師:對!雖顯種種相,而如水中之月,如空中之虹,如幻而顯,如幻而度。    問:祖師中或有一生閉關,亦有如諾那祖師廣傳密法。決定出世或入世,到底是依因緣,還是個人發心?    師:祖師皆是乘願而來。若說發心,都是過去世有了總體的發心,後世則依眾生因緣而度。以諾那祖師而言,若非他在地牢中受難六年,再九死一生來到中土,則中土密法何能興盛普傳?再以藏密為例,若西藏未統一,如今藏密亦不可能遍弘於全世界。    問:閉關於山中度生,是否與出世弘法平等?    師:若是小乘聖人閉關,未發大菩提心,終日獨守空寂,而不利益眾生,則其功德遠不如菩薩。因菩薩住于山中,仍由空性本體起法界大用,不斷如幻地示現種種色身,加持一切眾生,令彼等得度。故雖同為閉關,功德則依證德與是否發大菩提心,而有差異。 對一切感恩報恩。
[七、成就]    問:密宗即身成佛,與菩薩發願「眾生不盡,誓不成佛」,有無不同之處?    師:論成佛,並無不同。但菩薩發願「度盡眾生成佛」,是盡未來際;而修密之極致,則是「即此肉身成佛」。本宗初入門,即要各位發大菩提心,更進而要諸位學習諸大菩薩發願,蓋成佛亦非為自己,若不發菩提心,又豈能與佛心相應?密宗即身成佛,便是要即肉身而起大用,度盡無餘眾生。    然而,從究竟本體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清凈,與佛不二,只是在迷眾生以顛倒執著,不能了悟,如同夢中受苦,不能自解。是故諸大菩薩亦要如幻而度,實在亦是於本體中恆寂恆照罷了,眾生畢竟亦是了不可得。    問:即身成就,是否比中陰身成就為高?    師:即身成就與中陰成就,皆各有種種層次上之差別。若論兩者之差異,中陰成就,剎那即匯歸法性,或往生凈土;而即身成就,則更可藉此身廣度眾生,倘證虹光身,則可常住世間,隨時隨念,普現十方眾生之前而度之。若就究竟而言,在果位上,兩者並無差別。    問:禪宗之修證,與本宗有何不同?    師:禪宗所證本體,與本宗相同,但在契入方法上各殊。另本宗更著重發大菩提心,仗咒力、願力,以及上師、本尊、護法之三密加持力,速證本體後,更起度生大用。    至於禪宗所證之境界,大約近乎我們大圓滿之前半部。六祖雖然肉身不壞,但就長時劫而言,仍有壞滅之期。而藏密寧瑪巴之大圓滿,卻可即此肉身,證成五彩虹光身,而如蓮華生大士以及許多祖師一樣,常住在世,真正無生無死,不壞不滅。    問:何謂虹光身?    師:修持大圓滿法成就者,可以在世時即此肉身舉體化為虹光,這是最高境界,如蓮華生大士等先賢大德,即是如此成就。次者,亦可於臨終之時,將色身化虹而去。    這並非不可思議之事。在科學上,質能可以互變。我們密乘行者,把此質礙之色身,轉變成能量之光明,亦並無玄奇。    問:虹光身是否亦分層次?    師:行者隨著修持,慢慢可見自己色身起種種變化。初步是自見肉身發光如光蘊,或光明圍身數寸至數尺,但用手觸摸尚有實體。逐漸進步,到最後當如蓮華生大士,坐於藏王之前,藏王頂禮其足,竟觸額於椅。因蓮師已無質礙肉身,舉體化為虹身。但入此道者可見,未入者則不見。當你修證至某一境界時,自然明白:佛是如語者、實語者,絕不誑語者。    問:臨終最高可達到何種成就?    師:倘在世時,已有法性光明顯現之經驗,則在臨終明光剎那顯現,便可當下認證,而匯歸毗盧性海,證入法性。    問:祖師圓寂後,身體縮小如嬰兒大小,是何境界?    師:是已達有餘涅槃,而尚未至無餘涅槃之境界。待舉體化為虹光,方入無餘涅槃。    問:荼毗時天空出現彩虹,是何道理?    師:乃是匯歸法性之意。    問:為何有些古德圓寂後,可以由中脈發火,將色身荼毗?    師:乃因修「拙火」,臨終可依三昧火,將色身荼毗。    問:這算不算虹光身?    師:不算,虹光身並非臨終以拙火燒去色身,而是將色身轉化為虹光。    [八、往生]    問:本宗弟子舍報後,可以往生何處?    師:無上密宗,最高可至究竟成就,且不論根機利鈍,只論精勤與否。是以本宗弟子,如深信、切願、力行,持之以恆,舍報後往生有三種層次:最勝可匯歸法性常寂光土,為十一地至十三地之境界;次者可安住實報莊嚴土,為七地至十地境界;最低亦可凈業往生方便有餘土,為初地至七地境界。    問:所謂帶業往生,將來是否仍要回到娑婆世界,將業償盡?    師:帶業往生,是在此世界上,業障還未消盡,但命已終盡,即乘阿彌陀佛之大願,將業帶到極樂世界,於彼處慢慢修行消業,然後成佛,不需再回娑婆償債。    但亦有凈土行人,或大菩薩,發願來此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在娑婆修持,有其殊勝之處。因在極樂世界修行,須經無量劫,業障才得消盡;但若在娑婆世界,修持無上乘密法,或一乘佛法,則在短短數十年中,就能即身成就。是以極樂世界許多尚未圓滿成就之行人,皆發大願,再到娑婆世界來,現無量差別身,自行、度他,令娑婆有情皆得往生凈土,以期早圓福慧,究竟成佛。    問:是否他們再來時,也正是他們因果成熟時?    師:眾生從發心到證佛,都不離因果。凡乘願再來者,雖說都能一生成就,但其尚未消盡之宿業,依舊隨身帶來。試想:同是出家,有些法師具備莊嚴道場,但有些法師,卻在山洞獨修終生。此亦不過是依其宿世所種之因,隨緣而現而已。若過去世已廣度眾生,則下一世自有無數弟子護持。若過去世只顧自己修持,則當他再來時,亦只能在山中獨修。    四、解縛入寂    [一、現相]    問:修法時,會覺得底下變得非常深廣,而自己的身體,變得很長很高,這是為什麼?    師:初現高大身,如蟲御木,也不可著。而且你今天當眾講出來,境界可能會失掉。但是失即不失,也不必介意。    問:為什麼在靜坐中,持彌陀佛號時,看到自己前後左右,皆是長得和自己一樣的彌陀?    師:此乃誠心所感,心存佛國,聖眾現前,境界乃隨心而顯。但你所見是光相還是色身?    弟:應該是光相。    師:光相亦不可住。所見皆彌陀,即無分別心,恆常無分別,則能除煩惱、破我執。《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任何瑞相顯現,絕不可住著。    問:但在做生意時,難免要對自己的產品加以誇張宣傳,這樣就會有分別心,該怎麼辦?    師:如幻而做,視自身如幻化之人,以此幻化之身,行諸幻化之事。只是如實了知,即是修體性法,因所見所聞皆幻化,自然不住世間相,專住心於如如不動之實相。但不可如幻而做損害他人之事。    問:曾見到某本書上云:六字大明咒即是中脈本有之音,專門聞此中脈之咒音,即能入定。是否有此說法?    師:對的,集萬念於一念,專心聞此咒音,可以入定。或進聞此咒音之性,以入體性定。    問:持六道金剛咒時,經常會六個輪聯成一片清涼的感覺,想要不執著,仍不免會去注意它,不知要如何才能破這個相?    師:不破即破,住於不動,不取不舍。若又起念欲破,反多一層執著。所謂「不執著」,並非如木石般毫無感覺,修持當中若有任何現象現前,一定可以了知。但在現象之外,莫再想其殊勝,或作期待。若起種種聯想,即是執著。    問:在持六道金剛咒時,會感覺有一絲一絲的東西。    師:在身內、還是身外、還是在虛空里?    弟:好像在虛空,可是有時候又好像在身體內。    師:在身體內,為氣脈自然流通,不必特別注意。若在虛空中,有一絲一絲或一點一點的光明,乃八識幻跡,亦勿住著。    問:在修法時,看到一道白光,在身內往上衝到頭部,再向下掉落後消失,不知是何種情況?    師:無論修法中,或下座後,一切顯現皆是虛幻,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故,即便見到一道或一片光明,亦當知為如幻,勿住於光影門頭。無論此光明是在身內、在身外,是動、是靜,是上沖、是下落,皆勿著光相。當須永久住於無形無相、寂滅不動之體性,日積月累,經年不懈,自然能生無量恆沙功德。    問:以前持六道金剛咒時,會感覺眼前有霧,心裡很害怕。    師:此為進步之徵相,屬最初步之一種,必須不住。我們修持過程當中,有任何境相現前,都應該如如不動。若此初修,便患得患失,則已離正道。即便肉眼親見一切色相,都要不取不舍、不分別愛惡,何況此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煙霧?即便證到遍法界之光明,亦不應住著光明。即便釋迦牟尼佛現於你面前,亦不可住著。因一住著,即非「不取不舍」,既不能不取不舍,怎能證中道?    問:如果在持百字明時,見到文武百尊現前,是否為正確無誤的境界?    師:諾那祖師曾開示:「《金剛經》就是大密宗的境界。」《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由此可知,修持中無論見到文武百尊、本尊,或者歷代傳承祖師現前,當知皆如夢幻,不應住著。若我說:文武百尊現前為正確境界,則你心中便存期待,乃至下次文武百尊現前時,你便會生起種種希求、依附之念,如此障礙即生。因此,在修持中,種種現象現前時,應當無住,了知是幻是夢。實則文武百尊皆是自心本有,猶如自家之人,見到亦好,見不到亦從未失去過。若能如是安住,不取不舍,則如乘順風之船,速達彼岸,不生障礙。    又修密行人,若修到文武百尊現前,則舍報時當更有把握。此並非因見文武百尊之相而有把握,乃因自心不住而有把握。自心不住凡間塵相,亦不住一切聖相,才能於臨終或中陰更有把握。故於任何境界現前,皆當不欣不怖,安住不動。    修密行人,常有種種感應,如見光、見佛、見本尊、見傳承祖師。此時可訓練自己化為一點光明,契入本尊,回歸本尊剎土,或祈請本尊加被自己與一切有情,皆離障礙,一超直入本尊究竟凈土。但此中亦有一關鍵,十分重要:無論是化光入本尊,或者是祈請加被,應當自心恆住本寂不動,如幻而作。    又有時魔類亦能化為本尊相,來迷惑行人。如不了達如幻,著相而生種種欲求,則著其道,此後種種異相相繼而現,或傳咒、教手印……,使行人在不知不覺中,即成為魔眷。故當謹慎,恆住體性,觀一切相、一切念皆如幻而顯,則魔亦不能為障。    問:在未修心要前,常夢見上師;修心要後,便不再夢見;最近修法鬆懈,又夢見上師。其中可有道理?    師:最初是有相皈依,修心要後心念入空,再顯現亦是幻有。《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應以此警惕。    問:法界自性的顯現,隨因緣和修持的深淺,而有不同的現象。當任何修持中的現象現前時,是否不必去分別其高低、好壞?    師:對的。事實上,我們也無多餘時間,去分別各種現象之好壞,尤其是住於光明定中,更已無人類意識中之是非、得失、好壞等心理,故應住於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之光明心。    [二、魔擾]    問:靜坐中若見幻象,雖知是唯心所造,應如何對待?又如何分辨是佛是魔?    師:定中種種幻相顯現,可持本尊咒或六道金剛咒普度之。修密行者,常有十方護法及咒力護持,但不住相、不住念,即不易受魔類侵擾。更何況修心法者,當知佛魔皆不出自性之外,一切皆是自心所現,又何需起心動念去分辦?心若著相,佛亦成魔;心不著相,魔亦如佛。    問:頂戴上師,是否可以避免魔來干擾?    師:頂戴上師固然可以避免魔來干擾,但更重要者,是你自己勿著世間相,亦不著殊勝光相、佛菩薩、傳承等相,魔即不能侵擾於你。    問:若光明即智慧,為何住著光相易著魔?    師:安住法界體性光明,為極殊勝之果位修持法,十方諸佛皆依此明空三摩地而成正覺。至於修持中偶現之一點、一片、一團光明,不過表智慧初顯少分而已。不僅不可住著光相之聖眾或有情,即修持中對任何境界住著,皆為障礙。若見諸相非相,方見如來。究竟光明乃無相光明。    問:在自成本尊放光度眾生時,若觀想放光度墳墓中已去世的人,或是病人、被殺的眾生,會不會對自己有障礙?    師:若是心懷怕有障礙之心態而觀修,即會有障礙,因用眾生心故。若唯有大悲普度之心,大悲遍滿廣利眾生,無絲毫存念於己,則因悲心清凈無染,即無障礙,且能得傳承及諸佛之加持。    [三、業力]    問:是否要修到自他不二,才有能力替人擔業?    師:修到自他不二時,有能力擔業,是因深住體性空,廣運同體大悲之故。嘗見許多造詣頗深之密乘大師,色身常很差,此皆為發願為一切眾生擔業之故。以維摩詰大士修持等佛,尚且示疾,並以疾病因緣,教化三乘聖賢。可見雖心若空時業亦空,但示現起用度生時,仍須如幻受之。    問:倘一切如幻,是否造業亦本空?    師:性空業不空,倘未證性空,豈敢造業?倘已證性空,又何至於造業?若任意造業,即使釋尊亦須受報。學佛者,首須不造惡業,因果非虛,纖毫自受。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故菩薩時時慎其初念,制其染心,雖處暗室而不欺。    問:業力本空,何以修了許久,妄念仍在?    師:因業力不空(業性空而業力不空)。有妄念,乃因根本無明未破。須待破盡無明,妄念方可轉為凈念。    問:倘若業力不空,則寂滅無法現前,是否無法證到本來?    師:若就自證本體而言,六祖曰:「心若滅時罪亦亡」,其時能所俱空,對待全泯,何有造業受報之人?    若於度門,既如幻起用度生,則須如幻受報,故曰「性空業不空」。試以已成就之大德觀之,有者弟子無數,有者則在山洞獨修,此亦不過各隨其過去福德業力所現。    若欲證本來,必須福智資糧具足,福德即六度之前五度,智德即修體性法門,福智具足,方能徹見本性,寂滅現前之時,業即空矣。    問:「性空業不空」,龍樹菩薩尚以割草因緣,斷頭償債。是否已成就者,尚須分身塵剎,將債一一償盡?    師:已證空性之菩薩,雖償業債,亦是如幻而償,既不介意,亦不住著。過去之業若未消盡,在如幻法中,亦終須如幻受報。    問:以「性空業不空」而言,學佛到底能不能消業?    師:罪業倘至心懺悔,則可重業輕報。若自身已往生本尊剎土,或諸佛凈土,彼處根本無業可言,連「業力」之名尚不可聞,又如何受報?再者,若將冤家債主度往凈土,即不需償債。    問:修持到何等地步,即不須懺悔?    師:菩薩到不動地之前,都須懺悔。    問:倘憤怒而無分別可否?    師:西藏諺云:「獅子騰躍之處,若白兔依之學樣,必墮澗而亡。」你所自認無分別,實是妄念分別。唯徹證者,方堪任運五毒為息增懷誅之用,並非初修或未成就者所能模仿。如身根未具者,不堪挑擔,其理同也。  

  第三篇:臨終成就    壹、專題開示    一、對助念團弟子之期許    我總覺得,助念團弟子的心,會分外清凈。因為各位經常看到人們的生死關頭,看到舍報的生離死別、種種凄涼情景,每當助念時,就不得不思惟生命的無常與短暫,即使活到百歲,較之永恆,亦屬剎那,更何況死亡不僅降臨年老人,也不會放過年輕人。由此,助念人員應更懂得珍惜自己的時間,要將它用到最有價值的地方。    一個人壽命的長短,及其價值,並非以活了多少的歲月來計算,而是以他利益眾生之廣度、深度和究竟度來衡量。就以各位助念團的菩薩而言,你們活一天,就比一個普通人活一生的功德還大,其影響之深遠,實難以衡量。如此算來,一天等於百年,那麼諸位就等於擁有數萬年的壽命。當然,我們助念,並非為了要求自己長壽,但是做人活在世上,即使只有一天,若能利益更多眾生,則這一天是多麼偉大!我們不僅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更要像陽光一樣的普照大地,廣利有情。    我總覺得,諸位發大菩提心為臨終者助念,這種大慈大悲的願行,比為亡者超度的功德還大。因為當一個人舍報時,只要聆聞到佛號,就能往生佛國凈土。而超度,則是在臨終往生的機會錯過後,為中陰或已墮鬼道之亡者神識作超度,亡者須經歷中陰怖畏及鬼道苦難,遠不及臨終助念,引導亡者於最後一念聞佛、憶佛,剎那即得往生凈土,功德之巨大,往往比修行一輩子還殊勝。諸位助念,毫無條件,任何人請求,立即前往助念,這正是觀世音菩薩「慈航普度」的精神,人天欽敬。這樣無相普度的功德,無量無盡。    我與諸位共聚一堂,心裡很安祥。不像和一般社會人士見面,他們在一剎那間,心中已動了許多念頭,雖然面對面,心的距離卻很遙遠。而現在與諸位在一起,諸位清凈的心,使整個壇城呈現清凈的光明,亦即是我們體性的凈光。諸位若是以這樣純凈的心念去助念,亡者才能往生或超生。若以凡夫心助念,一邊念,同時又打著種種主意,亡者就難以獲益。    在前往助念的途中,大家要修上師相應法,以清凈的心去助念,不要講世俗的雜話,擾動心念。助念時,大家都知道要頂戴上師,乃至自成本尊去度化。然而,當我們在度眼前的一位亡者時,又何妨將心光分化億萬,同時去度化法界一切的有情?一念之大悲,就能使更多、更廣的有情得度,或深種成佛之因。助念時,若心胸僅及於亡者,那我們所度的,也只有亡者一人而已。若住心於虛空、乃至法界,則同樣地持咒助念,度生的幅度卻無限的深廣。此時亡者所在的房間消失了,對面的壇城,化為無邊的華藏剎海,住於虛空之中。助念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一直要持般若心咒,令所助念的亡者及其怨親債主,乃至法界一切亡者、一切有情,皆一同匯歸法界。    諸位助念,是為了大悲度生,而非為了成佛作祖。也正因如此,功德更廣大殊勝。長此利益眾生,積功累德,再加上精勤的修持,上焉者今後當有自己的剎土,中焉者匯歸諸佛剎土,最低限度亦可凈業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剎土。    我們修行人,若想真正走上修行之道,必須時時修持、安住不動體性,才能在現生、臨終、或中陰時,得到解脫。每天早上一醒,就要想到:倘若這一天是自己在世間的最後一日,應該怎樣盡一切心力、物力、財力,來使這一天過得最有意義、最有價值?如果真的到了這一天,亦唯有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儘力地修持、懺悔業障,並安住體性,修持不動心,這是唯一、最好的安排。如果大家每天早上醒來,都能如此思惟,珍惜這一天,如是而行,怎會不成就?    一個人一生所修持的,就在於舍報的剎那,能夠安住正定。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實際上不知要累積多少福德和功德,才有可能在臨終剎那安住正定。因為當一個人將要舍報時,在腦海中,這一生的所作所為,會像電影一般,一幕一幕顯現,作一個總回顧。一個密乘行者,要在舍報時自心坦然,無愧於上師、傳承、本尊、護法、以及眾生,才能夠安然安住正定,契入法性。而一般人,往往在臨終時,當一生所作所為都顯現時,良心必然發露,對一生所作惡業會感到後悔,因而不能坦然安住,而再入輪迴。由此可知,要想在臨終時,身心坦然,安住正定,在世時即使身處暗室,也要俯仰無愧,如此才能坦然面對死亡,不為業力牽纏。    因此,各位每天睡前,應檢討自己,這一天在戒律與身口意方面,有無違犯與過失?並且要竭誠懺悔。每天晨起,即發願廣度有情,不再犯種種過失。檢討與改正應該同時進行。如此,時時檢討,宿業漸消,不造新業,從而智慧增長,逐漸脫去業力纏縛,而得入正定,此生、臨終、或中陰,就能成就。    二、臨終一念往生要旨    大眾皆知,學佛之目的乃為成佛,而成佛則為廣度眾生。密乘弟子最高目標,則在即身悟見本來。佛在自心,不假外求。然則我們為何要推廣「臨終一念往生」呢?乃因對於廣大未學佛者,及未能即身證悟的學佛者而言,臨終最後一念,乃是往生西方、超出輪迴最關鍵之時刻。是故,此生生命的終點,正是無限希望之起點。即或絕症患者,若能熟悉並遵照此「臨終一念往生」口訣實行,亦將無懼於死亡,且視之為邁向永恆光明安樂之路。    眾生之心,與佛不二,迷之則為六凡,能作善、作惡,悟之則成四聖,能入體守寂、起用度生,故此心乃輪涅升沈之關鍵。而臨終最後一念,心力最為強大,更是輪涅升沈之分野。若此臨終最後一念,起貪嗔痴,則墮三塗;若念十善、利濟眾生,則生人天。若此念住於佛境,則仗彌陀慈悲願力,接引往生極樂凈土,永出輪迴,究竟成就。此乃釋尊親宣於諸金經,諸祖闡揚於諸廣論,乃至 華藏祖師亦如是教誨。更有歷代念佛往生者之感應瑞徵,以為憑證,信實非虛。至若修密行者,更有殊勝妙法,即於臨終最後一念,自性光明現前之時,若能安住,與法界光明融會,便可直證性源;再起報化大用,廣度眾生,圓滿佛土,究竟成就。然就一般眾生而言,唯於臨終最後一念,憶佛念佛,往生凈土,是為最上勝妙方便法門。    中國凈土宗,已歷千數百年。然為何念佛者濟濟,往生者寥寥?究其原因,只為未能確實掌握此關鍵性之臨終最後一念。凈土諸經中,或說一念往生,或說十念往生,實則真正往生之關鍵,只在最後一念。只為眾生愛執根深,不舍世情,或業障厚重,信願不堅,或四大分離,痛苦難忍,故乃為說十念往生,令其念念消業除障,念念舍離世情執愛,念念堅定往生信願,則於最後一念而得往生。而平日之念佛,數十年的修持,亦無非只為此最後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由此可知,臨終最後一念要能自由把握,實非容易。何況一般病危者,大多精神疲乏,心智渙散,在生既無念佛修持之功夫,又加以世事諸多牽掛,如何能於臨終最後一念正念安住往生?    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乃是每個佛弟子不變的誓言。何況眾生皆是我自性中幻現之眾生,豈忍見其受苦?雖受苦亦幻,而眾生不知是幻,枉受如幻之苦,更屬堪愍。故度盡眾生而不著度相,乃學佛行者義無反顧之天職。是以,既知此最後一念如此重要,而又如此難以掌握,便當思惟以種種方便,助眾生皆能於此臨終最後一念往生凈土。    若是未至臨終之重病患者,當告以極樂勝妙,及彌陀悲願,令其生起切願往生之心,並教其掌握臨終最後一念,念佛往生的方法。若是已達彌留狀態者,則須讓他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皆為阿彌陀佛。最好能在他眼前供彌陀法相,使其張目可見。並作簡要開導,令其放下世間一切執著,堅定念佛,願求往生。最重要者,須在其身旁,輪班念佛,令其耳聞,求佛加被,接引往生,由臨終至舍報後八至十二小時,不可間斷。因舍報之時,六根衰退,諸識亦逐漸遠離,唯有耳識及意識最後離身。故此臨終一念往生之要旨,實是在於耳聞佛號、心系佛土。讓佛號伴隨他最後一念,送他直至佛土。此期間,切勿觸動其身,亦勿為其凈身、更衣,尤忌做種種急救措施,及斷氣即刻送入冰庫。總之,要保持其安詳,令其於念佛聲中,安然往生。    若能度一眾生往生凈土,豈僅成就一眾生出輪迴、了生死?此眾生既往生矣,即不退轉,必至成佛;成佛後,乃至未成佛前,即能乘其悲願,重入娑婆,度無量眾生同生凈土、同成佛道;此無量眾生,復各度無量眾生。如此思之,助人臨終一念往生之功德,何可思議?且今日助他往生,他日我舍報時,他亦必來護持接引,令我往生。我等助人往生,雖不應貪求此等功德,然此乃因果不移之理。    除助臨終病患及亡者臨終一念往生外,亦應隨緣儘力,推廣於周遭,引介於有緣,令人人知此臨終一念往生之妙法。更莫待病危臨終才念佛,須於平日身健神朗時,即精勤念佛修持,不僅口念,還要憶想阿彌陀佛光明身相,念念祈願往生凈土。時時如是觀修,持之以恆,則臨終自能憶佛念佛。平日並廣作種種利生之事,以厚植福德資糧,以期臨終得值助念善緣,避免往生障礙。乃至即使無人助念,亦能仗自己修持功深,自己掌握最後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    至要者,若能將每一天,皆視為此生之最後一天,每一念,皆視臨終最後一念,則心心切願往生,念念憶念彌陀,求佛加被迎接,令我蓮花化生,花開見佛。雖身處娑婆,亦當時時觀想娑婆即極樂,穢土即凈土,至此,世間有何事可爭、有何物可執?故放下心中種種分別、愛惡、取捨,及個人之是非、恩怨、利害、榮辱。更進者,於念佛時,當為利益眾生而念,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觀法界無量無邊之有情,皆隨自己一同念佛修持,同生極樂。恆常如是,念念如斯,上與彌陀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則於任何情境、任何時處舍報,皆能自力往生。尤其臨終最後一念,若能依此觀修,最低限度,必能上品上生。    至若深機行者,明了自性彌陀之旨,禪定功深,臨終則應安住體性明空,即能臨終一念證入實報莊嚴土,乃至匯歸法性常寂光土。唯此須有廣大深厚福慧資糧,方克臨終如是安住,究竟成就。    再者,莫謂念佛乃屬臨終儀式。須知念佛非但能消業除障、除災解厄,更能教化人心,安定社會,於個人及社會,實有莫大助益。尤其臨此世紀末之大轉變,災難頻仍,此乃眾生共業使然。若人人皆能念佛,則能轉變眾生共業,使重大災難轉於輕微。    學佛行者,度生之心應永無疲厭,當把握每一分鐘,自度度他。非僅度有形有相之眾生,且應廣度法界無量無邊難以得見之眾生。雖肉眼不可見,但真心即法界,眾生無非在我等之法界心中,故心念所及,即能救度,此即無相度生。試想法界無邊,眾生無數,乃至剎那間即有無量眾生臨於舍報、亦有無量中陰身出世。是故密乘行者,當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皆安住於法界之心,念佛、持咒,以度法界一切臨終及中陰身之有情,令其一念往生凈土,或蒙佛力、咒力加被,超生善處。既知眾生乃自心之眾生,則度生實即自度,唯有度盡眾生,乃能究竟成佛。願我同門,皆能盡心儘力,投入此殊勝度生事業。

對一切感恩報恩。
貳、隨機問答    一、助念常識    問:佛法上所說死亡,是否與醫學上定義有所不同?醫學上以心臟停止及腦死為死亡,但是在佛法而言,是否要神識脫離色身,才算真正死亡?    師:依蓮師《口訣要義》之開示,呼吸停止,身識分離而感到墜於虛空時,即為死亡。就在此時,強光現前,此即臨終光明。也有些著述上說:氣息斷時,身心分離,神識就與肉體分開,即為死亡。    問:亡者最痛苦的時間,是否在剛斷氣時?    師:臨終之前最為痛苦;斷氣之後,識入中脈,即無色身之痛苦。但舍報後八小時內,亡者雖無色身之苦,卻仍有可能神識尚未完全脫離身體,故亦勿碰觸或移動亡者。此時如令亡者不適而嗔怒,必墮下三道。    問:現代醫院,常對瀕死患者加以種種急救措施,這對死者有何影響?    師:急救措施,原為救治突發癥狀。對已達瀕死狀態的患者,急救非但無效,且會引起劇烈的痛苦。患者在臨終之時,已有四大分離的痛苦,我們何忍再為他更增劇苦?若令他產生嗔怒之心,則亡者將墮入下三道。    因此,家中若有臨終之重病患者,應請患者在意識尚清醒時,事先簽下「不施予急救」之切結書,或及早送回家中照顧,讓他自然死亡。甚至在得知現代醫療無法救治時,也不一定要住院,可以試試看自然療法,神識清楚者則教其念佛持咒,或許仗佛菩薩加持,尚有可救。舍報之時,若在家中,則臨終助念,當較醫院更為方便。    問:有些病人送到醫院急診室時已經斷氣,但醫院規定仍須急救,否則會有糾紛,急救三十分鐘無效後,始能宣布死亡。在此急救期間,我們只能為他默念佛號、蓋往生被及金剛明沙,這樣對亡者是否也有幫助?    師:對於已經斷氣的病人,既已無因緣臨終助念,則於急救時為他默念佛號等,對他仍有極大的幫助。但在急救無效後,應儘力勸導家屬,為他助念八到十二小時,並在勸得家屬同意後,儘速聯絡附近的助念團,來協助家屬助念。    問:對於器官捐贈的腦死患者,在為他進行器官切除手術時,他若仍有感覺,會有極大的痛苦,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往生?    師:佛教菩薩的六度萬行中,每位菩薩生生世世都布施他的頭目腦髓給眾生,如須彌山之多。倘有人確實自願捐贈器官來利益他人,以此善行,若再加上祈求佛菩薩加被之力,則可超生人天,甚或往生凈土。但是志心往生凈土的行者,就應決定以臨終安祥舍報、念佛往生為第一目標,一切措施,都不應妨礙臨終一念往生凈土。所以,是要將自己身體貢獻給眾生,或是要往生凈土之後再來廣度眾生,這兩種選擇,要由當事人自己作決定。    然而,可以確定的,除了大成就者、或舍報時已當下往生者之外,一般人在腦死後馬上為他摘除器官,亡者必會感到無比的痛苦。所以在進行手術前後,一定要一直為他念佛,求佛加被他往生。並在他生前及死後,都儘可能為他作種種功德。他若有家人,應由家人出資,或將他一生所留的財產,儘力為他廣為印經、放生、賑災、或是供養三寶、捐助養老院、孤兒院、殘障機構等,作種種功德,以助他往生。    問:斷氣之後,立即拔除針筒、插管等,或立即送入太平間冰庫,對死者又有何影響?    師:人斷氣後八小時內,神識可能尚未完全脫離肉體,千萬不可去動他。有的死者家屬,立即為他凈身、更衣,或是醫院立即拔除針筒、插管等,使亡者遭受極大的痛苦,而生起憎恨心,極易因此墮入惡道。尤其是送入冰庫,實在是十分殘忍,有如將亡者送入十八層寒冰地獄,有些尚有回陽之可能,亦被活活凍死。    故家中若有重症患者,當事先與醫院溝通,死後八至十小時內,不可動他,並請人為他助念,這樣對亡者才最為有利。倘若一般醫院不易做到這一點,應當在病人病重時,送入佛教醫院,則不易有差失。    問:現代工商社會,總是急著將亡者放入冷凍庫,冷凍後是否要解凍再為他助念超度較好?    師:我們既非亡者家屬,亦無力干預,而醫院亦不能任亡者放置,所以我們只能盡心儘力觀修而已。無論亡者身在何處,都應觀想他坐在蓮華上,而為他助念。    問:是否臨終彌留時的助念,遠較死後八小時之助念,對亡者的幫助更大?    師:是的。臨終最後一念最為重要,若能令亡者最後一念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皆為彌陀,則一定往生。雖具此臨終助念之因緣者甚少,然舍報後為他助念,對亡者仍然具有莫大功德,蓋佛力、咒力、願力不可思議故。    問:病危的人,可否代他辦理皈依?    師:只是病危,還未過世之前,可以代他方便皈依。若其本人不能前來,則帶其照片來,請師父為他灌頂。並須告訴他:你已皈依了某某宗,以某某為上師,法名某某,須用心謹記。即或將來墮到地獄,只要告訴閻羅王:「我是某某宗的弟子,我的法名是某某。」則閻羅王即不加刑罰,而會帶你到地藏菩薩處,去接受教化。    問:何以臨終不易保持正念?該如何保持正念?    師:凡人臨終之時,威光十分微弱。往昔所造惡業之冤家債主,於威光盛時,不敢接近;此時則皆到眼前。是故造惡多者,臨終即難以攝持正念。故大眾鬚髮大菩提心,並懺悔宿業,再於平素修持得定,雙修福智,於臨終時萬念放下,一心不亂,方能正念往生。    問:臨終助念,要令亡者往生,是否很困難?    師:最重要的,是助念者,必須心念清凈,完全為利益亡者,具足慈悲心,而一心為其持念佛號或咒語。此外,亦須開導亡者,對世間的一切,諸如妻子、兒女、財產、事業,均不得再留戀,應一心祈求本尊諸佛之加被,以求往生凈土。    其實,學佛之人,真正要往生,並非很困難。《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若有人臨命終時,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由此可知,臨終助念,對亡者的利益極不可思議。但是為何真正往生者並不多?此乃亡者本身之業力,阻礙自己所有善緣,非但使其臨終無人助念,亦令亡者本身失去正念。但若能遇到具德上師或佛友,為其助念,他就可以往生。由此可知,佛菩薩對眾生是何等慈悲,法身遍滿虛空,度生毫無條件。只怕眾生自身業力太重,臨終放不下妻子財產,親友們亦想不到為其助念。    問:若亡者之神識與色身已分離,是否仍可觀亡者之神識在其遺體旁,而為其助念?    師:可以。不論神識是否逗留、或昏迷,其助念之佛力、咒力、願力、迴向,必生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問:助念後,心中感覺亡者已往生,是否即表示亡者真的已往生?    師:心中確信亡者已往生是很重要,因為萬法唯心。但亡者是否能確實往生?則助念時自心是否清凈、無雜染,以及是否強烈地願令他往生,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問:死亡後多久才算中陰身?    師:依密法,神識是在離開色身三天半之後,才從昏迷中覺醒,即是中陰身。    一般人都要落中陰,但亦有不落中陰者。比如有些大善大惡之人,是當下直升或直墮。有甚深修持的密乘行者,可於臨終契入法性光明、或往生本尊剎土。顯宗修凈土法門者,或臨終有因緣接受助念者,都可於舍報時往生凈土。此等皆可不落中陰。    問:什麼叫法身中陰、報身中陰、化身中陰?    師:法身中陰是沒有形相的,只有空和光,光就是空、空就是光,空本來就具有光明。而報身中陰,是有個報身的形相。至於化身中陰,就是一一隨類現形,六道之中一一景象,都是化身中陰。這些都是輪迴中的中陰,也就是人死了之後的中陰。最初舍報時,自性光明現前,即法身中陰。三天半後,前兩個七天之中,文武百尊現前接引,為報身中陰。三七之後的投生中陰,即化身中陰。    但是所謂中陰身,不僅是死後有中陰,我們在生的時候也有中陰。當作夢時,有睡夢中陰,入定時也有禪定中陰。在作夢的時候,不是都有一個自己嗎?這個身,能感受種種悲哀、喜樂,有種種得失、取捨,這就稱為睡夢中陰。入定的時候,定中有種種的境界,或者是到種種的地方,都有個自己,那個就是禪定中陰。    問:為臨終者「一念往生」助念,與舍報後八小時內助念、中陰四十九天助念,有何不同?    答:當然是臨終助念功德最大,因為臨終一念,是最為能與阿彌陀佛之大悲願力感應道交,而蒙佛接引之時刻。故臨終時助念,能幫助他於臨終一念而得往生,乃至一念之間就能契入法性。    並非舍報後或中陰助念對亡者無幫助,而是有些大善大惡之人,舍報後立即生天或下墮地獄,便無法幫助他。亦有業障重者,於中陰身助念,再怎麼開示,也抵不了他的業,幫不了多少的忙。但若能在舍報之時為他助念,則不論其此生業力多大,只要他臨終能眼見佛像、耳聞佛號、心中憶念佛身、佛剎,即能往生凈土。如此才是真實的利益。    但此亦須視亡者之因緣,若舍報之時無因緣助念,則能於舍報後或中陰期助念亦甚佳。唯效果不及臨終未舍報時,帶領他念佛,使自力與佛力相感應,而得以一念往生來得殊勝。是故助念團弟子,若能於亡者將舍報時,引導其最後一念住於佛,此即是最大的功德。故此建議各地助念團,盡量將助念提早到臨終前進行,最好是重病神志清醒時,就為他開示極樂依正莊嚴,令他生起深信、切願,則助他臨終一念往生,可有較大之把握。師父要成就一個弟子,要十年八年;但助念團諸位仁者的功德,剎那之間,即能助其成就,功德實難言喻。    至於中陰期助念,則當依《了生脫死》而做導示,要他融入諸佛光明,另有較暗之光明切勿靠近。遇有任何可怕之境相,當知是幻,切勿害怕逃避,但念阿彌陀佛,則仍能蒙佛接引,往生凈土。    問:大善大惡之人,不受中陰身,要如何幫助他?    師:大善之人,已經超生或往生,原已不需我們幫助。但若為他多做功德迴向,亦能助他善緣增勝,蓮品增上。    大惡之人,則要在舍報之前幫助他,因舍報之後他就已直接墮落了。但我們既無神通,也不知亡者是否直墮,所以應以平等心助念。即使真的是直接下墮,還是照樣助念,把功德迴向,讓他重業輕報,或者能夠超生。其實,要幫助大惡之人重業輕報,最主要的是他的家人,要把亡者此生的財產,都為他作功德。    問:若亡者火化後已得舍利,是否仍要作七七四十九天的佛事?    師:要。因為即使亡者已往生西方,蓮位亦有九品,為他作佛事,可幫助他蓮品增上,同時亦是護持佛法。因此,若能力許可,則仍為之作四十九天的佛事,否則自己為亡者誦經持咒四十九天亦可。    問:亡者要火化時,陀羅尼經被是否可以一起火化?    師:可以,陀羅尼經被不要離身。顯宗的觀念,認為經咒不可火化,否則即是破壞佛法,等同逆罪,所以陀羅尼經被亦不敢火化。但密宗則注重行者的發心,若真為利益亡者,則往生被、乃及所有法寶,都不可離身,要隨色身火化或土葬,如此對亡者的利益最為確切穩當。此與破壞佛法、毀滅經咒是不同的,非但無罪,且能助他往生,更有無量功德。所以若是火葬的亡者,一位發兩條往生被亦無妨,一條隨身火化,一條包骨灰罈。    二、助念功德    問:「臨終一念往生」助念有何功德?    答:推廣及參予「臨終一念往生」助念,功德極大,概括而言,可分為五種。一、對亡者的利益:能令亡者往生凈土,免除生死輪迴,永享安樂,壽命無盡,直至成佛,永無退轉。二、對亡者家屬的利益:令家屬消除悲戚憂惱,助亡者往生,則家屬心中再無遺憾,且可增長家屬親近佛法之善緣。三、對醫院的利益:醫院若能幫助推動「臨終一念往生」,尊重亡者及家屬之意願,惠予方便與人性之協助照顧,必得家屬之感激與社會大眾之肯定,則聲譽日增乃可預期矣。四、對社會國家的利益:助一人往生凈土,此世間便減少一亡魂,怨戾日消,則致社會祥和,國家昌盛,一切災禍消弭於無形。五、對行者自己、對師門、及對佛教界的利益:助一人往生凈土,即是為自己積聚一分往生資糧,為師門增進一分度生事業,為佛教提升一分正面積極之形象,實是大利於佛法之弘揚。    「臨終一念往生」助念功德如此廣大,試想我等一生可有多少能如此廣大利生的機會?若是錯失此生,未來又能否有此機會?實是難料。是以今生既有此機緣,大眾皆當盡心儘力,共同來推廣,投入此實際度生的事業。    問:助念對自己的修持,是否也有幫助?    師:助念對自己及一切有情生命之危脆無常,會有更深刻之體認,修持自然更加精勤。又在助念時,雖則同樣持誦,但依諸位修持程度之不同,運心觀想之差異,對亡者即有不同層次之助益。如修持對面本尊,亡者可承加持接引而往生;或依化身境界,觀明點沖入彌陀心中而往生;亦有安住報身,觀自他皆化一片光明,而融入法界光明海;亦可安住法身,自他同歸法界體性大空。因此,於助念當下,即是甚深之修持。    又任何一位亡者,經諸位助念往生,亦必會默護諸位,令諸位事事如願,究竟圓成。雖我等暫為塵相所蔽,未能見到,卻必有如實功德。當然我們不可執著於此功德,不能以此而為發心,但功德是實有的。    問:為亡者助念,是否為六度中的布施度?    師:不僅是布施度,其實是六度齊修。為他助念,即法施;以清凈身口意持咒度他,即持戒;無論自己身心如何疲累,仍然安忍為他助念,乃忍辱;助念時不生妄念,一心利他,豈非無上精進;安住於三身而修,即為甚深禪定;三輪體空,如幻觀他往生阿彌陀佛之剎土,了知彌陀剎土不外自性,即無上智慧。是故為亡者助念,實是六度齊修,功德最大。    問:已修至專修、心要的師兄,可否請上師鼓勵他們多參加助念?    師:已修至專修、心要的同門,都當知道,我們修持是要實證自己的體性。但是要實證自性,並非僅是依法本修、或者打坐禪定即可,更鬚髮起廣大的菩提心,以及積聚無量的福德,才能契入。而助念,一方面是常觀無常,可以惕勵精勤,一方面更是實際的行菩提心,也是積聚福德資糧最好的方法之一。當然,我們當不為福德而助念,當以三輪體空而助念。是故,多參加助念,最易契入本心。    問:有些助念團的師兄,擔心助念缺少人手,而未能參加閉關,以配合隨時可能發生的助念要求。請上師開示助念與閉關之功德差異。    師:閉關是為了廣度眾生,而欲修持成就;助念則是自己雖未成就,即已經在度眾生。兩者皆有無量功德。在精舍中兩三天之短期閉關,乃為今後長期閉關之準備。故助念者亦可參加閉關,閉關者亦可助念。至於長期閉關,不在此例。    問:助念與在家中禪定,功德何者較大?    師:在家中禪定,也可無相度生。而助念則能六度齊修,為最殊勝之體用兼修法。然助念者,平日亦必須致力禪修,才能於助念時依體起用,度亡者往生。    問:有些師兄很發心參加助念,但平日卻很少修法,這樣是否如法?    師:能否幫助亡者往生,本身的修持程度很重要。若平日都不修持,則自度尚無可能,度他之力亦弱;非僅助念時幫助亡者的力量不大,今後度生的範圍也很狹小。倘若修持有成,則在一念之間,僅念一個「唵」字或「吽」字,甚至不用念咒,都可以度無量眾生。是以助念團員,若真正發心助念、真正發心幫助亡者往生,必須自己精勤修持。發心必須從實際利益眾生來發心,勿從事相上發心。    三、助念方式    問:助念普軌是否參加助念一次即可發給?    師:助念三次,若能適應,且願繼續參加助念,即可發予助念普軌,以便時時練習。助念普軌上的觀想,平常在家中就要練習純熟,助念時一觀就能明現。不能等到助念時,才練習觀想。    問:對於臨終之人,如何為其助念?    師:倘若助念者已修至專修法以上,則可自成本尊,頂戴上師,觀想亡者及其冤親債主、六道眾生,一齊隨助念者同誦阿彌陀佛聖號、或六字大明咒,並觀想傳承諸佛、西方三聖,一齊放光接引亡者神識往生凈土。    臨終助念,須由亡者臨終,一直持續誦至亡者斷氣後八至十小時,身體完全冷卻為止。但是助念時,千萬不可觸摸亡者,探察其體溫,以免其痛苦而心生憎恨。    臨終助念時,須專持「阿彌陀佛」佛號,勿雜其他佛號咒語,否則臨終病人不能專一,無所適從,反而妨礙往生。念佛之音調必須祥和,勿過高、過低,太緩、太急。助念人員面容要安祥,不可緊繃或露出悲凄哀切之神態。此等皆會影響亡者心情,關乎其能否往生,故須注意。    拿舍利子給臨終病人吃時,若手指碰觸其嘴唇、身體後,不可再碰觸自己身體,應儘速洗手。但勿讓臨終病人知道,以免造成他心理自卑,乃至心生嗔惱。助念時亦勿靠患者太近,以免遭受感染。雖說要以同體大悲而度他,但亦須保護自己色身,用以廣度眾生。    同時,在這時候,亡者家屬受到生命的無常、苦、空,這也正是助念團菩薩勸導亡者家屬皈依佛門的最佳時機。如此不僅對亡者有利益,對其家屬亦有莫大之利益。    問:分班連續為亡者助念八小時,和集中許多團員,一齊為亡者念二小時,這兩種方式,何者對亡者往生較有利?    師:多人同念二小時,對亡者的利益,肯定不及分班念八小時為多。有的或者是團員太少,或同時幾位亡者等待助念,或部分團員必須下班時間才能配合,但無論人員多寡,分班念三、四小時,都比只念兩個小時為佳。多人同時助念,固然莊嚴,但就真實受用,仍以維持較長時間的助念,才能令亡者更加蒙受利益。    問:某些地區由於人力不足,往往無法排滿八小時助念。    師:若是區域頗大,但助念團人力少,則接到助念的要求時,並不一定要排滿八小時助念。但是,卻一定要要求亡者家屬,至少安排一人在亡者身旁為他持誦佛號,念滿八小時。如果連這一點也做不到,至少也要安置一台念佛機,日夜放佛號咒音。家人則應於四十九日內,做種種功德,迴向亡者,並且吃素,絕不殺生,避免做任何增加亡者罪業的事。    問:有些地方人力不足,中陰身助念可否集中在精舍助念、共修迴向?    師:因為我們助念團人力不夠,故以臨終助念為主。若能在精舍為中陰身亡者助念,或是共修迴向,都是很好的方法。最好亦能請亡者家屬來,一起助念。    此外可以每位家屬送一本《了生脫死》或《往生凈土必成要訣》,令其家人在家依照書上的開示念。因為對於亡者來說,世間所有的聲音,唯有親人的聲音最能入耳。所以要由他的親人,在他首七、二七當中,不斷對他導示。再者,可勸家屬請一台念佛機,在四十九天之中,一直播放佛號。    問:臨命終或者中陰,所使用的語言,對亡者是否有不一樣的攝受效果?    師:臨終之時,必須用亡者生前所熟悉的語言。已到中陰,既有神通,你一動念他就已知道,故用什麼語言都沒有差別。    問:導示及持誦佛號、咒語,何者對亡者的利益較大?    師:持誦佛號、咒語,較之導示更能直接利益亡者。因為對亡者導示,亡者未必肯聽。特別是臨終病人,心力極弱,對導示往往無法聽得清楚。亦有些是受業障牽纏,無法專心聽,或聽了卻無法照著做。而持佛號、咒語,則能令他直接想到佛、住於佛,更能直接承受佛力、咒力的加持。所以,以凡夫心,即使講了千言萬語,都不如為他持一句咒、念一句佛,功德迴向給他。亡者若能聽到這一句咒音或佛號,只要他對阿彌陀佛或所持咒語的本尊,有絲毫的歡喜心,則阿彌陀佛或其本尊,當下顯現在其面前,而接引他往生凈土。縱使亡者因業力所障,不能聽聞佛號咒音,或者聽聞而心中不信、不喜,但仍能承佛力、咒力不可思議之加持力。所以諸位想想,是要亡者一直聽你講,還是儘快讓佛直接加持他、接引他?    事實上,喜歡為亡者多做開導,講得長篇大論,多是我慢心作崇,乃是好為人師的心理。此心已不清凈,但作表面功夫,縱使能欺瞞家屬,令生者聽得服貼,卻怎能使亡者信服?怎能與佛菩薩相應?又怎能助亡者往生?是故,為亡者導示時,必須自成本尊,以清凈心而為其導示,切勿以眾生心、不清凈心而為之。    實在講,若真正有心要幫助亡者,大家必須要精勤修持。自己成就之後,即使不用導示,都能助他往生。    問:助念時專持一佛號或一咒到底,及持多種佛號、咒語,何者對亡者利益較大?    師:專心持一個阿彌陀佛聖號,對亡者的幫助最大。因此時亡者心識紛亂,專持彌陀聖號,可令其心念專一、鎮定、清凈,則易往生。若持多種佛號、咒語,反增其煩亂。再者,亡者未經金剛上師傳過的咒語,亦不可對亡者持誦以助念,更不可教亡者一起持誦,如此即等同傳咒,違犯密法根本大戒。    問:助念時,是否以自己修持最有信心、修得最相應的咒,來為亡者助念最佳?    師:通常修得最相應的咒就是本尊咒,但助念者的本尊不同,則不能專一。由於必須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彌陀的凈土,因此應統一持阿彌陀佛聖號為佳。除非對某佛的心咒特別有心得,則不妨默持。    問:助念時,念佛號咒音,以唱誦方式還是念誦方式為宜?    師:採用唱誦或念誦方式助念,可以視環境,由助念者決定。有些弟子表示采唱誦方式不容易入定,但是平常法會中,大眾齊聲唱誦六字大明咒,咒音十分清凈莊嚴,彷彿已置身他方凈土。雖然如此,助念時仍以不影響入定為前提,因為以定心助念的功德更勝。故助念菩薩應深住體性,悲心廣運,全心助他往生之願力,充溢於安祥寧靜之念佛旋律中,自能與彌陀願力相應,承佛接迎剎那往生矣。    問:助念時,是否助念者入定愈深、愈能安住體性,對亡者的幫助就愈大?    師:是的。但入定並非入於空定,而是安住甚深體性、不舍大悲之定,應起度他往生之用。住於體性、念佛度他的功德,遠較僅僅口中念誦之功德更大更深。    故助念時,想持誦出聲者,可以念出聲,不想出聲者,默持或入定亦可。但不可全場都默持,至少要有一人出聲。尤其是臨終助念,更須以令亡者耳聞佛號為主,以使其聞聲憶佛,方能往生凈土。若臨終助念單以入定觀修而欲令亡者往生,除非助念者有甚深功力,實在是千難萬難。故助念仍以安住體性而念佛,為最勝之方式。    問:有些助念團員表示:助念時,倘所持每一字音太短,則不易配合觀想。可否由一位中氣較足之師兄專持,而其他助念團員則隨之默持、入定,並配合觀想即可?    師:可以。但默持者,須如實而觀才殊勝,勿因不念,腦中有了空隙,而打妄想,就失去了本意。    問:亡者過世時,四大分離很痛苦,尤其是彌留者,意識已經昏迷,此時對他導示,他是否聽得進去?到中陰時,是否能憶起此等導示?    師:即使意識未能聽到,但只要一歷耳根,至中陰時,皆能憶起。因至中陰時,其根性已超越生前九倍。何況又有助念之功德,更能加被他,令得勝善因緣。如種種業障現前之時,能不為業牽;或於諸佛菩薩放光接引之時,能迎向諸佛光明。    然而,若能令亡者於臨終直接往生凈土,則無中陰之憂。故於臨終助念,尤其是彌留者,須以持誦佛號為要,導示應盡量簡要,乃至不必導示亦可,直接帶他念佛,令他聞佛、億佛,心住於佛,自能於臨終一念往生凈土。縱然已呈昏迷,亦可直接蒙佛加被,功德力用總較自已為他導示更勝千萬億倍,乃至非算數譬喻所能及。簡而言之,為之持誦一句佛號,更勝於磨破唇舌為他導示。    再者,我們所用的《普軌》,只適合師兄共修或為中陰身亡者助念共修時用,平時即須把《普軌》中之祈請及觀想修得純熟。於臨終助念時,一到即開始帶臨終患者念佛,自己口中念佛,心中即自行默作觀想,祈請加被,依《普軌》或自己修持之次第而觀修,以助臨終者往生。    問:助念時,若亡者家屬主動願與團員共同助念,是否可以將助念法本借他參閱,並且讓他與我們共同持咒?    師:「未經師傳,不得翻閱法本」,乃密宗之基本規矩,助念時亦不例外。若亡者家屬願與我們一同助念,原則上可帶他們持誦佛號。至於密咒,除六字大明咒與綠度母咒外,其他密咒則不可教他念,法本亦不可讓他翻閱。    至於「通行本」之《助念普軌》,若亡者家屬或其他助念團體有需要,可以發給他們依之誦念、導示。若中陰身助念,亦可以「通行本」帶領亡者家屬一起共修。若臨終助念,則帶領家屬一同持誦佛號即可。    問:助念時,若遇有顯宗行者也在場助念,我們應如何隨順他們一起助念?    師:顯宗助念是念阿彌陀佛聖號,我們也是念阿彌陀佛聖號,只不過心中依各自修持的次第,自己默默作觀想。至於儀軌,在外助念時勿執著儀軌,若要配合其他助念團體,則大家共同持誦佛號即可,最多再加簡要導示。助念者則各隨自己修持的層次,以及自己所發的菩提大願,自己作觀想。愈簡單、愈清凈,愈好。    問:助念時,若有顯宗同修一齊助念,可否告知僅觀西方三聖於空中接引亡者,而為助念?    師:可以。凡遇顯宗同修,則請他們依凈土法門助念,本宗弟子則默依密宗之觀想法助念即可。    問:有助念團師兄,提議至墳場共修,是否可行?    師:可以。但以修至專修次第為宜。 對一切感恩報恩。
四、導示要點    問:臨終助念與中陰身助念之導示要點,有何不同?    師:[一般臨終助念導示:]最重要為引導臨終者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無非極樂聖境。最好懸掛西方三聖像於臨終者之前,讓他看見,並虔誦阿彌陀佛聖號,使他耳聞,或是給予簡短開導。總之,要令他想到的,無非是阿彌陀佛,與深切的往生之願。    臨終時能否往生的關鍵,在於臨終者是否具深信、切願、與力行。亦即內心深信法界有極樂世界,可仗彌陀願力得以接引往生,切願惟求往生西方極樂,即使有其他再美好的世界也不願去,因為十方佛剎,皆須凈業方能往生,惟有西方極樂世界,依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大願,即使眾生宿業未凈,亦可仗彌陀願力,帶業往生,至極樂世界修持,永不退轉,一生成證佛果。因此,娑婆世界有情,對極樂世界應具深信與切願。此外,更應具足力行,在密乘行人,即為修持阿彌陀佛密法,顯宗行人,多為念持阿彌陀佛聖號。因此,助念者應將以上重點告知臨終者,使他堅定「帶業亦能往生」之信心與願力,並引導、帶領臨終者,使他最後一念安住於彌陀聖像、聖號、與極樂世界,使他眼見、耳聞、心想,莫不是西方聖境,則必能往生。    又臨終者是否能往生,助念者的願力也很重要。若每一位助念團成員,皆發願一定要令亡者往生,並將自己所有的功德皆迴向亡者,則亡者更容易往生。因為宇宙間最大的能量,就是我們清凈不染、怨親平等的大悲願力。若能如是開導、如是發願,並令臨終者如是安住,則可令他不落中陰,往生極樂。    但如臨終者懷疑不信,或者抗拒,則助念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未必能往生。所以,助念者除應開導臨終往生之要點,同時也應該告知一旦落入中陰時的種種狀況。最重要者,是在中陰期間,諸佛將以文武百尊之形貌現前救度亡者,文武百尊心中放射強烈光明,此時亡者心中無須害怕,應當勇敢投入強烈佛光中,就可蒙文武百尊接引到凈土。中陰身並無質礙的色身,所以只要心想投入佛光,就能蒙佛接引。但是亦須特別提醒臨終者,與強烈佛光同時並行顯現的,另有令亡者感覺樂於接受的六道輪迴之光,其光色較佛光模糊暗淡。由於亡者的輪迴習氣深重,使他很容易喜歡並依戀輪迴色光,若一旦為其吸引,則立即再墮入輪迴,受苦無量。故應特別提醒亡者,決不應再受此輪迴色光之誘惑吸引,而必須投入文武百尊燦爛強烈佛光中。    [密宗臨終光明導示:]至於為曾經修習密法的行者臨終助念時,由於修密宗的行人,往往在修持過程中,常有自性明點現前的經驗,所以在助念時,若修密行者尚未舍報,則可開導他,要自己安住於本空本寂之體性。如是安住時,心變得十分敏銳,一旦臨終法性光明現前時,就可當下契入。或是觀自己種子字、或自心明點,出梵穴,跟虛空、跟佛光融入一片,當下匯歸佛土。    凡人在臨終舍報時,往往有種種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就在於對世間的種種執著,如財產、恩愛、仇怨、父母、子女等,放舍不下,如此就無法往生。故應開曉:世間是幻,舍報時應慶幸此夢將醒,疾苦將除,將生於凈土。但仍應持心如如不動,因為諸佛凈土,也是體性如幻所顯,不可取捨,生實無生,亦無來去之相可得。臨終時安住當體如如,本空本寂,就可契入法性凈土。對於顯密修持體性法門的行人,可作如上的提示,使他契入臨終法性光明,不經中陰而成佛。    [實相中陰助念導示:]對於已落入中陰者,如在生修習密法,就可開導:當文武百尊一一現前時,應心住空寂,觀自身如幻地化為一明點,契入聖尊之光明中,如是即可匯歸凈土。對於未曾修密者,則往往只見強烈光明顯現,而不見文武百尊。此時應開導:此強烈光明就是佛光,只要心想沖入佛光中,就可以隨佛往生凈土而不再輪迴。    [中陰成就之修持要點:]我們要迎向佛的光明,現在講是這麼容易,但真正到中陰的時候,並不這麼容易。所以我們在生的時候,就要恆時練習。    像我們現在所見的光明,都不夠佛光的強烈。但我們可以借境練習,先注視月光,熟習後可注視太陽光,但勿於正午,須於早晚陽光不傷眼時修,且眼睛不可直視太陽,應注視太陽底下約一至三尺處之光明。目注此光明,並想此即諸佛放光。因諸佛之光明,乃無比強烈,如百千太陽之光明,故我們亦須盡量觀想其光明之強烈。觀想諸佛放光加被我們,諸佛的功德、悲智力用,隨光進入我們身心;之後我們自心再放光,和佛光融成一片。在生之時,時時如是觀修,到舍報之時,看到諸佛之光明,自然就能接受、就能融入、就能打成一片。    此法平常即須練習。因為我們現在都能做得了主,但到臨終或中陰時,種種境界、及種種業纏,致使我們無法自主。所以我們在生的時候,見到燈光、月光、日光,即觀想成強烈光明,並想:此即佛光,我要迎上、我要投入、我要和它融為一片。到中陰時,亦能作此想,則心念才動,便已融入,往生諸佛剎土。因那時已無血肉之身,故能隨心所想,即能成就。    [投生中陰助念要點:]中陰開導救度的方法,雖然很簡易,但亦不是所有亡者都能藉此法門得度。如為惡業所牽纏,則雖給予指導,卻往往在初七、二七日之「實相中陰」階段(一般由死亡後三天半至四天開始算起),亡者仍未得度,而遷延至更為險惡之「投生中陰」期。所以,最好能在過世後四十九天內,每日請家屬念誦開導《中陰救度密法》。因家屬之聲音,對亡者而言,最為親切,只要親人至心呼喚亡者,亡者就極易前來聆聽開示。家屬在此期間,應全家持咒或誦佛號,並應持守五戒、吃素,並廣做功德,迴向亡者。因為此時亡者投生之地尚未決定,家人纖毫之善惡業,都會影響亡者升墮。因此,更應在家中放一台念佛機,並且嚴持不殺生之戒。若能請具德之金剛上師或有修證之法師,為他修超度法,引導其神識往生凈土,更為穩妥。    至於所誦之《中陰救度密法》,本宗所印《夢幻生死》、《了生脫死》二書都屬之,另有《西藏度亡經》亦同,皆可用來開導中陰階段之亡者。尤其以《了生脫死》一書,華藏祖師曾經開示,此書最契中土根機,可在助念時贈予貧困之亡者家屬,告知念誦之利益,並勸導家屬念誦。    另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我們現在是為亡者開示,但我們自己亦終有舍報之日,是否有人來開示我們?所以我們要自己掌握,莫要等別人來開示,自己要爭取即身成證、或是舍報時成證,乃至中陰之時,即使無人開示,自己亦能安然契入。    [成就心要:]凡人無論在生有、死有、中有之任一狀態,有一能令我們決定得度而解脫生死輪迴束縛之法門,此法門即是「恆住於如如不動之體性」。在「生有」時能如是安住,自然能破除我執,體性自然現前,獲即身成就;在舍報時能安住本空本寂之不動心,則能自然契入法性光明,獲臨終成就;在中陰時能持自心不動,則能契入文武百尊佛光中而往生,即獲中陰成就。    亡者在中陰狀態,內心充滿驚恐與惶惑,四處飄蕩無依,並且有種種業力境界現前。此時,即使如蚊蟲細微之聲,亡者亦覺得如天雷巨響。這時,更應開導亡者,應安住體性不動。無論中陰景象多麼可怕,即使有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或是男女交合、胎門現前,均不應為其迷惑,應了知為自心如夢如幻所顯。真實的身心,安住於法界,遍滿於虛空,無形無相,既不受怖畏、刑罰、與誘惑,亦無有愛憎。對一切現象,都應不取不舍,如如安住,寂然無念,則恐怖俱消,胎門自閉,當下契入不動體性。    蓮華生大士開示:亡者於中陰狀態時,若見到美妙宮殿,應知為胎門所化現之虛妄幻象,倘若心生貪戀,誤入其中,就會隨業輪迴。因此,在中陰境界,無論見到任何美惡境界,都應持心安住體性,如如不動,不欣不厭。即使再美妙的境界,亦不喜不隨,再怖畏的景象,亦不驚不怖。    此「安住如如不動體性」之法門,應該在生時就恆常修持,切勿到中陰眾苦交逼之時。雖有家人與助念者作種種開導,但亡者身心受業風狂吹,亦無法安然聽受。如是因、如是果,業力絲毫無可逃避。因此,大眾平日就應時時練習驗心。例如:在夢境中,或在觀看極恐怖、或者令人入戲之電視、電影時,應當下了知其如夢如幻,而安住不動心。如果連觀戲時都不能保持自心不動,則在中陰境界,親身經歷種種無盡怖畏時,又如何能不為所轉?    大眾應抓住每一分鐘,安住於不動體性,時時返聞覺照自己之真心是否不動。若能時時心契本空本寂,則自然能放下我執。反之,如果眼所見、心所想、身所觸,都不離我見,則我執堅固。唯有時時心住法界體性、本空本寂,或於空性中起大悲力用,恆時持咒放光度生,住心於如幻利益有情,則我執逐漸淡薄,因緣成熟時,就可豁然契入大空體性。    凈土宗之念佛法門,亦是如此道理。念佛至一心不亂,忽然「能念之我」、「所念之佛」皆空,即為能所一如,花開見佛。所謂之佛,或為法身、或為報身。如平日念佛住念於自性彌陀,則所開顯為體性之空寂。若念佛時恆住於彌陀聖像,則感阿彌陀佛聖像現前。現前之相貌,與平日所見之畫像、塑像,會有所不同,是在各色光明所成之大圓光中,顯現彌陀光蘊聖像,十分莊嚴,光耀殊勝。此即念佛念到虔誠時,所見二種佛像現前:或為法性空寂光明之相,或為佛身莊嚴勝妙之相。更進,則現凈土無盡莊嚴。    《維摩詰經》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國土凈。」故知心若清凈不住,不染六塵,則光明凈土當下現前,即穢土而不異凈土。從初時短暫現前,乃至恆常現前,即娑婆而成凈土矣。    本宗助念團助念之對象,大多為修顯宗凈土法門者,或是一般學佛者,密宗行者較少。無論其修持深淺,皆當助其眼見、耳聞、心想,無非是彌陀與凈土,令他最後一念住於極樂佛土,則必能往生。    問:剛才師父開示,臨終要融入光明之中。但華藏祖師開示,只要安住不動心,請佛放光加被。這兩種方法有何差別?    師:安住不動、請佛加被,加被就是諸佛放的光啊!如果自己能夠心不動,直接安住本空本寂,即能契入法界光明,因為體性本來不動。但假使舍報時,你不能保證自己保持不動心,那就自己明點出梵穴,升虛空,明點是一點光明,自然就融入佛光。因為你現在在生,心也不能保證不動,在臨終、中陰時能嗎?    因此,此生的修習,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年紀比較大的,更要抓緊時間。而年紀輕的,也不能保證自己還有多少年,因為死亡不一定是年老、年輕、或年少。所以我們要抓住每一分鐘來修持。    問:《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我們對亡者開示種種顯現之相,是否也是虛妄?    師:當然!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亡者,往生如幻之凈土。    問:《夢幻生死》中所云中陰境所顯現之忿怒飲血尊,究系表意,或實際情形便是如此?    師:中陰所見,確是如此,唯皆如幻而現。我們修持到相當境界,亦正如中陰境界,文武百尊會先後現前,此百尊皆為自心本有。又文武百尊,系由本初普賢王如來演化五方五佛,再演為文武百尊壇城,皆為諸佛大悲,方便教化,攝受眾生入佛之用。    問:那其他宗教之信徒,中陰所見,是否也是如此?    師:也是如此,不過未修密法者,文武百尊現前時並不可見,或只見強烈光明。又萬法唯心,臨終時虔修凈土者,感彌陀來迎,虔信耶穌者,則感上帝現前,既往生凈土或生天,則無中陰。    問:我們如何能讓重病患者及家屬放下執著,專心祈願臨終一念往生?    師:病人放不下,是因為對未來的去處有所恐懼。如果讓他知道極樂世界的莊嚴和美好,勝過這個世界億萬倍,則病人和家屬就能夠安心了。一切的無奈都轉變成希望和懇切的助念,一心一意祈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    問:本宗助念團前往助念時,若遇亡者生前為修習顯教者,則可以引導亡者住心於極樂剎土。但是,如為修密行人,以蓮師、度母、或者其他佛菩薩為本尊,應如何作本尊凈土的引導與描述,以激勵亡者願求往生?    師:法界一切凈土,有以下幾點是相同的,可以依之對亡者描述、讚歎、與引導,讓亡者生起願求往生之心。    一、光明:諸佛剎土所見,一切皆為光明所成。在百寶光明中,以明暗、色彩,顯出山河大地、江河湖海、宮殿、人物等種種景緻。    二、莊嚴:凈土中的情器,一切皆由光明所形成,所以無比莊嚴。凡眼根所及,皆放百寶光明,晃耀富麗,萬德莊嚴,超思量境。    三、妙樂:凈土之中,自然充滿無邊妙樂,無絲毫煩惱。    四、自在:在凈土中,一切需求,隨想即得,無須如娑婆有情,終日為衣食勞碌。所以凈土的聖眾,每日都分化千萬化身,到十方無量剎土,供養承事無量諸佛。    五、無質礙:凈土中的情器,不相質礙,不像在娑婆世界,連一張紙都不能透過,更何況山河大地。在凈土中,即使巨大如須彌山,聖眾都可以隨心來去,毫無障礙。    六、無邪偽:在凈土中的聖眾,無人類的是非、爭鬥、猜疑、嫉妒、口是心非、爾虞我詐的心念,惟有清凈與佛菩薩相應之心。    七、無退轉:凈土中一切現象,都是由凈土主尊佛陀變現,用來教化凈土中的有情與菩薩。所以在凈土中修持佛法的菩提道,是坦直而無曲折的,可以一超直入法性源頭,一生圓滿曠劫之佛果。    八、一音演說:周遍十方佛剎海,眾生隨類各得解。    九、一多涵攝:在凈土中,一一微塵中,皆涵攝無量佛剎,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如帝網之垂珠,交相映澈,重重無盡。    十、因果同時,念劫圓融:三世時劫、因果理事,皆同時俱現而不相礙,以皆自性幻顯故,是以億劫入於一念而無急促,一念演為億劫而無遷延。並隨眾生根性樂欲,或見前佛出世、或見今佛說法、或見來佛涅槃,同時俱在,無前無後。    問:助念時,若簡單導示,然後一直念佛,感覺很殊勝,若一段段開示,比較不能攝受和安住正定。    師:你講的很對。助念的導示絕不可太長,尤其對臨終者,更要盡量簡單。主要是三點:一、世間是幻,什麼都帶不走,一切放下,因為不放下也不成。二、到中陰一切都是幻非真,應不取不舍。三、佛來接引時,其光明非常強烈,要迎向佛光;旁邊還有暗淡光明現起,絕對不要去,一去了就又到六道輪迴了。這三點導示後,就一直念佛,並令他聽到佛、看到佛、想到佛。    五、觀修法要    問:請上師開示,助念時最重要而精簡之觀想方式。    師:觀想阿彌陀佛及壇城一切諸佛菩薩,都放光加持亡者,一一光端,都有光明的鉤,由亡者梵穴進入,勾攝亡者心中之明點。收光時,明點即隨光攝入阿彌陀佛身中,融入彌陀心中之光明。須知阿彌陀佛之身,即是阿彌陀佛之剎土,身土無二無別,不同於眾生所見,身是身、土是土。究竟而言,彌陀之剎土即彌陀之心,明點進入彌陀心中安住,即已往生。如不能相信彌陀之身、之心、之剎土一如,亦可多加一念,即剎那猶如閃電般迅速,彌陀即已返回極樂剎土,亡者亦隨之往生。    若曾修頗哇開頂法,即可觀亡者心中明點衝出梵穴,匯歸法界,或觀明點沖入他頂上之阿彌陀佛心中。這是最直接了當的觀想方式,助念時無論持任何咒或是佛號,皆可依此觀想。另一個方法,可使自己和亡者同蒙利益,即觀想自己化為一明點,由亡者梵穴進入其心中,與他合一,再「嚇!」一聲,即沖入阿彌陀佛心中。如此不僅可以度他,同時也練習自己臨終時可以匯歸法界,或是融入阿彌陀佛心中。    層次更高者,則直接安住法界明空大定,臨終剎那契入法界體性││自性剎土。深住於體性而助念,才是最快、功德最大的觀修方式。因為體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即是阿彌陀佛之「無量壽」,橫遍十方即是阿彌陀佛之「無量光」。深住體性大定,持一遍咒,或不持咒、不作意,即能契入亡者之心,即以此體性法流顯發亡者之真心,當下契入此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法性,而證諸佛的法身、報身,乃至究竟圓成佛果。唯此須有甚深的修持,方達此願。    問:助念時自成本尊,是否更容易助亡者往生?    師:助念時自成本尊很重要,與本尊之悲願及三密相應,則愈有力量幫助亡者往生。    問:剛入門修四皈依的弟子,尚未修到本尊法,助念時不能自成本尊,應如何觀修?    師:尚未修到本尊法的弟子,應觀本尊或上師安住自己的頂上。修本尊簡修法的弟子,應觀本尊恆住心中。等修到本尊專修法,再自成本尊。    問:最近師父傳了頗哇法,但頗哇法是要專修才能修。若還未修到專修的弟子,在助念時,是否可以依頗哇法觀修,或者目前還不適宜如此觀修?    師:以頗哇法度亡者往生,要自己本身已經有實際的功力,自己修此法而開梵穴,方能度亡者往生。如自己尚在訓練階段,則不如請佛加被、請佛放光接引,讓亡者看到的是佛、想到的是佛、聽到的是佛,自然往生。    問:若為臨終者修頗哇法,應於未舍報時修,或在舍報後八小時之內修較為適當?    師:應在亡者即將舍報時修。若尚未舍報,可觀想臨終者之明點,上下往返彌陀心中,並在他舍報時,大呼「赫」一聲,令他明點上沖,安住彌陀心中,與佛合體,往生凈土,究竟解脫。    問:能否教亡者觀想由頂門出去?    師:此觀想,修過密法者會觀,未修密法者卻不會觀修。所以教他觀想,不如教他生起切願。只要他心裡想往生,就能往生。    問:修頗哇法助念,臨終者如在昏迷狀態,是否亦可藉修觀之力,強令亡者往生?    師:即使是佛住世,亦不能度無緣不善之眾生成佛。修頗哇法,能否令臨終者往生,除助念者的修持願力外,亦與亡者之深信切願、以及此生與多生之業力深淺有關。但是,無論他信願深淺,業力如何,助念時都可以引導他發菩提心,發願往生,盡助念者所有的力量,幫助他往生。    問:顯教助念是觀西方三聖,為何我們的法本要將大勢至菩薩改為蓮師?    答:以密法來說,阿彌陀佛為法身、觀世音菩薩為報身、蓮師為化身,是為凈土法報化三聖尊,故修密宗凈土法門者,乃以此三尊為主尊。再者,大勢至菩薩即金剛手菩薩之寂靜相,此菩薩甚為威猛,《觀無量壽佛經》云:「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其威猛由此可知,是故不宜於為亡者助念時觀修。若已熟習顯教西方三聖之觀想者,則觀蓮師與大勢至菩薩無二即可。    問:助念的師兄,各有修持的不同次第,同樣是持彌陀聖號,在觀想方法上,是否也有層次上的差異?    師:雖然所修次第不同,觀想阿彌陀佛放光接引亡者是相同的。但是由於助念者對體性的體認與修持境界不同,亡者所承受的助念功德力也有差別。凈土分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四種凈土。徹證心要者助念,就能幫助亡者一超直入常寂光土;實證專修者,可幫助亡者往生實報莊嚴土,其次則為方便有餘土或凡聖同居土。亡者往生哪一種凈土,一方面是依助念者修持的功德力,另一方面,則要視亡者本身罪業的深淺、是否具足深信切願、以及信念之強弱而決定。    問:助念時,持阿彌陀佛聖號,可否直接觀想自己的本尊,而不觀想阿彌陀佛?    師:剛起修時,要觀想上師阿彌陀佛現前,放光加持。開始持念佛號時,即可直接觀想自己的本尊,依各人修持層次,而作觀修。    問:持六字大明咒,或其他本尊咒,應觀想如何加持亡者?    師:通常的觀想,是觀想所持之咒的本尊,放光加被亡者、自己、和一切的有情。或者觀想本尊之光明,由梵穴進入自他一切有情的心間,消災除障,加持自己、亡者、及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同持本尊咒。    問:是否僅持六字大明咒,亦可令亡者往生?    師:對的。僅持六字大明咒,就能廣度六道有情。《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對六字大明咒之功德,言之甚詳。    其實,任何一尊佛菩薩的聖號、密咒,均為該尊佛菩薩悲心愿力之結晶。如配合行者發起大菩提心與願力,如實觀想,則能發揮佛號密咒的功德力用。故持任何聖號或密咒,都能令亡者往生,乃至廣度法界亡者、中陰身往生。譬如彌陀聖號、與六字大明咒,其中蘊涵彌陀與觀音無量度生之光明願力,會修持者,即是無上密法。而對於不會修之人而言,即使無上法門,也成為事相儀軌。故知,真正重要的,是自心住於體性,而修一切法、持一切咒。安住體性而持,與僅僅口念的功德,後者不及前者萬分之一。真能住於體性,即使無觀,亦即是最殊勝的觀。但是起用時,仍須作觀,住於體性,如幻而觀,令一切眾生往生、或匯歸法性。    其實,倘若能眾人一心,口持密咒、身為本尊、境觀聖境、心住空寂,進而觀一切音聲為咒音、一切有情為本尊、一切境界皆凈土、一切心念悉空寂,如此助念,亦具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如是觀修,所要彰顯的,固然是帶領自他同入凈土,亦是培植、引導自他安住不動心。當一切音聲為咒音、一切有情為本尊、一切境界為凈土,心體空寂、境界如夢,還有什麼可以分別的呢?密宗的任何一法門,若非引導行者進入平等大悲,即是令行者契入不動的體性,無不是要令自他同成就,歸於如如本體。    這些法門,師父幾乎在每一個法會都講,大家聽得太多次,彷彿都已不重視了,往往在法會中,聽師父開示時,心想:「是啊!體性如虛空,恆寂恆照,遍滿而不動。」回去之後又忘了。因此,為師亦唯有不斷地提醒各位,讓各位從根本不認識體性,到認識、熟悉,進而如是安住,乃至恆住體性。這一段過程,需要幾十年時間的精勤,才能達到。最快者,如六祖慧能大師,為再來人,從初悟到澈證,也尚須在獵人隊中涵養十五載。各位如想即身解脫、乃至成證,豈能不掌握每一分、每一秒精勤不懈呢?    問:若持六道金剛咒,可否也觀自己與亡者合一,沖入彌陀心中?    師:可以。只要是佛菩薩之名號、咒語皆可,況六道金剛中即有阿彌陀佛。    問:持六道金剛咒時,可否多加一個觀想,觀六道金剛咒之咒字光明,即一切中陰身所見之文武百尊之心光,遍照法界,令法界一切中陰身,皆被此光明攝受,回歸凈土或法界?    師:這樣的觀想很好。文武百尊即為五方佛所現。亦可以直接觀六道金剛咒在虛空,一直放光,度法界一切中陰身,匯歸法性。如是在法界中,依體性或報身光明而持咒,亦十分殊勝。    問:在助念時,如何修「金剛盔甲」?    師:金剛盔甲並非在助念時對亡者而修,而是用於自身遇到危險的情況時。如果在助念時有所恐怖而修金剛盔甲,應將原本「吽」字改為「啥」字,毛孔外亦不觀忿怒金剛,而改觀蓮花瓣,堅固如金剛,柔軟若蓮花。因為亡者非魔,應懷慈悲心為他助念。如此觀,既清凈又柔和,對亡者無防衛心,亦可保護自己,更能導示他往生蓮邦。    問:因中陰身已具神通,助念者若有妄念,反會障礙亡者往生,所以中陰身助念,是否要選擇修持較久的師兄來助念?    師:這一點很對。就因為中陰身已有神通,你心裡一動念,他已了了知道。而他的憎恨心、嫉妒心,又比在生的人大得太多,些許之事,即生嫉妒心,絲毫雜念,即生憎恨心。但即使我們想心念很清凈,卻也總是不能十分如願,反易導他們下墮。故欲參加中陰助念,就要發心,平時即須培養自己的定力,助念時要不斷地持咒,把一切的念攝於咒上,切莫起妄念。最好是修至本尊專修以上,再參加中陰助念。    中陰身雖具神通,嗔嫉心重,但助念者亦有方便之法,即自己種子字不忘、持咒不斷、自成本尊,或住於如幻、住於空、住於假,都能避免妄念障礙亡者。    問:助念時若有妄念,反會令亡者墮落。那在助念當中,妄念來時,要怎麼辦?    師:若是臨終助念,此時亡者還沒有神通,並不會因此令亡者墮落。    至於妄念來時該如何?從無始以來,修行的人都是為這兩個字煩惱。我們就無上密法,每一個法、每一次法會的開示,都是引導大家離開心意識。最少也要攝萬念為一念,這一念,無非是持咒、觀種子字、咒鬘、觀佛、觀壇城、如幻、觀空。更上者,若能恆住於體性,了知妄念即真心,不制不隨,久之,則心念自然清凈。    問:助念時若是發現自己心念不清凈,應如何對治?    師:一念慚愧後,以清凈心繼續為他助念。    問:助念時若有雜念,應如何轉化?    師:轉化雜念之方法有二:一是立即將念頭拉回所修的法上,時時如是修持,自然妄念日漸減少,而返回本凈;另一種方法,是視亡者如父母子女,如有雜念,他們就無法往生,你能不竭盡全力地幫助自己的父母子女往生嗎?    問:應如何助念,才可免除障礙?    師:助念時真發菩提心利益亡者,安住於大光明藏和度盡有情之悲願,即不會有任何障礙。    另外,如:佛慢堅固、頂戴上師、心住本尊、大悲遍滿、嚴持凈戒、咒音不斷、種子字及咒鬘不忘、處身於本尊凈土、住於空定、住於明空三摩地、住於三重薩埵等等,安住以上任何一種觀修方法,皆可免除一切障礙,助亡者往生。    問:當身體較為虛弱時,為亡者助念,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影響?    師:若已修到專修,應自成本尊為亡者助念。若尚未修到專修,可觀本尊住頂上或心中而助念。助念圓滿時,應持般若心咒,觀一切皆歸於空性,以自度度他,同證體性。    問:助念時受外障阻礙,以致氣息不順,幾乎不能呼吸,當下要如何處理?    師:此乃亡者之怨家債主,見你修得如此真誠,怕你阻礙他討債,故而遷怒於你。但若你能先自成本尊,他也障礙不了你。所以我們去助念,必須自成本尊。還沒有修到專修的,要本尊住在心中;還沒有到簡修的,要本尊住在頂上。這樣就能保護自己。自成本尊,當然種子字、咒輪都要觀想明現。若能如此以本尊身去助念,就不會受干擾障礙。若一時忘了自成本尊,而受到障礙,則念般若心咒,觀想自他(自己和亡者、及其怨親債主等)同修,同歸大空、同成就。昔日玄奘大師往天竺取經時,途中遭遇許多魔障,亦全仗般若心經之咒,才得以安然取回經典。    問:助念若未將亡者度走,亡者的中陰身是否會跟著助念者回家,而使助念者身心、生活發生障礙?    師:亡者本是不敢靠近行者,但若行者心中有所恐懼,或擔心亡者會跟自己回家,則有可能亡者真會跟隨助念者回家。但如住於法報化三身中之任何一身助念,比如住於化身,可觀亡者的房間即為本尊剎土,亡者即為本尊之眷屬,如此即不會跟著回家。又若時時不忘娑婆世界即本尊剎土,亡者跟不跟隨自己,又有何關係?    亡者跟著助念者,多希望福力加被,令其得度。因此根本無須害怕,只要自成本尊,或觀本尊住頂,來了就度他,這本來就是菩薩乘的行者應有的發心。此時,最好持六道金剛咒,因為不論跟隨者是哪一道,都可以六道齊度。或是持般若心咒,度他匯歸法界,究竟成就。亦可持阿彌陀佛、地藏菩薩等聖號、心咒,或持自己修持最深、最有把握的咒。    其實在虛空中,我們是與很多因不同業力故看不見其形相的眾生,住在同一空間,室內室外,無論到哪裡,都共同存在著,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既為密乘的行人,本來就應時時都為眾生持咒修法,要發願度周遭的有情,乃至法界一切有情,大悲遍滿,令眾生得度。持咒依然相同地持,只是多一片慈悲,將心光放得更廣大,去度無量的有情。    問:在為亡者助念時,觀想上師諸佛的光明加持亡者,有些亡者很容易觀,有些亡者無論怎麼觀,總是漆黑一片,似乎毫無幫助。對於這一類的亡者,是否應予以放棄?    師:觀不出來,有時是自己的問題,不一定是亡者的業力所障。即使某些人業障較重,但體性平等,仍應住於體性而修、而度,不應於光明或黑暗的相上起分別妄想。無上密法,只要令亡者得聞一咒,即永成佛種。何況真誠為他助念,怎能說毫無幫助?    問:助念完應如何自我調適,以便迎接下一次的助念?    師:安住於法界空,最易恢複色身的精力。若不會安住,亦可觀三根本及傳承本尊之光明,猶如陽光一般,由頂入心,遍及自己身心,亦能消除疲倦。但睡眠仍是必須的,禪定尚未到家,是不能以禪代眠的。    問:若為本宗的師兄助念,要如何配合其生前的修持?    師:若亡者為剛修四皈依之同門,提示他不忘上師;若已修到本尊簡修,則提示他牢記本尊恆住心蓮;修至專修以上,則可導示其匯入法性光明、歸於大空,或依中觀安住體性遍法界。若生前修頗哇法已開頂門,則帶領他修頗哇,往生凈土。    

對一切感恩報恩。

問:本宗弟子,於臨終舍報時,要如何修持,以配合師兄助念,而得成就?    師:臨終為升墮之關鍵,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刻。即使是本宗弟子,要在舍報時有本宗或顯宗的助念團在旁助念,本人又能禪定安住,正念往生,這都是無上的福慧因緣所致。因此,本宗弟子在平日就要不斷地六度萬行,累積福慧資糧,以祈願自己能於舍報前一刻,以清凈心切願西方,決定往生,或如如不動,當下匯歸法性。如習於幻觀,能安住如幻三摩地,則於中陰時,曉了一切境界無非是幻,亦必定能往生諸佛剎土。若更進一步,能安住於體性不動,則能於臨終契入法性,即身成佛。    又若生前已修滿百字明長咒十萬至二十萬遍,則中陰文武百尊現前時,自然能契入本尊凈土,不再於六道輪迴,而究竟成就。    中陰境界,有種種怖畏。若在面臨驚天動地的巨響、雷電交加、與猛獸、鬼怪追逐時,能一念了知一切怖畏景象皆如夢、如幻,了知自己的真身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安住於法界,不受一切怖畏、痛苦與驚嚇,一念及此,即回歸法性矣。但此時的怖畏,非生前所能想像,比之生前所經歷之種種怖畏,更甚百千萬倍。當此之時,要想一念返照,想到一切如夢如幻、想到自己的體性不動,是無比艱難之事。此須有賴平日的修持,於現實生活中、乃至於夢中,時時了知一切是幻,見一切境不為所轉,遇一切事不為驚動,乃至於一切境上,不欣不厭,不分別取捨,如是不動,臨終及中陰才有把握。由於我們不知道自己何時舍報,而臨終之痛苦、疲累,也無法安住觀想,所以在平時就要如是觀修純熟,成為習慣,則舍報時自然容易契入法性。若能恆常如是安住,更可能不用等到舍報,而在生前即能現證佛性,現證自己遍滿法界的法身。若有如是實際證量,則為亡者助念時,便能幫助亡者達到此境界。    此法適用於生時、臨終時、中陰時,乃至六道輪迴中。無論於中陰怖畏時,或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之任何苦難中,只要了達此身境幻化、真身如虛空,如是一念返聞,當下一切怖畏、苦難,悉皆歸空,契入法性,回歸性海。至於人身,因有血肉之軀,五蘊遮障,往往在世時難以照破五蘊,一念契入法身。但在臨終神識將要脫離肉身時,若能一念安住大空光明,則能當下回歸性海,證到佛果。    問:本宗弟子,若平日未精進修持,臨終時應如何安住,才能往生?    師:在生時當依直生凈土大法修持,則臨終時呼「赫」一聲,觀自心明點往梵穴上沖,沖入頂上彌陀心中,即隨彌陀往生。此法必須確信才有用,若有絲毫懷疑,則不易往生。因此,平日應多累積福智資糧,否則臨終時不具往生善緣,或對此法門不起深信,就難以往生。    不管任何法門,都有賴平日的精勤,若平日不種正因,臨終怎值善緣?平日不加修持,臨終如何安住?何況解脫生死之大事!    我們雖身處娑婆,若能心不住六塵,則娑婆與凈土無異。若未修到此境界,則應求願往生西方,再來度眾生。    問:臨終時,如何知道來接引的,是真的佛,還是魔所變現?    師:臨終一念,如果住於佛,則即使是魔來,也變成佛。    又我們在臨終時,見到來接引的佛,凡是能為我們所見的,都不是真的佛,而只是化佛。所以,如果能自己安住體性,或時時自成本尊、持咒不斷,則雖見化佛來迎,也不要跟他去,只求佛放光加被,讓自己安住禪定,即可證入實報莊嚴土。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把握能安住體性,則最好隨化佛去,往生之後再來度生,也是很好。    問:因為經常助念,深覺世間無常,反而更珍惜現在與家人相聚之因緣。這樣的觀念是否正確,還是會增加自己將來往生的障礙?    師:現在所珍惜與家人之相聚,是夢裡的相聚,不是真正的相聚。如果真正珍惜這一段緣分,應該勸家人修持密法,一齊往生到凈土,才能永久地相聚。    凡人舍報,最後一念想到丈夫,即將再為人妻,想到妻子亦然;想到子女,再為父母;想到貪嗔痴,墮下三道;想到善業,報生天上。唯有切願往生凈土,眼見、耳聞、心想,皆是彌陀,方能往生凈土。    六、特案釋疑    問:助念時,亡者口中含有氧氣管等,我們是否應為他除去?    師:只有醫生能判斷病人是否真正死亡,我們並不具備像醫生那樣專業的醫學知識。即使醫生判斷死亡,是否將氧氣拔去,也應由家屬決定。    問:助念時,若遇到亡者眼睛未合起來,應如何處理?    師:助念者可依導示的方法,請亡者放下對世間的執著,求生極樂。亦可自成本尊,用手指輕輕在亡者眼皮上輕輕向下撫一下。此時助念者必須自成本尊;尚未修到本尊法的助念者,則應觀想上師或本尊在自己頂上加被。    問:依佛法,亡者過世八小時內,盡量不要搬動他,但是往往助念人員趕到時,家屬已循俗情做了一些動作,譬如在亡者口中塞一些東西,用磚塊將亡者頭部墊高。助念人員是否應先勸家屬,將磚塊等會影響亡者往生的障礙改善,或是只管助念,念滿八小時再勸家屬?    師:助念人員應衡量當時亡者家屬配合的情況,如一經勸導即能改善,就應予勸導,否則如費時勸導,不如爭取時間助念。此時乃可觀亡者依毗盧七支坐,坐於蓮華上,再為之助念。    問:助念時,若亡者家屬拜腳尾飯,是否應勸他不要擺?    師:擺腳尾飯,並不觸動亡者身體,而生障礙。故應以助念為要。    問:若是前往助念時,家屬在亡者身邊吵鬧,是否對亡者不利?    師:若前往助念的師兄不只一位,在見到亡者家屬將要爭吵時,可分一、二位,去儘力勸導家屬,勿在臨終者或亡者身邊爭吵,以免妨礙往生。其他師兄則應專心助念。    這種家屬,實在是最不孝之子孫,最無義之親人。此亦亡者本身業力的顯現。為人子女,最大的孝心,就是引導父母修持佛法。其次則為父母舍報時,令他們心無掛礙,安然離去。若能更進一步,為他稱誦佛號,助念往生更好。如果以上兩項都做不到,至少也應為父母廣做功德,以報深恩。    問:有些亡者,因家屬反對,而未能替他蓋上陀羅尼經被。是否可將紙制之陀羅尼經被火化,而觀想蓋在亡者身上?    師:可以。萬法唯心,如果你發心希望他得到此功德,他便可以得到,如你觀想般蓋在他身上。    問:助念到一半,家屬不同意用密宗的方法助念,該如何處理?    師:那我們就念阿彌陀佛聖號,功德是一樣的,主要是看念的人怎樣住心、怎樣發心。    問:如果亡者家屬不讓我們到他家去助念,我們在隔壁幫他助念,功德和效用是否一樣?    師:可以,萬法唯心,既然不能到他家,那就在隔壁,或者在自己家中為他助念,並觀想他來到你家、或你到他家。或者將修持的功德迴向給他,對他也很有幫助。臨終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刻,如果此時為他做很多功德,也能幫助他往生。    問:有時一個晚上,連續為兩、三位亡者助念,身體覺得很累;有時自己精神狀況不佳,去助念恐怕精神不濟,或有打瞌睡的情形。這種時候到底是勉強去助念,還是乾脆不要去?    師:如無人代替,雖精神不濟,亦當帶念佛機去作為輔助,並請家屬輪流跟著念佛機同念八小時,佛號可以播放四十九天圓滿,家屬亦可同念。    問:同一班助念的師兄,有的念得身心輕安,有的卻覺得不舒服,這是否與助念者本身心念的清凈與否有關?    師:是的。助念者心念清凈,悲願宏深,身心自然輕安。    另外亡者的罪業很輕,舍報八小時內有福報因緣請助念團為他助念,就很容易往生,亡者若已往生,則助念者自會感到身心愉快。但是有些罪業很重的亡者,則不但不會接受助念者的幫助,還會起排斥心,就讓助念者身心不愉快,或是鬱悶。    因此,要確信自己助念的行為,就是菩薩度生的大菩提行,頂戴或自成本尊,乘著本尊度生的悲願為亡者助念,不要有任何怖畏的心。若覺怖畏,佛慢就不堅固,就容易有障礙。若佛慢堅固,自己就是本尊,安住無取無舍的不動心、大悲心為他助念,度他往生,這樣就不會有任何障礙。    問:亡者已過了三天半,臉色仍發黑,是表示什麼?    師:臉發黑,是沒有超生,可能就是墮下三道了。    問:可有方法能利益他?    師:替他做功德。再者,既是已過三天半,進入中陰,就要叫他的名字,導示他迎向佛光,並了知一切中陰怖畏的境界,都是夢幻,不要害怕,不要畏懼,不要嫉妒。    問:要不要叫他對生前放不下的都要放下?    師:放不下,大多都是在舍報的時候,對他的親人、事業、財產等放不下。    到了中陰的時候,就是要告訴他:落中陰已不能再回舊身為人,世間的事不要再執著,此時最重要者,是下一生要到哪裡?我們舍報並不可怕,此處氣才一斷,彼處即新生,所以我們要注意的,就是我們下一站要到哪裡?要上升?還是要下墮?若要上升,不要墮下三道,那就要依以下的方法做:諸佛來迎的時候,迎向佛的光明;一切強烈的聲音、可怖畏的情景,要曉得是幻、是夢;只有一個念,就是要到佛土,要迎向佛的光明;比較暗的光明不要去。    問:某次助念時,助念團員都感到亡者業障很輕,助念很順利,但助念後,卻看到亡者鼻孔流出鮮血,這是何故?    師:這是亡者由鼻孔流出紅菩提,是很好的瑞相,助念團員應該高興,亡者家屬也當欣慰,因為亡者已成就為菩薩。    我們一般對眾生的幫助,僅及於此生,但是助念就不同,雖然僅短短數小時的助念,卻能幫助眾生達到究竟的安樂,甚至成就為菩薩。此菩薩又將乘願再來,度無數的有情。經云:救人一命,勝造恆沙七寶塔,這僅是救一個普通有情生命的功德,更何況度一位眾生成菩薩,功德更是無法衡量、想像。    問:助念時,若喪家請助念團員用餐,可否接受?    師:助念時不食喪家的飲食,是避免助念者本身的修持受影響。因此,助念團員應勿受用喪家的飲水或食物。    一般而言,供佛的飲食,行者食用可得加持。但是超度、施食後的食物,或供護法、鬼神的食物,則不應再食,食之會生障礙。但可布施給畜生道眾生則無礙。    問:如果亡者是本宗的師兄,其法本、皈依牒、戒牒等,要如何處理?    師:退回給上師,或是直接燒掉。法本上有「未經師傳不得翻閱」,絕不可以留給子孫。但他生前的念珠,則可以留給子孫紀念,也能警惕他們人生無常、生命短暫,須趕緊修行。    問:有顯教行者來參加助念團,卻不願意來皈依,如何引導他?    師:引導他修自性凈土,或念佛求生凈土。皈不皈依,就順其因緣,或者他跟密宗的因緣還沒到。但是我們都本著菩薩的慈悲,引導他修凈土法門,願他往生。    七、超度釋疑    問:對於請亡者家屬為亡者請求專壇超度,助念團態度,應當隨緣還是積極?    師:要隨緣。但亡者若非壽終正寢,則應請他的家人,為他請求專壇超度,或廣作功德,迴向亡者。    問:有些師兄認為,請亡者家屬為亡者請求超度,會讓別人誤以為我們免費助念的目的,是為了要他們花五萬元來超度,而造成他人的誹謗。    師:這是講話技巧的問題,不妨由一位比較懂得講話技巧的師兄,專門負責介紹。    再者,我們不管在助念、或是向亡者家屬介紹超度時,都必須秉持以亡者之利益為考量的原則來做。如果我們是想為了能讓亡者確實往生極樂、解脫輪迴,而去助念,而去介紹超度,我們的態度自然誠懇。對方感受到我們誠懇的態度,自然能夠接受,而不會誹謗。    問:有的師兄說:如果必須靠師父超度才能往生,等於我們助念沒有用,那又何必助念?請師父開示。    師:業障輕、善緣深厚的人,在助念時即可往生。而業障重者,單靠助念不一定能令他往生,還須靠具德的上師超度。但是助念並非沒有功德,助念能令他消除業障,深種善根因緣,則在超度時自然容易往生。又有大惡之人,舍報後當直墮下三道,若是臨終時有人為他助念,則可使其免除直墮之厄,等到三天半後,進入中陰身時,才有機會接受超度。    問:大惡之人不落中陰,若請師父為他超度,是否也能蒙益?    師:當然能蒙受利益。助念、功德迴向,尚且能令他蒙益,何況超度?    問:若亡者舍報已超過四十九天,照經典上講,應已輪轉他趣,或墮於下三道。此時為他超度,是否對他仍有幫助?    師:無論亡者已投生六道中之任何一道,為他超度之功德,都不會落空,福力功德仍加被到他身上。    問:超度法會中,觀想六道含靈往生極樂,是否亦可觀想他們直接匯歸毗盧性海?    師:根基較差者,未必能直接匯歸毗盧性海。須令彼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一方面仗彌陀願力接引,再加上行者為他們觀想助念,如此才易往生。    問:亡者不曾修密法,受師父超度時,不懂得投入光明,我們如何引導?    師:亡者在接受超度時,就已經知道,不用你引導,因為他有神通,他比你清楚太多了。    問:若不知道亡者生辰,是否亦可請上師為他超度?    師:由於世界上人口很多,僅僅大陸就有十二億人口,其中同名同姓者不在少數。因此,即使不知道亡者的生辰,也要知道亡者的地址、藉貫,以及請求超度者與他的關係。尤其是早產兒、墮胎兒的超度,一定要註明關係,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姓名,才不會弄錯。    問:如何拔度已亡之父母?    師:可配合觀想,持六道金剛咒,至少十萬遍以上,多多益善,最穩當要持百萬遍,並需依法而修,則以後只須七遍,即可度之。觀想方式,為自成本尊,咒輪放金紅色光,而遍照六道父母或已亡之父母親人,觀亡者觸此佛光,業消障除,蓮華承足,剎那往生。不僅度自己父母,一切已亡的眾生,皆可念七遍度他。若是參加宴會時念之,可以使所有和你一齊參加的朋友、及筵席上的生命得度。學密之人,首要度自己冤家,視自己的冤家,如同自己的親人,發悲心去度化,才容易成就。    問:法界中的有情,剎那間死亡的非常多。可否在修法後,燒一張紙制陀羅尼經被,再加以觀想,而度這些無數的中陰身?    師: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每一剎那,法界有情死亡而成中陰身的數量,有億億萬萬,無法估計。因此,我們度眾生,前一剎那才度走許多中陰身,後一剎那法界中又出生了無量中陰身,所以晝夜六時,沒有一時不是我們度眾生之時。而眾生中,又以中陰身最易度脫,在那新舊交替、尚不知要到那一道去輪迴的時候,身心彷惶,最易得度。故無論何時,持任何咒,都應觀心光遍滿虛空法界,度一切有情。    至於燒往生被,固然能利益鬼道及中陰身類,但利益之廣狹及深淺,仍須視行者之願力及觀修之力。若能真發菩提心,觀心光、咒音遍法界,廣度有情,如是燒往生被、或不燒往生被,都能如實利益一切有情。    但燒往生被或往生冥財咒紙,偶爾燒則可,不可常燒,亦勿固定時間燒,燒成習慣。恐怕鬼道眾生執著,若你偶爾沒燒,怕鬼道眾生要來干擾,造成障礙。更重要者,行者須本清凈心,為度眾生而燒,不可執著燒往生紙之功德,造成自心之障礙。    八、舍利釋疑    問:亡者火化後,有燒出舍利花,是不是表示已往生極樂?    師:舍利花不代表往生,而是超生善道。    問:那如何驗證亡者往生極樂?    師:往生極樂,是無法以世間之事相驗證的。但若就經論所說推斷,若有舍利子,即可表示已往生。因舍利子是戒定慧修持功深之證驗,在顯宗的大德們,皆須修持極深,才能有舍利子。    我常說:助念功德很大,能在他舍報的最後一念,令他住於佛,就能成就,若他這一生業不是很重,即能往生。    問:亡者經本宗助念團助念後,或經上師超度後,火化所得的舍利,與一般終生修持所得之舍利,有何差別?    師:兩者功德是一如的。譬如有些人終生念阿彌陀佛,在舍報時與彌陀願力相應而往生;另有亡者,因本身的福德因緣,在臨終時遇到本宗助念團為他助念,也同樣仗彌陀願力之加被、與助念者願力之幫助,而得往生凈土。這兩者功德是一樣的。    問:經師父超度之亡者,火化後所得的舍利子,以黃色偏多,是否有特別的涵義?    師:黃色舍利較多,表示亡者南方寶生佛之平等性智較為開顯。除了五佛智慧各顯五色舍利,亦有黑色的發舍利、肉色的肉舍利等。總而言之,有舍利子即是一種祥瑞的徵象。    一般修顯宗的大德,要戒定慧修持很好,舍報後才有舍利子。而密乘的行人,有很殊勝的方便,幾乎每位都會有舍利子。即使僅持六道金剛咒,火化後也會有舍利子。至於舍利的多寡,並不在持咒遍數的多少,而是視本人的修持、證量而定。    問:為什麼一個小孩子,既無任何修行,也未經助念,同樣能火化出舍利子?    師:此乃因長久以來,我們所贈送之金剛明沙、咒輪貼紙、往生被,都使用在各助念團所在地之殯儀館及火葬場中。依密宗經典所說,凡有微風吹過密宗行者之衣角,即能利益下一位被此微風吹拂之眾生。又如「大寶樓閣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等咒,眾生聞聽、看到、觸到、從其影中過,皆得滅無量罪業,往生佛國凈土。至於「六道金剛咒」、「大灌頂光明真言」所加持的金剛明沙,凡觸一微塵許,亦可得到密法的無上加持。小孩童真未受世法污染,罪業極輕,即使無甚功德,但碰觸到我們助念團長期以來灑在亡者身上、焚化後殘餘於爐中之任何一法寶之微塵,即得密法加持,而火化出舍利子,或完整的頭蓋骨。    因此,我們乃將大灌頂光明真言及往生咒之咒輪,做成不鏽鋼之咒牌,釘於各處火葬場之焚化爐中,則往後每一位火化的亡者,都能承受咒輪加持,消除業障,乃至往生凈土。我們發心,要把握每一個能度生的因緣,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問:有些受上師超度之亡者,火化出舍利子,其家屬將此舍利子拿去請示顯教師父,顯教師父卻說不是舍利子,因亡者生前未修持佛法,不可能有舍利子。遇到此情形,我們該如何對他們解釋?    師:這便是顯教與密宗的差別。顯教要能火化出舍利子,必須他本人在生前有甚深的修持,由於戒定慧的薰修,才能在死後火化出舍利子。但密宗,即使亡者在生未曾修持,卻可以藉由已成就之上師的修持力、諸佛菩薩與傳承祖師之加持力、及密宗大超度法的功德力,而使亡者往生凈土,併火化出舍利子。而我承仗華藏祖師三十餘年不曾間斷地修持大超度法,圓滿十萬壇之功德加持,所以我所超度的亡者,也能承仗祖師加持之力,而火化出舍利子。

推薦閱讀:

金剛略疏----(明.元賢)
《金剛: 骷髏島》曝新照金剛首露真容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74)
金剛三昧(凈挺《閱經十二種》)
夢參長老:《金剛經》之無相布施

TAG: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