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道(三)--何謂中

何 謂 中(1)

太極拳祖師張三丰曰:「大道從 『中』字入門」。太極拳道之修為也必須從「中」開始。離開了「中」,松、空、無、分、合、變、勁、沉、粘、整、勢、機等等均無從談起。不全面地理解「中」之真義,則無法邁進太極拳道之門。因此,把太極拳的修鍊稱之為 「求中」的過程是毫不為過的。「中」實乃拳之法則。求中才能悟道;拳道即中道也!

三豐祖師還明確地指出:「中」,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由此可見,「中」是分內外、分陰陽的。我們把由空間方位而定的、有形的、位置相對固定的「中」稱之為陽中;把相對陽中而言,無形的、位置不固定的「中」稱之為陰中。太極拳的修為要得身中之陽中,更求不在身中之陰中。如三豐祖師所言:「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

什麼是太極拳所求的陽中呢?太極拳陽中包括兩個內容。第一,以下丹田為人身之「中」,有「一身之中在丹田」之說;第二,以自百會至會陰這條中線為人身之「中」。依師所傳,太極拳修鍊者一舉動就要「守中制外」,做到「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中正神貫頂」,「不偏不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與敵交手時周身一家而形不破體,身手齊到破敵如摧草。據傳,露禪師祖在結束宮廷神技營的教習生涯告老還鄉時,臨行前語重心長地囑全佑:「我該教你的東西全教了,以後謹記:佔住中線往開里打」。師云:這裡「中線」的含義之一就是指身中之陽中。可見,守住陽中是確保自身平衡的重要因素;搶佔、控制對手的陽中是破敵致勝的關鍵之一。因此,在太極拳的修鍊中,對陽中的認識和守用是絕對不可以輕視的!

什麼是太極拳所求的陰中呢?如《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道家所言:「沖者中也,中者虛空之體性也」。由此可見,如上所言之「中」,與人身形體無關。太極拳所求之陰中就是這無形之「中」,即:神意氣之中和。拳中要求的無過無不及,就是求陰中使神意氣達致中和的具體體現。《太極拳論》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鴻毛之輕,加一羽則過;蠅蟲之小,落一隻則多的滋味,就是神意氣在運行中達到的最恰當、最合適、最自然的狀態,這也就是守持陰中的狀態!

陰中與陽中是怎樣的關係呢?師云:離開有形之陽中,則陰中無求;失去無形之陰中,則陽中無魂。只有陰中與陽中相濟而合,則太極拳道所求之「中」得矣!當然,真正悟懂「中」在太極拳道中的真義,還要認真深入地剖析中與定、中與重、中與虛、中與和之間的內在關係。

何 謂 中(2)

中與定

王宗岳在《太極拳釋名》中曰: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師云:十三勢以中定為主,其它十二勢為輔;有中定才有其它各勢。由此可知,中定在太極拳修鍊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有朋友問:中定之中的「中」與「定」是一?是二?如果是二,那「中」與「定」又是什麼關係?答曰:中不是定,定也不是中;但中與定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認清中與定的關係,剝開中與定之間的奧秘,確實是太極拳道里求中而悟道過程中,必須要突破的重要關口。

何謂定?曰:「不易之謂定。」可見定是不易,即:相對固定而不變。對定而言,中是動態的、可調的、相對不固定的。可以說,定是中的基準;有定才能求中。仍以秤為例:秤之定盤星就是秤之定;秤盤中所稱重物的重量發生變化時,秤就不平衡而失中。此刻,應以定盤星為基準,當秤盤中重物加重時,將秤砣向遠離定盤星的方向移動;反之,當秤盤中重物減重時,則將秤砣向靠近定盤星的方向移動,使之再次達到平衡而中。可見,沒有定盤星,秤就無法稱物而用。同理,在太極拳修鍊中是先有定而後有中;以定求中是太極拳道求中的法則之一。

如何定而求中?第一,定其身而求陽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太極拳對修鍊者的身形和身法有著極其嚴格且具體的要求,對人體十八個重要部位就有非常明確的規定:落足、舒踝、扣膝、坐胯、圓襠、斂臀、活腰、空腹、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腕、展指、叩齒、收頦、豎項和提頂;而且,無論是盤拳走架,還是打手搏擊,在動作和形體發生了變化時,上述十八個部位符合要求的那種意念所產生的感覺或滋味,還都必須要保持相對的定而不變。這種 「形變意不變」,就稱之為定;以此定求得了身體的平衡和穩定。這樣就做到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中正神貫頂」。這就是以定其身而求得身中之中——陽中。

第二,定其心而得陰中。《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有止而定,有定後而靜而安而慮而得。得什麼?得「喜怒哀樂之未發」,得神意氣之中和的那個形而上的陰中。太極拳修鍊者在盤拳走架時,身未動必先恭正端然而立,以定其身;同時,凝神調息、靜心平氣,以定其心。此刻,心中一念不生、一波未起、空空蕩蕩、心如止水,恍然「心靜可以通神明」。此時,有如「無心插柳柳成行」;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經全然寓於心腹之內。雖不去盡心看什麼,卻內察外觀什麼都看到了。這時,外示安靜身未動,但內氣卻騰然而升,內里已躍躍欲動;神意氣形之內外合一,一合俱合,合而未發。以此定心而得太極拳所求之陰中。

修鍊太極拳者,盤拳走架時,從起式至合太極,動則「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總須完整一氣」。靜則處處得機得勢,時時無過無不及。如是定其身而求其陽中,定其心而得其陰中;以定求其中(靜中寓動),得中固其定(動中求靜),中定相求而太極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然而,宇宙萬物,包括人,原本屬動。《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行而不息、動而不止,既屬天性,也是人性。不息即不定也。因此,不定才是宇宙萬物運行之真實。我們生存的空間、逝去的時間,哪有分秒的停止呢?既然無止,何有其定?既然無定,何得其中?中定到底在哪裡?答曰:存心設定,存意求中!定為設定,其定是不定之定;中為時中,其中為不中之中。太極拳道之中定,就在自己心中!

何 謂 中(3)

中與重

何謂重?答曰:重者,人體之重心也。師云:不能知重、不會調重則無法求中而得中。如此重要之重,在王宗岳先師的《太極拳論》中只提及一處:「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雖僅此一處,卻一語道破太極拳修鍊者經數年功夫而不能運化的「死穴」。因此,求中必須先要知重。

天地萬物無定不中才是其原本的屬性。所以平衡是相對而短暫的;不平衡是絕對而必然的。因此,所求之中也只能是瞬間的中。關鍵是如何在不平衡時找到相對平衡的狀態;在不中、失中的瞬間求中而得中。從而達到身心內外合一、立身中正安舒、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而平衡穩定的,最恰當舒適、最靈變自然的感覺之意境。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辦法只有一個:調控自身的重心!人體力學告訴我們,人體各個部位都有其自己的重心,但人體的重心是人體各個部位的重心之總和;而人體平衡的關鍵就在於這個總和的重心。太極拳修鍊就是學習並掌握隨時隨勢調控這個人體的重心,使自身無論盤拳走架,還是打手搏擊都能處於得機得勢的狀態而得中守中。

如何調控人體的這個重心呢?依師所傳,太極拳確有其獨特的調控人體重心的功夫(具體功法在太極心法和功法篇中講述)。在人體正常站立時,人體的重心一般在臍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左右處;而人體的下丹田和人體的中心位置,也在這個地方附近。這時,人體的重心、中心和丹田在人體中出現了三合一的現象;此刻,人體是平衡的。在人體的重心、中心和丹田這三者中,唯有重心是最不穩定的。一個人的重心不僅隨形體、動作和姿勢的變化而變,甚至會因為血液的流淌、脈博的跳動、呼吸的急緩以及氣息的聚散而發生改變。求中的過程就是調整這個極不穩定的重心的過程。比如,人在走路時雙腿必須一左一右交替邁步,並且向前邁左腳時要同時向前揮右臂,向前邁右腳時要同時向前揮左臂,如此才能沿著中直路線前行,否則身體就會失去平衡而失中。這行走時左右交替之動作,就是在使身體不偏而求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體的重心得到了動態平衡中的穩定,即:求中而穩重也。

我們知道太極拳所求之中是不中之中,即:時中也。而太極拳之重也同樣是變中求不變,動中尋穩定。不變的是人體對地心的重力;變的是重心的位置。因此,隨時調整自己的重心位置,是求中的不二法門。太極拳修鍊者的重心,可以上移,也可以下移;可以在身內,也可以在別人「摸不著」的身外。誠然,太極拳修鍊者能夠這樣如此自如地調控自己的重心,是有其獨特的功夫的,完全不是在身體姿勢的高低與扭轉中做到的!否則難免墮於雙重之病。中心與重心的混淆不辨是造成雙重的重要原因,而快慢不分、大小不明以及多少不清等等均是雙重之病的具體表現。王宗岳先師在《太極拳論》中對此雙重之病開出的靈丹妙方是:「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綜上所述,在太極拳修鍊中,欲中必知重、求中穩其重、調重守其中、中重相伴,則太極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何 謂 中(4)

中與虛

太極拳人無不把「分清虛實為第一義」。拳論云:「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因此,太極拳道所求之中,也必然離不開務虛求實。但是,依師所傳,我要說的虛實不是有人所言:身體為實,內里為虛;有形為實,無形為虛;上為實,下為虛;前為實,後為虛;左腳為實時,右腳為虛;右腳為實時,左腳為虛;……太極拳道所論之虛實,與有形無形沒有必然聯繫。往往是你看到了的,也似乎摸到了的,但那個卻是虛;而你看不到、摸不到的,卻有作用的那個無形的東西是實。這個東西雖無形,卻有無比的威力,的確實實在在。這才是太極拳道求中過程中所展現出「處處總此一虛實」的變化之神奇魅力。

既然太極拳道修為求中必論虛實,那有朋友會問:你這篇博客談的是「中與虛」,為什麼不是「中與虛實」?答曰:就虛與實而論,虛是重點;虛為體,實為用。虛為實之基礎,為實之母體;而實為虛之外顯,為虛之實用。故只須說虛,不必說虛實。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這段話運用到太極拳道中就可以理解為:虛則能受、靜則能觀。比如,一隻空杯子我們才能往裡灌水,一個空心皮球我們才能往裡充氣;太極拳在打手搏擊時有一個重要的法則:虛接敵。也就是拳諺云:「四梢空接手,接手點中走。」為什麼要虛接?因為虛能受,只有虛接才能把對方之來力接受進來;接受了對手本力之後,再經過神意氣相融而中和,進而才能使之實化為太極拳的內勁。

嬰兒在母體中無私無欲、虛靜清明。離開母體來到這個紛雜的世界上,受外在各種現象之干擾,日漸為七情六慾所惑,雜念叢生,真性盡失。所以,只有致虛守靜才能復歸本性,才能「虛其心則神見」而內觀外察宇宙萬物之真實,進而就能悟道而得道。太極拳的修為同樣必須先求虛靜,由虛靜而生實有;這個實有才是真實而真有。

太極拳道所言之虛實既然不在有形之體上變化,那又在何處而變呢?答曰:在中而變,即:虛實是在求中的過程里完成變轉的。正如班侯先師在《虛實訣》中所云:「虛虛實實神會中。」所以,中以虛而待稱之虛中。只有虛中,才能「先天一炁自虛中來」,「道以虛通為義」。虛則無礙,太極拳修鍊中只有虛通,才能節節鬆開、節節貫穿,才能完整一氣而周身一家。只有虛中才會與敵相對時,一經接手就將與對手的接觸點虛掉,既虛掉自己的本力,也虛掉對方的來力;此刻對手之來力掉進了我的虛中,中由虛而「填實」,並轉換成自己的神意氣之中和;這時對手由於失實而虛,我方毫不遲緩地順勢而發,以實擊虛,必勝無疑。此乃《虛實訣》云:「中實不發藝難精。」正如太極拳前輩所云:太極拳應敵,其最妙處在以虛靜勝人。

但是,知虛未必能虛;知虛而能虛絕非易事。難就難在太極拳道的虛實變轉不是在有形之體上完成的;不從神意氣之中和去「變轉虛實須留意」,試想如何能達到「虛懷若谷、虛靜無為」之神明!

推薦閱讀:

探究丨皇太極能登上汗位並非其父親之意,而是由此人操縱
六首太極拳古歌訣探釋
太極一圓的【馮志強太極功法】
太極雜談——說重(李光昭)
武當趙堡太極拳精華二十式(上)——李峰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