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友如何反思「西方像極了當年的清朝」

《紐約時報》網站近日刊登了一篇張維為的專訪,一句「西方像極了當年的清朝」讓各方熱議。

張維為這樣的說法引發了美國網友的何種反思?鏡鑒(微信號:jingjianpd)邀請資深駐美記者溫憲為您解讀。

人民日報北美中心分社記者 溫憲

《紐約時報》網站近日刊登該報一篇對復旦大學政治學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的專訪。

張維為在此訪中闡述了中國模式。他認為,在政治領域,中國建立了一套或許可以被稱作「選拔+選舉」的「選賢任能」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與西方純粹依賴選舉的模式進行競爭。經濟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混合型經濟: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混合,政府調控與市場力量的混合。自中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中國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沒有經歷金融危機、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國家。儘管中國模式並非十全十美,但僅僅是上述成功,就足夠證明中國模式的信譽。在社會領域中,中國模式是社會與國家之間高度的良性互動,這與西方的社會對抗國家模式不同。如今的中國社會極為活躍,但同時總體秩序良好。

張維為認為中國必須建構全面、透徹、有力和國際的話語。「全面」意味著中國話語必須能夠解釋中國的成就、問題及未來;「透徹」意味著它可以清晰和透徹地闡釋中國事務;「有力」指的是可以與別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和辯論;「國際」表明它是一種能夠讓外國人理解的中國話語。

張維為還批評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新聞報道。他說,比起中國媒體對西方的報道,他們的意識形態色彩至少要強10倍。這類西方宣傳不能準確地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也導致了對中國的一再誤判。西方應該克服自己意識形態上的緊箍咒,擺脫自己的意識形態偏見,重新正視這個快速發展的國家。

張維為在專訪中說,有必要喚醒一下西方:學會客觀地看待中國並了解大部分中國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他說在與福山的一次辯論中,他提及,西方對待中國的方式,讓他想起馬戛爾尼1793年訪問中國的場景。當時的清朝皇帝乾隆向馬戛爾尼展示了中國版的「歷史終結」論,或者說「我們最棒,你一無是處」。但在展現了如此的文化傲慢後,歷史已經見證中國後來的急劇衰落。如今,這一命運似乎降臨到了西方頭上。

無疑,這是一篇有稜角的專訪。這一專訪發表在《紐約時報》網站本身便耐人尋味。美國網友如何看待這一專訪,這也是一件饒有興味的事情。

有稜角勢必引爭論。從諸多網友反饋來看,不乏因張維為的觀點大感不適的人,其反應便可想而知。另有一部分很值得關注的不同意見,其之所以值得關注,概因其閃現出反思的光芒。

這種反思首先集中在《紐約時報》網站刊載這一專訪本身。

網友戴維:

推薦閱讀:

小班一日活動反思
香港內地團大減近60% 「我不購物」標誌令港反思
你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對近期的作為進行總結嗎?
秋天來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很多時候討論無法深入的原因是什麼?

TAG:美國 | 清朝 | 網友 | 西方 | 反思 | 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