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崇禎之失:無能貪財又勤快

2015年02月13日 21:09 海外視角

說起崇禎帝,大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自毀長城最後以身殉國的悲情皇帝。其實,就連歷史書也對這位亡國之君充滿了同情:崇禎朱由檢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勉,同時也是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由於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思宗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崇禎帝的殉國使得他的一生染上悲劇色彩

但是,網友押龍沙給出了新評價:咸豐和趙構都是被低估的皇帝。咸豐如果換上崇禎,曾國藩根本出不了頭,出了頭中間也會被換被殺,清朝能提前幾十年滅亡;趙構如果換上崇禎,韓世忠岳飛等人也早被掣肘,戰不能戰和不敢和,也沒法在東南立足創建南宋。所以說,又蠢又急又勤快的皇帝最害人。

兩個評價,哪一種是真實的崇禎帝?這先要從誤中反間計斬殺袁崇煥說起。

袁崇煥的評價和崇禎帝的評價一樣高,然而在袁崇煥誇口「五年復遼」之前,後金由於小冰河期造成的饑荒而沒有糧食吃,窘迫得向朝鮮要糧食,懇求遼西的王之臣和遼東的毛文龍談判求和都遭到拒絕,向前攻不破關寧防線,後面又有遼東毛文龍的牽制而不能繞道蒙古,非常困難。但是袁崇煥出關後,不僅殺毛文龍毀東江鎮,還私下與後金議和又借蒙古部落之手賣糧食給後金,讓其安然繞道蒙古,使「關寧防線」徹底報廢。另外,他消耗在「寧錦防線」上太多的資源,不僅導致了薊鎮無法加強而被後金突破,還導致了其他幾個北方軍鎮的軍餉無法如數派發,災民不能得到及時的賑濟,間接導致了諸如李自成這樣流民和潰兵相結合的起義。

不得不說,重用袁崇煥是一步臭棋,「五年復遼」的豪言壯志迷惑住了崇禎帝,就連袁崇煥私下答覆給事中許譽卿時都不得不說這是一時失言。可是崇禎就喜歡這種誇大的、不切實際的豪言,對真正能抑遼的穩健戰法全然不感興趣,而這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圍剿闖軍以及對清兵的作戰中。

事實給了崇禎帝重重一擊,就在袁崇煥出關經營一年後,皇太極率軍入關上演了「京都之圍」,千里迢迢趕來救援的袁崇煥,自認有功無罪,卻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先是錯用,後是殘殺,或許有人覺得這對於袁崇煥太過殘忍,可是袁崇煥並不孤單。終崇禎一朝,17年間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殺死2名內閣首輔,此外,他還撤換了14個兵部尚書,只加兵部尚書銜的還沒計算在內。這14人里,其中9人被治重罪、斬首者1人、治死者一人、自殺3人,下獄2人,革職查辦2人。刑部尚書前後撤換了17人。各地巡撫被斬殺的11人、未來得及問罪先行自殺者1人。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這還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進監獄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現在省部一級的官員可能多達幾十人。崇禎十四年(1641年),也就是亡國前3年,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就多達145人,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具有大臣資格官員的1/10。

到了崇禎後期,一向渴望仕途通達的官員們甚至也認為出相入閣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因某一件事情得罪這位喜怒越來越無常的天子,轉瞬之間從位極人臣到腦袋搬家。

可是這讓人膽顫心寒的天子,在死前一天喊出的口號是「內外諸臣誤我!誤我!」以及「天下文武皆可殺也!」一身殺伐之氣的崇禎帝曾六下「罪己詔」,顯然這些都是形式主義,因為他至死都覺得自己沒有錯。

崇禎幻想「天下人都來理解自己」,其實如果這樣,明滅的解決也無法改變。這位皇帝太過猜忌自用了,他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過敏多疑當作是英明睿智,把剛愎自用當作是當機立斷,把輕率苛刻當作是乾綱獨斷,把反覆無常當作是隨機應變,把輕率妄動當作是機智敏捷。

例如在崇禎帝英明神武的指揮下,圍剿闖軍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復用楊嗣昌,十三年中9換主帥。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

就在李自成一再從明軍的包圍中不斷逃出時,滿清又在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崇禎十五年,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崇禎帝想暗中議和造泄露,兵部尚書陳新甲被當成替罪羊處死,不僅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破滅,滿朝文武也不想重蹈陳新甲覆轍,朝臣中終於再也沒有任事之能人。

就算到了這種地步,大明王朝氣數也未斷。

崇禎十七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朱由檢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襄卻提出,如果讓吳三桂進衛北京,大約需要100萬兩銀子的軍需。100萬銀子在畢生儉樸的崇禎眼裡,是一筆龐大得令他肉痛的數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這麼多的銀子,為此,崇禎只得放棄了這一原本還算不錯的計劃,然後坐困城中。其時國庫只有40萬良白銀,確實不夠,然而崇禎帝的內帑高達3700萬兩,卻始終不肯拿出一分一厘來保衛他的江山,反而向大臣勸捐。

大敵當前,這樣的做法無異於自亂人心。這是崇禎帝走的最後一步蠢著。面臨迫在眉睫的危機,為凝聚人心,崇禎帝決不能再逼大臣們要錢,而應挺身而出,果決慷慨地將皇家的錢拿出來獎勵士氣,安撫臣下。如果他那樣做,充分的調動起北京的人心和士氣,憑藉北京高大堅固的城牆和西洋大炮,守住北京城,等到吳三桂援軍,以扭轉戰局,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事實上,李自成攻取北京得於明朝官員獻城。同樣是北京保衛戰,抵禦滿清時打得英勇頑強,遭遇李自成時卻沒有像樣的戰鬥,這不能不說與崇禎帝的政策失誤有關。

如果早些時候,崇禎帝可以將太子送往南京,南明未必不能如南宋一樣守得半壁江山。然而太子在破城那一天被李自成所殺。此後的南明小王朝在東林黨與閹黨的爭權中毫無建樹。

一步錯,步步錯。明朝在崇禎帝不斷犯的錯誤中只能走向滅亡。有評論曾稱:如果他沒有實權,或者他像天啟帝一樣不理朝政,由能幹的權臣處理國事,結果很可能好得多。可是偏偏崇禎帝是一位手握實權的君主,而且偏偏他又是異常的勤政,幾乎是乾綱獨斷,事必親躬,由於他的錯誤作為幾乎始終起到的是將明朝推向深淵的作用,因此他越勤奮,越有為,明朝反而滅亡得越快。

或許這有些情緒化,朝鮮的歷史書上曾經這樣評價過崇禎:不信士流,而信內臣,馴致禍亂,為千古烱戒。其失在於不知人,而非士流之罪。《明史》給出的評價也差不多: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複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

古人誠不欺我也。


推薦閱讀:

國難時被崇禎委以首輔重任,國破即降連一天順民沒做就被新主整死
崇禎太子飄零何處
崇禎:勤儉好學的昏君 倒霉蛋
崇禎帝自殺幕後不為人知的內幕:崇禎皇帝的遺書
崇禎自縊前為何要殺光妻女,原因令人淚下,換做是任何人都會這麼做!

TAG: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