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淮西事變:導致南宋對武將政策的重大轉折(1)

被迫撤軍的岳飛部隊淮西事變,是南宋時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的重要性在於,因事變的發生,使趙構的對金戰略由想戰又想和的狀態徹底地變成了和;使趙構產生了對軍事將領的極度不放心,感到難於駕馭而想剝奪他們的兵權,重新拾起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又由於岳飛的負氣「撂挑子」,使趙構失去了對岳飛的信任。事起於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他雖是將門之子,也很能打仗,但品德無法和岳飛相比。岳飛不愛財,不好色,不怕死,治軍有方,軍紀嚴明,一門心思地光復河山。而劉光世卻積蓄了大量的錢財,在國家初穩時,完全厭倦了艱苦的軍旅生涯,對於光復國土早已失去了興趣。於是,他手下的五萬大軍成了驕兵悍將,軍紀很差,欺侮百姓,騷擾地方,一時朝野上下多有責難。劉光世聽到風聲,便就坡下驢,上書皇帝稱自已身體不好,不想帶兵了,希望給自已安排一個閑職。趙構倒也爽快--這也正中趙構下懷,他怕的就是驕兵悍將一旦坐大不好收拾。於是不但答應了劉光世的請求,還賞給他一堆珍寶古玩。劉光世大為喜歡,把玩了一整夜。這種表現,讓趙構很滿意很放心。趙構決心讓岳飛接管劉光世的部隊並節制川陝諸軍。為了岳飛能接收順利,專門寫了一個手詔給岳飛和劉光世及所屬部隊:要求這支部隊聽從岳飛的號令,就象皇帝親臨下令一樣(「如朕親臨」)。如果有人不聽,「邦有常憲」,要依法嚴懲不貸。還在詔書中要岳飛擔起「將雪國家之恥,拯海內之窮」的重任。但這個決定卻遭到了著名的主戰派首領,時任宰相的張浚和剛出任樞密使的秦檜的反對。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勢不兩立的兩派首領在這件事上竟一致起來!但反對的理由是強有力的,就是搬出來防範裁抑武將的祖完家法,防止武將坐大。實際上,這幾年已有不少文臣說過這個問題了,也使趙構很為這個問題焦慮。但是正在進行的戰爭讓趙構無法限制和得罪帶兵的將軍們。怎麼能設想,一邊讓他們出生入死保衛國家,一邊限制他們,說他們是靠不住的潛在的危險人物?但現在不同了,國家初步安定了,以文制武的傳統政策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了。於是張浚給趙構進言:讓一員武將掌握過大的兵權,一旦此人功蓋天下,便可能會尾大不掉,威震人主,那時就悔之莫及了。趙構對張俊秦檜「合兵為疑」的議論深以為然。馬上給岳飛另寫手詔,委婉地取消了成命。張浚秦檜的話,對趙構來說可以說是醍醐灌頂。前不久,曾招最寵愛,最信任,最可依賴的岳飛到寢殿議事時,本來相談極歡恰,但不料岳飛突然提出了早定皇位接班人的建議。一個在外帶兵的將軍怎能犯如此大忌「越職言事」?歷朝歷代,手握重兵的大將參與皇位的競爭,演出了多少血肉橫飛的慘劇?當下趙構就變臉變色:「你雖是出於忠心,但是,手握重兵在外,這種事不是你所應當干預的!」岳飛當時臉色也變了,很不自在,但卻沒有請罪認錯。岳飛的不高興讓趙構看出來了,於是在岳飛走後,就招岳飛的參謀長薛弼,說了此事,關照他說:「飛意似不悅,卿自以意開喻之」(「看樣子岳飛不太高興,你可以去開導開導他」)。糟糕的是,忠心不二的岳飛沒有接受教訓,在後來的一封密奏中,又一次提到這個極敏感的問題:希望皇帝儘快確定過繼皇子的繼承名分。這不能不讓趙構著惱(趙構唯一的兒子早被嚇死了,而他又因戰亂敗亡得了臨事不舉,不能人道即得了陽痿的毛病。正在想盡辦法醫治呢,並非一點希望也沒有呀。現在的兩個皇子是過繼來的)併產生疑慮,他為什麼對皇位繼承感興趣?從此,信任是大大地打了折扣了。張浚秦檜的一席話,使趙構「清醒」了:「岳飛是不能讓人放心的,讓他率領全國近一半的兵馬,是太多了」。立即收回了成命。張浚在向皇帝進言時,說的固然冠冕堂皇,但還是有私心的。他身為宰相兼任都督,都督府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是全國軍隊的最高管理機構。但他卻無兵可用--現在的軍隊都是自已衝殺出來的,國家原來的軍隊早已被金人打敗了,解體了。他多麼想擁有一支自已的部隊啊,劉光世要辭掉軍職了,這是一個多好的機會?讓岳飛接管這支部隊而且還要他節制川陝部隊,那不就是真正的都督了?那還要我作什麼?再說,張浚已經在皇帝的支持下,對北伐中原作好了部署,各軍都已經進入了出擊位置,這個統帥只能是我張浚自已,怎能是岳飛呢?所以他壞了岳飛的事,並想以都督府參軍呂祉替下岳飛來接管這支部隊,不能不說是出於私心。秦檜本來是主和的,抗金在他看來不過是促和的一種手段。岳飛是堅定的主戰派,又很愛打仗,多次明確反對和談,讓他的勢力增大,顯然對和談不利。
推薦閱讀:

有沒有哪個宋末人物活到了明初的?
南宋猛將楊再興及其子楊繼周
南宋十大虎將:牛皋第九,岳飛第三,第一位槍挑百名金將力竭戰死
崖海之戰後,陸秀夫為什麼不帶領幼帝隱姓埋名以保命?
丁家洲之戰後,南宋還有任何翻盤的機會嗎?

TAG:政策 | 南宋 |